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九三卷)  2003/4/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93

  諸位同學,請掀開經本,看「如來名號品」經文,第一行:

  【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這一句是一段,從這個地方起我們才講到這一品的經文。清涼大師在註疏裡面跟我們說,他說從這個地方開始一直到第七會,這總共有三十一品四十一卷經文,這就是第二分,就是第二個大單元,「修因契果生解分」。大師說「若順諸會,應直分問答」,因為這一分裡面,這個大單元一共有六會,跟前面不一樣。前面一個大單元只有一會,唯獨第二個大單元有六會,第三個單元也是一會,第四個單元還是一會。所以這一會有差別因果、有平等因果,差別因果就是講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就是前面五會,最後一位講等覺,等覺是平等因果。希望我們同學們歡喜這部經,大家一起來共同學習,我們深信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學境界。

  「今為順文,一會分三」,這是順著這一大單元的經文,這個一會,這是第一會。第一會裡頭分為三分,就是三大段:第一大段有序分,第二大段有請分,第三大段說分,分這個三段。現在這是第一分,這是第一「具如經初」,跟第一會經文開端完全相同。

  『爾時世尊』,爾時是時成就;世尊,主成就;『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這是處所成就,這跟前面完全一樣。下面「別顯三事」,這有一點小的不同的地方。

  【始成正覺。】

  這是說法的時候,什麼時候說的?『始成正覺』時候說的。這一句在前面清涼大師《疏鈔》,李長者《合論》裡面說得很多、很清楚,我們都讀過了,希望能認真的學習。

  【於普光明殿。坐蓮花藏師子之座。】

  這個地方,不同的地方就是加了一個『普光明殿』,其他的也相同。跟第一會都相同。

  【妙悟皆滿。】

  這以下是別顯教主他的大德。李長者在《論》裡面講,他說前面這一段序文裡頭,「序前初得菩提處,並普光明殿,意明二處不異」,這個意思就是說明,這個兩處、兩個名稱實際上是一個處所,為什麼?他下面說得非常好,「為不移本處道場,而身遍坐一切處」,這些都是屬於不思議境界。「為菩提場體是法界體故,為普光明殿是法界報居所都故」。報是報身,報身居住的所在。

  「法報二體,性相一真,本末因果,本無異故,由斯道理,故重序之」,序分前面有了,後面這個地方何必還要有序分?這是把理由說出來了,為什麼要序分?這實在講也是非常必要,不能不說,決不是重複,決不是累贅,它有不同的意思在,這個意思很深。我們想想佛如是,那我們眾生?亦如是。

  「菩提場體是法界體」,我們今天所居住的這個地方,這個城市,這個地球,這地球之體,這個城市之體,是不是法界體?是,沒有兩樣。我們這個學院是不是也像普光明殿法界報居之都?你要細心去體會無二無別。所不同的地方在哪裡?迷悟不一樣。覺悟了,普光明殿所現的是無量眾寶所成。為什麼是眾寶所成?佛放普光,佛在那裡說普法,所以這個講堂大殿稱為普光明殿。回過頭來看看我們這個地球,我們居住的這個城市,地球上的居民,這城市裡面的居民,他們放的是什麼光?迷失了自性,不是不放光,這個光的顏色變了,這個光線扭曲了,這個光不好看,不像世尊在普光明殿所放的那個普光是金色光明,我們這個光真的是灰土土的。

  佛菩薩居住地方都說普法,普是清淨平等,我們心裡面的起心動念,嚴重的染污,極端的不平。我們所感得的,實在就是眾生意念能感,依報的莊嚴是所感,必定跟你的意念相應。我們這個意念不善,所以依報變成了穢土,變成了五濁惡世。本來我們跟佛一樣的,道場是普光明殿,居住的這個地方是菩提場、是法界體,我們怎麼會搞成這個樣子?不能怪別人,自己要負責任。真的,世出世間聖人常常教導我們,說的都是真話,叫自作自受。諸佛菩薩他們這個華藏世界、極樂世界,佛無量莊嚴的報土是他自作的,他自己享受的。我們今天心地不清淨、不善,把我們的果報變成了五濁惡世,也是自作,也是自受。

  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跟我們在一起來教化眾生,和光同塵,他住的是什麼土?跟諸位說,法性土。他居住的是什麼樣的房舍?光明殿,普光明殿。無論到哪裡都沒有變,為什麼?境隨心轉。他轉他受用,我們不知道,我們轉我們受用,他知道。他知道我們,我們不知道他,這什麼緣故?他覺,我迷。法界真平等!一切諸法應念所生,這不是講嗎「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語道破。所以我們讀到這些經文,要能體會這個裡頭真正的義趣,「願解如來真實義」。

  『妙悟皆滿』,這以下十句經文,這一句是總說,後面九句是別說,讚歎世尊的大德。讚歎世尊的大德,諸位要知道就是自己的性德,佛修行圓滿了,性德全現;反過來看看,我們是全迷。因此,我們讀這段經文,應該知道自己的性德原來是這樣的。從這個地方我們得到了一點訊息,所以這一部經上從頭到尾字字句句講的是什麼?講的是自己。你自己本來是這樣的美好,這樣的殊勝,想想是不是應當要恢復?不能恢復,這就是我們的恥辱,真的是奇恥大辱,無過於是。

  這個《疏》裡面清涼大師說,這是道霈禪師節錄的,《疏鈔》裡面說得詳細,說「亦即示成正覺之相也,準第八會初及深密經等,皆說佛有二十一種功德,升兜率品」,這是本經第二十三品,「當廣明之」,到那個地方再細說。第八會就是「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三十八品。這個地方總共說了十句,八會裡面有說了二十一種,我們知道,十跟二十一都是代表圓滿,在這個地方說得簡單,到後面說得詳細一點,內容是一樣的。這是示現成正覺的樣子,什麼時候你成正覺了,這些樣子你統統都具足了,都現前了,那就真的成佛了。我們把這段文念一念。「妙悟皆滿」,這一句是總說,下面九句是別說:

  【二行永絕。達無相法。住於佛住。得佛平等。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立不思議。普見三世。】

  這十句實在講不可思議。下面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妙悟皆滿者,妙悟,晉經名善覺」,晉經是《六十華嚴》,在中國最初翻譯的,叫善覺。「論經名正覺,以梵音云蘇,含於妙善及正等故」,我們知道華文經典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梵文的音叫云蘇,這個裡頭的意思有妙善、有正等。「譯者隨取」,翻譯的人取它的意思。悟就是覺,「雙照真俗,故稱妙悟」。「備下諸句」,下面九句統統在這裡頭。「異於因人」,因人是菩薩,這裡是講的佛,佛是果人,菩薩在修因,佛已經證得究竟果位了。「故復稱滿」,所以這個滿是對佛說的,對菩薩不能說滿,菩薩修行還沒有圓滿。所以妙悟皆滿,妙悟,菩薩可以稱,但是不能說滿。那個「皆」就是下面這九句統統具足,統統都圓滿了,沒有一絲毫欠缺。

  下面九句我們曉得句句都是綱目。德能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德能把它歸納在這九句裡頭,九大類。菩薩也覺悟了,但是沒有圓滿,這九大類裡面悟的有淺深不相同,悟得深,這個菩薩位次高;悟得淺,那個位次就比較低。菩薩總共有五十一個位次,包括十信,五十一個位次,就是悟入淺深廣狹不相同,立的這個位次。揀別我們凡夫,凡夫不悟,所以迷而不覺。這九句次序不能顛倒,後後勝於前前,不是隨便說的,這裡面有很深的用意。用意是教我們學習,我們從哪裡學起?從第一句學起,第一句契入了,再學第二句,入少分就行,學習有個次第。

  你看這個次第,首先『二行永絕』,這個行古音讀行(ㄏㄥˋ),現在我們讀二行(ㄏㄥˋ),有很多人就不懂了,我們要知道念行(ㄒㄧㄥˊ),一般是做名詞,念行(ㄏㄥˋ)是做動詞用。兩種行為就是兩大類,這兩大類,凡夫的行為、二乘的行為,全都斷了。這兩種是什麼?一個是煩惱,一個是所知,二障。清涼講,這就是我們還是念二行(ㄒㄧㄥˊ),這是大家現在都這麼念,我們也就跟著隨順眾生。煩惱、所知是二行,生死、涅槃也叫二行;煩惱、所知是二行的因,生死、涅槃是二行的果。這兩樣都不現前,都不起作用了,「俱不現前,名為永絕」。下面大師說。

  「煩惱所知者」,說兩樣。「親光云」這是親光大師他說的,「凡夫二乘,現行二障,世尊無故」,煩惱障、所知障我們有,不但有,我們是念念現前,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一無所知,所以在這一生當中胡思妄想,這就是二障的根源。二障都是從迷來的,大乘經裡面佛給我們講得清楚。煩惱,煩惱本身就是障,所知不是障,是因為所知的你現在不知了,我們稱它作所知障。你應該知道的現在不知了,應該知道的是什麼?宇宙人生真相,應該知道的,不需要學的,這是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本有的德能。非常可惜,你迷失了自性,迷失了你自己的智慧能力,變成不知了。

  譬如說你有眼睛,眼能見,現在你的眼睛看不見,為什麼看不見?你眼睛有障礙。什麼障礙?不是眼睛壞了,眼睛沒壞,戴上一付黑眼鏡,戴上一付紅眼鏡,戴上一付綠眼鏡,我們凡夫這個眼睛裡頭不曉得戴了多少付不同顏色的眼鏡,所以看到外面,完全看不到真相,把真相完全扭曲了,就是這麼回事情,叫迷了,這就叫迷。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跟我們凡夫不一樣,他用的是清淨眼,眼上沒有任何障礙,看的是一真,耳沒有任何障礙,聽得清楚。

  我們到底是什麼障礙?總的來說,佛給我們講:妄想、分別、執著。諸位想想,妄想無量無邊,分別無量無邊,執著無量無邊,這個事情麻煩了。諸佛菩薩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註解裡面再給我們說「凡夫現行生死,起諸雜染,即煩惱障」,一般大乘經裡面說的見思煩惱。見,錯誤的見解,思是錯誤的思想。經論裡面為了教初學方便起見,歸納為十條,錯誤的思想,叫思惑,你思想的迷惑;見解上的錯誤、迷惑,叫見惑。

  見惑有五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無量無邊錯誤的見解,總不出這個五大類。頭一個錯誤,誤以為身是自己。諸位想想,六道裡面的眾生,哪一個人不是把身當作自己?身不是自己,你這個人頭腦真的有問題了,你在講什麼?每一個人都把身當作自己。自古以來沒有例外的,真的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誰不把身當作自己?只有佛、菩薩、阿羅漢他們沒有把身看作自己。奇怪了!這什麼?他們了解事實真相,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他們不執著身是自己。《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就是指的身,我相是指的身,我是有,但是這個相不是這個,他不執著了,他不執著人相,他不執著眾生相、不執著壽者相,他才能證得小乘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

  我們無始以來堅固的執著:這個身相是我。所以無量劫的修行,我們修行不是一生,過去生生世世都在學習,為什麼沒有契入佛的境界,沒有能證得小乘須陀洹,沒有能證得大乘初信位的菩薩?跟諸位說,就是分別執著這個四相,不能放下。這一生當中如果依舊堅固執著不放下,這一生當中還是沒有法子證得初信位的菩薩,這個問題嚴重。

  我們為什麼放不下?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我們要問,他們這一些修行人何以能放下?他們隨順經論教誨,不隨順自己的妄想知見。換句話說,他明白了,佛在經論上所講的是正確的,我的想法看法是錯誤的。這一些人承認這一點非常可貴,因此他把這一個觀念捨掉了,把這個身看作什麼?身是我所。身不是我,就像我們身上穿的衣服,這是我所有的,這不是我。

  什麼是我?唯識經論裡頭說了一句話,它講阿賴耶識,你看「來先去後作主公」,主公是我,投胎的時候它先來,阿賴耶識來投胎。剛剛來投胎的時候,胎兒身體還沒有形成,只是一塊肉團,沒有眼、耳、鼻、舌、身,沒有!但是這個肉團是活的,阿賴耶識在裡頭,識在裡面變化,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它在胎中為什麼慢慢長出一個人的形狀,長出這個身體裡頭所需要各個器官?那是識變的,變得非常巧妙。我們世間人沒辦法造得出來,造得那麼精細,那麼樣的靈活,識變的。於是怎麼樣?唯識學家就講能現能變的那個是「我」,所現所變的是我所,這個搞清楚了。

  於是佛法裡面講什麼是我?神識是我。在六道裡頭捨身受身是它,這裡死了,死了這身不要了,好比我們人這衣服穿髒了、穿破了,脫了,丟了,不要了,這件衣服不就死了嗎?再換一件服,那個換上穿上身來,這衣服不就生了嗎?凡夫在六道裡面投胎捨身受身,實際上就是換衣服。所以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對生死會不會恐怖?不會了,很自然了。我們脫一件衣服換一件衣服還會有恐怖嗎?沒有。這個身體用了幾十年,用老了,這是機器!它使用確實是有限度的,身體老了什麼都不靈光了,算了,不要了,換個新的。所以修行人捨身受身他自在,一點恐怖都沒有,一絲毫留戀都沒有。

  我們凡夫對這個身體有留戀,在生死這個時候有恐怖,這個麻煩大,因為你有留戀,你有恐怖,這個換的衣服就不好了。換成什麼?換了三途。臨終的時候很安詳,一點恐怖都沒有,這個人就是不學佛,他也絕對不墮三惡道,為什麼?他能做主宰,心裡一慌一恐怖,自己就不能做主了,不能做主就隨業流轉,你自己做不了主,你去投胎。中國人講五福,五種福報最後一種,就是講好死,那是很大的福報。好死就好生,這一定的道理。你走的時候很安詳、很自在,一絲毫恐怖都沒有,你再去投胎一定比這一生好,一定比這一生福報大,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只有真正明瞭的人,身不是我,我們要常常有這個觀念,縱然修行不能證果,不能往生,有大利益;換句話說,你不墮三惡道了。

  我們想到佛在經上講的,證得須陀洹果,證得初信位的菩薩,這種人就決定不墮三惡道。為什麼?我們就很清楚了,為什麼?他不執著這個身是我。我們在《金剛經》上念的,須陀洹都已經離了四相了,破了四相的人,怎麼可能墮三途,不可能了,就是這麼個道理。這是屬於是見惑裡頭頭一個,身見,又何況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他都沒有了,他這一方面都搞清楚了、明瞭了,那就我們從這上看,這是有充分的理由決定不墮三惡道。不了解事實真相,堅固執著這個身是我,對這個身生苦樂憂喜捨,麻煩透了。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看經文,第二段裡頭別顯主德的第一句,別中第一句:

  【二行永絕。】

  這個『二行』就是說的煩惱、所知。煩惱,這裡非常明顯教導我們從哪裡學習?斷煩惱入手。煩惱裡面最粗的(粗細的粗),最粗,見思煩惱,最細的是無明煩惱,煩惱生起是從細生到粗。我們要斷煩惱那必須從粗到細,就好比穿衣服一樣,我們穿衣服一定是先穿貼身最裡面的衣服,再穿外面的衣服;那脫衣服?那一定先脫外面這一件,再脫第二件,最後脫裡面這一件,道理是一樣的。所以一定要先從見思煩惱斷起。

  修行,修正我們的錯誤見解,錯誤見解裡頭前面跟諸位說了,頭一個是身見。雖然在講席裡頭常講,我們沒有覺悟過來,沒有認真在學習,還得要講,永遠不能停止在說。哪一天我們覺悟過來,覺悟過來真做了。現在天天講,也有不少人天天跟別人講,做了沒有?沒做。講的是一樁事情,做的是另外一樁事情,說的跟所做的完全不相干,這有什麼用?所以十幾年、幾十年不入境界,佛法真實的受用一點都沒得到。如果你心地善良,還常常會想到別人,你在佛門裡頭頂多種一點有漏的福報而已,佛法真實受用你得不到。

  所以「看破、放下」這兩句話比什麼都重要。看破,真的了解了,真的清楚了,認識煩惱是無始劫來六道輪迴生死根本。六道裡頭輪迴生死從哪裡來的?從煩惱障來的。我們如果真的覺悟了,不想再搞六道輪迴,在這個世間有什麼意思?真的苦不堪言,要不想再搞生死輪迴,你就得要斷煩惱障。前面跟諸位說過,見惑斷掉了,不墮三惡道;思惑斷掉了,三善道也不來了。所以須陀洹、初信位的菩薩只是在人間天上七次往返,小乘就證阿羅漢果,大乘從初信位就到七信位,漸漸就入初住了。它有道理在,你明白這個道理,這叫看破。

  看破怎麼?放下了,放下身見。身見放下之後,自己真的得小的解脫了,這個時候你的人生觀改變了,你處事待人接物的思想不一樣。既然不執著這個身是我相,你要曉得我們跟人相處,那個身也不是他的相,他不了解我了解,他有迷惑、有執著,我沒有迷惑、沒有執著。我明白了,我要幫助他,我應當做什麼樣的示現就很清楚了。佛在經教裡面教導我們的,自自然然會信受奉行。

  「邊見」是相對的。你看看我們在這個世間,說老實話是生活在相對的世間,我跟人相對,真妄相對,邪正相對,世間出世間相對,大小相對,長短相對。諸位想想,如果我們離開了相對,你還能說什麼?相對,我們要是執著這個相對,錯了,執著這個相對是真的,這叫邊見,邊是兩邊。相對,用今天講是抽象概念,有沒有?有,不能說沒有,但是這個有你要知道是幻有,不是真有,真的決定沒有。幻有,對自己來講可以受用,對別人來講,可以做為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我可以用它,心裡頭痕跡都不著,這就對了。我們要了解事實真相,要知道怎樣巧妙的來運用,自他兩利。自他兩利,如果你執著就又變成了邊見,不執著,這個邊見就破了。真實法裡頭「無佛無眾生」,佛跟眾生都不對立,哪有自他?自他怎麼會對立?

  你們昨天放三時繫念,三時繫念中峰禪師說得好,「我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我心,此方即極樂,極樂即此方」。這是什麼?邊見沒有了,破了邊見了,見到事實真相了。須陀洹不簡單,初信位的菩薩希有!我們今天講信佛,實在講自己也不知道什麼叫信佛,以為自己真的信了佛了,佛是什麼真的不知道,佛是個覺!最起碼的覺悟,五種見惑沒有了,這是最起碼的覺悟。諸位一定要記住,佛這個意思就是覺,覺有淺深,如來的果位,那個覺是圓滿,我們這個經上講的「妙悟皆滿」,如來果位。剛剛覺悟那個樣子是什麼?二障永斷。這個覺,覺就是斷,二障沒有斷,你沒覺,你天天在學習的不過是一些佛學常識而已,掛在嘴皮上,心裡面依舊是迷惑顛倒,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背道而馳;覺悟的人與這個多少他相應。

  見取見、戒取見這兩種,我們中國人把它合起來叫做成見。什麼是成見?現在人說它叫主觀概念。「我以為是正確的」,主觀觀念。為什麼分兩種?一種是在因上講的,一種是果上講的;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我們對於因果沒有搞清楚,迷惑顛倒,誤以為是。佛在經上有很好的比喻,佛說在那個時代有不少修行人都有定功,印度許許多多的宗教都修禪定,定中有境界。你看婆羅門教就是現在我們講的印度教,它的歷史現在世界宗教承認的八千五百年,他們自己說有一萬多年。印度人不重視歷史,所以沒有明確的記載,說八千五百年,這決定可以相信的,比佛教歷史長得多。佛教就算中國人記載的到今年也不過三千零二十幾年,它有八千五百年,六道輪迴是他們說的。

  他們怎麼知道有六道輪迴?他們定中的境界。他們入定,我們知道相當深度的禪定,時間、空間突破了,這一點現在科學給我們做了證明。最近這半個世紀以來,西方有許多科學家、學者,他們用催眠,催眠就是禪定,不是他自己入的禪定,是人工幫助他入定。你看催眠的時候,首先叫他把身體放鬆,把精神放鬆,慢慢的就入到催眠的境界了,那就是禪定。入進去之後,問他過去「你小的時候」,他就真的回到小時候。「你現在幾歲了?」他說:我十歲了、我三歲了。再往前面去,他到過去那一生、那一世了,他能夠回到過去。所以時間突破了,空間也突破了,空間是六道。

  所以婆羅門教他們經典裡面講到,最高的講到冥諦,冥諦是非想非非想處天,他說那個地方是一片渾沌,好像是邊際了,其實那是無明,他不能突破。所以他建立二十五諦,那個諦用我們現在的話就是真理、真相,最高的真冥諦。他們見到這些現象,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現象從什麼地方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他不知道。佛陀出世的時候,出世之後才把這個所以然的道理講清楚、講明白。

  六道輪迴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怎樣超越六道輪迴?這在佛教裡頭有,他們有六道輪迴,不知道怎麼樣超越。只看到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這他們知道,他不知道怎麼突破。所以他有這樣的基礎,佛才應化在那個地方,因為那個地方是當機者。他有這個知識了,你再跟他講,他相信,他能接受。所以婆羅門教裡面的信徒、傳教師、領導人,許許多多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跟著釋迦牟尼佛學習,證阿羅漢的,證菩薩果位的多得是,這就說明佛教確實是個多元文化,它是教育。無論你信仰什麼宗教,都應當學這些課程,這是智慧,智慧的教育。

  你有這樣的功夫,碰到困難了,不能突破了,佛教你,教你如何突破。你在佛教裡面證阿羅漢、證菩薩,你在那個宗教裡面依舊是婆羅門,沒有改變;你在那個宗教裡頭你還是個領導人,你還是個傳教師,但是你智慧提高了。佛法給你智慧,讓你了解事實真相。「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你喜歡哪一個宗教,你在那個宗教裡頭教化眾生,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

  大乘法裡講的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婆羅門是佛法,基督教裡面傳教師、牧師,天主教神父,他也學佛了,他證阿羅漢果,他成了菩薩了,他並沒有離開他的宗教,他在這個世間依舊是牧師的身分,依舊是神父的身分,依舊是傳教師的身分,但是他智慧高超。他能夠帶領這些信徒、這些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帶領他們生天,那個生天不是生欲界天,不是生色界天,佛法裡面講生第一義天。第一義天,華藏世界,不可思議!

  這個我們一定要懂、要明瞭,絕不破壞這個世間的所有形象,為什麼?事事無礙。你要破壞還引起別人懷疑,反而變成障礙了,沒有障礙。智慧真正開了,心定下來了,所有一切境界不是別人說的,你自己親自證得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你障礙沒有了,時空突破了,所以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成見,我們要放下,有成見,心理上就有一個疙瘩,就有障礙;沒有成見,心裡面是空的、是虛的,空虛,這個心就靈了。

  這古德講靈知心,三時繫念裡面講的靈知心是真心,能現;緣慮心是妄心,六道凡夫用緣慮心。九法界的那一些菩薩、聲聞、緣覺也是用緣慮心,他們用得正,沒有用錯,就是緣慮心跟靈知心相應;六道凡夫用的不正、不相應。出了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用什麼心?靈知心。這個靈知心在《楞嚴經》上講「見聞覺知」,見聞覺知遍虛空法界,那是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覺,無所不知,這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們,是這麼個道理。我心、你心、自心、他心、凡夫心、佛心,一個心,經上常講「一心一智慧」,佛句句都是跟我們講真話。

  我們今天見聞覺知、靈知的真心不能現前,成見是個很大障礙,這個東西佛雖然很慈悲,沒法子幫你。諺語常說「解鈴還需繫鈴人」,因為這是你自己造作的,能幫你解決的是你自己,成見是自己起的,所以還得要自己放下,知道錯了。沒有成見,智慧就現前了;有成見,智慧就不能現前。有成見,你用的是緣慮心,沒有成見,你用的是靈知心,充滿智慧,智慧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緣慮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在製造問題,我們不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見惑裡頭最後一類的叫邪見,不能夠歸納在前面這個四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不能歸納在這個四類的,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這做一個歸類,邪見,錯誤的見解。這個見解轉過來了,我們一般講正知正見,這是真正佛弟子,真正佛的學生,佛法小學一年級,須陀洹是小乘一年級,初信位的菩薩大乘一年級,正式上學了。不要看他們地位很低,六道凡夫比不上,六道叫凡夫,他們不是凡夫,他們叫聖人,轉凡成聖,小聖。在三種不退裡面,他們得到位不退,永遠不會退到凡夫位,雖然不出輪迴,在六道裡頭永遠不墮三惡道,好處太多了。

  這個地方文字上講得簡單扼要,「凡夫現行生死,起諸雜染,即煩惱障,二乘現行涅槃,棄利樂事」,這也是障礙,這個障礙是屬於所知。二乘人煩惱障斷了,入偏真涅槃,這證阿羅漢果。利樂事是利樂有情,就是教化眾生,阿羅漢不做這個事情。入偏真涅槃的時候,只有自利沒有利他,他這個涅槃不是究竟圓滿的大涅槃,叫偏真,真是真空,這講的是小乘阿羅漢。佛說了,這小乘羅漢他會不會再回頭來學大乘?是不是永遠去當阿羅漢?不是的,因為他有佛性。真性不如是,真性裡面具足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阿羅漢沒證得。

  在三德裡面,這三德常講的法身、般若、解脫,阿羅漢只證得少分的解脫,法身、般若都沒有。少分解脫,他覺得自己得自在了,不教化眾生,教化眾生麻煩,尤其是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他不找這個麻煩。所以佛對他們不讚歎,佛讚歎菩薩。佛說了,阿羅漢(小乘阿羅漢)最長的時間是兩個大劫,他會回頭,回小向大;辟支佛比他聰明,辟支佛最長是一個大劫一定回頭。這個才講得通。

  「世尊無彼二事,故云永絕」,釋迦牟尼佛沒有煩惱障,沒有所知障,這兩種障礙永遠斷掉。而實際上,菩薩也斷了,我們通常講法身菩薩,法身菩薩這兩種障都沒有。我們一定要曉得,我們學佛要從這裡下手。四弘誓願,實在上講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佛教導我們,學佛首先要發大願,這是大乘教。我為什麼學佛?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我看到眾生苦難,我怎樣幫助眾生脫離苦難,離苦得樂,是這樣發心的。這樣發心的人是大乘心,不會墮落到小乘,小乘人發心是為自己,他不是為眾生,大小乘發心區別就在這個地方。

  所以大乘人心量大,他的心量很容易拓開。像釋迦牟尼佛發心,他不是為自己,他這都是示現,做太子的時候出去遊玩,看到生老病死,眾生可憐,受這麼大的苦難,所以他就發了心,怎樣幫助眾生脫離這個苦難,離苦得樂?發心出家修道,所以他沒有墮落小乘。如果看到眾生生老病死,想到自己也生老病死,為自己而沒有想到幫助眾生,這樣就很容易走向小乘。你看看發心真的是古人常講「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成就、果德完全不相同。

  我們想想我們是發的什麼心?我們這個心是什麼緣發的?什麼因緣發的?我這個年齡經過抗日戰爭,經過二次大戰,那個時候我十幾歲。看到戰爭的痛苦,親身的感受,這天天逃難,真的是家破人亡。看到許多流離失所,孤苦伶仃,想到我要怎樣去幫助這些苦難的人民?讀書求學,希望將來成就學術,能夠為社會造福,能夠幫助這些苦難人民。我也沒有想到方東美先生會把佛教經典介紹給我,想不到的事情。接觸經典之後,才知道釋迦牟尼佛在我之前幾千年,他就想到了,不但想到,他做到了,不但做到而且做得這麼圓滿,使我佩服的五體投地。

  我最初這個念頭跟他出城遊東南西北四門很類似,他從這裡發心的,我看到戰爭、逃難,我從這裡生起這個念頭。但是我的方向錯誤了,我最初是想到教育,然後想到經濟、政治、哲學,想了許許多多,最後接觸佛法之後,受章嘉大師的教誨,這個方向才正確,目標有了。得章嘉大師的指點,教導我學佛弘法利生比其他的方式都好,其他方式也能幫助社會、幫助眾生,不免流弊;唯獨佛法的教學,有百利而無一害。我聽了這個話,想了很久:對,老師說得正確。這樣才堅定了方向目標,「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真正知道幫助這個世間苦難眾生正確的方法,佛菩薩示相,從自己本身做起,我們一般講帶頭。看到苦果要知道苦因,總的來說,苦因是迷而不覺,思想見解邪而不正,心行染而不淨,這是佛法講的三皈依。那我們要怎麼樣做?我們要幫助一切眾生,一定要做到「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當然自己得利。可是我們初心不是為自利,是為利他,我要做出來給人看,別人看了才能生起信心,才能發心想學。

  這樣我們把經典,佛菩薩教化眾生這些教材搬出來,我們給大家介紹,人家才會信受奉行。為什麼?我們做到了,做得很有成效,做出成績給人看了,人家看出你這個成績,就像現在科學一樣通過實驗了。我用我的心行來做實驗,經論裡面這些道理、方法、境界,我依教奉行,果然有效,我這個介紹大家才樂意接受;我要不肯做,或者做得沒有效果,別人怎麼會相信?

  佛法裡頭不離開科學,比科學講得還要圓滿、還要究竟。所以佛法教學,你看清涼對這部經他的分判:信、解、行、證。這個原則我們一時一刻都不能放鬆,信解行證在我生活當中,信解行證在我工作裡面、在我處事待人接物,時時刻刻念念相應。這樣才二障遠離了,我們不能說永絕,永絕是如來果地,遠離,愈離愈遠了,這就是修菩薩道。修菩薩道就是修「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