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三0卷) 2007/5/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3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六段,「四攝攝生三昧門」,偈頌第二首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段:
【劫中饑饉災難時。悉與世間諸樂具。隨其所欲皆令滿。普為眾生作饒益。】
下面有四首偈,這四首偈是四攝裡面的布施攝。四攝法,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接引一切眾生的善巧方便,也就是佛門裡面常講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什麼是方便?四攝是方便。總共這個地方有四首偈,一共有十六句,講四攝法裡面的布施。我在平常跟大家用最簡單的話來講,四攝法的布施就是多請客、多送禮,這個大家好懂。這裡講得詳細,怎麼樣送禮、怎麼樣請客,這裡就講得多。雖然是多,還是舉例子,我們必須細心去體會,所謂是聞一知十,一聞千悟,知道將這條方法如何能夠落實在生活裡面,我們的生活就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
我們看第一首前面這兩句,第一句是『劫中饑饉災難時』,「劫」是時間,這個地方不一定講的是劫難。佛法的時間單位是用劫,劫的時間就好長,佛經裡面講有大劫、有中劫、有小劫。我們人間講時間單位是講年月日,多少年、多少月;佛法的時間長,是講劫數。小劫,一個小劫是多麼長?有很多種講法,我們只說一種。佛在經上講,人的壽命最長的時候是八萬四千歲,這是說什麼?平均年齡。你看人的壽命,真有福報的時候,壽命是福報,真正有福報壽長,八萬四千歲。這是到最高,不能再超過了。從八萬四千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一百年減一歲這樣減到十歲,人的年齡最短在這個世間是十歲。從八萬四千歲減到十歲,一百年減一歲;然後再從十歲,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加一減叫一個小劫。
我們現在這個劫是加還是減?給諸位說,這在減劫。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就是講他的那個時代,人的壽命(平均壽命)是一百歲。一百年減一歲,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現在,在中國歷史上記載,今年好像是三千零三十五年,還是三十六年?三十五、六年。一百年減一歲,減了三十歲,所以現代人的壽命(平均壽命)七十歲,過一百年就減一歲。我們現在是在減劫,減到十歲的時候,諸位要曉得,十歲那個時候,人大概七、八歲,五、六歲可能就成熟,他的壽命只有十歲,十歲就很老,就是老人了。
一增一減是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叫一個大劫。不管是大劫、中劫、小劫,這裡面都有盛的時候,也都有衰的時候;有眾生享福報的時候,也有眾生遇到災難的時候。像我們現在在這個減劫裡面,人壽七十歲,這是正常的。實在講,這個事情唐朝杜甫詩句裡面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就有這樣的感嘆,唐朝人寫的,唐朝那個時候距離我們現在一千多年了。所以現在人能夠超過七十歲的不是太多,這個我們應當要曉得。
可是佛說這個,是說一般的狀況,各人有加減乘除。你看平均年齡七十歲,有很多不到七十的,三十、四十過世的,有,五十、六十過世的很多。也有超過七十的,八十、九十的,我們深圳這邊,本煥老和尚今年一百零一歲,這是特殊情形,也就是說與他個人的修養有關係。所以佛說,佛法不是定法,佛法裡頭有加減乘除,這一定要懂得,活活潑潑,它不是死呆板的。佛給我們講得最清楚的,人要是修清淨心、修福,福報大了他壽命增長。我們看袁了凡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真的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延長二十多年,他七十四歲走的,這是延長的。有很多福報很大,不知道修養,造作罪業,他的壽命縮短,原本壽命是七、八十歲的,四、五十歲就走了。這裡頭有加減乘除,一定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
這是說遇到饑餓的時候、有災難的時候,這時候人苦。我們現前這個社會有沒有這種情形?有,地區不相同。香港這個地區是很富庶的地區,沒有這種災難。像非洲、其他落後地區,確實有饑餓、有瘟疫、有戰爭,戰爭是人禍;有天災,水災、旱災這些災難。遇到饑餓、災難的時候,菩薩要幫助他。菩薩怎麼幫助?你看下面講的,『悉與世間諸樂具』,要幫助他離苦得樂。哪些是「樂具」?要解決他饑餓的問題。實在講,如果把這個意思引申,整個世界都有饑饉災難。像非洲落後地區,它是物質上的饑餓災難;我們現在沿海發達的地區,物質不缺乏,精神生活枯竭,所謂是富而不樂,沒有幸福。心有憂慮,身,我們一般人講有沈重的壓力,苦!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說,幾乎這個世間人真正要講到快樂、飽滿的沒有幾個人,真正幸福快樂就很難找到。
中國從開放以來,提倡扶貧。過去著重在物質上的扶貧,幫助他們能吃得飽、穿得暖,都有房子可以能遮蔽風雨,做得是不錯了。可是問題出來了,這些接受扶助的人民,沒有感恩的心,沒有歡喜心,起了反作用,他不需要工作,每天靠救濟生活,救濟不來就罵;來了,少了,就怨恨。所以扶貧的機構就思考,怎麼會出這個現象?有人曾經來問我,我告訴他這個現象是正常的。他聽了很奇怪,怎麼是正常的?我說他連父母的恩都不會報,都沒有想到報父母之恩,你給他這一點恩惠,他怎麼會記得你的恩德?他這一想,好像有點覺悟了。問題在哪裡?問題在教育!你把他餵飽了,你沒有教他。你沒有教他,那就是堯王、舜王所講的,人民能夠豐衣足食,如果沒有教育,他跟禽獸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
人跟禽獸不一樣地方是人接受教育,然後才知道教育重要。教育在扶貧裡面是精神扶貧、文化扶貧,比物質扶貧還要重要。果然精神、文化達到一定的文明程度,他物質生活再苦,他有樂趣。諸位想想,孔老夫子在世、孟夫子在世,他們的物質生活不富有,過的什麼生活?叫清貧,勉勉強強能維持,說小康他說不上,真的是清貧。在中國歷代的讀書人,大家常常聽到口頭語所說的「窮秀才」。秀才是讀書人,讀書人沒有去經營生產,所以他的生活當然是所謂清高,清高下頭是貧苦。物質生活貧苦,可是精神生活他高人一等,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知書達禮。
從前讀書人出路實在講很窄小,只有兩條,一個是去做官,第二個就是教書,三家村裡面開個私塾,開館教書。教書又不能收學費,私塾,他不是開學店,不像現在,現在定上學費,從前沒有這個制度。如果說是這個教書先生定下學費的話,沒有人到你那裡去了,大家不尊敬你,你是開店,你是做買賣。所以開館教學完全是培養底下一代,是在盡義務。老師的生活,學生家長來供養。學生家長是富有的,就會過年過節多送一點禮,家裡面清寒的少送一點。孔老夫子講,最少的、最薄的禮,叫束脩,束脩是什麼?大概香港也很多,醃的臘肉,像火腿、臘肉一條,大概像是一斤重的這麼樣禮物,這就是他的兒子跟老師學了一年,供養老師就這麼多。你才曉得做老師不容易。
所以做老師是救人慧命,做醫生是救人身命,醫生跟老師都不可以要繳費用的。病人有病到你家來,一定要拿多少醫藥費,不可以,那個醫生社會上沒人瞧得起他,醫生是救人,絕對不講求報酬。醫生把你病治好,你自己衡量你自己的環境,給醫生送一點報酬,跟教書先生一樣。所以,一個教書的、一個醫生在社會上受一般人的尊重,有道理,他是真正做出犧牲奉獻,他沒有名聞利養,跟現在不一樣。現在醫生開的是醫店,老師開的是學店,特別像現在的補習班,私塾跟補習班性質差不多,私人開的,收費都很貴,在從前沒有。
你就懂得,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大概多半從事這樣的工作。也有示現為商賈,就是做生意的人,發大財。他發大財不是自己受用,他散財,救濟貧苦,這是菩薩。現在也有億萬富翁,他也能捨財,但是他不像從前那個菩薩。菩薩到這個世間他就是散財的,他是真正大慈大悲,善巧方便,幫助苦難眾生。而幫助苦難眾生裡面,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你細心觀察,他絕對不會少了教育,這是菩薩,這是真實智慧。也就是說,你現在貧窮饑餓,菩薩要救濟你,不是說我每個月送多少救濟金給你、送多少米給你,不是的。菩薩肯定在今天辦什麼?辦職業訓練班,可以開很多科目,你到這個地方來學習,學習之後你有一技之長,你到社會上可以獨立謀生,這叫真正救濟。一方面提升你的文化水平,一方面提升你技術能力,同時在學校裡提升你倫理道德的教育,這是菩薩幹的,這是菩薩扶貧。
所以扶貧機構如果能夠想到這些地方,扶貧最重要的就是職業培訓班。這個培訓班是活活潑潑的,三個人、二個人都能來開班,我這裡有老師。你喜歡燒菜的,你在這裡學幾個星期,就可以介紹你到餐館去工作。你喜歡縫衣服的,在這裡學幾個星期,可以介紹你到成衣工廠去工作,所以這種培訓班跟各個行業都有聯繫。在這裡培養的,有能力、有技術、有道德,這不一樣。
基本的道德,就是我們常講的《弟子規》、《十善業道》跟《感應篇》,必修的科目,他知道怎麼做人,他知道怎樣服務。公司行號,就像我們這個道場,我們要很多義工,都經過這樣培訓班培訓過的,他來工作就不一樣。你看現在社會上沒有這個班,可見得扶貧出了問題,雖然很用心,也花了不少人力、財力、物力,收不到效果。菩薩真的是不一樣,「悉與世間諸樂具」,我用總的一句話來講,職業培訓班,技能的培訓班。到這裡面來不需要什麼學歷,也沒有年齡限制,也沒有性別的限制,你只要沒有工作你就到這兒來學,這才是真正解決扶貧的辦法。這兩句就是講扶貧,經濟上的扶貧,物質上的扶貧,精神上的扶貧,文化上的扶貧,技術能力上的扶貧,可多了!職業教育。
出家人現在也是「饑饉災難」。出家人的工作是什麼?最主要的工作,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的榜樣,講經教學。我現在不會講經,不懂教學,怎麼辦?開班,也要開講經教學的補習班,不必開佛學院。我就是這個班裡面出身的,我不是佛學院出身的。我是台中蓮社李老師開了一個經學班,他開很多班,那時候我們一起學的有十幾個班,都是這一批年輕人。想學講經的參加經學班,經學班有二十多個學生;有古文班,老師教古文;有詩詞班、有書法班,很多;還有法器,專門學唱念的,有音樂的,他開了很多班。這些,用現代話來講,都可以做扶貧工作,我們缺乏這個。自己的興趣,自己的專長、愛好,你去學習,他來教你,你將來從事哪個行業,你能把事情做得好。
道場,道場的護法也是,那個時候是大班子,護法是道場裡面的行政工作,裡頭也分得很細。你能做哪一項工作的,你進入這個班裡去學習,確實可以替社會解決問題。這樣的人他要有智慧,要有福報。我這個人懂得的是很多,為什麼不做?沒有福報,要知道沒有福報,幹什麼都幹不成。所以那個命就是窮秀才的命,一生老實講經教學,當教員,沒有當校長的資格。當校長要有福報,當校長就是寺院的住持,那是校長。我們李老師在台中還有創業,他建立台中佛教蓮社、慈光圖書館、菩提醫院,還有菩提安老院,還有兩個托兒所,他還做了不少事情。
我這一生真的是到處雲遊,除講經教學之外,我是什麼都沒有。我常說人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最重要的,知道自己的命運,命裡沒有不要強求,命裡有可以捨。釋迦牟尼佛命裡有王位,他能捨。命裡有的時候可以捨,命裡沒有不要求,你一生心安理得,真的是幸福美滿。這種幸福、喜樂不是建立在物質生活的基礎上。世尊,不僅是他一個人,他那個團體,我們今天在經上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麼多學生跟著他,跟他過同樣的生活。什麼生活?托缽,每天吃飯,托著缽到外面去要飯,中國人講乞丐,過這樣的生活。所以,出家人叫比丘,比丘翻成中文叫乞士,他是吃飯的時候是乞討,但是他是讀書人,他是有德行、有學問,不是一個普通的乞丐。樹下一宿,三衣一缽,過的是最簡單的物質生活,人家快樂無比,常生歡喜心。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我們常講沒有對立,人與人之間相處只有喜樂,沒有衝突,只有信任,沒有懷疑,他怎麼會不快樂?確確實實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們處在今天這個社會,讀到這樣的經文,我們有無限的感慨。
後頭這句經文要注意到,「悉」是完全給他,他需要什麼就給他什麼;「世間諸樂具」,諸是多,多方面的。以我們現在一般人來說,我們需要什麼?我們需要有工作能力,需要有工作機會,需要生活安定,需要一個美滿的家庭,需要一個祥和的社會,都在這一句裡頭。佛菩薩用什麼方法給他?佛菩薩用教學,能做得到嗎?能。可惜就是現在我們佛門教學的人太少,好在現在科學技術進步,我們可以用網路,可以用電視。如果沒有這樣的工具,那真的是太苦了,要多少人出來教!有這麼一個好的工具就方便了。像中國幅員這麼大,人口這麼多,我們剛才講到,就這兩句裡面所含的,真的是扶貧,經濟上扶貧,物質上扶貧,技術上的扶貧,能力上的扶貧,精神文明上的扶貧,那就太多太多了,展開來至少有幾百種。
有沒有一個大福報、大智慧的菩薩出現,辦這樣一個扶貧培訓班?在這裡面訓練老師,來幫助這個社會。同時,上課統統可以用錄相。這個大的攝影棚我參加過,我在北京,鳳凰電視台做訪問的時候,攝影棚裡面,我那天去看差不多四百人。實際上他只有兩百個座位,坐滿、站滿、擠滿了,但秩序很好,同時播出去。我們的教室當然不需要這麼大,能夠容納五十人到一百人的教室就可以。你有多少科目就有多少個教室,這當然需要財力。你請專業好老師在這邊教,錄相,在電視台播出去,全國到處都能夠從電視上來學習,遠程教學。學校雖然設立在一個地方,教化的影響遍布全國、全世界。
有錢的人是有,但是他沒有福報,他為什麼沒有福報?他沒有想到,他去做一些善事要花不少錢,那些錢不產生效果。他要懂得這個道理,他就是現前的救世主。所以,學佛的同學要努力,要盡量去傳播。因為我知道,我們曉得,大富大貴的人通常不看我們的節目,我們的光碟送給他,他也不會看的,不願意接觸,這就是什麼?沒有機會。他要是接觸到之後,真的幫助他成就他這一生的事業。
下面這兩句,『隨其所欲皆令滿,普為眾生作饒益』。實際上這一首是完整的一段。「隨其所欲」,欲是他的欲望,這裡面包括很多,要隨順他的程度。你開這個培訓班,任何一個班級,一個班、一個科目,都要分初級、中級、高級,為什麼?程度不一樣。有興趣,沒有學過,進初級;有學習過,有一點基礎,可以進中級,一步一步把你向上提升。所以,他的年齡有關係,聰明才智不相同,興趣嗜好不相同,你都要能隨順。你能隨順,沒有一個不歡喜,而且他學得歡喜,他學得也會認真,也能在很短期間學會他所需要的。學校如果再跟社會各個行業有聯繫的話,可以給他推薦、介紹,那他的出路沒有問題,這個是好事情。「滿」是圓滿。
最近我也跟諸位報告過,台灣有個同修寫個劇本,《唐人傳奇》裡面一段故事,叫杜子春遇到太上老君。這個人命裡確實是富貴,生在富貴家庭,不知道錢來得不容易。他父母都過世了,留一筆大遺產,成天花天酒地,交結一些巴結奉承的朋友,不到幾年,財產花盡,這時候才曉得貧困的味道。那些朋友呢?不再往來了,不要說是求他幫點忙,布施一頓飯給他吃,他說連個笑臉都沒有,人情之薄。
在最困難的時候遇到太上老君,太上老君說:你命裡有財富,命裡有的不會丟掉。他說:我現在錢花光了,我也不會賺錢,我命裡面錢從哪裡來?老君就告訴他,他說:你在這兒站著,你不要動,你看到太陽下山,下山看到你的影子,你頭的影子在哪個地方,你記住,到那裡去挖,那個地方有黃金。他真的就記住,太陽下山的時候,看到他頭的影子落在地上那個地方,果然,大概挖出來有六、七十萬兩的黃金。這一下又發財了,那些狐朋狗友又來了。就像這樣情形搞了三次,最後他覺悟了,最後怎麼樣?最後挖的錢不要了,一點歡喜心都沒有。老君說:你怎麼了?他說我現在懂得了,這財有什麼用?我看到這個噁心。太上老君讚歎他:不錯,你回頭了。這就是「隨其所欲皆令滿」,但是他真有這個命。
到最後他想學道,看到這老人仙風道骨,有這樣的神通,指點他那個地方真的就有,他去挖真挖到,他說你不是神仙,誰是神仙?所以一定要跟著神仙學道。神仙說,可以,你要跟我學道,就叫他三年之後在什麼地方約會。他真的去找到了,三年到那裡去了,去了之後沒有遇到,沒有遇到這個人。但是他很有信心,他就在那裡住下,住了三年,老人出現了。他就叫他:老人家,我到這兒來找你,找了三年。他說:我沒有離開,我天天看到你。結果看他有這麼樣的誠心誠意,真的放下了,萬貫家財也不要了,一心要發心來學道。
老人就告訴他,他說:我今天跟西王母娘娘約會,我要出去一趟,你在家裡坐著。告訴他:你在這裡打坐,入定,定中有許多的境界,有善、有惡,有來誘惑你的、有來欺騙你的、有來嚇唬你的,許許多多境界會現前,你要保持如如不動,不可以開口說一句話。在定中,這些境界果然現前,他記住老師的話,決定不開口。不管你誘惑也好,威脅也好,甚至於殺害也好,就是不開口。最後阿鼻地獄境界現前,看到他父母在地獄裡受刑罰,受罪,看到實在忍不住,掉著眼淚叫了一聲爹一聲媽,把他父母一抱,一下就醒過來了,像作夢一樣。老人在旁邊講,可惜!叫你不要說話,你還是開口說了話。然後告訴他:你說這個話對你父母毫無幫助,為什麼?你父母在地獄受罪,那是業報,他在世的時候造作這些惡業,必須要把這個惡業消掉。
這個我們在講席裡說過很多,三惡道是什麼?三惡道是消業的。如果你要懂得,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有沒有三惡道?有。你要真正懂得一切都是消業,成佛哪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就圓滿了。你在這個世間,有沒有人毀謗你?有沒有人羞辱你?有沒有人傷害你?有!那你要做什麼想?替我消業障的,那是菩薩!你業障就消掉了,就跟太上老君跟杜子春的事情一樣。如果你不懂這個道理,他毀謗我,我也毀謗他;他害我,我也害他,報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什麼時候你的罪業才能消得了?正像老君所說的,什麼境界裡你能保持清淨心,保持如如不動,保持一個感恩的心,他統統都是來消我的業障。過去的業障,現前的業障,這麼多人,好人!他幫我消罪業,他肯來罵我,他肯來陷害我;他陷害我、罵我,他造罪業,我業障消了。我對他沒有一絲毫的怨恨,沒有一絲毫報復,這就消掉了;有一點點怨恨、報復,不但沒有消掉,加重。真修行在哪裡?不就在生活當中嗎?在飲食起居當中。
生活裡面能入不二法門,就入佛境界。什麼不二?善惡不二,是非不二,利害不二;不二就是一門,就是一真,一真法界。哪裡不能修行?他在定中那個境界,我們現實的境界跟定中境界沒有兩樣,問題就是你會不會。你要是會了,「普為眾生作饒益」,自己得利益,德行提升,境界提升,定慧提升;如果你不會,不會,天天造業,你煩惱加重,業障加重,你的災難也加重。真的就是會跟不會!學佛沒有別的,希望你學會;學會,這一生當中就成無上道。好,現在時間剛好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第二首:
【或以飲食上好味。寶衣嚴具眾妙物。乃至王位皆能捨。令好施者悉從化。】
這是請客,我們常講的四攝法裡的布施,常送禮、常請客,『上好味』就是請客。如果你不懂得,真的把這些好的菜、好的東西供養統統端出來,你把人肚子吃壞怎麼辦?有沒有想到這個?佛教導我們,飲食起居要節儉,你要注重身體健康,可不能好吃。中國古人常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實在說,世間人生病十之八九都是吃壞了,尤其是現代,現代的飲食不乾淨,都是化學基因在裡頭,害死人。這是我們講請客要注意到的,要注重衛生,還要注重控制,決定不能多吃。
古人教人,早晨吃得好,好,就不一定說吃飽,要吃得好;中午吃得飽,飽也不能過分,七、八分是最好,不要太飽;晚上吃得少,養生之道。現代這個社會是恰恰顛倒,很多人早晨不吃,喝一點牛奶,吃兩片麵包,或者是水果;中午是很簡單,隨便吃一點;晚上要大吃一頓,要吃得很飽,他怎麼會不生病?由此可知,請客在什麼時候請?中午,這是最適當的。晚上要請客,朋友們聊天,茶點。可是我們要這樣做,一般大眾恐怕不喜歡,恐怕不願意接受,那是什麼?他已經染上惡習,我們懂得。
經論上常常講,供佛、供天、供養尊者(尊長),佛給我們講「三德六味」。這就是告訴你,幾個菜最適當?三個,頂多不超過六個,有節制。人多,分量多一點,精緻一點,叫「上好味」,這個道理要懂。尤其現在西方人,叫自助餐,我在澳洲,總理請我吃飯也是自助餐,好!你自己想吃什麼,你自己去拿,拿的分量你自己衡量著一定要把它吃完,乾乾淨淨。不夠?不夠可以再去拿,決定不容許剩下來有不吃的,這不可以,這有罪過。所以自助餐是最乾淨,也最好,我們應當極力提倡。
我現在在一般道場我都告訴他,不可以多過六個菜,守住佛陀的教誨。早餐三個菜就可以,中午六個菜,晚上如果吃,三個菜就夠了,不要太多,晚上盡量的少,對於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晚上能夠不吃是最好的,是最健康的,為什麼?你很對得起你的腸胃,它可以休息,不要工作。晚上吃上一大堆,它很辛苦,它要去消化。過分的辛苦,它壽命就縮短,它壽命縮短就是你自己壽命縮短,不就這麼個道理!所以這就是人不懂得養生之道,只愛舌頭。你想想看,嘗味就是三寸舌,到底下去就不知道了,為了這三寸舌頭,要去供養它、滿足它,造種種的惡業,讓底下腸胃去承受、去負擔,怎麼會不短命?你要愛你的全身,你要愛你身體每一個器官,都需要它們健康;換句話說,它們每天在這工作,需要讓它休息,不要讓它過分操勞,你就會健康長壽。我想這個道理不難懂。你要叫全身每個器官都能夠工作得很愉快、很快樂,有工作的時間,有休息的時間,所以養生要從自己身心開始。
飲食一般講的,你喜歡吃的一定是你需要的。如果你身體不需要這個,它對那個就沒興趣,這是在一般上說;並不是好吃,是你身體需要它。每個人的生理不一樣,每個人的需要不相同,不可以一概而論。所以供養的人,供養,廚房就是供養的人,他要懂得,他要能照顧大眾,那是無量功德。佛門裡面常講,「法輪未轉食輪先」,弘法利生先要把肚子餵飽,他才有精神、才有體力。所以飲食的攝取一定要重視精神跟體力。
什麼樣的蔬菜是最好的?肉食最好是要避免,尤其是現代的肉食,不可靠。為什麼?這些家畜,家裡面養的,幾乎都是用化學飼料。有些在研究改變基因,讓這些雞鴨怎麼樣很快就長大,就能送到市場去販賣。一隻豬不到兩個月就賣出去,一隻鴨子、一隻雞,兩個星期,那怎麼能吃?你常常吃這些東西,你怎麼會不害病?我們看看現在稍微富有一點家庭的小孩,一個個都吃得肥肥胖胖的,看起來很喜歡,都像彌勒佛一樣,其實都不正常,肥胖症。你再要用藥物去減肥,麻煩就來了,病上再加病。我相信決定影響他的精神,影響他的頭腦,影響他感受疾病的機會就特別多,最後是短命,怎麼造成的?飲食。
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這是儒佛通家,他常常給我們講。身體健康,我們估計他可以活到一百二、三十歲,他自己也有這個信心。他怎麼走的?食物中毒走的。絕對不是人害他,學生尊敬老師,親手到廚房煮一碗麵來供養老師,老師向來很慈悲,人家端來,一定當他面吃完,碗還給他,高高興興走了。那麵裡頭有毒,不是下的毒,這個麵是外面買的一把一把的麵條,乾的,它能放很久,那裡頭有防腐劑,要不然它怎麼能放那麼久?這防腐劑它還有一定的時間,超過了,那人家販賣店裡都不負責任,超過了,肯定是超過了。老師吃的時候知道,味道不對,變味了,他曉得。他是中醫,吃完之後不要緊,他有解藥,他能把毒化解,一般人吃不消。頭一次遇到,化解了;過了半年,又遇到這麼一次,不知道誰給他的?這次吃完之後,畢竟是九十七歲的人,回去吃解藥,這個毒已經散開,吃了大虧,病了三個月。我去看他老人家,至少給我說了十幾遍,不是一天,我每天去看他,「決定不要到館子吃東西」,他就告訴我這麼一句話,講了十幾遍,為什麼?不乾淨。
現在不但是肉食帶病菌、帶病毒,蔬菜也不例外,農藥、化肥。你吃的水果,你看到好像又大又好看,其實那是變種的,就像小孩吃麥當勞得肥胖症一樣,不正常。逼著我們現在得自己種菜,我們在澳洲自己有土地,有大菜園,我們搞得很成功。最初開這個菜園是請專家(農民)來替我們開,然後我們自己來學習,學會了照顧。我們種了大概有十幾二十種,品種很多,瓜大概也有七、八種,收成很可觀,每天可以供養三百人,你就知道我們菜園多大。這幾年三月份的法會,我們招待一千多人,就是我們這個菜園供養的蔬菜,一千多人可以供養一個星期。
自己種菜,絕對沒有化肥、沒有農藥。而且我們的菜園也好、果木園也好,我們都放佛號,所以這些樹木花草都在念阿彌陀佛,真的,長得特別好。菜市場裡面那些老闆到我們菜園看的時候都很佩服,他說你們這裡的品種比他們一般菜園裡面要好得太多。一般菜園裡面的菜沒有念阿彌陀佛,我們這裡是蔬菜水果都念佛。所以確實現代飲食起居要特別留意,這是要懂得保健,不能隨便亂吃。你在市面上買的說有機的,未必真的是有機,只有真正自己去種植,那才是可靠。
我是非常感激許多的同學,幾乎我現在所吃的,米也好、麵也好、蔬菜也好,都是同學們自己家裡種的送過來的,我非常感激。送來的很多,我也吃不完,所以就拿到這裡來供眾,大家都吃到。每個人吃這一碗飯要有感恩的心,這個得來不容易。米很多是從黑龍江送來的,菜是幾乎全世界到處都送,國內很多地方送,澳洲送,新加坡那邊也送,台灣這邊也送,不容易,那個心很難得。我們此地住眾,義工同學,不能不知道,這個東西不是從街上買來的,千里、萬里迢迢送到這兒來供養。想想我們今天所作所為,有什麼功德能夠消化得了?佛法裡頭「食存五觀」,要知道報恩,不能糟蹋。
還有這個世間一般人很難相信,我們在這麼多年當中親自接觸到的,聽老人講的這不算,親自接觸到的,告訴諸位,鬼神真有。跟我們生活是不同維次空間,我常常講就像一個電視螢光幕一樣,不同頻道,但是他在一起。我們看不到他們,他們也看不到我們,可是信息是相通的,為什麼?靈性是一樣的。所以他的維次比我們高,他能看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他維次比我們低的,他能感應到我們,我們也能夠感覺到他在現場。但是我們彼此確實有時差,不一樣。我們的念佛堂供養他們的牌位,他真在,那個地方有他的位子,他可以跟我們一起共修。我們課程完畢,回家去休息,他在他的位子上休息。生活起居、習慣不一樣,不是完全相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要怎麼想法?要想到他們在場,他們在座,於是我們對他們要不要有禮貌?譬如有貴賓、客人到這兒來,我們對這些客人面前要不要有禮貌?要。我們對他有禮貌,他對我們有禮貌;我們對他沒有禮貌,他對我們也沒有禮貌,一樣的道理。
所以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晚上吃飯這是不得已,一般過去正規寺廟,晚上決定不開飯。但是有生病的,生病的例外,晚上可以吃一點東西。不能有碗筷的聲音,為什麼?因為那個時候正是鬼神他們用餐的時間,我們動碗筷沒有去好好的供養他,他生煩惱。他生煩惱對我們有沒有影響?有影響,什麼影響?我們的頭腦迷惑,頭腦不清楚,那是他的磁場干擾我們。他要是不干擾,他是生歡喜心的話,我們頭腦清楚,彼此息息相關。所以在這個道場,無論哪個角落都有我們看不到的眾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還有,這個我們能想像得到,這個地方沒建大樓之前,這塊地是什麼樣子?地上有沒有這些樹木花草?肯定有,這是海邊。建房子,砍掉了,那些樹神、那些花草神甘不甘心?有些有福報的,算了,遷居,搬家搬走了;還有一些怨恨很深的,他就在此地不走,變成此地的地基主。這些地基主被這個大樓壓在底下,這是你們現在走運,他無可奈何;到你運衰的時候,他就現前,那個時候你麻煩可大了。不學佛的人不知道,所以家盛的時候,到後頭有敗亡,與這個統統都有關係。家興旺的時候,要常常感恩這個地主,這個地主未必是人,以前在這個土地上那些眾生。我們懂得給他供牌位,我們懂得每天念佛、誦經,做一切功德都給他迴向,這個好,他變成護法。我們大家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一個大樓也是和諧社會,這樣就好。可是你懂得,你要這樣做才行,你不懂得不行,試問問今天幾個人懂得?
然後你再細細觀察這些發財的人、公司倒閉的人、衰敗的人。我聽說平均好像現在這些暴發戶起來大概只有三年,什麼原因?我們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你在發的時候,你對不起天地鬼神,你只滿足你自己的自私自利,滿足你欲望,你周邊的人事你對不起他,你都是損人利己,更對不起鬼神。原因很複雜,不是那麼簡單的。所以中國過去老祖宗的教誨,你看年節的祭祀,為什麼要那麼隆重?報祖宗的恩,報父母恩,報社會上一切對我有幫助人的恩,報天地鬼神護持之恩,統統都顧到了,不是迷信。等到你死了,入到那個境界你才知道,那時候太遲了,來不及了。諺語有句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個話是真有道理,愈想愈有道理。所以,要存一個恭敬的心,真誠,真誠表現出來自然是恭敬。
頭一個學著對人恭敬。我常說,我們眼前最重要的功課是什麼?就是要學習尊重別人,要學習謙卑。我過去在新加坡講天主教的《玫瑰經》,《玫瑰經》第一段就是講聖母瑪利亞的謙卑。這是耶穌的母親,一生為人謙卑,這是《玫瑰經》上對她讚歎,讚歎真正的意思是我們要效法她,要學謙卑。要懂得尊重別人,敬愛別人,關懷別人,照顧別人,幫助別人,那無論世法、佛法無往而不利。得道者多助,你會遇到到處都是貴人,到處都有人幫助你。你就把這幾點做到,真正喜歡幫助人。
日常生活當中,招待賓客,或者是對自己家人,對我們團體裡面工作人員,一切賓客,要「飲食上好味」來接待。「上好味」不是什麼山珍海味,這個要記住。「上好味」真正是健康,健康的飲食,安全的飲食,要注意到乾淨的飲食,這裡面最重要的是真誠的愛心。說老實話,我過去年輕的時候,是常常下廚房的,從跟韓館長在一起就很少,偶爾去表演一下。廚房是修功德最好的地方,真實的供養。還有不少同學知道,我會燒苦瓜豆腐,味道非常好。有一個法師,這個法師以後移民在香港,前年過世,叫慧忍法師。他大我五歲,他就專門學我這道菜,天天看我做,照我那個樣子,什麼分量、調味他統統都一樣,吃出來沒有我那個味道好吃。他就問我,這到底什麼原因?我說有原因。什麼原因?我們的心不一樣。你看分量一樣,調味的東西一樣,方法一樣,出來味道不一樣,心不一樣。一個真誠歡喜心的供養,跟那個很勉強、不歡喜的,味道不一樣。這個道理,現在江本勝博士的實驗你一想就通了。
你看一杯水,端一杯水,用愛心,結晶那麼美,你喝下去當然很舒服。如果端得是很不願意、很勉強,那個水的結晶就很醜陋,你吃下去當然味道就不對。你看就一杯水,你端過去,我端過去,吃的人味道就不一樣,為什麼?心不相同。幸虧江本勝博士做實驗,實驗出來了,要不然給你講,你很難懂。你就曉得你煮飯也好、燒菜也好,你用真誠的愛心做出來的,上好味。同樣的材料,同樣的方法,你沒有真誠愛心,你是這裡雇的人員勉強替你做的,反正是你吃,我不要吃,隨隨便便的,味道就不好。所以,在廚房裡工作人員最重要的,你看每個人都歡歡喜喜,滿面笑容,那一餐一定是上好味。你要看到這些廚房人都是愁眉苦臉,一個個都不歡喜,再好的材料,那不是上好味,不一樣。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廚房正在燒菜的時候,他要做什麼錯事情,千萬不要去責備他,責備他心裡不高興,味道全變了,全變壞了。一定要原諒他,讚歎他幾句,讓他生歡喜心,味道就變好了。這個有科學的實驗在裡頭,真的是大學問。
第二句,衣服供養,『寶衣嚴具』,嚴具就是身上的裝飾,我們現在講的,你戴的首飾,戴的瓔珞,這叫嚴具。『眾妙物』是整個包括了,妙好之物,跟前面飲食是同樣的道理。一樣的珠寶戴在每個人身上,顯示出來的形象不一樣。我們一般人講「這人氣質不相同」,是的,氣質不相同是明顯的見著,你能夠見到的。還有不明顯的,那要很細心,心地很清淨,看得出來,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來。包括衣服都一樣,你心情舒坦的時候,沒有一樣不放光,粗布衣服也放光;心裡面有苦惱、有憂患、有悲哀,穿絲綢都不放光。大家只要稍微細心一點你就能體會到。你在外面看到一個人,真的,你看到他衣服鮮明的時候,你就曉得他心情一定很歡喜、很快樂。不是裝的,裝的樣子,你從整個上一看就了解,他那個不是從內心裡面的喜悅;內心喜悅,粗布都放光。
第三句,『乃至王位皆能捨』,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的示現。眾生愛好,愛好我就讓給你,你想想看王位都能讓,還有什麼不能讓的?妻子兒女都可以供養,還有什麼不能供養的?世間法裡面講這簡直不近人情。對,是不近人情,為什麼?他是佛,他不是人;人做不到,佛菩薩能做到。為什麼人做不到?人有執著,人有分別,人有迷惑。佛菩薩他覺悟,他不迷,他知道事實的真相,整個宇宙是一體,所以他決不會有絲毫的執著的念頭起來。
菩薩應化在世間,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有這些執著,佛也示現有這些執著,讓你看到,你也很歡喜,這什麼?這是示現。所以佛沒有定法可說,佛沒有一定的形相,隨類現身,隨機教化,活活潑潑。總的原則、總的目標,利益眾生,無論他做的是正面的,或者是反面的,全是利益。什麼叫正面的?譬如三善道,正面的,三惡道是反面的,都是利益眾生。三惡道怎麼是利益眾生?三惡道是幫他消業障,你說是不是利益他?他造作這個業,他要不受這個報,他業消不了,業消不了他沒有辦法提升,然後才知道對十法界眾生都感恩。
我們無量劫來確實迷惑顛倒,不能不承認。這一生縱然沒有做錯事,過去生中,再過去生中,你能保險嗎?所以冷靜的思惟,去想想就知道。不要說過去,這一生當中我們殺生害命幹了多少?沒殺過人,小動物呢?尤其是蚊蟲螞蟻,你有沒有殺過?如果你現在種菜,你這個菜用農藥,你殺死多少小蟲?你用化肥,你毒害地下多少小蟲?這都是一般人沒有注意到的。現在一般人講這叫病害蟲,其實牠沒有病,牠也不害,病害是我們人心認為牠有病害,其實牠並沒有。所以我們用善心對待牠,這些小動物牠以善心回報我們,都是真的。
我們是真的通過實驗才知道不是假的,螞蟻可以溝通,蚊蟲可以溝通。我們種菜,菜園裡面這些小蟲吃菜,牠也是生物,牠需要生活,牠不吃怎麼行?所以我們在菜園一定劃出一個小區域,那個地方種的菜專門給牠們吃的。真的,很聽話,都集中到那裡去了,那邊是牠吃的。小鳥要吃水果,我們果木樹也有好幾十棵,我們會留個大概十棵,那十棵樹專門供養鳥的,你們到那邊吃,別的地方不能動。所以我們的果木樹,不要去包,不要去整理,鳥不會去吃。跟牠商量好,彼此有協定,牠很遵守,很守法,比人好,人有的時候不守法,這些小鳥、小蟲守法,很可愛。平時我們吃剩下的東西我們都供養牠,常常照顧牠。在外國,鳥食,我們院子裡鳥很多,就像家裡養的一樣,不怕人。手上拿點東西餵牠,招手,牠就來了,牠到你手上來了。真的是與大自然、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你說這個生活多美好,沒有對立,沒有懷疑,沒有衝突。
這些鳥獸都通人情,外面鳥食沒有了,找不到東西吃,牠還是不吃水果,牠還是不到菜園,我們菜園很多瓜,牠都不吃。牠到你面前來告訴你,我現在需要吃東西,牠怎麼來?牠在你面前低飛,飛得很低,一隻一隻在院子裡頭繞圈子。我們一看到這個現象就知道,趕快去看看餵鳥的盤子裡頭有沒有東西,吃光了,再去給牠加,都成了習慣,彼此有很好的默契。所以,我們能施能捨能照顧牠,真的做到互助合作。小動物也是一樣,山上有野兔子,還有很小的小袋鼠,那很好玩,像個小貓一樣,小袋鼠。早晨起來,四、五點鐘,院子就很多,牠不破壞我們的農作物。
所以重要的就是說你能捨,好施。所以我們也很感慨,小動物容易感動,人可不容易。可是在古時候,人最容易受感動,動物比較困難;現在是跟動物相處比跟人相處容易,這什麼原因?人忽略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時間太長了,所以不好教了。受環境的染污,這個環境,物質的環境、精神的環境,尤其現在是精神的環境。小孩從小張開眼睛他學什麼?張開眼睛就看電視,電視裡面那些染污他全都學會了,暴力、色情、殺盜淫妄。還有在家庭裡面,有意無意大人常騙小孩,小孩學會了,從小就學了騙人是應該的,騙人是正當的,你說這個多麻煩!人要不學會騙人,那是錯誤的,這個觀念深深存在他腦海裡頭,這個怎麼辦?這什麼?從小學壞了。
所以中國古時候的教育,是決定不可以對小孩有負面的影響。特別是嬰兒,從初生到三歲,決定不可以,這是他一生德行的根本。中國古人講「三歲看八十」,前面三年,出生下來的一千天,根紮好了就影響一輩子,一輩子都學不壞。為什麼?從小他就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知道哪個是對的,哪是不對的。這不是言教,這是大人在他面前表現的,身教。到他上學了,老師教他,說明這些道理,為什麼要這樣做,把做人的道理講給他聽,他信心就更堅固了。
傳統教育,香港這個地區,我概略的算一下至少斷六、七代,中國一般沿海這些地區至少也斷了五代。落後的地區,沒有開發的地區,反而幸運,為什麼?傳統教育大概斷了三代的樣子。像我們家鄉安徽廬江是個偏僻地區,落後的地區,貧窮地區,反而倫理道德保持得久一點。懂得了,現在在這個社會狀況之下我們要了解,所以我們對於一切人心行不善要原諒他,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說,「先人不善」,他的父母、祖父母「不識道德」,沒有人教他,你不能責怪他,就這個意思。要好好的做好樣子給他看,要很長時間,要很有耐心,慢慢的感化他,慢慢的把他良心喚醒,慢慢幫助他回頭,這就對了。所以『令好施者悉從化』,「從」是順從,「化」是感化、教化。你看經上講的,佛都是自己做榜樣,很有耐心去教,不責備人,知道他的病根、病源,原諒他。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