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二五卷) 2006/9/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2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二段略示勝能,這二十句經文當中的第十五句看起。我們把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信能超出眾魔路。示現無上解脫道。信為功德不壞種。信能生長菩提樹。】
第十五句我們讀了之後自然會想到在現代這個時代,在國內、在國外我們曾經遇到許多的魔事,佛門裡面常講某人著魔了,還有一些是某人有眾生附體,這些事情常常見到、常常耳聞。在此地佛告訴我們『信能超出眾魔路』,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不多,但是是很重要的提示,他說「非不正信,能超魔路」,這是從反面上說的,若是不正信,你就不能超魔路。魔路如果要細講,兩個小時也講不完。佛在楞嚴會上給我們講了五十種陰魔,這都是修行走到叉路去了,所謂是誤入歧途,什麼原因?這點我們要懂得,那就是不是正信,所以就入了魔道。為什麼說他不是正信?我遇到不少,來找我有沒有方法救他?我首先問他的家人,他是不是喜歡神通?是。是不是喜歡感應?是的。是不是常常跟這些什麼佛菩薩、鬼神交往?是這樣的。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宗教的信仰,不論是哪個地區、族群,自古就有,人在遇到極端困難的時候,自然就求神、占卜,佛告訴我們這些都是魔路。可是我們初學佛的人在佛教修持功夫不得力,我們遇到的困難、災難愈來愈多,我們到哪裡去求?我們去求誰?佛菩薩知道眾生習氣,所以也非常慈悲,你喜歡占卜,佛就教你。有一部經是屬於地藏法門的,《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是求感應的,依照經典裡面講的理論方法,你去占卜。我在年輕時候也讀過這部經,照這個經典裡面講的方法做出一個輪相,一共是十九個,我還記得做了不少套供養喜歡占卜的人,好像現在還剩有一套在澳洲。我這幾十年沒用過了,對佛法了解愈來愈深,知道用不著占卜,起心動念跟佛菩薩就有感應,跟這些妖魔鬼怪也有感應,跟動物、植物都有明顯的感應,這是我們這些年來常有的。
心正,佛法裡頭最重要的是正信,對於佛菩薩的教誨(就是經論)決定沒有懷疑,生起堅定的信心、清淨的信心,魔不會來干擾,為什麼?佛說的話沒有妄語,這我們要相信,不能有絲毫懷疑。佛說一個人受持三皈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保護你;你受了五戒,每條戒有五位護戒神,五戒就是二十五位護戒神,其餘的不必說了,在家出家至少你受過三皈五戒。不過我也常常告訴大家,為什麼從前人有感應,現在人受三皈五戒好像感應很少?很少聽說有感應,什麼原因?三皈五戒是受了,沒有去做;換句話說,有名無實。這樣護法神、護戒神不來,你不是真的,你是假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是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的,這話說得好。我沒有去受三皈依,我也沒有去受五戒,護法神、護戒神保不保佑我?這不可能。可是三皈五戒我照做了,我沒有在出家人面前受這個戒,但是我每天真正學佛,供養佛菩薩形像,念念不忘佛菩薩教誨,依教奉行,你說護法神、護戒神保不保佑他?有,這在理上才講得通,所以重實質不重形式。由此可知,有形式還不如有實質,這個要緊,要真幹。
生在現代這個社會,外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財色名食睡的誘惑,這是魔路。在這章經文前面,第一句告訴我們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這是魔路。我們學佛,受過三皈五戒,甚至受過菩薩戒,出家人受過三壇大戒,你心裡面有沒有這些東西?王位是廣義的講法,就是領導的地位。出家人在寺院裡面,方丈住持、當家,這都是領導地位,你心目當中有沒有爭取這個地位?財富、名聞、利養、信徒、道場,出家人總是離不開這些。如果心目當中有這些念頭沒放下,還是去想,那你就錯了,魔路。我這一生幸虧是老師的教誨,章嘉大師教我的,他說你一生佛菩薩照顧你,只要你自己這一生念念為佛法、為眾生,為正法久住、續佛慧命、利益眾生,你的一生佛菩薩替你安排,所以我們這個念頭就沒有了。沒有這些念頭,心得清淨。如果有這些念頭,你的心怎麼能清淨?我一生就是這麼個方向、這麼個目標。
我跟諸位同學說了,這幾年參與世界和平這個工作也是佛菩薩安排的,我們怎麼會去做這種工作?這事情不是我們的本分事情,本分事情是講經教學,這是本分事情。這種事情是偶然遇到的,別人很誠懇的來請求。我們想想這也是現前社會上一樁大事,能夠幫助他們化解衝突,恢復社會的安定和平,這也是佛菩薩本分的事情。佛菩薩天天辦班教學,這個事情也是辦班教學目的之一。我們辦班教學,終極的目標是幫助大家破迷開悟、斷煩惱證菩提,這是我們終極的目標,放下萬緣,回歸自性。佛法不是說自然,回歸自性。自然,《楞嚴經》上講的古印度的自然外道,所以佛不講自然,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成佛。
斷煩惱,煩惱太多,無量無邊,佛把它歸為三大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隨順煩惱就是走魔的道路,你就錯了。魔道走到哪裡去?高級的走到天道去了。天道裡頭有魔道,欲界天跟色界天的當中就是魔天,有人說就是他化自在天。魔有修行,功夫也相當可觀,他也有定功,他也有五通,沒有漏盡通,我們一般人要是遇到了,會把他當作佛看待;一般宗教遇到了,肯定把他當作上帝看待,我們肉眼凡夫沒有能力辨別。可是你要細細的去觀察也能看得出來,為什麼?佛菩薩教導我們的是純正之道,魔裡頭決定有邪道。從前李老師教導我們,教我們要小心、要謹慎,他說高級的魔給人說法,九十九句是正法,只有一句是邪法。老師比喻說,譬如一杯醍醐,醍醐是古印度最好的飲料,醍醐灌頂,最好的飲料,裡面有一滴毒藥。一大杯的醍醐,一滴毒藥,那一滴毒藥就害死人,幾個人能夠逃得過魔掌?
修行人不能夠開悟、不能夠證果,魔來擾亂。這不能怪他,你要怪他就錯了,古人常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那是什麼?怪自己沒有正信,自己的信心不清淨,自己的信心不堅固,所謂是見異思遷,所以麻煩來了。由此可知,正信重要,你具足正信就有能力超越。第一個,你有正信,這個正信也很難講,對佛正信沒有懷疑、對經教沒有懷疑、對老師沒有懷疑、對道場沒有懷疑,你心堅定,你不容易走入叉路。如果說我對佛菩薩沒有懷疑,對經教有懷疑,那你得好好學。對經教沒有懷疑,對老師有懷疑,只要有疑,肯定就有麻煩,所以佛法講正信,斷疑生信,不能有懷疑。
凡是破懷我們信心的,你要有高度的警覺,否則的話,你就上當了。大概破壞信心的,有,有說你經典靠不住的,這時候怎麼辦?我們初學的時候就有人批評佛教、批評經典。經典的結集,釋迦牟尼佛過世之後,古時候有四次結集經典。最早結集的是小乘經,釋迦牟尼佛走了之後三個多月,往後的三次都是佛滅度後幾十年,最後一次結集是三、四百年,你能相信嗎?我們要聽人家這樣說,心就動搖了,這怎麼辦?根本動搖了,信心喪失了,你還會有什麼成就?
對老師的批評更多,正如同現在社會對釋迦牟尼佛的批評、對孔子的批評。大學裡頭有「比較宗教學」,有這個課程。我在印尼參觀印尼的大學,校長就告訴我,他們學校裡面有宗教課程,有比較宗教學。我就跟校長說,宗教的典籍是聖人傳下來的,誰有資格去比較、去批評?現在這個世界上,有什麼人能超過耶穌,有什麼人能超過穆罕默德?有什麼人能超過釋迦牟尼佛?他所說的東西你怎麼批評法?你怎麼比較法?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就曉得不能批評,沒有資格批評。宗教學課程可不可以上?可以,非常好。我說我們的態度,我們比不上,智慧德行都比不上這些聖人,學校有這個課,我們就乖乖的、誠誠懇懇的來接受,我們會得利益。如果我們存著有批評、有比較,我們就走上魔道,什麼也不是。這個觀念不能沒有。
我給校長說,我雖然不是在學校裡頭上這個課,我讀經,我讀佛經,我讀道教的經,我讀《古蘭經》,我也讀《聖經》,我可不是批評,我是學生。我展開《聖經》,我就是耶穌的學生,耶穌是我的老師、摩西是我的老師。我展開《古蘭經》,穆罕默德是我的老師、先知們是我的老師。我展開佛經,佛菩薩是我的老師,我做他最好的學生,我能受教,我能得利益。像學生在學校一樣,學校有很多老師,不是一個,學生能不能批評老師?每個學生隨便批評老師,這學校還能成學校嗎?接受老師的教誨,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這才能超魔路。
所以我跟學校商量,宗教課程可以學,決定有好處,可不能比較,一比較就壞了,一比較怎麼樣?把這些聖人看低了,看成普通人,把自己抬高了,哪有這種道理?所有宗教都講謙卑、都講仁慈,這種心態你才能受教。一個不能受教的,再好的老師,佛菩薩教他都沒用處,他不接受。沒有謙虛的心,沒有誠懇的心,他就不能得益,所以總在正信。這一大段經文全是給我們講信。
下面一句,『示現無上解脫道』。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註得很簡單,四個字,「正信解脫」。什麼叫解脫?先把這兩個字要搞清楚,這兩個字的含義很深也很多。脫,脫離疑慮,我們有疑惑;解是開悟,解悟,了解、明白了,我就不疑惑了。這是淺的解釋。我們天天在學習,天天在上課,這就是得益了。深一層的,脫苦,解是什麼?解除苦因,苦的因消失了,苦的果就沒有了。三途的苦因是貪瞋痴,我們能把貪瞋痴解除,也就是放下,我了解,我捨棄它,你就決定不墮三惡道,永遠脫離三惡道,這是解脫。
再深一個層次的,六道輪迴苦。佛在經上常講的三苦、八苦,欲界這三種苦統統有;色界沒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無色界天連身都沒有了,所以他壞苦沒有,有行苦。所以佛在大經上常講「三界統苦,猶如火宅」,這不是個好地方。如何能夠脫離三界六道輪迴?那你要曉得造成三界輪迴的因是什麼?佛告訴我們是見思煩惱,見是見解,思是思想。見解跟思想說成為煩惱,那就是錯了。你的見解錯了,我們一般講看錯了,你看人、看事、看天地萬物,看錯了。思是思想,起心動念你想錯了,你所想的是什麼?貪瞋痴慢疑邪見,佛最後把它歸納為六大類,根本煩惱。你所想的是不是落在這六個裡頭?就因為這個因素,你脫不了六道輪迴。如果你要是真正相信佛菩薩的教誨,你一定會放下見思煩惱,為什麼?信。正信就是明瞭,就是看破,看破什麼?看破事實真相,明白事實真相,你對於世間這一切人事物不會再有貪戀。順境裡面不生貪戀,逆境裡頭不生瞋恚,對於諸法實相清清楚楚不再迷惑,貪瞋痴就沒有了。
六道輪迴的因沒有了,當然果報就不存在,這叫了生死,了就是解,了解了;脫輪迴,就脫離、離開了。都要靠正信,沒有正信,你沒有辦法解脫。這個解脫是第一層,不是究竟,為什麼?往上還有。你脫離六道了,你沒有脫離十法界,十法界還是個大關口,比脫離六道輪迴要難得多。十法界的因是什麼?是妄想、是分別,妄想分別比見思煩惱要細。見思煩惱很粗,容易斷;分別妄想微細,不容易斷,要怎樣才能斷得了?還是要正信。大概到斷無明塵沙,也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分別妄想,那個信是真信,比正信又深了一級。《華嚴經》上所說的,《華嚴經》上講的解脫,究竟解脫,成佛了,我們通常講回歸自性,那才是真正解脫。
所以脫離六道輪迴只是擺脫見思煩惱的繫縛,你生到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大師在六即佛裡面所說的,叫相似即佛。諸位要記住這個名詞,相似,相似不是真的,很像,很像佛,不是真佛,為什麼?他見思煩惱沒有了,塵沙煩惱沒有了,他還有無明沒斷,所以很像佛。那一品無明要是斷掉,他就是真佛,他不是相似的,真佛。
無明是什麼?《華嚴經》上講妄想,什麼是妄想?我們通常講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非常微細,我們能不能覺察?覺察不到。說老實話,我們平常能夠覺察的是執著,非常容易覺察,起心動念執著。分別就不容易覺察到,分別比執著微細多了,誰能覺察到?菩薩覺察到。覺察才能斷,覺察不到你怎麼個斷法?起心動念誰覺察到?我們現在念的賢首菩薩覺察到了。
我在講這一大段的經文,我把十信菩薩配在十法界,用這個方法來講。初信到六信,這六個位次沒有離開六道,沒有出輪迴。到第七信,我們在天台賢首教義裡面看到,祖師大德所判的七信位的菩薩,他們斷煩惱的功夫等於阿羅漢,我們知道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七信超越,六信沒超越。六信這六個位次是怎麼說法?這六個位次,剛剛好小乘在阿羅漢之前有六個位次。我們知道這是祖師判的,華嚴初信菩薩斷證的功夫等於小乘須陀洹,初果,七信等於阿羅漢。我們從這裡就能體會到,初信是須陀洹,須陀洹是初果;二信是二果向,二果是斯陀含,還沒證得,向那個路上去了。三信位證到二果,跟二果平,四信位是三果向,五信位是三果,六信位是四果向,七信位是四果,真的是這麼回事。七信是阿羅漢,八信是辟支佛,九信是菩薩,十信就是十法界的佛,賢首菩薩代表十信。
十信菩薩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把無明斷了,就是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沒有了,脫離十法界了。解得愈深,脫離的境界就愈大,把十法界脫離了,無一不靠正信。脫離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諸位知道,平等法界,見性了,平等法界,得佛的受用。但是他無明的習氣還沒斷,無明斷了、破了,習氣還有,習氣不礙事。習氣也沒辦法斷,要很長的時間,自自然然就沒有了,所以你要有耐心,可不能著急,一著急,妄想分別執著統統現前,這不能著急,都要靠正信,所以前面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一大段全都是講的信。信能示現無上解脫道,無上解脫道是究竟的佛果。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下面的經文:
【信為功德不壞種。信能生長菩提樹。】
清涼大師給我們提示的,「成不壞本」,第十七句。我們想想在這個世間哪一樣東西不壞?凡是有形相的都有生滅。人是動物,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找不到一樣東西是不壞的,佛給我們講得究竟。色界天,七情五欲斷了,他的斷是伏斷不是滅斷。他有身體,他有宮殿,他還是要壞。換句話說,有生就有滅,哪來的不壞?即使是無色界天,物質完全放下,沒有物質了,所謂是精神的世界,世間人所講的靈界,他有沒有壞?還有。那個境界好,不能永遠保持,靠定功得到的,什麼時候定功失掉,這個境界就沒有了,還是要壞。你看看,不但是六道裡面找不到不壞的東西,四聖法界裡頭有沒有不壞的?也沒有。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也沒有不壞的。真正不壞的,現在我們一般人所謂是虛空,空永遠不壞。在佛法裡面告訴我們,空確實在百法裡面是列入無為法,但是這個無為法不是真的,相似無為。它的生滅時間很長,我們的生命很短,所以沒有看到它生,也沒有看到它滅,而認為它是不變的,沒看到它生滅。佛告訴我們,它還是有生滅的。
現在科學家很聰明,他也懂這個道理,時間跟空間不是真的,在某種狀況之下它等於零,等於零就沒有了。時間沒有了就沒有前後,沒有什麼過去、未來,就沒有了;空間沒有了就沒有距離,距離是空間。科學家懂得,不知道怎麼突破。這也就是科學裡面所說的不同空間維次,這個現象在古印度的宗教裡面都明白了,佛教講得更透徹、更圓滿。這些現象是怎麼生的?有生它就有滅,在真如法性裡面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我們講盡法界虛空界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怎麼說?真實說沒話說,連老子都知道。《老子》五千言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這兩句話跟佛法裡頭所講的不可思議是一個境界。這個最高的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不能想,你不能說,你一想就掉在妄想裡頭,你一說就掉在分別執著裡頭,所以佛法講不可思議,跟《老子》前面兩句話意思是相同的。大乘教裡頭常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想是動念,動念就落到妄想裡頭去了,妄想分別;開口落在執著裡頭,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六道凡夫。
所以不壞,它後頭有個本,不壞的根本是法性。在有情眾生的分上稱佛性,在無情稱法性。無情就是連植物、礦物、自然現象全包括在裡面,連時間、空間都包括在裡面,法性。性是根本,不壞本。由此可知,這個不壞本就是真如本性,對萬物來講就是法性,法性才是不壞本。
『信為功德不壞種』。「種」就是本的意思,「功」是你修學有功夫,「德」跟得到的得是一個意思,你修功,你才有德,修什麼?這個要知道,修是修正,把我們過失、錯誤修正過來,那叫修功,不是別的。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心裡面有對立的念頭,錯了,為什麼說錯?自性裡頭沒有對立,對立錯了。你把對立的念頭放下,這是修功,這就有功了。我們對一切人事物有懷疑、有顧慮、有矛盾、有誤會、有衝突,這些東西自性裡頭全都沒有。所有一切不善的,自性裡頭全沒有,都要放下。
所有一切的善行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你都能表現出來,表現出來著相,那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還統統都有,可是怎麼樣?可是你是向善,你是跟性德相應,性德是純淨純善。那你現在做到什麼?你做到的是世界真正聖人、好人,一點過失都沒有,你是純善,但不是純淨,為什麼不是純淨?你有起心動念,你有分別執著,你不淨。可是你的見解、思想、言語、行為善,跟佛菩薩一樣純善,不是純淨,這也有功。德是什麼?德是人天福報,天上人間的大聖大賢,果報是這個,那是你的德。你看也有功,也有德,但這功德是世間的,世間怎麼樣?世間有壞,不是不壞種,有壞。那個純善還是有壞的,到什麼時候不壞?純淨就不壞。什麼樣才是純淨?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純淨,這時候所有一切的不善自然沒有,那才叫徹底斷乾淨,沒有了,所有一切的善統統具足,為什麼?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學來的,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你的自性裡頭,佛說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是你本來有的。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從外頭得來的,那叫做不壞種,這是自己本有的。我們要想得到,要想成就,清涼大師註解裡頭「成」這個字用得好,要想成就從哪個地方修起?從信,真誠的信心,信德不可思議。
下面一句,『信能生長菩提樹』。「菩提樹」是比喻,菩提樹也不是單獨指某一種樹。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自古以來此界他方菩薩示現成佛,都是坐在大樹下面打坐入定,示現豁然開悟,大徹大悟,都是這種形式來示現。為什麼用這個形式?這個形式告訴你定才能開悟,所以他不用別的形式,用這個形式。處處都是示現做一個好的樣子,行為世範,給世間大眾做榜樣、做模範。他在哪個樹下示現大徹大悟,那個樹就叫菩提樹,因為菩提是印度話,意思是覺悟。佛在這個樹下成佛的、覺悟的,就叫它做菩提樹,所以菩提樹並不是專門指一種。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所坐的這個樹下,這個樹我們稱為菩提樹。這是專門講釋迦牟尼佛的,不能說其他的佛,我們要懂這個意思。
生長菩提樹,這意思就是能生長菩提。佛家常講煩惱輕、菩提長,同時還有一句話說煩惱輕、智慧長。你把這兩句合起來念一念,你就明白了,菩提就是智慧,信能生長智慧。但是它底下一句「信能增益最勝智」,所以這個地方用菩提,下面就用中國話說,這是用印度話說。菩提也是智慧的意思,底下一句講勝智,殊勝智慧多從體上講的,說菩提都從用上講。菩提翻成覺,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用的意思多。覺而不迷,阿羅漢在六道裡面覺而不迷,正覺;菩薩在十法界裡面覺而不迷,正等正覺;佛在遍法界虛空界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覺而不迷,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覺而不迷有三個不同的等級,愈往上面愈殊勝,到無上那是究竟圓滿。菩薩雖然是在十法界,還不能說究竟圓滿。阿羅漢只限六道,在六道裡面覺而不迷,他只斷見思煩惱。無一不是從信扎根的。我們今天如何培養我們的信心?這比什麼都重要。再看底下這一句:
【信能增益最勝智。】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增佛勝智」,增是增益,佛殊勝的智慧。諸位想想,佛那個殊勝智慧還能加一點嗎?如果能加一點,那就可以減一點,如來果地上不增不減。這一句的意思是讚歎的意思、是強調的意思。如果不談圓教,要講藏通別圓,要講小始終頓圓,行,這個字真的是增佛的殊勝智慧,為什麼?說那些也稱作佛,不是究竟圓滿,這個能講得通;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的佛。賢首菩薩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這個字就有意思了,他要靠真信才能把最後一品無明斷掉,真正相信。在一切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
如來果地上的智慧,佛說得清楚,一切眾生皆有,我們為什麼得不到?沒信心。我是凡夫,我怎麼能跟菩薩比?怎麼能跟佛比?沒錯,是凡夫,為什麼是凡夫?因為我們具足妄想分別執著,這就叫凡夫。你要是真正相信,佛給你說的,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自性裡頭本有的如來智慧就現前。對信心來講這叫增,增上的信心,幫助我們恢復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解釋得好。我們學佛,特別是學這一大段的經文,目的在哪裡?目的在恢復我們的信心。信心是本有的,我們喪失掉了,不相信自己了。信是德,自性裡頭本有的德能。末後一句:
【信能示現一切佛。】
『示』是顯示,『現』是現前。這句話怎麼講?清涼大師有註解,「究竟見佛,謂信自己心,自佛出現,信外諸佛,諸佛現前」,這幾句話很重要。佛是什麼?佛就是自己的真心。這些年來我們提倡中峰禪師的三時繫念,這個提倡產生效果,在全世界,淨宗同學已經把它變成功課,很多道場一個月做兩次,冥陽兩利。中峰禪師在開示裡面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就是自心(自己心),自心就是阿彌陀佛,所以你能夠相信自己的心,自佛就出現,為什麼?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佛是智的意思,佛是覺的意思。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所以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德相就是自佛,禪宗裡面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自佛。
成佛是怎麼成的?沒有別的,相信自心,凡夫不相信自心那就沒法子。相信自心就不要向外去祈求了,不相信自心你就不能不向外求,向外求就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在佛法裡面講的外道。所以外道不是毀謗,這諸位要知道,決不是輕視、不是毀謗。是說什麼?你心外求法叫外道。所以佛法自稱為內學,向自己內心去求,不向外。信外諸佛,諸佛就現前,自他不二,所以我們要向自己,自性彌陀,是自佛。極樂世界有沒有阿彌陀佛?有,是他佛。我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現前,自他不二,要懂這個道理,要了解事實真相。
如果契入這個境界,那就是大師引用後面這句話所說的,「經云,一切諸佛,從信心起」。這地方講的一切諸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境界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的世界。佛境界距離我們遠不遠?有信心就不遠,沒有信心遠之遠矣。真有像十信菩薩一樣的信心,你就能見到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在哪裡?就在現前,你看到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看到一切動物、植物、礦物,山河大地所有一切現象,同圓種智,皆成佛道。入這個境界那恭喜你,為什麼?你成佛了。你要不成佛,你見不到這個境界,正是所謂佛眼看眾生皆是佛,凡夫看佛菩薩皆是凡夫,這個話你能聽懂嗎?你能理解嗎?
我再舉個比喻給諸位說,我們戴上一個綠色的太陽眼鏡,你看到外面所有形相都有一層綠色;你戴上一副黑的太陽眼鏡,你看到所有現象都有一層灰色,這個大家有經驗;戴上一副紅的眼鏡,看到外面統統都帶了紅色。是不是外面現象都變成有顏色的?不是,是眼鏡,眼鏡實際上也沒有顏色,顏色是鏡片。這個鏡片就好比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有了這些東西,我們看自己看不清楚,看別人也看不清楚,要怎麼看清楚?把眼鏡拿掉就看清楚了。眼鏡拿掉的時候,自佛;看外面,他佛,諸佛現前,我這個說法你有沒有聽懂?所以經上說一切諸佛從信心起,真信,這個信心不是別的信心,信自己本來是佛,信一切境界同圓種智,《華嚴經》上的話。自己真的成佛,自佛現前了,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無一不是佛,為什麼?這些形形色色皆是法身,是自己的法身,是諸佛的法身。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這一句是講法性,因為法性原本就具足智慧德相。法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中觀論》上講的八不,法性自然具足。性法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但是它能夠現精神、物質,它是體,它是能現,精神、物質、森羅萬象是它所現,能現跟所現是一不是二,這個話也很難懂。古來的祖師大德講到這個問題用比喻,譬如黃金,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黃金比作法性,把這些器皿比喻作法相,法相就是法性。我們到製作金器的工廠去參觀,你看它的展覽室,樣品花樣沒有相同的,一萬多種樣品,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那是什麼?一個字,金。講金就是講法性,如果再加一個字,金器,講金器就好比講法相。金跟金器是一還是二?不二。金離不開器,器離不開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細心去觀察,不能粗心大意,你會覺悟,悟到什麼?悟到性相是一不是二。佛經上常講,講了怎麼樣?聽了不懂,沒悟處。
佛法裡面常講性相不二、理事一如,聽太多了,念得太多,沒有悟。沒悟是說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得不到受用,什麼叫得受用?真正得受用,不分別了,不執著了,那叫得受用,你真懂了,真信了。你不得受用,你還是有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你沒有明瞭,你不懂,你不信,你那個信佛是迷信,連正信的標準都達不到。十信品裡面是正信,十住以上是真信,為什麼?他完全證入了。十信裡面雖然講沒有完全證入,他得受用了,得到佛的氣分,得到佛的受用,這叫真正學佛。
《般若》裡面所說的諸法實相,真相你一定要知道、要明瞭。然後你還有個身體在,還沒死,身體留在這個世間有兩個用途,一個是不斷再把自己的靈性提升,這是自利。第二個,你自己無論是言語行為,你一定會給社會大眾做一個最好的榜樣,自自然然,不要人教。如果要人教那就不是,那你還沒學到,還要人教你。契入境界哪要人教?為什麼?自性裡頭本有的這些德能,剛才講所有一切善法自性裡頭本來有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是自性本有的,在這個境界裡面自然流露,不是這些德行的流露你沒有見性。沒有見性是煩惱蓋覆了自性,所流出來的是煩惱習氣,煩惱習氣就是性德的相反,不孝不悌、不忠不信、無禮不義、無廉無恥,反面是煩惱習氣。這些煩惱習氣自性裡頭沒有,就好像我們剛才講的,戴了有色的眼鏡看外面都有顏色,那個沒有,本來沒有,有是你以為自己有,別人看起來沒有,把有色眼鏡拿掉就恢復正常。正常全是性德,決定沒有扭曲。佛陀的教育,聖賢的教育,沒有別的,恢復性德。
所以中國古人講本性本善,沒有不善,不善是習性不是本性。所以你只見了性,不善就沒有了。沒有見性為什麼會有不善?人不是一生,生生世世染污時間太長,染污太深了,這些染污就是不善的習氣。荀子所說的性惡,那是從迷了以後,在六道三途裡面養成的習氣,不是本性,本性裡頭決定沒有這些東西。所以這些習氣是染污,是假的不是真的,決定可以斷掉。自性裡面的仁義道德是本性,自自然然就恢復,所以這是真的。
聖人所說的絕對不是他的發明,不是他的學說,不是他的創造,我們要以為是他的發明、他這一家的學說,錯了,那你完全不能夠了解、不能夠體會。佛家講得好,唯證方知,你不契入這個境界,你不遠離妄想分別執著,你不能證,你永遠不能知,都是用自己煩惱虛妄分別在那裡猜測,怎麼猜都猜不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說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