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0八卷) 2004/10/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308
諸位同學,請看《華嚴經》,菩薩問明品第十。
《纂要》一開頭,「釋此一品,亦有四門」,先介紹這一品的大意,這一共有四段,第一段「來意」。為什麼經講到這個地方,有菩薩問明這一品經?清涼大師告訴我們,「來意中,有通有別」,「通」是說「上來三品,已答十句生解所依」。
前面我們讀過「名號品」,名號品裡面是講佛的身、名差別不同。在三業裡面來說,這是身業,也就是說,諸佛如來、菩薩聲聞應化在世間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現的身形無量無邊。不僅是六道,九法界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眾生有感佛就有應。與佛感佛應,與菩薩感菩薩應,與聲聞緣覺感,聲聞緣覺就應,有感就應,感應道交。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明瞭,在本經只是用佛來表法。其次「四聖諦品」,四聖諦品是言語,語業,身語意三業,語業,諸佛菩薩的言教周遍法界。前面一品「光明覺品」,光明覺品是意教,身語意,這是我們前面已經跟諸位同學在一起學習過了。
毘盧遮那如來為我們示現,我們應當要認真努力的向佛學習。佛的身,佛的言語,佛的用心,光明覺是講佛意,意裡面用光明,光明是智慧。佛教導我們第一堂課就是三皈依,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我們都要認識清楚;佛是覺義,法是正義,僧是淨義。所以佛法僧的內涵就是覺正淨,覺正淨都放光明。由此可知,光明覺從哪裡來的?光明覺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只是我們,這不僅是六道,九法界眾生迷失了本性。迷有淺深不同,所以苦樂也就不一樣,迷得深,三途,那就苦!迷得淺,這四聖法界,我們非常羨慕他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稱為天堂。他那個福報比諸天,我們講三界二十八層天,比諸天還殊勝,諸天都不能跟他比,四聖法界。可以說是迷悟不同而有這些事。這三品經答前面的答問裡面十句,這生解所依。
「此下正答生解因果」,好!這一會是十信菩薩會,是修行證果的基礎,你看你的信心依什麼?信心所依是前面名號、四諦、光明覺,這是你生解的所依。下面這三品經給我們講生解的因果,所以「菩薩問明品」接著後面「淨行品」、「賢首品」,這個次第它一定要來。所以佛教導我們,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心去觀察,有層次,有先後,真的是教導我們循序漸進。
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的文,「生解因中,先答十住,住攬信成,將答所成,先辨能成」,這幾句話很重要。住是十住菩薩,到初住才算是真正的解脫,不但脫離了六道,同時是脫離了十法界。脫離六道不是真的解脫,古大德常講半個解脫,說什麼人?說阿羅漢,阿羅漢只證到半個解脫,法身、般若都沒有。可是對我們來講那就很了不起。說他半個解脫,他在九法界裡面沒能超越,只超越六道超不出九法界,或者我們說十法界,都是一個意思。超越十法界,這才真正得到解脫,三個都得到,佛家講的三德祕藏,三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脫都得到了。生解因中,先答十住。十住我們才算是成就。
過去中國禪宗裡面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成佛不是究竟圓滿的佛,天台大師所講的六即佛裡面的分證即佛,說明他不是假的,他是真的。雖然是真的,他是分證位不是圓滿位。這個話也不好懂,什麼叫分證?古大德有很好的比喻,古德用月亮,夜晚我們看月亮,天空當中的月亮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水裡面的月亮不是真的,所謂是千江有水千江月,那是月亮的影子,不是真的。還有一種情形叫捏目所視,這《楞嚴經》上常講的,我們用一個手指把這眼睛,一個眼睛用力按下去,你就會看到兩個影子,你要看月亮的話,就看到兩個月亮。月亮只有一個,怎麼會有兩個?當然這兩個月亮一個是真的,一個是假的,這種現象我們好懂。所以古大德就用這個來做比喻,月比作佛。水中之月不是真佛,叫什麼?名字即佛,名字佛;按著眼睛看到那個月亮,叫相似即佛,它比水中月要真實一點;真正的月亮,那叫真佛。
好了,這真佛的意思我們懂得了。那為什麼有究竟不究竟?我們晚上看月亮,如果初三、初四你看那個月牙,它是真的,它絕對不是假的,是真月;到初八、初九你看到是半個月亮,也是真的,那不是假的;到十五你看到滿月,那也是真的。古德用這個比喻好!究竟佛果就是指的滿月,圓滿佛,究竟圓滿佛。初二、初三那個月牙也是真月不是假的,它不圓滿。在《華嚴經》上,什麼時候這個月亮露個月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是一個月牙剛剛顯示出來,從二住光又亮一點、大一點了,三住、四住到十住,十個位次,再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這個位次增高一層,這光明就大一層,到第四十二個位次才真正叫圓滿,第四十二個位次這叫滿月。第四十一這等覺菩薩,非常接近圓滿,不是真的圓滿,接近圓滿,不是真的;真的圓滿是妙覺位。
由此可知,真正我們講成佛,從初住到究竟都是真佛,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初一是看不到,看不到月亮,初二就看到一點月牙,很細很細的月牙,那就像初住菩薩,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大乘圓教裡面所說的。通常我們在習慣上講,只把究竟,就是十五的月亮稱為月亮,十四以前不叫月亮嗎?也叫月亮。但是我們一般在佛學裡面,我們只稱究竟圓滿的稱他作佛,沒有證得究竟圓滿的不稱他作佛,稱他作什麼?法身菩薩。諸位要知道,法身菩薩就是佛,不是圓滿佛,真的是佛。所以天台大師講六即佛,法身菩薩是分證即佛,為什麼叫分證?他有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四十個階級,上面是等覺,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叫分證即佛,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這個地方說到的就是要講到十住,十住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住,這個住講初住,初住從哪裡來的?清涼大師在這裡說得好,「住攬信成」。《金剛經》很多同修都念得很熟,《金剛經》裡面給我們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那就是初住,就入住,實相是真實智慧。所以住確確實實是從信成就的,信心圓滿成就,這就是初住位。所以這個信不簡單、不容易。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明瞭信佛難,什麼人信佛?初住以上的法身大士,才叫信佛,也就是說信心要生實相,那個信才叫圓滿;沒有生實相,不能叫成就、不能叫圓滿。
我也曾經跟諸位同學報告過多次,我出家受戒,我學佛七年出家,又過了兩年才去受戒;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就講經。受了戒之後,這是照一般的規矩,先去對老師致謝,我的老師是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受了戒之後,首先去看他,他一看到我,老遠就指著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叫了好幾聲,聲音很洪亮。我走到他面前,他叫我坐下,我也感到非常茫然,怎麼會叫我信佛?我要不信佛,我怎麼會跟他學佛?我要不信佛,我怎麼會出家?怎麼會去受戒?他跟我說:信這個字不是那麼簡單的。直截了當告訴我,有很多出家的大德到老到死還不信佛,這個話我聽到,愈聽愈不明瞭。
他告訴我,這個信後面有解,解後頭有行,行後頭有證。信必定具足解行證才叫真信,缺少一條,信沒成就。要《金剛經》的標準,你信心不清淨,沒生實相,生實相是證。證什麼?證初住,就是宗門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教下裡面講大開圓解,在淨土宗裡面講理一心不亂。你看各宗所用的名相不一樣,同一樁事情,都是初住這個位次,到這個地方才叫真信。所以李老師跟我講你要信佛,那個信的標準就是這個,用這個標準。當然我們自己要勉勵自己,要信!我們距離這個信的標準差得很遠。
所以學佛不能不懂、不能不清楚,你信了之後一定要解,信要是不解,那你就是迷信。現在社會大眾看到我們學佛的人都說我們迷信,有很多人看到這種狀況感覺得很沮喪來告訴我,我的回答是不必。為什麼?他講得對,他沒有講錯,我們真的是迷信。為什麼是迷信?我們對佛了解得不夠,甚至於還有很多對佛完全不了解。我們要認識佛,要了解佛,經書這麼多,從哪裡下手最好?你要想真正了解,最好下手的經典無過於《大方廣佛華嚴經》。這話不是我說的,民國初年弘一大師說的,我在他《講演錄》裡面讀到的。他把佛法介紹給知識分子,尤其是那個時代的大學生,他介紹佛法,告訴大家最好從《華嚴》下手,同時介紹清涼大師的《疏鈔》,高等知識分子從這裡入門。弘一大師說得不錯,說得非常好。
但是在今天,今天時代變了,今天要從《華嚴經》下手不容易,為什麼?弘一大師距離我們現在差不多有六、七十年了。六、七十年之前在中國的社會,中文的基礎還行,也就是說讀《華嚴經》、讀清涼大師的《疏鈔》還沒有問題。現在學校裡頭國文的水平,真正叫做一落千丈!現在《華嚴經》、清涼大師的註解看不懂!這都是事實。
我喜歡讀書,也喜歡收集書籍,民國初年、民國十幾年小學生的模範作文,我早年的時候收集了有六、七本,就是有中級的、有高級的。大概好像是每一套是三冊,中級有三冊,高級有三冊。這麼多年來搬家搬的次數太多了,這書都搬不見了,現在還剩下兩本,我都當寶貝看待。高小的,高等小學的模範作文我還有兩冊,以前不過是十一、二歲小朋友念的,他們能夠寫得出這種文章。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不但寫不出,還看不懂,讀他們的文章還要去查字典,還要去查參考資料。這就是說明現在大學中文系的水平比不上七十年前小學,這是事實。所以那個時候的大學生,不要說是一般的中文基礎,文言文的基礎夠,弘一大師講的話行,沒有問題。
現在要問,我們現在學佛從哪裡入門?不能不聽講。從前講經不像我這麼麻煩,講解經教是點到為止。李老師講《華嚴經》,我也聽了不少次,每一堂課,他一堂課是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他有台語翻譯,所以兩個小時實際上只有一個小時。咱們經文講多少?至少講兩頁。我們用的經本一頁是十行,一行二十個字,這叫一頁,最少要講這麼多。多的呢?多的是講四頁,也就是說,他每一個小時要講二十行到四十行,速度快,當然都是點到為止。所以有大乘佛法根底的人聽起來很受用,如果沒有大乘根基的人,你聽不懂,不知道他在講些什麼。所以不像我這樣的。那我生在這個時代,沒法子,佛法的弘揚、教學著重在契機契理,機就是現前大眾的程度,現前大眾理解的能力,那你就不能不淺說、不能不細說。淺說細說,這時間就很長。所以我們現在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往往只能講一句偈,或者是一首偈;如果這一句偈裡面意思很深很廣,這一句經文有的時候講兩個小時、三個小時,這是我們過去常常講過的。不這樣講聽不懂,聽了也沒有味道,所以只好細說,多用一點時間,希望真正能夠理解。信是從解生的,你不能夠理解,你的信心怎麼能建立?
在這一會,這是十信菩薩會,你看前面三品經,名號品、四諦品(四諦是言教,說法)、光明覺品,看佛的大慈大悲,看到佛的悲心、悲願,真的是全心全力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苦難眾生就是沒覺悟的眾生,這沒覺悟的眾生包括了九法界。所以這是住攬信成,信必定先求解,把諸法實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信心才建立,對於佛在經教裡面所說的不會懷疑,遇到任何挫折、任何障難,你也不會動搖。這個時候你有智慧,你會安安穩穩的度過。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我也說過多次,唯有真實智慧能解決問題。所以古今中外聖學、聖教都是以求智慧為修學的目標。
佛法修學總的目標,就是經上常常念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佛法的總目標,這句是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是可以翻譯,不是不能翻譯,為什麼不翻,用原來的原文這個音譯?叫尊重不翻。因為這句是學佛人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我們學佛學什麼?就學這句。這句的意思是可以翻,「無上正等正覺」,覺是覺悟,正確的覺悟,絕對沒有一絲毫差錯。所以這句話裡頭自然它就有三個層次,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這三個層次。
我們從下面說起,正覺,這就是信成就,信心成就,正覺。正覺是阿羅漢、辟支佛、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這沒有出十法界。十法界最上面叫四聖法界,這裡面的菩薩、聲聞、緣覺都屬於正覺。第二是菩薩,菩薩是正等正覺,這個菩薩不是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裡面只有正覺沒有正等正覺,同學們要留意。所以正等正覺是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都是屬於正等正覺。等,等於佛,就是等於究竟圓滿佛,他不是,他還沒有證得究竟圓滿,所以這個地位是分證位。到最後是無上,再沒有了,沒有在他上面,無上正等正覺,這是究竟圓滿的佛果。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正等正覺,我們要搞清楚。所以正覺是相似佛,天台大師說的是相似佛,正等正覺是分證佛,究竟覺那是圓滿的佛,這我們不能不懂。我們學佛要循序漸進。
你真的要想學,真想成就,你就懂得怎麼個學法。從哪裡學?從經教下手。這是一門大學問,不讀書怎麼行!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我們看他老人家一生的事跡,他十九歲出家,捨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出家去了。出家參學修道,尋師訪友。當時在印度幾乎所有的學者專家,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講,著名的學者專家他都去參訪過,這為我們做示現,增長後學的信心。釋迦牟尼佛表演的這種成就,不是天生的。其實他是天生的,他要這樣表演給我們看,讓我們才有信心向他學習。到處去尋師訪友、去參學。學了之後,覺得這個不究竟。諸位要曉得,他十九歲那一年出家,三十成道,十九到三十是剛剛好十二年,知道印度這些學者專家他們所學的都不究竟,不是真正的智慧,他這才捨棄了。在菩提樹下入定,這時間開悟,這很重要很重要!
入定是什麼意思?我們今天講的「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正好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示現了圓滿智慧現前,圓滿的智慧,佛在大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要記住,《華嚴經》上說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不是諸佛他有別人沒有,一切眾生都有;都有,你的智慧德相為什麼不能現前?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夠現前」。就這麼一句話,一語道破,凡夫跟佛差別就差別在這裡。換句話說,只要你能夠像世尊一樣把萬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的智慧德能就現前,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我們看了要能體會到,要知道如何去學習。
世間人常講,這也是哲學裡面的術語,知難行易、知易行難,有這兩種說法。知易行難,這是講我們六道凡夫,知易行難;菩薩知難行易。對哪個菩薩講?對四十一位法身菩薩講,知難行易。對我們現在人講,知易行難。我們天天讀經,天天在聽講,聽多了也就懂得了,可是怎麼樣?做不到。不要說別的,三皈依你能做到嗎?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能不能做到?佛教給我們最基本修持的教誨,五戒十善,你能做到嗎?白居易的故事,白居易做杭州太守,有一個修禪的大德他在樹上搭了個小屋,他住在樹上,所以人家就叫他鳥窠禪師,修苦行。白居易走到那裡看到他就問他:什麼是佛法?鳥窠禪師說了四句話,這四句話都是佛經上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聽了笑笑,這個三歲小孩都會說。鳥窠禪師回他一句話,「三歲小孩說得」,他會說,「八十老翁行不得」,八十歲老翁還做不到。白居易聽了點頭,對!這是什麼?知易行難,對凡夫。
所以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滅度一千多年以後又到中國來化身,就是天台山的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應化再來的。智者大師給我們示現,這修學的水平就降低了,沒那麼高。那麼高的標準,像《華嚴》這個標準,我們可以理解,做不到!信解後頭沒有行證,做不到。我們學智者大師的,在今天還行,還能夠做到,所以我們要重視智者大師的示現。現在時間到了,下個小時我們要把智者大師的示現,給諸位做個報告,我們今天從哪裡下手。
諸位同學,接著跟諸位報告智者大師在中國的示現,這個意義非常重大。佛菩薩知道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性退後了,所以像世尊當年所說的這些修學方法,現代人確確實實做不到,所以就開方便之門,這個方便之門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智者是天台宗的祖師,天台能成為一個宗派,是在他老人家一生成就的,可是他到最後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往生的時候,他的學生們(我們今天講這徒子徒孫)向他老人家請教,因為極樂世界大師常說,他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所以天台宗對於淨土信仰,而且世世代代學天台的祖師大德,幾乎最後都是念佛往生淨土,這與智者大師的關係非常之大。學生問他生到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他告訴大家,他說他是因為領眾,就是現在講的做住持,要負責道場行政的事務,操心,所以只有五品位往生。換句話說,如果不領眾他的品位會更高。這是捨己為人,犧牲自己的高品位來照顧大眾,這是大慈大悲。五品位往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凡聖同居土的往生。什麼叫五品位?這個很重要。我在訪問日本的時候,我都勸日本的出家人,因為他們對智者大師、對善導大師非常崇敬,所以我就特別勸他,我們要學這兩位大師,特別要學智者大師的五品往生。
五品基本的條件是「解同佛解」。換句話說,大乘教裡面自古以來無不推崇《華嚴》、《法華》,這兩部經在中國佛教稱之為一乘大法。所謂一乘法講成佛之道,這一乘經在大乘之上,大乘是講菩薩法,一乘是講成佛之法。智者一生弘揚《法華》,所以見解跟佛沒有兩樣,不一樣的是什麼?不一樣是煩惱不能斷,這是事實。五品位沒斷煩惱,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是生凡聖同居土。這是我們在現前這個階段應當要學的。我們天天讀《華嚴》,跟大家在一起學《華嚴》,我們的見解跟佛相同,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就講修行,行是思想行為。
「修行」這兩個字意思一定要懂得,思想見解是意業的行為,言語是口業的行為,身體動作是身業的行為。行為再多,總出不了身口意這三大類,所以這三大類就包括你所有的行為。你的行為有錯誤,要把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一定要懂這個意思。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什麼行為是錯誤?什麼行為是正確?那就是經論做標準。經論裡面說得最多的、最常說的,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常講的。我們淨宗學會就是用這個做為修行的標準。
基礎的基礎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你能做得到嗎?做不到要做,盡心盡力的去做,這就好。不能做到滿分,打分數一樣,一百分是滿分,我做不到,我能夠做到五十分、四十分也不錯,總得要做。而且要希望自己年年能夠把分數向上提升,這就對了。不可以不做,不做不能往生,這要知道,一定要去做。做,怎麼個做法?大師教得好,教的我們一點壓力都沒有,隨緣,你看看這個用心慈悲到極處!隨緣隨分去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解跟行才會相應。
所以五品第一個是「隨緣」。隨緣要隨善緣,要隨佛緣,不能隨惡緣,不能隨世俗,這個要懂,這不可以有差錯;第二個「讀誦」,第三個「演說」,我們要做!天天要讀經,修淨宗的,每天用《無量壽經》或者用《彌陀經》做為我們的課誦,天天要讀。《華嚴》、《法華》太長了,怕的是你沒有時間,現在大家工作都非常繁忙,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來讀經,我們只選小部的,《無量壽經》分量恰好,很適中。讀經,讀善書,不要去看雜誌、不要去看報紙,你把看雜誌、看報紙那個時間用來讀經,或者用來讀善書。
近代,這靠我們最近,還不到一百年,印光大師,這許多人都知道,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印祖是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他一生最重要的教誨三本書,這裡面就有淨土。三本書裡面,第一本《安士全書》,你看在《文鈔》裡頭極力讚歎,認為對於因果、理論、事相說得最清楚,說得最透徹,文字、文章之好第一等。前清周夢顏居士編的,我們可以常常讀。
這一本書裡頭一共有四篇,第一篇是《文昌帝君陰騭文》,是講因果的,講因果報應的。《陰騭文》不長,只有七百多個字,註解註得非常豐富,差不多都是用儒釋道三家的教義來解釋,來做註解,註得真好。第二篇《萬善先資》,所有宗教裡頭講到戒律,第一個總是教你戒殺,第二個教你戒淫,總是把這兩個擺在前面,重戒!《萬善先資》就是勸戒殺。第三《欲海回狂》是要戒淫。這是惡業兩個最重的,特別詳細來發揮。最後一篇是《西歸直指》,就是勸你念佛求生西方。這本書好,非常非常之好。另外有兩樣可以說是輔助的,一個是《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說明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真相,非常非常之好。另外一種《太上感應篇彙編》,細說善惡因果。印祖這三本書可以救現在的劫難,我們要認真努力去讀。所以你能夠常常讀這三種書,或者加一部《彌陀經》,或者加一部《無量壽經》,決定求生淨土。我們講《華嚴》也好,講《法華》,講一切大乘經可以聽,不要在這上下功夫,聽聽就好了。真正下功夫要在淨土、要在因果,我們得真實的利益,這就沒錯。
法師既然教我們不要深入這些大經,你為什麼要講?我在講經的因緣時講過,我不是想講這部經,不是的。你要問我真正想講什麼經?我跟諸位說,我真正想講的就是《阿彌陀經》,我最喜歡的是蕅益大師的《要解》,蓮池大師的《疏鈔》。我講《華嚴》是三位大德啟請的,第一位是台灣台南的開心法師,他已經往生了。早年每次他來看我都勸我要講《華嚴經》,他說:法師,這個經你要是不講,以後沒人講了。勸我不止十次。我也沒有答應他,不敢答應。印象很深,他的慈悲心很切,我很感激他。第二位勸我講這個經的是北京黃念祖老居士。第三位是我們華藏圖書館的館長,往生之前要求我把《華嚴經》講一遍,留一套錄音帶或者是錄相帶,留給後人做參考,我才答應。三個人啟請,要不然我不會在這個經上用這麼多的時間。所以這個諸位要曉得。
但是講這個經對我自己有很大的利益,真的提升自己的境界,煩惱輕智慧長。所以這個經我講,諸位可以聽,不要在這上面用功,能聽多少就算多少,不必去研究,不必去在這上下功夫;應當在淨宗下功夫,應當在因果上下功夫,我們這一生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聽《華嚴經》很容易,誰跟你講?毘盧遮那佛給你講,文殊、普賢菩薩給你講。所以現在我們知道有這部大經,到極樂世界再去學,在此地我們不學,這樣就好。在此地決定要取淨土,要學智者大師,所以要讀誦。你能夠讀印光大師給你講的這三本書,那我跟你介紹的就是夏蓮居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跟《阿彌陀經》,我勸你讀這兩樣,這就夠了,讀誦。
第三「演說」。演是表演,我學多少我做多少,我做出樣子給人看,那叫演。人生如戲,天天在演戲,演給別人看的,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的樣子。這些年來,我在許多國家地區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往來,我提倡的是「仁慈博愛」。如果能說,大家能接受,我就說中國的倫理道德,特別是道德的十二個德目,我們中國人講八德。八德怎麼會變成十二個?八德有兩種講法,這裡面有重複的,去掉重複的,十二個字,我們講這些。這就是我們要表演的,我們要做給別人看的。
這十二個德目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中國自古以來代代相傳,常常把這十二個字放在心上,依教奉行。「孝」是我們對長輩、父母的關係處好,父慈子孝。「悌」是兄弟的關係。「忠信」是對朋友的關係,用現在的話說,在這個社會上,兩種身分一定我們是有一種,或者兩種都具足,那就是領導與被領導。被領導對於領導一定盡忠,朋友之間一定有信;領導對於被領導的一定有義,一定有禮,「禮義廉恥」。對社會廣大的群眾,現在講我們對不同的族群,對不同的文化,我們要能夠真正落實到「仁愛和平」,真幹。演說,不但要做給人看,而且要常常講給人聽。這是五個科目裡面第三個科目,這是天台講的五品,這第三個。
第四「兼行六度」,六度裡頭一定有四攝,兼行六度是以四攝、六度教化眾生。「正行六度」,這最後一條,正行六度是要用六度來度自己,布施度自己的慳貪,持戒度自己的惡業,忍辱度自己的瞋恚,精進度自己的懈怠,禪定度自己的散亂,般若度自己的愚痴,這叫正行。正行是對自己,兼行是幫助別人,智者大師教我們,叫五品位,這個行。這個煩惱雖然沒有斷,我們努力努力還能做得到。這是釋迦世尊在中國所示現、所表演的。告訴我們,這樣你一生沒有白過,你一生會真正有成就。
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人生苦短!我們這個身命在這個世間不是長遠的,縱然活到一百歲,一百歲真的叫一剎那。我上一次到日本去看中村康隆老和尚,跟他照了幾張照片,這個帶回來了。老和尚今年一百歲,他對我非常愛護,我也非常尊重這位老法師。百年真是一轉眼就到了,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總得要好好的去想想,要反省,這才真正會改過自新,斷惡修善。
我們希望來世,學佛、信仰宗教的人都相信有來世,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來世比這一世更好,這就有意義,我們這一生當中就沒有白過,來世肯定比這一世好。可是最好還是作佛、還是作菩薩,這最好,為什麼?不造業。對於這個世間榮華富貴、名聞利養要看破、要看淡,這個不可以不知道。為什麼?如果你要是把這一生的修學,你那個願心希望來世得世間的富貴,像古時候縱然做到皇帝了,也不是究竟法。你問為什麼?雖然那一生當中,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死了的時候還是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就錯了。我們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迴,不再幹這個事情。將來再到六道裡面來是菩薩身分來度眾生的,不是來造作罪業的,這就對了。所以智者,世尊的化身;印祖,大勢至菩薩的化身,給我們的啟示很大!他示現的意義非常的深遠,我們要記住,要認真的來學習,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一定要知道求解。
所以學佛要不讀經,要不解經義,不能夠依教奉行,那不叫學佛,他沒學佛。沒學佛,他到佛門裡來幹什麼?從前李老師說了一句話,說得真好,他說:他在家過生活無聊,到佛門裡面來消遣的。這李老師說的。想想他講的話沒錯,真的,他到寺廟裡來消遣的,是來玩的,他不是來學佛的。他把這個地方當作一般娛樂場所,他來玩的,他不是來學佛的,跟著大家一起熱熱鬧鬧。你要真的跟他講佛法,他一句也聽不進去,他搞熱鬧、搞燒香、搞拜佛,還有一些搞慈善,不懂經教,不知道怎麼叫修行。這樣情形,這種人很多,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所以我們非常幸運遇到了正法,總算把修行學佛搞清楚、搞明白了,那就得認真去幹,從這裡建立信心。你了解愈多,認識愈清楚,你的信心愈堅固,你的願才能發得出來。
住,既然是從信成就的,所以「將答所成,先辨能成」。首先要辨別怎樣成就你的信心,怎樣成就你入住,也就是幫助你超越十法界,證得初住的果位。下面說「又正答十信,故下三品來也」,這下三品,「菩薩問明」就是第一品,這三品來了是這麼一個原因。「後別者」,這來意有通有別,前面是通,通意,這個地方講別,別意,別意專門講這三品。「三品明信有解行德」,這個地方這句話我們要搞清楚。信從哪裡來的?信從解來的。「菩薩問明品」就是解,解了以後你自然會行,這就懂得修行。行,在這一會裡面就是「淨行品」,你會修清淨行,修清淨心;德是「賢首品」。所以信有解行德,後面這三品就是講的解行德。
「解為二本」,這個重要!「此品先來」,這個二就是行跟德。那我們就明白了,現在人學佛為什麼不能行?他不解。古人有比喻說「解如目,行如足」,我們一個人要走路得有眼睛,你得看路認識路,你這兩條腿才會走;我有腿沒有眼睛,看不見,看不見你就是寸步難行,你怎麼走法?解行之成就,那就是德。所以此品先來,它有次第、有順序。這來意裡面有通有別,這個通範圍大,在清涼大師四分裡面,通意那是完全包含解分,很長的這一大段經文一直到第七會。別意只有這三品經,就是講解行德,就是講這三品。來意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第二段「釋名」,解釋品名,「釋名者,菩薩是人,問明是法」。菩薩問明,「品」這個字就不必說,前面都介紹過了,品是品類,這一品裡面所講的菩薩問明。由此可知,菩薩是大乘不是小乘,明是智慧。這下面講的問明是法,「遮果表因」,遮,這裡面講的是因果,現在不談因果,我們只談因。解是因,行是果;行是因,德是果,互為因果,現在只談明瞭,所以只講因。「故云菩薩」,菩薩在因地,佛在果地。「問即是難,明即是答」,所以問也叫問難,我遇到困難,我不理解,我要來請教;答,答是智慧,把我的疑慮完全給解開了,所以明是答。
「然問有二種」。第一種是「汎爾相問」,這個梵云就不必要了,那是梵語我們就不必了,我們只說就一般的發問,隨便問,這裡面很多沒有什麼重要的意思,這普通的發問。第二種是真正有疑難,不能不問,「二者難問,謂以理徵詰」。這個梵文我們都不管它,不去理它。這一品所問的是問道理,這個理問得很深,什麼人問的?文殊菩薩發問,這可不是普通人。由此可知,問,如果不是有相當程度的人問不出來。這些問題你沒想到,你怎麼會問?所以佛經裡面這個問答,比這裡講得更詳細。
問有四種問,這裡才說兩種。四種問裡面,最後一種叫「利樂有情問」,這裡面所問的全是利樂有情,不是自己不懂。我問你答,我們兩個在唱戲、唱雙簧,讓聽眾聽了覺悟、明白,這是佛菩薩的善巧方便,慈悲到極處。文殊菩薩哪有不懂這個道理的。我們凡夫不懂是真的,二乘不懂,權教菩薩不懂,所以這才麻煩他來代我們問。我們問不出來,不懂也不會問,他來代我們,所以這是利樂有情問。
佛門裡面有句諺語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話什麼意思?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決定是有感他來應的,感應道交。釋迦他跟這個世間有緣,這個世間眾生有感,他來示現作佛,示現作佛,不錯,來幫助眾生。可是他還要有些協助的人,如果沒有人幫助他,他一個人唱獨角戲唱不出來;舞台表演,一個主角還要很多配角,還有許許多多跑龍套,甚至於文武場,很多人來配合這一台戲才能唱得出來。所以一尊佛出世就有千佛擁護。「千」不是數目字,你要把它限定一千個人,那你就錯了。這個千是表示多,許許多多佛菩薩都來協助。這個協助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原因是什麼?協助的人跟釋迦牟尼佛有緣,所以釋迦佛到哪裡去示現,他們這幫人統統都來了,自自然然形成了一個團體。
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應當時時刻刻想到與一切眾生結善緣,為什麼?結善緣,到你將來成佛,你到哪裡去應化,你幫助的人很多,你示現作佛,他們示現作菩薩,示現作聲聞、作緣覺,還有示現作比丘,示現作護法,你這個戲才唱得熱鬧,唱得圓滿。千萬不要給人作冤家,不要跟人結惡緣。惡緣有沒有?有,世尊當年在世,僧團裡面六群比丘,提婆達多,那就是過去生中結的惡緣。可是你要記住,這個惡緣早就化解了,所以他們來示現作惡、示現的種種不善,都是促成釋迦牟尼佛的教誨。諸位如果細細去讀戒律,《戒經》每條戒制戒的因緣,這差不多都是六群比丘示現的。他們示現殺害眾生,有人向釋迦牟尼佛報告,佛才制這條不殺生;有人示現偷盜,佛曉得了,才制不偷盜的戒。所以佛制定這些戒律不是憑空想像的,確實當時弟子當中犯這麼多錯誤,這些錯誤應當怎樣糾正,不是想像的,是事實,這些都叫大權示現。他們不是凡人,他們都是古佛再來、菩薩再來,故意裝這個樣子,像唱戲一樣,戲台上有演正派的,有演反派的,正派、反派都是教化眾生。
所以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與一切大眾相處,總是記住一個原則,與一切眾生結善緣不結惡緣。可是這個惡緣,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你也決定免不了,免不了怎麼辦?冤家宜解不宜結,這是真理。怎樣把這個怨結解除?從自己內心解除,不在對方。你要在對方解除,永遠不能解除。所以我們在講經的時候常常勸勉同學,從自己內心裡面,要把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立的念頭消除,永遠不跟一切人事物對立,你才能夠把怨結化解。這個人我對他化解了,他對我沒有化解,不要緊,將來你作佛,他就是提婆達多一類的。以大慈悲心、大智慧心攝受他,來感化他,將來你成佛的時候,他也能助你一臂之力。他們這些人在僧團裡面就示現像提婆達多的身分,像六群比丘的身分,唱這台戲也需要唱反派的,沒有反派不能夠襯托正派。統統都是有因緣的,絕對沒有一樁事情說是沒有前因,突發的,沒有,絕對沒有。諸佛菩薩在九法界示現也離不開因緣果報,這是真理,這是事實。所以不能夠不知道。
此地的發問,確實這個難不是菩薩不懂,菩薩比誰都懂得清楚。文殊師利菩薩問的,我們凡夫不懂,前面跟諸位說了,小乘不懂,緣覺也不懂,沒有大徹大悟的菩薩(就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也不懂,這真難!文殊菩薩代我們問出來,十首菩薩來回答,為什麼要回答?他們正在修學這個課程,讓他們來答是最好。其實十首菩薩又何嘗不是如來的化身?不可思議,境界不可思議!慈悲到極處,幫助我們,度我們的。我們現在時間到了,這一堂課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