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四三卷)  2009/9/25  台灣高雄  檔名:12-017-2043

  諸位同學,諸位法師,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一首我們從經文開始: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昨天我們將這堂課做了個溫習,像李長者在《合論》裡面所講的,「發心、治地、修行」,這三個是《華嚴》修學的基礎,我們要特別重視,要在這上面下功夫。心沒發出來,雖然十幾年、幾十年,天天都在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確實多少出家人念了一輩子,從發心學佛開始一直到老死,一生當中這四句偈不知道念多少遍,為什麼就是發不出來?用佛法的術語來講,總不外業障太重。業是什麼?業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行為。行為裡面有善、有不善,殊不知不善的行為障道,善的行為也障道,善與不善總出不了六道輪迴,善的行為感應的是三善道,不善的行為感應的是三惡道。我們一定要知道,佛經上講的業障,善、不善都在其中。學佛的同學,尤其是學淨宗的、學淨土的,淨土怎麼修法?淨土是善、不善業統統放下。他修什麼?他修淨業,心淨則佛土淨。心淨了身就清淨,還造不造業?照樣還造,不造怎麼行?從早起到晚上睡覺,你怎麼能不造業?但是真正會修的人,他造的叫淨業。什麼叫淨業?善業也好,惡業也好,事上造了,理上沒有,相上造了,性上沒有,這就叫淨業。

  這話怎麼講法?我們真正修淨土的同修不能不知道,身口造了,心裡沒有。心是什麼?心裡面就一句佛號就對了,二六時中念念不忘六字洪名,這叫修淨業。在日用平常當中,身口的行為決定是利益眾生的,利益眾生有時候有善言,也有時候有惡言,善惡都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叫淨業。修淨業記住,初住菩薩是發心住,一定要發菩提心,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自己要真幹。我為誰修行?為誰修苦行?為度眾生。釋迦牟尼佛已經早就成佛,為什麼在三千年前給我們示現八相成道,修行證果,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苦行!為什麼?還不是為了給我們做一個好樣子。這個樣子顯示什麼?顯示萬緣放下,你看他老人家真放得下。在《華嚴經》上教我們,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五欲六塵,他做給我們看,確確實實把財色名食睡斷掉。我們學佛對這些東西還會不會起心動念?還會不會分別執著?還有沒有佔有的念頭、控制的念頭、支配它的念頭?有沒有這些?如果這些念頭還沒有放下,這叫染污,你的心不清淨,這什麼心?這叫輪迴心。輪迴心所幹的一切統統叫輪迴業,出不了六道輪迴。

  修淨土的人他造的是淨業,淨業是什麼?他就不是輪迴心,什麼心?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心所造一切業都叫做淨業,你想這個多重要。從這個基礎上這入了位,這位是初住,發心住。這個地位就是我們世俗一般人講成佛,真成佛了,不是假的。禪宗裡面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華嚴經》上就是發心住,所以他有住。那你就曉得,十法界沒住,六道那當然就更沒有,十法界裡頭包括六道,怎麼叫沒住?好比我們在學校念書,你上了學你念一年級,明年你升二年級,沒住。如果要住在那裡,那不就留級了嗎?年年是一年級,總升不上去那你就住,你住在那邊。從一年級一直到十年級都沒住,到十年級畢業,畢業就有住。初發心住就是在十法界畢業,永遠脫離十法界。特別是現代人,我們的感受非常敏銳,為什麼?你想想自己是不是心浮氣躁?一般大眾不例外,我們佛門弟子也不例外,心浮氣躁。再說得粗俗一點,現在活在這個世間沒有安全感,常常聽說社會上報導,這樣的危機、那樣的危機。我們剛剛過了一個經濟危機,現在又聽說有什麼能源危機、糧食危機、水資源危機,太多!這些話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災難太多了。

  我們什麼時候才真正有住?這個事情難。為什麼?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你才能夠證得圓教初住菩薩這個位次,他是真住不是假住,雖然往後他還有十行、有十迴向、有十地、有等覺、有妙覺,有這麼多不同的等級,實際上呢?實際上他如如不動,他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所以大經裡面說「總不離本不動智佛」,不動智佛是什麼?是我們的自性。他為什麼不離?因為他見了性。見了性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等級?這個我們在講席裡面多次的報告,這是因為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沒斷盡。他沒有十法界,他只有一法界叫一真法界,這個法界的名詞,就是大乘教上說的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實是真實,不是假的。佛法的真假,它的定義很簡單,凡是會變化的那是假的,不變的叫真的。初住菩薩明心見性,就見到不動智佛。不動智佛,實際上,惠能大師他明心見性,有沒有講到不動智佛?講到,不是這個名稱,他給五祖的報告,其中有一句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就是本不動智佛。不動就是定,這是自性本定,不是修來的。我們修來的定都有入定、出定,自性本定沒有出入。雖然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墮落到六道輪迴,我們自性動了沒有?沒有動,這個要知道。到底我們什麼東西動?我們的妄念動了。自性何以不動?自性沒有念,所以它不動。無念就對了,有念就錯了。修無想定的人,他是不是成就了?沒有,無想定還是有念,有什麼念?有無想的念頭,「我沒有想,我什麼念頭都斷了」,他還有這一念,這一念還不行,可見得這個不容易!無想定在第四禪,那是很高的功夫,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他不是性定,不是自性本定。

  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自性,像能大師所說的清淨,「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在哪裡?就在當下,「不離一時一念一法一行」。所以見了性的人,性在哪裡?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無有一法不是!像這些重要的經句,我們必須要常常記住,要常常提醒,這個提醒是什麼?提醒我們觀照,我們才能把那些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觀照是覺,失照的那就是迷,我們功夫不能得力,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的時候提不起觀照,迷了,麻煩在此地。有一些人,學佛的人真有,學習的經教不多,煩惱習氣很重,日常生活當中確實提不起觀照。怎麼辦?諸佛如來確確實實有大慈大悲、有善巧方便,教給我們一個方法,你能夠不離一時一念一法一行,你把這個方法全用上,行,保證你這一生成就,這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的德號,真的嗎?真的。為什麼?我們在經論註疏裡面,看到古大德用科學的方法,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說法教學的這些經論總結一下,得到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千經萬論最後都歸結到阿彌陀佛。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參訪德雲比丘,德雲比丘給他講了二十一種念佛的法門,二十一不是數目字,是表法的,代表無盡的。《華嚴經》通常用十表法,我們念《彌陀經》裡面用七,樣樣都講七,用七表法,都是代表圓滿,七是四方上下再加當中,就圓滿。《華嚴經》統攝一切法門,密宗裡面二十一代表圓滿。所以這部經裡頭,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統統都有,所以稱之為根本法輪。這二十一門展開,就把一切諸佛所說的經教統統包括,沒有一樣是遺漏的。德雲比丘修的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善財童子第一個參訪的善知識,他裡頭含的意思很深,先入為主。到末後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用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想想這個意思,第一位善知識教他念佛法門,最後一位善知識帶他到極樂世界,徹始徹終一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名號跟發心是永遠不能離開,《無量壽經》上教導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連在一起。我們只會念,沒有發心,這不相應,你功夫只做到一半,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有問題。一定要發心、要專念,這才能成功。這個方法在不在《華嚴經》裡面?在,在哪裡?五十三參就是的,就是念佛法門。生到極樂世界就生到華藏世界,華藏跟極樂是一不是二,見阿彌陀佛就見到盧舍那佛,就見到毘盧遮那佛。所以說總在一時。

  現在我們來看,我們今天學的這段經文,『爾時法慧菩薩』,這前面都介紹過。『承佛威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教導我們,前面一段雖然講過,時間太久,我們重新把它溫習一下,再接著學習。清涼說「何故入定,略辨六意」,為什麼要入定?簡單說有六個意思,第一個「此三昧是法體故」,這個三昧就是「菩薩無量方便三昧」,這是法體。是什麼法?佛所說之法,菩薩所修之法。佛所說之法,他從哪裡說出來?他依什麼起修的?依什麼來證入的?菩薩無量方便三昧。我們先要把這個名字簡單解釋一下,這就像《法華經.普門品》裡面所說的觀世音菩薩,《華嚴經》上也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七迴向觀世音菩薩做代表,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跟我們的緣很深,大家都知道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三十二應是三十二大類,應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來幫助你,應以菩薩身得度就現菩薩身來度你。三十二展開,就是十法界無量無邊無盡的眾生身,他都能示現。眾生身不僅是有情眾生身,還能現無情的眾生身,無情眾生身是花草樹木、山河大地、自然的現象,眾生的機緣成熟,一接觸之後就豁然大悟,這是菩薩在現身,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所以是無量方便。

  這個無量方便,就是四弘誓願裡面講的無量法門,四弘誓願第三句「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都叫做方便門。這個三昧是菩薩無量方便之體,所以這個三昧是法體。法是什麼?法就是前面菩薩無量方便法,這我們就明白。所以菩薩能度無量眾生,方法多,說不盡,經教多,也說不盡,可是他有個總的原則,一個總的目標、一個總的方向,永恆不變。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無量方便法門,門門都是平等,沒有說哪個高、哪個差一點,沒有。為什麼?統統能幫助人破迷開悟,統統能幫助人圓滿菩提,它怎麼會有高下!所以經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常常聽到祖師大德說,一經通一切經都通,一個法門通了門門都通,這真的,決定不是假的。怎麼叫通了?見性叫通。你有學佛法,為什麼不通?你沒見性,見性就通。沒有見性都在十法界,諸位要知道,十法界裡有佛、有菩薩、有聲聞、有緣覺,不但聲聞緣覺沒通、沒見性,佛也沒見性。所以天台大師稱十法界裡面的佛,叫相似即佛,相似是很像,不是。為什麼很像?他學得很認真,學得很到家,學得真像。為什麼不是?沒見性,就是說對一切法門還不能夠完全通達,得不到那麼大的自在。

  這個我們知道,這麼多年長時間的學習,多少也明白了一些,那就是起心動念沒放下,這個太難太難!起心動念自己不知道,我們能知道是粗的念頭,細念不知道。像彌勒菩薩給我們講的,一個細念快到什麼程度?一秒鐘裡面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頭,我們怎麼知道?一秒鐘的時間很短,我們裡頭居然有一千二百八十兆,你能發現嗎?什麼時候你發現,真的是恭喜你,為什麼?大乘經裡面講,八地菩薩才見到。這個八地不是圓教,是別教,別教也很了不起,別教初地等於圓教的初住,八地呢?八住菩薩,十住裡第八住,見到了,見到才能對治它,放下妄想的習氣。所以初住以上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起心動念確實沒有,習氣還在,習氣沒斷,道理在此地。菩薩說法,現在法慧菩薩要為我們說法,說什麼法?說初住法。他的心跟這個體要相應,如果跟這個體不相應,他怎麼能說得出來?我們今天沒到這個境界,我們也在學習《華嚴經》,我們怎麼講法?我們是依照清涼大師的註解,依照李長者的《合論》,學他們的東西。如果我們離開這兩位老師,我們怎麼能知道菩薩的境界?怎麼能夠把這個境界說出來?

  有一種人,如果他得到三昧,我們也就講的見性,念佛也能見性,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見性,那講《華嚴》就自在。為什麼?菩薩無量方便三昧你得到,你當然就自在。我們今天為什麼沒有得到?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雖沒有放下,沒有完全放下,古大德告訴我們,放下一分就相應一分,放下兩分就相應兩分,所以煩惱不能長,不可以增長。在我們業障深重的這些凡夫,煩惱要天天減輕。要知道,在這個世間,我們從早到晚,要學善財童子,所接觸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幫我們消業障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問題是你會不會學?這個人找我麻煩,我想做一樁好事,他障礙我做不成,你煩不煩惱?你煩惱,錯了,錯在哪裡?錯在你還會生煩惱,怎麼不生智慧?你要生智慧你就是菩薩,你生煩惱你就錯了。沒有這個境界現前,你不知道你生煩惱;境界一現前,我又生煩惱,感謝他提醒我,善財童子就這麼搞成功的。什麼時候你能夠在境緣當中,境就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真正都生歡喜心,不生煩惱只生智慧,你成功了。

  我們想一想忍辱仙人,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修菩薩道的時候碰到歌利王,他好事,他沒做壞事。歌利王上山打獵,他在山洞裡面修行,歌利王累了想休息一下就睡著,身旁這些宮女在外面就發現山洞,山洞裡有個修行人,她們就向修行人請教,修行人給她講開示,大家非常歡喜。歌利王一醒過來,身邊的人沒有了,到哪裡去?就找到。妳們在幹什麼?這裡山洞有修行人。他恨透了,這個修行人為什麼引誘我的宮女,一定不是個好人,把他叫出來殺他。還不是叫他很痛快死去,凌遲處死,用刀割,一塊一塊肉慢慢把他割死,這種殘酷的刑罰。忍辱仙人告訴他,他修忍辱行,歌利王用這個手段對他,你能不能忍?你還有沒有瞋恚?沒有。沒有,再割,一直割到死。沒有一點瞋恚心,告訴歌利王,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釋迦牟尼成佛,第一個得度的是憍陳如尊者,憍陳如的前世就是歌利王。佛說話算數,沒有妄語。所以歌利王是釋迦牟尼佛的恩人,不是冤家對頭。通過這一次考試,他的忍辱波羅蜜修圓滿,修到家了。我們今天遭受一點挫折,都覺得受不了,那怎麼行?後面必定還有奇恥大辱在等你。你能像釋迦牟尼佛那樣的話,忍辱波羅蜜成就了。一條一條來,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一關一關來透。

  所以沒有一個人不是好人,真修行人要記住,「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他做出那種違背倫理道德的事都是好事,看你在這裡頭是生煩惱、還是生智慧?生煩惱,感恩他提醒我;生智慧,感恩他成就我。豈不是事事都是好事,人人都是好人!常常想到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他所作所為全是佛事。境界現前決定不能迷惑,怎樣不迷惑?你保持著清淨平等心就不迷惑,決定不能起煩惱。煩惱是什麼?喜怒哀樂這是煩惱。不是說我起了怨恨是煩惱,你起了歡喜也是煩惱,歡喜是什麼?你貪戀。境界現前要保持不動心,常常想著「本無動搖、本自清淨、本不生滅」,在一切境界裡時時刻刻能提得起,這真學佛。經教上提不起,你要注意到你把佛號能提起,一樣,無論什麼境界現前阿彌陀佛,這就好。不被外境所動搖,你永遠住在清淨心,住在平等心,清淨平等用事就生智慧,智慧就是覺,覺而不迷。這是我們必須常常要記住的。

  第二「非證不說故」,你要沒有證得,給你說你聽不懂。但是清涼大師解釋這一句還有一句話說,他說「亦許心合法故」,這個十住品是對初住菩薩講的。我們是凡夫一品煩惱也沒斷,能聽嗎?能。《華嚴經》的當機者,最後,它有十種,十種當機者最後一種叫大心凡夫,還是有條件,叫大心凡夫。我們雖然是凡夫,如果念念不捨,心裡常有「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心大!我們今天沒有能力度眾生,但是不能沒有心,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有這個心就能聽如來所說的大經。你的心量大,常常受大乘經的薰習,如果天天不間斷,薰個二十年、三十年也許你就開悟,漸悟,正是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薰修的力量很大。所以學東西不能學雜,學雜、學亂得不到利益,為什麼?與三昧不相應。諸位要知道,三昧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定,與這個不相應。在淨宗法門裡面,就是《彌陀經》上所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此地的方便三昧。我們時時刻刻保持一心,一心就是心裡只有一樁事、只有一個念頭,其他的都沒有。這一樁事就是阿彌陀佛,一個念頭也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叫一心不亂。夾雜一樁事情進去你就亂了,不夾雜。

  念佛人的祕訣,第一個是不懷疑,第二個是不夾雜,第三個是不間斷,你能守住這三個原則,你這一生決定往生淨土。現在雖然還沒去,你在極樂世界已經報名、已經註冊,你肯定會去的。如果有懷疑麻煩了,到底極樂世界有沒有?釋迦牟尼佛說的話能不能相信?有懷疑就不行,有夾雜就不行,間斷也不行,這是往生淨土三個重要的條件。我們天天練,這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凡是假的我們要把它放下,要捨棄,我們要求真,求淨土是真。生淨土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我們從《往生傳》,從《淨土聖賢錄》,從現前許多修淨土往生的例子,總結起來講大概都是三年,不長!三年時間就成功,決定不是假的。我早年初出家的時候,我一出家就講經教佛學院。我記得我在佛光山的時候,大概四十年前,在佛光山東方佛學院教書。有一天晚上月光非常好,那個時候佛光山是荒山,只有一棟佛學院,其他都沒有建築。我們坐在草地上,草地前面有個坑,以後做了放生池,那個時候也有水,還沒有規劃成放生池。有一個長工,佛光山的工人是長年做工,每天都在那裡做,山上雇的有很多工人。我們大概有十幾個同學坐在一塊來討論佛法,他也走進我們這圈子,我們也請他坐下。他告訴我們,他說台南將軍鄉有個老太太念佛站著往生的。他們是鄰居,親眼看見,他說這是真的,一點不是假的,給我們講這個故事,我們都聽呆了,聽得非常歡喜,一點都不錯。

  這老太太非常善良,但是對佛法她並不懂,真的是善心人。拜佛也拜鬼神,什麼都拜,土地公也是菩薩,看到什麼王爺都是菩薩,她已經不分別,都是菩薩。她在前幾年娶了一個媳婦,媳婦懂得佛法,就勸她的婆婆專念阿彌陀佛,家裡供阿彌陀佛,其他那些神像都把它請出去。她婆婆很聽話,跟媳婦的緣很好,真的從此之後就專念阿彌陀佛,念了三年。往生的那一天她也沒說,我們相信她有她的道理,如果她說了,可能家裡人不願意她走,她就走不了,不講,真的是預知時至。晚上吃晚飯的時候,她告訴家人,家裡人很孝順,她說:你們先吃不要等我,我去洗個澡。真的去洗澡,家裡人等,等了很久都不出來,奇怪,怎麼洗這麼久?看到浴室確實洗過澡,叫也沒有人應。結果看到她站在佛堂,穿著海青站在那裡,叫她也不應,到面前一看的時候,她已經往生,站著走的。這個事情南部一帶很多人曉得,我有一年在中山大學講演提到這個事情,講完之後有幾個同修告訴我,他們住在將軍鄉,他說是真的,他們知道這個事情。所以,一句佛號非常管用!我們學佛,說老實話,《華嚴經》可以聽,可以學,可是功夫一定還是要念佛;不念佛,用《華嚴經》上這些方法我們都做不到,太難了。而且念佛求往生,也是《華嚴經》上最後的一招,最後一招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招,決定不能小看,不能輕看,這就對了。所以非證不說,我們大心凡夫也有開緣,也可以參與這個法會。

  第三「顯此法非思量境故」,十住以上這個法不可思議。為什麼?落在思量裡面,思是分別,量是執著,有分別執著你出不了十法界;今天這個經文境界是超越十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的境界。所以我們可以讀、可以聽,不要去研究,一研究就錯了。聽懂就懂了,聽不懂怎麼研究也不懂,絕對不是說你研究研究你就懂,那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你不是真懂。這個法會裡是些什麼人?全都是妄想分別執著已經放下,他要不放下入不了這個境界。大乘教裡面我們非常清楚,放下執著,六道就沒有,你就超越六道,就是此地這個量。再放下思,你就在四聖法界,十法界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四聖法界裡面的佛、菩薩,思量放下,但是他妄想沒有放下,妄想是起心動念。妄想放下之後,十法界就沒有,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這初住菩薩以上,這麼一個境界。你怎麼可以用思量?思量就是唯識宗所講的心意識,你還是用心意識,你就出不了十法界。心是阿賴耶,起心動念;意是末那,執著;識是分別,第六識。你還是用心意識,這只能解悟,不能證悟。

  所以,不用心意識。念佛這個好,念佛可以不用心意識念,佛號念得很熟,不需要想,不需要執著。到西方極樂世界,還念不念佛?還念佛。為什麼?習氣,這個習氣沒有關係。將來成佛,成佛到他方世界去作佛、度眾生,用什麼方法?還是用念佛的方法,真的是一句佛號念到底。自己這一句佛號成佛了,將來度別人,也是這一句佛號度他成佛,這在佛法裡方法太簡單、太奧妙。一般人不相信,哪有這麼容易?你說它容易是容易,說它不容易也不容易,為什麼?這句佛號必須要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功夫不到家。要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諸位要記住,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煩惱無盡,佛把它一歸納,三大類,三大類展開無量無邊的煩惱,一句佛號都把它斷掉,無論什麼念頭起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就行。古大德給我們說,思量斷掉你就證入,你就明心見性。只要一證得,你就跟三昧相應,這個三昧是自性本定,就是六祖能大師所說的「本無動搖」,你就證得。

  第四「觀機審法故」,觀機是認識人,這個很重要,這人是什麼樣的根機,審法,法是法門,你要細心去審查,用什麼方法契這樣的根機,觀機施教,審法就是施教,施行教化。如果他是小根器你就教他小乘,大根器你就教他大乘。大小乘裡頭又分,小乘裡分人、天、聲聞、緣覺;大乘裡分的就更多,在中國,大乘八個宗派。喜歡研究討論的,佛不捨棄他,教他什麼?教他法相唯識,天天用思考。不喜歡這樣麻煩,喜歡單刀直入的,簡簡單單,那禪宗、淨土宗都是單刀直入,禪宗不立文字,淨土宗最初只有三經一論,分量很少。現在祖師加了兩樣進去,變成五經一論,五經一論這個經文印起來,薄薄的一本,全了,淨土宗典籍全了,少!特別適合於現代人。現在人怕麻煩,你說《華嚴經》這麼大的分量在那裡,他都嚇呆了。所以法一定要觀機,要懂得用什麼東西來幫助他。我們今天學《華嚴》,可以說我學這部經、講這一部經,完全是淨土宗。古大德告訴我們,《華嚴經》就是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經》,《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經》。所以我們今天的研究是大本的《彌陀經》,大本的《無量壽經》,對於這裡面玄微奧妙的理論統統歸淨土。

  現代弘法的人少了,不像古時候,為什麼?古時候一百年前,這個社會大眾都還尊重老祖宗的教誨。佛法初入中國,是漢明帝派特使到西域,就是現在的新疆,遇到從印度來的出家人摩騰、竺法蘭,他們在那個地區弘法,遇到之後禮請他到中國來。永平十年,我們現在用公元,公元六十七年佛法正式傳到中國。而摩騰、竺法蘭入中國,就成為中國的國師,皇帝皈依,依佛為師,完全接受。中國人不迷信,聽他講的,看到他的經典,經典翻成中文,知道佛教的教義,尤其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中國人非常歡迎。中國古聖先賢的教學就是以孝為核心,中國人講父子有親,這是親愛,佛法講慈悲,完全相應。所以佛法入中國,跟中國傳統文化相輔相成,把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它變成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講中國文化都講儒釋道。現在這一個世紀,這一百年來,中國國勢衰,被西方人侵略,中國許多知識分子喪失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一昧的學習西方,把中國東西疏忽,所以現在今天社會的動亂原因在此地。

  西方東西確實隨著它們的科學技術、經濟、武力遍及全世界,影響了整個世界。可是今天整個世界天災人禍,頻率年年上升,災難年年嚴重。甚至於科學家宣布,這個地球五十年之後不適合人類居住,這是三十年之前我聽人家講的。最近聽人家講的不是五十年,三十年,三十年之後,這地球上就不適合人生存,能不能相信?有理由相信。所以現在全世界人都著急,怎樣來挽救地球?怎麼樣來化解災難?這變成大問題,主要的問題。聯合國為這個問題天天在開會,我也很有緣參加了幾次。我們了解,不迷惑,為什麼?他們心是動的。我們心是定的,雖然沒有得大定,跟他們一比,我們的心比他要定多了。我們了解,原因是東方人把古聖先賢東西疏忽,西方人把宗教排斥掉,不再學習。所以中國傳統文化跟宗教教育,都是教你怎樣做人,著重的是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如果把這個東西找回來,問題馬上解決。人與人之間要謙卑、要禮讓,要懂得尊敬別人、關懷別人、照顧別人、幫助別人,人人都能這樣想,世界就和平,社會就安定,所有的衝突自然就化解。所以今天對整個社會來說,我們要觀機審法,什麼東西最重要?讓社會大眾重新認識佛教,這個重要,佛教究竟是什麼?你要把它認識清楚。

  我在二十多年前,在美國,有一次,在它們的東海岸,從紐約到邁阿密,這沿岸的大城市巡迴講演,每一個地方是一個星期。我走到邁阿密,最南端最後一個城市,那一次是講「地藏經大意」。在邁阿密看到,我的聽眾裡面有一半多都是當地人,我們有個很好的翻譯。我就臨時想到,這些外國人給他講《地藏經》,不適合他們,他們不能接受,換個題目,換什麼?《認識佛教》。現在諸位看到的小本子,就是那時候講的,以後有同學從錄音帶,那時候還沒有錄像,從錄音帶錄下來寫成文字。他們寫成文字我修改過,流通很廣,非常契機!首先要認識佛法,佛是什麼?教是什麼?佛教是什麼?要講清楚、講明白,這是頭一堂課。曉得佛法不是迷信,佛法裡頭很好的道理,像方東美先生所說它有高深的哲學,我們通過將近六十年的學習,我們完全明白,佛法裡頭有高深的科學。今天科學跟哲學上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佛法裡頭統統都有。非常可惜,社會大眾認為它是宗教,認為它是迷信,不願意接觸,這種機會當面錯過,實在是非常可惜。

  第五「為受佛加故」,肯定你要是契入自性,又能發願幫助一些有緣人,觀機就是有緣人,他能信、他能解、他能行,有緣!那就要給他說,要好好的教導他,這種心一發,肯定得佛加持。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告訴我們,一句非常重要的話,「散心不得佛加」,我們的散亂心,佛想加持你加不上去,那要什麼心?清淨心、平等心,也是我們淨宗講的一心,一心不亂,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對你的加持從來沒有中斷過,你怎麼會不歡喜!法喜充滿從哪裡來的?諸佛如來加持你來的,你說這個多重要。我們了解一個事實,心浮氣躁學不到東西,不要說是佛法,世間法他都學不了,我們從學校裡看到的。現在的學校,你看了之後你不能不憂慮,底下一代怎麼辦?今天一些年輕人,少數,不是多數,走向科學技術,科學技術也要一心專注他才能學得會,所以我說少數人。多數人只學一點皮毛而已,學什麼?手藝,不是發明家,是機器工廠裡面的工人,學一點手藝而已。真正的學問沒有,充其量什麼?學術,不是學問,德行、倫理聽也沒聽說過。

  所以企業界的老闆需要員工,大學畢業的每一年多少人!企業老闆招不到員工,做事的人有,德行沒有,所以老闆不願意用。這樣的教育,往後怎麼辦?這個社會,整個世界的社會,三十年之後,中國人所講的「長江後浪推前浪」,這一代人過去,底下一代人起來,距離倫理、道德、因果愈來愈遠,恐怕再過兩代就完全沒有,你敢想社會是什麼樣子?人只知道自私自利,只知道損人才能利己,利己必定要損害別人,甚至於殺人,你才能得到他的財富,到那個時候人跟畜生有什麼兩樣,可能還不如畜生,所以說世界會毀滅。拯救這個世界,以往七十年代英國湯恩比博士就說過,他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這英國人講出來。我在倫敦大學、在劍橋大學,跟他們漢學系的研究生、教授們座談交流的時候,我就提到這句話,我說這是你們英國名教授說出來,你們相信嗎?因為他們研究漢學,研究四書五經,研究佛經、《道德經》。我說你們研究這個東西,湯恩比的話你能相信嗎?我問出來之後,沒有人回答我。然後我就再問,難道湯恩比的話說錯了嗎?他們笑笑也不敢說話。最後我告訴大家,湯恩比的話沒有說錯,最怕是什麼?我們解讀錯了,那湯恩比會流眼淚。

  這個問題在哪裡?就是此地講的觀機審法。現在什麼世界?中國儒釋道真有能力救,但是你用四書五經十三經那太高,現在人不能接受;佛法像《華嚴》、《法華》,人也不能接受。找根,儒的根是什麼?《弟子規》。佛的根是什麼?《十善業道》,道的根是《太上感應篇》。這都是大家疏忽了,這是教小孩的,我們研究這個幹什麼?教小孩那個要是普遍推動,管用。所以我去訪問挺有意思的,我告訴他要紮三個根,那是活的,將來一定會開花結果。如果沒有三個根,你們所學的這個東西叫學術,我跟你們講,你們搞的是儒學、道學、佛學,救不了這個世界。怎樣救?把這兩個字顛倒過來,學佛、學儒、學道,這是湯恩比的意思。要學佛,不能搞佛學,佛學是一種學術,與你自己生活行為不相干。學佛就對,佛怎麼生活,佛怎樣工作,怎麼樣處事待人接物,這個重要。所以學佛要學得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學儒要學得跟孔子一樣、跟孟子一樣,學道要跟老莊一樣。這個世界上出幾個釋迦牟尼佛,出幾個孔子、孟子,出幾個老子、莊子,天下真有救!從基礎上去下功夫,你真正發心,你學佛一定得佛的加持,學道一定得老莊加持,學儒一定得孔孟加持,真的一點都不假。

  這在《華嚴經》上講得太透徹,為什麼?靈性不滅,遍法界虛空界。釋迦的靈性,孔孟的靈性,老莊的靈性,跟我們的靈性是沒有分別的,這是會相應的,這就是感應道交的道理。靈性世界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它是充遍虛空法界。就像我們《還源觀》裡面講的,「顯一體,起二用」,這個二用,一個是宇宙的來源,一個是自己,我們講依報跟正報,正報就是自己,依報就是生活環境。三世間不是這樣講法,三世間講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有情世間講所有的動物,但是講正報不是,正報指自己,不是別人,別的有情眾生是我依報裡面有情的環境;山河大地、樹木花草是無情的環境,我們生活環境,這一定要搞清楚。我們的靈性,跟佛的靈性,跟孔孟、老莊,跟一切聖賢通的,就好像光波、電波一樣。明白這個道理,接受佛的加持,這個意思你就明瞭。所以散心不能得到佛的加持,不是他不加持你,是你接收不到,你不發心,跟他們沒有感應。一定要發心,發成佛的心跟佛相應,發成聖成賢的心跟孔孟相應。所以發心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底下有一品叫「初發心功德品」,佛特別給我們介紹。

  末後有一句,第六「成軌儀故」,這就是我們現在常常講,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軌是軌道,儀是威儀,要給現前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你看菩薩,特別是法身菩薩,「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他還要去入定嗎?不需要!為什麼還要做個入定的樣子?給別人看。你看佛菩薩講經說法都要入定,我們學講經不定怎麼行?心浮氣躁怎麼可以?用意在此地。成就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一定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上告訴我們,他早就成佛,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成佛,這一次是八千次,常來!為什麼還要示現八相成道?這就是成軌儀故,這真叫慈悲到了極處,為我們做示範,教我們學他那個樣子。所以諸佛菩薩說法,上台講經教學他有規矩,他一點都不亂套。「餘如玄說」,其他的玄義裡面說,這地方不再講,重要說這六個意思,為什麼他要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一定先入定。現在講經這樁我們省掉,在過去講經法師一定升座的時候,入定至少也有十幾二十分鐘。現在進入工業時代分秒必爭,這一、二十分鐘你不講話,誰來聽你的?所以現在我們把這個取消,在從前都要入定。講經的儀規全部不要,像學校上課一樣,這是方便現代的根機,在從前不一樣。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