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八三卷) 2000/3/1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83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龍眾長行,第六句:
【雲幢龍王,得開示一切眾生大喜樂福德海解脫門。】
龍王修學證果的法門,叫人看到、聽到都能夠生歡喜心。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開示是「佛大慈悲,是福德海,二資糧滿」,這個資糧就是慈悲跟福德這兩種,「然後得故」。「眾生慈福」,比喻作「百川」。「佛毛示現,以表同體。既知同體,自然朝宗。因示悟入,故得大喜樂」。《鈔》裡頭還有個小註,諸位看看就知道了。從註解裡面,清涼大師更是明顯的指示我們,這是諸佛如來示現的。
佛大慈悲是福德海,大慈悲從哪裡來的,我們要知道。我們也很想發慈悲心,為什麼慈悲心偏偏發不出來?我們很想行慈悲行,為什麼慈悲行也不能夠落實?聰明人一定會找這個原因,把原因找出,然後消除原因,我們的願望就都能落實了。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智慧;智慧是什麼?智慧是徹底明瞭事實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實在不明瞭,不明瞭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關係,實在是不明瞭。雖然接觸佛法,也在認真讀誦修學,下了這麼多年的功夫,還是不明瞭。為什麼這麼說?如果真的明瞭,你的觀念會改變,只要我們習氣、老毛病都還沒有改變,就肯定沒明瞭。能知決定能行,不能行決定是不知,如果你說我知道我做不到,那個知不是真知,真正知道了,徹底明瞭了,沒有做不到的。古德常講「知難行易」,行不難!我們在《法華經》上看到,龍女八歲成佛,難在哪裡?
凡聖實際上只一念之差,一念覺,這就成聖,凡夫成聖,一念迷聖就變成凡。知難,正因為知難,所以教育就重要了。古聖先賢,中國、外國,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明白人,哪一個不重視教育?尤其我們在這一部經上看到,大圓滿、究竟美滿的教學,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認知、去體會。諸佛如來以無比的神通,示現一切依正莊嚴,目的在哪裡?教化一切迷惑眾生。示現佛菩薩的形相是教化,示現天王、天神的形相也是在教化,示現人王、大臣、宰官、長者、居士、童男、童女,依舊是在教化;我們看到這一段,示現眾神,也是在教化。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樣的身分,教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是大慈悲,慈悲真的到了究竟處。
眾生無始劫以來迷失了自性,遇不到這是善根福德薄,遇不到諸佛菩薩教誨;實際上,諸佛菩薩的教誨永遠沒有中斷。大家不要在佛經上看到,佛出現在世間時間很短,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只有一萬兩千年。佛法滅了之後,到下一尊佛出世,經上告訴我們,《彌勒下生經》說,這當中間隔時間太長太長了,五十六億年,以億為單位,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是一般講法,這當中沒有佛法了。是不是真的沒有佛法?真的沒有佛法,佛的大慈大悲何在?我們要曉得,佛度化眾生永遠沒有間斷,不過是不以佛的形相出現。為什麼不以佛的形相出現?眾生沒有這個福德,是這麼一個原因。佛改變一個身分出現,還是在世間,這真是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如果真的有滅法,那佛不是捨棄眾生嗎?不捨一人,就講不通了。
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佛囑咐地藏菩薩,將來法滅盡之後,到彌勒佛出世之前,這麼長的時間,地藏菩薩主持教化眾生,代理佛教化眾生。我們就想到,諸佛菩薩一定是示現像地藏菩薩這種身分,像《華嚴經》種種不同的身分,依舊在世間,哪裡是佛法真正有滅?佛為什麼說滅?這個滅是方便說,勉勵我們,警惕我們,趕緊抓住機會,不要等佛法滅了之後,就沒有機會再學佛了,是這麼一個道理。都是屬於善巧方便,接引大眾這一個措施,我們在一切大乘經裡面多讀讀就明白了,就把佛的真實義體會到一些了。
我們要成就,沒有大慈悲心不行。我們知道現前社會,勸人作惡,人都歡喜,他都讚歎,他都擁護你;勸人斷惡修善,他都把你看作冤家、看作對頭,不喜歡接近你,而且還想方法來抵制你、來折磨你。這是什麼原因?一切眾生墮落在貪瞋痴慢的火坑裡頭,陷得太深了。他把這些東西,把貪瞋痴慢、五欲六塵,以為這是他真實的利益,堅固執著,決不肯輕易放下。我們今天勸他放下,那談何容易!幾乎舉世之人,都在這裡爭權奪利,哪一個肯放手?這一代的眾生,從小就看到這個現象,就養成這個習氣,再加上無量劫煩惱習氣,這才知道真難,真正不容易!
知道真難,真不容易,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真的值得慶幸,在這樣一個境緣之中,我們的善根還能發現,還能遇到佛法殊勝的機緣。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讀到這個句子肯定,他講的話是真話、是實話。希有難逢,這一天我們居然遇到了,這是何等的幸運!這是何等的福德!可是像我們一樣遇到的人不是沒有,也有許許多多人遇到,遇到怎麼樣?當面錯過。我們就以近代來看,最近的,民初印光法師,淨宗祖師,親近他的人有多少?跟他學的人有多少?成就的人有多少?再比較起來,印祖學生成就就算相當不錯了,沒有一個人能跟他相比。李炳南老居士傳他的法,在台灣三十八年,親近他的人多,我最保守的估計超過五十萬人,跟他學的,成就的又有幾個?李老師自己講,一萬個人念佛,真正往生只有兩、三個。萬分之一、二,不容易!
我們今天聞法了,我們能不能有成就?這個問題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彌陀經》上講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是接觸之後能信能解,這是善根;福德是接觸之後能行能證。具足善根福德因緣,這個人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有善根,沒有福德,不能成就;他雖然能信能解,他不能行。有福德,沒有善根,還有成就;他雖然不能解,也談不上信,但是他信老師,老師教他老實念佛,萬緣放下,他就真的肯幹,一生不改變,這種人也往生了,也能成就。由此可知,什麼叫福德?福德是死心塌地,沒有二念,依教奉行,這個人有福。輕易聽信謠言,信心輕易動搖,這是薄福之人,這是薄福之相,這一生不會有成就的。
一切諸佛如來無不勸人修福修慧,福慧的根是從孝敬裡面來的。現代人難,難在什麼?難在不知道孝敬,從小沒有人教他。尤其在現在的社會,現代的年輕人不但沒有見到,聽都沒聽說過。文言文捨棄了,縱然古籍擺在面前,看不懂。這是民國以來做了一樁很大的損失,提倡白話文,廢棄了文言文,將中國人法身慧命一刀兩斷。我們的祖宗幾千年智慧經驗的結晶,希望永遠流傳給後世,工具就是文言文,今天把這個工具丟掉了,這些無價之寶擺在你面前等於廢紙,你沒有能力接受。所以廢棄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得失利害幾個人能知道?現在人要想聽古聖先賢的教訓必須通過翻譯,少數有文言文修養的人,他把它翻成白話文來告訴大家,不能直接去讀,這真可惜!
文言文難不難?不難。我手頭上還有幾本民國初年小學生的作文,原來我大概有六、七本,搬家搬來搬去都搬不見了,現在還剩兩本,放在澳洲。將來有機會把它翻印,印出來,給大家看看民國初年小學生的作文,現在大學中文系念,恐怕都念不懂,可能還要查字典、查資料。為什麼那個時候,十歲,十一、二歲能寫得出的文章,現在大學中文系的人都不懂?現在人不教、不學了。從前小朋友上學念書,親近老師,一般都是七歲,這標準年齡,聰明一點的六歲。也只有五、六年的時間,文章就寫得很可觀,對於道理他就通達明瞭。家長、老師認真的教誨,小朋友也會認真的學習。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從前教的人、學的人都有一份真誠恭敬心,所以能得利益。現在教學誠敬沒有了,要用佛法的話來說,感應沒有了,哪來的成就?
我們如何培養慈悲心?慈悲心,現在人講愛心。為什麼佛家講慈悲,不講愛?慈悲是理智的,從智慧裡面生的愛心叫慈悲,從感情裡面生的就叫愛,佛家有這一點差別。感情裡面生的愛很容易變化,為什麼?情緒化,不穩定;智慧裡面生的愛心,永遠不會變,它有理論的基礎。諸位要曉得,情非常脆弱,靠不住,剎那變化,早晚不同。佛法是建立在真實智慧的基礎上,所以用慈悲,不用愛。我們也可以這麼說法,慈悲是智慧真實的愛心,不同於世間人所講的愛,那個愛是虛偽的、是假的、是會變的、是不可靠的。佛大慈悲,這才是福德海,海是形容深廣無際。兩種圓滿,然後才能夠得到。這兩種就是我們佛家裡面常講的「二足尊」,智慧、福德兩種都圓滿,大慈悲才能夠現得出來,自然就流露出來大慈悲了。
佛的學生,菩薩、聲聞、緣覺、六道當中的弟子,這些人認真學佛,學佛什麼?學佛的智慧,學佛的慈悲。智慧是理念,慈悲是行持,智慧落實就叫做慈悲,所以它是一不是二。佛學生學佛,不圓滿、不到家。這些就如同江河,江河都流向大海;佛的慈悲像大海,菩薩、聲聞、緣覺的慈悲像長江、黃河;六道凡夫,我們也在學,我們就像那些小河流,小的支流,自自然然匯歸到大海。這個比喻好!再小的那一點慈悲心,你發的慈悲心與如來大慈悲海相應;這是把佛的大慈大悲比喻作性德,這個福德海大慈悲是自性,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這就是江河支流,它是一體。
在這個經上佛告訴我們,偈頌裡面「佛毛孔中皆顯現」,長行裡頭沒有,讚頌裡頭有,這一句是表示什麼?表示同體。這個話在《華嚴經》說了千遍萬遍,為什麼說這麼多遍?希望我們記住。《華嚴經》從頭到尾念一遍,當然沒有辦法記住,但是凡是重複遍數多的句子,我們記住了。重複遍數多的,都是最重要的,讓我們在這裡頭豁然大悟。悟什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我們是同體,同一個自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要果然能夠認知,你知道了,你承認了,你自性裡面的智慧、慈悲自自然然就流出來了,還要人勸你發心嗎?不用了,自然流露,所以清涼講「自然朝宗」。
依正莊嚴皆是如來示現,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無一不是自性示現。怎麼知道?觀音菩薩就從這個地方入門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我們錯了,錯在哪裡?不知回頭。菩薩他知道回頭,眼見色立刻能從色相上回頭,耳聞聲就能從音聲上回頭,一回頭就見性了。我們不能回頭,怎麼樣?不能回頭,眼見色被色迷了,耳聞聲被聲迷了,舌嘗味被味迷了,乃至於心緣法被法迷了,迷而不覺,這真可憐!這些會修學的人,佛家講善學的人,他回頭,他不染,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絲毫都不染著。不染著生智慧,染著生煩惱;不染著與性德相應,染著與性德相背。我們看人家學習,回過頭來再想想自己是怎麼學的,為什麼人家六根接觸六塵能成無上道,我們六根接觸六塵搞三途、三惡道?關鍵就在一個知道回頭,一個不知道回頭。
回頭是岸!回頭要回得快,立即回頭,才產生智慧,絲毫不能夠停留。菩薩修學做這個示現,我們看到了,我們聽到了,要覺悟,要明瞭,要跟他們學習。這些人、這些事、這些物,又何嘗不像《華嚴經》上所說的諸佛如來種種示現?稍稍能夠體會得,我們的心行自自然然與普賢大士之德相應,還用得著學嗎?還要人教嗎?不需要了。對人、對事、對物,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真誠恭敬心油然而生,自然就生起來了。稱讚、供養不需要學,無一不盡心盡力。為什麼?報佛恩。也如同諸佛菩薩「作斯示現」,會做樣子給別人看,廣度眾生,這才真正叫報恩度苦。你不能做出個樣子給人看,你沒有覺悟;真正悟入,自然就不一樣,一切都會與諸佛如來的心行相應,這就是所謂自然朝宗。
清涼末後一句說「得大喜樂」,這個喜樂就是平常講的法喜充滿。喜樂兩個字都不是相對的,如果我們把它看成相對的就錯了,那你就不解如來真實義。喜的對面是憂,樂的對面是苦,憂喜之喜、苦樂之樂是六道凡夫有的。諸佛如來法喜充滿,那個喜樂是什麼?憂喜都沒有了,苦樂也沒有了,這叫大喜樂,所以它不是相對的。
佛如是,菩薩也入這個境界了,他們示現在六道裡面,示現在十法界;尤其是六道,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現出生在印度;在中國諸佛菩薩示現很多,唐朝時候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示現,永明延壽大師也是阿彌陀佛示現,梁武帝時候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示現,寒山、拾得、豐干是宗門裡面著名的公案,是阿彌陀佛、文殊、普賢示現的,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示現,近代大家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示現。他們示現在人間,也投胎,也從小孩慢慢長大。我們要問他到底是人還是佛菩薩?真正是諸佛菩薩。他示現到我們這個人間來,不管是什麼身分,在他來講是化土,他不是報土,他是乘願再來,來演戲,來表演給我們看,這個地方是他的舞台,是他的變化土;我們很糟糕,我們是業報,我們是業報土,他是變化土;我們這個身是業報身,他那個身是變化身。他變的化土跟我們的報土完全相同,他的化身跟我們的業報身也完全相同,這樣才能溝通、才能交流。好像是一樣,其實不一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們不能不感激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幫助我們成就,幫助我們覺悟。
我們要學習確實是不容易,障難從哪裡來的?無量劫中跟一切眾生結的恩恩怨怨太多太多了。你結的有恩,今天我們遇到善知識,熱心來護持,這是過去生中跟他結的有恩;想盡方法來障礙你、來破壞你,過去生中跟他結的有怨。生生世世跟人家結的怨多,結的恩少,我們要能夠把這些前因後果看破,心就得清淨,一心斷惡修善。對於冤家債主要知道化解,不能再結,對於有恩有德的人要知道報恩,知恩報恩,給社會大眾做良好的榜樣,我們從這個地方學習。
念念捨棄自私自利,在修學這是根本。人只要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心沒有放下,在道業上就是大障礙;不但你這一生不能證果、不能往生,連開悟的悟門都被障礙了。我們哪一個人不想自己開悟?不想自己證果?還希望自己往生品位能高,自私自利的念頭不能放下就不行,要徹底放下,放得乾乾淨淨我們的願望才能滿;開悟的願望,證果的願望,往生的願望,能滿願。佛家說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教給我們求的道理、求的方法,你明瞭道理,懂得方法,如理如法希求,沒有一樣不成功的,這一生想成佛都不難。問題是你要真幹,你真懂,你真幹。『大喜樂福德海』,這是成就。我們再看底下一尊龍王:
【德叉迦龍王,得以清淨救護音滅除一切怖畏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得不多,但是精要給我們點出來了,「慈音智俱,故云清淨。淨無貪愛,何畏何憂」?慈是慈悲,慈悲裡面有智慧,慈悲裡頭沒有智慧就叫愛,就是愛欲,愛欲裡頭有智慧叫慈悲,所以慈悲心是清淨心。我們這些年來,在佛法修學提出一個綱領修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說是五個,實際上是一個,一體。說慈悲,慈悲裡頭一定有智慧、有正覺,一定是平等,一定是清淨,一定是真誠,否則的話,就不叫慈悲;說真誠心,真誠心裡面一定具足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否則的話,就不叫真誠;說五個,實際上是一個,這是真心。
真心裡面決定沒有煩惱,不但沒有煩惱,習氣都不存在,哪裡還會有貪愛?貪瞋痴慢都斷了,一切憂悲苦惱永遠離開了。我們想想世間人憂悲苦惱多,他憂的是什麼?他悲的是什麼?他怕的是什麼?無非怕既有的會失去,怕這個。當然最重要的一個怕死,這個身是現在得到的,這既有的,怕把它失掉,貪生怕死。有這個身之後,貪戀這個身,附帶的身外之物樣樣貪著放不下,於是這裡頭才生出憂悲苦惱,這麼來的。如果這個人真的覺悟了,這身不是我,生死、得失永遠離開,沒有了,他還有什麼貪愛?還有什麼畏懼?自然就沒有了。由此可知,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才有這許多煩惱。身死了,煩惱和習氣不斷,帶到來生,它去投胎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累積的習氣無量無邊,太深太廣了。但是佛告訴我們,雖然甚深甚廣,它不是真的,它是虛妄的,因此真實智慧現前,這個虛妄的就被照破了。佛在經上有個比喻,把我們習氣煩惱比作千年暗室,千年時間長,黑暗,點一盞燈就把千年暗室破除了。這一盞燈代表真實智慧,真實智慧現前,愚暗自然就沒有了。
佛的教學是以智慧為教學的核心,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說《般若》佔二十二年,幾乎佔一半。從這個現象上,我們就能體會到,佛法的教學是以慧為主。整個佛法教學,不僅是釋迦,佛給我們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法界眾生,綱領只有三個:戒、定、慧。戒、定都是手段,慧是目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戒學是手段之手段,定是手段,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修學過程當中,一定是因戒要得定,持戒持得再好,不能得定,那你就停留在這個階程上,不能向上提升,這個錯了。持戒為什麼不能得定?著相,就沒有辦法得定。著相是什麼?不能夠放下分別執著,你就不能夠突破,不能提升。我們要問:放下分別執著還持不持戒?還持戒。不是說放下分別執著就不持戒,那就錯了。持戒不著持戒的相,你才能得定,不著相心才清淨,所以是如理如法。得定之後能不能開慧?也在於你能不能把得定的分別執著放下,你才能開慧。如果你要是分別執著定中的境界,慧就永遠開不了,你就住在定境裡面,沒有法子向上提升。這個道理很深,要細細的去思惟、去體會。
佛法永遠是一個整體,不可以分割,理事是一個,性相是一個,一分開來就落在分別執著裡頭了。如何不分,如何相應,這才是佛法,真正的覺悟,徹底的覺悟。這個道理方法與事實真相,都在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尤其是末後一品,佛菩薩表演給我們看。這個表演意義很深,戒定慧三學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五十三參每一位善知識都如是表演,都如是示現。我們從這裡頭去體會,從這裡面去學習,這是真正的佛法。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無障礙法,真正佛法是無障礙法,無障礙法裡面具足圓滿的戒定慧三學,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障礙產生在哪裡?產生在妄想分別執著。最嚴重的障礙這三個統統具足,事事統統都有礙,這四種無礙一個都得不到;如果我們把執著放下,還有妄想,還有分別,理無礙你能夠得到,事無礙也能夠得到,理事無礙就沒有,你就得不到;再放下分別,還有妄想,分別沒有了,執著沒有了,四個無礙你可以得到三個,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有;必須把妄想再放下,才能夠得事事無礙。事事無礙,具足戒定慧,具足一切佛法,一條都不缺。都表現在生活裡面,表現在我們日常工作之中,處事待人接物,這叫大圓滿,受用叫大自在。我們果然認真努力,在這一部《華嚴》裡面可以能夠學得到。
實在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智慧,我們在《無量壽經》或者《阿彌陀經》,老實念佛。老實兩個字不容易,不老實念佛,未必能生淨土;老實念佛,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老實。老實是什麼?心裡沒有第二個念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個人叫老實;還有雜念摻雜在其中,這不老實。所以老實人是大福德,這個人決定往生。真信切願,這個老實,所以很不容易。這兩樣我們如果一樣都學不到,這一生空過了,又一次跟佛結個緣,在佛法裡除了結個緣之外什麼都得不到,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該受什麼樣的果報還得受果報,沒法子。如果我們真正能夠勘破這其中的利害得失,我們就不敢掉以輕心,就會很認真努力去學習。
我們今天學習的方法是以《阿彌陀經》、以《無量壽經》為主,這兩種經選擇任何一種都可以,深信切願;以《華嚴經》為輔助,學多少算多少。能夠圓滿學習,當然好,對於修淨土幫助太大太大了;不能夠完全學習,學一部分,都得利益。諸位同學,我們在一塊研究,我想大家能夠很明顯的體會到,我們學一句,一句的利益;我們學一章,譬如此地「龍眾」這是一章,長行十一句,偈頌十一首,這是一章;一章有一章的利益,一句有一句的利益,一生受用不盡。那全經,利益當然更是深廣無盡!
我們把佛法介紹給別人,佛經裡頭佛法常講有全身舍利、有碎身舍利,這從比喻上。全身舍利是介紹人家一部完整的經,給他細細講解,研究討論,一部經;碎身舍利是這一部經裡頭一段、一章、一句、兩句,為人演說。世尊在經上常常提示、常常勉勵,為人說四句偈,四句偈是碎身舍利。章句選擇的標準是什麼?這個要懂得,這所謂是契機,一定要仔細觀察聽眾根機,聽眾現前的需要,以這個為標準。換句話說,我們一定要了解,現前的大眾最需要的是什麼?最需要的,也就是他現前迷失最嚴重的。佛在經上常常用醫王來比喻,佛是大醫王,眾生是病人,你要看看他的病,病很多,哪一個病是最嚴重的、要命的,從重的先治。重的治好了,其餘輕的慢慢來,那個容易了。最重的病是什麼?
今天最重的病,諸位要曉得,是教育。說到這個地方,使我們想到《三字經》,一開端就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性是佛性、是真性。所以德叉迦龍王在此地就是教育,『清淨救護音』,教學。今天世界眾生是什麼?『一切怖畏苦』。你要認識清楚,我們要用清淨的救護音,來幫助這些苦難眾生。佛陀的教育,世出世間聖賢的教育,最重要最重要了。教學,我們幫助別人,假如別人來請我們去講經說法,諸位想想我們去講哪一段?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淨業三福」。佛說這十一句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第一堂課一定是講這個。如果是在不常聞到佛法,通常我們頭一堂課介紹佛法,認識佛教,把佛法介紹給他。正式第一堂課一定是淨業三福,比什麼都重要,從這個地方下手,從這兒入門,句句都講清楚。實際上每一句就是一個題目,一句就是一個題目,細細解說,勸化眾生回頭是岸。好,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