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六三卷) 2005/2/2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63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偈頌第八首。
這首偈是講怎樣教我們學習契入唯識觀。前兩堂我們參考惠能大師的兩首偈,這兩首偈是答覆智通法師的,這八句我們講了三句,今天我們繼續看第四句。第四句是「成所作智同圓鏡」,成是成就,作就是所作,換句話說,這個註解裡面講的是「應所成辦,喚為所作智」,這是成所作智。慧海禪師給我們解釋「能令諸根隨事應用,悉入正受,無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這個說法說得很好,但是不容易懂,怎麼不容易懂?悉入正受,無二相故,這兩句不好懂,不是凡夫境界,這是諸佛的境界,法身菩薩的境界。
什麼叫正受?受是受用,正受又名正定,那我就說正定,諸位就知道了。無二相,無二相是平等的,起心動念就落二、三。無二相。你看看這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真的是無二相。這我在前面用金跟金器做比喻,這個比喻是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常常用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從相上去看幾千種、幾萬種,每個樣品都不相同,你從相上去看森羅萬象;可是你從它的質去看,它的本質去看全是黃金,無二相。幾千種、幾萬種什麼東西?金器,這句話說得一點都不錯,無二相。什麼時候我們能把十法界依正莊嚴看到了,心現!心現就是法界性,法界森羅萬象,法界性。見了性之後,這個森羅萬象是什麼?法性或者說法身;法身是什麼?法性身,當中省了一個字,法性身。就好像我們看許許多多的金器,千千萬萬種,美不勝收,金器。那是真正覺悟的人他們的人生宇宙觀,人生宇宙不二,大乘教裡面講「入不二法門」,那就是成所作。
在我們凡夫這前五識也成所作,成就我們所作的什麼?成就我們在六道輪迴造業。諸位要曉得造業,眼耳鼻舌身是造業的工具,誰造業?它造業,它為什麼造業?因為它聽從第六識、第七識,聽從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這兩個識在後頭指揮它。它本身沒有善惡,它是辦事的,聽命辦事。所以如果說你這兩個識轉過來,是平等性來指揮它,是妙觀察來指揮它,那它的成所作就是慧海禪師所講的悉入正受。
我們今天的受是什麼?我們沒有正受,佛在經上講六道眾生的受有五種受,苦樂憂喜捨,我們是五受。苦樂憂喜捨統統沒有了是正受,正受是平等的,就是清淨平等,我們沒有。我們心有憂喜,身有苦樂,憂多、苦多,喜樂很少,今天有幾個人真正有喜樂?所以佛很感嘆的說「三界統苦」。要把你說穿了、說明白了,你就覺悟。欲界八苦交煎,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八苦之外有壞苦、有行苦,三界統苦。正受裡面沒有苦也沒有樂,苦樂都沒有,才叫真正的樂。所以極樂世界那個樂不是苦樂的樂,是苦樂兩邊都沒有,極樂;苦樂是相對的,不是真的。
所以成所作在聖在凡都有,在聖成所作的是正受,在凡成所作的是造業。這個業裡面有善業、有惡業、有無記業,善業就現三善道的果報,惡業就現三途果報。六道怎麼來的?自作自受。諸位要曉得,清淨心裡頭沒有六道,不但沒有六道也沒有十法界,所以法界本來是一真。我們佛法裡面講法界,科學家講不同維次空間,不同維次就是法界。宇宙之間有沒有不同維次空間存在?科學家跟我們說有,真的是有。就好像佛經講的十法界,真有,我們沒有能力突破,有能力突破那我們的宇宙人生觀馬上就改變了。
但是這個東西從哪裡來的?不同維次空間從哪裡來的?在佛經上講十法界從哪裡來的?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從心想生」,心想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你只要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幻相它就現前。不但現前它起作用,讓你侷限在一個法界,在一個空間層次,你沒有辦法進入另外一個空間層次。但是也有一些人他有能力突破,哪一種人?修定的人。為什麼他能突破?修定的人他能把心想控制住,他能讓心不想,也就是說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把它控制住。他控制一小時,這一小時他就能突破,他突破多少個維次空間?那看他這個定力的功夫淺深大小。他功夫淺他突破的層面就小,他功夫深他突破的層面就大。
譬如說空間這個維次,科學家他是用數學的方法來推算,在理論上講是無有窮盡。佛在經上也是這麼說,法界是沒有止境的。十法界那個十不是數字,十是代表無盡,十代表圓滿,表這個意思。這數字從一到十,這是一個圓滿的階段,所以十是代表圓滿,我們講十法界。那十法界,每個法界又有十法界,就一百法界;一百法界,每個法界又有十法界,就一千個法界;一千個法界裡頭,每個法界又有十法界,重重無盡。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是你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所以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控制住,這個界限就突破。
最容易突破的,不要很深的定,突破的是怎麼樣?餓鬼法界。人要跟鬼溝通打交道是很容易的事情,很小的一點定功。我初學佛的時候,我們有三個很好同參道友,都是同年,三個人同年,三個人命運都差不多。說實在話,他們兩個福報比我大一點,我還不如他們。我們其中這兩位同學他們都去學密,那時候在台灣跟屈文六先生,這是個密宗的上師屈映光,在大溪學密。明演法師他非常認真,很用功,他學密一開頭在三個月的時間(一百天),要磕十萬大頭,大拜,密宗的大拜十萬拜。大概每天要拜一千拜,一百天,一百天十萬拜,十萬拜之後人心定了。你每天去磕大頭,這是佛門修行一種方法。佛門無論什麼方法,諸位要知道都是修定,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讓你學三密相應。口念佛,心想佛,身再拜佛,一開頭用這個功,十萬拜。
他學了半年之後他來看我,我那個時候都是在講經,在學講經。他說他能夠看到鬼也不害怕。他說每天大概在下午五點鐘以後,這個街上人鬼雜居,這個街上就有鬼出來了。我們下午五點鐘就是鬼的早晨,他說到九點、十點鐘之後滿街都是的,晚上九點、十點鬼全都出來了,到早晨天快亮的時候慢慢就沒有了。他說鬼跟人沒有兩樣,人看不見鬼,鬼也看不見人。他修這是,他本來是想學神通的,我就笑話他,我說你神沒有通,鬼通了。鬼通了沒好處,因為他來看我的時候人好像什麼?虛腫,因為臉上有陰氣,臉上是灰灰的沒有光彩,這就是什麼?跟鬼交往太密切。
他是出家人,沒有結過婚的,人非常正直、很規矩,我的老同學、老朋友,我對他很了解。他跟我說:他自從見了鬼之後,遇到一個女鬼,前世的太太碰到了。我說那你怎麼辦?他說我在房間裡給她供一個牌位。人鬼雜居,所以他這個臉色不好看。當時我把這個事情就向老師報告,向李老師報告。李老師聽聽嘆一口氣,各有因緣,跟我說這句話,各有因緣。我本來想勸他到台中,我們一同跟老師來學經教。他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他說學經教很難!你現在講經說法給人聽,幾個人相信?這是真的。他說我學密主要是想學神通,現在人他不相信,我現一點神通,他就相信了。他是這麼個念頭想走學密、想學神通,四十五歲那一年他過世了。
我們三個人同年,命運都過不了四十五歲,所以那一年二月第一個走了,法融走了;五月明演,就是常常跟鬼打交道的,他走了。七月我生病,我就想這一關過不去,所以我生病的時候我就念佛求生淨土,我也不找醫生也不看病、也不吃藥。每天有幾個同學幫助我,給我煮一點稀飯,吃一點醬菜,油都不能吃。我有一個觀念,你壽命到了,這不是普通病,醫生能醫病不能醫命。所以我念佛求生淨土,念了一個月,這個身體慢慢就恢復,好起來了,這一關度過。我沒有求壽命,這是自自然然度過的。我知道,這許多人告訴我,我前世沒有修福,沒有修財布施也沒有修無畏布施,所以沒有壽命也沒有財富;有一點小聰明,所以能夠明理。
這是說明什麼?說明突破空間維次,人跟鬼這個維次大概是很貼近、很接近,所以很容易突破。我們在古人筆記小說裡面看得很多,講鬼故事最多的《聊齋志異》,這很多人都喜歡看。《子不語》,甚至於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裡面都講得很多,那不是寓言,確確實實的事情。所以稍稍有點定功就能突破,你能看到另一個不同空間維次眾生他們生活狀況。再深一點定你能看到欲界天,再深的定功你能看到色界天。所以這色界、無色界,那真的是很深的定功不是普通定功。如果能夠看到聲聞、緣覺、菩薩,那就是《楞嚴經》裡面講的「九次第定」。我們知道世間,佛經裡面講定,四禪八定,這在六道裡頭,第九定超越六道。超越六道你才能見到阿羅漢,見到辟支佛,見到菩薩,那個定功就深。這是說明佛家講的法界,科學家講的不同空間維次,它真有,從心想生。所以只要你心不想了,那個界限就沒有了、就突破了。
這樣子我們也能夠體會到,大乘經教裡面講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住一真法界。什麼叫一真法界?空間維次沒有了叫一真,為什麼沒有?他不想了,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所以空間維次沒有,十法界沒有,六道也沒有,這就變成一法界,無量無邊法界就變成一法界。所以這一法界佛用一個術語來形容它,叫一真法界。這個一法界是真的,因為這裡頭沒有夾雜分別執著,粗重的妄想沒有,沒有夾雜。可是這個法界還能現前,那是什麼?佛經裡面講的,等覺菩薩需要斷的叫生相無明,極其微細的起心動念。那起心動念是什麼?就是把真如本性變成阿賴耶,變出阿賴耶的見分跟相分,就是生相無明。那就是說這個宇宙之間這些現象從哪來的?唯心所現。那心為什麼會現?就說這個道理,這就講生相無明。
這個無明要是斷掉了,就是極其微細的起心動念都沒有了,所有一切相都沒有。都沒有了是什麼個境界?佛在經上講常寂光,一片光明,這裡面什麼都沒有。所以淨土裡面講常寂光淨土,那是如來果地上真正的境界。等覺菩薩住實報莊嚴土,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斷盡了,那現的是常寂光,一片光明,這佛經裡頭常講「大光明藏」。
可是菩薩證到這種地位就成佛了,究竟圓滿成佛了,他那個極其微細的起心動念他不斷。有沒有能力斷?有能力,對他來講輕而易舉,但是他不斷,這叫慈悲。為什麼不斷?他要斷了之後就不能度眾生;他要不斷,這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頭許許多多迷惑顛倒的眾生還沒覺悟,他不斷,這個相在,就是我們今天像科學家講的,這種不同維次空間存在,各個不同維次空間他都有能力去觀光旅遊。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他就有應,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無條件的來協助這些眾生,慈悲到極處,這叫倒駕慈航,佛家還有個名詞叫「留惑潤生」。那惑就是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不斷,我要留住。我要留住怎麼樣?我才有機會來幫助大家。這個話是不太好懂。我過去講經曾經做個比喻,我比喻什麼?像我們念書,我們念博士班,我們的考試論文通過,可以拿到博士學位,拿到博士學位畢業了,就離開學校,就走了。可是這個博士很慈悲,他確實有能力拿這個學位就離開學校,但是他考試總是要讓它一科不及格,為什麼?他慈悲,他說我留級,我留級不離開這個班,我幫助班上那些同修,這真是慈悲。
諸佛菩薩在世間就是這樣的情形,他如果真的把最後一品無明斷掉,他就不在了,我們怎麼樣也見不到。永嘉大師講的「覺後空空無大千,夢裡明明有六趣」,他留了一點最後生相無明,他就是留在夢中,度夢中眾生,作夢中佛事。對他來講他一點都沒有妨礙,為什麼?他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絕不迷惑,所以在十法界、無量法界裡面他得大自在。他跟究竟圓滿果地上的如來住常寂光並沒有兩樣,這個境界不可思議。《華嚴經》上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一真法界如是,常寂光如是,十法界亦如是,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叫究竟圓滿,這個時候才真正叫正受。
我們現在的麻煩自己總要曉得,曉得就是覺悟了,覺悟之後最重要的是起修,我怎樣把我的錯誤修正,這叫起修。所以眾生最難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以為自己沒有錯誤,於是錯誤永遠不斷,永遠沒有辦法修正過來,這個過失就大;如果你曉得你自己過失在哪裡,你會修正。我們在講席裡面,實在講講得太多太多,我是平常就我們現前應該從哪裡下手,我跟大家講十六個字,這是一切眾生普遍犯的錯誤。自私自利,真心、清淨心裡面沒有自私自利,所以自私自利是錯了。我知道錯了,這真的覺悟,覺悟之後就要起修,起修怎麼樣?我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要把自私放下,把自利放下,這就教你用功,悟後起修。
那我們活在這個世間不為自己,為眾生,為正法久住,為什麼?正法是救度眾生的,正法是幫助眾生覺悟的,這在佛法裡面講「續佛慧命」。續佛慧命是自己真幹,有解有行,這個覺悟是解,真正把自己的過失修正過來這是行,解行相應。我們在做這個工作,做給別人看,做給別人看是利他、化他;自己這樣做是自度,自度度他。自度度他是一樁事情,不是分做兩樁,你要度他先自度,自度就是度他,你不能自度是決定不能度他。你說我去度他,自己不要自度,沒有這個道理,決定不可能。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你們看看哪一個不是自度度他!都是從自己本身做起,連儒家教學都是。
你看「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自度,自己要修正自己的心行,心是念頭,念頭錯了,想錯了、看錯了,要修正過來;在行為上我講錯了,我做錯了,也要修正過來。過失不怕,怕的是你不修正。現在人有很多愛面子,不肯認錯,這是最大的錯誤,這個業很重很重,不承認過錯。如果這個人是覺悟的人,這個人是聖人、是賢人,他勇於認錯,勇於改過,那就對了。中國諺語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他能承認過失,他能夠勇於改過,這個人就是聖人、就是賢人。
我們看,愛面子,死不承認自己過失,絕對不改自己的毛病,這是凡夫。這我們很清楚他的前途是往下墜落,他不是往上提升。只有知過改過,這個人的靈性是向上提升的,不是往下墜落的。讀聖賢書沒有別的,聖賢書裡頭常常指出我們自己的過失在哪裡。我們平常沒有人指責我們,我們讀聖賢書就知道了。你看讀《十善業道》,殺生是錯誤的,殺生的念頭是邪念,知道念頭錯誤的就要改。要愛眾生,要慈悲一切,我們念頭沒有毛病!看到一切眾生有苦有難,盡心盡力幫助他,不附帶任何條件。幫助他,將來要叫他回報,那這等於生意買賣一樣,這是附帶條件的,雖然有好處,不是盡善盡美,盡善盡美是沒有條件的。
佛告訴我們,沒有條件的,功德無量無邊,有條件的是屬於福報,福報是有限的。福德有限,功德無量無邊,功德跟福德差別就在此地。希求回報是福德,不希求回報是功德;不希求回報與自性相應,所以叫功德,希求回報與自性不相應,所以它是福報。福報不能出三界,不能超越六道,因為什麼?福報一定在六道裡頭享,三善道裡頭享,惡報一定在三惡道受。所以我常講三善道是消你的福報,三惡道是消你的惡業,對修行人來講都是好事。你這個東西要消掉,你要不消掉,你出不了六道。可是有一種方法不消也能出六道,那是什麼方法?我捨掉不要了,行,不要了就可以出去;你還想要,出不去。這叫放下,真的放下。所以放下是正受,不放下叫苦樂憂喜捨。諸位要細細去想,你才能把這些事實真相真的搞明白,搞明白就是看破。看破之後沒有不放下的,凡是沒有放下都是沒有看破。雖然一般講看破,看得不究竟、不徹底,放下是放下了,天天都在放下,放得不究竟,放得不徹底,放得還是不乾不淨,所以你的果報也是拖泥帶水,也不乾脆。真的,什麼樣的因感什麼樣的果,絲毫不爽。
我們再看這個註解裡面,《三藏法數》裡頭有一條,這一條註得比較清楚,它的文字多一點。「成所作智,謂如來為欲利樂諸眾生,故普於十方世界,示現種種神通變化,引諸眾生,令入聖道,成本願力所應作事,是名成所作智」。這前面它講的如來,什麼人是如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叫如來。所以在《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就稱如來,初住以上一直到等覺、到妙覺,四十二個位次都稱如來。《金剛經》上有對「如來」兩個字的解釋,「如來者,諸法如義」,講得太好!如來這兩個字的意思,用我們容易懂的話,妄想分別執著徹底放下了,這就是如來。這從因上講,徹底放下了;果上講,十法界、六道都沒有了,生相無明沒破,唯心所現的境界在,但是境界裡面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完全與性德相應。
一切所作所為都是性德自然流露,成所作智,轉八識成四智,這是一真法界。你看看這個時候是為欲利樂諸眾生,這個眾生是十法界眾生。話是這麼說的,為欲利樂,他是不是真的有欲有利樂?沒有。如果真的還想我要去度化眾生,他是凡夫,為什麼?他分別執著沒斷,那他怎麼樣利樂眾生?他利樂眾生就跟江本勝博士水實驗一樣,你以一個善的意念,它回應就是很美的東西,這個結晶;你不善的念頭,回應的時候它就不善的。他沒有起心動念,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眾生以善心感,他就用佛菩薩應;眾生用惡心感,那就妖魔鬼怪應。這一切法從心想生,佛是一句話講清楚、講明白了,從心想生。所以諸佛菩薩教給我們想善的,言善、行善,你就不斷向善這一條路提升,不要想惡。惡的你也把它想成善。現在時間到了,下個鐘點我跟諸位講怎麼樣把惡的也想成善。想的是真善不是假善,那我們走的是一條善路,光明大道。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來研究怎麼樣轉境界。尤其是逆緣、惡境,處在這個境界裡面,你要不會轉,肯定是怨天尤人。總會覺得我這個人還不錯,沒有什麼過失,為什麼有這種遭遇?怨天尤人。老天沒有眼睛,世間沒有善惡,會起這個惡念!這念頭對自己傷害最大,一般人不知道,總是把一切過失都推給別人,這是最大的過失,沒有比這個過失更重。聖人教我們「反求諸己」,所以行有不得要懂得反求諸己,要做內省的功夫。錯在哪裡?錯決定不在外面,錯在自己。
我們一生心善、言善、行善,還有許許多多的逆境、惡緣,遇到人家無緣無故的造謠生事,毀謗、傷害、侮辱,甚至於陷害。這些過失到底是在自己還是在別人?你自己怎麼想我沒有錯,你想不出你的錯誤。你有沒有想到你還有前世?還有過去生?佛給我們講「因果通三世」,我這一生當中不錯遇到聖賢教誨,天天反省檢點、改過自新,可是你要曉得沒遇到聖賢教誨之前有沒有造罪業?有!我自己本身就是個例子,我二十六歲接觸到佛法才明白、才知道真正自己錯了。二十六歲以前,造了很多罪業,最重的殺生、毀謗聖賢,自以為是,業造得重。
小時候抗戰期間,我父親喜歡打獵,早晨天一亮,我們常常弟兄兩個就跟著我父親去打獵,天天都有野物帶回來。所以抗戰期間生活很苦,我們過得不錯!野物、鳥獸幾乎天天都有。我三年失學沒有念書,就造三年業,念書上學了,住在學校裡,這就不去打獵了。所以我父親四十五歲過世,他過世那個情況是非常非常不好,當時我們茫然無知,到以後學佛讀《地藏經》,原來《地藏經》上寫得清清楚楚。我父親生病是發瘋、瘋狂,就是現在講神經分裂症,非常嚴重,他看到山就往山上跑,力氣奇大,看到水就往水裡面鑽。這到以後我們讀經就曉得了,那是什麼?殺生的果報,上山打野獸,下水抓魚。我父親臨走表演的那些,讓我親自看到,以後看到《地藏菩薩本願經》,完全相應,一點都不錯,我才曉得這個果報之可怕。為什麼?我將來恐怕也是這樣走法。這個果報肯定是在地獄,地獄出來之後,要變畜生要還債,你吃牠半斤,你要還牠八兩。
佛在諸經,我們一共查到了二十五部經論都講到地獄,比《地藏經》上講得詳細,比道教的《玉曆寶鈔》講得是更詳細,業因果報。現在我們把世尊講地獄這些經論,我們把它抄在一起單獨流通。古人講別行流通,會集在一起我們起了個名字,《諸經佛說地獄集要》。這經我們在台灣做版來印行流通,應該差不多快要完成了,我相信再一、二個月當中諸位都能看到。不能不知道!
所以今天境界現前,我們懂得怎麼轉,人家來毀謗我、來侮辱我、來陷害我,我都感恩,沒有一絲毫怨恨,絕對沒有報復的念頭,感恩。感什麼恩?替我消業障。我過去、今生沒有學佛之前業障很重,替我消業障,業障消除,我智慧就增長。所以你只要能夠一轉,你的怨恨就沒有了,不怨天、不尤人。他之所以這種態度對我,我應該接受,歡歡喜喜接受,業障消除,逆來順受,用感恩的心來順受。
我離開美國、離開台灣寫了六句話,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我離開新加坡也寫了一副對聯,「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下聯是「處順境,遇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順境沒有貪痴,決沒有貪愛,決沒有留戀,逆境裡頭決定沒有瞋恚,貪瞋痴!貪瞋痴是根本煩惱,是六道的根源,你能把貪瞋痴斷掉,六道就沒有了。所以順逆境界我們要會轉,那就是把貪瞋痴磨掉;你要是沒有境界,這個貪瞋痴三毒煩惱你從什麼地方斷?你怎麼個斷法?一定要有境界來磨鍊。你看看《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清涼大師註解的「歷事鍊心」。我們今天要經歷這些境界,這是事,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我們要經歷,在這裡頭把我們的貪瞋痴慢這個煩惱斷掉,在這裡頭磨鍊,把它磨斷掉。
前幾天,我在《六祖壇經》節錄了幾條,特別提供大家做參考,禪宗的,教外別傳,你看六祖惠能大師怎麼講?他說得好!他講《壇經》的宗旨,最重要的宗旨,這是解門,我們講看破。要知道「一切萬法皆從自性生」,自性就是自心,就是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佛法的宗旨。六祖這幾句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證實佛祖所說的,完全相應。修行重要下手處要依法修行,修須自修,行要實行,實實在在去真幹。其所修行的是什麼?先除去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到貪瞋痴,十惡。你看看這不是《十善業道經》嗎?十惡除掉了就是十善。宗門教外別傳修行從哪裡做起?十善業,從這裡下手。十惡除掉之後再去除八邪,八邪是什麼?諸位曉得,佛在經論常講「八正道」,八正道的反面就是八邪。八正道講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講這些。它的反面就邪見、邪思、邪語、邪業,一直到邪念、邪定,這八邪去掉,八正道就現前。簡單,講得真好!
為什麼要去十惡八邪?十惡八邪真的除掉了,這自性裡面的不善心就沒有了。哪些是自性裡頭的不善心?惡毒的心。現在我們聽蔡禮旭老師講的《弟子規》,我聽了很多遍,聽了十遍,小朋友六、七歲沒有聽《弟子規》,他有惡毒心。他講有個七歲的小朋友聽了這個課程,提出他的報告,他說:我聽了《弟子規》,才知道人應該要孝順父母。大家都很驚訝!他接著又說:我在沒有聽《弟子規》之前,我天天都在想怎樣謀害父母。謀害父母是惡毒心,六、七歲的小孩就有,這還得了!這是什麼世界?這世界末日。所以這聖賢教誨真的產生作用,能夠叫七歲的小孩回頭。蔡老師講他說這個話的時候,他母親也在座,他母親非常驚訝!臉色都變了,在流眼淚。這個小朋友這才知道應該要孝順父母。
你說中國這個聖賢教誨如果要不提倡,不能普及到全世界,這些小朋友從小,真的從出生眼睛睜開會看就看什麼?看電視,他就在學習。電視裡面是什麼?殺盜淫妄、暴力、色情,天天看這些東西,天天接觸這些東西,不善的心生起來。「人之初,性本善」,本善就沒有了,被不善取而代之,這不善就是惡毒心、劫害心、邪迷心,嫉妒、諂媚、貢高、狂妄、自大、輕慢人。這是我們在這個社會上,你天天接觸到,你天天看到,天天聽到的。心不正、不善,行為怎麼會善、怎麼會正?所造的都是傷害別人的事情,損人利己。這社會上一般人都這麼說法,我在講席裡頭把它修正,損人絕對不利己,損人決定害己。怎樣才是真正利己,利人才真正叫利己,這個道理要懂。所以這些似是而非的術語要加以修正。如果真的懂得損人不利己,我想這個人絕對不會做損人的事情。
利益眾生是真正利益自己,自己再困難,我們只要還有飯吃,還有衣服穿,另外還有一點點多餘的,都應該幫助這個社會苦難眾生,都應當給社會做一點好事。不要說等我很富裕的時候我再來做,遲了,機會失掉了。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所以我們自己的生活要懂得節儉,我們才有餘力幫助別人;自己要過豪華奢侈生活,當然你自己還不足,你怎麼能幫助別人?所以要想幫助別人,最重要的生活要節儉,節儉的生活過慣了,很自在。一生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於人無爭就於人沒有利害衝突,那就能和睦相處。你爭我讓,就沒事!你爭我也要爭,問題衝突就發生,你爭我讓。
讓決定不吃虧,不要認為好像讓這是吃虧了,不吃虧,福在後面。這樁事情學佛的人懂得,經典裡面講得太多了;不學佛的人你要念念《了凡四訓》,你也會明白,你命裡有的丟都丟不掉。我命裡有的富貴,我讓能讓得掉嗎?讓不掉,這個地方讓了,那個地方就來了。你怎麼會吃虧?而且來得更多、更殊勝,愈讓愈多。如果是爭,愈爭愈少,爭是什麼?爭是你命裡所有的虧折了,因為你的心行不善,你每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對於你自己的福報都有加減乘除。你的心是善、行為是善,你那個福報加,大善就乘;如果你是惡的念頭,欺騙別人、陷害別人,減;對別人造成重大的傷害,或者傷害人很多,傷害這個社會,傷害這個國家,那你就是除。我們在今天這是冷眼旁觀,這個世間人過去生中修大福德的人不是沒有,有很多大富大貴。但是什麼?他的心行不善,他的福德是大幅度的除掉了。命裡頭有一百億的財富,就變成一個億,他還自己覺得了不起,其實他命裡是一百億,現在這一生他所得到的只有得一個億。這是說明什麼?幹那麼多虧心事情,害那麼多人,他還有那麼大福報,你就曉得他的福報只有他百分之一。百分之一還有這麼可觀,你才曉得他過去生中修的是多大的福。
一樣造很重的罪業,他還能做大官,你就曉得過去生中他所修的。像我們過去的歷史,帝王時代,他的福報可以享國三百年,可以傳二、三十代,那麼大的福報,結果他怎麼樣?他這一生當中心行不正,完全不是用正當的手段,都是用很不正當的手段欺騙眾生,巧取豪奪得到那麼高的地位,甚至於做到總統。能做幾年?一任四年,兩任八年,三任十二年,他有三百年的福報,帝王的福報,十二年就完了。你就想想看他的損失多大!這是不讀佛經、不懂得因果的人他不知道。所以他看到這個人,這個人不是個好人,為什麼還發大財?為什麼還做大官?你不曉得這個道理。
所以佛講的這個話我們決定不能疏忽,人生酬業。一個人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是酬償他過去生中的業報。過去生中他修的善業,他應當來享福的;過去生中造作惡業,他應當要受罪,就是這麼個道理。貧富貴賤不是閻王定的,是自作自受,所以你真正明白心就平了,別人富貴你也不會羨慕。為什麼?他過去修的,應該如此得到;我貧賤的時候我不會怨人,過去沒修。明白這個道理,我現在來補修,還來得及。我在中年明白,我好好的修個十年、二十年,晚年福報現前。袁了凡先生就是給我們做了個例子,做個模範,我學他。
我二十六歲,朱鏡宙老居士送這一本書給我。我記得他送這一本書給我的時候,我好像在一、二個月當中看十幾遍,有很深的感觸,我相信因果報應。了凡先生所有的那些不善的習氣,我反省我自己,統統具足,真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命裡頭那一點點福報,我還沒有,我比他更慘,不如他!他壽命五十三歲,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這一覺悟之後,認真反省檢討、改過自新,認真斷惡修善,處事待人接物改毛病,才有今天。如果我要沒有讀到《了凡四訓》,沒有遇到佛法,我早就不在世了。縱然是學佛,你沒有遇到真正的好老師,真正善知識,那也就像我從前兩個出家的同參一樣,明演法師、法融法師沒有過四十五歲。我們三個人同年命運相同。
所以善知識、好老師比什麼都重要,真的是你一生成敗關鍵之所在。遇善知識的條件,沒有別的就是真正好學,真正懂得尊師重道。對於老師這個恩德,沒有別的就是依教奉行,老師怎麼教我,我就怎麼樣去做,盡一切的努力把老師教誨做到,這就對了;如果是陽奉陰違,對老師怎麼樣孝敬都是假的。老師一生,特別是在晚年,他心中唯一的希望是傳人,傳道的人。什麼人能傳他的道?依教奉行的人能傳,陽奉陰違的人不能傳。要找一個依教奉行,尤其是百分之百依教奉行,可不容易找!所以老師常常感嘆的說:師生之道,可遇不可求。學生找個好老師不容易,老師要找個好學生更難,一生找不到那怎麼辦?著書,希望用這種方式把他的道傳下去。後來的有緣人讀他的書開悟,那就是他真正的學生,用這種手段。
現在就更困難了,不但是求一個學生難,傳法的學生難,你今天說是留一些書本也難。誰讀?誰肯依教奉行?原因是什麼?我們倫理道德的環境被破壞,破壞殆盡。人們對於倫理道德喪失信心,認為這個社會那就是競爭,就是要拼命,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是我活就是你死,一定要拼的你死我活。好像你不死,我活不下去;我要不死,你也活不下去。這成什麼話!不能包容,不能忍讓,不能和睦相處,不能平等對待,這就叫世界末日。我們要懂得這些道理,要了解這些事實真相。
可是我們既然接受聖賢教誨,也成了聖賢的傳人,我們總得盡心盡力用真誠心求感應,這是李老師教我的「至誠感通」,除這個方法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他說得很好。當時說的時候我還很年輕,體會不深,現在知道「至誠感通」四個字不是李老師發明的,自古以來佛佛道同,哪一尊佛不是至誠感通、哪一位法身菩薩不是至誠感通!所以至誠感通是諸佛如來、古今聖賢傳法的心印。只有真誠能感應,真誠跟真誠起感應,而且真誠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大德,性德裡面第一德就是真誠。可惜就是一切眾生迷惑了,迷惑了之後真誠就變成虛偽,虛偽的反面就是真誠。所以有虛偽的人,我們就知道他反面是真誠,迷了就是虛偽,覺悟了就是真誠。我們要怎樣幫助他覺悟,幫助他放下虛偽,他自性裡頭真誠第一德就露出來了。所以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一點都不錯;佛常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是《華嚴》、《圓覺》上說的。
所以六祖大師在此地說「成所作智同圓鏡」,在如來果地上起作用,跟大圓鏡智完全相同。但是你一定要知道,末那決定要轉成平等性,意識一定要轉成妙觀察。這下面一句就講得很清楚,「五八六七果因轉」。五是前五識,八是阿賴耶,五八果上轉不是因上轉,六七是因上轉。所以我們的功夫用在哪裡?用在六七,就是你一定要懂得轉第七識為平等性,轉第六識為妙觀察,只要這兩個一轉,前五識跟阿賴耶自然就轉過來了。所以前五識跟阿賴耶你想用功用不上,你用功就是我們一句簡單的話說,從分別執著上去下功夫。怎麼樣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轉第七識,不分別轉第六識。這兩個如果真的轉過來,你就是法身菩薩。真正轉過來,第七轉過來六道沒有了,第六轉過來十法界沒有了,所以那個時候第八就是大圓鏡,第五就是成所作。這是說明你用功從哪裡下手,你要曉得;你不知道從哪裡下手,那你這一生就沒法子成就。
後面我們再看「但用名言無實性」,這註解上說得很好,轉名不轉體也,名字換了。為什麼?第六意識跟妙觀察智是同一個真性,只是一個迷,一個覺,迷了叫意識,覺了叫妙觀察。第七識也是同一個自性,迷了的時候叫末那識,悟了的時候叫平等性智;阿賴耶識也是的,悟了的時候叫真如本性,迷了的時候叫阿賴耶;前五識,迷了的時候叫前五識,悟了的時候叫成所作智。你說有沒有轉?真的講沒轉,換個名詞而已。像我們這一個人,迷而不覺的時候你是凡夫,覺而不迷的時候你是佛陀,凡夫是你,佛陀還是你,這才是真的。不是說你搖身一變變成一個佛陀,不是。但用名言無實性。
下面這句非常重要,「若於轉處不留情」。情是什麼?迷情。轉處在哪裡?就是在對一切人事物裡面不執著、不分別,這就是轉處。你為什麼轉不過來?你的情識沒斷,你還留情,那你怎麼轉得過來!情是什麼?七情五欲。說得白一點,你還有貪愛、喜歡,你還有討厭,這就叫留情。所以你天天在轉,天天在想轉,也在怎麼樣?總是轉不過來,你不知道原因在哪裡,留情。真正要下狠心。留情特別是什麼?家親眷屬。你看我們講《弟子規》,我們今天講這個愛心,這個愛心實在講法身菩薩才是真正有愛心,我們凡夫那個愛心,愛字裡面那個心是攀緣心不是真心。為什麼?那裡頭有情,總是留情,所以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你就轉不過來。這裡頭不能留情。可是不能留總是要留,這就是你轉,轉的時候看你留得多少?你留得愈少,你轉得就愈多;你留得愈多,你轉得就少。
這是每個人、這修行人,古往今來這些菩薩修行都是經歷過這個階段,決定沒有說是一個人修行,一下就把這個情統統斷乾淨的,沒有這種人。如果有這種人你們想想看,菩薩還要什麼五十一個階級?你們想想五十一個階級是什麼?情沒斷乾淨。情能夠去一分,他這個階級就升高一分,譬如我們就《華嚴》這個大乘圓教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你能把這個情放下一分,那你就是初信位的菩薩,轉了一品;你能放下兩分,那你就是二信位的菩薩。六道輪迴裡面這個情識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夠放下?七信位。第七信位六道裡面的情放下了,你超越六道了,你沒有了;上面還有四聖法界,四聖法界還是有情,聲聞、緣覺、菩薩、佛;那個再要放下之後,那你十法界沒有了,超越十法界你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情還沒有斷,但是那個情是非常非常薄弱,雖然薄弱很難斷,所以他還有四十一個階級,不容易!
但是你要曉得,學佛的人這個情可不能增長,情是要放下,增長什麼?增長慈悲。我們講情是愛,慈悲也是愛,世間人這個愛裡面情沒有斷,慈悲裡面這個愛的情斷掉了;縱然斷得不乾淨,他的情很淡薄,慈悲。慈悲心是平等心,慈悲是清淨的,慈悲是真誠的;世間人這個愛心裡頭有虛偽,不清淨、不平等。你看蔡老師舉例子,有個老師問小朋友,你愛你爸爸多一點,還是愛你媽媽多一點,這就不平等。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是平等沒有差別的,這叫大慈大悲。所以這些道理我們要懂,不能夠留情。然後「繁興永處那伽定」。那伽定,那伽是龍、象,龍象常常在定中,這就是說你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你的心都是定的,你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