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四一卷)  2004/11/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41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覺首菩薩偈頌第七首看起,我們先將經文念一念:

  【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

  這個四句偈內容深廣無際,沒有邊際,說明宇宙萬事萬物的緣起,它從哪裡來的?前面跟諸位說過三細、六粗,宇宙的緣起是三細相,這個地方講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是前五識,『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意識跟末那識,末那識叫意根,前面都曾經介紹過了。可是我們一定要曉得,迷了自性,自性是怎麼迷的?為什麼會迷?這個問題在佛門裡叫做根本大問。我們現在有這個疑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這些菩薩、羅漢也有這個疑問。我們在《楞嚴經》裡面讀到,富樓那尊者就有這個疑問,提出來請教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怎麼答覆他的?在《楞嚴經》第四卷,無明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無明?這才叫真正根本。而世尊的答覆非常簡單,我們聽了怎麼樣?不懂!有沒有聽懂的?有,聽懂的人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楞嚴經》上世尊答覆這個問題,只八個字,「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你要問無明為什麼起來?為什麼會有無明?無明幾時起來的?這八個字你要懂了,這問題都解決了。麻煩就是在「立」,立就迷了。知見不迷,知見真的叫佛知佛見,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你要立一個知,這就壞了,問題就在此地。無明幾時產生的?就在當下,當下一念迷,你就是凡夫,一念覺,你就成佛;迷悟在一念之間,凡聖在一念之間。什麼叫立知?知見是自性本來具足的,本有的,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嚐,這是知見。這裡面並沒有分別,並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這是知見。立知是什麼?起心動念,你在見色聞聲之中起心動念,這一起心動念就把六根的根性變成六識,這麻煩就大了,這就是無明本。

  我依照《楞嚴經》佛陀的教誨,我自己覺得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我知道許許多多人聽不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聽不懂?你還是用頭腦在想,想就錯了;頭腦一想怎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起來,你怎麼會懂?你有沒有想到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樣才能恢復。這三句話就是說,見聞覺知裡面,不可以分別,不可以執著,不可以起心動念,很快就恢復了。

  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面教導我們「捨識用根」,確確實實世尊在楞嚴會上是這樣教大眾的。捨識用根,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識。阿賴耶、末那、意識,都可以稱之為「心」,都可以稱之為「意」,也都可以稱之為識,它都有相同的功能。那為什麼單單阿賴耶稱為心?阿賴耶集起這個功能特別殊勝,第六意識、第七識比不上它,所以單單稱它為心。恆審思量是末那的「意」,阿賴耶跟第六意識都很薄弱,有,沒它那麼強大,力量沒那麼強。了別,八個識都有,第六識了別功能特別強,這樣分的。

  叫你捨識,捨第六意識,就是不分別;捨第七識,就是不執著;捨第八識,就是不起心、不動念,這叫捨識。只要捨識,你所用的是根中之性。譬如我眼,眼見色我不分別,捨第六識;不執著,捨第七識;不起心、不動念,捨阿賴耶識,這是捨識。捨識還見不見?見,那是什麼見?見性見。見性見是諸佛如來,是法身大士,十法界裡面都做不到。所以,你要會用見性見,你就入了一真法界。這個事情我們知道,我們學《楞嚴經》的時候,懂得這個道理,知道這麼一樁事情,可是在日用平常當中還是做不到。見色聞聲還是起心動念,還是分別執著,這叫立知;這一立知,馬上就墮到十法界,墮到六道三途,就墮落了。你看看,佛把這樁事情講得多清楚!

  「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是當下,所以無明叫無始無明。無始什麼意思?沒有開始。沒有開始這個意思就是說,那是虛妄的,不是真的。可是你在妄裡頭,你迷在虛妄裡面,回不了頭來。這一回頭,就是佛知佛見,那就是捨識用根。我見,不用眼識見。六道、十法界都是用眼識,就是「眼耳鼻舌身」,還加上個意,六識,以六識來接觸外面境界。果然能捨識,你眼接觸外面境界是見性見,耳接觸音聲是聞性聞,鼻聞香,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覺性起用,這叫捨識用根。

  問題在學了之後,於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能夠提得起觀照功夫,那你就是真的在學佛,常常練習。妄想分別執著捨不掉,希望怎麼樣?一年比一年淡薄,一月比一月淡薄。今年我妄想分別執著跟去年比一比,有進步了,淡薄些了,這是好境界。如果分別執著還跟去年一樣,毫無進步,在這種狀況之下,要想了生死出三界是決定沒有指望,你沒辦法向上提升。可是怎麼?還有一條路能出得了三界,那就是念佛帶業往生。帶的什麼業?帶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諸位要曉得,八萬四千法門只有念佛法門帶業,其他的法門都沒有帶業的,這就難了。

  所以,為什麼人說念佛法門叫易行道?它不要斷煩惱,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可以不斷,雖不斷,你要曉得,要能伏住。妄想分別執著有沒有?有,你這一句阿彌陀佛管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或者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妄想分別執著不起來,不起作用,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念。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念頭才起,「阿彌陀佛」,轉換成阿彌陀佛,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你的分別執著打掉。起心動念太難,那是沒有辦法,說實實在在話,六道凡夫做不到。只要把分別執著,這是粗的,起心動念微細,只要把粗的煩惱伏住,就能往生凡聖同居土,你要伏得住!

  執著,是最嚴重的煩惱,六道輪迴的根本,我常常講,在我身邊的人沒有一個聽懂。為什麼聽不懂?法師不是為我講的!他不聽,他不接受,所以他即使在旁邊坐著,他也不得利益。為什麼?這是法師給別人講的,不是為我講的。他什麼都學不到,跟到我十幾年二十幾年,什麼都沒學到。釋迦牟尼佛的經典展開來,《彌陀經》是對舍利弗講的,不是對我講的;《無量壽經》展開來,對阿難講的,也不是對我講的;我們現在讀的這一品經,文殊菩薩跟覺首菩薩講的,不是對我講的,什麼都學不到!怎樣學才能學會?孔老夫子說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師」。諸大菩薩所以一生當中證得圓滿菩提,就是他的老師太多了。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個人是表法的,這五十三個人代表什麼?我們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你所接觸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這些大眾那就是五十三參。他把社會這些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分成五十三類,各個人都是我的老師,各個人都是我的善知識。他所做的善行,我向他學習;他所做的不善,我看到之後要反省,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善人是我的好老師,惡人也是我的好老師,沒有一個不是老師,所以他進步快,成就快。你怎麼樣?你自己傲慢、獨大,誰也沒看在眼裡,所以你白白的活了一輩子,什麼都學不到,就是這個道理。

  孔老夫子「學無常師」,跟善財是一樣的態度,三個人,一個人是自己,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這叫三人。夫子講得更簡單,世尊講五十三個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分為五十三類;夫子只分成兩類,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善人是我的老師,我向他學習;惡人也是我的老師,我用他做一面借鏡,自己來反省。人很不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看別人過失容易,看到別人過失的時候馬上要懂得回光返照,我自己有沒有?這就得利益,得大利益。我也有,發現我也有,要改過;我沒有,沒有,不錯!不要犯這個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你天天有進步,年年有進步,你走的是聖賢道路,是成佛之道。所以,你要是會學,古今修學環境沒有差別;不會學,差別就大了。會學的,說實在話,在現前這種社會進步快速,比從前不知道要快多少倍,是修學的好處所。現在這個環境對於一個真正學人的考驗,叫大起大落,你要會學,大起,不會學,大落,真的會墮到地獄。

  修學佛法,首先要把諸法實相搞清楚。文殊菩薩在此地提出問題,十首菩薩來解答,這一問一答,都是幫助我們,是教我們明瞭諸法實相。明瞭之後,你才真正能放下,放下執著。怎樣放下執著?這是頭一個大病。我常常教人,放下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不能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屬於執著;放下對一切人事物佔有的念頭,佔有是嚴重執著。只要你有控制人事物的念頭、佔有人事物的念頭,你就脫離不了六道輪迴,頭一關。我們修行進步有沒有功夫,從哪裡看?這個念頭一年比一年淡薄。世間人患得患失的,不外乎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不外乎這個東西;你對於名利,對於財色名食睡這個五欲,一年比一年淡薄,這就有進步。如果這些東西還是那麼樣的濃厚,念佛都不能往生,障礙!你貪戀!這個事情不容易,要放,放下!

  所以,念佛人往生,往往你看貧苦的人、沒有念過書的人,鄉下人看到好像土頭土腦,他容易成就。為什麼?他容易放下,他什麼都沒有。愈是有福報的人愈貪,貪心愈重,多了還想多,貪而無厭,這種人不能成就,念佛不能往生。從前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講,我跟他老人家十年,時時刻刻提醒我,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很少,他說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有一、兩個,他講的話是真話。當年我在台中的時候,台中蓮社的蓮友五十多萬人,往生的只有一、兩個,也不過就是五十到一百個,五十萬人只有這麼一個比例,那就相當可觀了。九千九百九十幾個不能往生,什麼原因?放不下,不是別的因素,放不下,貪而無厭。

  所以真正做功夫,說實在話,我在台中求學,功夫比一般同學得力一點,那是先頭在章嘉大師那裡學的。我沒有親近李老師之前,是親近章嘉大師三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就是看破、放下,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他教我這個方法。所以我在台中修學十年,用上了。要放得乾乾淨淨,所謂是一絲不掛,絲毫不染,你往生就沒有障礙,你才真正能走得了。人生在世,這是兩個老師都教我,決定不能跟人結冤仇,這個意思很深很深,不能跟人結怨。應當學普賢菩薩的教誨,跟一切人往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要懂這個道理。

  普賢菩薩教人,第一個就是尊敬人,「禮敬諸佛,稱讚如來」,要學著懂得尊敬別人,懂得稱讚別人,別人有過失都不能毀謗。《六祖壇經》裡面,能大師告訴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說這是什麼道理?你見到別人過失,你想想你是不是又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不見世間過,你沒有落在意識裡頭。這就是什麼?捨識用根,這是真修行人。一落在分別執著,你就完了,你是凡夫,你不是修行人,這個道理很深很深。所以別人的過失,我們看了像一面鏡子一樣,馬上回來照自己,不是照他。他這面鏡子是要照我,照我什麼?我自己有沒有這個過失,這得大受用。

  你把他的過失放在心上,你的心裡頭就有過失;你把他的過失放在口裡,你就造業,你這個大錯了!你見到別人的過失,自己把他的過失變成自己的過失,甚至於自己還變本加厲,還要造更重的罪業,這個人糊塗到所以然處。他還自以為聰明,還自以為是,這就是佛經裡頭常常講「可憐憫者」,李老師常說「糊塗到所以然」。別人是不是這樣的,與我們不相干,最重要的是自己,自己是不是這種糊塗人,是不是天天幹這種糊塗事?你看我在講席裡頭講多少遍,我們自己修什麼?修清淨心,清淨心就像一個容器一樣,我們要是把一切眾生純淨純善裝在我心裡頭,我的心就變成純淨純善。要是把別人的垃圾裝在我這裡,我的心就變成一切惡人的垃圾桶。你說你是聰明,你還是愚痴?哪個聰明人肯把別人的垃圾放在自己清淨心裡頭?

  世間一切法,你看我們這個經,前面覺首菩薩五首偈我們念過了,念六首了,這是第七首,說得多清楚。總的來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所現,能變、所變,清涼大師說得好,「並皆速滅」,跟佛在《般若經》上講的完全相同,「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些森羅萬象的現象是什麼?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在前面講了很多,也重複多次。為什麼要這麼不厭其煩的重複?重複一萬次都不多。為什麼?沒聽懂!我不得受用。所以佛法的教學,方式妙絕了,就是重複,所謂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薰修就是不斷重複。中國古人也說得非常好,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就是不斷重複,不斷薰修,一遍、兩遍,你不懂;十遍、八遍,你不懂;一百遍、兩百遍,你不懂;一千遍、一萬遍,懂了,懂了才真得受用,所以遍數不夠不行。

  這些教誨,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可以給大家做證明。我今天能沾到一點邊,能得到一點佛法的受用,法喜充滿,五十三年的薰習,天天沒有中斷,不斷的在學,不斷的在講。講,我自己到現在,快八十歲了,我不敢自稱為法師,我沒有這個資格。我在講台上講經,多少年前我就說過,現在還是一樣,我是做學生,把我所學習的向諸位老師、監學來做報告,我是這個心態。講台上是學生,坐在下面是我的老師,是我的善知識,我能學一點東西是這麼個心態,這是我初學佛沒有多久的時候,我就寫出來了。

  前面跟諸位提起過,我在左營興隆寺,那時候天乙法師問的,我答覆她的。我寫了大概六、七百個字的樣子,不長,「內典研學要領」。我這裡頭四段,第一段就是學習的態度,永遠做個好學生。上台講經是練習,請老師,請我的監學、善友指正,天天上台報告自己學習的心得,幹了五十三年,成就都是從真誠、謙虛、恭敬裡面得來的。古聖先賢說得多,人不能有絲毫傲慢,一有傲慢他就自滿,什麼都學不到,都自以為是。凡是修學失敗,你自己好好想一想,你有沒有這個毛病?只要有絲毫自以為是,不肯虛心,不要說道業他不能成就,世間學業他也不能成就。

  第二句裡面,後面三個字『諸情根』,諸情根是什麼意思?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通於八種」,諸情根,八種就是八識,「類非一故」。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頭註得很詳細,我們沒有照《疏鈔》來講,為什麼?耽誤時間太長了,我們只抓到重點幾句話在一起來學習,已經很夠我們受用。諸情根,八識都有根的意思,所以它不能說一種。前五識都有根,眼識依眼根,離了眼根,眼識就不能生起,它一定要依這個根,它才會起作用;耳識一定要依耳根,所以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識就是依這個五根。下面「心意」,我們先講「意」,意是第六識,第六識依第七識為根,所以第七識末那叫意根,第六叫意識,所以第六有根。第七識呢?第七識緣依第八識為根;第八識呢?第八識又依第七識為根,所以七、八識是互相依的,互依的,這叫諸情根。

  這個情字,我們想一想《楞嚴經》裡面所講的「知見立知」,情就是立知;換句話說,就是這個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情,這個東西也有根,沒有這個根,妄想分別執著起不來。前面跟諸位講過三細六粗,你看六粗相裡頭,智就是分別,相續,分別不間斷,不間斷就起執著,執著下面就有名字,名字就起業,業就有果報,連著就來了,這就是簡簡單單把輪迴的原理給我們說出來。為什麼我們在六道裡頭輪迴,永遠出不去?你了解這個道理,你就明白了。

  真難超越,真不是個簡單事情,尤其在末法時期,我們的生活環境不好,外面誘惑的力量太大了。內裡面煩惱非常重,外又有這麼大的誘惑,沒有法子抗拒,哪有不造業的道理?哪有不墮落的道理?所以古大德常常教我們,這個話講得都非常非常有道理,「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無事」,這個話道理太深太深了。為什麼?做好事,對社會不錯,有些利益,怕的是做好事會墮落在這個裡面,在這個地方起貪瞋痴慢。你不做的時候,貪瞋痴慢起不來,做的時候容易起貪瞋痴慢,一落到貪瞋痴慢,你馬上墮落,所以古大德這兩句話,是讓我們時時刻刻提高警覺。中國諺語有一句話也說得很深刻,講一般做慈善的,做慈善什麼?到處去募捐,捐錢做慈善事業,所謂慈善家,慈善起家。他本來自己並不是很有富有,生活也很普通平常的。到處化緣,募捐做慈善,以後他發了大財,這是慈善家,慈善起家。這個話說得很刻薄,也是事實。

  自以為是大善人,他錢從哪裡來?是十方來的,不是自己的。如果再拿到這個錢自己享受,那個罪就重了,你沒有完全用在慈善事業上幫助苦難眾生。得來的財富太多了,拿一半去救濟災難,一半就是自己機構裡頭開銷,自己就享受了,這個因果帳怎麼算法?我們不會算這個帳的,我們知道這個事情難做。所以,古大德教導我們的話就有道理,「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有這個緣做這個事業,就要戰戰兢兢認真去做,積功累德。如果在這個裡頭墮落在名聞利養裡面,那你就有罪;事是個好事,你做了,做了這裡頭有罪業。罪福、智愚,你總要有能力辨別清楚,這是有點小智慧了;如果罪福智愚搞不清楚,你是個糊塗人。

  好事,果報有的時候不好。我初學佛的時候,聽到這些話不懂,最明顯的就是我讀灌頂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我看到最後這一段,念佛人第一個果報,他是一百種不同的果報,第一個果報是墮阿鼻地獄,最後的一個果報是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那當然沒有問題。為什麼念佛會墮阿鼻地獄?我就不懂,我把這一段東西拿到李老師那裡向他請教,李老師看到說:這是大問題,我不跟你講,我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講。我們才明瞭。

  我們這個道場有念佛堂,接受十方供養。如果這個念佛堂接受十方供養,過著超越一般人的福報,而念佛是個幌子,不是認真念佛,欺騙眾生,果報就墮地獄,罪福果報在起心動念。所以說,沾到絲毫名利,沾到絲毫貪瞋,樣子、形相是好的,後果還是沒有辦法,你累積的罪業你還是逃不了惡報。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第七首偈,清涼大師的《疏鈔》。「又第七識為染污根,第八又為諸根通依,云諸情根,言以此者,以上八識為能所熏,展轉為因,而常流轉,無別我人,故云無能轉者」,我們看到這個地方,這是第三句的意思,『以此常流轉』。這個染污就是執著,人要是執著淡薄,他的心地就比較清淨。我常常用控制、佔有,用這個名詞來說明,因為這個大家好懂。你有控制的念頭,你有佔有的念頭,這是嚴重染污。我們對於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為什麼會產生這個念頭?不了解事實真相,以為這都是真的,產生這個錯覺。不但外面境界是幻有,我們身體也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就正確了,你才看出事實真相。

  一切有為法,什麼是有為法?有為就是有生有滅。我們在相宗《百法明門論》裡面讀過,天親菩薩將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裡面所講的六百六十法,那是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歸納為六百六十大類,天親菩薩認為六百六十法太多,初學入門還是不容易,所以把它再歸納,歸納為一百法,百法。所以百法展開就是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展開就是宇宙之間的一切法。百法分為五大類,前面四類叫做有為法,最後那一類叫無為法。有為法裡面分四類,第一個是心法,八識,有為法;五十一個心所法,有為法;十一個色法,色法我們現在講物質,有為法;二十四個不相應,不相應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叫抽象的概念,你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抽象的概念。譬如我們講時間、講空間,這都屬於抽象概念,都列在有為法裡頭。

  有為法是什麼?像夢幻泡影一樣,不是真的!包括我們的肉體、精神,包括整個宇宙,你怎麼能把它當真?你因為把它當真,你才起貪瞋痴慢,我們說得很具體、很容易了解,你才會生起控制它的念頭,生起佔有它的念頭。從控制、佔有馬上就會連帶生起損人利己,這就是違背了良心道德,就造嚴重惡業了。我們自己迷,別人也迷,這個事情很麻煩。迷人跟迷人在一塊,生生世世酬償報應,我們中國人常講,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你要是真正把佛經念透了,念懂了,你再回頭看看這個六道,六道是什麼?六道原來是冤冤相報。

  你佔有別人的財,你要還錢,要還債;你害了別人的命,你要還命。佛門裡面常講,吃牠半斤要還牠八兩,這是講我們吃眾生肉,好吃的,將來自己要變畜生,要還牠;牠將來從畜生得到人身,我們淪落到畜生身,還債。六道沒有別的,就是這麼回事情,欠命的還命,欠錢的還錢,真正是慘不忍睹。可是我們現在繼續不斷在造業,這就是常流轉。輪迴就是起惑、造業、受報,受報的時候又迷惑,迷惑又造業,又受報,就是惑、業、苦這樣子在循環不斷。怎麼迷的?在境界裡面迷,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個事情麻煩,一墮落到輪迴裡面去之後,真的叫沒完沒了。人在裡面,不知不覺,真正像醉生夢死。

  所以佛法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這是大幸運,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我們遇到了。遇到了怎麼樣?你不覺悟,沒有好好的學習,等於沒有遇到,這叫真可惜!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之後是空手而歸。遇不到那沒有話說,遇到空過,你說多可惜。這個遇到,就是你遇到超越六道輪迴的機會,你遇到了,在佛法講是得度機緣。

  為什麼遇到之後還輕易放掉?你沒有遇到真正善知識教導你,所以雖然遇到,不知道珍惜,不知道這是寶!依舊貪戀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戀這些東西。而不知道名利跟五欲六塵是害死你的東西,你就是因為貪戀這些,所以生生世世墮落在輪迴,永遠出不去。這個毛病還不改,怎麼得了!幾時你能覺悟?幾時你能回頭?我在這個地方天天在講,你聽懂了沒有?如果你說「法師是對別人講的,不是對我講的」,你這一生肯定空過了,你什麼都沒有聽到,什麼都沒有學到,依舊是起惑、造業、受報,跟一切眾生恩恩怨怨沒完沒了。

  佛法教我們什麼?簡單的說,就是把宇宙這些真相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了。講清楚、講明白還不算數,佛要我們親自去證得,證明佛講的沒錯。怎樣才能證得?離妄想分別執著就證得。佛說六道是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本來沒有,這是虛妄分別,妄想分別執著合起來,虛妄分別,因虛妄分別現這個假相。你要是能把執著斷掉,六道就沒有了,但是你出不了十法界。六道脫離掉,還有四聖法界,四聖法界為什麼脫離不掉?因為你有分別。分別也斷掉了,世出世間法不再分別,那恭喜你,你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入佛的境界。佛境界叫一真法界,在《華嚴經》上說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屬於華藏世界,分別執著都斷了。分別執著不斷,念佛往生,那是你念佛的功夫把分別執著控制住,這叫伏斷,我們淨宗法門叫功夫成片。煩惱伏住了,煩惱就是分別執著,行,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你執著斷了,還有分別,生方便有餘土;如果分別也斷了,你生實報莊嚴土;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是這麼回事情。

  我們明白了,真搞清楚了,就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斷煩惱,學!從粗的先斷起,粗的是什麼?就是控制、佔有,我們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一切隨緣就好了,有很好,沒有也很好,不控制、不佔有,沒有這個念頭。諸位要曉得,控制是迷惑,佔有是造業,控制這個業比較輕,佔有造的業就極重。為什麼叫你不要控制,不要佔有?因為是假的,不是真的,確確實實你得不到,你要佔有幹什麼?得不到!所以控制、佔有是假相,不是真的,不是事實。為什麼?所有一切法,不是說了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裡頭你以為是真的,一覺醒來之後,你曉得全是假的。我們現實的環境,跟夢中境界沒有兩樣,沒有一樣是真的。

  前面我們詳細說過,現在這些現象是什麼現象?《楞嚴經》上佛說得很好,所有一切現象,「當處出生,隨處滅盡」,跟清涼大師在《疏》裡頭給我們講,他講的是能現是心,能變是識,唯識所變,唯心所現,森羅萬象是所現、所變,並皆速滅!能現的、能變的,所現的、所變的,很快就沒有了,速度太快。我們常常引用《仁王經》上佛所說的,《仁王經》裡面講生滅的速度,佛說一彈指,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我們彈指,用力很快的彈,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兩個十萬八千就是二十一萬六千。一秒鐘生滅多少次?二十一萬六千次,你怎麼知道這個東西是假的,你把它當真了。所以我舉出電影,電影這個常識現在大家都知道。電影放映機把幻燈片放在銀幕上,快速的移動,一秒鐘才二十四張,我們已經覺得銀幕裡頭是真的,不知道是假的。現在我們現前的現象,一秒鐘生滅多少次?二十一萬六千次,並皆速滅,能現所現,能變所變。一切眾生誤以為真實,在這個裡面起了妄想,佔有是妄想,控制是妄想,患得患失,沒有一個不是妄想。

  所以佛在這個經出現品裡頭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諸佛如來出現世間,諸大菩薩出現世間,為什麼?無非是把事實真相為我們芸芸眾生說清楚,說明白,讓我們省悟過來,省悟過來就回頭了,回頭是岸。這個回頭在禪宗裡面叫「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把這個找到。那是什麼?真我,那不是假我,這個身是假我,有生有滅,是生滅法,不是真的;真我呢?真我不生不滅,梵語稱為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常樂我淨,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四種淨德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我們今天迷了,迷並沒有失去,講失是什麼?迷失,只要你一覺悟,你就恢復,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所以佛眼看眾生,眾生都是佛,佛對眾生尊敬,佛對眾生無條件的協助,幫助你明心見性,恢復性德,眾生還不接受,所以《地藏經》上講「剛強難化」,這是真的。迷惑顛倒的眾生,你對他怎麼好,他還懷疑: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不但不接受,而且還要毀謗,還要破壞,這就叫剛強難化。佛菩薩在不在意?不在意,如果佛菩薩要是在意,他就變成凡夫,他也迷了。佛菩薩清楚、明瞭,慢慢來,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來生不能成就,後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慈悲到極處!這叫長時薰修,這個長時是多生多劫,多生多劫薰修,你才會回頭。那我們看到這一生當中得度的人,念佛往生的人,我們心裡就明白,他的善根是久遠劫薰習到今天成熟,它才起作用。

  因果是真的,世間事沒有一樁事情是突然的,是一下成就的,沒有。你看到是突然的,好像他很快就成就了,多生多劫薰習。好像我們讀書,參加畢業典禮,看人家拿博士學位,好像很容易就拿到了。你不曉得他從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他念了十多年才拿到,你是剛剛看到他拿到,你不曉得之前他有十幾年的辛苦;學佛成就,亦復如是。看到這個念佛的人往生,瑞相很自在,過去生中累劫修行,哪有這麼簡單!這些道理,事實真相,總要搞清楚、搞明白,自己認真努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一生肯定成就。只要你能夠深信不疑,不夾雜,不間斷,就證明你過去生中修積的功德成熟了,你才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也是瑞相。

  常流轉容易懂,後頭一句說,『而無能轉者』,這什麼意思?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無別我人,故云無能轉者」,這個道理深,理事、性相都不可得。誰是能轉?誰是所轉?都沒有。這句話意思深。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註解,「二明由不相知,方成種種」。這首偈前面兩句「出種種」,『以此常流轉』,這第三句,前面講彼此不相知。「舉體性空,方成流轉,即此八識,各無體性,故無實我法而為其主,向若有性,不可熏變,安得流轉」。這個意思就是說明流轉的道理,流轉就是輪迴,為什麼有種種?前面講得很多很多,五首偈講這個種種,這個地方做總結,由於各各不相知,所以才成種種。為什麼不相知?它沒有自性,就是說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它一定具備許許多多條件,不是個單純的;具足許多條件、因素,形成這個色相,因此它沒有自體,所以各各不相知。無性,就是無自性,是舉體性空,它沒有自體,所以它能夠隨緣,這就有流轉之相,所以它合在這個法裡頭說,即此八識,各無體性。

  八識無體性,八識所變現的六根、六塵,《楞嚴經》上還講七大,都沒有體性,無體性就是我們常講,相有,性沒有,無自性;事有,理沒有,所以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是《般若經》世尊給我們做的總結,「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般若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總結,你看最後一句話,「無智亦無得」,說盡了!用我們現在科學家的術語來講,智是精神,不是物質,得裡面就有物質,精神跟物質都是幻有,不是真的。在這個地方講得更清楚,精神是什麼?八識是精神,心法。六根、六塵裡面,除了意所緣的法塵,總共是十一法,叫十一個色法,十一個色法是六根、五塵;十一個色法,物質,這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物質跟精神都沒有自體,都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各無體性,這裡頭「無實我法而為其主」。

  佛法裡面講的常樂我淨,在八識裡頭,在六根裡頭,在六塵裡頭,統統找不到,所以它是假的。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佛在經論上常常用「夢幻泡影」來做比喻。夢幻泡影,我們講過,最重要的是夢,幻、泡、影都是輔助的,比喻裡頭主要的比喻是夢,其他這三個是陪襯的,假的,不是真的。我們如果能把我們現實境界,你要是能看成夢境,你想想看,你在這裡面還會起心動念嗎?還會想控制、想佔有嗎?念頭沒有了。起心動念,控制、佔有是造罪業。如果這個東西是真的,真有,你起心動念佔有還情有可原,還能講得過去;空的,什麼都得不到。

  我這麼多年來講經常常教人,人到死的時候才知道什麼都帶不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可是你知道嗎?你每天晚上死一次,你睡著了,不跟死了一樣嗎?睡得很沈的時候,人家把你身體抬走你都不知道。要覺悟!每天晚上睡著的時候,等於死了,這世間所有一切,哪一樣是你的,包括身體都不是你的,實話,常作如是觀,人容易覺悟。覺悟什麼?容易放下,於一切事物,你就不會那麼樣的執著,自自然然這個念頭就輕了,分別的念頭輕了,執著的念頭輕了。這叫煩惱,煩惱輕一分,智慧就長一分,煩惱輕,智慧長,這裡頭就有法喜,所以法喜充滿。逐漸逐漸怎麼樣?擺脫六道輪迴的生活,契入佛的境界,慢慢你就接近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生活清淨,清淨自在,安樂!

  凡人的生活可不得了,妄想分別執著,起惑、造業、受報,受報不要說是將來,現在就受報。現在受什麼報?身心不安,勞累痛苦,這就是現前的果報。我們現在人常講,壓力很重,那壓力就是果報,那不是好的果報。生活的壓力,身體的壓力,精神的壓力,還不覺悟嗎?你要再仔細去觀照,壓力從哪裡來的?無有來處,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自作自受,不是別人加給你的。要是別人給我的,哪有這種道理?那講不通。別人給你,你接受,還是你自己壓自己;別人給你,不接受,沒事!別人要無緣無故把你臭罵一頓,你在那裡生氣生了三天,三天日子不好過,是你自己願意接受,不能怪人,沒有一樣不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罪過,你要真正細心觀察,把事相看清楚、看明白,你就恍然大悟,真是如經上所說的,各各不相知。

  末後這一句,如果八識、六根、六塵要是真的有自性的話,它就不會受薰,也不會變化,那流轉的相就沒有了。說明流轉是因為心心所沒有自性,各各不相知,所以才有流轉的現象。這一段清涼大師引《中觀論》上這首偈,也講得很清楚,《中觀論》上講,「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即不成」,無性就是空義的意思。

  下面一段「遣疑」,文殊菩薩問的時候有疑惑,「以虛妄中,有二義故」。一個是什麼?「虛轉」,第二個是「無轉」。在經文裡面,「以此常流轉」,是虛轉;「而無能轉者」,是無轉,這個疑惑裡頭的這兩句經文就兩個意思。所以那個現象「常種種,常一性也」,這個常是前面講相續的意思,這個常是一種錯覺。後面這一句,「常一性」,這是真常。清涼答前面的問,前面的問題問的是「為是一性,為是種種」,宇宙之間萬有,萬事萬物,到底是一性,還是有種種?這個地方答覆,常種種,常一性,常一、常多。虛轉,因為種種法都沒有自性;無轉,因為無性故空,所以說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個意思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因為虛轉,所以一切法不斷,幻相不斷;因為無轉,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空性是一,常一性。

  這個說法還是不好懂,我們還用電影來做比喻,把電影的銀幕比喻是真性,它不轉,銀幕不轉,銀幕常一;銀幕上現的畫面,常轉,不斷的在轉動。因為畫面沒有自性,所以不礙它的轉動;因為它沒有自性,當體皆空,所以它對於銀幕沒有絲毫染著。銀幕天天在放電影給大家觀看,銀幕絲毫沒有染著,銀幕常一,畫面常種種。常種種這是幻有,不礙一性,一性不礙幻有,不但不礙,還相輔相成。沒有一性,沒有銀幕,這個幻燈片沒有地方放,你也看不到,所以一定要銀幕襯托,畫面才現前。畫面,因為有畫面,你才真正體會到銀幕確實沒有染著,常一。

  末後一句說得很好,「次答難者,虛轉故,俗不異真而俗相立,無轉故,真不異俗而真體存,故互不相違也」。這是答覆前面問難,「一性隨於種種,則失真諦,種種隨於一性,則失俗諦」,這是文殊菩薩問的。現在這裡答覆得很好,我們還用電影銀幕跟畫面,大家更容易懂。俗諦是什麼?俗諦就是畫面,畫面是多變,一秒鐘二十四個幻燈片,不斷在變動。真的是什麼?真的是銀幕,銀幕常一,一絲毫也沒有染著,沒有受影響,它不變,銀幕不變,銀幕現的畫面是剎那剎那在變。我們從這裡想,這個問題就解答了。

  如果是真的,俗諦要是真的,就是種種要是真的,真的像什麼?像我們在畫畫,畫在銀幕上,文殊菩薩問的問題就出來了。那是什麼?那變成有自性。現在銀幕現的相沒有自性,沒有自體,所以它不礙真,俗不礙真;俗諦不妨礙真諦,真諦也不礙俗諦。為什麼?無自性!如果真諦要有自性,它就不能接受這個幻相,就不能接受。那是比喻什麼?比喻我們一個大幅的壁畫,壁畫它畫的什麼,它已經畫了很多東西,電影幻燈片打上去之後,就看不清楚了。為什麼?它有自性。所以真也沒有自性,沒有自性,是一片空白,那幻燈片打上去清清楚楚,它兩個相輔相成,互不相礙,因為沒有自性。我們從這些比喻,比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講的比喻還容易懂。好,這首偈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