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一二集)  2012/9/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1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一千零十六頁,我們從第二行看起:

  「疑惑佛智」。現在在這個時代,對於經論懷疑的人很多。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跟李老師學《楞嚴經》,這應該不是現在人,過去的人對《楞嚴經》已經抱懷疑態度,說《楞嚴》不是佛說的。南傳佛教不承認大乘,說大乘非佛說,那《華嚴經》更不必說了,《華嚴經》在定中講的,不相信。那這些事情,特別是現代這些專家學者,學校裡這些老師、教授,他不是佛教徒,他也讀佛經,讀了之後就批評。過去台大有個教授,我跟他往來很多,他年齡比我大很多,現在不在了,嚴一萍先生,教考古學的。以後他把教職辭掉了,去開書店,藝文印書館。他們幾個教授合起來開個書店,他當總經理,出版中國的古籍。我最初得到的《十三經》、《二十五史》、《資治通鑑》,都是他們印的。嚴先生批評《金剛經》,他說《金剛經》實際上很淺薄,像兩桶水倒過來倒過去。這是高等知識分子。

  我們學佛六十一年,講經也講了五十四年,一生遇到這些事情很多很多。最猛烈的打擊就是我們學習這個會集本,批評的人非常之多,我很了解。會集本有很多種,夏蓮居不是第一個會集的,在他之前,王龍舒的會集本,為什麼沒有人批評?魏默深的會集本,還有節校,蕅益大師有《十善業道經》的節校本,彭際清居士有《無量壽經》的節本,為什麼沒有人批評,單單批評夏蓮老的本子?夏蓮老本子前面有一篇長序,梅光羲居士作的。這兩位當年在世,在中國佛教裡面很有名氣的兩位在家居士,稱之為南梅北夏。梅老是江西南昌人,這南方,夏老是山東人,北方,南梅北夏。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的佛法是跟梅光羲老居士學的,他稱梅光羲居士為梅大士。當年這個本子傳到台灣,律航法師送了幾本給老師,給李老師。李老師看到,特別看到前面這篇序文,五體投地,在台中把這部經翻印。第一次翻印是照原本照相影印的,第二次是重新排版,至少印過兩次。最後是有佛門裡面的大德看到都是居士搞的,當然心裡不是很舒服,對這個有批評。李老也是避免口舌,講過一遍之後,就沒有再講了。

  我跟諸位說過幾次,這本子給我了。我一看到這個本子非常歡喜,在台北也印了三千本準備講,向老師報告。因為老師的註解我看得懂,他只要給我一點醒,我就知道什麼意思。老師就告訴我,你太年輕,如果有人提出反對,這個壓力你受不了,等待機緣吧!所以我就把這本子收起來,帶到美國去了。老師往生之後,我在美國的住所把這個經找到。我們怎樣紀念老師?這個本子實在太好了,有承傳的,不是隨便的,而且會集確實依照會集的規矩,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經文,沒有改動一個字。我們在這裡看黃念老的註解,你看註解,說明這段經文出自於哪一個經都介紹得很清楚,這是負責任的做法。

  有人說不能會集,老師沒有說。那說的人至少要跟李老師平等的這種修持跟學問,我才能相信;你比不上我老師,我不相信你,我相信老師。老師他的老師是梅光羲居士,梅老跟夏老老同參,也都是做官的同僚、好朋友,一生在一起學佛。到晚年,梅光羲居士拜夏老做老師,這晚年表演這麼一招給我們看,那不是普通人!慧明老和尚,當年的大德,慈舟法師最初作科判的,那是在那個時代律宗的大德。如果你們的德行修持能夠超過他,你的批評我不敢說話;你沒超過他,我也不敢說話,我聽了怎麼樣?我聽了無動於衷,我不受影響,我不會受動搖。

  老師把這個經傳給我,我知道今天我不弘揚,夏老居士的會集十年工夫白費了,念老這部註解也沒有人過問了。我覺得這是我的使命,老師交給我,我有使命感。壓力,我知道一般人是忍受不了的,我能夠承受。我曾經說過,全世界的人反對,我不敢反對。我說老師給我的,我要把這個東西放下來反對它,我就是背師叛道。那這事情怎麼辦?這事交給韋馱菩薩去吧!我把這些資料全部供養在韋馱菩薩座下,由韋馱菩薩處理,我們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能力,韋馱是賢劫千佛的總護法。

  至於中峰禪師《三時繫念法事》,確實是有人談到不是中峰禪師作的。這些年來我提倡把它當作一次法會圓滿的大迴向,冥陽兩利。這個本子也是會集本,會集本太多了,說不盡。那經可不可以學、可不可以傳?世尊給了我們一個原則,佛說佛經有五種人說,第一種是佛說的。第二種,佛弟子說的,阿羅漢、菩薩們說的。這都是佛認可的,沒問題。第三種,仙人說的。第四種,諸天說的。第五種,化人說的。有這麼多。在中國,惠能大師,這是佛門弟子,《六祖壇經》那就是佛弟子說的,也能夠稱之為經,沒人反對。佛給我們說了個原則,讓我們怎麼辨別,這就是法印。小乘有三法印,大乘有一法印,就好比是佛的法印蓋在上面,那就是佛認可的。

  我早年曾經在大專佛學講座開講《太上感應篇》,道教的。當時有個法師,也很有名氣的,現在不在了,叫我過去,質問我,你參加大專佛學講座,對這些學生講經,哪一部經不好講,你怎麼去講外道的?我說我沒講外道的。那《感應篇》不是外道的?我說你說這個,這個佛的法印印在上面。什麼法印?我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你承不承認它是法印?我說《感應篇》符合,字字句句都符合,那就是這個印印在上面了。他一句話不說,掉頭走了。有這個法印,我們這範圍就廣了,所有宗教經典我們都來看,看看符不符合這法印。符合大乘的,那就是大乘經,符合小乘的三法印,那就是小乘經。學東西要活學活用,我們才得到真實利益。

  佛教我們破執著、破分別、破無明,也就是像《華嚴經》上所說的,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了,你就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你本來是佛,為什麼不能成佛,搞成這個樣子?就是你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三樣東西都有,你是六道凡夫,道道地地的。三種裡面,如果能夠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你就成佛了。最低限度,你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這經上講得很多。

  學佛,最重要的好老師!你得跟著好的老師,你才會有成就。這些大德,他們的承傳都是高人。李老師學過密、學過禪。黃念老的禪跟虛雲老和尚學的,密也是有兩個很有名的上師,他自己是金剛阿闍黎,從禪、從密最後回歸到淨土。晚年,註解完成之後,一天十四萬聲佛號,念了半年,他往生了。這兩個人,我很清楚,就是為這部大經來的。大經五種原譯本,初學的人學習都有困難,因為五種原譯本內容差別很大。少一種,佛所講的意思不圓滿,五種都讀很麻煩。你們諸位看看,五種原譯本都在,我還印了九種本子都印在一起。你自己去看,九種本子都好,依任何一種都能成就,你喜歡依哪一種,你就用哪一種,沒有限制的。各人根性不相同,一種法門契一類根機,度一類眾生。念佛法門普度一切眾生,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稀有難逢。

  最重要的,經用意何在?第一個作用,幫助我們破迷起信。你看這麼一大段經文不都講這樁事情嗎?幫助我們建立信心。第二個作用,你契入境界之後,經給你做證明。你悟入的境界,你看到的西方極樂世界,跟經上所說是不是一樣?一樣,真的不是假的。那不一樣?不一樣是魔現的,不是真的。經就這麼兩個作用,一個是印證,一個是起信。我們從這部經,對西方確實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真正想發願求生,目的達到了。這個目的九種本子都有,所以說我們對九種本子作平等觀。為什麼要會集?是便利一類有情眾生。那我的根性不行,我讀古人這個譯本有困難,夏老這一會集,我看起來很舒服。原譯本裡很艱澀、深的地方,他都會得淺,一看就懂,一點都不難,讀了之後法喜充滿,它適合我的根機。我並不排斥其他的本子,不可以!那是有罪過的,不可以毀謗。因為都能幫助眾生建立信心;修行契入境界之後,都能幫助你印證你的境界是真的還是假的,這兩種作用要知道。

  三法印要清楚,這是總的指導原則。所以人問的時候,你說這個經不好,不好能幫助我起信心,我真信了,我真發心了,目的達到了。真信了,經要不要念?不需要了,一句佛號念到底。眼前擺的很多例子,鍋漏匠的例子大家都熟悉。鍋漏匠不認識字,雖然出家了,一天經都沒聽過,念佛堂一天也沒有去過。一剃了頭,就自己住小廟,一個人住。師父就教他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你老實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將來一定有好處。他老實,他也不問好處,有沒有什麼好處不問,他說行,我就聽你的話,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念了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往生之後,因為在鄉下,那時候沒交通工具都走路,到諦閑法師那裡報信,一個來回三天,這老和尚回來替他辦後事,看他還站在那裡。老和尚對他讚歎這兩句話,你們聽聽感覺是什麼味道?老和尚稱讚他,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比不上你,你成就了,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這個稱讚還得了!如果你把這個經告訴他,這個經是有問題、那個經有問題的時候,他決定不能往生。把人家一生往生的機會掐斷了,這是什麼因果?這是斷眾生法身慧命,這個事怎麼敢做!

  所以對於任何不同的法門,我們只有讚歎,學善財童子。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所修的法門各個不同,善財都是禮讚、歡喜,明白了,他不學。他禮敬、讚歎,他不學,為什麼?他學了淨土,學了念佛法門。念佛法門誰告訴他的?吉祥雲比丘告訴他的。這個是什麼?五十三參第一參,先入為主。後面為什麼要學?學了是為接引眾生,眾生根性不相同,要用種種不同的方便法門。你要知道,接引最要緊的意義是什麼?幫助他生起信心,信自己、信佛、信老師、信這個修學的法門,然後真學真幹,他就成功了。這個道理重要!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不會受人動搖了。他們來談論經典,的確這個功過優劣,我們笑笑而已,我們沒有資格參與。這不是普通人的事情,這大善知識的事情。但是大善知識在一起,心都清淨的,萬法皆空,一塵不染,他圓融了,沒有一法不圓融,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圓融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人家入那個境界,入不二法門,我們在這裡還分二、分三,把心愈分愈亂,愈分信心就愈降低,到最後信心完全沒有了,把念佛的功夫全毀掉,這就上了大當。所以記住,萬緣放下,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一切經都放下。我今年八十六歲了,還搞什麼?死期快到了。我不念別的,現在跟印光大師一樣,天天念這個死字,把這個死字掛在牆壁上,每天看它。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想到極樂世界。那到極樂世界,就一句佛號,我就守住一句佛號。我用的是印祖念佛的方法,心裡頭計數,一到十,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個方法好,雜念進不去,妄想進不去,能夠讓清淨心現前。

  經教統統放下了,你叫我現在去教學,我精神體力不足了。所以為了這部經,我跟大家做證明,這部經確確實實能幫助現前這個時代,能幫助世尊末法往後九千年。信願持名,往生淨土,決定是真的,決定是實在的。我今天一切經放下了,天天讀的經就這一本。看參考資料,就看黃念老這個註解、集註,它是集註,也是會集的,這個註解是從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裡面會集而成的。經是會集本,註也是會集本,我跟大家分享也是會集的,我還常常用近代科學家講的,引用經句,也是會集的。目的是什麼?目的讓我們真正能相信,真正能理解,真正發心老實念佛,功德就圓滿了。三藏十二部,年輕人可以去悟,為什麼?他有時間,他還能學,我不需要了。一句阿彌陀佛,行了,不要搞得太多、太雜了。

  「三法印」,第一個是「諸行無常印」。第二個是「諸法無我印」。行,行有遷流的意思。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相似相續,這就是遷流的意思。所以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無常。你看,一秒鐘,我們依照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這諸行無常。第二個諸法無我。法,有為法、無為法都包括在裡頭。行是有為法,也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諸法無我,這個法通無為法,有為、無為全在裡頭。無我!我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體,它沒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所看到的實體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這是什麼?剎那生滅。這個現代科學家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第三個「涅槃寂淨印」。涅槃,梵語,翻作中國的意思就是滅,苦集滅道裡頭的滅諦。滅什麼?滅煩惱,滅生死。煩惱是生死的因,生死是煩惱的果,這兩者俱不可得,所以統統要放下,這是小乘經最高的境界。

  「智度論二十二曰」,說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現在我們對這個很清楚。「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大乘中說的「諸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跟小乘涅槃講的完全相同。玄義第八卷說,「釋論云: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有這個意思,那就是佛說的。為什麼?佛承認,佛的法印印上的。「修之得道」,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你一定會成就。沒有這三法印,那是魔說,跟這個不合,這就是魔說。大乘經只有一法印,「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能得大道」。大乘經什麼?說一切法的真相,實就是真實,不是講假的,完全給你講真的。講真的,那就是確實是宇宙之間的奧祕。這現在的,現在學術裡面,就是屬於最高的科學跟最高的哲學,探討宇宙怎麼來的,萬物怎麼來的,生命怎麼來的。你統統都明瞭了,你就能解決這些問題,世出世間一切問題自然能解決。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你迷在裡頭;了解事實真相,你全悟了,不迷了。所以這些原理原則我們明瞭,就不會被外面境界迷惑。

  比什麼都重要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個要真正承認,果然承認了,一切經要不要沒關係,不重要了。你們爭論,你們去爭論去,我不參入、不攪和在裡頭。我跟諸位講過很多次,這個是李老師以前常常告訴我,講鄉下阿公阿婆老實念佛,他們年歲大了,一天到晚就是一串念珠,阿彌陀佛念到底。痴痴呆呆,你問他什麼話,也不知道聽到沒聽到,他總是笑咪咪對著你,一聲一聲佛號灌到你耳朵裡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問什麼都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他不會說別的話。你稱讚他,阿彌陀佛,你罵他也阿彌陀佛,什麼都是阿彌陀佛。這種人將來往生,我肯定他們都是生實報莊嚴土,而且是上三輩往生,為什麼?暗合道妙。他對經教懂不懂?不懂,可能一生沒有聽過經,可能裡面很多不認識字。

  倓虛老和尚跟我們講了一個故事。這早年,哈爾濱極樂寺剛剛建成的時候,傳戒,傳一次大戒。請諦閑老和尚做得戒和尚,那住持就是倓虛法師,當家師是定西。有一個出家人到這個道場來,來做義工。老法師問他,你能做什麼?他願意看護病人。傳戒,那個時候是五十三天,有些傷風感冒需要人照顧的,他專門照顧病人,很好,留了他。住了十幾天之後,他來告假,他說他要走了。倓老有涵養,那你要走就走,沒說什麼話。定西法師就非常不滿意,把他教訓了一頓,你一個出家人到這裡來討單,要到這做義工,怎麼這個戒子還沒有進堂,你就想走了。修無師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我到極樂世界去。這兩個老和尚緊張起來了,幾時?不出十天,請求老和尚給他準備兩百斤劈柴,準備火化。這當然,老和尚同意了。這個難得,不容易。這一次開戒,有人在這個地方預知時至往生,這好事情。到第二天,他又去找老和尚,他說老和尚,我明天就走了。這就趕緊替他預備後事,到第二天真走了。修無師在家的時候做泥水匠,也是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出家之後,在寺廟裡頭做苦工,修苦行,別人不願意做的全他做,無怨無悔,一天到晚就一句佛號。這說明什麼?老老實實,這一句佛號就成就了。

  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很多,這個重要!別人提出這些問題,有同學來送給我看,我哪有時間去計較這些,我要計較這些的話,我這一生往生的機會就沒有了。我看到之後就叫他們,你們把這些資料送給韋馱菩薩,請韋馱菩薩處理。自己想都不要想,沒這回事情,好好的把佛念下去,這個重要。不過有一樁事情,有人告訴我,現在有人送往生,就是助念,用三時繫念,這是大錯特錯。我們過去這個三時繫念是怎麼做的?是一個大的活動,辦講座,講座圓滿的那一天,因為聽經當中有很多有緣的眾生,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他們來聽經。經圓滿之後,做一堂三時繫念佛事,冥陽兩利,做為大迴向,是這個意思。這個諸位一定要搞清楚。

  至於怎麼樣送往生,印光法師說得很多。淨土宗裡頭還有兩個小冊子,早年的《飭終津梁》,文言文寫的,文字比較深,後來有人把它用白話文寫出來,叫做《飭終須知》,那個就是送往生的。我在美國那個時候,把這本書從頭到尾細細看了一遍,重要地方我用紅筆把它畫起來,以後有人印出來了。我那是做什麼?是交給我弟弟,我母親往生的時候要依照這個去做。我把這一本書寄給我弟弟,好像大概一個多月之後,我母親往生就用上了。往生的時候,送往生就一句佛號,連開示都不能講。講開示是什麼時候?這個人還沒走,告訴大家,他看到什麼人來了,家親眷屬,都是老朋友,來了,這個時候提醒他,只有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才可以跟他去,不是阿彌陀佛,一概都不要理會。開示就講這一句,不講別的。如果看到別的菩薩、別的佛,提醒他,不能跟他去,一定認定了阿彌陀佛才跟他走,沒有二話可說。說其他的都叫打閒岔,都讓他分心,那你就大錯特錯了。臨終關鍵的時候,那就是一心專念。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這個是一定要記住的。

  三時繫念不是送往生的,三時繫念是屬於超度佛事,但是冥陽都超度。你看裡面的開示說得多好、多精彩,我們用三法印、一法印都可以印證它。所以這一樣東西,在今天這個時代值得提倡。果然我們能夠依教奉行,確實能夠化解災難,個人少病少惱,居住的地方少災少難,學習的人愈多愈好。

  淨宗一定要記住,聽經為主,念佛為主。道場,我們這幾年來極力提倡宗教要回歸到教學,免得人家說我們搞迷信。寺院庵堂是學校,講經的法師多,叫分座講經。每一個講堂都開課,喜歡聽什麼經,就跟著這一個法師,你就專聽他的。每一天講經不中斷,這樣佛法就能興旺起來;不講經,佛法決定不能興旺,而且愈演愈烈,都是往錯誤的方向去走,非常可惜。為什麼會造成這個現象?都是懷疑,沒有智慧。

  『不了佛智』,我們看註解。「曇鸞師《略論》云:不了佛智者,謂不能信了」,信是相信,了是明瞭,不能深信,不能明瞭,「佛一切種智」。不了,所以才起疑。「此一句,總辨所疑。下四句一一對治所疑」。聖學最忌諱的就是懷疑,不像科學,科學懷疑沒有問題,懷疑能發現問題。聖學它是圓滿的,它是稱性的,一懷疑就壞了,一懷疑就走偏了、就走岔了。要用什麼樣去學?真心去學,真心離念。什麼叫真心?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叫真心,用真心就見性了。見性,見到佛性;用聞性去聞、去聽,聽到聲性,色受想行識不叫塵,不叫六塵,都是自性,明心見性,這是真正回歸自性,見性成佛。

  所以佛法修學跟世間不一樣,用世間方法來學佛法,佛法變成世間法。尤其是斤斤計較這些經論,把我們寶貴的精力時間全部浪費了,經題上告訴我們,清淨心、平等心、覺心,都得不到。這五個字是學佛三個成就,最小的成就是清淨,中等的成就是平等,高等的成就是覺悟,分配在阿羅漢、菩薩、佛陀這三個人身上。淨宗是一乘法,一乘法是成佛的方法,淨宗的覺悟不在現前,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個跳板,往生極樂世界,再進一步明心見性。因為我們在這個世間想見性,做不到,不得已我們要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保證你見性成佛,這就太難得了。所以往生就等於成佛,你說這還得了!我們往下看。

  下四句一一對治所疑。「淨影、法位、元曉諸師均同上之說」,他們的說法都相同,都是「以不了佛智一句為總。餘四為別」。下面大乘廣智,這個『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不了佛智這一句是總。「《淨影疏》云:初言不了佛智此句是總。不思等別。佛智淵深,餘不能測」,這是先把名詞解釋出來。佛的智慧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實在講,人人都有,個個不無,只是我們迷失了自性,雖有,它不起作用,問題在這個地方。為什麼不起作用?大乘教上常講,三大類的煩惱把它障礙了。第一類的煩惱是無明煩惱,名字起得好,為什麼?智慧是明的,本來是明的,現在不明了,叫無明。無明是什麼?大乘教裡頭常說的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是一念不覺。本來是覺,這一念不覺了,這個問題很深,很不好懂,《楞嚴經》上有很長的一段文字說這樁事情。到最後,佛用「演若達多迷頭認影」這樁事來做比喻。因為一念不覺它沒有原因,什麼緣故都沒有,突然的會發生這個事情,這個比喻我們容易懂。

  我這個年齡,念小學的時候,正是中日戰爭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小學五、六年級(就是高年級的)就有軍訓,跟日本人打仗,小孩就受軍事訓練。政府派的有軍官,在學校裡擔任教官,教軍訓的。這普通時間沒有的,抗戰是非常時期。那軍訓每一天要演習的就是緊急集合,教官一吹哨子,三分鐘,服裝整齊,要到操場去排隊。這個時候,一念不覺來了,你就會看到,也許是我們自己,也許看到同學。你看他服裝穿得很整齊,慌慌張張,到處問人,你有沒有看到我帽子?到處去找,找不到。人家告訴他,你帽子不是戴在頭上嗎?一摸,是真的戴在頭上。什麼時候戴在頭上他忘掉了,那就是一念不覺。沒有理由,嚇得一身冷汗,人家一點,原來摸真在,這就是迷了。這迷是什麼?多半都是緊張,過分緊張,出這個現象。佛用這個做比喻,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就是無明。一念就是不覺,不覺就是一念,沒有原因,突然起來的。

  那成佛了,完全覺了,還會不會再有一念不覺?這個問題是富樓那尊者問的。釋迦牟尼佛說,不會了。世尊比喻,譬如黃金,在金礦裡面它是不覺,經過冶煉,提煉成為純金,它不會再變成金礦。這就是告訴我們,真正成佛之後,不會再迷了。不但真正成佛不會迷,真正成阿羅漢就不會再迷了。阿羅漢覺悟雖然沒有圓滿,他逐漸,有快有慢,各人的緣不相同,最後都會達到圓滿。也就是說,他只會往前進,不會往後退,縱然有退,他退有個點,不會退得很多,再加功用行,他又上去了。

  這個大乘經讀多的時候,你就全明白了。無明障礙我們,讓我們不覺,很難斷,因為它太微細了,我們找都找不到它;分別就比較容易,我們有這個概念;執著,這是更重的煩惱,日常生活當中,統統受它們的支配,自己不自由,做不了主。就是什麼?貪瞋痴慢疑,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搞這些,這些都屬於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放下了,放下不是事,放下是心,心裡頭執著這個念頭斷掉了,這就真放下了,這證阿羅漢果。

  阿羅漢果也有淺深次第不同,小乘經上告訴我們四果四向,總分八個階段,慢慢的一步一步去學。我們初學,在第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初果向,我向著這個方向走,但是沒走到。如果走到了,走到就證初果,那真的就登堂入室。證初果,叫聖人,初果向還是凡夫。初果就是聖人,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這裡頭第一個身見,知道身不是我,把這一個執著放下了,不再執著身是我。第二個邊見,邊見今天講的對立,這個概念沒有了,不跟一切人對立,不跟一切事對立,不跟一切萬物對立。不對立就能夠和諧相處,所以六和敬他能做到,六和敬的基礎就是不對立,對立就不和了。六和,凡夫做不到,證得初果的人能做到。證初果無論是出家在家,在家也能證果,在家也可以證四果羅漢,這個與出家在家沒關係。與什麼有關係?放下有關係,真放得下,不再計較了。再成見放下,沒有成見就沒有爭論,真正能夠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一定要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眾生,言教是補助的,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德行,身教。別人看到你很好,向你請教,你是怎麼修的?這才用言語教他。他不問,不說。我們自己做得很好,樣樣都如法,讓他看。看了,他一定會來找你,向你學習,這個時候你教他。他不找你,沒這個必要。你找他,他不肯學,他不願意學,這裡頭就有過失,這種過失佛菩薩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師道,「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佛說法一定要有啟請的,沒有啟請不說。凡夫不知道啟請,菩薩知道,代我們啟請。佛跟菩薩說法,我們在旁邊聽,沾光了。那這種問,叫利益有情問。菩薩知不知道?知道,明知故問。所以這個道理一定要懂,而且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用。譬如,外地來了初學的到這來看我,像我們看老師,老師有很多好的教誨,他們問不出來,那我們趁這個機會就可以向老師提問題;提問題,老師講解,大家聽,他都懂了。為什麼一尊佛成佛,千佛擁護?這個千不是數字,就是很多佛都跟他一起示現在同時同處,幫助他教化。如果沒有這麼多人問,佛怎麼能說這麼多經,那經都是問出來的。無問自說的太少了,《彌陀經》是無問自說,《觀無量壽佛經》跟《無量壽經》都不是無問自說的。所以什麼?幫助老師教學,那個幫助老師教學的是老師的學生,實際上,他早就成佛了,他不成佛,他問不出來。所以這是在表演,讓這些初學真正得利益,問的人功德無量無邊。

  阿難在這一會當中,這是他發問問出來的。釋迦牟尼佛示現,什麼示現?念佛。念佛,又得到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加持,所以這個身體、身相特別莊嚴,從來沒有過。阿難請教,世尊今天示現這樣莊嚴,當然心情很好,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那你今天的心好到極處了,才會有這種表示。那佛就為他說出這部經典,講出西方極樂世界。佛在那裡念阿彌陀佛,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心想就得彌陀威神加持,而且也得到一切諸佛加持。為什麼?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讚歎阿彌陀佛的,你只要跟阿彌陀佛沾了邊,一切諸佛都護持你、都加持你,原因在這裡。那佛這一說,就說出這部大經,這部大經你說度多少人?多少人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真正相信,真正發願,結果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所以講的人功德無量,問的人功德也無量。

  底下說,佛智淵深,餘不能測。佛的智慧就是自性本具圓滿的智慧,深廣沒有邊際,成佛才知道,等覺菩薩都不知道。等覺菩薩沒契入法性,在淨土就非常明顯,淨土成佛是常寂光。什麼人住常寂光?等覺還有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沒斷,這一分習氣斷掉了,他就入常寂光。那換句話說,這個無明習氣沒有別的障礙,就是障礙他回歸常寂光。無始無明習氣斷掉之後,大乘經裡面稱他作妙覺,等覺上面叫妙覺,再上面沒有了,妙覺才是真正的無上正等正覺。

  那說正等正覺,在《華嚴》圓教,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都叫做正等正覺,沒有無上。妙覺是無上,無上不住在實報土,實在講,實報土不見了,沒有了。實報土是怎麼現的?是無始無明習氣現的。這習氣一斷,這個境界沒有了,像作夢醒過來了。醒過來之後,什麼境界?常寂光。身、土都不見了,完全跟光,跟這個寂光,清淨寂滅這個佛光融成一體。《華嚴》上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身沒有了,全部都融入常寂光。我們自己將來證到這個境界,也是融入常寂光。常寂光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個裡頭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所以佛跟我們感應道交,我們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現身。是不是從極樂世界十萬億國土到這兒來?不是的,就在現前。為什麼?佛身就在現前,現不現都在現前,我們從來沒有離開常寂光,只是自己不知道。

  那在實報土裡面,實報土的那個體、那個形相是從常寂光現的,變現的,所以叫法性土、法性身。法性土、法性身,剛才講了,那叫夢中境界。有,不是沒有,他不變,壽命很長。我們用圓教來說,從初住到等覺,要多長的時間無明習氣自然就沒有了?經上告訴我們三個阿僧祇劫。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不是說我們現在念佛成佛,不是的,這不算,證得圓教初住那一天起,三個阿僧祇劫。因為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方法斷,這個境界裡頭叫無功用道,古人說,「此處用不得力」。為什麼?你一用力,你就下墜了。為什麼?你起心動念了。實報土裡頭沒有起心動念,只有起心動念的習氣,沒有起心動念。習氣是什麼?眾生有感,你自然有應,這是習氣應,應,沒起心動念。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住世八十年,講經三百餘會,四十九年,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如果起心動念,他是凡夫。連法身菩薩都不起心不動念了,寂光裡頭的妙覺如來怎麼會起心動念。

  你真正把這個搞通、搞明白了,你才曉得,原來智慧本事不是學來的,一切是你自家本有的,妙不可言!本有的為什麼失掉了?就是因為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它不現前了。不是沒有了,它在,你只要把這個東西放下,它就現前,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那我們今天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看作寶,非常喜歡,天天讓它在起作用,不肯捨棄它,這錯就錯在這裡。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把這樁事情,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這裡講的五種智慧,是自己自性本具的,叫不思議智。

  「佛智眾多,非言能盡,言不可稱」,沒法子說。眾多,多至什麼程度?一般人常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眾多。佛沒有一樣不知道的,世出世間極其隱密的事情他都曉得。極微之微,這是極其隱密,阿羅漢、菩薩都不知道,阿羅漢的天眼、菩薩的天眼看不到。極微之微,就是今天科學家發現的微中子。小到什麼程度?微中子的體積是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起來,體積等於一個電子。肉眼看不見,天眼看不見,三賢位的菩薩看不見,十地,一地到七地看不見,到第八地才看見,雖看見,不是很清楚。到等覺、妙覺才真正徹底搞清楚了。從這些地方看,佛教不是科學嗎?

  今天科學家發現了,微中子發現了,物質這個事情搞清楚了。可是物質是念頭變現的,念頭這個事情,科學家開始發現,真相沒清楚。這個意念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意念?這沒有搞清楚。所以科學還有發展的空間,等到他把阿賴耶全部搞清楚了,科學就達到最高峰了,再沒有東西被他發現了,宇宙間的奧祕統統揭穿了。那這些東西從哪來的?是自性變現出來的。科學家見不到性,就是說常寂光他見不到。為什麼?科學家必須要有東西、要有現象,研究他有個對象。自性沒對象,自性就是常寂光,佛經上也叫它做大光明藏,都說這樁事情。因為它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科學、哲學對它一籌莫展。如何能接觸到它?佛說唯證方知。儀器能觀察,還是有東西看的,有現象;沒有現象,你怎麼看法?所以它離開現象,這叫無為法,有現象就是有為法。有為法,科學全能達到,無為法一點辦法都沒有。無為法要用禪定,要用內功,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一絲毫都沒有,連習氣都沒有,就見到了。

  見到,你就融入了,這是真的,為什麼?永恆不變。六祖惠能大師入這個境界,你看他的五句話,雖然簡單,其味無窮。第一個說,自性是清淨的,決定沒有任何染污,為什麼?染不上。它不是物質,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怎麼染?它不生不滅,它本自具足,它什麼都不是,它什麼都能現,什麼都能變,它什麼念頭都沒有,但是沒有一樣東西不知道,你問它,它全知道。能生萬法,眾生有感它現相,你希望見什麼樣的身,它就現什麼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妙!不是隨自己,它自己沒有意思,現相完全隨眾生。十法界依正莊嚴,眾生想什麼相,它就現什麼相,想個螞蟻,它就現螞蟻相;想個蚊蟲,就現蚊蟲相;想佛,就現佛相。它沒有意思,它是照見,像一面鏡子一樣,你想什麼,它就現什麼,真妙!

  這是性德,一定要相信自己,大乘經上講的全是自己,沒有一個字是講心外之法。心外沒法,法外沒心,說明心跟法交融了。法從哪裡來?心變現出來的。心是能生能現,法是所生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這真妙!我們沒法子解釋。能跟所不是一個,能是能,所是所,這個我們好懂,是我們凡夫境界。能跟所是一不是二,我們就不懂了。所以在體上說,叫真空,在所現的相上講,叫妙有,真空妙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它又融在一起去了。這樣逐漸逐漸把我們的迷破掉了,一層一層像剝那個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剝,剝到裡面完全是空的,你才恍然大悟,世出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的。所以不可稱,它太多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叫不可稱。

  「於諸法門,知之窮盡,名為廣智」。世出世間一切法,他沒有一樣不知道,極大的,叫大而無外,他知道;小而無內,他也知道。這是六道凡夫做不到,四聖法界也做不到,實報莊嚴土裡面,位次低的法身菩薩也做不到,為什麼他要說八地以上?小而無盡,重重無盡,這個境界不好體會。賢首國師在宮廷裡面講這一段東西的時候,這皇上納悶,無法體會。賢首國師請皇上在大殿門口建一個八角亭,當然很快就建好。八角亭每一面,有八方,八面,每一面放一面鏡子,那時候鏡子是銅鏡,上面天花板上一面鏡子,下面地底下鋪的也是一面鏡子,這一共十面。建好了,賢首國師請皇帝到亭子當中站一站,他到這一看,一看到自己的身體無量無邊,沒有窮盡,他明白了,沒有邊際。這是讓他能體會到,體會到是彷彿,不是真實。真實要親證,那是定功,很深的定功。佛給我們說,微塵裡頭有世界,世界裡頭有微塵,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重重無盡,沒底。這個相,幻相,兩面鏡子對照能顯示出來,你看不到底。但是你要記住,不論大小、不論久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可別執著它,執著它就錯了。

  佛在經上沒有說極微之微這個東西是真的,沒說。現在物質現象是假的被科學家揭穿了,下面一個就是精神現象,就是念頭,念頭也不是真的。念頭能變,萬物所變,所以科學家提出這個概念是正確的,這個概念就是佛講的境隨心轉,科學家提出這新的概念是「以心控物」,用念頭來控制物質。這就是把物質現象搞清楚之後,發現物質的基礎是念頭波動的現象,所以提出以心控物。以心控物,也就是說,我們用意念能夠改變世界,用意念能夠改變自己。

  改變自己,第一個就是健康,我們身體疾病不需要醫藥,用念頭能把身體健康恢復。所有的病毒、所有的感染與意念有關係,所以佛菩薩不生病,為什麼?他沒有邪念,他沒有不善的念頭。經典上告訴我們,貪瞋痴慢疑這五種不善的念頭,對我們五臟六腑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果貪瞋痴慢疑這五種煩惱都有,你的五臟一定有問題,你的五官也有問題。五官是什麼?眼耳鼻舌身,一定有病態,五臟有病毒。如果反過來,貪瞋痴慢疑這五個統統斷掉了,你的病毒立刻就消失了,自然消失了,你身心毛病都沒有了,就恢復健康。這個道理現在科學家承認,那就要通過實驗來證明他所說的是真的。這對身體,現在功夫做的對身體,不但身體,外面環境能轉變。

  日本江本勝博士在東京做了一次實驗,他找了三百多個人,大概有三百五十多人,請了一位老和尚,九十多歲的老和尚,帶領大家在日本琵琶湖。琵琶湖是內海,很大一個海灣,這個灣水裡頭不流,死水,二十多年來水很髒,染污很嚴重,氣味很難聞。他們在這做實驗,這三百多個人在一個小時這個時間裡,把一切念頭放下,大家心裡頭只有一個念頭,說一句話,「湖水乾淨了,我愛你」。你看,就這一句話,「湖水乾淨了,我愛你」。老和尚帶頭,三百多個人,這樣念了一個小時。到第三天,湖水真的乾淨了,難聞的氣味沒有了,他有照片給我們做證明。這樣保持了半年。江本來告訴我,我就給他說,我說最好你們每三個月去做一次,那水不就常年都保持了嗎?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去做。真的,不是假的。

  於是科學家提出來,應對地球的災難太簡單了,只要我們把貪瞋痴慢疑斷掉,地球上什麼災難都沒有了。為什麼?貪心感應的是水災,海水上升,海嘯,江河氾濫,貪婪感得的;瞋恚感應的是火災,火山爆發,地球溫度上升,氣候不正常,與發脾氣有關係。咱們什麼事情都不要發脾氣,這個災難就沒有了。愚痴是風災,傲慢是地震。懷疑,現在出現了,山崩下來,地突然掉下去了,山崩地陷是懷疑。對人身體來講,懷疑就是沒有自信,你的免疫系統喪失了,你很容易感染疾病,就是你沒有抵抗力了。不懷疑就是有抵抗力,你不容易感染疾病。你看看,這五種不正常的心態感染著山河大地,不是自然災難,科學家知道是人意念所感應的。

  「位分高出,名無等倫最上勝智」,佛的位分,地位太高了,在等覺菩薩之上。所以,名這種智慧叫無等,沒有人跟他相等。無倫,倫也是同等。無等、無倫、最上,再沒有超過他的殊勝的智慧,這都是讚歎佛的智慧。所以不了佛智,這一句話是總說,後面四句都是這一句話的別說。從這個四句我們就知道,佛的智慧不可思議。

  「唐海東元曉師」,唐朝在中國留學的,海東是現在的韓國,那個時候日本跟韓國許多出家人到中國來留學。元曉師是個很傑出的人,他把佛法傳到韓國去了。「更於餘之四句,配當四智。如《宗要》云」,他配什麼?配在阿賴耶轉識成智,這四種智慧: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他把這個配在這四智上了,行,也能講得通。今天時間到了,明天我們接著學這一段集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