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一六集)  2012/7/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1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七十一面倒數第三行:

  『戒若琉璃』,「戒者戒律,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首。奉持戒律,明淨清潔,以自莊嚴,持戒淨潔,譬如琉璃」。這幾句話是黃念老說的,真實功德裡頭,戒行最為重要,佛法如果不落實到戒行,那就是有解無行,決定不能成就。有解無行是知識,現在所謂的學術,與行持脫節了。在中國過去讀書人,他是解行相應的。中國古人所說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後頭是篤行,如果沒有篤行,前面都沒有辦法落實,變成玄談,所謂清談,與實際脫節。佛法裡面不但是要行,它把行還放在第一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可是能行必須能解,所以清涼大師在《華嚴》四科裡面,把這個行擺在第三,第一個叫信,「信為道元功德母」,第二個是解,第三個是行,行是以持戒為第一。

  實際上真正講修行,行才是真正開始,前面的信解是行的預備功夫,沒有信解,他沒有辦法修行;換句話說,他決定做不到。所以信是第一。佛陀的教學,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一定是把教信擺在第一位,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證道的根源,是所有一切功德之所發生處,沒有信心就沒有任何功德;也許可以植一點福德,功德是決定不可能。我們要知道,功德是了生死出三界必須要具足的,福德沒出輪迴,在六道裡頭人天兩道享福,福報。唯有功德,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清淨心。福德的心是染污的,功德的心是清淨的;福德著相,功德不著相;福德心量小,功德心量大,起心動念他不為自己,他為一切眾生,尤其是苦難眾生。功德跟福德,我們一定要把它分清楚、搞明白。

  戒為三學之首,奉持戒律,明淨清潔,以自莊嚴,這是真正的莊嚴。心地清淨,光明磊落,念念為度眾生,念念為正法久住,這就是菩提心,就是菩薩行。戒律有根,根是世間的善法,世間善法都沒有了,他怎麼會持戒?他不可能持戒。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菩薩處胎經》,這《佛藏經》上說的,《菩薩處胎經》是佛跟彌勒菩薩對話,那段話在《菩薩處胎經》。佛在《佛藏經》裡頭說,「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有這幾句經文。這就說得清清楚楚,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小乘學起。小乘是人天法、世間法,世間法裡頭最重要是講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淨業三福第一條是世間法。所以佛要求佛弟子先學小乘。

  佛教傳到中國,中國人對佛陀的教誨,把佛陀看作聖人,尊敬,依教奉行,所以小乘經典的翻譯很圓滿。今天南傳小乘巴利文的經典,跟我們《四阿含》對照,幾乎完全相同,巴利文經典裡面,大概比我們只多了五十幾部,總共三千部,三千部,五十部的差距,這很小的差距,翻譯得非常完整。而且在中國成立兩個宗派,一個成實宗,主要是根據《成實論》;一個是俱舍宗,根據《俱舍論》。這兩個宗派,隋唐時候盛行,學佛決定依小乘為基礎。而是到了唐朝中葉,中國這些祖師大德不依小乘學了,怎麼辦?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很好,儒跟道是中國本土的學術,我們學起來非常方便。效果怎麼樣?我們看這一千三百年,這一千三百年當中,大乘八個宗,世世代代都有祖師大德出現,證明可以代替,可以用儒跟道代替,直接學大乘。事實告訴我們,這個做法沒錯。

  可是到今天問題來了,全學的是大乘,小乘不學了,儒跟道也不學了,這就脫節了。所以大乘在這一百年當中,人才跟過去相比相差太遠了。我們知道人是教得好的,為什麼這個時代人才少,那個時代人才多?教的,教得很如法。現在雖有人教,把戒律疏忽掉了。沒有戒就沒有佛,只有佛的經教;用現在話說,只有佛的知識,沒有佛的實質,佛法當然就衰了。那要想佛法興怎麼辦?用佛的戒律行不行?不行了,戒律丟得太久,沒人講了,沒人懂了。換句話說,必須從儒道裡頭建立。我們精挑細選,少到不能再少,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這是根!跟佛家的《十善業道》,我們稱儒釋道的三個根。這三樣東西沒有了,儒釋道徹底在這個社會消失掉了。

  學儒不能落實《弟子規》,假的;學道沒有落實《感應篇》,也不是真的。有《弟子規》、有《感應篇》,學佛落實《十善業道》不難,基礎已經有了。除這個之外,儒家東西必須要讀的,也是少到不能再少,四書。這是宋朝朱夫子精選的,選得好,從《禮記》裡面選了兩篇,「大學、中庸」,從諸子裡面選了兩部,《論語》跟《孟子》。《論語》是孔子的,不稱為孔子而稱為論語,是因為夫子沒有創造、沒有發明,述而不作。他所講的這些東西、所傳的,都是古聖先賢的教誨,千萬年之前的傳說,他用文字寫出來流傳給後世。二十篇,不長,學佛也必須要讀。老子《道德經》五千多字,叫五千言,這是道家的根本典籍、最重要的典籍,應該要讀,應該要學習。用這個做基礎入佛門,直捷入大乘。今天難,困難就在此地,捨棄了小乘,也不學儒道,深入經藏就變成障礙重重,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今天信跟解都有問題,清涼的四科,信佛半信半疑,遇到困難了還去信這個、信那個,這種心態就是對佛的信心不踏實;如果信心踏實,他不會改變,無論遇到什麼問題,他一定用佛法做標準來衡量、來應對,不找別的。我們這麼多年來只看到一個榜樣,劉素雲。她講得很多,她學佛的經歷,遭遇紅斑狼瘡這種威脅,也有人叫她找這個、找那個,她堅定信心,什麼都不找,就念阿彌陀佛。她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現在我們明白,「一切法從心想生」,清淨心就能治病。因為病毒是染污,嚴重的染污,清淨心能把病毒化解,能讓這些染污恢復正常。這個道理連現在的科學家都知道,現代的科學家對於起心動念非常重視,不能有惡念,不能有邪念,不能有雜念,不能有妄想,用清淨心來持戒。

  持戒也不容易,每一條戒的精神、理論依據,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去運用,都要搞清楚,這沒人講了。每一條戒有開、遮、持、犯。開,在某種狀況之下有開緣,不能不開。殺生有沒有開緣?有,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這種例子很多。佛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公案,我們相信有這個事情,不是佛編造的故事。有一位阿羅漢,他出門遠行,搭的船是有一群商主,用現在的話說,這都是些企業家,有五百人,經商,帶了些金銀財寶回國去,阿羅漢正好也上了這條船。羅漢有神通,知道其中有個人起了個惡念,想要把同伴,四百九十九個人害死,把財產獨佔,財迷心竅,阿羅漢知道。這個事情能勸嗎?不能勸,如果你要勸他,第一個就把你殺掉,殺人滅口。知道他回不了頭,他這個念頭非常堅固,在這個時候沒有法子,阿羅漢把他殺掉,趁他沒有防備的時候把他殺了。這個叫開戒,這個不叫破戒,為什麼?兩面都救了。你看,這四百九十九人救了,救了他們的命,保全他們的生命財產;對這個惡人也救了,惡人如果真造了這個惡業,他絕對墮無間地獄,將來無間地獄罪受完之後,出來還要還債,你說多可憐。他被人殺了,他不墮地獄,雖有這些企圖、惡念,他沒有做成功,未遂罪,罪就沒那麼重,不重。所以統統得度,都救了!

  佛告訴我們這樁事情,說明每一條戒,佛所制的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在什麼狀況之下你應該怎麼做法。正常狀況之下,殺人就是墮地獄,殺人是性罪;學佛受了五戒,不殺生,你殺人又犯了破戒的罪,兩重罪。不受戒是一重罪,受戒是雙重罪,這個道理要懂。這樣的開緣,非常狀況之下可以開戒,不是的,一定要堅持不殺生。遮是禁止,在這裡頭論犯。譬如說是阿羅漢坐這條船,知道這個惡人要下毒手,他要不殺他,他犯戒。殺他叫開戒,不殺他犯戒,為什麼?你知道他做這樣的惡事,這麼多人被害,結下的冤仇,他自己要墮地獄,你不能不救他;你開戒,統統都得度,都救了。佛法通情達理。殺盜淫妄酒五戒,酒的開緣最多。五戒,這叫根本戒,前面四種是性罪,不受戒犯了也有罪,受戒犯了是雙重罪。酒是叫遮罪,酒本身沒有罪,喝酒本身沒有罪,為什麼佛把它列為重戒?因為酒醉之後亂性,你造殺盜淫妄,那個罪就重。你頭腦清醒的時候這個戒能持得住,不會犯,不會破戒,可是酒醉昏迷,非常容易造這個事情。酒戒是防止你犯罪的,所以它的開緣就很多,都要講清楚。

  我們初學佛的時候不曉得這些道理,那個時候常常到寺廟去抄經,跟寺廟這些和尚們都熟,他們看到我們去抄經非常歡喜,也很愛護,就幫助很多。寺廟有事情的時候我們就做義工,做義工有的時候時間很長,要留我們在一起吃飯,我就看到老和尚,每餐飯老和尚前面有一杯酒。我們也不敢問,感到很奇怪,五戒裡頭的殺盜淫妄酒,為什麼老和尚每餐飯前面都有一杯酒?以後我跟李老師學經教,這個疑問好多年不能解決,我就向李老師請教,這怎麼回事情?老師告訴我,他這是開戒,不是破戒。為什麼?年歲大了,體力衰了,血液循環緩慢,酒能夠幫助他血液循環。這是醫藥用,一般就是七十歲以上的可以。才知道有這麼回事情。而且他有節制,你看老和尚喝的是小杯一杯,一杯不會喝醉,不會亂性,他有節制。另外老師就告訴我,像五辛、酒做為佐料用,這個不犯戒。所以你要懂得佛制戒是什麼原因。

  五葷,葷不是肉食,葷是草字頭,所以五葷菜不是肉食。肉叫腥,叫葷腥。五葷菜是韭菜、蔥、大蒜,蕎頭是小蒜,加上一個洋蔥。那時候中國沒有洋蔥,五葷菜中國只有四種,現在外國進口來的蔬菜很多,洋蔥屬於。這個東西生吃會引起肝火,肝火講發脾氣,會引發你煩躁、發脾氣;熟吃,這個東西產生荷爾蒙,引起性衝動,所以佛把它戒除,是這麼個道理。但是吃,如果量很少,它不起作用,一定要有那麼大的量就會起作用。像吃大蒜,山東人喜歡,山東人吃大蒜像吃花生米一樣,吃得很多。我們行嗎?不行,我們一個生的蒜瓣就辣得夠受,舌頭都發麻了,這個沒有辦法,給你吃你也不敢吃;但是熟的沒有問題,熟的舌頭不會發麻,所以那個量就受限制。

  開緣裡頭是很多,但是量一定要節制到,所以蔬菜裡頭用來做佐料,這個不犯戒。你一定要懂,你不懂,怎麼這老師都破戒了?李老師,他的飯菜裡頭就有蔥蒜,就有這些東西。有一個居士,也是做義工的,山東人,看到老師,老師破戒了。所以說清楚、說明白他就懂得,這個做為佐料,香料佐料它量少,它不起作用,可以用。但是寺廟裡頭不能用,為什麼?怕人家說閒話,不是不能用。有些人他不懂,這和尚怎麼破戒、怎麼犯齋?所以有譏嫌、有嫌疑,避嫌疑,非是在不得已的時候不輕易開戒。所以居士們在家庭裡面,知道這些東西可以做佐料的,酒也可以做料酒,它不會喝醉的。不能不懂,懂得之後居士們素食,素食裡頭這個調味它有味道,他就歡喜吃;如果這些佐料統統沒有,他不願意吃素。所以對於在家素食要大開方便之門,希望他們不殺生,斷肉食。素食裡頭這些調料只要不過分,許可的,不會引起副作用,這就對了。所以條條戒都要講清楚、要講明白。

  琉璃是比喻,佛經七寶之一。琉璃是什麼?現在我們所講的翡翠,綠色的玉,透明的綠色的玉,很難得。經上有講玻璃,古時候沒有玻璃,玻璃是什麼?現在的水晶,水晶像玻璃一樣。我們看到七寶裡頭玻璃是現在的水晶,這都是寶石,水晶是全透明的,一般人都喜歡。所以戒若琉璃。奉持戒律,戒律難,我們去受戒,能得戒嗎?傳戒的師父如果戒不清淨,我們不能得戒,又這麼重要,怎麼辦?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你懂得一條,你就認真去學這一條,你就得戒。原來是這麼回事情。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戒壇受戒是形式,沒有那種至誠恭敬懺悔心得不到的。尤其是比丘、比丘尼戒,至少要三個法師,這大僧,傳戒才能得戒。

  蕅益大師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研究戒律的人,明朝末年,根據他所研究的,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真正的比丘了。換句話說,中國出家人,南宋以後沒有真正出家人,就是沒有真正傳戒的人,那你戒壇上所受的這個戒,用天台家六即的說法,叫名字比丘,這一點要知道,有名無實。自己決定不敢稱比丘,沒有受比丘戒,怎麼能稱比丘?所以蕅益大師三壇大戒受完之後,他在佛菩薩面前退比丘戒,一生,他自稱菩薩戒沙彌。因為菩薩戒、沙彌戒,自己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發誓來受都可以得戒,真正自己有這個心就能得戒,但是比丘戒不行,必須要五個以上,圓滿的是三師七證,十個真正比丘,你才能得到戒。這十個到哪裡去找?一個都找不到,你怎麼能找到十個!這個我們要懂。蕅益大師既然是稱菩薩戒沙彌,他的學生、徒弟成時法師,老師是菩薩戒沙彌,他自稱是出家優婆塞,菩薩戒出家優婆塞;換句話說,我雖然出家了,我能把菩薩戒、五戒持好,叫菩薩戒出家優婆塞。這樣的人真的是戒若琉璃,心地清淨不染,知道自己是什麼身分,決定不敢僭越。在今天,今天沒有了。

  在家居士,《十善業道》不是戒律,具足十善業道才有資格受五戒。真正發心受五戒,在佛菩薩面前自己受就可以,就能得戒。所以有沒有必要到戒壇參加?沒有必要,你自己在佛菩薩面前求受五戒,找一位真正有德行的老師給你做個證明就行。戒決定要受持,章嘉大師教的方法好,自己在佛菩薩面前求戒,我能做到的我受,不能做到的,這條戒暫時放在旁邊,什麼時候能做到,我什麼時候受。能做一條就學一條,能做兩條就學兩條。這完全是自律,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所以老師教我先學戒,學個幾年,養成習慣了,再在佛菩薩面前求受戒,這個方法好。這是章嘉大師真正的經驗之談,告訴我們心口都真實。人有德行,持戒是屬於德行,有德行的人無論在什麼地方,會得到別人尊重,會得到一些人擁護。為什麼?他佩服你,他歡喜你,喜歡跟你學。那我們一定要好好教他,要給他做榜樣,給他做示範,這就屬於菩薩行。

  「《梵網經》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這是世尊在《梵網菩薩戒》戒本裡頭,讚歎受戒的這些菩薩們,持戒清淨莊嚴,「故曰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內是清淨心,我們持戒最重要的就是清淨平等覺。有一些人,我們見到很多,持戒做得很嚴謹,但是心不清淨,心怎麼?傲慢、自以為是。對於那些不持戒的人他非常不滿,輕視別人,甚至於毀謗。這個對不對?不對,完全錯了。你想想看,這經上說戒若琉璃,你的心不是琉璃,你的心是染污,裡面還有是非人我,表面上做的是像個樣子,不是,效果沒有達到。持戒是達清淨心,得定,因定才開慧,你戒持得再好,你心不清淨,你傲慢,你輕視別人,你就決定不會得定,你決定不會開悟。這什麼道理?這是叫死在戒條之下,對於經教完全不通。真正原因,為什麼會造成這個樣子?是知經太少,對戒律也不懂。佛為什麼制這條戒?戒律的精神在哪裡?持這條戒的好處在什麼地方?他們不知道。只是我照做了,實際上真實利益,自利利他都不知道。人不學不知道,學是多麼重要。

  下面接著我們看,「內者指心意」,這『內外明潔』,潔淨,「意業清淨」,這是持戒真正的目的。「起心動念,悉離垢染」,垢、染是一個意思,我們今天講染污。什麼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是非人我是染污,貪瞋痴慢是染污,七情五欲是染污。這個染污沒有去掉,持戒是幫助你除染污的,染污沒有除掉,增長了傲慢,那你就更錯了。你持戒不錯,持戒的目的沒達到,持戒的功德你沒有,完全搞錯了。真正持戒的人必定是謙卑,必定是忍讓,自卑而尊人。你要不信,你去讀《壇經》,你細細觀察《壇經》裡面所記載惠能大師的德行。雖然他不認識字,他沒有念過書,人家心地真正乾淨,真正做到謙虛,一切恭敬,看不到絲毫驕慢,看不到,對一切人事物確實做到至誠恭敬。

  外面「威儀具足」。戒律其實戒條並不多,講威儀的很多。威儀是什麼?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要守的規矩,行住坐臥、待人接物,不能沒有規矩。《沙彌律儀》裡頭,戒律只有十條,十條之外還有二十四條是講威儀。《弟子規》裡頭也如是,有戒、有威儀,都要懂,都要能夠知道。在什麼樣狀況之下,因為因人、因事、因時、因地不同,表現不是一個呆板方法,活潑的,活活潑潑。「德形於外,內外悉潔」,表現在外是你的德行。總的原則,是要給一般大眾做好樣子的,這個要記住。特別是威儀,是做給別人看的,為什麼?別人沒人教他,他迷失了。見人,布施一點笑容這不費什麼事,為什麼把個面孔板著看人?讓人家覺得你很難看。大乘經裡頭佛常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為什麼不叫眾生歡喜?為什麼不學學彌勒菩薩,一天到晚笑咪咪的,給多少人結了法緣。結善緣、結法緣就在跟大眾接觸的時候,所以這笑面不要吝嗇,要多布施。

  稱讚,稱讚有標準,一定是善的。不善的不讚歎、也不毀謗,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我們的心就被染污了;不放在心上,我們的心是清淨的。特別是念佛人,我常說,心上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心裡頭沒有東西,乾乾淨淨。心裡頭有佛,口常念佛,沒有不生淨土的。我們想求生淨土,不能把阿彌陀佛忘掉,念念不忘,時時刻刻都不忘。看到一切眾生都歡喜,為什麼會歡喜?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看到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不就歡喜了!極樂世界是眾鳥說法,《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不是真的畜生。我們今天把這個境界移到我們眼前,我們眼前所見花草樹木、一切這些動物,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乃至於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人物,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你就滿腔的歡喜,我們真的生活在歡喜的世界。歡喜心是最好的養分,真正健康長壽、聰明正直。這一分,這高級的營養品,不在外頭,人人都有,就是你會不會用,會用的人有福!

  「故其言說令眾心悅誠服」,這四個字很重要,眾生跟你接觸心裡歡喜,對你真正佩服。故曰『其所言說,令眾悅服』,完全是說人的威儀。賢首國師《還源觀》上講的四德,第二句「威儀有則」,我們時時刻刻要想到這句話,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笑,不但令眾生生歡喜心,而且給大家做好榜樣、做好樣子。

  底下這一句,『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這一句是講的利他,我們怎樣幫助別人,要懂得這九個字的精神,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它。「《會疏》曰:法音高響,猶如鼓聲。威德摧邪,猶如勝幢。慧日照迷,猶如杲日」。大規模的這是寺院、講堂,現在我們弘法利生利用網路、利用衛星電視也是這個意思,這九個字統統具足。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跟大家在一起閒話家常,中國人有所謂「三句話不離本行」,我們的本行是什麼?本行是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我們的本行,我們一定要記住。所以遇到有機緣的話,一定把念佛法門介紹給別人。念佛的同學手上拿一串念珠,現在手珠很好,套在手上,一個是提醒自己要念佛,一個是給別人看,別人一看,這個人是念佛的,讓他在阿賴耶識裡頭,這個阿彌陀佛的種子加強一遍,這是真正利益眾生。言談當中要談到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三寶介紹給他。現在這個時代,一般人對於這些產生嚴重的誤會,什麼是佛?要講清楚、講明白,不要讓人產生誤會。

  現在一般社會大眾認為佛是迷信,佛是非常不吉利。現在的香港人可能已經忘記了,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來香港講經,暢懷法師告訴我,他說法師,如果你三年前來,換句話說,一九七四年、一九七五年的時代,香港人看到出家人吐口水。為什麼?看到出家人,今天倒霉了,今天的好運都沒有了,所以總得罵幾句。他說最近這兩年好多了,少了。這是誤會!看到出家人這樣的沒有禮貌,出家人是福田僧,說明你一點福報都沒有。明白人清清楚楚,這些人迷,迷到這種樣子。出家人,不管他好不好,他那個形相是個福田的樣子,這就是他的功德。

  佛代表覺悟,覺而不迷。我們現在介紹,覺悟他聽不懂,福報他聽得懂,沒有一個人不拼命在追求福報,我們就用這個給他介紹,他懂,是他心目當中所追求的。佛代表福報,佛代表智慧。我們在念三皈依的時候,「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就是福德、智慧,足是圓滿、滿足;換句話說,智慧圓滿、福德圓滿,這個人稱之為佛,二足尊。「皈依法」,法是什麼?法真的不好講,「離欲尊」,離欲是什麼?放下。這個他不懂,把你的欲望放下,把你的貪瞋痴慢放下,這個他不會接受,不會接受就不能這樣說法。那法是什麼東西?法是方法。什麼方法?追求福報的方法,追求智慧的方法,這個他懂,這個說法他很容易接受。那這個方法在哪裡?方法落實在教學上,經典的教學就是教這個方法,這好懂。僧是什麼意思?僧代表和合、和諧,這個社會不和。我們這樣講他就懂了,代表清淨、代表和諧。他自己清不清淨不要去理他,自己和不和諧也不必去理他,看到這個樣子我就知道要和諧。這個說法淺,人家很容易聽懂,他對於佛法會產生興趣,他會多問、會多學。引導人入門要用方便法,方便沒有定法,活的,因人、因事、因時不一樣。說法投機,他聽得很歡喜,他就動念頭想學;說得不投機,說得沒錯,但是他聽不懂,不是他所需要,他對這個就生不了興趣。這是佛法講的善巧方便。

  「擊法鼓」,就是講經教學,我們把這個佛字講清楚、講明白,也是講經教學,用個三分鐘、五分鐘,對象也許就一、二個人,他真聽懂、聽明白、聽歡喜了,這個法幢就建立了。法幢是什麼?道場。釋迦牟尼佛道場在哪裡?他說法的那個地點就是道場,沒有固定的,無論在什麼地方,說法的地方就是道場。「曜慧日」是個比喻,破迷開悟,這叫曜慧日。《會疏》裡頭解釋六句,念老說《會疏》的意思是,「法鼓喻菩薩法音,醒眾遠聞」。醒,把眾生喚醒,眾生在迷,你把他喚醒。你說宗教,現在很多人不懂得這兩個字的意思,一聽說宗教,馬上念頭浮起來,迷信、拜神的,他起這個念頭。所以這個必須要講清楚,宗是什麼意思,查查字典,宗怎麼解釋。這個字解釋很多,很多解釋裡頭有三個最重要的解釋,我們只說這三種,第一種主要的,第二個意思是重要的,第三個意思是尊崇的,就是尊重、崇尚,尊崇的,有這三個意思。教,教育、教學、教化,我們也講這三個意思。宗教合起來就是主要的教育,我們上面加兩個字,人類,人類主要的教育,人間重要的教學,社會尊崇的教化,你說這個東西重不重要?這個東西要沒有了,社會就亂了,地球上災難就太多了。要恢復安定和諧,要恢復永久的安定和平,大家認真修學這個教育就能做到。

  那人家再問,宗教教的是什麼?簡單的說,宗教教倫理。倫理講什麼?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倫理是講關係,道德是講原理原則,這麼多關係當中我們如何來處理,這裡頭有道,道落實在生活當中叫德。道,自然的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不是人創造發明的,不是,大自然的規律,你能夠隨順就是最健康的;你違背它,你災難就來了。人從出生慢慢長大,這都是自然現象,你要把它改變,違背自然,災難就來了。像什麼?美容,美容不就是破壞自然嗎?破壞自然絕對不是好事情。美容,你自己認為美個幾天,五年、十年之後你就苦不堪言,這我們親眼看見的。我在澳洲,我們學院有一個義工,在我山上住了兩個星期,我看她每天痛苦不堪,問她到底什麼毛病,她告訴我,年輕的時候去美容,鼻子不好看,凹進去,要把它墊高,現在毛病就從這發的,非常痛苦,後悔莫及。當時我給她講,我說最健康的是妳父母生下來那個面孔,最美的、最健康的,妳要把它破壞,要去這樣整、那樣整,妳活受罪,果報自己要承受。自然生態環境不能破壞,破壞到身體,妳會得這麼痛苦;破壞我們地球大自然環境,就會有很多災難發生。隨順自然多好!

  現在人慢慢覺悟了,隨順大自然環境生長的這些植物叫做有機的,特別貴重;換句話說,破壞大自然生長的那些植物,好看不好吃,沒有營養價值,你看東西很大,顏色也很好,吃起來沒有味道。年初我在高雄複診牙齒,住了幾天,同修們送給我土芒果,芒果很小,味道很香。經過改變基因的那個芒果這麼大,很好看,可是兩個味道比的時候,一個有芒果味,一個沒有。那東西能吃嗎?不可以破壞自然環境,現在人破壞大自然環境做得太過分了,將來人沒東西吃。為什麼?都是他們改造基因,人吃了之後會得一些奇奇怪怪的病,你說何苦來!我們看到了很難過。所以要告訴他,傳統生活方式是健康的,科技的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哪些東西可以學,哪些東西不能學。飲食起居是大事,不是小事,英國湯恩比博士,他在世的時候常常提倡恢復傳統人工的農耕,這個生產出來的五穀雜糧包括蔬菜,最健康的,勸人不要用化學肥料,不要用農藥這些東西。

  所以,經、疏裡面這些意思我們學會了,就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我們統統講。學佛的人身心清淨、健康快樂,人家一見你一定向你請教。我參加很多次國際和平會議,跟這些與會的朋友們在一起,問得最多的,他不問我別的,你怎麼保持你的健康?都問這個問題,這都是機緣。他這一問,我就告訴他,我保持健康非常簡單,一切補品東西我都不用,粗茶淡飯,六十年的素食,素食是健康的,心地清淨,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兩句話一說他就愣住了,那不爭不求還搞什麼?不爭不求就健康,健康是這麼得來的。他們明白了,不容易做到,可是信息傳出去了,有些人聽到就很注意。年歲大要健康,年歲大不健康就老苦,這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老,健康那就不苦,還是很快樂。所以把佛法善巧方便,看他能接受的告訴他,慢慢引導他,對宗教觀念改變了,對佛教觀念搞清楚了,他不排斥、不反對,慢慢他也發心學習,這種人不少。「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我們要記住這句話,要記住「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他是沒有人教,沒有人講給他聽,迷而不覺。遇到我們他有緣,我們講清楚、講明白,讓他覺悟,讓他知道這是一門好東西,人生不可以不學,真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法幢喻菩薩威德,摧破邪惡」,這從哪來的?下面,「嘉祥師曰:建幢是戰勝之相」,譬如說,「譬說法降魔得勝」。打仗的時候,佔領了這個地方,第一樁事情把國旗升起來,旗幟升起來,說這地方是我們佔領了。幢就是旗幟,古時候打勝仗,這印度,印度升幢。幢是圓形的,像飛機場那個風筒一樣,圓形的,但機場那個風筒它口大,慢慢縮小,幢是一樣大,圓形的。這個掛在旗桿上,得勝、打勝仗了。佛法也取這個意思,佛菩薩講經教學,讓聽眾都覺悟,叫破迷開悟,這就像打勝仗一樣。

  在古時候沒有資訊,佛教又很謙虛,佛教不敢為人師,別人稱佛老師,佛不敢當,所以出家人對別人自稱學人,我在學習,不敢稱老師,又不能不教學,那怎麼辦?學生他自動來,不能招生。招生不符合謙虛,你憑什麼敢招生?所以佛法始終沒有招生這兩個字,招生太狂妄了,我是老師,我有能力教你,是這種態度。佛怎麼辦?佛今天在這裡講經教學,旗桿上掛幢,外面人一看,今天有講經教學,喜歡聽的人自動來了,用這個方法。信息掛在那邊,你自己來,佛絕不請你來,不敢邀請你來,用這個方法。另外,學生對老師讚歎,讚佛偈。讚佛偈給誰聽的?是給大眾聽的,大眾一聽,佛有這麼好,我們得趕快去跟他學習。等於說是替老師找學生的一種廣告;老師自己決定不找學生,學生介紹學生。這是真正的德行,謙虛恭敬。

  想想看,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怎麼敢教他?謙虛、恭敬自然就生起來了。你想到這個人沒有知識,不認識字,他比我差遠了,傲慢心就生起來了。教育裡頭最怕傲慢,這個念頭一生起來完了。你看《論語》裡頭孔子說得多好,假設這個人「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大聖人,孔子心目當中最崇拜的,這個人有周公之才之美,他說「使驕且吝」,他有兩個毛病,一個驕慢、驕傲,一個吝嗇,夫子說算了,假的不是真的,「其餘不足觀也」。這句話用意非常之深。我們求學、求道,如果有一點點驕慢,有一點點吝嗇,全部都完了,那就說明你這一生不能成就;這一生怎麼學,積累一點善根,來生來世再接著幹,這一生不能成功。

  我們再看《了凡四訓》,袁了凡是讀書人,每年參加考試。參加考試,他一些同伴,他喜歡看人,判斷這一屆考試你會考中、你考不中,他預測這些人。考試結束之後放榜,他所預測考中的全考中了,他說考不中的這些人都沒考中。憑什麼?憑謙虛恭敬,謙德,他非常重視,《四訓》裡頭有一篇謙德,專門講謙虛恭敬。凡是真正謙虛恭敬,這個人的學問是真實的,實學,他一定考中;有帶傲慢,這個人的心飄浮不定,那就很難考中,他預測用這個標準來看。我們用這個方法來看學佛,這一生能不能成就、能不能往生,非常準確。學了一輩子,來生還是搞六道輪迴;最好的,他不墮三惡道,那就很難得,來生還到人間,或者到天上。所以最怕驕慢,最值得尊敬的是謙虛恭敬。

  年輕有才華,最怕的這個障礙,一有這種習氣,成就不大。這種德行,古時候從小培養,現在沒有了,現在父母教兒女都教你競爭,你要爭不過別人將來你就失敗。這個教學法錯誤的,成敗不是靠競爭,成敗是靠你過去生中修的因;換句話說,成敗是命運,與競爭不相干,命!命裡頭發大財、做高官,有一些自己他不聰明,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智慧,但他福報大,過去生中修的福大。劉阿斗做皇帝,諸葛亮忠心耿耿替他辦事,他跟諸葛亮比差太多了,為什麼?他有福報。所以我們要肯定,人在世間貧富貴賤是命裡頭注定的,絕對不是競爭,競爭決定不是好事,競爭只有折福不會增福,只會惹禍不會消災。這個道理要幫助別人講透講明白,讓大家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不再走這條錯誤的道路,要叫他趕快回頭。只有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幫助你福慧增長,幫助你消災免難,消災免難就增福報,古德所謂災消了,福來了。不是靠競爭,競爭是相反的,競爭是福消了,禍來了。所以今天這個社會,很多觀念是顛倒的、是錯誤的,必須把它糾正過來。

  「慧日喻菩薩智慧,照破痴闇,以醒群迷」。智慧起作用就是教化眾生,幫助眾生回頭。現在痴闇是非常非常普遍。「又《淨影疏》以聞思修三慧明此三喻」,用菩薩這個三慧解釋這三個比喻,就是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言擊法鼓」者聞慧,聽到了,聽到真正的佛法,聽到傳統的教育,這是比喻擊法鼓的意思。「建法幢」是比喻思慧,「立義稱建,義出名幢」。指建立法義,彰願於眾,為建法幢。也就是說聽聞正法,改過自新,改過自新是建法幢。這一回頭、一改過,真的災消福來,這是「曜慧日」,他覺悟了,破迷開悟。所以曜慧日就是除痴闇,這是修慧,開悟眾生。痴闇就是無明,叫「闇惑」。《華嚴經》第二卷說,「如來智慧無邊際,一切世間莫能測,永滅眾生痴闇心」,所以慧日破痴闇。

  佛經上這些句子在過去沒有問題,大家聽了都能生歡喜心,都能尊重,在今天這個社會很麻煩,今天社會聽的時候,這是宗教、這是迷信,這是佛在那裡誇大,對聖教一點恭敬心都沒有。如來智慧無邊際,假的,不可能;一切世間莫能測,這太誇張了,現在多少專家學者看到這個他這樣想法,不能接受。那怎麼辦?這些經句就不能跟他們講;一定要講、介紹給他們能接受的,這是不能不知道的。所以這種大乘經不是對小乘人講的,不對二乘、不對三乘,這個法是對大乘上上根人講的,他能相信。今天這些量子科學家他們相信,他們發現,認為人有一種本能,這就屬於人的本能。如來是自性,自性裡面的智慧人人都有。一切世間,這是一切世間的眾生,十法界裡面的眾生,對於自性智慧他完全迷失了,他沒辦法測度。而自性的智慧確實能破無明,能除痴闇,能建立正法,能建立真善美慧的人生,能建立永遠沒有競爭的、穩定和諧的社會,能建立永遠沒有災難的地球。為什麼?量子力學家發現,念力能量不可思議,這個理論支持住他,一般人沒有這個智慧。所以弘法利生一定要認識根機,應機說法,無量功德。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