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三五集)  2012/9/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3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一0五三頁,我們從第七行看起,第二句:

  「據《選擇集》意,此一念即一念淨信;又即《三輩往生品》中之發一念心,念於彼佛也。又《嘉祥疏》曰:一念即是具足無上功德者,明利深遠」。這個一念是以至誠心,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是我們平常說一念無二念,一心無二心,這個一念功德確實無量。法然大師《選擇集》裡頭,一念就是一念淨信,這一念很不容易。念佛的人很多,得淨念的人不多,淨念就是本經所說的清淨心,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能有一念淨信,就決定得生淨土,可見得淨念不容易。也就是《三輩往生品》中之發一念心,念於彼佛,跟這是一個意思。「又《嘉祥疏》云:一念即是具足無上功德者,明利深遠」,底下這一句說明了,「一念至信,修行發願,必生淨土,終得佛果,故云無上」。我們在前面說過,一念心有兩種人,一種是善根深厚,過去生中累積的善根福德,經上常說,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第二種,過去生中當然有,有這個善根,但是不足。怎麼知道不足?這一生當中依然敵不過妄念,就是說妄念多於淨念。這個情形之下,這一生往生就沒有把握。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警覺的。

  這一生如果不往生,決定是繼續搞輪迴。輪迴,縱然這一生修得不錯,生天了,可是天福享盡,他又到人間來了。然後則每況愈下,什麼時候再遇到這個法門很難說。遇到之後未必相信,雖有善根,如果沒有福德,就缺少增上緣,這修福重要。肯修福的人,幫助你的人特別多,幫助,一定要幫助你學佛,幫助你念佛,這是第一善知識。為什麼?因為念佛,你這一生能成就,學別的法門,你這一生未必能成就。所以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把念佛看作第一法門,這一品經裡頭就是給我們說明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人什麼時候真覺悟了,發一念心念阿彌陀佛,這一生決定生淨土,決定成佛,這是無上心,真覺悟了。真覺悟,死心塌地,心裡頭只有這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什麼都放下了。再親的人都要放下,只有你到極樂世界,你才能照顧到生生世世家親眷屬。為什麼?這緣最深的,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是他不聽你的。至親、眷屬、好友他聽你的,你才能幫助他。所以先要自己成就,自己不成就你就沒有法子幫助別人。現前的事往往我們想錯、看錯了,將這樣殊勝的法門當面錯過,又去搞六道輪迴,很可惜。

  一念至信,一念就是至信,至信就是一念,至信是堅定的信心,沒有懷疑、絕不動搖的信心。修行發願,修行是關鍵,行是行為,錯誤的行為、不善的行為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什麼是正、什麼是不正,標準在哪裡?這部《無量壽經》就是標準。《無量壽經》裡頭有戒律,戒定慧三學具足,專門跟我們講戒律,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我們把它選為晚課必須讀誦的經文。每天晚課反省,佛在經上所說的,我們有沒有做到?做到就是真修了,沒有做到,沒有修行。心行不端是往生的障緣,它障礙你,即使往生,也生到邊地疑城。邊地疑城是我們這個時間,地球上的時間五百年,不見佛、不聞法。什麼時候我們能夠發現不見佛、不聞法是苦,我們就真正嘗到法味了。見佛、聞法比吃飯重要、比睡眠重要,這才真正嘗到一點法味,勇猛精進能提得起來,萬緣放下可以能做得到。為什麼?這味道嘗出來了。古人所說的,世味,就是天上人間,哪有法味濃!

  什麼人才能嘗到法味?用真誠心就能嘗到。真誠心很不容易發。實在講真誠心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是我們自己的本性,並沒有丟失,只是有障礙,障緣排除了,自然就現前。我們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把障緣放下,這時候發願是真的,真心發願。我們現在是用妄心,妄心發願沒感應,真心發願有感應。必生淨土,一切皆從真實心中做,信是真信,願是真願,行是真行,將來決定往生。真正之果報,終得佛果。這叫無上,就是一念即是具足無上功德。

  「又《選擇集》云:以念佛而為無上也」,這說得更乾脆、更直接,什麼是無上?念佛是無上,「乃至一念而為大利也」。「是故經謂,若人能生一念喜敬之心」,歡喜心、恭敬心,這都是真心,「持名求生」。歡喜、恭敬是至誠心的德相,用這個心念佛求生淨土,經說『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大利是什麼?『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底下解釋,「如上功德者,即經中所說,橫出三界」,這是第一個大功德。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出不了,三界就是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圓登四土」,怎麼說圓登?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你生到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我們這裡不一樣。生到那邊的人,人身是法性身,居住的是法性土,跟法性相應,所以說圓滿的你證得四土。「一生補佛」,一生當中決定證得等覺果位,等覺就是後補佛。「究竟寂光」就是圓滿成佛,達到究竟圓滿。究竟寂光是無上正等正覺,一生當中可以圓滿,找不到第二個法門,遇到真不容易。今天遇到,真正了解,我們會對這個法門感恩、歡喜,要學古大德,萬緣放下,一門深入。如果想學一切法門,到極樂世界去,不在這個地方耽誤時間。這個地方時間太有限了,愈是有限,愈感覺到可貴,不能夠浪費,完全用它來取淨土,這就對了。

  下面這一段是「第一弟子」,愈來愈精彩、愈來愈貼近了,勸我們!請看經文:

  【心無下劣。亦不貢高。】

  這兩句是德行。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彌陀『第一弟子』,就是一心信願持名,這是彌陀第一弟子。不但是彌陀弟子,上面加第一,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念老註解裡頭跟我們說的,『心無下劣』者,什麼叫「心無下劣」?「於自善根,能生信故」,你有自信心,你能夠信得過自己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你能信得過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你本來是佛,心就不下劣了。『亦不貢高』,下劣的心是煩惱,貢高的心也是煩惱。你是什麼心?你是清淨心、是平等心,煩惱攪和了,你的心不清淨了。「亦不貢高,明信佛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為什麼沒有貢高?平等的。佛跟佛平等,沒有先佛、後佛,沒有古佛、今佛,先後古今是眾生妄想分別執著,從這兒來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分別執著全沒有了,為什麼?智慧開了,時間空間沒有了。時間沒有了,沒有先後;空間沒有了,沒有遠近。極樂世界裡頭沒有時間跟空間的概念,一切境緣無一不是就在當下。這也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怎麼想也想不通,但這個是事實真相,現在人所說的宇宙的奧祕。到西方極樂世界,宇宙奧祕全沒有了,統統揭穿了,這才能成就善根。

  『成就善根』,「如《小經》六朝石刻本云:以稱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學佛的人都知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幫助我們往生,將這些功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求生淨土。決定不貪人天福報,這個念頭要堅決,它就保證我們自己成就。對於人天福果,我們要學夫子那個心態,敬而遠之,我們尊敬,我們不要,絕不取人天福報。我們很清楚了解那是障緣,一沾染上,我們所修的一切功德變成福德。福享盡了,我們阿賴耶裡面無始無量的惡習種子它就起現行。所以人天福報盡了,三惡道的果報就現前,這是必然的道理,不是很深的,人人都能聽得懂,都能體會到這個事情不能幹。

  應該念佛,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勸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這很有道理。說一句話是廢話,念一聲佛你在累積功德。真正明白的人、覺悟的人,他的佛號二六時中不中斷,他念成習慣,念熟了。我這一生遇到一個人,章嘉大師,他是密宗大德,他念的是咒,他是金剛持,口,你看他在動,沒有聲音。印光大師教我們用十念法,十念法就是從一到十,聲聲佛號清清楚楚,不要去計數,自然明瞭。佛號一句接著一句,從一到十,再從一到十,永遠都是從一到十,不管念多少都是從一到十。這個方法,妄想進不去、雜念進不去,念久了,心,清淨心出來了。這是印祖自己一生用的方法,他示現的是現前凡夫,給凡夫做個榜樣。凡夫念佛苦!有雜念、有妄想。一支香裡頭,中國古時候沒有這些時鐘,用什麼來算時間?燃香,短香一支香通常是一個小時,有長香一個半小時。所以佛門常講時間一支香,用這個來計時,念到淨念相繼。所謂淨念,不懷疑、不夾雜,相繼不間斷,這是真功夫。跟禪宗裡面修定,密宗裡頭三密相應,用的功夫完全相同,比他們方便、比他們簡單、比他們容易,真正叫易行道。可是念佛成就,那個境界比禪、比密都高,所以這殊勝。

  『悉皆增上』,是「淨念相繼,精進無已,故諸善根」福德因緣統統能增上,這個諸就是善根裡頭有福德、有因緣。「又《彌陀要解》云」,這蕅益大師的話,「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我們這個世間的三善道,六道裡頭三善道是增上善業所感。十善業道,修上品十善,果報在欲界天。欲界有六層天,一層比一層殊勝,一層比一層清淨快樂,是增上善業所感。西方極樂世界同居淨土,是增上清淨善業所感,清淨善業是把人天福報放下,就清淨了。對人天福報還有貪染的,不清淨,這個一定要知道。所以,娑婆跟淨土你認識得愈清楚愈好,為什麼?你真看破了。章嘉大師講的,你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為什麼沒看破?沒搞清楚。經上講得很清楚,沒有看明白、沒有聽清楚,所以放不下。

  劉素雲居士傳來的信息,她說我們現在距離十二月二十一不到三個月了,所以她閉門念佛,什麼人都不見。電話都掐斷,不接電話,告訴大家別去找她,找不到她。這是什麼?警覺性高,時間愈來愈短,再不真幹來不及了。她說的話是真話,她這種高度警覺是正常的。災難不管它有沒有,於我都不相關,我能夠剋期取證,那這個信息對我們是最好的信息,是好的增上緣,幫助我們剋期取證。

  早年我住在新加坡,新加坡有死刑犯,新加坡販毒是死刑,所以關在監獄裡面那些囚犯都知道哪一天執行,都知道。李木源居士慈悲,到監獄裡頭教死刑犯念佛,他們沒辦法救了,勸他求生淨土,他真幹。執行死刑的時候,新加坡是吊刑,一般受刑的人恐怖,念佛的人他不驚不怖,死的時候,面貌如生,身體柔軟。火化的時候有舍利,他拿來給我看,真往生了,舍利像寶石一樣。這樣的是什麼?真正回心向善、改邪歸正,他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這是各人遇緣不同,這個人有善根福德因緣,遇到佛法真幹。這些都是給我們做出最好榜樣,讓我們親眼看到。

  這個地方,念老跟我們說得是更親切,「以念念即佛,為成佛之親因緣。淨念相繼,乃等無間緣。以佛號為所緣境,乃所緣緣。言增上者,總攝前三緣,有大力用」。這個地方講到四緣生法,我們也有參考資料,從《佛光大辭典》裡面節錄下來的,是《成唯識論》裡頭所說的。一切萬法怎麼來的?佛告訴我們,緣生的。其實佛家講因、緣、果,為什麼不說因生?因,阿賴耶的種子我們統統都有,個個具足。你阿賴耶裡頭有成佛的種子,這個種子遇到緣,你就成佛了,有菩薩的種子,有天人的種子,也有三惡道的種子,齊全!哪個種子遇到緣,它就先結果。所以佛看一切法平等。就是緣在面前你認不認識,你能不能把它抓住,這與每個人行業有關係,還是屬於緣。

  「親因緣」是四緣裡面的第一因緣,也叫它做親因緣,「為能生起有為諸法之直接、親密之原因」,所以稱為親因緣。一切有為法,什麼叫有為?有生有滅就叫有為,無為法不生不滅。哪些是有為法?法相宗所說《瑜伽師地論》裡頭,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認為六百六十法對初學的還是不便,它太多了,把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成百法。《百法明門論》是天親菩薩將六百六十法把它歸納成一百法,一百法前面九十四種,都叫有為法,後面六個無為法。前面這九十四種,把世出世間一切有為法全部包括在裡頭。它分為心法,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心法,心法八個,心所法五十一個;色法,色法是物質,十一個;不相應行法是個抽象概念,雖然它不是真實的,它起作用,像時間、空間都屬於不相應行法,它沒有實體,你找不到它,起作用,有二十四。色法,物質現象十一個,合起來九十四。無為法裡面,真正無為只有一個,真如無為。其他五個,像虛空,虛空也算無為,不是真的無為,我們沒有看到虛空生滅。虛空實際上有沒有生滅?有生滅,所以它不是真的無為。有為法裡頭不收它,就也變成無為法。定中境界是無為法。有為法裡頭,心、心所講得詳細,八識五十一心所,心理現象比物質現象講得多。

  佛法是科學,它研究心理,我們這個世界上科學,偏重在物理。實際上,心跟物永遠分不開。佛經上所說的「色由心生」,色就是物質,物質怎麼來的?物質是念頭變現出來的。被現代量子力學發現出來,跟佛說的一樣,這不可思議。佛在最後的總結是「全體是心」,遍法界虛空界,全體是心法。心是宇宙一切的主宰,就是念頭。正確的念頭,就是與性德相應的,這天上人間;錯誤的念頭,與性德相違背的,這三途果報,裡面包括修羅、羅剎,不善的念頭,自私自利的念頭。像佛經上常說的魔王波旬,波旬是誰?是欲界第六天天王,欲界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欲界裡最高的層次。他修大福報,不但修福報,他修禪定。這個禪定沒有能到達初禪,還差一截,如果到達初禪就好了,他就不是魔王,他是菩薩了。

  為什麼會變成魔?貪心沒斷。他對他的王位、對他的權力,統轄的權力,他統領欲界,欲界裡頭地位最高的,他不願意這眾生修行要出離三界,他就會來障礙你。你不出離三界,他不障礙你;你真正想出離三界,所以講魔王恐怖,他怕你離開,他的人少了,人口減少了,所以做種種障礙。釋迦牟尼佛成佛,他來變現、來阻擾,所以八相成道裡頭有降魔。但是小乘裡頭有降魔,大乘裡頭沒有,大乘裡頭,佛、魔是一不是二,無佛亦無魔。佛跟魔都是你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你清淨平等覺就變佛境界,不清淨、不平等變出來的就是魔境界。大乘確實勝於小乘。

  我們看《成唯識論》卷七這一段文,「於唯識宗稱為親因緣,意謂能親生自果,辨生自體之因緣種子性。以法本無自性,乃依他之親因緣法而生起,即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三法同時而互為因果,此為大乘緣起之實義」,就是真實義,大乘講一切法因緣所生。一切法確實沒有自性,自性就是自體,沒有自體。它怎麼生?依他,依他的親因緣法而生起。這個他的意思很深,他是什麼?種子生現行,阿賴耶識裡頭的種子。種子從哪裡來的?從現行來的。現行從哪裡來的?現行從種子來的。是依他起性,唯識裡面講三自性。

  現行是我們現前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個現行就變成種子。我們中國人講習性,習慣成自然,好的習性就變成聖賢種子、佛菩薩的種子。不善的習性,與性德相違背的,像現在這個世界非常明顯,人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跟五倫完全脫離。五倫是性德,與它相應是聖賢種子,所以成聖成賢很容易。現在人因為不講了,沒有人講、沒有人做,沒有人做就是你根本沒有見過,沒有人講,你根本沒有聽說過。現前的社會,絕大多數全是負面的,這種現行薰的種子,種子又變成現行,這個事情可麻煩了,全是負面的。怎麼能夠讓他回頭?這個回頭,現在人講只有靠潛意識,這一生當中沒有這個善的種子,前世有,這個我們要相信。這一世沒有,前世有,為什麼?因為人有成佛的種子,自性裡頭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淨宗依據的理論「是心是佛」,我們的真心是佛。阿賴耶是妄心,是薰習成種的,它是習性,它不是本性。但是習性跟本性分不開,互相有影響,如果常常跟聖賢人在一起,長時間受聖賢薰習,他的佛性就出來了。

  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在佛經上看到,諸佛如來的剎土沒有不講經說法的,幾乎沒有例外的。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薩不講經說法?沒有。他們真是全身在說法,眼耳鼻舌身意都在說法、在表演,總是讓別人看到、聽到、接觸到都有領悟。極樂世界六塵說法就這個意思,沒有不說法的。所以到極樂世界修行容易,為什麼?你六根聰利,聰明、根利,你接觸的、聽到的、聞到的都會開悟。在極樂世界天天有悟處、時時有悟處,所以他很快就大徹大悟。徹悟之後,阿彌陀佛還是加持你,不是說徹悟之後佛就不加持了,不是的,佛的加持是全面的。尤其徹悟之後,依舊得彌陀威神加持,不可思議,比十方世界佛、實報莊嚴土的菩薩超越。因為他方世界實報莊嚴土的法身菩薩完全靠自力,極樂世界實報土的菩薩,有自力又有他力,所以顯得格外殊勝。

  所以親因緣它是互為因果。通常,我們講得簡單一點,用植物來做比喻,植物的親因緣是什麼?種子,種子能生能長,它是親因緣。但是只有種子,如果沒有等無間緣、沒有所緣緣,這個種子死了,沒有生機。所以它必須有所緣緣,所緣緣是它的生機,它要得到了增上緣,它就結果。每個種子都有生機,它沒有思想,但是它有這個能量,它會長成一棵大樹。這個生機沒斷掉,也就是這個種子是活的,你去種它,它一定會長成。所以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都是自身具足的。我們有成佛的緣是親因緣,本來是佛,這是親因緣;我們很想成佛,那就是所緣緣;我們想成佛這個念頭不間斷,這就是無間緣;外面要有增上緣,我們遇到好的老師、遇到好的同參道友,這都是增上緣,遇到好的修學環境,我們就成就了。

  它下面有《佛學常見辭匯》四緣這一條,講到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講得很簡單,也很清楚。「因緣是種子與現行,相薰習義,為生果的原因」。像我們舉的這個植物,用我們自己來做比喻就很清楚。「等無間緣是前念與後念,必須次第相續而起,體用齊等,而無間斷」。這個緣很重要,前念跟後念是一個念頭,前念是阿彌陀佛,後念還是阿彌陀佛,念念都不間斷,這個力量愈來愈大。「所緣緣」上面所緣這個緣字是攀緣的意思,「心識是能緣,境界為所緣」。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是能緣,極樂世界是我們所緣,特別是阿彌陀佛的名號,信願持名,這是我們的所緣。「心心所法」一定要「仗境方生」,沒有境界它生不起來,這就是見分跟相分,「俱起為緣」,用念佛這個比喻很容易明瞭。「增上緣是謂於此法,增強其力用,使其得生」。在這個四緣當中,色法的生起,只需要因緣跟增上緣,就是物質現象。心法的生起,就是念頭生起,一定要四緣具足。

  那我們回過頭來,看《要解》裡頭這句話,說「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以念念即佛,為成佛之親因緣。我們本來是佛,本來是阿彌陀佛,這個一定要肯定。「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念佛人對於這個要不肯定,有懷疑,障礙就多了。一定要肯定阿彌陀佛是我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我清淨心變現出來的,唯心淨土,跟我的關係是一不是二,非常親切。我們往生這個念頭一絲毫懷疑都沒有,等於說你自己的老家,想回去,為什麼回不去?哪有這個道理!這個信心必須要建立。淨宗理論就是《觀經》上世尊所說的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因,親因緣;是心作佛是所緣緣、是無間緣。其他的力量的幫助,包括善根福德因緣,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這個我們要相信。諸佛如來沒有妄語,沒有過去的善根,這一生雖遇到了他不信。現在人很多,你到外面人多得很,你勸他念阿彌陀佛他不相信。能夠相信的,那就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諸佛如來,而且供養不在少數。得佛力加持,我們一聽到就歡喜,一聽到就相信、就能接受、就能真幹,這個善根福德因緣不可思議。

  所以「淨念相繼,乃等無間緣」,我們的念頭,聲聲都是阿彌陀佛,沒有改變,這叫等無間緣。「以佛號為所緣境,乃所緣緣」。我們緣的,現在所緣的是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所緣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是我們攀緣的對象。我們沒有別的想頭,就是想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就是想親近阿彌陀佛,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幫助我們早一天成佛。就這麼一個念頭,很單純,沒有雜念。增上,這是總攝前面三緣,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我們這一生當中得人身是增上緣,不得人身,聞不到佛法。得到人身、聞到佛法是增上緣,遇到好老師,遇到這樣殊勝的法門,這全是增上緣。

  夏蓮老為我們整理這經本,終於《無量壽經》有個善本了。黃念祖老居士提供我們修學參考資料一百九十三種,而且在一百九十三種,對於我們每一句經文上有解釋的,都把它拈出來,編成集註,這也是增上緣。我們終於把淨土跟娑婆世界搞清楚、搞明白了,堅定信心、願心,親因緣、無間緣起了作用。果報就必定生淨土,必定見阿彌陀佛,這果!『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此人」就是前面所說一心念佛的人。因為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的人認為,念佛求生淨土是自了漢,沒有慈悲心,只知道自利,不能弘法利生。說這些話的人很多,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有這一段經文,告訴我們,不是小乘,不是自私自利。不但不是,而且是佛第一弟子,這還了得嗎?

  「世多譏念佛為自了,甚至鄙視」,這是我們看到的,古時候有,現在也有,「是則未了佛意」,這些人誤會了,不知道佛的真實意思。淨宗不是小乘,淨宗是教人人都成佛,人人在一生當中證得大圓滿,怎麼是小乘?所以未了佛意,不了解佛所說的意思,這是真話。「世尊金口親宣」,在這個會裡頭親自為我們說出來,念佛求生淨土的人不是小乘。「彌陀一乘願海,悉賜大白牛車,唯是一乘,何有二三。故云非是小乘」,這是念佛的人必須要知道的。為什麼?外面這些誤會都足以動搖我們的信心,一個二個說,還沒有在意,說的人多了,心就動搖了。我們所知道的,在現前聽到很多例子,有許多人本來是學會集本的,聽說會集本不如法,很多人都說,他就放棄了,不要這個本子,甚至於把它燒掉;以前聽光盤,現在也把光盤燒掉,不在少數。如果我們把這段經文多多念幾遍,就明白了。

  彌陀一乘願海,對待一切眾生,修學的人,決定是清淨平等心對待,所以悉賜大白牛車。這是《法華經》上的比喻,比喻一乘法,一生成佛的方法,叫一乘。何有二三,二是大乘、小乘,三是聲聞、緣覺、菩薩,這都不是究竟法,是中途站,沒有達到終點。達到終點的這叫大乘,故云非是小乘。聽別人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對修學產生了懷疑,這都是善根福德不足,有大善根福德不會動搖。善根福德不夠怎麼辦?決定要多聽經,多聽經、多讀經。不用這個本子可以,《無量壽經》,包括這個本子在內,總共九種不同的版本。夏蓮居老居士說過,隨便依哪個本子都能得度。不妨先把九種本子統統看過,然後你喜歡哪個本子你就選哪個本子,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佛親口所說的有五種原譯本,有三種會集本,有一種節校本,是彭際清居士的,他只用了康僧鎧的這一本,把它重新整理簡化,做為一個節校本。所以,現在流通的有九種本子。丁福保有《無量壽經箋註》,這個書我以前有,可能現在放在澳洲。上海,丁福保他開了一個醫學院還是一個醫學診所,他們那邊印的。他用的本子就是用彭際清的節校本,做了個註解,也做得非常好。

  「佛復讚揚如是念佛之人,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個讚歎到極處了。「何以故?」為什麼佛要這樣說法?「以念佛法門最為第一故,最為難信故。於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能生實信,如教奉行,故稱第一」,這有道理的。名符其實的第一弟子,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什麼時候發心都好,蓮池大師晚年發心,晚年真正覺悟了。於大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涉獵了,都融會貫通了,到最後,全身放下,一心歸淨土,一部《彌陀經》,一句佛號,一心一意皈依極樂世界。這真正叫第一弟子,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第一弟子。真的,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一點都不錯,這佛說的。於這個法門能生真信,一絲毫不懷疑,能夠依教奉行。

  持戒念佛,第八品裡面講的善護三業,這是修行的基礎。第一句說,「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善護三業在這個經上,佛把口業擺在第一,為什麼?口業最容易造,多少人修積的功德都從口裡頭漏掉了,真可惜,功德保不住。所以,佛在這個經上把它排在第一,一切經我們常看到的是身口意,這個經是口身意。不同的排列有很深的意思在裡頭,我們不能不知道。真修,三業清淨,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一向專念。真信真願就是無上菩提心,一心專念,沒有一個不成就的,這叫如教奉行。如教,教就是這部經,就是世尊在無量壽會這中間所說的,你都能夠信、都能夠理解、都能夠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你全用上,這叫如教奉行。把淨宗的精神、彌陀的精神、彌陀的行誼,表演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來第一弟子,做一切修淨土人的好榜樣。如果有緣,有緣就要利他,沒有緣要自利。中國古人所說的,「進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其身」,這個進退是緣分。我們現在曉得,念佛是彌陀第一弟子,佛自己說的。

  下面一段,「勸依教修行而勿疑」,懷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請看經文:

  【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

  當時在會有這麼多人,特別是對『天人世間阿修羅等』,這欲界眾生。

  【應當愛樂修習。生希有心。於此經中。生導師想。】

  世尊在這個地方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慈悲到極處。「右文復勸」,再勸,「尊重依止」,對法要尊重,依止就是依靠。我們依靠什麼來修行?要依靠這部經、要依靠這個法門。「愛樂修習本經所授之法」,這個經裡頭所傳授的方法,真正喜歡,學習這部經,學習,基礎就是讀誦,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信心不夠的人,常常有疑惑的人,讀經太少、聽經太少。對於娑婆世界不認識,雖然苦,他沒有辦法出離;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信心,認識不清楚,所以這一生往往空過。遇到了空過,真可惜!遇不到空過了,還情有可原,遇到空過確實可惜。

  為什麼遇到空過?總是自己業障在作祟,不是外頭障礙,外面力量不能影響你。外面這個障礙,你不接受就沒事,你要接受了就產生障礙。別人的毀謗、誤會、排斥、障礙我們不接受,都不會影響我們修行。縱然是在一個家庭裡面,家裡人都不喜歡,說我們搞迷信。其實,我們在家裡頭,把自己的本分事情都做得很好、很圓滿,家人都歡喜,覺得學佛不錯。自己表現不好,沒有依教奉行,讓家人產生反感。胡小林就是一個例子,剛剛學佛的時候不如法,家人都反感、都怕他。以後搞明白了,回去當孝子,父母都歡喜,整個人做一百八十度的回轉。父母問他從哪裡學的,怎麼學得這麼好?他講這是傳統文化,老人對傳統文化就羨慕了,老人與老人交往都讚歎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教出來的,個個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誰不喜歡?

  「《淨影疏》云,是故已下,勸學此經。以此經中說無量壽,聞獲大利」。這個經裡面講阿彌陀佛,無量壽就是說阿彌陀佛,介紹阿彌陀佛的生平,介紹阿彌陀佛的願力、慈悲,介紹阿彌陀佛的學習。五劫修行,那個修行是參訪,中國佛法裡面叫參學,去訪問、去學習。取人之長,捨人之短,來成就自己,這叫真正參學。你不參學,自己不知道,自己缺點不曉得,沒有人告訴你。在古時候只有兩個人會告訴你,一個父母,一個老師。現在父母不敢告訴你,老師也不敢告訴你,這今天的社會。你真的有毛病,沒有人能告訴你。只有自己好好去學習,學孔老夫子所謂的「三人行,必有我師」,那就是叫你要向群眾學習。他哪些長處,我看到了,想想自己有沒有,沒有,要跟他學習;他有些缺點,回頭想想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如果有,趕快改過;沒有,勉勵自己不犯他那樣的過失。這樣學習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就。

  說老實話,佛法的修學就是這麼學成的,為什麼?我們在《華嚴》上看到五十三參,善財童子為什麼能夠一生成佛?就是知道去發現自己的過失,把自己過失改過來,他一生成就了。阿彌陀佛五劫這麼長時間參學,建立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建立到現在,說老實話,並不長久,佛在經上都說十劫。但是,這個十劫他成就多少人,值得了!他幫助了多少人圓滿成佛,這個功德不可思議。還繼續在做,沒有停止過,每天講經說法,沒有中斷過。他哪有那麼多東西講?實在講他沒有東西,完全是自性流露出來的。自性裡面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一切都是無量。所以,無量壽佛這個名號就是自性的德號。我們要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就相信自性彌陀。我們的自性是彌陀的真因,彌陀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我們成佛也能成彌陀,為什麼?我們有真因。你只相信一向專念,你的因果相應,你就能成就。千萬不要再搞其他的,搞其他的,你能往生,但是你有夾雜,你的因不純;換句話說,你到極樂世界,提升境界要費勁、要緩慢一些,沒有那些專修的人那麼樣猛利、那麼快速。

  所以在這個世間,六道裡頭,多生多劫養成這種習氣,這個習氣要放下,這不是好習氣。一定要相信,古今中外許許多大德、大成就者,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他沒有學過,甚至於他根本就不認識字。他為什麼什麼都懂?沒有別的,他只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這麼個道理。他那種智慧叫無師智、自然智,不需要學習的,不是學來的,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外面學來的,知識。因此,佛門裡頭重視開悟,不重視廣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於這個衝不衝突?不衝突。法門無量誓願學,不需要學,自然就學會了;只要見性,一看就會了、一聽就會了、一接觸就會了,哪裡是學來的!怎麼接觸?人家來提問題,別人問,你自然就解答,這智慧流出來了。不是智慧,你能解答得了嗎?阿羅漢的疑惑、辟支佛的疑惑、菩薩的疑惑來請教你,你都能跟他解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他覺悟了。

  從經教,這是一類眾生的根機,哪一類?用現在的話說,知識分子,要用這個方法來接引他。應以什麼法接引就用什麼法,活的,不是死的。佛教學活活潑潑,因人施教、因時施教、因地施教、因事施教。你要懂得這些,你把世界上所有宗教經典來看,你完全明白了。你知道每個宗教那些聖人是什麼?都是自性變現的,都不離開自性。明心見性才是真修,淨宗法門不例外。我們根鈍,業障深,知道在這個世間明心見性做不到。雖然說妄想分別執著要斷,我們斷不了,不是不想斷。對這一類的根機,佛才教你信願持名,專念佛號,你就能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你的煩惱沒有了,你的業障也化掉。這個時候你智慧開了,聽佛講經說法一聞千悟,你會大徹大悟,就這麼個道理。

  這個法門殊勝,讓我們在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能得力的時候,這個法門不但得力,而且比那些法門還要殊勝,真正是彌陀第一弟子。彌陀,說老實話,什麼法門都教。極樂世界不是專門念阿彌陀佛的人修,修任何法門,你看,「三輩往生」裡頭不就說得很清楚,最後一段,修學大乘者將他的修學功德迴向淨土,統統能生。讓我們把這個再擴大一點,行,世間上所有的宗教,你只依他的經典修行,你臨命終時,將你修行功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你念阿彌陀佛,決定得生。這法門不可思議!我們有這個緣,要告訴所有宗教,臨命終時最後這一招統統迴向淨土,就圓滿成就了。法門真的是平等,沒有高下。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