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八六集)  2012/4/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8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六百三十一頁,從第三行看起:

  『無邊光佛』。「《讚阿彌陀佛偈》云:解脫光輪無限齊,故佛又號無邊光。蒙光觸者離有無,是故稽首平等覺」。念老在下面給我們解釋的,「曇師此讚」,曇鸞法師這首偈,「遠勝餘師」。這個讚歎,法師們很多,像他下面所舉的,「義寂解無邊曰無邊際故」,淨影師解釋「廣也」,都很簡略。「皆不如曇師之圓妙。曇師以解脫光註無邊光。解脫者,涅槃三德之一」。他讚歎裡面說,解脫光輪,這個輪是圓滿的意思,顯示出「解脫之德圓滿具足」。涅槃三德,法身、般若、解脫,法身就是法性,般若是智慧,解脫是大自在。凡夫這三種都沒有,小乘,聲聞、緣覺有侷限的解脫,不圓滿,法身跟般若小乘完全沒有。這三樣東西既然是性德,我們就知道,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不但是本來具足,而且是圓滿的具足;換句話說,我們有圓滿的法身,法身就是自性,法身就是常寂光。

  大經裡面佛常說,「十方三世佛」,這個地方要記住,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全包了,一個都不漏,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時空之內,所有諸佛如來都在其中。「共同一法身」,這個共同是真同,不是抽象的同。為什麼?法身沒有相。有相,相有侷限,一個一個的,同只能說理上同,事上還是不同。理跟事都同,那這個相就解脫了。解是把煩惱解除、業障解除,煩惱斷盡,業障消盡,這是因。消盡之後,法身就現前,這個法身沒有相。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像我們這個房間裡面的燈光,十幾盞燈光,遍照這個房間,光與光互相都融在一起,分不出是哪一盞燈的光。但是實際上還是有不同,你看我們熄掉一支光、一個燈,這個燈光就沒有了,它就不在這個裡頭。增加一個燈光,燈光也融在裡頭,融在裡面個別的身就不見了,見到什麼?一個共同的身相,這個身相是無相的。所以淨土裡面稱它作常寂光。常寂光是身,常寂光也是土,為什麼?身跟土都融化成常寂光,光光交融,沒有彼此。雖然沒有彼此,這些諸佛如來在因地上修行的時候發願不同,緣不一樣,他在起作用的時候,一定是有緣眾生,每一尊佛緣都不相同。現在我們知道,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感應一定是有緣的,無緣不起感應。

  現在我們看到科學報告,知道所有一切法,像前面偈頌裡面所說的,也是曇鸞法師,「有量諸相」。有量就是有色相的,實報土裡面有量,同居土有量,方便土有量,常寂光土無量,只有常寂光,只有法身這是無量的。起心動念,我們在《還源觀》上讀到的,念頭才動,周遍法界,凡夫不知道,聲聞、緣覺也不知道,連權教菩薩都不曉得。誰知道?大經上說,八地以上,這是大菩薩。菩薩總有五十一個階級,最上面的四層知道,八地、九地、十地、等覺,這四個位次知道。證得這四個位次的人多。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裡面,他從初住算起,所以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因為前面十位沒有離開十法界,不能算真正的聖人,真正的聖人要從圓教初住說起,所以只有四十一位。這些人他們是有量諸相。「蒙光曉」,這個光是常寂光,這個光是妙覺如來的光,就是究竟佛果,真正是無上菩提。等覺還不行,等覺有上,上面還有妙覺,妙覺就真的無上了,無上菩提。這個光是妙覺如來的光,是究竟圓滿的光,也可以說是常寂光的光,等覺以下統統都被它照住。

  這個得到了究竟的解脫,連無始無明的習氣都沒有了,真叫究竟解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無明是破了,也就是真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雖然成佛,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斷盡,習氣可以說不礙事,只是不能回歸常寂光,他就這麼一個障礙,其他的什麼障礙都沒有。所以實報土裡面法身菩薩,跟妙覺如來有同樣的智慧、同樣的能力,在十法界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現身說法,應該現什麼身他能現,應該說什麼法他也會說。現身說法不是自己意思,他自己不起心、不動念,當然分別執著沒有,那叫隨心。隨不是隨他的心,是隨眾生心,眾生希望見佛,他就現佛身;眾生喜歡菩薩,他就現菩薩身,他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感應道交是這麼回事情。

  千萬不要誤會佛菩薩還有念頭,還會起心動念,那是凡夫。你看看,實報土裡面,法身菩薩都不起心、不動念,何況妙覺!起心動念,十法界裡面眾生。《楞嚴經》上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心就是感,起心動念是感,佛就有應。這就是大乘經教上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一定跟他有緣,你見過他的形像,木雕泥塑或者是彩畫的,你知道這一尊佛叫阿彌陀佛,那一尊佛叫毘盧遮那佛,你知道,這就有緣,阿賴耶識有叫有緣。有緣,佛就一定會現相,會幫助你,我們念念都有感應。我們身體狀況自己不知道,佛知道。為什麼?這個肉體是物質,物質它有波動現象。現在我們知道,彌勒菩薩所講的,它波動的頻率是多少?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有一個同學送給我一份科學報告,現在的科學家已經測出來,這一些波動的現象測出來是多少?一秒鐘一千兆。彌勒菩薩講一千六百兆,現在科學家測出來的是一千兆,頻率太快、太微細,我們一般人無法覺察到。但是這樣的頻率佛知道,法身菩薩全知道,知道你肉身這個頻率,就是知道你身體健康狀況。起心動念那個頻率也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沒有一尊佛不知道!每一個諸佛剎土裡面,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知道,因為我們念頭才動,周遍法界,速度太快了,我們自己不曉得,他知道比我們清楚多了。

  問題,我們一定要相信,對諸佛菩薩一定要有真誠恭敬,才能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一般人起不了,原因是他沒有那種真誠恭敬心。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這個一分利益是佛的加持你能感受得到,十分誠敬你得十分利益。實實在在說,諸佛菩薩加持我們是圓滿的,我能得到幾分,看我恭敬心、誠敬心,我接受多少。佛菩薩沒有分別心,所以加持都是圓滿的,沒有恭敬心加不上,加持你一絲毫都得不到。你多一分恭敬心,你就多一分受用。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否則的話,辜負了佛菩薩照顧,他照顧到了,我沒有受用,接受,沒有接受到。

  解什麼?解的就是煩惱、就是業障。我們一般講斷煩惱、消業障,這個解就是斷的意思、就是消的意思。這個地方是用比喻,比喻一個人,有人用繩索把你捆綁起來,你就不自由了,現在把這個繩索解開,恢復自由,就是這個意思。佛告訴我們,我們今天身上有三條繩索,這三條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見思煩惱解掉了,塵沙、無明還在,三條你解掉一條,這個人叫阿羅漢。雖然解掉一條,可是這一條,六道輪迴沒有了,就脫離六道輪迴。再把第二條解開,第二條是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就是煩惱多,像塵沙一樣,數不清、數不盡。《華嚴經》上稱的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華嚴經》說的是這三個名詞,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塵沙煩惱真是多,我們那個分別心,從早到晚念念都在起。塵沙煩惱斷了,就是不分別,證得菩薩的境界,提升了。最後一條繩子是無明煩惱,《華嚴經》上叫做妄想,所以無明就是妄想。妄想斷掉了,就成佛了,清淨平等覺就得到了。清淨心,沒有執著,心清淨;沒有分別,心平等;覺現前了,妄想就沒有了,經題上這五個字,三個境界。大乘教裡修行,無論修哪個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都是指方法說的。無論用什麼方法修行,要到這個境界才算是成就。如果清淨平等覺統統沒有恢復,還是凡夫,你在原地踏步,你沒有走出來。那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是你沒有放下。所以,佛法修學的功夫不是別的,真的是教你放下。

  我的緣分的確很殊勝,學佛第一天跟出家人見面,就是章嘉大師。我就向他請教,我說佛法好,方老師給我介紹,我知道了,有沒有方法能讓我們很快的契入?我跟同學們說過,我提出這個問題向大師請教。大師看了我,看了半個鐘點才跟我說話,這種教學的方法我沒見過。十多年之後,我才真正明白,我們年輕,心浮氣躁,提出的問題老師不回答你,一定等你浮躁的心定下來他才跟你講。看了我半個小時,他看我,我也看他,等他的答覆。半個小時,定下來了,就像在禪堂一樣,定下來了,說了一個字「有」。我們年輕,沉不住氣,有,精神就抖擻起來了,他又不說了,第二次停的時間不長,六、七分鐘。我們體會到古大德傳法都在定中,決定不能有絲毫浮躁,浮躁聽不進去,聽進去也就像耳邊風一樣,你不重視。所以這種方法,真的叫你聚精會神,他才給你講。言語很簡單,分量很足,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實際上就是大乘教裡面講的止觀。我們看《華嚴妄盡還源觀》,最後教你修行的方法,五止六觀,這賢首國師的。如果講止觀,我聽不懂,是佛教的名詞,那得很費力氣。老師要我能聽懂,所以不講止觀,講看破放下。看破就是觀,放下就是止,這個話我們聽得懂,這裡頭的意思非常深廣,我們不知道,但是說了我們聽得懂。

  我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給我講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是我跟老師第一堂課,兩個小時,說話不多。這三種布施都是放下,財要放下,法要放下,你所修學的東西也不能執著。放下財,這個財是代表煩惱障,法是代表所知障,這都是十幾年之後我才明白的。老師那個話裡頭意思很深、很廣,慢慢去體會,感謝老師把我引入門,善巧方便,讓你對佛法產生興趣,產生信心,這個初學的目標就達到了。對初學的人,這裡頭還帶著點誘惑力,不跟你講真的,講假的,假也是真。告訴你財布施得財富,錢從哪裡來的?從布施來的,布施是因,財富是果。命中有財庫,你看算命看相的,命裡頭有財庫,你這一生有多少財。財庫從哪裡來的?是你前世所修的財布施,叫財庫。前世前生修財布施修得多,這一生你命裡財庫滿滿的。財庫是滿的,這因有了,隨便你做什麼你都賺錢,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那是什麼?那是緣。因是命裡有,因加上緣,果報現前,財滾滾而來,這麼來的。

  如果你命裡頭沒有,再好的緣,你都得不到。皇上賜給你千億兩黃金,你得不到受用,你命裡沒有,你要接受,可能命就送掉了。為什麼?那財把你壓死了。你命裡沒有那麼高的地位,你爬到那麼高,高上去的時候,不是災就是禍,命裡沒有。命裡有的你能得到享受,命裡沒有的決定得不到。如果你真的明白這個道理,你的心就定了。你要不要求財?不必求。為什麼?求不到。命裡有的,到時候它就來了,緣成熟了,財富就現前了。所以決定不會用非法手段去取得財富,非法手段這都是緣,取得財富了,得到的是你命裡有的。為什麼?你沒有生病,你沒有遇到橫禍,命裡所有的,你看看冤不冤枉?所得到的跟你財庫裡頭打折扣了,因為你非法得到的。你命裡頭有一百個億,你現在只得到五十個億,打對折了,還自以為了不起,我得這麼多財富,其實打折扣了。手段愈毒辣,愈不正常,打折扣愈多,一百億可能一生你只能享受到十億,自己還感覺到很滿足,其實十分之九沒有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如果你是正常的緣所得到的,無論你從事士農工商,你是正常所得到的,你就是圓滿的。如果得到了財富,你又肯幫助貧窮的人,你的財庫上升,好像利息一樣,它會上漲,你命裡本來有一百個億,說不定會變成兩百個億。你以財去養財,以財去積德,這是真正有智慧、真正有大福報。這一生做大官發大財,來生的地位比這一生還高。我們就知道,這個世間做大官發大財的,那個命都是從行善積德而來的。地位愈高,他積得久,三世、五世、十世。帝王的命決定超過十世,他要沒有十世行善積德,他到不了這個位子,他得不到那麼大的財富,生生世世累積的功德,不是偶然的。

  了解這些業因果報,我們心就平了,對於富貴不會羨慕、不會嫉妒。為什麼?人家過去修的,他這一生應該得到;我過去沒修,我當然沒有,心平了,人就老實了,安分守己。這是因果教育。別人有你沒有,你不服氣,你去奪取別人的,偷人家、搶人家的,不行,你還是得不到,你所造的罪業,來生在三途,更苦,你做錯了。安分守己,安貧樂道,這是什麼?消業障。業障消除,我所積累的功德成就,這使你一世比一世好。世出世間法裡頭有大道理在!這個道理,佛經裡頭講得透徹,儒跟道裡面也講得非常好,要多讀、要多學,你就明瞭。明瞭的時候,改善自己的命運。

  改善命運最著名的一個小冊子《了凡四訓》。他這個書,於本意不是流通給大家看的,他是給他兒子的,告訴他兒子他的命運是怎麼改過來的。以後這本書傳出來了,讀的人多,受益的人無窮,了凡居士的功德就大了,連外國人都學習。這個書在日本社會普遍流行,讀這個書,依照這個書學習的比中國人多,日本天皇都念這個書,喜歡這部書。所以人不能不知道因果,不能不知道命運,不能不知道輪迴。輪迴是可以超越的,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六道就沒有了,就超越了。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就超越十法界,就成佛了,你就生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大概不是修淨土的人都到華藏世界去了,毘盧遮那如來的實報土,都到那裡去了。

  這是講解脫。這三大類的煩惱放下了、斷掉了,你就脫離十法界,作佛去了,叫脫。解脫光輪,輪意思好,輪在佛法裡頭代表圓滿,佛取這個。你看,輪有心,輪是圓,有心,有周,心是內,周是外,有內外。心不動,圓周動,這個意思好。佛教給我們養心,心要不動;養身,身要運動,身就是輪外面的周,它不動就沒有意義了。我們現在人心顛倒,心,想這個東西多,不動的它偏動;身,要動的它不動。身要不動,身就壞了;心要動,心就壞了。輪的意思好,圓滿具足的意思。解脫光是智慧,沒有智慧,你不肯放下,智慧是看破,看破自然就放下。

  這一樁事情,早年章嘉大師是多次提到,不是一次,我的印象很深。千萬不要以為你懂得了,很多人都自以為我懂了。章嘉大師說你沒懂,為什麼?你沒有放下,你要懂你決定放下。他跟我舉了個比喻,就是懂跟不懂有關係。他說譬如我桌上,我這邊放的是黃金,這邊放的是黃銅,你要真正識貨,我說這兩樣你隨便挑一樣,你要懂得,你一定取黃金。這就說明,看破決定放下,沒有放下就是沒有看破,你還要努力。最怕的是這個,以為自己看破了,他就不能再前進了。知道自己還沒有看破,我得在這上下功夫,在解門上下功夫,我解得不夠透徹。真正透徹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因為一切法是假的,它不是真的。

  解脫就是放下,光輪就是看破,這兩樁事情是沒有邊際的,「無限齊」,沒有邊際的。大師告訴我,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又幫助你看破,它兩個相輔相成。到以後我們才曉得,老師講的就是止觀,止幫助觀,觀幫助止。他不用佛學名詞,我那時候剛剛學,剛剛初學,說得我們印象非常深刻。所以阿彌陀佛又號無邊光,蒙光觸者離有無,你看把有無放下了,平等智慧現前,有無沒有了,有無是分別。是故稽首平等覺,解脫就平等了,沒有解脫不平等。平等比前面的清淨又提升了一級,清淨是阿羅漢,平等是菩薩,這向上提升了。「曇師以解脫光註無邊光。解脫者,涅槃三德之一。復名之為輪。輪者,圓具之義。表解脫之德圓滿具足」,這意思好,念老說得很對。

  「無限齊者,離一切局限與齊同」。無邊光沒有邊際,智慧沒有邊際,有邊際就有侷限,就有可以跟它平等的,齊同就是平等的。沒有能跟它平等的,這就是無量無邊的意思。「離有無者,離有無之二邊。離一切邊,從容中道。邊中俱離,究竟解脫」。這大乘教裡頭,祖師們常說二邊不立,二邊就是有無,有無二邊都放下,那叫中道,中道也沒有。立一個中道,是把有無二邊做為一邊,從這裡又產生一個中道。中道也沒有,也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看邊中俱離,究竟解脫。佛說中道,不要被中道迷了,以為真有個中道,錯了。中道是對二邊說的,有對面是無,無的對面是有,二邊都放下了,那叫做中。從邊又立個中,這叫中道,叫第一義諦,名字有,實際上沒有。從名字上你要能夠悟入真實,這叫開悟,所以不能執著。這就是佛《般若經》上所說的,法,佛法,佛法不能執著,非法你自然放下了。

  佛法是智慧,一執著就是煩惱,不是智慧,它變成知識。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知識有侷限,不圓滿,智慧沒有侷限,它是圓滿的。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沒有後遺症,知識解決問題,後頭一大堆後遺症。今天都崇尚於知識,我們在國外參觀很多著名的大學,我們去訪問,跟他們做交流,統統是知識,包括倫敦著名大學裡頭的漢學系,我們很關心的。看看外國人研究中國東西,我們不能不佩服!我們看了,增長了我們的信心,那就是中國的文言文可以恢復。外國人講中國的北京話,比我講得好,我都不會講,他們一口北京話。能看中國的古文,我們現在中國人連古文都看不懂,他們能看懂,他們學文言文。我問他們,你們用了多長的時間把中國文言文學會?他告訴我,三年。不難!在英國三個學校,牛津大學、劍橋跟倫敦大學,我去訪問。

  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裡面有學中文的,到台灣去留學,一個女生,她學什麼?她學《華嚴經》。正好我在台灣講《華嚴經》,她就找到我了。她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跟台大交換的學生,到台灣來留學,在我圖書館裡面住了三個月。我問她,中文學了多久?三年。歐洲人學也是三年,可見得這個不難!我們中國人不會,為什麼?中國人怕文言文,嚇到了,為什麼?太深了,學不會。外國人沒有這個概念,沒有這種畏懼心,三年就學會了。我們想想,中國古人教學,就想到可能。為什麼?民國初年,我們看到小學生寫的作文,文言文寫的。年齡多大?大概十歲。十歲的小朋友寫的作文,現在大學文學系畢業的可能都寫不出來,沒有教,一點都不稀奇。小孩從六、七歲開始讀書,全讀的是文言文,四書五經背誦,他就學成習慣。所以三年確實是能成功。

  從前李老師告訴我們,熟讀五十篇古文,這個熟讀,要能夠背誦,要能夠講解。一個星期學一篇,一年五十篇,這一年的時間,你就有能力閱讀文言文。你再用一年時間,熟讀一百篇,你就能寫文言文,那中國人兩年。外國人三年可以,中國人兩年。一個星期背一篇不是難事。以前老師給我們選的課程是《古文觀止》,《古文觀止》裡面有三百多篇文章,老師不給你選,你自己選,選五十篇,自己去讀、自己去背,老師只把這個方法教給你。你能夠繼續兩年去背一百篇,那你文言文的基礎就非常好。

  台灣國語日報所編的《古今文選》,編得好,有注音、有註解、有翻白話文,最好的學習教材。我是讓蔡老師他們將《國學治要》裡面這些文章,跟《古今文選》去對照,對照有相同的,大概有兩百多篇相同的,這就省事了,我們不要再去搞注音、註解了,有現成的。從《古今文選》裡頭抽出來,跟《國學治要》裡頭的目錄對照,你就讀這些東西。因為《國學治要》是《四庫全書》的入門,那你學會這個,你將來讀《四庫全書》沒有問題,文字上沒有障礙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都在《四庫》裡頭,寶藏!祖宗留下來的。我們選東西,確實我們讀得不多,不曉得從哪裡選起。好在古大德已經把這個事情做好了,留給後人,古人用心,真難得!為後世人著想,這個恩德要知道,我們認真學習就真報恩。

  他們編《國學治要》有不少人,專家學者八年時間編成的。我看到他的序文,編成的時候寫了一篇序,序文是丁卯年,那一年是我出生的那一年。他們編完成寫序文,我那一年出生的,就是說八十六年之前。又過了四年書才出版,才印出來流通。我們知道,印的數量肯定不多,頂多一千套。經過八十四年,一千套的書能有幾部留在現在?太少了。我是同學們替我找到這部,寄給我,我一看,紙張變成黃色的,很脆了,很容易破掉,時間太久了,八十多年了。出版算是我四歲,也有八十二年,紙張保存八十二年不容易!所以還好,這祖宗之德,字沒有損壞,字很完整。所以我趕快找世界書局印一萬冊,這就留下來了,不會再失傳。分送給全世界各個大學圖書館收藏,我們中國東西就不會再失傳,這是寶。有《群書治要》、有《國學治要》,恢復中國傳統文化有門路可循了,否則的話,這麼多東西從哪裡下手、從哪裡讀起!

  現代的印刷術發達,真難得!民國以來,這個六十年間,多少專家學者希望《四庫全書》能夠印出來,就怕它失傳。因為《四庫》只有三套完整的,原本一共是七套,戰亂當中喪失掉了,現在只有三套半完整的。《薈要》只有一套,孤本,一個變動失掉了就沒有了,那你到哪裡去找?這真的是無比稀有的寶藏!所以在台灣初版,《全書》印了三百套,《薈要》印了兩百套。我問書店的老闆,怎麼印得這麼少?怕賣不掉,分量太大,定價很高,這成本很高。第二次,去年,孫中山先生倡導革命成立民國一百年,台灣為做一百年的紀念,政府要求商務印書館《四庫》再版,世界書局的《薈要》也再版。書店首先通知我,我說歡喜,難得,我就跟商務印書館訂了一百套,他歡喜,我是大主顧,一下就要了一百套。《薈要》,世界書局的,我跟他訂了兩百套。

  那個時候,他們在倡印的時候,我在山東大學跟展校長,這是老朋友了,我就跟他講,我們訂這個書,希望用學校的名義代送給全國好的大學,一個學校有一套。他答應了,我才敢訂,要不然這個書我放都沒地方放。沒有想到展校長調走了,現任的徐校長,我也認識,見過幾次面,就沒有那麼熱心了。所以這一百套《全書》真的很費事,大概國內送了三十幾套,其他的送海外,送了印尼十套,馬來西亞十套,澳洲也送了十套,這都已經送出去,現在我們這裡大概還剩十幾套。

  五月《薈要》出版,印兩百套,不知道中國有沒有門路能進得去。如果進不去,我現在有個機會,也是五月份,曼谷有一個活動,是泰國世界佛教學人組織他們辦的一個活動,找了我。我建議他,把這個活動擴大,不僅是佛教,各個宗教統統邀請參加,他同意了。所以我這兩百套書,現在還沒確定,以自己國家為第一個贈送對象,自己國家不能進去,我就想把這個交給泰國,世界佛教學人組織,由他們贈送給全世界每個國家,由泰國外交部代我送,這個都答應了。希望中國的寶藏,在這個世界災難很多,變化很大,我們只有大量的分開來放,才能保得住,放一個地方不行,不安全,到處都放,總有地方保存下來。我們做這個事情目的是在保存中國傳統文化,這都是古籍,沒有絲毫增加,原本。所以我們今天讀到佛經上這些經文,很感慨。

  「邊中俱離,究竟解脫」,這是「無邊」的意思。《論註》裡面,「畢竟平等意業」。末後直接說平等覺,平等覺也是阿彌陀佛的聖號,或者前面再加兩個字,清淨平等覺,都是阿彌陀佛的名號。「頓顯第一義諦,畢竟平等,萬法一如。曇師此讚,剖顯無邊光佛號之深義。此真能讚佛者」。他這個十二光讚,非常之好,註解《無量壽經》的人很多,都沒有他講得這麼深,意思深廣無際。

  我們再看第三『無礙光佛』。「無礙者,憬興、義寂曰無障礙」。《淨影疏》裡面說自在。曇鸞法師的讚,也是一首偈,「光雲無礙如虛空,故佛又號無礙光。一切有礙蒙光澤,是故頂禮難思議」。這首偈子的意思,「光如虛空,故無障礙。本體常寂,妙用無窮。自在無礙,光明遍照,一切有礙,皆蒙光益」。念老的解釋,解釋得很好。我們怎麼學習?光雲無礙如虛空,光是智慧,雲是形容,雲表什麼意思?在佛經裡頭,這個字用得非常之多,表非有非無。遠看上去有,近看就沒有,它代表非有非無,不能說它有,不能說它沒有。這是什麼?這是一切法的真相,相有體無,我們今天所看到一切現象,相有體沒有。

  現在科學家知道,這現象怎麼來的?高頻率振動產生的。彌勒菩薩不說我們不知道,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就是念頭的頻率,一彈指有多少?三十二億百千念,單位是百千,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一彈指三百二十兆次的這麼高的頻率,讓我們看到物質的世界。這些現象不一樣。不一樣是他的緣不相同,理完全相同,離開波動的現象,一切法都不存在。所以佛經上稱相叫無常,就這個道理,它不是常住的,它是無常,波動狀態底下產生的。像什麼?像電影。特別是從前,我們看老式這個電影,這是電影的底片,就是幻燈片。這個幻燈片在放映機上放,用這個光打在屏幕上,屏幕上的像不就是波動的現象嗎?它全是動的。不動,不動就沒有了。所以跟這個道理完全相同,整個宇宙就這麼個道理。

  我們看電影,一秒鐘才二十四張,頻率是二十四,一秒鐘。那個鏡頭開,放一張,關上,第二個出來了,再打開,關起來,第三個出來了。鏡頭開一次是放一張,一秒鐘鏡頭開關二十四次,它播二十四張,張張不一樣,沒有兩張是相同的。所以,我們看的這個相是什麼東西?現在科學家的名詞,就是許許多多的印象糾纏在一起,你看出來了。它要不糾纏在一起,你看不到,什麼都看不到。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實際上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現象,它的頻率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這個一秒鐘二十四次,二十四次已經把我們欺騙了,我們看到電影好像是真的。現在用數碼,不用膠捲,速度比這個快,所以看到的畫面愈來愈逼真,就是它速度快。我們現實那是最逼真的,這個速度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你要說這個身體是自己,一秒鐘已經換了一千六百兆次,哪一個身體是你?

  所以這個事實真相明白之後,對身見就放下了,知道它真的不是我。身見放下了,你這個身體就健康了。為什麼?它恢復正常。常常想著這個身體,今天這痛,明天那裡不舒服,病就來了。從哪裡來?從心想來的,你不想它,一切恢復正常。所以,李老師教我們一個絕妙的方法,當時教我,我沒接受,現在想想,這個方法妙極了。他教我們把心裡頭垃圾、髒東西統統把它清除掉,打掃得乾乾淨淨,把阿彌陀佛請來,放在心上,我的心裡頭就阿彌陀佛一尊,其他垃圾沒有。這老師教給我們方法,真好!修.藍博士也是這個辦法,他是講記憶,你頭腦裡頭還記得這個、記得那個,把一切不好的記憶統統清除出去,不要記這個東西,不要想這些東西。先把不好的清掉,然後好的也清掉,你才真正恢復健康。這跟佛法一個道理,不好的記憶,這就是業、惡業,墮三惡道,好的記憶生三善道,出不了六道,兩邊都清除掉了,你就能超越六道,是這個道理。

  好的、不好的全是假的,所以它是平等的。換句話說,地獄跟天堂是平等的。地獄裡頭是幹什麼?消惡業,你造的惡業到那去消。天堂,消善業,你造的善業到天堂去消。你的真心裡頭善惡都沒有,是清淨的。惠能大師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是你的真心,你真心裡頭沒有善惡,統清除掉了。我們現在沒有能力清除掉,保不住,還會有胡思亂想,怎麼辦?換成阿彌陀佛,這是淨宗無比殊勝的方便,妙絕的方法。起心動念就想阿彌陀佛,熟讀《無量壽經》,起心動念想西方極樂世界、想阿彌陀佛。你天天想他,你決定到極樂世界,你不到那裡去誰到那裡去?心想事成。可別想別的,好壞都不想,這就完全對了。

  這個經你要是真念通,你懂得意思了,你才知道世出世間法裡頭,還有比這個更好的嗎?找不到了,在佛法裡面這是絕頂了。《華嚴》說得詳細,這個說得簡單,我們用這個好。《華嚴》太大了!《華嚴經》講一遍,不是一千二百個小時,至少二萬個小時,我們過去講了五分之一,四千個小時,五分之一。災難太多就來不及了,換這個本子,這個本子跟《華嚴》完全一樣,等於是《華嚴經》的精華,古人稱這個是中本《華嚴》。大本時間太長,我們學中本,一千二百個小時講一遍,真有受用。天天不離經教,天天不離阿彌陀佛。

  所以光雲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這種智慧光無礙如虛空,像虛空一樣沒有障礙,所以佛號無礙光。光如虛空,故無障礙。本體常寂,只有寂它才放光,它要是動,動,光就沒有了。這個話重要。我常常說智慧、知識,在劍橋大學、在倫敦大學講演的時候,我就提出這個,我把這兩個字寫在黑板上。外國人讀是從這邊到那邊,我寫的是佛學、道學、儒學,因為他們學中國傳統文化,漢學系的,我說你們讀是從這邊讀的,儒學、佛學、道學。中國人,中國人從這邊念的,中國人從右到左,中國的念法是學佛、學儒、學道,味道不一樣。儒學、佛學、道學是知識,學儒、學佛、學道是智慧,不相同。

  你們大家今天搞的是知識,拿儒釋道的經典去寫博士論文。有一個同學告訴我,他用《無量壽經》寫博士論文。我問他,《無量壽經》中文本有九個版本,你用哪個版本?他用夏蓮居會集本,跟我本子一樣。還有個同學用《孟子》,儒家的四書裡頭《孟子》,用這個寫論文。還有一個告訴我,他用的是唐朝文學家,以他的全集來寫論文,難得,那個人的名字好像也是屬於唐宋八大家的,我一下記不起來。我說你們所研究的是佛學、儒學、道學,這是屬於知識。但是學儒、學佛、學道那不一樣,學儒要學成跟孔子一樣、跟孟子一樣,學道要學跟老子、莊子一樣,學佛要學得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所以我就說,如果在現代這個時代,出現幾個孔子,出現幾個釋迦牟尼佛,出現幾個老莊,你說世界有沒有救?有救。但是如果你專研究它,你做不到,把它當作一種學術來研究,你寫成博士論文,將來可以拿到博士學位,在歐洲可以做一個漢學家、一個名教授,你得不到三昧,你智慧不開。換句話說,今天社會問題你解決不了,道理就在此地。

  中國人自古以來求智慧不求知識,有智慧的人知識自然懂得。為什麼?他一接觸就明瞭了,不需要學,一看就懂,一聽就懂,一接觸就懂。智慧重要,智慧是自性裡頭有的,本體常寂,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你們現在一天到晚動腦筋,心不清淨。心不清淨生什麼?生煩惱,不生智慧。我說得他哈哈大笑。真的,本體常寂,要知道,什麼是真心?如如不動是真心,寂是真心。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沒有動,沒有搖晃,那就是真心,真心是不動的。妄心就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頻率,妄心是動的,真心不動。這一句話很深,不動妙用無窮;一動,動的時候,那個作用就有限了。就是前面講的有量諸相,有量就是有限量的,動是有限量的,不動是無限量的,所以不動叫妙用。

  於是乎我們就明白,佛法的修學,無量法門,都不出戒定慧三學,總綱就是戒定慧,戒定慧下面無量無邊法門,統統是屬於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寂就是定,它是樞紐,得到了寂,寂起作用就是照。所以佛常常用水做比喻,一個池塘的水,很靜,不動,水清淨一點污染沒有,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風景統統照在裡頭,但是一動就不能照了,就支離破碎了。動是妄心,寂是真心。那個照就是智慧,就是此地講的光。光從哪裡來的?光從寂來的,從定來的。定從哪裡來的?定從持戒來的。所以持戒,持戒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得定。今天持戒人,我見到一些,沒有定。不但沒有定,造業,自己持戒,批評別人不持戒,憎恨別人不持戒。看到不持戒的,好像就脾氣很大,要批評人,那個定怎麼能成功?持戒的目的是得定,不是教你拿著這個批評人,自己以為不得了了,別人都錯了,把持戒的意思都搞錯了,這叫盲修瞎練。

  所以一定要懂得,戒律是一門大學問,在三藏裡頭獨立一藏,那不是小事,很重要。如果不從這裡入門,佛教就會消失掉。所以我們心裡有數,佛教能不能復興?難。佛教真能保存在世間只有淨土宗,因為它帶業往生,它能夠禁得起大風大浪,其他的任何宗派都不行。為什麼?它戒是根基,就像蓋房子一樣,你沒有地基,你怎麼能蓋房子?淨宗殊勝,它不需要地基。只要你真信,真願意往生,真肯念這句阿彌陀佛,其實戒定慧都在這當中,你真信真願就是戒,你一心專念就是定。李老師教給我方法,那不就是定嗎?把心裡面善跟不善統統放下、統統請出去,阿彌陀佛請進來,妙絕的方法,這妙用無窮,自在無礙。

  自在是什麼境界?自在是定,定就自在。為什麼?煩惱沒有了,有煩惱就不自在。煩惱沒有了、妄想沒有了、雜念沒有了,你就自在無礙了。這個時候什麼?真心現前,真心現前是光明遍照。這遍照是什麼意思?一般宗教裡頭對神的讚歎,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光明遍照就這個意思。這個光明就是自性智慧現前,這個智慧不是學來的,智慧學不到。從書本上學不是智慧,知識,這個一定要知道。如果把知識當作智慧,那個誤會可就大了。知識是凡夫,智慧是聖人。智慧人人都有,知識人人未必有,你要去學你才有,你不學你沒有。但是智慧是人人本有,現在是什麼?煩惱障礙住了。煩惱三大類,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三大類。這三大類煩惱統統放下了,自然就出來了。

  放下煩惱的方法是戒律,戒律的效果是禪定,得到了禪定就放光明,禪定是清淨心,清淨心一現前,智慧光就出來了。看經教看不懂,智慧光出來就懂了,就能在一句一字裡頭看很多意思,無量義,說不完。看人看事統統生智慧,不生煩惱,妙用,妙用無窮!沒有智慧的人他都屬於情執,所以他生煩惱。看到人事物,順自己意思的,歡喜,歡喜也是煩惱。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欲,都不是真的,都是情緒在波動,那都是風浪,不是平靜,都起波浪了。小的歡喜小浪,大的歡喜是大浪;小的瞋恚是小浪,大的瞋恚是大浪,反正統統都是風浪,你的心不平。這才教你要修定,道理在此地。要修到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執著,我們一般講,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也沒有分配的這些念頭,這都是屬於執著,我們的心就清淨了。這些念頭愈強,煩惱就愈重,煩惱在造業,業有善惡,就感得善惡果報。這種造作念念都不間斷,很麻煩,它為什麼?習氣。不想造,到時候它就會發作,自然發作,這是什麼?養成習慣了。

  淨宗裡面這個方法就是念佛,念佛在什麼時候念?起心動念。順境,歡喜心起來了,阿彌陀佛,歸到阿彌陀佛那裡去,把那個歡喜心打掉;不稱心的,厭惡的念頭生起來,阿彌陀佛,統統把念頭歸到阿彌陀佛。古大德所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一定要起,念不起你是聖人,你不是凡夫,凡夫哪有不起念頭的道理?要覺悟得快,第一個念頭起來了,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不要讓第二個念頭跟第一個念頭相續,這叫真功夫,這叫會念佛。念久了,養成習慣,這妄念就不生了,縱然有這個念頭,很淡薄,不嚴重了,對往生不會造成妨礙。這個東西很濃、很嚴重,往生最後那一念你還要起心動念,那怎麼辦?麻煩在此地。所以送往生真的要注意,送往生的時候,決定不許可他的家親眷屬在旁邊,他走的時候。為什麼?動感情,一動感情就去不了,就搞輪迴了。所以要靠念佛的同參道友替他助念,家人離遠一點。家人什麼時候來?斷氣十二個小時之後再進來。為什麼?他神識走了,離開了。八個小時是決定不可以的,十二個小時,大概神識一般離開了,這個時候可以,我們不能不知道。

  一切有礙,有情,情執,皆蒙光益,這是講,一切有礙就是包括一切有情眾生,都得到如來無礙光的利益。前面說的無量光、無邊光,無邊也就是平等,無礙,真正回歸到清淨平等的境界,所以說「難思議」,不可思議。學佛最重要的是要把學的東西用在生活上,真用上了,我真學會了。如果學了與生活不相關,那等於沒有學。所以這個光,十二光,實際上全是智慧。為什麼十二種名稱?十二種不同的作用。這個十二種一展開,無量無邊的德用,舉十二個例子,讓我們在此地學習,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這才管用。學一樣只知道一樣,那要什麼時候才能學得會?所以一通一切都通,這就好教了。

  惠能大師那個天分,老和尚只需要兩個鐘點教他就行了,就全通了,他就畢業了。為什麼?心清淨,他的心本來就清淨,所以一點就通了,就差那麼一點點。這不是凡人,從什麼地方看來?從他的恭敬、從他的謙虛。我們在《壇經》上看到,六祖在黃梅八個月,對待任何一個人恭恭敬敬,那個恭敬不是裝出來的,真心裡頭流露出來,自己謙卑。沒有念過書,沒有上過學,其實智慧比誰都高,他看、聽、接觸,理解得深廣,只有老和尚曉得,別人不知道。印證了中國古人所說的「學問深時意氣平」,愈是有學問,愈是有德行的人,愈溫和,愈沒有脾氣,心平氣和。說有學問、有德行,脾氣很大,那不是真的。《論語》上有一句話說,孔子講的,說假設有個人,「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聖人,孔子一生最佩服的人,有他的才華、有他的德行,但是有兩個毛病,一個是驕,驕傲,一個是吝嗇。他說「使驕且吝,其餘則不足觀也」,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的,決定沒有驕慢的習氣,決定沒有吝嗇的習氣,那是什麼?小氣,肯定他是大方,心胸廣大,一定是這樣的。孔子用這個標準看人,真有德行、真有學問從這看。好,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