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一六集)  2012/9/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1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一千零十八頁,倒數第四行看起:

  「二者不信不可稱智,不了佛智體絕對待,離過絕非」。前面不思議智是轉前五識所成就的,這個第二是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就是不可稱智。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都不知道,這些是大乘教裡頭的祕藏,甚深深密之法。佛智,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體絕對待,智之體就是性德,性德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我們今天講絕對,對面是個相對,還是對待法,換句話說,它這兩者都不是。這就是大經上常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凡是能夠言說的都是對待的,凡是能夠思惟想像的也是對待的。能思所思,能見所見,能說所說,統有能所。可是自性裡面,這些東西全沒有。全都沒有,怎麼個說法?不但說不出,念頭都達不到,叫無法想像。

  言語沒法子說,叫言語道斷。心思不能想,叫心行處滅。這兩句話說得好,但是沒有人能夠體會得到,只是說這樁事情不能說、不能想。不能說、不能想,我們什麼都不知道,被無明蓋覆住了。實實在在說,我們都是因為沒放下,起心動念太深了。能夠見到阿賴耶,起心動念放下了,能有幾個人做到?大乘經裡面佛說八地以上;五十一位菩薩,大乘菩薩最高的四個位次,他們知道,他們見到了。他們雖然見到了,也說不出來。如果真說,也就是此地所說的,眾生、凡夫、二乘、三賢菩薩們都沒有辦法理解。

  下面,「曇鸞師曰」,曇鸞法師講,「不可稱智者,言佛智絕稱謂」,沒有辦法講,說什麼都不是。宗門大德有所謂「說似一法即不中」,說不出來,這就不可稱量。「非相形待」,就是不相對待,也就是說它沒有相對的。我們能體會到的,全是相對的,說大,大的對面有小;說長,長的對面有短;說是,是的對面有非,統統是相對的。不是相對的,你就說不出來,它不相對待。「何以言之」,這沒法子說。「法若是有,必應有知有之智」,法有,一定有個知有的智慧。法要是無,也應該有知無之智。「諸法離於有無」,非有非無,所以沒有知有之智,也沒有知無之智。「故佛冥諸法」,冥是離開,二邊不著,「則智絕對待」。

  「以知取佛,不曰知佛;以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知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換句話說,「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你沒有辦法知佛,所以叫不了佛智。「佛智離此四句」。有,是一句;無,是一句;亦有亦無,是一句;非有非無,是一句,佛這四句都沒有,你怎麼知道它?四句推演,推演到百非,就是推演到一百句,「佛智離四句、絕百非,體離對待」,只能夠意會,不能言傳,言語達不到,言語只能描繪一個彷彿,真的達不到。

  惠能大師開悟了,描繪性德、作用,自性的性德,法爾如是,他說出「清淨,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不動搖,能生萬法」,他只說這五句。從這五句裡面你去體會真實,我們能不能體會到?不能。為什麼不能?我們用的是妄心。什麼時候你能體會到?你一說就明白了,必須得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不起心、不動念是破無明。破無明就見法身,就是這個事實真相,這是一切法的真相,叫諸法實相,是一切法的根,是一切法的本源,是一切法的理體,一切法都從它生、都從它現。它不是一切法,能生一切法,人人都有,個個不無,絕對是平等的。佛有,我們都有,蚊蟲螞蟻也有,花草樹木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虛空也有。沒有它,虛空也就沒有了。

  所以,體離對待,「故曰不可稱智」。不可稱,你沒法子說。「智不可稱,故念佛功德亦不可稱」。這個地方曇鸞法師統統落實在淨宗,因為前面說過,念佛法門為不可稱智所建立的、所成就的。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念佛,人人都知道,但是佛號功德沒有人知道,縱有人知道也講不清楚。我們要不是看這些參考資料,也說不出來,也體會不到。沒搞清楚,當然有疑惑,所以這個疑是正常的。不疑,那你是法身菩薩,八地以上。所以你有疑是正常現象。斷疑生信,這個能夠斷疑,不懷疑,沒搞清楚,不懷疑,那是你的善根,無比殊勝的善根。這個善根從哪裡建立的?對佛的信心建立的。我知道我程度不夠,佛說的,佛決定沒有妄語,我智雖然達不到,但是佛說的,我不懷疑。這個屬於善根。這個善根雖然帶著疑,這善根不可思議,他往生淨土沒有障礙,而且往生淨土很快他就悟入境界。為什麼能悟入?他沒有懷疑,所以他進步就非常快速。有疑?有疑就沒辦法,不是說你進度慢,不是的,就是障礙你開悟。所以聖教,佛菩薩的教誨決定不能疑惑。「念佛往生為不可稱智所成。於此有疑」,這叫「不了不可稱智」。

  佛這五種智慧,就是自性性德所流的這五種智慧,五種智慧其實是一種,作用不同,說之為五種。對這有疑,就是對自己自性有疑,正確的,有疑就是迷。佛說的,一切眾生迷失了自性,所以稱眾生;他要覺悟了,覺悟就是佛。眾生跟佛就是迷悟不同,眾生覺了就成佛,佛要不覺、迷了就叫眾生。眾生修行,修成佛了,修得很辛苦,費了多長的時間,成佛之後會不會再變成眾生?這是個大問題。在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提出這個問題,就是剛才說的。世尊為他開示,有一段很長的經文,最後結論是肯定成佛之後不會再動念頭,不可能再有一念不覺。佛用黃金做比喻,金礦,凡夫現前的狀況像金礦有純金,但是有很多髒東西夾雜在裡頭,修行就等於提煉,黃金經過冶煉變成純金,再不會變成金礦。佛用這個比喻,讓學道的人放心,你成就是永遠的成就、永恆的成就。為什麼?他融入常寂光了。

  「三者不了大乘廣智」,這是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疑佛不能實度一切眾生」,實度是真實度眾生。「復疑一切念佛眾生豈能皆得往生淨土」,有這種疑慮的人很多,念佛的人都能生淨土嗎?那淨土能容得下嗎?我們地球就這麼大,現在七十億人口,再來七十億還得了嗎?這地球上人滿為患。你就想到,極樂世界每天從十方諸佛剎土往生的眾生有多少?不止七十億,真的是無量無邊,淨土容得下嗎?容得下,一點都不顯得擁擠。什麼原因?它是法性土。如果是阿賴耶這個法相土,那就不行。它是法性土,法性沒有大小,不可思議,無法想像,跟此地佛智一樣,智土是一不是二,所以法性也有這個意思。「故於阿彌陀佛作有量想」,這是眾生的習氣,在我們這個世間講,這個習氣很正常,甚至於說有科學根據。

  對治這個疑惑,這才說「大乘廣智」。佛的智慧,「無法不知,無煩惱不斷,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這個講得圓滿。這個智不是學來的,沒地方學。惠能大師開悟,第三句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他沒說,佛在《華嚴經》上說了,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具足這個。如來智慧德相是自性本具的,此地這五種智慧是本具的智慧,誰都有,迷了的時候它不現前,覺悟的時候它現前。實際上,迷了的時候它變質了,還是起作用。我們眼能見、耳能聞,前五識不是起作用嗎?可是範圍太小了,沒有自性本具說得那麼大。第六意識也起作用,分別。第七識也起作用,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個作用全都小,小得不能再小,所以造業受報。

  如果這個社會大眾普遍都造業,麻煩大了。為什麼會有這種事情發生?不能怪別人,要怪自己,在這一個階段沒有聖賢到世間來教化。為什麼聖賢不來?眾生沒修福。你看,說來說去,說到最後還在自己,我們沒有修福,天天在造業。如果我們都肯修福、都肯學好,聖賢就來了。不想學好,聖賢來了都罵他、拒絕他、不接受他,聖賢不來。聖賢不來,為什麼?他來,你對他侮辱,你對他輕慢,這造罪業,不就加重你的罪業!所以菩薩來,慈悲;不來,還是慈悲。來與不來,不是他那一邊的事情,是我們眾生這一邊的事情。我想學好,他就來了。這個緣所謂是可遇不可求,不必要求,你真想學好,你就會碰到好人,就有好人教你。你不想學好,你就決定遇不到好人,為什麼?遇到好人,你會罵他,你會輕慢他,造罪業。

  在這整個世界,我們要了解這個地球上的事實真相,我們會對中國充滿了希望。中國人雖然造業,社會搞成這個樣子,他的底蘊厚!過去千萬年老祖宗教得好。只是最近這兩百年,特別是知識分子,被西方科學技術迷惑了,認為這個東西萬能,中國古聖先賢講的東西沒有用處,對於老祖宗喪失信心、失去信心,起了懷疑,這就是現前災難的根源。沒有人教他,教他,他也不接受,他不相信。科學,要拿證據來,拿不出證據,沒人相信。說古時候怎麼怎麼好,不相信,那是人家寫出來的,不是真的,未必是真的,依舊把它看成人類的一種希求、一種幻想,不承認它是事實,那這就是災難來了。必須經過災難的洗刷,讓他頭腦再恢復清醒,真正想求聖賢、求佛菩薩來救他,這個時候來了。這個完全也是性德法爾如是,自自然然的演變,不是沒有原因。

  明白這些,知道人生在世,求什麼?求智慧,這個重要!智慧從哪裡求?智慧跟聖人學習。我們自己具備的條件是真誠清淨心,這就能成就。心不真誠、不清淨,得不到,聖賢佛菩薩來教你都沒有用處。這也就說明現在聖賢為什麼不出世,人不能接受。不能接受,我們不知道,那就不談了;知道這些事情,不能救也得救,不能幫也得幫,幫得很辛苦,還非幫不可。那我們得掌握住這個緣分,我們能夠做的,盡心盡力,我們就做圓滿了。

  古籍幸虧還好,還沒有完全喪失掉。文化大革命是一場最嚴重的浩劫,在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但是祖宗有德,重要的東西還是保存下來了。乾隆做了一樁好事,編了這一套《四庫全書》。我們在文革期間,心裡面最擔心的,就怕這個東西毀掉了。這個毀掉了,我們民族智慧的根拔掉了,那可不得了。在台灣的讀書人,心裡頭都有這個牽掛。台灣有一套,想印,成本太高。一部,在那個時候要一百多萬,將近兩百萬,不是普通人能買得起的。學校裡面,學校有圖書舘,一年買書的費用大概就這麼多錢,要買這部書,買其他的書就沒有錢了。真難!所以商務印書館只印了三百套。世界書局印《薈要》,只印兩百套。它印要花成本,怕賣不掉,這些都是事實。但是印出來總比不印好,不印的時候,只有一套,現在印的時候,總有二、三百套。前年,紀念中山先生革命一百週年,這個書局發起再版,做為慶祝百年,通知我。我希望它多印,所以我買了一百套《全書》、兩百套《薈要》,分散在不同的國家大學圖書館,讓他們收藏。我知道災難是全球性的,但總不至於完全毀掉,總會有幾套留下來。我們的目的留個幾套,將來再翻印都有辦法。如果一套都沒有了,那是人類的悲哀!我們今天只能做到這個。

  那個書,第二個我們就想到,要有人去學!上一次我到馬來西亞,為什麼?就為這個事情,我去勸學。勸誰?勸馬來西亞華校的老師、校長。他們是讀書人,他們知道怎麼樣去讀、怎麼去研究、怎麼樣去教學,這些都是他們拿手的。我去這一次,反應很好,希望每個人一生專攻一部經,一定要遵守老祖宗的教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要學太多,不要學太雜。一部,就有開悟的可能。為什麼?你用心專一,你不雜不亂,這個你心是定的,你的思惟想像就在這個範圍,這就入定。定久了,他就開悟。開悟的條件,你能夠降低欲望,把學這一門東西當作自己一生第一個欲望,其他的名聞利養、七情五欲這種欲望放下不要了,你的心清淨,清淨到平等就會開悟。

  開悟,要知道,不一定要佛經。你在禪宗裡去看看語錄,很多開悟的與佛經毫不相關,這什麼?定到一定的程度,不一定什麼東西敲一下,就把他敲通了,就開悟了。雨打芭蕉,他在聽,開悟了。這不是讀書。心地真正淨到的時候,聽人家唱一首歌,開悟了。這個《禪宗集》裡都有。我們明白這些事實,就體會到佛經上所說的,開悟是要心清淨平等,不是說你讀很多東西,不是的,與這個不相干。所以讀書是什麼?讀書修清淨心,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如果不讀書,一個小時,你想有多少個雜念?有多少個妄想?一個小時在讀書,這一個小時不打妄想、不起雜念,修定!這些道理只有中國人懂,中國人會用。讀古書是高聲朗誦,確實像念佛一樣,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功夫用得純,時間用得長,不定什麼時候豁然開悟。這一開悟,世出世間法全明白了。

  禪宗的教學,開的是天才班,上上根人。上上根人不一定要念很多書,這個什麼?講悟性。他聽東西是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這講悟性。有很好的悟性,可以修這個法門。給你講一樣,就知道一樣,甚至於一樣都搞不清楚,這就不能學這個法門。所以一生專攻一門。真正悟了,悟了一切都通了。一切通了,他還是專門這一門。這什麼意思?這是慈悲,這是教學,給初學的人做出榜樣,讓他真正相信,沒有懷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麼個道理,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智慧開了,無法不知,無煩惱不斷,這裡頭再加上無業障不消,統統消掉;無善不備,無眾生不度,能普度眾生。但是眾生得度要有緣分,沒有緣分,菩薩度不了他,為什麼?他不聽。他跟你學,陽奉陰違,不肯認真去做,這就是沒有緣。所以經教裡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你在佛門皈依了、出家了、受戒了,不一定就是有緣。你沒有受戒、沒有出家,你不是佛門弟子,但是看到佛經這個好處,你依教奉行,真佛弟子,你得受用。

  真正得圓滿的受用,古德說得很好,只要具足六個字,你就能得圓滿受用,這六個字是老實、聽話、真幹。老實人就不會自作聰明,他不會想東想西,你教他怎樣,他就怎樣,老老實實,他不會轉變的,真聽話,真幹。諦閑老和尚的鍋漏匠,他的成就就這六個字。具足這六個字,沒有一個不成就的。遇到真正善知識,不肯幹,不聽話,喜歡東西很多,樣樣都想學,學了一輩子,一樣都不通,每一樣學一點皮毛,就是常識。在世間管用,為什麼?廣學多聞。他的記憶力好,能言善道,甚至於著作等身,這我們都看見過的,現在什麼?學者專家,與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關。來生?來生肯定還是搞六道輪迴。如果心行不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還得墮三途,決定比不上一個老實、聽話、真幹的人,那一種人決定有成就,念佛一定往生成佛,而且往生的品位很高。

  我們接著往下面看,「欲明佛智,無不運載」,這個運載就是普度。「運載一切,皆入無餘」,就悟入無餘涅槃,慈航普度,這叫「大乘」。特別是淨土,淨土叫蓮宗,蓮花化生。蓮花像一隻船一樣,你坐在這個蓮花上就走了。那個動力從哪裡來的?從阿彌陀佛來的。阿彌陀佛以他的神力,讓這一朵蓮花落在七寶池裡面。這個七寶池與往生的人有緣,真正發願往生,七寶池就長一朵蓮花,蓮花上刻的有你名字,一點都不會錯。臨終的時候,佛拿這個花來接引你。佛的神力,把這朵花還送到原來蓮花出生的地方,七寶池中。沒有疑慮的,到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如果有疑惑的,對這五種智有疑惑,雖然這個花落在七寶池裡頭,花不開;什麼時候你的疑情斷掉了,花就開了。有開得很快的,明朝的袁宏道,他是生邊地的,但是沒有多久,花就開了,因為他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的毛病,改過、懺悔,花就開了。

  「其所運載,無限無際,故名廣智」,大乘廣智,佛用這個智慧能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無限的,沒有邊際的,叫廣。「又於諸法門知之窮盡」,這就是大,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全知道。他怎麼學的?他開悟了,就從一門學的。古德有說,「一經通,一切經通」。因為佛法跟世法不同,佛法是一個理,你在一部經上把這個理明透了,一切經都是這一個理,所以一通一切通。一個法門明瞭了,一切法門統統明瞭,沒有障礙,包括所有的世間法,你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這叫神通;其實不是神通,是自性本具的能量,這個能量非常非常大。

  現在量子力學家發現,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念力是什麼?起心動念,這是講的阿賴耶識裡面的第六意識、第七識。實際上這個能量是有限的、有邊際的,不是無限無際。科學家今天發現的念力,說念力不可思議,是不可思議,它什麼都知道,佛說它有限。它的侷限,宇宙大,侷限在虛空法界,虛空法界之外,它不知道;對內,侷限在阿賴耶,阿賴耶之外,它也不知道。阿賴耶之外的是性德。所以他不能明心見性,他們所知道的確實是知識,實際上比個須陀洹都比不上。須陀洹可能沒有他們這樣的智慧,但是須陀洹決定不墮三惡道。雖然他在六道裡頭,沒有出六道,他只是天上人間。人間壽命盡了,生天;天上壽命盡了,到人間來。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證阿羅漢,他就脫離六道輪迴了。所以哲學家、科學家不如須陀洹。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佛經裡頭有哲學、有科學,一定要用戒定慧的方法去修,它真管用;用科學的理論、用科學的方法,不管用,你能夠見到這個現象,但是自己得不到受用。

  下面說,「故能廣契群機,悉皆度脫」,這是我們必須要相信的。「如來大悲大智,於諸有緣,無不運載而入涅槃」。一切眾生跟佛菩薩都是有緣人,都是佛度脫的對象。那哪些人叫無緣?不是真的無緣,他迷得太重了,執著太深了,他不相信,這就叫無緣;什麼時候斷疑生信,這個緣就現前。所謂無緣是暫時的,不是真的。當你在迷得重的時候,佛菩薩迴避你,不來;你覺悟了,你知道苦了,你想離苦得樂,佛菩薩就來了,緣就成熟了。一切法不離自性,心現識變,哪能說沒有緣?我們跟佛菩薩緣都是平等的,佛菩薩沒有待這個人厚、待那個人薄,沒有。佛菩薩對眾生平等,但是眾生根性有上根、中根、下根,對上根講大乘,對中根講中乘,對下根講小乘,應機說教。看你的程度,你是小學程度,他就教小學,小學課程教你,你是中學程度他就教中學,你是大學程度他就教大學,完全看眾生程度。這個程度,不像現在學校,你讀多少書、學多少年,不是的,實際上用這個是做比喻,眾生,就是看你的煩惱習氣,很薄,上根人;很濃,下根人,從這裡分的,完全是煩惱習氣。這三種煩惱,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是自性裡頭沒有,全是習性。

  根利的人聽到這個,他真放下了,那就是上上根人,知道這個東西不好,不去想它,不再執著了。對另一類眾生,有善根也有習氣,他能夠相信淨土,這個根器是一切諸佛如來最喜歡的,為什麼?容易得度。勸導他,信願持名,往生淨土。生淨土就得度了,不但得度,圓滿得度,佛歡喜。那你要問,他為什麼會圓滿得度?到極樂世界,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化,不中斷,真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哪有不開悟的道理!你在這個世間喜歡什麼經論,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是教這個經論。佛不會給你換樣子的,總是教你一門深入。這個一門,沒有期限長短的,一直到你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就畢業了。這一畢業的時候,所有一切法全通了。這是極樂世界的教學。所以你不要害怕,我程度不夠,到極樂世界,佛講的甚深經典我聽不懂,不要操這個心。佛很清楚,所教給你的,恰好適合你的程度,而且你非常歡喜。

  極樂世界,法性身、法性土,永恆不變,這個不可思議。無量壽,人永遠年輕,他也不要飲食、也不要睡眠,這就不可思議,所以他的學習不中斷。你在極樂世界,妄念不會有,雜念不會有,懷疑不會有,又不間斷,怎麼會不成就?而且成就非常快速。極樂世界的人成就了,全都到常寂光去了。常寂光就是自性,回歸自性,與一切諸佛的寂光融成一體。這個時候,你的身、你的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才叫真解脫,叫大自在。

  「開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義,令諸有情以念佛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故能令念佛眾生皆生淨土」。這是一切諸佛菩薩、大善知識勸令一切有情眾生往生淨土,他所依的,開是開示,演是做出來給他看,開示是言教,演是身教,把「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做出來給人看。在哪裡?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在你工作、在你處事待人接物之處,你的心是作佛。

  現在的人是什麼心?現在的人,是心作貪、作瞋、作痴,他不是作佛。作貪,起心動念都是貪,這是做餓鬼,是心是鬼,他不是佛,他變質了。是心是瞋,那是心是地獄。是心是愚痴,是痴、是懷疑,是心是畜生。那給你說真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正的,純正,沒有委曲之相,純正,你完全對了。那是心不是佛?都走偏了。走偏了是什麼?菩薩、聲聞。要走到六道輪迴?那是邪了,那不但是偏,那是邪道,這個心走邪了。我們不但不能邪,連偏都不要。那我們怎麼個做法?念佛就是作佛,你不要離開佛。我起心動念全是阿彌陀佛,不但作佛,我要作阿彌陀佛,為什麼?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這就對了。統統在生活上。

  在這個世間,有表演給我們看的,但是我們看不懂。哪些人?寺廟附近,有學佛的阿公阿婆。你看這些人痴痴呆呆,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什麼也不懂,年老了,一串念珠,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跟他講什麼話,他都是笑咪咪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不知道聽懂沒聽懂。這個人,他在那裡表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看不出來,還小看她,還說這個老太婆,冷漠她,瞧不起她。你讚歎她,她阿彌陀佛;你毀謗她,她阿彌陀佛;你怎麼侮辱她,還是笑咪咪的,就是阿彌陀佛,除這個之外,她沒有別的表情,你看她滿面笑容,歡喜快樂,二六時中就這一句佛號。跟這八個字,你看相不相應?所以我告訴開利法師,我說有沒有見過?有。在哪裡?就在他寺廟裡。我說有幾個?有三、四個。你看到他,對他要恭敬,要頂禮,那是真佛,不是假佛,就在你面前表演。你能學到他那個樣子,你決定往生。不但往生,保證你上三品往生,上輩三品。在哪一土?在實報莊嚴土,上三輩往生。為什麼?這八個字他做到了。

  李老師早年教我們這一批年輕的學生,多次說過,不是一遍,我們印象很深。他老人家說,他想學愚。學上上乘人學不來,沒有那個資質,但是想學下愚,多少年學不像。為什麼學不像?很多沒放下。李老師在台中,是一個人到台灣,無牽無掛,但是他辦了一個蓮社,台中蓮社,辦了一個慈光圖書館,還辦了一個菩提醫院,辦了養老院、托兒所,辦那麼多事情,他就不行了,就放不下了。那個下愚之人,他全放下了,他了不起就是這個,他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都沒有。所以想學,學不來。

  難得,這是前幾年,應該四年前,四年、是五年?深圳有個年輕居士,三十出頭,黃忠昌。他聽我講經,講經的時候,我舉這個例子,《淨土聖賢錄》的。《淨土聖賢錄》所記載往生的人,差不多有半數都是念佛三年。早年,這差不多四十多年前,在台灣基隆有個德融法師問過我,他說這些往生的人,是不是都是三年壽命就到了?我當時回答他說,不可能,這講不通。那為什麼三年都往生?他雖然有壽命,他不要了,功夫成就了,他就走了。這種功夫成就,古大德說功夫成片,你就可以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去得了,想多住幾年也不妨礙。要知道,一心不亂我們做不到,理一心、事一心都做不到,功夫成片可以做到。這些阿公阿婆就是功夫成片,他心裡頭只有一句佛號,口裡頭只有一句佛號,心裡頭沒有雜念,口裡頭沒有雜言,所以無論你給他講什麼話,他回答你的都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他不會說其他的話,這個是功夫成片的境界。到這個境界的時候,有壽命不要了,往生了,佛真的來接引。你跟阿彌陀佛,等於說熱線電話,你這個念頭一動,佛就知道,你想往生,他就來接引你。坐著走的、站著走的,隨你意念,你想用什麼方式都做得到。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開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妙義,令諸有情以念佛入無念,就是以有念,念到最後無念。「因往生證無生」,可以說,到極樂世界證無生法忍的菩薩很多。無生是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這是事實真相,我們看不出來。「故能令念佛眾生皆生淨土」,佛菩薩能教人、能幫助人用這個法門皆生淨土,生淨土就是圓滿的成就。

  「又世界非有邊非無邊」,也是絕四句。「佛令眾生離此四句,名之為度」,把這個四句統統拋棄。這個四句,是你阿賴耶識裡頭最不善的染污,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一些念頭,這念頭全是妄念,不是正念。宇宙之間一切法,這四個概念統統加不上,你就見到真相了。你認為這裡有、認為那個無,你沒有看到真相,你看到是幻相。像我們看電視,頻道打開,這有;頻道關起來,無,你沒有見到真相。真相,有無都不在,也不是亦有亦無,也不是非有非無,你把這個東西統統丟掉,真相大白,你就清楚了。為什麼?幻相。

  大乘經上講得很清楚,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有是假的,假相,假到什麼程度?「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個話,我們聽不懂,怎麼叫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我們也是一直到現在看到科學家的報告,才小有體會。科學家證實,彌勒菩薩說過,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你能掌控得到嗎?這就叫非有非無,這就叫空有是一不是二。空有不二,圓成中道,實際上,中道這個念頭都沒有,你才回到真正清淨平等覺。真正平等覺裡頭,一個念頭都沒有。

  所以成佛,成佛是放下起心動念,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正確,這叫圓滿的覺悟,圓覺。你說有、說無,不都起心動念了?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統統起心動念;不但起心動念,還落在分別;不但分別,你還執著,就完了,全凡夫了。有分別、沒有執著,二乘。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權教菩薩,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他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到不起心、不動念,這才功德圓滿,十法界不見了,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怎麼來的?現在我們知道,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了,實報土也不見了。所以《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莊嚴土也在內,沒有說實報莊嚴土是在外,佛沒有這個說法。用今天科學家所說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全都是虛妄的。佛與法身菩薩怎樣對這個境界?就是不起心、不動念,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是智慧,這個智慧就是此地所說的大乘廣智。

  所以我們離四句就度了。你看,妄想分別、起心動念放下,就成佛了,問題就解決了。「其實非度非不度,非盡非不盡」,還講個度,這是不得已。講個度、講個不度,都是起心動念,不是給你講不起心、不動念,你為什麼又起心動念?宗門故事很多。這個學生功夫到了將悟未悟,在這個關口上,就差那麼一點點,在邊緣上。老師看出來了,用一個很巧妙的方法。這個方法沒一定,譬如我們此地,剛才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說給我聽聽。這個學生剛要開口的時候,和尚把手一把把他嘴巴捂住,他開悟了。開口便錯,動念即乖,怎麼還有解釋的?沒有。這一個動作,他立刻就省悟過來,真的大徹大悟。所以開悟,手段奇妙。

  你看《五燈會元》的故事,非常有趣味。不定在什麼個緣分、什麼狀況之下,一下就開悟了,就是把你那個念頭堵住了、打掉了,就開悟了。你剛剛好要解釋,一下把你堵住,沒有解釋,說這句話都是多餘的。是事實,不能有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錯了。自性從來沒有動過,惠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就是真性,從來沒有動過,念頭從來沒有起過,你還有什麼話好說的?所以說度、說不度,說度盡、說度不盡,全都是戲論,叫開玩笑的話,六道裡頭的言語全是虛妄的,沒有一個字是真實的。

  末後這一句,「四者不了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這是轉阿賴耶,就是大圓鏡智,你不了解,「疑佛不得一切種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就是一切種智。這個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通常這是讚美上帝的話,其實上帝也有所不知,也有所不能。真正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是自己的自性。「疑是故,於念佛往生法門,不能正信」,他真的是正信,怎麼不能正信?他有一點懷疑,佛的智慧很大,不可以說究竟圓滿,究竟圓滿不可能。這樣的人往生,生到邊地、生到疑城,就是淨土裡頭有胎生的。

  所以,「元曉師意」,這是韓國來中國留學的出家人,跟善導大師學習的,以後回國,在韓國建立淨土宗。他說,「如是佛智,只應仰信,不可比量」,只有恭敬、仰慕,不能夠懷疑。比量,這也有個資料,《三藏法數》裡頭說的,「比,即比類。謂以第六意識比類量度」,下面舉一個例子,「知有諸境」,這外面境界。「如遠見煙,知彼有火」,看到很遠的地方有煙,就曉得那個地方有人在生火,這叫比量,比類而知,這是屬於三量之一。三量,唯識裡講的。現量,現前看見的,決定沒有懷疑。你看到人在生火,這是現量;比量,沒看到人,只看到煙,有煙,知道那邊有人生火,這叫比量;第三種叫非量,非量是錯誤的。這個比量就是推測是正確的推測,非量是錯誤的推測。這是法相宗的名詞。所以教我們要仰信。仰信就是信聖言量。唯識裡頭也立這個,叫四量。聖言量,聖人所說的,我們要相信,不能懷疑。「故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如何仰信」,這仰信怎麼個仰法?「應如《起信論》所云」,舉《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的開示,「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這是理論依據。我們在前面學過,也是集註,列舉天台止觀,智者大師所說的,其中有兩句話很重要,第一句話說色從心造,跟這個一樣。一切境界,這是相,本來一心,是心生的,相由心生。那用現在科學名詞來說,物質現象、心理現象、自然現象,統統是心生的。真心能生、能現,阿賴耶能變、所變。所以物質是跟著念頭轉的,境隨心轉。這都是大乘經上的話。

  我們的意念,能改變一切物質環境。念頭要善,不能不善。在現前,大家一定要記住,馬雅的預言,災難預言,傳了幾百年。它講的那個時間,現在到了。我們怎麼應付?別去想它,你想它,它就來了;沒有災難,天天想災難,災難就來了,別去想它。想什麼?想阿彌陀佛,把念頭轉到阿彌陀佛上,阿彌陀佛是最善的念頭。阿彌陀佛是什麼?佛給我們的解釋,無量壽、無量光。光代表空間,壽代表時間,時空裡頭的一切統統無量。那你們喜歡升官發財,無量的財富,無量的歡喜,無量的快樂,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的,你想這個多好,為什麼去想災難?

  化解災難的妙訣,就是不理會它,不要去想它,不要想它有、也不要想它沒有,根本把它忘記掉。這個例子很多。有得到重病,致命的疾病,醫生放棄治療,告訴病人,你的壽命只一、二個月。這個病人相信醫生,壽命到了,沒法子,算了,別想了。有宗教信仰的,去信神,還有一、二個月,沒關係,我天天祈禱,求上帝帶我到天堂。祈禱一、二個月,身體沒事,再去檢查,病沒有了。醫生說這是奇蹟,其實不是奇蹟,是你念頭轉了,相由心生,你要轉念頭才行。如果老是念著這個病,非死不可,沒有人能把你救活。你要不想死,你就不要想了,不要想死。心裡想著那個死,他怎麼會不死?相由心生。這個道理,佛在經上講得太清楚、太明白了。專想阿彌陀佛,日夜都想,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想,縱然災難來臨的時候,你也沒事,你不會遭受到災難。你心裡頭沒有災難,怎麼會遇到災難?天天還想著災難,還擔心這個,你沒有學佛,佛教裡好的東西沒學到,這個道理一定要懂。說老實話,災難會死那麼多人,都是冤枉,被嚇死的。你要不在乎它,劫難就過去了。所以「一切境界本來一心」,天台大師說「色從心造,全體是心」,那心不生不滅。

  所以,「離於想念。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要把想念放下。眾生,因為妄想、分別、執著,這裡頭現境界。妄想、分別、執著全是妄心,妄心現的境界都是虛幻不實的。所以心有分齊,分是分別,齊是一樣,隨著你的念頭在變化,每個人念頭不一樣。自己念頭,前念跟後念也不一樣。你在一生當中,如果想找兩個念頭相同的,找不到。江本博士做水實驗,做了十幾年,告訴我,他說奇怪,從來沒有兩個結晶的樣品是完全相同的。他問我,這什麼原因?我就告訴他,每一個念頭不相同。同樣一個人,我們對這個水,以愛心來做實驗,前一秒鐘的愛心跟後一秒鐘的愛心不一樣,所以它的結晶會變化。你照相,在那一剎那照的畫片,就是那一念照出來的。你再連續照幾張,時間相隔,那只是百分之一秒、二百分之一秒、三百分之一秒,你去照,照出來之後,張張都不是完全相同,相似,沒有一個完全相同的。為什麼?我們的念頭,佛經上說的,彌勒菩薩講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都不一樣。也就是一千六百兆,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個念頭,念念不一樣,你怎麼會找到兩個相同的照片?哪有這個道理!他本來不相信宗教的,認為這是迷信的,我們這一講,他說是這樣的事實?我說沒錯,這是事實真相。我說你可以留意,多年累積下來的照片,你仔細去觀察,有沒有兩張相同?每一個念,這個念是細念,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叫一念,每一念都是一個獨立的,它不是相續的。但是念頭不斷,前念滅,後念生,但是後念不是前念。所以經上也給我們說相似相續,不是真正相續。

  這個下面說得很好,「以妄起想念」,這個妄就是阿賴耶、就是一念不覺。它起的想、起的念,「不稱法性」,法性裡沒有,法性是真心。「故不能決了」,決了就是決定明瞭。這講凡夫,他不能決了,他就有懷疑,疑心從這兒來的。「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這說得好。諸佛如來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是妄想分別執著一分也沒放下,諸佛如來把這些全放下了,他心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離於見相,見放下了,相也放下了。放下什麼?心裡頭沒有這個概念。他見不見?見。相在不在?在。他知道這個相是幻相,存在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所以大乘教裡頭有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了不可得,這相不可得,物質現象不可得,心理現象也不可得,包括自然現象也不可得,只要是現相,都是虛妄的。他心裡頭沒有這個概念,沒有見不見的概念,沒有能不能的概念,沒有所不所的概念,他什麼概念都沒有,所以叫清淨,所以叫平等,清淨平等是真心。只要有念頭,就是妄心,妄心才有分別、才有執著。所以諸佛心真實,不著相。

  我們現在的麻煩就是著相,著相就生煩惱。煩惱是什麼?是分別、是執著。功夫好的,說修行,學佛有一點功夫了,什麼是功夫?不是你把這個經講得清楚、講得明白,這不是功夫。什麼是真功夫?你對於這個境界相,妄想分別執著輕了一點,減輕一點,那是功夫。到完全都放下了,你成就了。你看看,這經上常說,我們耳熟了,大家都知道。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一絲毫執著都沒有了,你成阿羅漢了。你證得阿羅漢,你就有六種神通,你就超越了六道輪迴了。那身還在六道,這叫有餘涅槃,確確實實你證得涅槃了。證得什麼?不生不滅。你身體還在世間,有餘。你不要這個身體了,無餘涅槃。身體要不要,你自己可以做主,想留就留,不想留就不留,叫生死自在。到哪裡去了?到四聖法界聲聞法界去了,他證得阿羅漢,到那去了。到哪裡去,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哪一類的,自然歸哪一類。學佛的人,朋友都是學佛的;跳舞的人,朋友都是跳舞的;打麻將的人,朋友全是牌友,人以群分。學小乘的人,都到小乘那一類去了,聲聞緣覺是小乘。學大乘的,是菩薩跟佛,在十法界裡頭的。如果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動念,超越十法界,這十法界沒有了。所以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

  這講得好,統統講的是事實真相。我們要學佛,真學佛,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要淡薄,不要太過分,不要太計較。太過分、太計較,不能往生。為什麼?你沒放下。我在章嘉大師那裡,就得了這一句話,「看得破,放得下」。他告訴我,學佛,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不離開這兩句。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我們以後學大乘,知道了。用在哪裡?用在《華嚴經》五十一位菩薩。你看,放下見惑,你證得初信位的菩薩;放下初信,你證得二信;放下二信,你證得三信。像爬樓梯一樣,下面不放下,你就上不去,所以你一定要放下。爬到最高層,五十一層,再放下,就成佛了,妙覺如來。看破,智慧。看破是什麼?了解事實真相。放下,真功夫。不是你說這個說得好聽,沒有用,全在放下,你才能了生死出三界。做佛學家,不行,與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