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一五集)  2012/9/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1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一千零十七頁,從倒數第二行當中看起:

  「不可稱智者,謂佛之智慧,眾多無量而稱說不能盡,故名不可稱智」。這一段我們接著《會疏》裡頭說的,給我們解釋佛果地上五種智慧。這五種智慧,凡夫普遍的都懷疑,沒有法子能解釋,就造成疑慮,不能相信,這個對於往生產生障礙。如果雖是疑,但是相信西方真有,阿彌陀佛真有,只是對他的智慧有懷疑,其他的沒有懷疑,這個人能往生,生邊地,生邊地疑城。那必須在一般講是五百年,五百年是人間五百年,他這個疑慮放下了,不再懷疑,才能入品,花開見佛。如果有懷疑,花不開,不能夠見佛,不能夠聞法,障礙在這個地方。在極樂世界,不見佛、不聞法那就很苦,到極樂世界天天盼望著,這個願望不能圓滿,不能成就。他除這個,其他的沒有苦處,只有這個感到很痛苦。這個地方講到不可稱,不可稱說,就是佛的智慧說不盡,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眾多無量而稱說不能盡,這叫不可稱智。

  「念佛往生,為不可稱智所成」,這智慧都起作用。不可思議,不思議智是念佛往生為佛智所立,這個智是不可思議智之所立,建立極樂世界,為不思議智所立,建立。第三句說「不可稱智」,為不可稱智所成,你看所建、所立、所成。所以對如來的智慧,我們凡夫業障深重,唯有仰信,這就對了。到我們煩惱輕了,業障消得差不多了,這個真相自然逐漸逐漸的明朗,我們就不懷疑了。實際上五種智都是自己自性本具的,這個學大乘的人要知道,凡是說佛,都是說自己的本性。本性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功德、無量相好,都是說不盡的,佛證得了。怎麼證得?煩惱斷盡了,業障也消盡了。他用什麼方法消的?就用一句名號。我們這一句名號為什麼消不了?名號,信心裡頭夾著疑惑在裡頭。如果全信,沒有絲毫疑惑,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真的能幫助我們斷煩惱、消業障。因為這一句名號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裡頭沒有煩惱,沒有業障。

  如果我們真正相信世尊常常說的這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非常重要,是修行人最高的皈依處,我們所依靠的。你看,佛教我們把念頭,負面的念頭統統放下,提起最殊勝的念頭。一切法裡頭,無比殊勝的念頭,就是阿彌陀佛,這一個念頭提起來,其他所有念頭問題全解決。所以,它真的能消業障,真的能斷煩惱。不用這個方法,消業障、斷煩惱都斷不乾淨,古人所謂藕斷絲連;唯獨念佛,真斷乾淨了。這麼好的法門,這麼容易、這麼簡單,這樣大的效果,問題就是什麼?就是人不相信,信了他還有懷疑。怎麼知道他有懷疑?就是章嘉大師的標準,你還沒有真念。你真念,你真的相信了,你真的不懷疑了;沒有真念,那就有懷疑,信心不足。章嘉大師這個標準好,我們以前沒有聽到,總以為自己很信,我很信佛了,哪裡知道還有懷疑在裡頭。百分之九十九的信,還有一分懷疑,那都不行,那都起障礙。

  完全沒有懷疑的人太少了,那個人決定成就,現前的樣子跟普通人就不一樣,也就是一般煩惱習氣他非常輕。習氣現前時候,他很快就覺察到,古來祖師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他覺得很快。普通人發作了他不覺,一直發,一直往下發;他覺得快,第一念發作,第二念他就歸到佛號去,歸到佛號是圓滿覺。這跟八萬四千法門不一樣,八萬四千法門,覺了沒有歸到佛號,那個覺不圓滿,唯有歸到佛號就圓滿了。第一念是妄念,第二念是阿彌陀佛,這多殊勝!所以疑,疑就叫做「不了不可稱智」,你對佛不可稱智不了解,對佛智不了解,佛不思議智不了解,不可稱智不了解。

  下面講到「大乘廣智」,這個廣智對法門說的,也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全通達了。是不是學?不是學,如果學,永遠不能通達。不需要學的,教你開悟,教你見性,見性全通達了。這通達了,無量無邊法門「知之窮盡」,窮是徹底,盡是盡知、遍知,沒有一樣漏掉的。為什麼?一切法從自性生的,《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世出世間一切法心現、心生,這個心就是自性,就是真心。你見了性,你明了心,心所現的、心所生的,哪有不知道的!這個例子非常鮮明,但是很多學佛人疏忽了,包括學經教的人也疏忽了,你問他他知道,你不問他他忘掉了,最重要的東西,健忘。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個例子,你看他十九歲離開家庭,把榮華富貴的生活拋棄掉,王位不要了,妃子不要了,小孩也不要了,他真能放下,去過苦行僧的生活。誰能做得到?這個世間,除了釋迦牟尼佛之外,沒人能做到。別人爭、求、去搶,唯恐得不到,他得到手,都不要了。這什麼意思?他覺悟、他明白了,這些東西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

  不捨棄這個東西就造業,造業來生就是三惡道,佛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他丟掉這個東西,是把三惡道丟掉了,這是三惡道的因。因滅掉,果就沒有了,這是真實智慧。離開家庭到外面求學,當時印度所有宗教他都去參學過,還有學派,都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這些大哲學家,他都親近過,到處參訪十二年。十二年,大概是印度所有學術都參訪過,再沒有地方了。這個參訪如果不放下,這叫所知障;王位、富貴這個東西是煩惱障,十九歲煩惱障放下了。三十歲這年不再參學,把所知障放下,在畢缽羅樹下入定。畢缽羅樹現在我們稱它作菩提樹,因為佛在這個樹下入定,大徹大悟。什麼叫大徹大悟?把三大類的煩惱統統捨掉了。我們說得明白一點,十九歲離開家庭,執著放下了,見思煩惱放下了;三十歲菩提樹下入定,把參學,就是廣學多聞放下,那就是分別放下,塵沙煩惱放下了;入定,起心動念放下了,這就開悟,障礙沒有了。

  障礙沒有,自性就現前,自性現前,自性的德用當然現前。德用是什麼?我們這裡講的五種智就是德用,第一種是體,另外四種是作用,這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佛在《華嚴》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講這一句。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五句話當中有一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說這一句,在我們這個經上就是五種智。自己本有的,障礙去掉了,全現前。全現前是個什麼樣子?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就這個樣子。所以這個說法不是自己的思想,他沒有思想,他沒有學術,完全是自性裡面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別人有問,自然就回答,不通過思惟,這是真智慧。通過思惟的,落到第六意識,那是從哪裡流出來?從意識裡頭流出來的。意識流出來是凡夫智慧,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是佛菩薩的智慧,不一樣。自性流露出來智慧,決定沒有錯誤,第六意識流出來的可能有錯誤。我們今天可以用這句話來揀別,第六意識流出來的是知識,自性流出來的是智慧,知識跟智慧不一樣,不是一個源頭。所以,佛能說一切經,佛能為一切眾生解決一切疑難雜症,他有這個本事。

  在中國,很難得,這當然是如來在中國示現的,唐朝六祖惠能大師,那是如來在中國示現的,凡人做不到。這個示現,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能大師在沒有接觸佛法之前,是個淳厚老實的孝子,生活、待人接物都是用真心、用誠意。沒有接觸佛法之前,用中國學術的話來說,你在他身上看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個四門他做圓滿了。雖然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悟性很高,甚深經典,別人天天念不懂,他一聽就懂,這是領悟的能力強。所以能夠在五祖方丈室裡頭,五祖跟他講《金剛經》,我們要曉得,沒有經本的,惠能不認識字,要經本沒用。講《金剛經》的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概全經差不多四分之一,講到這個地方他就開悟了。這個悟是徹悟,不是小悟、大悟,不是的,徹底開悟。說出這五句話來,那就是說明他開悟的境界,他悟的什麼?明心見性,性是什麼?這五句話形容自性。

  第一句話告訴我們,自性是清淨的,沒有染污。換句話說,在我們經題上,就是「清淨平等覺」,是你自性,是你本有的,不是從外頭學來的。只要把障礙除掉就行了,這個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一定要知道。修行用功夫,用的什麼功?就是把這三種障礙除掉,這叫功夫,這個東西除掉就成佛了。六道裡頭,人沒除掉,三種具足;諸天也沒除掉,高層的天他修定,定能控制,能伏住它,暫時不起作用,但是沒斷根,這不究竟,不算成就。成就一定要學佛,不學佛也行,你只要懂得佛所講的方法,你能夠依照做,你沒有老師也能成就。佛法妙,佛法廣大,佛法本身沒執著。我不跟釋迦牟尼佛,我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也成佛了,釋迦牟尼佛承認,不是不承認。不是說你非得到我這兒來才能成就,不到我這兒不能成就,不是的。統統能成就,這多高明!

  我們修的什麼?記住,修清淨心、平等心、覺悟的心。覺悟不要去理會它,理會它永遠不會覺悟,只要清淨、平等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開悟了。功夫就是在清淨平等,果德就是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是覺。所以經題上這五個字,清淨是小乘,聲聞、緣覺;平等是大乘,是菩薩;覺是成佛,在經題上。修因,修這三種因,果報會現前,果報是什麼?這個經題上面「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果報。我們看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充滿了智慧,「大乘」是智慧,「無量壽」就是德能,「莊嚴」是相好。極樂世界不可思議的智慧、福德、莊嚴,福德是無量壽,全是自性顯現出來的,不是阿賴耶,阿賴耶所現的是十法界。極樂世界有,它有凡聖同居土,但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凡聖同居土裡面你所看到的,跟實報莊嚴土沒有兩樣。你看到這裡頭人,人身是法性身,居住的地方是法性土,跟我們這裡完全不一樣。

  十法界裡面所居住的地方,除了空居天之外,地居天都跟我們這裡環境相似。居住的這個星球隨著居住眾生意念在起變化,它是無常的,它不定的。居住的眾生念頭善,這個地方好,念頭不善,這個星球慢慢的它就產生變化。這個變化,大地鬆散,地殼起大變化,最嚴重的,這星球爆炸了,這個星球沒有了。這個事情幾乎每天都有,在天文望遠鏡裡頭每天能看到,太空當中很多星球沒有了,消失掉;也有很多地方新的星球生出來,出現了。這叫成住壞空。所以成住壞空,在天文裡面,天文望遠鏡裡面能看到。這個天空這一塊從來沒有星星的,突然發現一顆星星,那就是一個新的世界成立了。成、住,壞的時候產生變化,到最後爆炸沒有了,就滅了,空了。佛說成住壞空,在今天天文望遠鏡上證實了,看到了。人有生老病死,跟成住壞空很相應,這個人出生就是成,在這個世間住幾十年那是住,到最後生病的時候就壞了,死亡就空了。一個道理,換個名稱,對於星球叫成住壞空,對我們人叫生老病死,對於植物叫生住異滅。統統叫無常,無常就不是真的,是假的。

  只有諸佛菩薩他能夠知道當體即空,不要等它成住壞空才知道它是空的,現在面對著目前也知道它是空的。知道空的有什麼好處?不起心不動念了,起心動念不空。所以為什麼把假東西當作真的,道理就在此地,我起心動念了,就把假的當真的,把假的當真就叫做造業。業有三類,有善業、有惡業、有無記業,無記業是說不到善惡,他造了,不能說善,也不能說惡。造作不外乎這三種,我們天天都在幹。現在人所做的,不善的業多,不善的業重,善業很少。諸佛剎土,特別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有善、有惡,全都是念頭善、不善所變現的。所以,起心動念太重要了。所有一切果報全都是自作自受,這個地方公平到極處。你看,你如果能夠知道事實真相,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就成佛,你在世間過的是佛的生活。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間,過的是諸佛的生活,我們看不出來。

  六祖惠能大師過的也是諸佛的生活,中國歷代祖師當中,真正開悟了的,見性了的,沒有一個不是過佛的生活。所以他自在,他沒有煩惱,他沒有業障,他住在世間,充滿了智慧。德行、相好,有時候我們粗心大意看不出來,細心觀察慢慢就發現了。這個細心,就是清淨心、平等心,用佛法的術語來說就是禪定。禪定,大家一定要記住,不是盤腿面壁閉著眼睛那叫禪定。那也是禪定,那初級禪定,剛剛學是要從這地方開始。真正禪定功夫成就了,行住坐臥都是禪定,他坐在這個地方是禪定,走著路也是禪定,跟你說了話還是在禪定。就像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在禪定當中。怎麼叫禪定?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而做得非常圓滿,做得一點缺陷都沒有。這是我們講自性流露,性德現前,沒有一點造作,所以他不造業;起心動念就造業了,分別執著就造重業。

  於是我們就明白,什麼叫修行?六根在六塵境界當中,先學不執著,是真修行;不執著學成功了,再進一步學不分別。不執著是阿羅漢的定,阿羅漢、辟支佛;不分別是菩薩的定,比阿羅漢高。阿羅漢不執著,有分別,菩薩不分別,當然沒有執著,再提升,如來的定,就是不起心不動念。我們修行地方叫道場,我曾經問過大家,電視是不是道場?裡面所演的五花八門,你面對著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電視就是道場。你修什麼?你修如來行,修一乘法。天天看電視,看個一年半載你成佛了。這就是說明,無有一法不是佛法,沒有說不包括電視。你要不會修的,那個莊嚴的大廟,大寺廟,大雄寶殿裡面塑造的佛菩薩形像,那地方也不是道場。為什麼?你在裡頭分別執著。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教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句話說得好,我沒有聽別人給我講過。

  可是我住在新加坡,新加坡的納丹總統跟我說過,我跟他很熟,我們很多次見面。這第一次見面,第一次見面他沒當總統,那個時候他是新加坡駐美國大使,剛剛從美國調回來。回來的時候競選總統,還沒當總統,跟我在一起吃飯,我們兩個人坐在一起。他告訴我,他是印度教,他說我最佩服的是佛教,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他說出這句話,跟章嘉大師講的一樣,這個人是內行人,不是簡單人物。他做總統時間做得很長,前兩年才退下來。做總統期間,我們曾經有很多活動,他都參與。像這些重要的開示,我們要掌握住,重實質不重形式。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形式都變質了,學不到東西。所以我非常感激方東美先生,告訴我,佛法在經典裡面,不在寺廟。為什麼?寺廟的人不學了,只搞形式,沒有實質。實質是什麼?實質是放下、是看破。看破就是了解事實真相,真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實質。你能這樣做,你沒有離開佛的大道場,這是究竟了義一乘道場。有小乘道場,有三乘道場,這是究竟了義一乘道場。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一乘了義大道場,這我們要知道。

  這是講到法門,「知之窮盡,故名大乘廣智。念佛往生為大乘廣智所感」,感是感應。大乘廣智能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能應,感應道交。「疑是故」,因為你懷疑它,這就叫「不了大乘廣智」,你對於大乘廣智不了解,你迷了。「無等無倫最上勝智者,位分高出」,這是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的意思,這到究竟圓滿,所以最上勝智。「今此念佛往生,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所發」,發是什麼?發明,顯現出來。「疑是故」,你對它懷疑,這就叫「不了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到這個地方,這都是《會疏》裡頭所說的。

  「上之三說互相發揮」,上面講的三種說法,「《淨影疏》簡述其要」,它講得簡單扼要;「《宗要》廣演其義」,把這五種智的意思都說出來;《會疏》裡面不但把意思說出來,最後會歸淨土。所以,念老把這三個說法統統抄在此地,給我們做參考,這三個說法我們統統看了之後,解釋就清楚了。我們自己要到這些書裡頭去查,難!得費多少時間你才能找到。他不容易,他花了六年時間,每本書對照來查,再把它抄起來放在一起,成為集註。提供這麼多參考資料給我們,對於我們理解《無量壽經》做出最大的貢獻。

  「經云:以疑惑心者,以不能信了佛智,故生疑惑。疑有四意,以下廣攝曇鸞、元曉、峻諦,並兼取憬興等諸師精意,簡化其文字而綜述之」。這一段尤其是難,難能可貴,難,他能做到,就變成非常的可貴。我們能不讀它嗎?能不要它嗎?不要它的時候,如何能把我們的疑斷除?我們能把這些人東西廢棄掉,這是學習的好態度嗎?佛門裡有,哪一派?禪宗。禪宗主張,初學主張不立文字,不准你看經,不准你聽講,讓你參究;等到你大徹大悟之後再看經,再去研究教理。我們有沒有能力大徹大悟?沒有能力,不能走禪這條路,得走教下。教我的三個老師,他們沒見過面,可是三個老師都用同樣一句話、同樣一樁事情警告我,不能學禪,肯定我不是禪宗的根性。禪是上上根人,我們的根性大約是中下,上都夠不到,上上那更遙遠了,不是上上根人不適宜學禪。這是早年,我喜歡讀《六祖壇經》,看禪宗的語錄,三個老師提出同樣警告,叫我不要看這個東西。李老師教我學教,方老師教我學法相,就是唯識。李炳南老居士教我學淨土,教我學印光大師;章嘉大師教我出家,學釋迦牟尼佛。所以大乘裡頭,禪難,密也難,密是三密相應,真正清淨平等覺,那不是假的。

  我們看下面念老所做的綜合開示,或者今天一般學術上,他做的報告,佛法有恭敬心,稱為開示。他有四段,第一,「一者不信不思議智,故疑但念阿彌陀佛,未必得生極樂」。這個疑惑的人很多,所以念佛人還要加上經、加上咒、加上密,要加上一大堆。為什麼?怕單念阿彌陀佛靠不住,這就是懷疑。你看,一句話就點破了。「不知不思議智有大威力,非思量所能及」,這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切萬法無非自力他力,自攝他攝,千變萬化,無量無邊」。這是事實真相,《華嚴經》上一句話,念老說了這麼多,《華嚴經》上說,一切萬法無量因緣成就。這個地方也是說無量因緣,說得更清楚,無非自力、他力。自力是因,他力是緣,沒有自力,他力幫不上忙,你自力強,他力也強,自力弱,他力也弱。堅強信心念佛求生淨土,我們那個心堅強,佛加的力量也堅強。不但阿彌陀佛加持你,一切諸佛都加持你,為什麼?「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們發心成佛,一切諸佛都歡喜,一切諸佛都來幫助我們,一點都不假。

  自攝,自己攝取,攝取的是法門。我們今天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我們攝取淨土宗的持名念佛。一切經教,我們攝取淨宗的《無量壽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樣的心是定的,完全符合世尊在大小乘經裡頭都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要把心放在一處,這個力量就大了。心要分散了,又想學這個、又想學那個,這心力分散,分散就差很遠。老成決定有大成就,從近代的這些大德我們能看到,印光大師的成就。老一代的,我們上一代,無論是學哪個宗派、哪個法門的這些大德,出家、在家,提起印光法師沒有不尊敬的。而都會稱讚,近百年來,最近這一百年當中,在佛法裡頭成就的,他是第一人。可是我們知道,印光法師七十歲之前沒人知道他。他住在普陀山藏經樓,常住分給他的工作,他管理藏經樓,也就是寺院裡面的圖書館,他管這個。所以他有時間念佛,他有時間看經,在藏經樓三十年,不出門,真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專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沒有人知道。

  到七十歲這一年,有一些學者、大學教授到普陀山去遊覽,現在講的觀光旅遊,遇到他。跟他一交談,覺得這個和尚跟一般和尚不一樣,他什麼都通,無論是佛法、儒家、道家,你去問他,他都能夠給你解決問題。這些人遇到之後非常歡喜,把遇到這個事情寫成文章,在雜誌、報紙上發表,他的名出去了。大家才曉得普陀山有這麼一個高人,到普陀山參訪的人就多了。以後他離開普陀山,到蘇州靈巖山寺去閉關。因為他鄉音很重,他是陝西人,在南方說話很多人不懂,所以他不能講經,講經人聽不懂。一生大概只講過一次開示,護國息災法會,在上海,一共八天。他的講演有七天,最後一天給大家做三皈依,三皈五戒的開示。有一個小冊子,老和尚一生,公開就這麼一次。多半書信往來,學佛無論在家、出家,你有疑難雜症,你寫信提問題向他請教,他給你解答。這些書信就是今天的《文鈔》,印光大師的文鈔。這《文鈔》是什麼?「大乘廣智」,真正顯示了印祖智慧現前,沒有問題把他難倒的,有問必答。

  我們讀了《文鈔》之後,此地講的五種智,你看印光大師都有,主張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印祖一生的為人,表現出榜樣,實際上就他老人家講的十六個字,四句,那就是印光大師。他說,「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兩句是世間法,教你怎麼樣做人,後面兩句,「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是出世間法,勸你作佛去。這個四句話能救世界。敦倫,倫是什麼?五倫,敦是敦睦,我們要用真誠的愛心,睦是有親愛的意思,真誠的親愛把五倫做好。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樣事情做好了,家齊、國治、天下太平。盡分是人在世間盡自己的本分,就是圓滿功德。我在哪一個行業,盡自己的本分,不要干涉別人,各人把自己本分事情做好,互助合作,社會和諧,天下太平。

  我們今天這個行業是教學,釋迦牟尼佛,一定要知道他是教育。開悟之後,這三十歲,一生教學,從來沒有哪一天缺課的,一方面教學,一方面接受別人來提問,幫助大家解決困難。所以經典,特別小乘,許許多多都是一些生活上的瑣事。遇到困難向他請教,佛都教他,好像他什麼都懂。包括治病,《大藏經》裡頭有,得病了怎麼辦?佛教他念咒,你好好的去念,你的病就好了,真好了。這不是什麼神奇,不是神通,佛懂得一個人身體,整個身體的結構。病是什麼?你這個器官血脈不通了,有障礙,病從這裡起來的。所以中國古老的用推拿、用針灸,把你障礙地方打通,恢復正常,你問題解決了。而佛有辦法用音聲,所以那個咒一定要親自傳,你照他那個念,用音聲振動那個部位,把那個地方的障礙讓它通達。那個咒是什麼意思都沒有的,就是那種聲音它到哪一個部位,發這個聲音是讓它振動。這是醫術裡頭非常高明的,都記載在《大藏經》裡。我們現在念不管用,念的聲音不對,一定要口傳。所以,這種用音聲治病,就是用咒語治病的,唐朝還有,歷史上有記載,唐朝這些密宗大師給人治病用這個方法,它有道理的。用音聲,自己發的音聲振動某個部位,讓它恢復正常,不是迷信,現在的話說有科學根據。釋迦牟尼佛都知道,所以智慧是真實的。

  我們要以真誠心在佛法當中去學,最重要的,自己學到之後要真幹,要用在生活上。你看五倫,印光大師這個五倫,「敦倫盡分」,盡自己的本分,把它做到盡善盡美,你的功德就具足了。「閑邪存誠」,這是做人基本態度,無論世法、佛法,這四個字做不到,你會失敗,你不會成功。閑邪,邪是什麼?邪知邪見,最怕的是邪行。閑是防止,就是防非止過,防非止過就是戒律的精神。閑邪存誠,心裡頭要存真誠心,真誠心是菩提心。無論在家、出家,不管學不學佛,對人都要真誠,要真誠、要恭敬。印光大師他做到了,他一生真的是,這十六個字很像他。這是世間法。出世間法,「信願持名」,不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八個字濃縮成四個字。蕅益大師告訴我們,真信、真願就是信願,這就是無上菩提心。信願持名,持名就是這個經上講的一向專念,這往生淨土條件具足了。末後「求生淨土」。這十六個字是印光大師傳心法要,真了不起,這是末法九千年修行的指南針,你依照這個方法去學,你絕對不會走錯路。

  二十多年前,一九八0年代,我在美國,跟黃念老見了面之後,他勸我在國外建立淨宗學會,告訴我這是夏老的意思。夏蓮老居士提出淨宗學會這個構想,實際上就是過去的蓮社,蓮社一般人都說那是宗教、迷信,改個名字叫學會。我聽了這個很有道理,在美國許多城市講經,勸大家組成淨宗學會,所以在美國跟加拿大,那時有三十多個會。我給淨宗學會寫了個緣起,緣起裡面提出修行五樁事情。不要搞多,多了大家記不住,愈簡單愈好,我們修行修什麼?就修這五樣東西。第一個,最高指導原則是淨業三福,《觀無量壽佛經》上佛說的,三條。第一條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法,這不是佛法,做人要做到這樣子;人做好了才能學佛,人沒有做好,不能學佛,所以這第一條。第一條我們就落實到三個根,這是最近十年,落實到三個根。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後面修十善業,叫儒釋道的三個根,從這兒來的。

  有這個根才可以學佛,所以第二條是佛法,小乘。第二條只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看,你要不是具足十善,你沒有條件去接受三皈。現在的三皈都是名字三皈、結緣三皈,三皈傳授你做不到,沒人做到。結個緣吧,阿賴耶識落個種子,什麼時候發芽那難說了,可能不在這一生。第三條是大乘,菩薩,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是化他。你看一共十一句,前面十句都是自度,最後自己成就了要教別人,勸進行者是要教別人。這是我們最高指導原則,得真幹才行,不真幹沒用。

  真正將儒釋道三個根落實,從哪裡做起?從六和做起,修六和敬。六和敬裡頭的見和同解,這就是建立共識,共識就是用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我們的共識。換句話說,共識落實在生活,一定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做到。真正做到了就是戒和同修,這個戒就是六和敬,這個六條,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利同均,統統可以做到。所以要懂得跟大眾相處,跟大眾相處不和,這不是佛法,你縱然學得再多,所學非所用,你沒用上。和,要記住,我跟別人和,不要求別人跟我和,六和敬慢慢能感化別人,要用時間、要用真誠心去感化。如果要求別人,強別人的時候這做不到的,別人起反感。

  再就三學,三學是修學佛法的最高指導原則,決定不能疏忽,「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不能躐等。所有不能成就的,都是沒有按照這個順序,把戒律丟掉了,專門去學習經典。經典講得天花亂墜,著作等身,自己沒做到。變成什麼?變成學術,就是佛學。本來學佛,最後走上佛學的道路,偏差了,這一偏差,跟名利掛勾了。這種修學,學得再好出不了六道輪迴,行善積德也是人天福報,不能往生,這個我們不可以不知道。所以三學絕對不可以疏忽。

  再提升,六度。最後六度都能做到了,學普賢菩薩十願,把自己的心量拓開,跟極樂世界完全相應。普賢十願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濃縮就是十大願王,展開,十大願王展開就是四十八願。淨宗跟普賢關係非常密切,本經第二品「德遵普賢」,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世界。我還聽到有人說,夏蓮居老居士普賢菩薩再來,不是佛菩薩再來,不可能會集成這樣圓滿的一個經本。這是末法眾生還是有福,才能得到這個本子,沒有福得不到。

  淨宗學會成立,這個緣起大家都看到,希望我們認真努力,用這五條規範我們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決定不違犯。從什麼地方開始?從《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一定從這兒開始,這就是持戒,逐步再向上提升。如果基礎沒有,提不起來,決定是假的,往上升只是知識,知識不能算是學問。不可以把佛法變成世間法,這是錯誤的。

  所以,自攝他攝,首先要講自攝,我們自己攝取才能夠得到諸佛菩薩加持,千變萬化,無量無邊。「安得以凡夫有礙之情識,疑彼如來無礙之妙法」。這句話語重心長,為什麼?現在就有不少凡夫,用他的情識來批評佛法,來批評別人修行。特別是這個會集本,古時候有批評的,沒有看到像現在這麼嚴重、這麼普遍。這些批評的文字,有人送給我看,我沒有看完全,看了一看我就曉得。我統統放在韋馱菩薩面前,韋馱菩薩是賢劫第一護法神,請韋馱菩薩處理,我不問這些事情。我只是告訴大家一句話,全世界的人反對會集本,我受持,我不反對,我受持。為什麼?我學佛這麼多年,而且一直都在講經,我對這個本子有認識,這是自力。第二,這個本子是老師交給我的,交給我的時候,當時我就想講這部經典,還印了三千本。那一年正好韓館長五十歲生日,我說妳發心印三千本,我講一遍給妳祝壽。書本印好了,到台中去見李老師,把這樁事情向老師報告。這是老師在世,我們有任何的想法、做法都要報告老師,徵求老師的指示。

  老師一看說不行。我說為什麼?這書都印出來了。他說這個本子議論的人很多,尤其是這些老法師,你年歲太輕,學佛的時間很短,恐怕人家一批評你招架不住,你還是講別的。所以我們就改講《楞嚴經》,這個就沒有講,把這個本子收起來。一直到李老師往生,那時候我在美國,這本子又翻到了,所以印了一萬本。因為這個本子很多人沒見過,老師眉註的本子,紀念老師,把這個功德迴向給老師。這個本子在海外流通,每個人看到都歡喜,找我講。所以我們講這個本子,第一次是在美國,在溫哥華、在舊金山,這兩個地方講的。可是聽的人,那時候有錄音帶流通,大家都歡喜。所以老師往生之後,這個本子我講了十遍。

  遇到黃念老之後,他把這個註解送給我,送給我是原始的本子,油印的,油印打字。字都不很清楚,但是能看得出來,很難得,很不容易。油印,我們知道分量不會多,因為蠟紙,一百張之後,蠟紙就模糊了,就不能用了。所以我估計他頂多只有一百多本,不會超過一百五十本。這個本子以後他又修改過。當時我看到很喜歡,我問他,你有沒有版權?有版權,那我就自己看看,參考參考;如果沒有版權,我說我就幫你翻印流通。他說沒有版權,還要我寫個序,要我題字,我都照辦了。在台灣印了一萬冊,第一版就印了一萬冊,精裝本,他看了很歡喜。現在這個本子在世界上流通的,那就不曉得有多少,到處都有印,發心的人多,印送的人多,讀的人多,學習的人多。雖然有這麼多批評,但是這些人沒有改變,我帶頭。我要一改那影響太大了,但是我要一改,真的罪名就落實了,淨空法師背師叛道,那這是真的罪名。我只要這一個本子,老老實實一生不改變,一遍一遍的學習。現在年歲大了,其他的經不講了,來不及了,交給後人去講去。我往後活一年講一遍,一生就講這一部經,就念一句阿彌陀佛,目標就求生淨土,其他的什麼都放下了。這些爭議,我都委託韋馱菩薩去處理,我再不管這個事情。

  關於《無量壽經》會集的問題,最近國內我看到一份資料,《幻住答問》,解釋得非常清楚。也是有一個人對這個會集本聽人家批評,他信心動搖了,向這位法師請教。法師詳細給他解答,他這個疑慮化解了,真正發心依教奉行,這很難得。如果對這個會集本有疑問,看看這篇東西有好處。所以我們凡夫,真的是有礙的情識,這個東西很麻煩,懷疑彼如來無礙之妙法。

  會集是真正求學最好的一種手段,它不是憑自己妄想造成的,不是的。我們看極樂世界,五種原譯本裡面都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四十八願從哪來的?是會集而來的。阿彌陀佛在因地,沒成佛之前,在因地是個國王,聞法歡喜,捨棄國王,發心出家,跟著佛出家了。佛給他起了個法號叫法藏,叫法藏比丘,人非常慈悲,有智慧。他看到十方世界一切佛剎裡面的六道眾生,太苦了、太可憐了,發大誓願,想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得樂,早日成佛。向老師自在王如來請教,佛並沒有教他什麼方法,佛只教他到十方諸佛世界去參學。用現在的話說,到十方諸佛國土去考察、去調研,取人之長,捨人之短,建設你自己的道場。他聽話,用了五劫的時間,這時間長,五劫的時間,把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他都看過。不好的地方統統不要,好的地方攝取,就是採納,最後做成一個總結,這個總結就是四十八願。所以四十八願是會集的,會集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美好、精華。極樂世界的建造就依這個做藍圖,依這個做依據,極樂世界成就之後,超過一切諸佛剎土,當然超過。一切諸佛剎土的好的、長處它那裡全有,缺點極樂世界找不到。所以,極樂世界是會集一切諸佛剎土美好之大成。

  我們再看《華嚴》,善財童子一生成就圓滿智慧,怎麼成就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參學,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去考察、去調研,調查研究,好的東西都採取,不好東西都不要,成就他究竟圓滿的後得智。在文殊菩薩會上,他得到的是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根本智是無知,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得到了,你看,文殊菩薩就叫他去參學,五十三參。五十三參代表什麼?代表這個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你統統接觸。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行業、男女老少統統接觸,好的地方你學,不好的地方改正。

  這都是做集大成的工作,會集是集大成,不會集怎麼成就?關著門自己去想,那閉門造車,孤陋寡聞,這不是求學的態度。求學要廣學多聞,擷長捨短,擷取人家的長處,捨人家的短處,這才成就真實智慧。所以,對於如來、對於菩薩,他們的參學我們知道太少。如果你真的明白、了解了,你就曉得他們所成就的是真實的,真實的學問,不是自己閉門造車去想像的,真實智慧。方東美先生讀到五十三參佩服到極處,告訴我,真正的學問是這樣成就的,你讀的這些東西一定要證實;沒有通過實驗,不是真學問,是道聽塗說。所以中國古人提倡,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行萬里路是把所讀的書都證實。這是科學精神,通過檢驗,檢驗要真實智慧,不是自己隨便去批評。

  下面舉比喻說,「豈知一面之鏡,能現萬像」,這是舉比喻。一面鏡子不大,照到外面的現象,現象全都在鏡子當中。「千年積薪,一火燒盡」,薪是柴火,堆積在那裡,一千年累積的,很多了,可是一把火能燒盡。這個我們能理解,能相信,不懷疑。「故至心一念稱名」,關鍵在至心,至心是真心。什麼是真心?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叫至心。一念,本經告訴我們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這樣的心去念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一聲佛號,就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十念必生又何足異」,十念必生是阿彌陀佛說的,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報告,釋迦牟尼是為我們轉述。所以第六品不是釋迦說的,是阿彌陀佛說的。臨終一念十念必生,跟這個比喻沒有兩樣。勸我們不能懷疑,懷疑對我們自己的損失太大太大了,這一生能不能成佛,完全在信心。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跟我們講了六個信,第一個就是信自己,信自己什麼?信自己本來是佛。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信自己本性本善。這是先決條件,教學,理論的依據就在此地。如果不信,什麼都學不到。

  劍橋的麥大維教授來香港訪問我,我跟他講,中國古聖先賢有教育最高的指導原則。他問我是什麼?在哪裡?我問他,《三字經》有沒有念過?他是漢學家,四書、《三字經》都能背誦。我說就是《三字經》前面的八句,是我們老祖宗世世代代,教育的最高指導原則。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一定要相信人性本善。為什麼要教育?要不教他,《三字經》上說了,「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善,本性本善,每個人人性都本善,可是習性不善。人隨著年齡長大,慢慢習性養成了,習性如果超過本性,麻煩就來了。所以,教學這個動機就生起來,「茍不教,性乃遷」,你要不好好教,愈變愈壞,到今天不可收拾,沒人教了。現在也有人教,比過去還厲害,誰在教?電視在教、網路在教,哪個人不接受這個教育,天天都在受這個教育。電視、網路教什麼?教殺盜淫妄,完全教習性,不教本性,他回不了頭。所以教育的目的沒有別的,如何讓習性回歸到本性,教育目的在此地。不能回歸本性,那就全盤失敗了,所以「教之道,貴以專」。

  我很感謝麥大維教授,他邀請我到倫敦去,幹什麼?辦學。他都給我想好了,辦個「大乘書院」,要我去主持,這個書院屬於劍橋大學。很誠懇,我們談了六個小時,我非常感謝他。但年齡大了,心有餘而力不足。再說,你們學校這些制度框架加在我身上,我不能教。所以他才問起,你用什麼方法教?我就講中國有古老的方法,就是《三字經》上八句話,他都搞懂了、搞清楚了。我說教學要一門深入,要長時薰修,中國自古教學,絕對不能讓學生同時學兩門功課。為什麼?學兩門功課他分心,時間、精力都不集中。現在你們學很多可以,為什麼?你們求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求知識很多,你一天開十門功課都可以,知識;智慧不行,智慧是清淨心。好多門功課,頭腦就亂掉了,知識,這一點曉得,那也曉得,心定不下來。

  中國這個教育,是要把心定下來,從小就要養成制心一處。所以中國這個教育,小學童蒙啟蒙教育,教小朋友念,念這些四書五經經書。所以一般人反對,小孩什麼都不懂,你怎麼教這些東西給他?殊不知,用這個東西是手段,目的不是教他記的,不是教他懂的。教他幹什麼?天天念這個,他就不會胡思亂想,修清淨心,是這個意思。至於他能夠把東西記住,那是第二個,那是副作用,那不是正的。正的是讓小孩恢復他的清淨平等覺,是這個意思。所以在童年保持他的天真爛漫,不要學這些歪聰明,那不是好事情。古人想得多周到,看得多深遠,現在人比不上,那是真實智慧。所以背書是修定,小孩怎麼學?用這個方法,又修定,心又清淨了,你看又把東西記住了,一舉兩得。但是要曉得,兩得有賓有主,清淨心是主,記住這是副作用,附帶的,這不是主。

  所以十三、四歲智慧開了,那個時候上學,老師講解。古人讀書樂,不像現在讀書好苦,讀書快樂。到講解的時候,不要書本,書本都背出來了,問你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都知道,背得那麼熟。中國古人這個書本它是符合科學精神,它一面十行,每一行二十個字,不管哪個地方刻版都一樣的,沒有標點符號。所以天下不同地方刻的書,問他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大家都一樣,這就是科學。不像現在,版本印出來,不同版本你講第幾行就不一樣,這很不方便。老師背過來的,都會背,學生也會背,所以講學的時候不要書本,你看多自在!你要沒有背過的,你就沒有資格參加這個講席,人家講的時候你聽不懂,必須統統背過。講《論語》,所有聽眾《論語》都背過,他聽得才有味道,那個聽了能開悟。看文字分心,他不看文字,叫一心專注,會開悟。五祖忍和尚給惠能大師講《金剛經》,不要經本,不要經本他專注,要經本,看字分心。只有專注,某個地方一觸動,豁然大悟,就開悟了。中國的方法真妙!一般人不知道,這個方法是印度、中國獨有。西方沒有這個方法,西方確實廣學多聞,他只懂這個,其他的他不知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