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六十二集)  2011/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6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土大經科註》二百九十一面倒數第三行:「輾轉弘護」,第四段「輾轉弘護」。

  【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我們看註解。『賢劫』。「現在之住劫,名為賢劫」。一個大劫有四個中劫,這四個中劫是成、住、壞、空。我們現在是住,住劫之後就壞了,壞了就是大災難,不是地球的災難,是整個銀河系的災難,這是我們遇不到的。「在此大劫中,有千佛出世,故名賢劫」。一個大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出世是很不容易的,很難得遇到的。我們遇到了,釋迦牟尼佛是賢劫裡面第四尊佛,下面一尊佛是彌勒佛,彌勒佛以後,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愈來愈密集了,時間不會這麼長。我們從這個地方去想,那個時候的人民非常幸福,遇到佛法這個緣無比殊勝,這麼多佛出現在世間。

  「《悲華經五》曰:此佛世界,當名娑婆。時有大劫,名曰賢善。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現於世」。這是世尊在《悲華經》上說的,這個世界,我們現在住的這個世界,應該叫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意思是堪忍,就是這個世界不是很好,但是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都能夠忍受。這個時候有大劫,劫是時間最大的單位,稱之為劫。這個劫是大劫,一個大劫就是世界一次成住壞空,這一個大劫。這個大劫的名字叫賢善,因為有很多賢人、善人出現在世間。譬如在這一個大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出現在世間,世尊就是佛,以佛的身分,「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這個世間善人多,我們現在有沒有看出來?你細心去觀察,有,就在眼前。凡是見到佛的形像,聽到佛菩薩的名號,這都是有緣眾生。這些人將來在什麼地方成就?決定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誰來教他,誰來勸他?就是這千佛,他們來講經說法,他們來勸導大家。所以這個大劫當中,娑婆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不計其數,太多太多了。這些菩薩在這裡示現成佛,成就大悲,出現於世。

  「據《佛祖統記》」,這裡頭也有一段記載。「此劫中,第一佛名拘留孫佛」,這是賢劫第一尊。第二是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尊是迦葉佛,第四尊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此後有彌勒等九百九十六佛相繼出世。今此會中」。現在釋迦牟尼佛講這一部《無量壽經》,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多次宣講,現在在這一會裡頭。「彌勒與其他賢劫中成佛之九百九十五大士」。將來在賢劫成佛的這些菩薩們,都來在這一會,都來聽經。所以這個法會後半部是彌勒菩薩當機。這裡表什麼法,我們一定要曉得,表淨土法門。彌勒菩薩以後,九百九十六尊佛都會弘揚這個法門,沒有一個不是勸人到極樂世界去,為什麼?這是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本懷。諸佛菩薩心裡頭沒有第二個念頭,就是希望眾生返本還源,回歸自性,這就是妙覺如來。希望這些迷失自性的人愈早回頭是岸愈好。

  極樂世界念佛成佛在一切法門當中,無量法門當中第一殊勝,為什麼?佛把這個道理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經上講得很清楚,是心是佛,佛是什麼?佛就是你的真心,你的真心就是佛。本經上講的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際是什麼?就是你的真心,就是你的本性。所以佛說你本來是佛,這個話一點都不假,佛是真心,真實之際就是真心。現在是心作佛,我現在心裡就想成佛,你看你本來是佛,現在心裡想成佛,這是念力,近代科學發現的念力。佛在教學當中常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是遍法界虛空界,無量剎土裡面的依正莊嚴,全是從心想生。現在我想成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但是成佛一定要斷煩惱。今天你本來是佛,為什麼變成眾生?因為你染上了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變成眾生,這是《華嚴經》上說的。一般大乘經上說,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你染著這三大類的煩惱,你回不去了,墮落在六道搞輪迴。無明煩惱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塵沙煩惱是《華嚴經》上講的分別,見思煩惱是《華嚴經》上講的執著。《華嚴經》上講的名詞,雖然意思很深,我們聽起來很順,好像知道,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大乘經上佛常說的三大類煩惱。每一類的煩惱都是無量無邊,統統斷盡,全都放下,你就成佛了,你的真心就現出來。我們現在真心上這些障礙就是這些東西,障礙除掉了,真心就現前,這是成佛的原理。

  可是這些煩惱,無始劫以來我們就染著了,嚴重的染著,現在要放下,難,太難太難了!佛有方法,這方法是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門道方法無量無邊,都是幫助你放下。可是對於我們的根性、我們的習性來說,真有一定的難度,我們總是離不開執著。知道這個東西是假的,是虛妄的,對我們是決定有害的,可是我們依然放不下。在所有法門裡面,統統是要斷煩惱,才能證菩提,難,這是難行道!念佛法門不要斷煩惱就能成菩提,這叫易行道。這個法門叫你執著、叫你分別、叫你抓住這個妄想,這個妄想是什麼?阿彌陀佛就是妄想,你抓住這個妄想,把別的妄想放掉;你分別阿彌陀佛,你執著阿彌陀佛,其他東西都放下,你就對了,你就成功了。這個方法好,跟我們的習性相應,我們聽到很歡喜,牢牢的抓住它,執持名號。你看看,執就是執著,持就是保持它,執持名號。

  這是從前我們年輕學佛的時候,李老師教給我們換心。我們現在的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把它換成阿彌陀佛。怎麼換?我們不要打別的妄想,不要分別其他的,不要執著其他的,專門對準了阿彌陀佛,我就分別阿彌陀佛,我就執著阿彌陀佛,我就跟定了阿彌陀佛,就行了,心裡頭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不知道阿彌陀佛就是自性、就是真心的名號,真的找對人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部《無量壽經》從頭到尾都是講名號功德,你真的參透了,都搞明白了,你會死心塌地執持名號。煩惱再多,不放在心上,別去理它,沒事,罪業再重,也別管它;煩惱不消自然沒有了,罪業再重,也自然不見了,真妙!所以一切諸佛都讚歎,這不是沒有道理。阿彌陀佛第一個提出這種方法,十方諸佛都鼓掌、都稱讚,太妙了!所以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稱為妙音,妙在哪裡?煩惱不斷自消了,業障不斷自然化解了,這叫真妙。

  那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勸大家念佛往生,彌勒在現場。除了彌勒菩薩在現場,還有九百九十五尊法身大士,他們就是賢劫未來的諸佛也都在場。這就是告訴我們,賢劫千佛,沒有一尊佛不弘揚這個法門;賢劫千佛,沒有一尊佛不學習這個法門。怎麼成佛的?念佛成佛的,釋迦牟尼佛就是。淨業三福末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一向專念。這個因果不是別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因果許許多多菩薩不知道。表法的深意,表法的密意,我們一定要能體會到。

  這些菩薩『皆來集會』,「聽佛說法,故知賢劫中未來一切諸佛,皆必同宣此經」。這底下「另說」,也有一個說法,「賢劫共一千零五佛,彌勒以下一千零一人,未成佛。非所常見,故不詳錄」。有的經上有這個說法,我們知道就好。「以上第一品」,末後這一段是總結。「以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為本經證信。經中大比丘眾萬二千人,超越餘經,同於《法華》」。佛所說的一切經,聽眾之多,這一會最殊勝,跟《法華》相同。「又普賢最為上首,同於《華嚴經》」。《華嚴經》普賢菩薩是第一個上首,本經菩薩眾第一位,也是普賢菩薩。「亦表本經之同於上之圓教二經也」。這個表法是代表《無量壽經》跟《法華》、跟《華嚴》同一個圓教,修學這個法門,你的成就是圓滿的成就。圓滿成就叫一佛乘,這不是大乘,這是一乘,一乘就是成佛。下面我們再學習本經的第二品:

  【德遵普賢第二】

  「第二品是上品聖眾之補充」,所以它還是序品,還是屬於第一品的證信序。「本品之首,於菩薩眾中,拈出上首之賢護等十六正士。品末復標餘之三眾及諸天大眾。以補足上品中六成就中之眾成就」。前面是說出家眾,大乘小乘,這個補充的是在家眾,這個意思很深,說明這個經、這個法門是以度在家眾為主。在前面我們看到出家的菩薩只列了三個人,普賢、文殊、彌勒;而在家眾菩薩眾,賢護等十六個,十六是密宗的表法,代表大圓滿。賢護等十六正士他們全是等覺菩薩,地位跟文殊、普賢、彌勒是平等的,不是普通的菩薩,在家的等覺菩薩。這個表法的意味深!念佛求生淨土的人,在家的人多,在家的人成就不亞於出家人,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不曉得這個道理,所以出家人往往很容易生傲慢心,不知道謙虛。佛陀在世,當時示現的就是二尊佛,釋迦牟尼代表出家佛,維摩居士代表在家佛,地位平等,沒有高下。釋迦派遣舍利弗、目犍連到維摩居士那裡去聽他講經說法,舍利弗、目犍連見到居士的禮節跟見佛一樣,頂禮三拜,右繞三匝,同樣的禮節我們要看清楚。舍利弗、目犍連是出家人,四果阿羅漢,見到居士為什麼這麼恭敬?居士是佛,居士在講堂裡面是主講,代佛說法。出家菩薩代佛說法,在家菩薩也代佛說法,對於說法的人恭敬是平等的,不能有分別。

  佛法是師道,師道裡面老師第一大。在居士這個道場,維摩是老師,出家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見到他,都要像對釋迦牟尼佛一樣。印光大師常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覺得我是出家人,你是在家居士,見到我應該要磕頭頂禮,他是磕頭頂禮,他修福,我們怎麼樣?我們折福,我們的道德、我們的修持都不如人家。他是恭敬心,我們是傲慢心,他成就了,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我們也成就了,到地獄去受罪去、去消罪業去了,各有各的成就。佛沒有欺騙我們,佛說得清清楚楚,理事都講得清楚,而且都演出來給我們看。我們自己誤會了,想錯了、做錯了,最後還埋怨佛菩薩沒有講清楚,你說你罪過大不大?所以真正成就,華嚴會上善財童子給我們做榜樣,絕不可以輕視任何一個眾生。怎麼看待他?統統是諸佛菩薩、統統是我的善知識,都是我的老師。他們的種種表現全都在表法,問題是我們會不會看,有沒有看懂。真看懂就開悟了,看不懂就迷惑了,關鍵全在自己會不會。為什麼有的人會,有的人不會?真誠恭敬心的人會,貢高傲慢的人不會,道理就在此地。

  而貢高傲慢的習氣人人都有,儒家是世間法,不談出世間,所以對傲慢他們的教誨,「傲不可長」,這《禮記》裡頭「曲禮」頭一篇就說到,不要再增長了。佛家是因為要出世,要教你明心見性,你要想作佛、作菩薩,那有傲慢絕對做不到。不但作佛菩薩做不到,連阿羅漢都做不到,阿羅漢傲慢確實斷了,沒有了,但是他有傲慢的習氣,他真沒有傲慢了,習氣還常常現行。要到辟支佛,見思煩惱的習氣斷了。所以菩薩在辟支佛之上,決定沒有傲慢的習氣。如果他是個菩薩、是個大德,他還帶著傲慢的習氣,孔子說是假的,不是真的。《論語》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聖人,中國人講的聖賢,大聖大賢。一個人像周公一樣,有他的才華,有周公那麼樣的能幹,但是怎麼樣?他驕傲,「使驕且吝」,他吝嗇、他驕傲,孔子說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其餘則不足觀也」。學佛的人,佛門大德,他對人還有驕慢,那下一句就是夫子所說的,其餘則不足觀也,不是真的。

  所以傲慢對一個人產生的障礙有多大,無法稱量,這個毛病要不改,菩提路上就行不通。這個障礙不是從外來的,是你自己內心發出來的,自己跟自己做障礙,五毒:貪瞋痴慢疑。最後一個懷疑也很麻煩,現代的人多疑,善根福德不如古人。古人不知道,他信,他不懷疑,所以容易成就,特別是念佛,真的往生了。如果有疑就不能往生,它障礙你往生。淨宗要真正能不疑,談何容易!一切諸佛都說這個法門難信之法,難信,它易行,真相信了,換句話說,沒有一個不成就。而且成就的殊勝,讓菩薩都感到驚訝,造作五逆十惡的眾生,怎麼能到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真有,這真叫人難以相信。所以佛說這樁事情,「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徹底明瞭,等覺以下都不行。這是佛境界,不是菩薩境界。能遇到,那是過去生中你曾經供養無量諸佛,你今天有這個福報,你遇到了。遇到了就相信,遇到了就發願,這個人肯定成功,這一生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

  下面念老告訴我們,「尤應著眼,本品名《德遵普賢》,蓋表與會之無量無邊諸大菩薩,咸共遵修普賢之德」。與會的大眾,換句話說,個個都是修十大願王的,沒有一個不是修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個個都是這樣的。那個禮敬還得了!禮敬的對象是誰?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當來必定作佛,不敢輕慢一個眾生,這是禮敬諸佛,所以他的成就不可思議。我們自以為比別人高,錯了。大乘經裡面講得太多,講得徹底,說明事實真相是平等的,為什麼?同一個自性。諸法平等,無有高下。有高下這個念頭就錯了,這是煩惱習氣,這不是性德,性德是清淨平等。

  「普賢之德,實亦無量,而其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則為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也。是為本品之綱」。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就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就是普賢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是修普賢行的。但是普賢行的基礎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這是普賢十大願的基礎。沒有前面基礎,普賢十願做不到。現在前面這個基礎我們也做不到,頭一個淨業三福沒做到。淨業三福第一條實際上是落實儒釋道的三個根。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能不學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怎麼做法?《弟子規》做到了,你就做到了;慈心不殺落實在《太上感應篇》上,有這個基礎,《十善業道》你才能修;沒有這兩個基礎,下面十善業道有名無實,修十善業。再以這個為基礎,才能受持三皈,具足眾戒。有三皈、具足眾戒,才能夠修六和、三學、六度,最後圓滿到普賢十願,它是有層次的。我們今天前面不要了,就想學大乘,好高騖遠,一輩子不能成就,我們把根本疏忽掉了。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在家菩薩」,底下有個小括弧,「他方影響眾」,這裡面在家菩薩多半都是他方世界來的。我們看註解,正士,這名我們就省略掉,不念它了,十六正士。「正士者,《度世經》曰:開士」,開是開悟,士在中國古時候說讀書人,是個有智慧的人,他開悟了,叫開士。「大士」,都是對菩薩的尊稱。「聖士」,這是聖人,不是普通人。「力士」,密宗裡頭都稱金剛力士。「正士等」,這些稱呼「皆菩薩之異稱」,在梵語都稱作菩薩摩訶薩。像大士、聖士、力士肯定是摩訶薩,法身大士。「又《甄解》云:正謂正道,士謂士夫」,叫士大夫。「在家之稱。此等大士」,外現凡夫這個形狀,「內深達正道故」。他們有修有證,真的是斷煩惱,證菩提,居家示現的在家身分,我們稱為居士,「居家名為正士」。

  「又《會疏》曰:十六正士者,《文殊師利嚴淨經》言:菩薩八萬四千及十六正士。則明知正士之名,云居家菩薩」。這是在家菩薩的稱呼。「正謂正道,士謂居士。此等大士,雖葆光和塵」。葆是保守,保守他的道德智慧與大家和睦相處。這個塵是一般凡人,雜居在一起,沒有人知道他,一般人也認為他是凡夫俗子,其實他是菩薩。「久出於邪道」,什麼是邪道?與自性不相應的全叫邪道。以十善來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是與自性相應的,這就是正法、正道。反面,殺、盜、淫、妄那就是邪道。這些在家的居士很久他們已經轉惡為善、轉邪為正、轉凡為聖,這在家的大德、大菩薩,不是普通人!「深達於正法」,故稱他們叫正士。

  「準上可知,正士者,即在家菩薩。又十六者,密宗以十六數,表圓滿無盡。《出生義》云:厥有河沙塵海數量」。他們數量太大了,說這一類的正士像恆河沙那麼多。大海已經很多了,這四個字都是形容的,河沙塵海,數量無盡,無量無盡、無有邊際。「舉十六位焉;亦塵沙之數不出於此矣」。因為十六是代表無盡的,代表圓滿無盡的。在家菩薩之多,在家佛之多,我們不認識。甚至於他所示現的不認識字,居住在農村,看他什麼作為也沒有,你接近他,你感覺他慈悲,他愛人,真正能夠愛人,以平等心、真誠心待人接物。你問他佛法,什麼也不懂,可能他就知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心地無比的善良清淨。一般人瞧不起他,他將來往生,凡聖同居土上上品,那不是菩薩是什麼!我們一般人通宗通教,天天講經說法教學,不如他!他是幹真的,我們是幹假的。如果我們落在名聞利養裡面,那前途不堪設想,來生是走的三惡道。我們了解這些道理,那敢輕慢、敢不尊重眾生嗎?決定不可以。佛菩薩在哪裡?到處都是,時時刻刻你都見到,你粗心大意沒看出來。

  下面一位一位介紹,十六位,第一位賢護。「賢護等十六正士,常見經論」,經論上常常看見他。「《勝思惟梵天經》及《思益經》,列十六名」,列的有菩薩的名號。「《智度論》標十六,但僅列六名」,論上標有十六正士,實際上只列了六個人。「論曰:善守等十六菩薩是居家菩薩」,這《智度論》上講的,這個善守就是賢護。「下列五名」,這個不需要再引。「《思益經》云:若眾生聞名者,畢竟得三菩提,故云善守」。這裡顯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佛菩薩名號全是表法,全都是教學,這個要懂。要知道佛菩薩沒有名號,老子都懂得這個道理,「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佛菩薩哪來的名號!所以名號是表法的,凡是佛的名號都表性德,自性裡頭本有的,菩薩名號總的來說都表修德,修因證果,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賢護、善守,賢善、守護,你看是不是一個意思。守護的是什麼?守護的是賢善。中國古聖先賢教人,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不是講善惡的善,這個善具體來說,就是聖人賢人,這人中之善,聖賢。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老祖宗告訴我們,一切人本來是聖人、本來是賢人,沒有一個是例外的,人人是聖賢。諸佛菩薩、大聖大賢都是自性性德的流露,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我們這些善德能不能把它守住、守護不要失掉,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把它做出來,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中國老祖宗所教的,我們把它總歸納起來,不外乎十二個字,不多。這十二個字是「孝悌忠信」,孝,本善,從本性本善裡頭流出來的是性德。悌是性德,悌是什麼?尊重長輩、敬長。忠是不偏不邪。信,現在人信心沒有了,信德非常重要。在五常裡面,信德是最低的底線,信德要是沒有了,本性本善就消失掉了。

  中國老祖宗傳下來的五倫是講關係,這是自性的關係,五倫不是哪個人發明的,不是某人的學說,不是哪個人的主張,是天然的。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五常是性德,常是永恆不變,仁義禮智信,就是佛家講的五戒,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信是不妄語;智是不飲酒。跟佛家講的五戒相應,是性德,自性裡頭本有的。智就是不迷惑,不愚痴,不懷疑,都是屬於智。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古人說的;現代人講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些都是自性的性德,應該要善守。都能夠落實,都能做到,這是菩薩,這就是慈悲,這就是代眾生苦。做出好榜樣來給眾生看,是教化眾生,身教,為眾生做好榜樣。賢首國師《還源觀》裡頭四德的第二,威儀有則,就是把道德做出來教人,這是身教不是言教,那個功德大!

  《還源觀》上講的四德全是性德最高的標準,第一句是隨緣妙用,第二是威儀有則,第三柔和質直,最後一句代眾生苦,這是在家菩薩。出家菩薩比在家菩薩更令人尊敬,因為什麼?他把家業放棄了,全心全力從事於教學工作。在家還有家累,家沒放下。出家值得人尊敬,就是他把家放棄了,全心全力做這個工作,不是附帶的,他主要做這個工作。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一生教學,說到做到,做不到的,決定不說,真正覺悟的人。自己沒做到,說出去別人不相信,信心生不起來;你做到了,人就相信。

  「若眾生聞名者,畢竟得三菩提」,聞名是名裡頭有真實義,他也學會了,也學會善守,把自己的性德堅持,這就是持戒,持戒修定開慧,他真能得到。「又《大方等大集賢護經》曰」,這裡頭說「王舍大城」,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王舍城裡頭。「有優婆塞」,在家學佛的居士。「名曰賢護,為眾上首」。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他也常常在座,居士眾裡面的上首。「又《大寶積經賢護長者會》佛說賢護長者眾樂事:其受於快樂果報,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復人間」。這個事情,佛要不說,別人看不出來。他個人修持的享受,他自己知道,這種受用是什麼?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真實受用。

  早年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他就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不認真的學,這最高的享受你享受不到。那我們享受是真學佛了,而且出家了,真走釋迦牟尼佛這條路子。我們遇到是什麼?遇到很多人毀謗,很多人批評。批評全是負面的,說我們消極、說我們迷信,好好一個年輕人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可是我們自己快樂,真得快樂,這快樂是他們無法想像的。我們沒有被這些人動搖,還是我行我素,我們對他們恭敬,我們沒有惡意相對。二十年之後、三十年之後,大家年歲老了,退休了,他們年老了,退休了,做和尚沒有退休的。世間人常講,人老了就不值錢,可是和尚是愈老愈值錢,現在遇到,哎呀!你走對了。我走對了,當時你為什麼不跟我走?現在後悔來不及了。

  我學佛出家走這個路子,讚歎的人只有一個,方東美先生。我出了家去見他,你真幹!我說是,老師說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怎麼不肯幹?你走對了、走對了。只有他老人家一個。為什麼?對佛法不認識,對佛法誤會了、錯解了,這是很大的障礙。我們有責任把佛教的本來面目展示給大家看,佛教是教育,佛教真的不是宗教。因為宗教裡頭,頭一個條件要有一個創造世界的神、造物主,佛教裡頭沒有。佛教裡頭承認宇宙之間有天神、有鬼神、有眾生,但是神在佛法裡頭是眾生,是一類的眾生,跟我們是平等的,沒有什麼高下。佛教我們要尊敬。當然,既然他是眾生,他有佛性,他本來也是佛,現在他也迷惑當眾生了。我們同樣的迷惑,但是我們做了不同類的眾生,可是要是究其根本,那都是佛,本來都是佛。所以我們對他要尊敬、要禮敬;他做的一些好事,我們要讚歎,他做的不好的事情,我們不要放在心上,他教導我們處事之道。我們真的明白了,這全是性德,我們不是迷信,不是盲目跟著別人走,不是的。佛教我們開智慧,佛教我們認識宇宙之間萬事萬法的真相、實相,這真快樂,真的是法喜充滿。所以這些在家居士所受的快樂果報,雖然是忉利天主、帝釋天王,帝釋天王就是忉利天主,因為忉利天有三十三天,真正修行人他的快樂超過忉利天主,人間不真修契入境界,他想像不到。

  「又《名義集》曰:颰陀婆羅」,這是梵語。「翻為賢護。自護賢德,復護眾生故」。這名詞裡頭,頭一個護自己,然後護眾生,開導眾生,幫助眾生守護自己的德行。「或云賢首,以位居等覺,為眾賢之首故」。這是賢首的意思,等覺菩薩。「可見賢護正士,乃示生於王舍城」。等覺菩薩來示現,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在釋迦牟尼佛會上做影響眾,「位登等覺之在家菩薩」。「若按今經別意」,今經是《無量壽經》,要依《無量壽經》的別意。「據《般舟三昧經》」,《般舟三昧》是專修念佛法門,往生極樂世界的。「此跋陀和(即賢護)菩薩,是念佛三昧發起人,親見彌陀。今故來此勝會,助顯念佛三昧無上法門」。他是一個專修專弘淨土的大德,修念佛三昧的第一個帶頭人,居士眾中,所以他排在第一。遇到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他可以在會中現身說法,他是第一個帶頭的人。凡是會上列名的,跟淨土念佛法門決定有密切關係。

  第二位「善思惟菩薩,唐譯為善思惟義菩薩,魏譯為善思議菩薩」,這是五種本子裡面翻譯的不同。「按《四童子經現生品》」裡面所說的,「善思惟等正士,是他方世界來此示現之在家菩薩」。這個菩薩不是娑婆世界的,別的世界。「經云:東方去此佛剎十千俱胝,有一世界名寶鳴。佛名獅子鳴聲如來。有一菩薩名善思議(即善思惟)應托來到此土,化生阿闍世王宮內」。這是他方世界到這個世界來托生,這個裡面的意思表明,佛經上常講「一佛出世,千佛擁護」,看到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教化眾生,勸大家求生淨土,諸佛菩薩看到生大歡喜心。這個世界眾生與他們有緣,所以他們自自然然就到這個地方來化現,佛以應身,釋迦牟尼佛來投胎,出生在這個世間,他們也來,也到這個世間來跟釋迦牟尼佛在一個地區托生,所以化生在阿闍世王宮內。

  「南方去此五百億世界,有一世界,佛名寶積善現如來,有一菩薩名寂靜轉」,即是慧辯才菩薩。我們這裡排名第三位。「於此舍衛城內,生大居士似師子家」,似師子是這位居士的德號,出生在他家裡。「西方去此過八億百千佛剎,樂音如來所,有一菩薩名無攀緣」,就是觀無住菩薩,觀無住就是無攀緣。「於此波羅奈國」,也是一個大城。「化生大居士善鬼家」,在善鬼大居士家出生的。「北方去此六萬四百千億佛土,住菩提分轉如來所,有一菩薩名開敷神德(即神通華),生此毘耶離城大將師子家」。下面說,「此四童子與無量大眾,共來娑羅雙樹所,恭敬供養」。這是對釋迦牟尼佛恭敬供養來聽聞說法,這是說他方世界來的,都在這個世界托生。

  由此可知,我們這個世界看到現在人口膨脹,世界上這麼多人從哪來的?每個人都有前生,都有後世,這一次到世間從哪裡來,將來離開這個世間到哪裡去,這是說明這個事實,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在現前這個世間,還能夠堅守善心善念善行,非常不容易,決定不是普通人。為什麼?普通人一定是同流合污。你能夠像賢護善守,你跟他們不一樣。我們定慧道力功夫還不夠,不知道自己過去宿命,但是可以肯定,從這個經論裡面,我們學習這麼多東西,可以肯定我們過去在佛法裡頭種過善根,而且是深厚的善根。不是深厚的善根,決定敵不過現前誘惑的境界。你還能夠有明眼,能看得出是非邪正、有能力辨別,棄惡揚善,轉邪為正,這不是普通人,所以你遇到佛法。遇到佛法,真的是無量無邊的福報!在這個環境當中我們能守得住,這一生就是我們圓滿成就的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圓滿成就,決定成佛。

  這些菩薩做這樣的示現,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有來歷的。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我們的信心就生起來了。現在倫理道德、是非善惡的標準全都混淆不清,我們還能夠分辨出來,哪是正、哪是邪、哪是善、哪是惡,這就不是個簡單事情。在過去的社會,八十年前社會上有人講解倫理道德,有講的,還有聽的,真正去做的人很少,但是有講有聽的。現在這個世間,講的人沒有了,聽的人也沒有了,現場講經聽眾愈來愈少。為什麼沒有人講經?沒人聽。所以講經這個道衰了,有原因的,不是沒有原因。如果講經聽眾很多,當然講得很起勁,講的沒人聽,香港這個地區就是這樣的。

  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講經的場所就是暢懷法師的中華佛教圖書館,在界限街。圖書館不大,大概只有我們這個攝影棚兩個大,再加一倍,就這麼個小道場。我第一天來我們見面,我沒見面之前,都以為暢懷法師是老法師,結果見面之後才知道他比我小。告訴我,也是警告我,香港講經的狀況,香港人聽經只聽頭尾,第一天開講大家來捧場,到最後一天圓滿來了,當中不聽。所以他給我說,多少有名的法師都是這樣。他說你沒有名,大家不知道,你心裡要有數,可能頭一天有人,第二天就沒人來了。我跟他講不要緊,只要有桌椅板凳我一樣講。他說那這樣行。我不在乎有沒有聽眾,沒有聽眾我也會講下去,一個人也行、二個人也行、沒人也行,為什麼?我要練習講經。我講經不是講給別人聽的,我是上講台練習的,只要有講台、有桌椅板凳就行了。他沒有想到我給他說這些話,我給他說真的不是假的。

  沒有想到,我的法緣真的很殊勝,聽眾天天都滿座,他那裡坐滿了也不過一百多人,就擠滿了,沒有一天是空場的,所以感到非常驚訝!以後告訴我,法師,你的法緣的確很殊勝,很難得。他們老住在香港,看過。那一次來講四個月,在他那裡講兩個月,後面兩個月是在香港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道場,叫光明講堂,地方比他那裡大一點,但是講堂差不多大。他那邊有宿舍、廚房,寮房多一點。所以我們抱著做學生的心態,不是擺大法師的架子,不可以,我們是學生是來學習的。所以第一天我就跟大家說,聽眾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監學。我說我是學生上台來做報告,請大家不要客氣批評指教。初學講經,第一次離開台灣。所以現實環境給我們的啟示,經典裡面看到古聖先賢也是給我們啟示,沒有一樁事情不是幫助我們、成就我們,我們要生感恩的心。

  我跟香港的緣是那一次結成的,以後每一年到香港來講一個月,很多年沒中斷。以後我移民到美國,這邊就少來了。香港回歸我很喜歡,我一定來看看,我也沒有告訴大家。但是這邊的香港佛教會知道了,所以在回歸現場,它有宗教代表團,還給我排了個座位,我沒去,那人多熱鬧。我喜歡在電視上看,看這個畫面,不受干擾,看回歸,從始至終這個典禮我都看到。所以就遇到一些老同修,看到我很歡喜,法師,你七年沒來了。我說有七年,哪有那麼長?算算真的七年。為什麼不到香港來?沒人請我講經,有人請我就來了,沒人請我怎麼好來。於是他們就發心邀請我。所以回歸之後,我住在新加坡,每一個月來講五天,場所借用街坊福利會,借那個地方。每一個月來一次,好像講了二、三年,聽眾也是愈來愈多,所以大家希望我能在香港常講經,就買了尖沙咀這個道場,有固定的地方,也有網路,這是我們在香港這些年來的緣分愈結愈深。

  早年出家,大家有個錯誤的觀念,如果要走釋迦牟尼佛這個路子,沒飯吃。你看講經沒有聽眾,沒有人供養,這是現實的問題。所以知道這條路是好路,不敢走。何況學講經也不容易,沒有把握,經懺佛事三個月就學會了。做經懺佛事、做法會,有收入,生活有保障,變成什麼?走經懺佛事是安全的道路,講經說法是險道。萬一沒有人供養,人家不喜歡聽怎麼辦?所以這個路沒有人敢走,知道是好路是正路,都有因素,我們都要了解。

  學佛要學賢護,就是護法太重要,不能讓佛法斷掉,一定要培養弘法人才。香港現在也有,永惺法師辦了一個佛學院在西方寺。但是佛學院的學生要不讓他出來講經不行,他學不會。要開放一些道場讓這些年輕法師講經,逼著他講,他要上台去講,他就不能不用功,他不用功,他下不了台,講的人聽了不滿意,下次不來了。所以聽眾對學講經同學是很大的鼓勵,這是大家沒有注意到的。一定要叫年輕人出來講,他才有信心、才會有成就,這是護法的工作沒做好。每一個道場都能夠開放,歡迎大家來講經,因為我們經懺佛事不是天天做,一個星期能空下一天,一天講經。香港道場不少,講經弘法能夠帶動起來,那社會大眾對佛法看法就不一樣了。佛法不是迷信,佛法是教育,佛法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這都是我們應當要檢討的,要如何改進,幫助正法再能夠復興。

  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