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愛心遍法界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一集) 2022/11/2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81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四頁,我們從第二行最下面一句看起:
【又菩薩大悲大願以身為質。於三惡趣救贖一切受苦眾生要令得樂。盡未來際心無退屈。不於眾生希望毛髮報恩之心。】
我們上一堂課這段沒講完,我們這堂課繼續來講。『又菩薩』,再給我們舉出菩薩,『大悲大願』,菩薩都是「大悲大願」,悲願雙運。『以身為質』,「以身為質」就是代眾生苦。菩薩不辭疲倦,救度一切苦難眾生。在菩薩眾裡面最具代表的,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所以我們一般稱「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地藏菩薩是大願的代表,觀音菩薩是大悲的代表,觀音、地藏這兩位菩薩他是代表悲願。每一尊菩薩都是大悲大願,只是在菩薩眾裡面舉出代表性的。文殊菩薩是表大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表大行,大行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大慈,所以彌勒菩薩又稱慈氏,大慈彌勒菩薩。菩薩都是大慈大悲大願。
『於三惡趣救贖一切受苦眾生』,「三惡趣」就是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六道裡面,三惡道眾生最苦。極苦的是地獄,無間地獄、阿鼻地獄,那是極苦的,罪業最重的。菩薩大悲大願,特別要去救度三惡道的受苦眾生,令這些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從迷來的。所以離苦得樂是果報,遠離一切苦難,得到安樂,這是果報。因就是要破迷開悟,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破迷開悟,菩薩怎麼去救贖一切眾生?就是要教學,教化,以佛陀教育來教導一切眾生。特別三惡道的眾生最可憐,無知,造極重罪業,墮三惡道,受極大的苦報。三惡道的眾生是最難度的,菩薩都要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得樂,當然人天道包括四聖法界,都要幫助。四聖法界的佛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大悲大願的菩薩都是明心見性的,最少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法身大士了,他們可以度十法界,從佛法界到地獄法界的一切眾生,這個都包括在裡面。因為十法界,三惡道的法界是最苦,最苦就優先去度,最苦的都要度了,當然其他的七個法界也都要度。最苦的,優先。
所以這裡特別舉出,「於三惡趣救贖一切受苦眾生要令得樂」,這就是代眾生苦的德。因為菩薩他可以享安樂,為什麼這麼辛苦?為了要度這些苦難的眾生,所以要犧牲自己,不疲不厭,很辛苦的去教化眾生。菩薩很辛苦教化眾生,就是代眾生苦。就像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提倡中華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現在全世界沒有這個教育了,大家不懂,所以到世界各地去推廣,跟各國領導人、跟各宗教的領導人交流、推薦,介紹中華傳統文化的殊勝利益。當然這個工作非常艱難,在大家不認識、不了解,中國人自己也拋棄一百多年了,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來推這個,當然它的難度非常之高,非常艱難,可以說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如果沒有大悲大願,就不會去推動這些弘法的工作。特別提倡儒釋道三教教育,就不會去推動了,很辛苦。而且還要遭人質疑,甚至還遭受人的毀謗、嫉妒、障礙,這個都要忍受,這個就是代眾生苦具體的一個表現。菩薩就是代眾生苦,菩薩教化眾生,眾生不了解,甚至還要障礙,還要殺害、陷害,這個是很苦。
我們看民國初年這些在家出家的大德,為了弘揚佛法,自行化他,受了多少的苦難。在文革的時候,更早,民國的時候,打倒孔家店,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佛教的高僧大德,儒教的這些大儒,都遭受很大的苦難。但是他們還是堅毅不拔,還是不退初心。我們看到禪宗大德虛雲老和尚,文革被紅衛兵,身體骨頭都打斷了。我們最近的,淨老和尚很讚歎、推薦的海賢老和尚,在文革也是受盡苦難。在家的大德,像黃念祖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佛門的這些居士,有修有學的大德,沒有一個不遭受苦難。這些都是屬於代眾生苦,他可以不去受這些苦難,為了弘揚聖教、弘揚佛法,所以在這樣的時代,真的就是代眾生苦。你沒有發這個願,不會去做這個事情。包括現在在家、出家,法師、大德,弘法利生,也都必須代眾生苦,犧牲自己的安樂。
我們這節課接下來,這段經文還有兩句,我們把它講下去。『盡未來際心無退屈,不於眾生希望毛髮報恩之心。』這個就是菩薩他全部都是付出的,只有付出,決定沒有希望眾生對自己有回報的念頭。我對眾生布施這麼多的恩德,希望眾生給我回報,連毫髮回報的念頭都沒有,完全都是付出。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沒有條件的,沒有一絲毫眾生回報的念頭,完全沒有,不希望眾生報恩。所以菩薩全部付出,決定沒有希望回報這個念頭。有回報,那變成一種交易,我對你付出,那你要回報我什麼?就好像做生意買賣,一個交易。這個社區有聖賢的教育、有佛菩薩的教育,我們把它當作一個家庭來經營,家有家道,家道是倫理、是道德,也就是我們淨老晚年提倡的儒釋道的三個根。居住在這個地區就必須學習,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是基礎必修的課程,無論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必須要學習。這個三個根就是共同科目,無論你是哪個行業,在家出家,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這是共同科目。或者你信仰什麼樣的宗教,或者沒有宗教信仰,也都要學。為什麼?你不學這個,你就得不到幸福美滿的人生,這個你得不到。學了,你就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所以這個也是很現實的東西,這是共同科目。這個基礎必修課程,每一個人都必須要修的。
聖賢的典籍,在這些經典當中,我們請專家學者來教學。這個就像大學分科,科系,你喜歡學哪一部經典,儒釋道三教,包括其他宗教,都有他們專修的經典,我們請這個專家。你要學哪一部經,或者學哪個法門,專門在教這個課的,這樣的老師來教學。就像我們現在大學教專科的老師,每個科系都有他專科的老師,在大學你可以選修,你要選哪個科系來就讀,這個就分科了。基礎的課程是共同科目,大家都要學,儒釋道這三個根,都要學。到了分科,各人選的就不一定一樣,不同的科系,要請那一科的專家來教學。比如說國學,你要請國學的老師來教。兒童我們要教,而且還可以接受其他地方小朋友來就讀,我們這裡培養優秀人才,從小教起,從幼兒園教起。老人在這個地方養老,能得到很好的照顧,能享受到天倫之樂。這是社區的一個規畫,這也是家師淨老在世的時候提倡的社區教育。這個社區養老育幼,教育幼小的兒童,對老人要奉養,老人能夠得到好的照顧。老人每一天看到有小孩,這個也是享受天倫之樂,不一定自己的小孩,看到別的小孩也很可愛。所以在這樣的社區就有天倫之樂,跟一般老人院就不一樣。一般老人院只有看到老人,沒有看到小孩,老人今天看這個走了,明天看那個走了,想想哪一天輪到自己?這個心情肯定不好。老人如果能看到小孩,他有生機,他看到心裡快樂。
每一個小鎮都能像這樣來建立社區,養老育幼的社區,這個如果推廣到全世界,那世界和平就不難達到,世界上衝突自然也就沒有了。為什麼?現在我們看到世界,為什麼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都在起衝突?根源就是人心都是自私自利,只顧自己的利益,不管別人的利益,所謂損人利己,都是這樣的心態。損害別人的利益,給自己得到利益,這個就是很典型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現在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都是這樣的心態,這樣的做法,世界怎麼會不動亂?怎麼會沒有天災人禍?天災人禍都是人類不善的心行製造出來的。不善的心行就是什麼?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都是存這個心、幹這個事,造罪業,感召的果報就是災難,天災人禍,人與人、國與國都起衝突。如果能夠得到聖賢、佛菩薩的教育,大家明理了,知道損人並不利己,自私自利反而是害自己,要以愛心去對待別人;你以愛心對待別人,那別人他也會愛心對待我們,這是因果。所以在《大學》上講,「一家讓,一國興讓」,一家提倡禮讓,這個風氣展開,一個國家大家都懂得禮讓,不會爭了。這個世界動亂從哪裡來?從爭來的。競爭爭不到,提升到鬥爭;鬥爭再得不到,提升到戰爭,這個世界的災難、動亂就是從爭來的。現在世界上都在提倡競爭,怎麼會沒有災難?所以古聖先賢、佛菩薩都是教我們要讓,我讓,你也讓。在清朝時候,安徽六尺巷,那個就是很經典的一個禮讓的風範。彼此都能讓,這個世界衝突就沒有了,世界就和平了,人人都以愛心對待人,人人都以誠懇的心對待人,把別人看作是自己,他怎麼會去害人?《太上感應篇》講,「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看到別人得到,就像自己得到一樣;看到別人損失,就像自己損失一樣,這個推己及人。這個是怎麼樣把社會帶到安定和平、繁榮興盛、喜樂的目標,這是古聖先賢教化眾生的方向目標,也是各個宗教神聖教誨的終極目標。就是要達到這個世界安定和平、繁榮興盛,人人各得其所,這是儒家講大同世界。
真正發心,有眼光、有抱負,捨己為人,在佛法講,為正法久住,為普度眾生,這是佛菩薩的事業。現在這個世界上,如果出現十個這樣的佛菩薩,在這個地球上如果出現十個人像佛菩薩這樣,這種胸懷來教化眾生、教化這個世界,眾生就有救。這個世界就會露出一線曙光,和平的曙光就出現了,人類幸福就有希望。我們對人要存報恩之心,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業,不求別人回報給我。別人對我們有恩,我們要感恩、要報恩;我們對別人有恩,不要求別人給我們回報,這樣你做得才自在,做得才心安理得。我不求你報答,這個當中沒有條件的。就像過去黃念老在講席當中,他舉出釋迦牟尼佛講的開示,句句是真話。他就講,釋迦牟尼佛他沒有要想在你身上得到什麼,也不希望你去報他的恩。他就講一個比較具體的,佛不需要你一張選票投給他,他何必騙你呢?都無條件奉獻的,講的話句句是真言,句句都是真實的。這個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接下來看,也是在第十四頁:
【華嚴經云。廣大悲雲遍一切。捨身無量等剎塵。以昔劫海修行力。今此世界無諸垢。】
這是舉出《華嚴經》經文裡面講的。『廣大悲雲遍一切』,這是說明菩薩代一切眾生苦,就像廣大的雲,那個雲用「悲雲」來形容,這個雲遍一切處,這是說大慈大悲的心。雲是一個表法,表非有非無。所以在經典上我們常常看到,佛經常常用雲來表法。我們在《地藏經》讀到,《地藏經》佛也會現各種光明雲,像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吉祥光明雲、大讚歎光明雲等等的。用這個雲來表法,表什麼法?表非有非無。這個就是《金剛經》講的,即非是名。即非,你不能說它有;是名,你不能說它沒有。所以雲表非有非無,你不能說它沒有,可是當你一接近,它了不可得。這個我們大家都有坐飛機的經驗,現在交通便利,過去疫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大家出國的機率都很多,出國現在飛機是少不了的交通工具。我們常常看到飛機要起飛,我們在地面上看天空烏雲密布,等到我們飛上去也就沒有了。但你在下面看,有,有這個雲;飛上去,了不可得,你也抓不住它,它沒有一個實體的。這個雲就是比喻相有體無,《金剛經》就是在講這個,有那個相,但它沒有一個實體,實體它沒有。它沒有一個獨立的實體,它是緣生法,因緣聚合起來,現出這樣一個相。這個相有,它的實體是沒有,實體是空的。所以當體即空,也可以說當相即空,你不能說沒有這個相,相的確有,擺在我們眼前,但是了不可得,事有理無,不要去執著。我們凡夫就執著有個實體,以為可以得到,以為我們可以控制,我們可以支配。佛告訴我們,在《般若經》上講了六百卷,最後結論三句話,「一切法」,就一切萬事萬法,「無所有,畢竟空」,它是空的,「不可得」,你得不到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事有理無。
我們廣大的慈悲心有沒有?大悲大願有沒有?你不能說沒有。但是在哪裡?你拿出來給我看。你也不能說它沒有,確實是真有,但是在形相上你不可得,你拿不出來。像我們一般講心,大家都知道有這個心,心在哪裡?是不是我們身體裡面這個心臟?這個心叫肉團心,這個肉團心不是我們思惟想像的心。我們現在能夠思惟想像,這個叫妄心,不是真的。真的心,叫靈知心。無論真心、妄心,心在哪裡?《楞嚴經》「七處徵心」,佛問阿難,你心在哪裡?他沒有問你說,你的真心在哪裡、妄心在哪裡?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沒有。不管你是真心也好、妄心也好,心在哪裡?你找出來給我看。阿難找了七個地方,都被佛否定了,不能成立。但是心在哪裡?你不能說它沒有,真有,但是你找不到,它遍一切處,所以真有,形相不可得。就像圓周那個圓心,大家知道圓周當中有個圓心,但是你找不到。你不能說它沒有,它真的有,但是你找不到。所以事有理無,從理體上找,沒有,但是這個事相上是有。所以形相了不可得,你得不到,你找不到。
所以《金剛經》上佛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凡就是凡是,所有的相都是虛妄的,你看得到、看不到,凡是有相的,精神的、物質的,包括不相應行法,都是虛妄。物質現象是虛妄,物質都是生滅法,都會變化,無常。心理的現象也是虛妄的,妄念一回想東、一回想西,你也抓不住它,但是真有這些妄念,你找不到,你也得不到。你說我沒有妄念,有,我明明在起心動念,我現在想這個、現在想那個,但是要我們找出來,有沒有一個實體的讓我們看看?你找不到。你說心有沒有?有,沒有它怎麼能思惟想像?你說它有,你找又找不到;說它沒有,它又能夠思惟想像。所以佛常用「雲」這個字來表這個法,是讓我們聽到、見到就覺悟,知道宇宙人生事實真相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就是事有理無,不要執著,不要分別。我們凡夫的毛病就是出在分別執著。
『廣大悲雲遍一切』,廣大慈悲遍一切處,不是在某一個地方,所以慈悲一切,一切就遍一切處。佛教講度眾生,是普度眾生,普就是遍一切處,普遍。所以家師淨老過去在講席當中也常提示大家,「慈悲遍法界」,這個慈悲心它是周遍法界的。實在講,我們這一念的心性也都是周遍法界,只是我們眾生不知道,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事實真相,起個心、動個念都周遍法界,因為我們就是在這個法界當中,我們的心遍一切處。所以你做一樁事情,起個念頭,它是盡虛空遍法界。但是我們迷了,分別執著,在盡虛空遍法界裡面,我們自己給它畫個小圈圈,畫得很小,自己束縛自己,很可憐,佛稱為可憐憫者,事實是盡虛空遍法界,你怎麼把自己畫得範圍那麼小?自己畫地自限,自己束縛自己。這個就是虛妄的分別執著。所以我們這個慈悲心要擴充。
我想遍法界遍不了,不是遍不了,這是自私自利,自己畫小圈圈,自己障礙自己。有我執就有自私,《金剛經》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相,第一個就是身見,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我們凡夫都是執著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個錯誤的執著很堅固,根深蒂固,身見。有我就有人,對面就有別人;有別人就有眾生,很多人,包括動物、植物、礦物。我相,執著一個我,把這個身認為是我,人相就出來,就對立了。我相、人相就出現了,眾生相也出現了,壽者相也出現了,這四相都從我相發展出來的。有我執才會自私自利,沒有我執他怎麼會自私自利?他起心動念都為一切眾生,他怎麼會自私自利?一切眾生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自私自利也就沒有了。
身體是一個假相,我們這個身體不是真的,不是我,是我所。像我們身上穿的衣服一樣,我們穿在身體的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我所穿的衣服。我們這個身體就像衣服一樣,不是我,是我所,它是假合的,四大五蘊合起來的一個假相。這個假相是從一念不覺而來,我們一念迷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最初就是從一念不覺,起心動念而來的。我們一念不覺,就把自性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是從自性迷了,一念不覺變現出來的,那不是真的,迷了就變成阿賴耶。阿賴耶識是自性裡面加上迷惑。所以這個說法難,這樣說話就很難說明了,聽話更不容易,說不容易,聽也不容易,講真實的話大家聽不懂。自性裡面什麼東西不能加。
自性要真的是迷,那就不叫真性。自性怎麼會迷?自性它不會迷。我們現在明明不是迷了嗎?我們自性有沒有增減?有沒有迷悟?沒有,迷悟是從我們迷了之後才講的,悟是對迷講的,它本來就不迷,也沒有什麼叫悟。所以悟是對迷講,迷是對悟講的,這個都是佛隨順眾生,方便用個假名。我們不要執著在這個名字相裡面,名字相不能沒有,但不要執著在名字相上,透過這個名字相去體會真實義。就像指路牌一樣,上了高速公路,那個指路牌,你不要認為那個指路牌就是目的,它是給你指方向的,你不要執著在那上面。你執著在上面,以為那個就是目的,那就錯了。是要尋著那個方向你往前走,就會到達目的地,不能執著在那個指路牌那裡。就是佛經講這些語言文字,你不能執著在這個語言文字上面,要透過語言文字它的指示,去體會那個弦外之音,體會那個真實義。
所以真性它是永恆不變。我們迷的時候,它有沒有變?它還是沒有變。《心經》講的,「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也沒有增減,只是我們迷了不知道。真性是永恆不變,本來它就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忽然起了一個心、動了一個念,佛說它叫妄想。有沒有這個想?有,我想什麼,我想東想西。但是這個想是什麼?是虛妄的,叫妄想,不是真的,與真性毫不相干,不管你想什麼,你打什麼妄想,真性它還是這樣,它絲毫不相干。雖然不相干,如果你不覺,它就起作用,就發生障礙。如果你覺悟了,你明白了,它就不起作用了。就如同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六道,他沒有障礙,因為他知道這些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他不會在這裡面起分別執著,為什麼?是假的,他知道是假的。他看清楚事實真相,我們一般講看破了,看出它的假相,這不是真的。看出它的假相,你就不取於相,不執著這個相,不分別這個相。我們自性本來它就是如如不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叫如如不動。所以《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告訴我們這些相統統是虛妄的,精神的、物質的,凡是有相的都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他念念見性,念念不離自性。
對於妄想分別執著造成自性產生的幻覺,這個幻覺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超越六道的是四聖法界,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天台家講相似即佛,他還沒有破無明,他還有起心動念,但是他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就沒有塵沙惑,沒有執著就沒有見思惑,他是十法界的佛,不但分別執著煩惱沒有了,習氣也斷了,十法界的佛。菩薩,十法界的菩薩,他沒有分別執著,但是還有那個習氣,沒有分別的煩惱,但是還有分別的習氣,是菩薩。辟支佛,他沒有執著,連執著的習氣也沒有了。阿羅漢,他執著的煩惱沒有了,見思煩惱沒有,但是見思惑的習氣還有。這個形成四聖法界。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六道三途、四聖法界。
法身菩薩,是一真法界的菩薩,明心見性的菩薩,最少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菩薩就看得清清楚楚,看到十法界依正莊嚴,他看得清清楚楚。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一點都不含糊。所以他在十法界隱顯自在,普度眾生,做種種示現,代眾生苦,這是一真法界的菩薩。我們要問,他是不是真的代眾生苦?沒有。如果他真的代眾生苦,他已經墮落跟我們凡夫一樣。為什麼?他也起了分別執著。我們眾生看起來,菩薩好苦。菩薩他沒有,他心裡乾乾淨淨的。所以這個道理很深!現相,我們凡夫看不出來,佛菩薩示現這些相,在我們眼前,跟我們在一起,我們不認識,看不出來。所以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他跟我一樣;佛菩薩看凡夫,都是佛菩薩。《華嚴經》講,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看到大地眾生都是佛,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可以用這個例子勘驗自己的功夫,我們的層次到哪個層次?如果看造作一切罪孽的眾生都是善人,他看到這些造罪業也是善人,到這個境界,你是善知識,你的眼中一切人都是善。如果看到大地所有眾生都是菩薩,那你本身一定是菩薩。看到大地一切眾生,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諸佛如來,那你就成佛了。
所以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都是從自性裡面幻化出來的,幻就是虛妄的。好像我們看電視螢幕,那些影像都是從螢幕現出來的,現出來的相都是幻化的,不是真的。諸位要記住,幻化不是真有。所以永嘉禪師《證道歌》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我們做三時繫念,常常在第二時中峰國師的開示,都有提到永嘉大師這兩句話。不但六道輪迴是一場夢,四聖法界又何嘗不是一場夢?四聖法界還是夢,它還沒有到一真法界,所以它還是夢,只是它是作好夢,我們六道作惡夢,夢中夢。所以用夢、用雲來比喻,都是說明這個事實真相。
既然事實真相全是幻化的,你起心動念錯了,分別執著更是錯。起心動念就是《楞嚴經》講的「知見立知」,知見再立個知就是起心動念。經論裡面的這些教誨,真正用意在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難分難捨;曉得事實真相,才真正把它放下,不再放在心上,得大自在。放在心上,不止苦一輩子,你這一輩子沒有覺悟,還帶到下一輩,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我們六道輪迴是夢中夢,夢中有夢,輾轉受報,沒有底限,沒完沒了。自性法爾如是,自性它沒有對立,它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先後就是沒有時間,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大小是沒有空間。
要回歸自性,必須放下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都錯了,一切分別執著都是從起心動念來的,根本錯了,枝葉哪有不錯的道理?這些話都是幫助我們看破。沒有身,《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是沒有空間,無壽者相是沒有時間,這都是假的。徹底放下,你就見性,就得大自在,這個時候自性的性德,第一德顯現出來就是慈悲,就是愛心,愛心遍法界,這個宇宙就是一個愛,就是《華嚴經》上這句話,「廣大悲雲遍一切」。一切,意思很深,它裡面含著重重無盡,古來聖哲所謂「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華嚴經》講,微塵裡面有世界,微塵裡面的世界又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面還有世界,重重無盡。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這段經文我們還沒講完,我們下次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