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華嚴經》修學綱領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集)  2021/8/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01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這個課程來學習家師上淨下空老和尚在廬江講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我們來學習複講。

  首先《講記》前面有一段話,「《華嚴經》教導我們認識自己,教導我們如何將現前的生活轉變成佛菩薩的生活,真正能過幸福美滿的一生」。這一段話,家師淨老和尚他剛接觸佛法,也就是說在接觸佛法之前,先跟台大哲學教授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教授非常器重我們淨老和尚,因為我們淨老他這種真正好學、至誠恭敬的態度,感動了方教授特別在他家裡的客廳給他開了一個哲學的課程。在他家客廳小圓桌上,單獨給他上課,上兩個小時。每一個星期天上午跟他上兩個小時,這個哲學課從西方的哲學開始,講到東方的哲學(我們這個地球上分東西方),再講到中國的哲學,最後一個單元講到佛經哲學。在佛經裡面特別推崇《華嚴經》,所以給我們淨老和尚講了華嚴哲學。我記得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師父上人也曾經送給我兩本,上下冊,方東美教授講的《華嚴哲學》。方教授他是學者,他為什麼推崇這個華嚴哲學?原來他也是沒有接觸到佛法,根據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講過,在抗戰時期,有一段時間他身體不好,到了四川峨嵋山上的寺院。大家如果去過峨嵋山,應該都會上去,現在變成觀光旅遊點了。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寺院裡面有《華嚴經》。早期在大陸,山上也沒報紙,在山上養病沒報紙看,當然更沒有現代我們這些電視、網路、手機,那個時代是沒有這些東西的,報章雜誌山上都沒有。所以他有時間,看到書櫃有《華嚴經》,他就把它拿來看看,結果愈看愈入味。他說《華嚴》實在是太完美了,不但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在生活上表演給我們看。《華嚴經》就是多元文化的一個思想,他是從哲學的角度來看《華嚴經》,所以寫了《華嚴哲學》,佛經哲學。

  當初我們淨老和尚年輕的時候,學校老師上課教學生,都跟學生講佛教是迷信。當然人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佛教既然是迷信,那信它幹什麼?沒有意義。所以也就沒有意願想去接觸,沒有這個意願,而且還排斥,覺得宗教是迷信。但是同樣是迷信,還有高級的宗教、低級的宗教,高級宗教是什麼?一神教,他只承認一個神、一個上帝,那個是高級宗教。低級宗教就是泛神教,拜的神很多、很雜,那是低級宗教。所以當初年輕的時候,我們淨老和尚他也是這個看法,佛教不但是宗教,而且還是低級宗教,你到廟裡面看,拜了那麼多神,那不是低級宗教是什麼?但是到台灣來,跟方教授學哲學,最後一個單元方教授跟他講華嚴哲學、佛經哲學,他聽了很驚訝!他說佛教是宗教、是迷信,而且是低級宗教,怎麼會有哲學?當時方教授就跟他講,他說你還年輕,你不懂,「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師父上人被方教授這兩句話打動了心,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沒有比這個更高了;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他當然要學了。過去對佛教不認識,所以方教授慢慢給他說明、給他開導,他才知道自己原來認為的佛教,本來面目,不是一般人心目當中的迷信、低級宗教,不是的,完全誤會了,把佛教曲解、錯解了。所以透過方教授的指導,他才開始到寺院去借佛經來看。不然還沒有遇到方教授之前,他是不接觸的。這也是方教授接引他入佛門的一個因緣。

  這是家師淨老和尚他學佛的因緣,他不是直接來接觸佛教、佛法,而是他是想學哲學,拜方東美先生為師,方教授給他講佛經哲學才打動他的心,他才有意願來接觸佛教,過去是排斥的。所以方教授接引家師淨老入佛門,他是這個因緣入佛門。每一個人入佛門的因緣都不一樣,各人的因緣不一樣。我們淨老和尚他算是知識分子,如果沒有方教授給他介紹,恐怕一般人介紹他學佛,講得再好,他也不會接受。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他講過,他說「佛經哲學是世界上哲學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說這兩句話,如果不是透過方教授跟他講,他說其他的人跟他講,他也不會接受,他也聽不進去。這個道理在哪裡?在一個緣分。什麼叫緣分?他對方教授很仰慕、很崇拜,對他很恭敬,所以他講的話他聽進去。如果和方教授沒有緣,對他不恭敬,他講的,他也無動於衷。所以這是我們淨老跟方教授的一個因緣,後來才真正去深入佛法。後來又遇到章嘉大師給他奠定三年學佛的基礎,再到台中蓮社跟李炳南老居士學講經(經教)十年,成為我們當代講經說法的大法師。

  我們淨老和尚學佛,經典裡面,因為一開始學佛他接觸的就是方教授給他介紹佛經哲學、華嚴哲學,當然他對《華嚴經》就特別有興趣。所以過去早年還沒有華藏佛教圖書館的時候,那個時候悟道也就去聽經了,記得他老人家很早就講《華嚴經》了,從沒有華藏圖書館講到有華藏圖書館,是講了十七年。但是十七年,《華嚴經》還是沒講完。台灣台南般若精舍的開心法師、韓館長都啟請我們淨老和尚要講《華嚴經》,要講這個大經,他說你再不講,以後恐怕沒人講了。後來到新加坡,李木源又啟請,所以三個人啟請講《華嚴》。後來隔了很多年,到新加坡再開始講《華嚴經》,一直講到二OO八年,我們淨老和尚回到他家鄉安徽廬江實際禪寺,還繼續在講《華嚴經》。講到八十五歲他還沒講完,講了差不多四分之一,講得很細。他想到年紀大了,了生死沒把握,所以那個時候就放下《華嚴經》,專講《無量壽經科註》(《大經解》,黃念老的註解)。這是把我們淨老和尚他跟《華嚴經》的一個因緣,在我們學習之前先向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報告。

  我們看到這段話,《華嚴經》教我們什麼?教我們認識自己。我們現在認識自己嗎?不認識。什麼叫認識自己?禪宗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果我們都認識自己了,在佛教禪宗講,就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成佛是什麼意思?現代人把成佛想像得好像一個神一樣的,完全搞錯了。佛就是我們的自性本心,你真正明白認識自己的本性,明白自己的真心,那就叫佛。徹底覺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華嚴經》以及所有大乘經典,都是教我們認識自己。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環境,教我們認識自己,以及認識我們自己生活的環境的事實真相,就教這個;教導我們如何將現前的生活轉變成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跟我們凡夫的生活有什麼不一樣?佛菩薩的生活得到大自在、大解脫,幸福圓滿。我們凡夫,我們生活是什麼?煩惱、痛苦、災難。煩惱、痛苦、災難怎麼來的?迷,從迷來的,苦是從迷來的;快樂是從悟來的,覺悟就解脫了。這個是《華嚴經》教我們的。我們學了《華嚴》,真正入了華嚴境界,真正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生活環境,我們就能過一個最究竟、最圓滿的幸福人生。

  自古以來,每個人都想入華嚴境界,怎樣才能契入?這個是大家所關心的一個課題。是!《華嚴》這麼圓滿、這麼殊勝、這麼美好,我怎麼樣能夠入進去?沒有學的人他不知道,學的人知道這個太殊勝了,但是現在怎麼入進去、怎麼契入?這是我們當前最關鍵的一個課題。「華嚴宗三祖賢首國師著述《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將深廣無際的教義拈出修行切要的精髓,是《華嚴經》修學的綱領,也是華嚴宗祖師修行證果的方法。」佛教傳到中國來,祖師大德給它分宗分派,大乘八個宗,華嚴宗又叫賢首宗,就是專攻《華嚴經》的,依照《華嚴經》的理論方來修學的,這個宗就叫華嚴宗,主修的經典、經論就是以《華嚴經》為主。華嚴宗的三祖賢首國師,他有著述《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華嚴經》太大了,真的是非常浩瀚,像大海洋一樣,我們一般講華嚴教海,像浩瀚大海一樣。《華嚴經》,我們從哪裡進去?賢首國師很慈悲,將這個深廣無盡的教義,把那個重點拈出來,就是拈出修行切要的精髓,我們現在講精華,《華嚴經》修學的綱領,也是華嚴宗歷代祖師他們修行證果的方法。

  『修』這個字是真幹,修要真修,不能幹假的,幹假的就沒有用了。『華嚴奧旨』,就是「奧妙的宗旨」。『妄』,「歸納為三大類:妄想、分別、執著」;「妄盡」,妄沒有了,就妄盡。妄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華嚴經》講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在其他大乘經典裡面看到只是講煩惱,最粗重的煩惱見思煩惱,又稱為見思惑;再來就是塵沙惑,塵沙煩惱;最根本的就是無明惑,無明煩惱。無明就是妄想,分別就是塵沙,執著就是見思。這一篇論文「教我們如何將妄想分別執著斷盡」,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斷盡,就還源了。還源現在也滿流行的,還到你原來的,還到你本來的。「源頭是真如本性,『還源』就是回歸自性」,回歸真如本性了,回歸真如本性就叫圓滿成佛。所以我們這個圓滿成佛不要想像成在寺院的佛像一樣坐在那邊給人家拜、給人家供水果,那個想像完全是錯了。寺院供的佛菩薩像、一切供具都是表法的意思,都是教學藝術化,你把它當作神在拜,那完全搞錯了。佛教不管哪一宗、哪一派都是教我們回歸自性的,你回歸自性(就是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圓證無上菩提。所以佛教它是教育,不是宗教,這一點我們首先認識清楚。

  前面「前言」,我補充了這些話,下面我們就進入論文。「正釋論文」,我們正式的來解釋這一篇論文。這個論文我們現代人聽了就不陌生,你看現在你念大學,要考博士,要寫論文。我們看論文,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一頁,從第三行的文開始。我們華藏有印小冊子,《妄盡還源觀》,如果有需要的同學,可以跟我們華藏淨宗弘化網申請法寶那邊來申請,有需要的。我們後面也都會有打上這個字幕,會打上字幕,方便我們同修來看、來聽。我們先看第一段,這一段我先將這個文念一遍: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睹纖毫以齊彰。】

  『滿教』,「是指《華嚴經》,滿是圓滿,《華嚴經》是大圓滿,是佛法的根本教義,一切法都是從《華嚴經》流出來的」。《華嚴經》,過去古大德也講,一切經都是《華嚴經》的眷屬。《華嚴經》好像一棵大樹的根本,大樹長出來很多很多枝幹、樹葉、花果,那個都是這個樹根的眷屬,都從這個發展出來的,所以它是根本教義,所以一切法都是從《華嚴經》流露出來。『難思』,「教義太深廣,不可思惟議論」。「這部經典,大講到法界,現在講的宏觀世界;小講到微塵,現在講的基本粒子,沒有一法不在《華嚴經》之中。」這一段是給我們說明「難思」這兩個字,難思就是教義太深廣,不可思議。就是你不可以用思惟想像去想,我們的常識,一般講邏輯,你邏輯不到。議就是口當中的議論,你也說不上來,無法說得出來,這個就稱難思。我們在大乘經典常常看到四個字「不可思議」,不可思、不可議。這部經典,大講到整個法界,現在科學家講宏觀世界,整個宇宙,宏觀世界;小講到微塵,現在講的基本的粒子,沒有一法不在《華嚴經》之中,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都在《華嚴》裡面。

  『窺一塵而頓現』,看到一粒微塵,微塵是非常小,我們肉眼都見不到的,恐怕現在要用幾百倍的放大鏡去看才看得到,那麼小的一個微塵它就頓現宇宙,那小的微塵當中它就現出整個宇宙。「頓現」,就是當中沒有一個過程、一個次第,一下就出現了,「例如電影的幻燈片」,幻燈片大家都看過,按鈕一按,畫面它不是慢慢出現,不是,一下子全部都現出來,這叫頓現,「沒有先後次第」,全部顯現出來。『圓宗叵測』,《華嚴經》的圓滿宗旨,也沒有辦法以我們的常識、知見去測度。我們一般的常識無法理解,無法去推測、去度量。「放下的人、覺悟的人」,『睹纖毫以齊彰』,「從一毛孔中看到遍法界虛空界」。什麼人能入這個境界?放下的人。放下什麼?前面講的,妄想、分別、執著,全部放下了。放下就叫覺悟了,禪宗講大徹大悟,教下講大開圓解,淨宗講理一心不亂,密宗講三密相應,那是覺悟的人。覺悟的人怎麼樣?「睹纖毫以齊彰」,從一毛孔當中,我們看身體的汗毛多細,那個毛端多微細,你沒有用放大鏡你也看不到,但是那麼小的一個毛孔當中,你可以看到整個盡虛空遍法界,整個宇宙同時看到,頓現。「佛講,一微塵(依報)、一毛端(正報)」,微塵是外面的微塵,最小的;一毛端是我們身體上最小的,正報身體最小的。身上,你看手的汗毛,上面尖的那一端,多小!從這個最小的地方,你就能看到整個宇宙的信息,真的不可思議。我們再看下面一段文:

  【然用就體分。非無差別之勢。事依理顯。自有一際之形。】

  『然用就體分』,「體是自性」,本體就是自性,自己的本性;「從相用上來說,當然有差別」,相是現相,這些相狀,用就是作用,從相、從用上來講,當然有差別。「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從用上說的,是本體的一分,不能離開體,體是一個,作用就無量無邊。」這是舉出我們在經典上常看到的十法界,十法界最高的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這個稱為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超越六道了,不在六道裡面;四聖法界下面就是六道,六道最高的是天道法界,再來人道法界、阿修羅法界、畜生道法界、餓鬼道法界、地獄道法界,合起來叫做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依是依報,依報就是環境,正報就是身體。每一個法界,身體不一樣(比如說,人的身體跟畜生道的身體不一樣),依報環境也不同。身體不一樣,感官的世界,依報也不一樣,這個是從作用上來說的,每一個法界都有它的相、作用。不管它這個相千差萬別,作用很多,不一樣,但是都是本體當中的一分,它再多,不能離開它的本體。如果沒有這個本體,它哪有那個相,那個相從哪裡來?沒有相,它作用從哪裡來?所以一般講,體相用。比如講我們人整個身體,這全身就是本體,我們身體有個相、有個樣子,這個就叫相;用,我們整個身體,眼睛能看、耳朵能聽、手能做事、腳能走路、鼻子能嗅香、舌能嘗味、身能接觸,這叫做用,用是說的作用。但是這個相跟用,它都離不開本體。我們從這個形容,大家去體會這個道理。體是一個,體沒有分別,是一個,作用就無量無邊,作用很多。

  『事依理顯』,「事是相,理是性、是體」,這個理叫理體,它的本體,「事裡面有理」。所以沒有那個沒有理的事,任何一樁事情都離不開理體,事裡面有理,理裡面有事。『一際』,「一際」就是沒有分別,「理事不二,性相一如」。相從哪裡來?從性出來的。「只要放下分別執著,在事上就能見到理」,見到本體,「在相上就能見到性」。你要見性,從哪裡見?就在相裡面,離開相也沒有性,因為那個相就是性體當中現出來的。好像我們看電視,電視整個屏幕它是本體;電視那個畫面森羅萬象,什麼節目都有,那是相,相從哪裡來?從那個屏幕出現的。你說我這個屏幕不要,我要看那個節目,那也沒有。我們在看電視,現在都看電腦了,那個屏幕就是本體,屏幕現出來那些千差萬別的萬相,那個叫相。相從體出現的,所以性跟相是不二的,性相一如。「只要放下分別執著,在事上就能見到理」,你就不要去執著那個相,你就見到性了。我們現在問題就在著相,《金剛經》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把這個分別執著放下,性就在哪裡?在眼前。《中峰三時繫念》,中峰國師講「分明在眼前」。性在哪裡?就在面前,在相裡面。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其猶病起藥興。妄生智立。病亡則藥亡。舉空拳以止啼。】

  這一段,『病亡』,這個字我們現在看到是「亡」,死亡的亡,這個古字是通用,這個字在這個地方要念無,有無的無,不是念亡。『其猶病起藥興』,「病起藥興」,藥怎麼來的,為什麼有藥?「人生病需要用藥治療」,藥是因為人有病才有的,所以病起藥興,「沒有病就沒有藥」,沒有病就不需要用藥了。用藥就因為有病,要去治病,才要用藥,才有藥,所以「病跟藥是相對興起的」。『妄生智立』,「妄是妄想分別執著,智是對立妄想分別執著的智慧、方法,妄生才有智立,如果沒有妄,智也就沒有了」。前面用病跟藥來給我們做一個形容,因為有病才要有藥。我們現在迷了,有妄想,妄念生了,才要智立,這個智是對治妄想分別執著的智慧、方法。所以「妄生才有智立」,因為有妄想生起來,才有智慧建立,建立這個智慧就是對治那個妄想的。「如果沒有妄,智也就沒有了」,如果沒有妄想,用那個智慧幹什麼?就像沒有病,你用藥幹什麼?不需要了。「為什麼我們會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怎麼會有這個妄想分別執著?「幾時生的?從哪裡生的?」這個很多人都是這麼想,我什麼時候開始有妄想分別執著?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從哪裡生出來的?「有這樣的想法就壞了」,有這個想法,愈想妄想就愈多了,沒完沒了了。「妄不是真的,你就不能追究」。你去追究那個妄從哪裡出生的?從哪裡生出來?從什麼時候開始?妄念再加妄念,你永遠找不到答案。所以「你追究『什麼理由我起心動念,我幾時起心動念』,那就是妄中再加上妄,你永遠回不了頭」。「知道妄就不要理它,把它放下就沒事,你就還源」。

  『病亡則藥亡』,「病沒有了,藥也沒有了」。『舉空拳以止啼』,「這是講幫助苦難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要懂得善巧方便」。佛講經說法,統統是善巧方便。就好像小孩子在哭,你手握著拳頭,說不要哭,我手上有糖果,你不哭,我就糖果給你,小孩聽到有糖果他就不哭了。「其實你手上沒有東西,但是目的達到」,他不哭就好了。「這是比喻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就像空拳一樣,手握空拳,「你可不要執著佛法,佛法也是假的;執著法就變成法執」,對法的執著,不能見性。「《華嚴經》不在文字,也不在言說,在什麼地方?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任何地方都在,任何時間都在,遍一切處,梵語叫毗盧遮那,毗盧遮那就遍一切處。什麼地方都有,什麼地方統統是《華嚴經》,你只要把你的起心動念放下,你就看到,看到真相。現在我們真相在眼前,看不到,看到都是妄相,為什麼?我們迷了。為什麼迷?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我們眼前就看到事實真相。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心通則法通。引虛空而示遍。既覺既悟。何滯何通。】

  「法是心現識變的,心有礙,法就有障礙;心通,法當然通達。法通是諸法實相通達無礙,遍法界虛空界,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的性相、理事、因果你全明白,沒有一樣不通達。心本來沒有障礙,我們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心就不通;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心就通,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就通。」我們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本來是通的就變成不通,如果把這個放下,全都通了。『引虛空而示遍』,太虛空沒有障礙。「滯是障礙。只要你覺悟,障礙跟通達都沒有了。」所謂通跟障都沒有了,都不存在了。

  【百非息其攀緣。四句絕其增減。】

  「四句百非,四句是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四句展開是百非」,這個四句把它展開來就是一百句,非就是錯誤的,就是說這個一百句都是錯誤的,你怎麼講都不對,「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這個禪宗常常講的,禪師考驗參禪的人,問他一個問題,他要開口,就香板打下去;他動個念頭,香板也打下去,因為你開口就錯了,你起個念頭要回答問題也不對,所以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佛在經教裡對初機講解也用這些話,你可不能執著,你執著真有這些話,錯了,這些話是引導你,無非是讓你離開分別執著而已。不執著」,你不執著了,「那個時候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聽而無聽、無聽而聽,入不二法門,那才是真正覺悟」。你怎麼說都對了,你只要離開分別執著,怎麼講都對;你一有分別執著,怎麼講都不對。「所以法難說,難在哪裡?佛說空,你執著空;佛說有,你執著有;佛說非空非有」,你就執著一個非空非有,「這個麻煩大了,佛度不了你」,這是執著放不下。「面對萬法,不起心、不動念,這才能體會諸法實相。所以百非是教我們息攀緣心,四句是斷絕我們增減的妄念(包括有無、一異、斷常等相對的妄念)。」現在講相對,那是妄念。「真能懂得這個,從哪裡下手?從我們自己內心深處將對立的念頭化解,永遠不再跟人對立。」本來就沒有對立,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因為他在迷,他不了解事實真相;我現在覺悟了,我知道事實真相,沒有對立,我不搞對立。「對立一放下,慈悲心就現前,清淨、平等也能得到一點。你有對立,你的心是染污的,決定不平等、不清淨。所以我們學隨緣,不學攀緣。隨緣,什麼都好!學著轉境界,不要被境界轉,這是大學問、真功夫。」

  好,今天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一段,我們下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