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十善業道是根本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一集)  2022/2/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51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一頁第四行,我們從:

  【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

  這裡看起。『威儀住持有則德』,整肅威儀,闡揚教法,拯物導迷,以為軌範。「威儀」,我們平常講律儀,戒律威儀,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生活規範,規則、規範。威儀,威是威德,儀是儀態,現代人講就是形象、樣子。這個很重要,形象、樣子好不好,對社會大眾人心影響很大。有好的形象,對整個社會是正面的影響;不好的形象、不好的樣子,做一些壞榜樣,這影響社會是負面的。所以我們住在這個世間、這個社會,要持戒。菩薩六度,第一度是布施,第二度就是持戒。持戒是廣義的,不但律儀戒,還有佛在經典上的教誡,還包括每個國家地區的風俗民情、風俗習慣。我們平常待人處事,辦事的規則,比如儒家的《禮記》,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也編了一個《常禮舉要》,那就是我們在生活上從家庭到外面社會與人相處的一個禮節、規則,所以這個都屬於持戒的範圍。所以持戒,在六度講,它是廣義的。「則」就是原則,就是有規矩。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有原則、有規矩,如果沒有原則、規矩,事情做不成,就亂了,我們一般講亂套了。我們自己內心,從外而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有一個原則,有一個規則,有一個好的形象、樣子,也就是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規矩總的原則是我們老祖宗講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佛法講的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波羅蜜、十願,這些世出世法都是威儀住持,也就是原則、規矩,不能偏離,偏離就亂了。

  【謂行住坐臥四威儀也。】

  威儀是在外面形象上的,我們生活當中總不外乎這四種威儀,就是『行住坐臥』。「行」是走動,我們每一天都要行動,要走動;「住」是站著,站有站的相;「坐」有坐的相,「臥」有臥的相,要合乎規矩。在佛門裡面講「行如風」,走路像風一樣;「立如松」,住就是立,你站在那裡,站在那裡就像一棵松樹一樣。我們看到松樹,屹立不搖,站著像松樹一樣。「坐如鐘」,坐,在我們中國古代儒家是講正襟危坐,坐在椅子上,規規矩矩坐著。在佛門有打坐,盤腿,有雙盤、單盤、如意坐,坐著的那個樣子就像一座大鐘。大家到寺院裡面都有看過大鐘,那個大鐘,你把它擺在地上,如如不動。所以坐,就像鐘一樣。「臥如弓」,弓是弓箭,弓箭有點彎,就是佛門佛教四眾弟子,睡覺的時候吉祥臥,就右臥,右手托著腮,右側臥,腳稍微彎曲,就像弓箭那個弓一樣,臥如弓。這是佛門講四威儀的標準,是行住坐臥的一個標準。在這個標準當中有嚴肅的,當然嚴肅當中也有它輕鬆的地方,也不是說我們行住坐臥都是呆呆板板的,這樣學習就學呆了,學得不活潑了。所以嚴肅當中有它輕鬆的一面,在輕鬆當中有它的威儀,這個才是標準,行住坐臥四威儀。我們再看下面:

  【大乘八萬。小乘三千。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緒。出三界之梯蹬。越苦海之迅航。拯物導迷莫斯為最。】

  這是講威儀講到很細的,大乘菩薩八萬四千細行,八萬四千微細的行為;小乘,聲聞、緣覺,小乘是三千威儀。這都屬於規矩、原則,屬於戒律、威儀。我們一般講律儀,戒律、威儀,就是說行住坐臥都有個樣子。『八萬』、『三千』是從十善業道展開的,總的原則就是十善業,合乎十善,就是我們身口意三業的行為合乎十善。十善把它展開,在小乘是三千威儀,那就很細了;在大乘是八萬四千,大乘就更多了,這是從十善業道展開的。在《十善業道經》佛給我們講,所有的佛法、人天法,統統依十善大地而得生長,這部經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你沒有十善等於沒有大地了。好像你要蓋房子,你要找一塊地皮,沒有地你蓋在哪裡?你要種植一些植物,沒有地,到哪裡種?所以把十善業道比喻作大地。所以大乘菩薩的八萬四千威儀,小乘的三千威儀,都是從十善業道這個大地而生長、發展出來的,從這裡展開的。歸納起來講就是十善業,再歸納就是身口意三業,展開來是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

  八萬四千、三千威儀,在佛教經典裡面都有條文,一條一條都有明文列出來。所以大乘小乘它的總綱領就是十善業道,這是總綱領,總的原則,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都不能離開十善業道。十善業,反過來就是十惡業。佛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不造十惡業。不造十惡業,就是要修十善業。所以大乘、小乘,包括人天法,它的總綱領就是十善業道。地藏三經之一,《占察善惡業報經》,這部經裡面佛也講到,言十善者,含攝一切善法;言十惡者,含攝一切惡法。我們在生活當中善的、惡的非常多,這個條文總是有限,所以佛在這部經給我們說明,凡是好的、善的就是歸到十善,就屬於十善;不好的就歸到十惡。比如說我們平常在佛門裡面受五戒(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有人他就以為佛在五戒裡面只有規定不飲酒,抽煙可以,吸毒也可以,如果這樣去解讀就錯了,就大錯特錯了。殊不知這條戒也涵蓋其他的,凡是對你身體不好的,像酒喝多了你亂性,它會影響你去造前面四種惡業,所以佛才禁止。其他,比如說吸毒、抽煙,對身體也不好,那個也是會幫助你造惡業,所以那也是涵蓋在這一條範圍裡面。言十善者,含攝一切善法;言十惡者,含攝一切惡法。所以你抽煙、吸毒對身體肯定不好,而且還會造殺盜淫妄的惡業,這個就歸到十惡,不能說十惡業裡面沒有這一條,不能這樣看,所以要以經解經。這個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知道。

  所以我們不要小看十善業道,我們總覺得這個十善業道好像是人天善法,來生要作人生天修十善業,我們修出世間法、佛法就不重視十善業道,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來提倡三個根的學習,第一個根是儒家的《弟子規》,第二個根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第三個根是《佛說十善業道經》,儒釋道三個根。這個三根是根中之根,像樹木有根,那是根中之根,就是這三部,《弟子規》儒家的根,《太上感應篇》是道家的根,《十善業道經》是佛家的根。學習,沒有這個根的基礎,這個根的基礎沒有建立起來,儒釋道都不能成就,學儒也不能成為大儒,學道不能成仙,學佛不能成佛,因為沒有根。所以一棵大樹,開花結果非常茂盛,看到上面這些枝枝葉葉那麼繁茂,那麼美麗、殊勝,必定有這個根它才能生長,要重視這個根。

  十善業道,就是身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這個不淫欲是廣義的,不邪淫是狹義的,狹義就是男女一切不正常的關係。也就是說凡事不能過分,過分就叫淫,像雨下太多叫淫雨,過分了。口,不妄語,不欺騙人;不兩舌,不去挑撥是非,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不綺語,不花言巧語;不惡口,說話不粗魯。意,不貪、不瞋、不痴,心裡沒有貪瞋痴。貪瞋痴包括慢、疑、惡見,簡單講就是不貪、不瞋、不痴。如果展開六大煩惱:貪、瞋、痴、慢(傲慢)、疑(懷疑)、惡見。十善業道是佛法行持上的根本,也就是住持有則,有根本的軌則、原則。『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緒』,這個「住持」不是寺廟的住持,寺廟的住持是狹義的,他負責一個寺院道場,那是狹義的,這裡講的住持是廣義的。住是我們住在這個世間,我們每一個人現在都住在這個世間,我們在這個世間活一天就是住一天;持是保持。我們活在這個世間一天,住一天就要保持一天,持什麼?持戒,活一天持一天,就是不間斷的。我活一天,我就要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認真做一天,保持不讓它失掉,這個叫住持。「楷模」是榜樣、模範,從我做起,我做給別人看。「紊緒」是混亂,我們說混亂。跟大眾相處,決定是六和敬。六和敬,第一個見和同解,第二個戒和同修,第三身和同住,第四口和無諍,第五意和同悅,第六利和同均。一個道場修六和敬,你是道道地地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那不是假的,是真正的一個六和僧團。你是真的,不是假的。

  『出三界之梯蹬』,「三界」是六道輪迴,「梯蹬」是樓梯。『越苦海之迅航』,像船隻一樣,對自己來講,你能超越三界,能出離六道輪迴。對自己來講,這個戒律威儀是幫助我們超越三界六道道輪迴的一個梯蹬,好像我們上樓要靠樓梯,你才能上得去,才能提升,才能超越。「越苦海之迅航」,我們要度過這個苦海,一個迅速的交通工具,像船隻一樣。這是對自己來講。對自己來講,戒律威儀幫助我們能超越三界,能夠出離六道輪迴。對一切眾生來講,『拯物導迷』,「拯物」就是拯救眾生。現在這個世間苦難太多,這兩年來新冠狀病毒疫情的傳染,在全世界到現在還沒解除。其他還有很多災難,水災、火災、風災、地震、火山爆發、空氣污染、溫室效應等等,包括人為的戰爭,天災人禍,這個世間眾生現在是多災多難。我們如何來幫助社會化解災難?這個災難怎麼來的?為什麼有災難?災難是一個果報,果必有因,絕對沒有那個沒有因的果,那個講不通。災難是一個不好的果報,肯定前面造的是不好的因,才會感得不好的果報,感得這個災難。像《太上感應篇》講的,《太上感應篇》第一句,「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第一句開宗明義就給我們講,災禍、福報沒有門路,是你自己找來的,你自己感召來的,不是上帝懲罰你,也不是閻羅王懲罰你,都是自己自作自受的。但是眾生不了解事實真相,不了解災難的事實真相。災難是眾生迷惑顛倒來的,對宇宙人生事實真相看錯了、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迷惑顛倒,製造出這些災難。不了解事實真相,迷惑顛倒,他才會想錯、說錯、做錯了,才會造成災難。如果了解事實真相,他就不會去製造這些災難,他不迷惑顛倒,他肯定就不會去造這些惡業,去感召災難。所以要了解事實真相,就是要讀經,學習經典。經典要有人去弘揚,要講經說法,弘法利生。這是化導群迷。社會大眾迷惑顛倒,必須要用佛經,包括儒家的經典,來教化、來引導,讓眾生走向正確的道路,不再迷失了。所以「導迷」就是弘法,我們今天弘法要做出樣子來,就是說從身教、言教,其實身口意三教都需要。自己先做出樣子來,然後再把這個道理方法講清楚、說明白,讓大家覺悟,開導群迷。『莫斯為最』,這是最重要的。

  這一段落實到生活上,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如果只是學文字,這就是佛學,跟我們生活不相關,在文字上學。佛學,與我們自己生活上的思想言語行為往往是脫節的,不相關。跟我們現實生活待人處事接物,我們的思想行為脫節了,不相關。如果是佛學,沒有把佛在經上講的教導落實在我們生活上、思想行為上,那就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就得不到了。佛法是佛法,跟我自己沒有關係,得不到利益。淨宗學會成立之後,這個淨宗學會在世界各地成立之後,家師淨老他在行門上提出五個科目。第一個「淨業三福」,《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淨業三福,這是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必須要遵守。佛在《觀無量壽佛經》,還沒有給韋提希夫人講念佛的方法之前,先給韋提希夫人講淨業三福。韋提希夫人感覺這個世間很苦,生了這個忤逆的兒子,殺父害母,奪取王位,覺得這個世間太痛苦了,她太傷心、太悲慘了,她不想住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裡面。求釋迦牟尼佛給她指點,以前聽佛講經,十方都有世界,他方世界有沒有淨土?看不到惡人、聞不到惡聲、見不到惡的事情,如果有這樣的淨土,她願意求往生到那個淨土去。佛大慈大悲,把十方世界用神通示現在她眼前給她看,讓她自己去選擇。後來她擇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選擇了之後,怎麼樣才能往生到那裡?佛還沒有給她講十六觀法之前,先給她講淨業三福。為什麼先講淨業三福?後面的十六觀,如果有淨業三福的基礎,你修哪一種觀法都能成就;如果沒有淨業三福的基礎,你修哪一種都不能成就,所以這個先講,這個等於是共同科目。所以淨業三福是我們修學最高指導原則,不但是淨宗,密宗、禪宗、華嚴宗、天台宗、律宗、唯識宗、三論宗,無論哪一宗、哪一派,這個是共同科目。無論你學哪一個法門,這是共同科目,大家都要學的。

  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第一福。第一福是人天福,往往我們看到這人天福,我學佛我要超越三界,我要往生極樂世界,就不重視這個人天福的修學,也就不重視了。殊不知人天福是世間福,世間福是出世間福的基礎,你沒有人天福的基礎,你要超越三界也達不到。好像蓋樓房,這是第一層,第一層你沒蓋起來,你怎麼蓋第二層?肯定蓋不起來。所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做人的根本。十善,我們前面講過,包括我們祖宗講的五倫、五常、八德,這些常禮,統統在十善業範圍所含攝的。能夠做到這個,你才像一個人,才夠一個人的資格,我們一般講人格。「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具體的落實就在《弟子規》,這是基礎的基礎。你要怎麼孝養父母?怎麼來奉事師長?怎麼跟兄弟姐妹相處?這個具體的做法就是在《弟子規》。所以《弟子規》是人格的一個標準,這個是基礎的基礎,也就是說根之根,根中之根。《弟子規》教我們倫理,五倫五常,倫理道德,做人的道德觀念,倫理道德是基礎的基礎。「慈心不殺」,落實在《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講什麼?講因果,所謂因果教育。《弟子規》是倫理道德的教育,《感應篇》是講因果教育。因果教育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一切總報,報應就現前,所以《感應篇》講因果教育。「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道經》,這是根本。前面的《弟子規》、《感應篇》,統統含攝在十善業道裡面。《占察善惡業報經》佛給我們講,言善,凡是善都歸在十善業;言惡,就歸在十惡業。我們要從這裡開始學習。

  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也常講,你把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學好了,你再來修十善業,那就很容易了。這兩個根也是《十善業道經》的補充說明,所以這個做到了,修十善業當然就不難了,因為這兩部根本的經典講的就是十善業,十善業的詳細說明,這個我們要懂,這是根本。這個第一條做到了,才是佛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三個根落實了,才是善男子善女人,人天福,作人生天的福報。所以具備善男子善女人的條件,你才能學佛。所以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在佛的經典上常常看到,善的標準就是這三個根,這三個根做到了,就是佛在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所以我們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讀到,佛有講「善男子善女人」,這就是具備十善的男子女人。也有講到「男子女人」,男子女人他就沒有具備十善的標準,就稱為男子女人。所以《地藏經》講,男子女人造惡業,墮惡道,墮到地獄去,我們看到佛稱男子女人,沒有修善,造惡業,稱為男子女人;如果修十善,那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有十善業的基礎,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福的基礎,我們才有資格來學佛。

  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屬於出世間福,二乘的福報,就是小乘,小乘修學的福報。我們入佛門,大家都知道,要先受三皈依。三皈依是在第二福的第一句,這個我們也不能疏忽了。三皈依是還沒有受戒。具足眾戒,入佛門你受皈依,不一定要受戒,很多人只受三皈依,他沒有受五戒。受三皈依的條件就是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就能夠入佛門,就能接受三皈依。三皈依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的一個分水嶺,入佛門了,出世間法,就是出離六道生死輪迴之法。要有世間法第一福的基礎,這是嚴格講,標準是在這裡。但現在我們夠不到這個標準,大家也都皈依成為三寶弟子了,那不是真的三寶弟子。真的三寶弟子,你一定要落實第一福,那才是名符其實的三寶弟子。我們想一想我們都不夠這個資格,因此淨老和尚勸我們淨宗同修要補習這個功課。現在大家不但皈依還受戒,出家眾還受了三壇大戒,在家眾也有受菩薩戒的,但是那是有名無實。所以淨老和尚勸我們補習前面第一福的功課,晚年提出儒釋道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對我們淨宗來講,補習功課;對沒有學佛的人來講,他們要先學這個。

  我們能把三皈、戒律做好,一舉一動都有威儀,這是小乘,戒律威儀。戒律威儀,我們在佛門裡面,在家居士有在家居士的律儀;出家眾,我們淨老和尚他再加一個根,就是《沙彌律儀要略增註》,他老人家指定這一本,我們出家眾要學的,在家眾也可以學。除了這三個根,出家眾再加這個根,在家眾要學也可以,也可以學習,就是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前面十條戒是根本,前面十條是戒,後面二十四門是屬於威儀。我們看了二十四門威儀,講的跟《弟子規》的精神都相應,所以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是出家眾的《弟子規》,在家眾也可以學。因為在家眾,常常有在家居士受八關齋戒,八關齋戒就是七條戒、一條齋。所以八關齋戒是佛制定給在家居士修一天出家人生活的戒律、規矩,它的時效就是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時。八關齋戒,你要天天持,要天天受。因為你受一次,它的戒體、它的時效是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小時到了,戒體就解除了,你要持,重新再受。因此《沙彌律儀》,在家人也可以學,等於是修八關齋戒。八關齋戒出家人也可以持。《沙彌律儀》都包括八關齋戒了,為什麼出家人可以持?這是弘一大師在《演講錄》講的。什麼道理?弘一大師是我們中國近代佛教界公認的律宗祖師,對戒律很有研究。他給我們講,出家人本身受沙彌戒了,三壇大戒第一壇就是沙彌戒,你已經有沙彌戒了,為什麼還可以再受八關齋戒?他講這叫增益戒,增加利益的。我以前到六龜妙通寺,那個時候得戒和尚上廣下欽老和尚,他在世第一次傳戒,也是最後一次傳戒。有很多人他已經受過三壇大戒,聽到廣老傳戒,大家再去參加,報名去受戒。他已經受過的,再去受叫增益戒。這些戒律威儀,我們都可以學習。還有蕅益大師講的,有關十條戒、八關齋戒,包括五戒,《五戒相經箋要》,這個也很重要。我們淨老和尚給人傳授三皈,受戒,他只授五戒,八關齋戒他都沒有給人授。所以他那個皈依證,只有三皈依跟五戒。也就是說,我們一般能把三皈、五戒、十善做到,在現前這個時代就很不容易了。

  第三條是大乘,第二條是二乘、小乘,出世間福報。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菩薩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第三福。發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自行化他,自覺覺他,這個就是發菩提心,無上菩提心。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一遍懺悔偈,懺悔偈接著就是要念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度就是幫助的意思,眾生無量無邊,我都要幫助他成佛,要度眾生成佛。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能包容,不能說這個我喜歡他,我來度他;那個我很討厭,我才不度他,我才不理他,如果這樣你就沒有菩提心。菩提心是平等心,要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真誠心去普度一切苦難眾生,這個才是發菩提心,自覺覺他。所以要真正發菩提心,實在講要有金剛般若,學習《般若經》。你沒有金剛般若,不知道怎麼發菩提心。你看《金剛經》講,度無量無邊眾生入無餘涅槃,「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不管什麼眾生你都要度,實際上沒有眾生讓我們度;沒有眾生讓我們度,又要去度無量無邊眾生。度眾生,不執著度眾生的相,不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樣才能普度眾生,才是發菩提心,心也才能平等、才能清淨、才能慈悲。如果沒有般若,我們自性的清淨、平等、慈悲、真誠心被障礙了,被這些煩惱障礙了。煩惱就是我執,我執產生貪瞋痴慢,憎愛的心都是從我執、我相出來的。所以沒有學習《金剛般若》,不能發這個心,你沒辦法發這個心。所以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得很清楚,非常有道理。家師淨老過去講過《金剛經》,都依照《講義》來講,還有節要,《金剛經節要》,這個非常重要。因為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幾乎接近一半,可見得這個是很重要的部分。我們也可以說沒有般若就不是佛法,所以佛法是建立在般若的根本上面。般若智慧跟世間的聰明智慧不同,是我們自性本來就有的。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講,「人人本具,箇箇不無」,每一個人都有。《華嚴經》佛跟我們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怎麼破妄想執著?你沒有金剛般若怎麼破妄想執著?包括我們學淨土的,都需要。所以這個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對因果要深信,特別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因果一定要深信。念佛成佛,對這個因果要深信不疑,那你一生就成佛了。「勸進行者」,這就是弘法利生,自行要化他,你要勸別人,不能只有做自了漢,要幫助眾生。這個是第三條,大乘菩薩福。所以這個淨業三福是淨宗學會成立,我們淨老和尚提出來五個科目的第一個科目,這個就是根本的根本,我們不能疏忽,必定認真來學習,我們這一生往生才有把握。

  好,我們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下面修六和敬,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