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菩薩捨身、示現、教化永不中斷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二集)  2022/11/2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82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四頁第四行,從最下面一句看起。從「華嚴經云」這裡看起,我先將經文念一遍,對一對地方:

  【華嚴經云。廣大悲雲遍一切。捨身無量等剎塵。以昔劫海修行力。今此世界無諸垢。】

  上一堂課我們這段還沒講完,我們這堂課接著繼續講。這段是說明菩薩代一切眾生苦,『廣大悲雲遍一切』,這是說大慈大悲心。「雲」表非有非無,你不能說它沒有,可是你一接近,它了不可得。雲比喻相有體無(有這個相,但沒有實體)、事有理無。我們廣大的慈悲心有沒有?不能說沒有,但是你說心在哪裡?你也找不到,那你也不能說它真有。確確實實是有,是真有,你不能說沒有心,但是你找不到,形相了不可得,像雲一樣。《金剛經》上佛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物質現象是虛妄,心理現象也是虛妄。佛常用「雲」這個字來表法,讓我們聽到、見到就覺悟,知道這個世間萬事萬法就像雲一樣,相有體無,了不可得。像《般若經》講到最後結論,「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六百卷《大般若經》講到最後結論就這三句話,所以佛勸我們不要執著,不要分別。廣大慈悲遍一切,這個慈悲心遍滿一切。

  過去家師常提示,「慈悲遍法界」,我們這個慈悲心要擴充。我想遍法界遍不了,這個不是遍不了,是自己的心量沒拓開,自私自利障礙了。有我執就有自私,所謂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自私自利都是執著這個身體是我而來的。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執著這個身體是我,叫身見。五利使第一個身見,見惑第一個身見。佛跟我們講,身不是我,這個身體是我所。但是我們凡夫都認為身體就是我,我就是身體。佛給我們講,錯了。為了自己這個身體(自身),這個範圍就很小很小,好像大海一個水泡。我們的身體在整個法界裡面就像大海一個水泡,法界就像大海,我們執著這個小水泡是我,其他那個大海統統不是我,其實整個大海都是我,那個才是真我。我們的自性才是真我,這個身體是自性當中現的一個身相,這個是我所,不是我。像我們穿的衣服一樣,衣服穿在我的身上,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我所穿的衣服。所以自私自利都是從執著這個身體是我,身見,這個錯誤的分別執著產生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造業,甚至造惡業,都是從這個地方所產生的。

  身體是一個假相,也是眾緣和合的相。假相從一念不覺而來,一念不覺就把自性變成阿賴耶,阿賴耶識是自性裡面加上迷惑。自性沒有,但是迷了,產生這個幻相。這個說話難,聽話更不容易,自性裡面什麼東西都不能加,自性要真的是迷,那就不叫真性,為什麼?真是永恆不變,那才叫真,會變怎麼是真?所以真性它是永恆不變。起心動念,佛說它叫妄想。有沒有想?有,我們心裡想東想西,起心動念,有這個妄想,但是這個想是虛妄的。你說想,在哪裡?你找得到嗎?找不到。你真要找,也找不到,不是真的,所以這些虛妄的妄想與自性毫不相關。雖不相干,如果你不覺,它就起作用了。虛妄的,我們把它當作真的,那這個我們就迷惑顛倒了,就產生業障。實際上當我們迷惑顛倒,真性還是真性,絲毫不減,還是如如不動。但是我們在迷的當中,好像一切都在動,其實真性它還是如如不動。所以如果覺悟了,就不起作用,就如同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可以應化在六道,他沒有障礙,因為他知道這些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他如如不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叫如如不動。所以《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現在問題是取相,執著這個相,分別這個相,不知道這個相是自己起心動念變現出來的一個幻相,你不起心、不動念這些相就沒有了。當我們還沒有放下起心動念,先從不取於相,我們就會回歸到如如不動的自性。所以佛菩薩他念念見性,念念不離自性。

  對於妄想分別執著造成自性產生的幻覺,這個幻覺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六道三途,法身菩薩清清楚楚。法身菩薩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最少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菩薩有四十一個位次,從初住到等覺,再上去就究竟覺,就成佛了。法身菩薩很清楚這個事實真相,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這些法身菩薩看到十法界依正莊嚴,一點都不含糊。所以他在十法界隱顯自在,普度眾生,做種種示現,代眾生苦。我們要問,他是不是真的代眾生苦?沒有。如果他真的代眾生苦,眾生很苦,我代你們受苦,他就已經墮落跟我們凡夫一樣,為什麼?他也起了分別執著。這個道理很深!現相,我們凡夫看不出來,佛菩薩示現跟我們是一樣的,我們看不出來,但是內心是不一樣,佛菩薩覺悟了,知道事實真相,他不迷;我們迷了,不知道事實真相,把假的看作真的。佛菩薩示現在我們身邊,我們凡夫看佛菩薩也是把他看成是凡夫。佛菩薩看凡夫都是佛菩薩,他覺悟了,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本來都是佛。凡夫迷了,看佛菩薩也是凡夫,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可以用這個例子勘驗自己的功夫,如果看到大地眾生都是佛菩薩,那你就成佛、成菩薩了,你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諸佛如來,沒有一樣不是,你見到自性了,見到事實真相。

  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都是從自性裡面幻化出來。大家要記住,幻化不是真有。永嘉禪師《證道歌》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不但六道輪迴是一場夢,六道法界是一場夢,四聖法界又何嘗不是一場夢?用夢、用雲來比喻,都是說明這個事實真相。經典上常常用雲、用夢,《金剛經》這個是大家都很熟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看《華嚴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經》一開始,佛就示現種種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等等的。所以用夢、雲來比喻,都是說明這個事實真相。既然事實真相全部都是幻化的,它不是真的,那你起心動念就錯了。我們起心動念錯了,分別執著那是更錯了。這個十法界怎麼來的?其實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為什麼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因為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變成十法界了。起心動念,就是我們一般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就起心動念,發展出來就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根本就錯了,發展到分別執著,那就更錯了。

  經論裡面的這些教誨,真正用意在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難分難捨,我們放不下。曉得事實真相,才真正把它放下,而且這個放下是很自然的,絲毫不勉強。為什麼?事實真相真正徹底明瞭了,不再放在心上,得大自在。放在心上,那不止苦一輩子,你這一輩子沒覺悟還帶到下一輩子,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夢中有夢,輾轉受報沒有底限的。自性法爾如是,自性沒有對立,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先後是沒有時間,沒有大小是沒有空間。要回歸自性,必須放下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都錯了,一切分別執著是從起心動念來的,根本錯了(起心動念是根本,根本錯了,分別執著是枝葉,從起心動念發展出來的),枝葉哪有不錯的道理?這些話都是幫助我們看破。沒有身,這個身不是我,《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是沒有空間,無壽者相是沒有時間,這都是假的。徹底放下你就見性,就得大自在,這個時候自性的性德,第一德顯現出來就是慈悲,一般人講的愛心,愛心遍法界,這個宇宙就是一個愛,就是《華嚴經》上這一句「廣大悲雲遍一切」,意思很深,它裡面涵著重重無盡,古來聖哲所謂「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華嚴經》講,微塵裡面有世界,世界裡面有微塵,那微塵裡面又有世界,一重一重,重重無盡。

  菩薩幫助眾生覺悟,『捨身無量等剎塵』,沒有邊際。「剎塵」是講數量,把佛剎磨成微塵,微塵有多少?沒有法子計算。菩薩為一切眾生捨身,眾生是不是就覺悟?不見得。眾生業障深重,麻木不仁,你為他捨身他沒有感觸,他沒感覺,這樣要不要捨?要捨。一次沒有感觸,十次還沒有這樣的感觸,那一百次可能有一點感觸,一千次可能有一點感動,一萬次呢?可能他一下就明白了,度眾生真不容易!我們覺得捨身一次太難,你就曉得菩薩捨身能感動那個人,那個受感動的那個人,在他感動之前菩薩為他捨多少身,他這一次才被感動。明白這個事實,對佛菩薩引導度化我們的恩德,我們才稍稍明瞭,知恩才懂得報恩。我們看到這句「捨身無量等剎塵」,佛菩薩的恩德永遠報不完,超過父母太多太多了。那個眾生不回頭,菩薩捨身、示現、教化永不中斷,不疲不厭,「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事實,美國的魏斯醫生是從催眠得到信息,被催眠的人回到他的過去世,一世、二世,乃至十幾世、幾十世前,得到一個結論,上帝、守護神從來沒有離開過你,無論你是行善、作惡,你永遠被關懷,你永遠被照顧,你永遠不孤單。「捨身無量等剎塵」,我們形容這一句只能講無量無邊,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照顧是無量無邊,毫無條件的。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沒條件的,眾生害佛菩薩,甚至要殺害,毀謗、侮辱等等,佛菩薩對眾生還是慈悲不變,還是捨身幫助眾生。我們凡夫一點點東西都捨不得,那怎麼能成就?怎麼能跟佛菩薩相應?要徹底放下。

  『以昔劫海修行力』,無量劫來修行的功德力。「劫海」是講時間。這個天文數字,沒辦法去計算,用劫海來給我們形容。劫海是講時間,時間不是用年月日來計算,用劫來計算。也沒有說中劫、小劫,那肯定都是大劫。十個銀河系這麼大的星系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成住壞空一次是一個大劫。菩薩修行多少劫?算不出來,用海水來比喻,我們看到整個海水廣大無際,佛用這個海水來比喻。『今此世界無諸垢』,這個世界是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淨土,圓教初住位菩薩、別教初地位菩薩他們就是生到這個世界,華藏世界,也就是實報莊嚴土。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都住在實報莊嚴土,住在華藏世界,都住這個地方。生到這個淨土,不容易!你要往生到實報莊嚴土,最少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煩惱沒有斷,生不了那個世界。所以要生這個淨土,不容易。

  每一尊佛都有四土,有凡聖同居土,聖人跟凡夫共同居住的世界。像我們現在住的這個地球,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我們這個地球上有很多聖人、佛菩薩、阿羅漢,跟我們住在一起,他認識我們,我們不認識他。我們中國四大名山就四大菩薩,五台山的文殊菩薩,四川峨嵋山的普賢菩薩,安徽九華山的地藏菩薩,浙江普陀山的觀音菩薩,這四大菩薩。還有浙江溫州雁蕩山的五百羅漢,天台山、雞足山,都有佛菩薩住,有阿羅漢,這個就是凡聖同居土。每一尊佛都有凡聖同居土,也有方便有餘土,也有實報莊嚴土,也有常寂光淨土,十方諸佛都有這個四土。所有諸佛的世界,沒有帶業往生的,你要生方便有餘土,你最少要斷見思惑;你要生實報莊嚴土,你不但要斷見思,還要斷塵沙惑,還要破一品無明,你才能生到實報莊嚴土。這個難度高,我們見思惑是第一關,光一個見惑八十八品,我們都斷不了,我們一生當中修行都斷不了。這個難,不容易。

  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為我們介紹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告訴我們這個特別法門,帶業往生。八萬四千法門沒有帶業的,換句話說,都是要把自己煩惱斷乾淨,你見思惑(見思煩惱)有一絲毫沒斷乾淨,你三界六道你就出不去。你看經上給我們講,你證得初果須陀洹把見惑斷掉了,還有思惑八十一品,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思惑也斷了,那才超越六道,所以這個不容易。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無論大乘小乘、顯宗密教,你要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個條件都一樣的。無論你用哪一個法門,這條件是一樣的,就是要斷煩惱,就是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真正放下,你才有分。這句話說得容易,做起來真不容易,就是斷煩惱難。十方世界,條件都一樣。西方極樂世界它的特色不是在上三土,上三土,方便有餘土斷見思惑,實報莊嚴土斷無明惑,無明惑斷盡,回歸常寂光土,這個也都是相同的。西方極樂世界它的特色不是在上三土,是在凡聖同居土。我們現在在經上看到的西方極樂世界,是講凡聖同居土。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十方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同的地方,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它只有人天兩道,它沒有三惡道。我們常常讀《彌陀經》,做三時繫念常常讀《彌陀經》,大家很熟悉,「無三惡道」,只有人天兩道。也就是我們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還是人天的身分,因為煩惱一品沒斷,信願念佛帶業往生的,到極樂世界再去斷煩惱,換一個世界,換一個修學的環境,到那邊去斷煩惱,去那邊斷煩惱就容易了,一生成佛。

  而且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十方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大大不同,它四土是相通的,其他諸佛世界的四土,上面它可以通下面,下面不能通到上面,西方極樂世界四土是在一起,這個真奇妙。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人天的身分,你同時也可以到達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也可以到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一天到晚跟明心見性的大菩薩手把手。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這個世界真奇妙。我們一品煩惱沒斷,信願念佛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都是凡夫,人天的身分,但是凡夫,你怎麼能夠跟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明心見性的大菩薩)、阿彌陀佛手把手在一起?這個十方世界沒有的。十方世界,你凡聖同居土,你見不到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你見不到實報莊嚴土。但是極樂世界,你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你同時都生了,圓生四土,這個才是殊勝。如果成佛,他生到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這個都是一樣的。現在最不一樣的是凡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他也可以同時到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你說他是凡夫,也不是凡夫,凡夫怎麼會有這個能力?明心見性以上的菩薩才具備這種神通道力;你說他是聖人,他煩惱一品沒斷。所以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真奇妙!所以十方諸佛,每一尊佛都勸他們那個世界的眾生要信願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成佛,一生成佛。還沒有斷煩惱破無明,你就有跟阿惟越致菩薩同樣的神通道力,可以到十方世界去度眾生、去供養佛,這是所有諸佛世界沒有這個事情,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有這樁事情。這個事情,有一些菩薩都還不知道,所以這個法門殊勝就是在這個地方,特色也是在這個地方。

  在我們這個世界修行,斷煩惱是真不容易。最粗的煩惱是執著,我們可以試試把執著放下,我們不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斷見惑,第一個就是身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這五種見惑,分開八十八品。第一個就是身見,第一個身見斷了,後面就比較容易。見惑斷了,你就是《華嚴經》上講圓教,這是講圓教,不是別教,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是在大乘,圓教初信位菩薩;在小乘是須陀洹果,在小乘證須陀洹果,這個才入了佛門。小乘須陀洹雖然沒有出六道,他還在六道裡面,但是他決定不會墮到三惡道,在經上講叫位不退,他這個地位就保持在人天兩道,不會退到三惡道。再往上,再把思惑斷掉,他就證阿羅漢果。在《四十二章經》佛給我們講,證果須陀洹,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必定證阿羅漢。只要證得初果須陀洹,圓教初住位的菩薩,出離三界六道時間就可以預期,就有時間表了。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證得須陀洹,也就是說沒有斷見惑,我們不管怎麼修行,你縱然得到很深的禪定,可以生色界天、無色界天,還是在六道,出離三界還沒有時間表。必定要斷見惑,這個才算入門,入了佛門,它的標準在這裡。

  大乘小乘裡面修行都有階級可循,經典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真正想成就,特別我們現在末法時期,內有煩惱,外有誘惑,煩惱不斷增長,外面誘惑愈來愈多、愈來愈厲害,我們要斷煩惱,談何容易。所以真正想成就,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都勸我們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發願去親近阿彌陀佛,這條路最簡單、最穩當、最可靠,成就快、成功高,無比殊勝稀有的法門。我們這一生生在末法,遇到這個法門是很大的慶幸。印光大師一生專修專弘淨土法門,也苦口婆心勸導我們,勸我們修學這個法門。誰能夠把他的話聽懂,依教奉行,這個人一生當中決定成就,往生極樂世界就作佛了。關鍵還是在你能不能真放下?對這個世界還有沒有留戀?真放下、真修,不需要很長的時間。自古以來,《淨土聖賢錄》,修這個法門成就,一般三年。真放下,徹底放下,三年,最長不超過五年就成功。我們修行三十幾年還不能成就,原因是什麼?還沒放下。不但塵世的事情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弘法利生是好事情,但是你要是不肯放下,這一生你也走不了,還是留在娑婆世界繼續搞六道輪迴,所以世法佛法統統要放下。真正要度眾生,到極樂世界再去度眾生,那就得大自在,沒有障礙了。我們現前在這個娑婆世界,就要學放下,學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功課,特別年紀大的人。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謂眾生妄執念念遷流名之為苦。菩薩教令了蘊空寂自性本無。故云離苦。】

  這個是解釋菩薩是怎樣示現教導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賢首大師這句話給我們很好的啟示,眾生苦從哪裡來?從執著。執著就是見思煩惱,貪瞋痴慢疑,這些煩惱。你這個執著也是假的,你真的能執著得到嗎?這個執著我們講得淺顯一點,就是你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你有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你有想支配一切人事物的念頭,這個就是執著。真的能執著得到嗎?不能,所以你的執著是『妄執』,虛妄的,不是真的你執著能得到。如果能真的得到,佛也不會勸我們放下。勸我們放下,就是你執著,你還是得不到。自己時時刻刻要有警覺,我們每天晚上睡覺跟死了沒有差別。每天睡覺就每天要死一次,小死死一次他就醒過來,哪一天睡的時候沒有再醒過來,那就死了。其實我們每天每一個人都小死一次,睡著了這個身體跟自己也不相干了,人家給我們扛到大海去丟下去,我們也不知道,白天這一切跟我們就不相關了,也是一場夢。所以這個身天天死一次,小死死一次,睡覺沒有醒過來,就真的死了。

  身雖然有死,靈魂不死,靈魂還繼續在活動。就好像我們晚上睡覺,這個身體沒有在動作,也沒有講話,這些都沒有了,但是意,那個心還在活動,會作夢。如果有「妄執」,人死了,靈魂離開這個身體,他經過四十九天,又再去投胎,再去換一個身體,換一個新的生活環境。所以『念念遷流』,你的妄念停不住,前頭妄念滅、後頭妄念就起來,止不住,苦不堪言。我們凡夫苦就苦在這裡。這個念不要小看,不要小看它,那個念是因,必定招來果報。《十善業道經》上教導我們,念頭要善,心要善,行為要善,善的標準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第一條就不殺生,絕不傷害一個眾生,這個眾生跟我有怨,這個眾生常找我麻煩,這個眾生侮辱我,這個眾生陷害我,這個眾生殺了我,我用什麼心對他?善,決定不報復,不去傷害他。為什麼?他對我不善,是他迷而不覺;我今天覺悟,我明白,明白了還要照他那樣的做法,那我不就跟他一樣,又是迷惑了嗎?迷的時候會幹傻事、錯事,悟的時候不會再做。覺悟的時候,縱然被殺,還會感謝他,為什麼?我們這一生修的是心善、行善、念頭善,他要不把我害死,我還得要在這裡受幾年罪,現在被他害死了,就早一點提升了。這經典上很多這樣的例子、公案,他修行、做好事,被害了,死了,提早生天了。就像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凌遲處死,他忍辱波羅蜜修圓滿了,好事,不是壞事。你要是真明白,不會起怨恨心。你的財產被他奪去,你會很歡喜,為什麼?布施波羅蜜圓滿。沒有一點貪戀的心,不放在心上,誰拿去都好,有人用就可以了。

  菩薩教人,這個地方是總綱領,『教令了蘊空寂自性本無』,「了」是明瞭,「蘊」就是五蘊,明瞭五蘊空寂,五蘊不是真的。我們人是由物質跟精神組合的,「色」代表物質,受想行識這是精神;「受」是感受,你有苦受、有樂受;「想」,就是我們有思想;「行」是不住,妄念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好像流水一樣不停的,它不停止,也不間斷,這個叫行;「識」就是阿賴耶,阿賴耶識。覺悟,色受想行識全沒有了,因為這都是虛妄的。在《大莊嚴經》,世尊講五蘊有五個比喻,讓我們了解五蘊不是真的,幫助我們破身見。「五蘊,色受想行識。蘊以積聚為義」,什麼叫蘊?蘊的意思,就是累積聚起來形成一個現相,就像我們的身體精神跟物質積聚在一起就現一個身。「謂一切眾生皆由此五法積聚而成身」,我們這個身體就是色受想行識積聚而成的,這個五樣東西合起來現出這個身相。「故佛為瓶沙王說世間諸法皆非堅實」,佛為平沙國王說世間諸法都不是堅固真實的,沒有堅固的東西,也沒有真實的東西。「而以此五種為喻」,以這五種來做比喻,比喻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真的,都是虛妄假合的。第一個,「色如聚沫喻。色即眾生色身,沫即水沫。謂沫因風吹水成聚,虛有相狀,體本不實,以譬眾生色身亦如聚沫,虛假不實。」沫,我們講泡沫。水起了泡沬,是因為風吹水聚在一起,產生這樣的泡沫。我們這個身體是色受想行識這五樣東西聚在一起現出這個身相,什麼原因聚在一起?緣,緣聚緣散就是這樣,事實真相就是這樣。緣是怎麼來的?緣是由業力牽引的,所以眾生身體的壽命長短是業力,是業力的關係,自己造的善惡業的業力,不是誰定的,都自己造的。

  第二個,「受如水泡喻。受即領受,水泡即浮漚。謂水因風動,或因物繫忽爾成泡,須臾即沒,以譬眾生所受苦樂之事,亦如水泡起滅無常。」這是第二種比喻,受是屬於精神。第一個是色,「色如聚沫喻」,色就是指我們眾生這個身體(色身),像水沫一樣。第二種是受,受如水泡,水泡存在的時間很短暫。這個我們常常看到,在河邊、海邊,或者我們自己一個水桶,風一吹,起了一個泡,那個水泡存在的時間很短,一下子它就破了。我們人生活在這個世間,總是根據個人過去生造的業力不同,有的受苦、有的受樂,這個都是自己過去生造的業因果報。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受苦也好,享樂也好,無論受苦、享樂也是剎那之間,時間都是一直過去,時間像流水一樣從來不停,剎那之間也就消逝了。所以樂的境界不貪戀,無常,不是永恆的。所以對快樂的境界不貪戀,因為無常的東西,你貪戀你也得不到;受苦的境界沒有怨恨,這個苦報償還完了,那也就沒有了,就完了,所以也沒有怨恨心,總是逆來順受。換句話說,苦樂境界現前,要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這叫真修行,這個也是我們當前要做的功課。要怎麼修行?平常誦經念佛、聽經聞法,明白這些修行的理論方法,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境逢緣提起觀照,這樣才是修行。保持自己心地的清淨平等,對樂的境界沒有貪戀心,對苦的境界沒有怨恨心,順逆境界心都平等,這個就是真修行,這樣修行成就就很快。如果不是這樣修行,功夫不得力,修了幾十年,功夫還是沒有進步,甚至還退步。所以修行總是要透過境緣歷事練心,才是真修行。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還沒有講完,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今天我們先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