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淨土真殊勝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八集)  2022/1/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48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頁倒數第三行,從第四句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大家對對地方:

  【又理即事故名隨緣。事即理故名妙用。】

  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隨緣』這兩個字,「隨緣」這兩個字,在佛門我們學佛的同修大家常常聽到。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這裡面給我們列出了隨緣它的義理,什麼叫隨緣。前面我們學習到,「不壞假名而常度眾生」,這個叫隨緣;「了知眾生性空實無度者,名為妙用」。這就是《金剛經》講的,發願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因為眾生性空,他沒有自性,沒有自性,但是還是終日度生,也不壞假名。所以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那這個就叫隨緣。常度眾生,徹底了知眾生性空,從真實來講,沒有眾生得度,因為他本性是空寂的,所以佛講了,佛他沒有度眾生。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佛沒有執著度眾生這個相,我度了多少眾生、我能度、哪些是我所度的,沒有著這個相;沒有著這個相,但是終日在度眾生,這個就是妙用。

  這堂課,『又理即事故名隨緣』,理跟事是一不是二,理是道理,事是事相,我們一般講事情、事物等等,這是事。任何的事情、任何的事物都有它的理在,有它的道理。理,沒有事,這個理顯不出來。你說理,理是什麼?理,必定是這個事顯示出來的理。事沒有理,這個事就不能成立。所以理必定有事,事必定有理,理事是分不開的,它是不二的。所以理中有事,事中有理。換句話說,事是相,我們一般講事相。相,我們看到的萬事萬物,我們看到的、接觸到的、能想像得到的這些事,事它有個現相,這個叫做事,事就是相。相裡面一定有性,如果沒有性,這個事相也顯不出來,顯不出事相。就像我們看到現在電腦、手機這些畫面,森羅萬象,這些是相。相從哪裡來?從那個屏幕來的,屏幕是空的,我們就把這個屏幕比喻作性,它是性體,所有的相都從它這個體出現的。所以相,我們看到屏幕這些現相,你一定有一部電視機,這是它的體;沒有這部電視機,我們看不到螢幕的相。性裡面一定有相,這個電視機雖然空的,但是它能夠現種種的相,都從那個空的螢幕現出來的。空的螢幕我們就給它形容比喻作性,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是空,空寂,什麼都沒有,本來無一物。自性它是空的,但是相都是從這個空當中它顯現出來的。我們從這個比喻,從這個電視機的屏幕、螢幕去體會自性跟事相的概念。所以性裡面一定有相,相裡面一定有性,它離不開的。性跟相它是一不是二,你說電視機屏幕裡面現出來這些現相跟電視機是兩個?還是一個電視機,一個屏幕。屏幕裡面現出很多現相,很多差別現相,但是跟電視機的屏幕這個本體它是一不是二,它分不開,你沒有這個電視機,你那個相出不來;你有那個相,一定有這個電視機在。所以我們從這個比喻來形容,讓我們去體會。古人他是沒有現代這種科技,電視機屏幕,古人他是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這個來讓我們去體會經典上講性跟相的道理。金子它有個相,不管你那個金是怎麼打造的,它都有個相。它的本體是什麼?本體是黃金。你說黃金在哪裡?黃金就在那個相裡面,離開那個相你找不到黃金,所以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理就是事,這個可以說是隨緣,理遍法界,它沒有形相,也就是說它是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它在本體裡面都沒有。六祖開悟的時候,「本來無一物」,沒有精神、沒有物質。理是自性,起二用,就是起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它本體都沒有,但是它生起這兩種作用,一個物質、一個精神。所以生起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那就是屬於事。物質現象,現在人講叫物理;精神現象,現在人講叫心理。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是屬於事,屬於相,它都有相。起作用的時候,這就是性體隨緣。性體就隨這個緣,理就是事。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什麼?這是自性隨緣。我們的自性,十法界你隨哪個緣?從佛法界一直到地獄法界,我們現在在十法界裡面,我們現在在十法界裡面的六道法界,六道法界的人道法界,我們隨人道法界這個緣,這是我們自性現出來的,自性現出來,我們現在隨這個緣,我們現在在人道。『理即事』,性就是相,相就是性。『事即理』,那就是『妙用』,那個事就是理,理在這個事當中,你不能離開這個事另外去找個理,不是這樣的,當下那個事就是理,理體。事即理,那就是妙用。真是妙用,為什麼?你開悟了,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哪裡見到性?就在這個事見到理,在相上面見到性。哪一個菩薩修行證果不是這樣,都是一樣的,我們哪一天在相上豁然開悟,就是見到性了。這個相很多,萬事萬物,六根接觸六塵,精神的、物質的,統統是相。在相上,你從哪一個觸動你的悟門,那你就開悟了,你就在這個相上面豁然開悟,你就見到自性了,見到性了。

  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裡面,他是聽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聽到這句,在言下他就豁然大悟,大徹大悟,那個時候是大徹大悟。在這個之前,六祖惠能大師他是在他的家鄉廣東那裡,他是砍柴的。古時候砍柴,古時候的人都是燒柴火,所以他到山上砍柴到市區來賣,到山下來賣。賣柴,他是做這個工作,他不認識字。因為我們可以想像,那個家庭很窮,沒有辦法讀書,靠苦力來奉養母親,過日子。有一天他去賣柴,聽到客棧,客棧就是現在我們講賓館、旅館,有人念《金剛經》,他在外面聽到,站了一下,那時候他就開悟了。他聽人家念《金剛經》,還不是他自己念,聽人家念,他站在那裡聽了一下,他就開悟了。那個時候是大悟,還沒有徹悟。他就去問這個客人,你念什麼經?客人說《金剛經》。然後惠能大師就給這個客人講,他說你剛才念的經,念到那一段我聽了,是什麼意思講給這個客人聽。這個客人一聽很驚訝,他念《金剛經》念很久了,他都沒有開悟,不明白《金剛經》的道理。這個砍柴的、不認識字的,聽他念了一段,就能講給他聽,他非常驚訝。他知道這個不是普通人,悟性很高,聽人家念他就開悟了,而且是第一次聽。所以就勸他要去黃梅去參五祖,他說你的根性大利,還幫助他安家費,捐了十兩銀子給他安家,給他母親生活費。他就接受這個客人的幫助,到黃梅去參五祖。去參五祖,五祖沒有說馬上傳法給他,知道這個人不是一般人。來了,五祖就問,你來做什麼?他說來作佛。你這個獦獠口氣這麼大,一來就要作佛。叫他去碓房舂米,做苦工,我們現在講做義工。八個月以後,五祖觀察他的根機成熟了,所以叫大家做偈子。他做了一首偈,五祖知道他開悟了,也不敢給人家知道,三更半夜找他到方丈寮房裡面,再給他講《金剛經》,就是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時候他是大徹大悟,徹底悟了。之前悟的是大悟,還不徹底,這時候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這裡,他就大徹大悟。怎麼知道他大徹大悟?因為聽到這一句,他就向五祖報告,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共講了五句,自性就是這樣。老和尚給他講,你的確徹悟了,衣缽就傳給他。

  忍和尚給他說法是事,給他講經說法,講《金剛經》這個是事。你能講得出來的、說得出來的、想得到的,這個都屬於事。六祖他聽到這個經,他在這個事上面他就見到理,理見到了,那就是見性,從這個相裡面他見到性了。為什麼他聽了起這樣的妙用,我們聽了一點作用都不能起?我們也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悟了沒有?沒悟。為什麼六祖他能開悟?因為他心地清淨,本來無一物,心地清淨了,所以他起的是妙用。我們的心不清淨,物太多了,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我們聽了不開悟。所以我們今天聽經聞法,起的作用依舊是煩惱,不能見性,原因就在這裡。所以我們聽了,要從這個事見到理,必須要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貪瞋痴慢,這個要放下。這些放下了,我們不一定在什麼樣的因緣、在什麼樣的場合,見到什麼樣的事相,六根接觸六塵,都有開悟的機緣。

  《華嚴經》講微塵,一粒微塵是事,是相。微塵是物質最小的一個單位,等於是接近虛空,我們肉眼是見不到,可能要用現在這種放大鏡,兩百倍,甚至兩千倍的,才能看得到,這個很細。一切的物質現象都是從最小一粒微塵,很多這樣集合起來,現出這樣的相。所以一粒微塵,舉出物質最小的一個單位,雖然是最小,它還是一個事、一個相,它還是有相。在這一微塵裡面有事、有相,它就有理、有性,有事相它就有理性了。你能悟出這個理,能見到性,這個就叫妙用。禪宗的參究、參話頭,原理原則就是這樣。這個參,不能用想的,那些用想的都不能開悟,這個參就是離心意識參。我們一想就落在意識心裡面,就分別執著妄想了。你什麼都不想,統統放下,這個想要放下,連不想也要放下。你不能再想一個「我現在什麼都不想」,你還是在想,你在想那個我現在什麼都不想。所以參話頭,你都不能有心意識的,這個才叫參。所以禪宗叫參究,它不叫研究。你研究要用心意識,意識心,意識心那叫研究,我們一般講研究研究,就是意識心。參究就不允許你用意識心了,你要去參才會開悟,你用研究,你不會開悟。

  所以禪宗的參話頭,參究,他參,原理原則就是這樣,你什麼都不想,統統放下,就想這一微塵理、性在哪裡?要提起那個疑情。禪宗的參話頭它的妙用,這裡講妙用,就是他提起那個疑情。疑情跟懷疑又是不一樣,你要心裡提起疑情,就去參那一個。這個疑情提起來,把這個心專注在這個疑情上面,專注到其他所有的念頭統統沒有了,你就專注在這疑情上。其他的念頭都沒有是什麼現象?別人說話你聽不到,外面境界的東西你也看不到,不是沒有在看,心不在焉,你那個專注不是專注在外面那些境界,你專注在這個疑情上面。所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就是你的精神完全集中專注在這一點疑情上面,去參這一點。真能專注到這樣的程度,古人講三個月的時間就會開悟,你一心專在這上面,不起妄念了。三個月不開悟,六個月;六個月不開悟,九個月,就是這樣一直參下去;九個月不開悟,一年、兩年、三年。所以我們常常聽到有一句話講,「打破沙鍋問到底」,問那個疑情,這個都是從佛門裡面出來的。還有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都是用參的這種方法。所以參他才會開悟,你一天到晚用研究的不會開悟,完全落在意識心裡面。所以參禪開悟的原理原則就在此地,把精神統統集中在一點,不求答案,沒有答案的,一個話頭沒有理路的,你不能去解釋它是什麼意思,不行,你去參。你要求一個答案,那就是打妄想,有分別執著妄想。我就要在這裡見性,就這麼一個念頭,就是在這個點上,這個念頭就叫做疑情。這個疑情,禪門有句話講,大疑大悟,小疑就小悟,大疑大悟,所以這個疑情提起來,為什麼?你要見性,見性是最大的,你不是見別的,它就起這個妙用。

  我們今天沒辦法,妄念太多,不要說把整個精神集中,實在講你能集中十分鐘都做不到,妄念太多了,一個接一個妄念起來。你一秒鐘起幾個妄念?都算不清楚了。一分鐘裡起幾個妄念?前念滅後面它就生,你不能夠在一個念頭上。讓一個念頭不起第二念,那就成功了。你不要起第二念,那就成功了。所以我們看夏老在《淨語》裡面講,念佛辦事都要用第一念,不要用第二念,這個是相當的有難度了。我們怎麼能保持那個第一念?你能夠讓一個念頭不起第二個念,那就成功了。

  我們念佛道理也是一樣,念佛道理也是一樣,念佛求往生要多長的時間?十分鐘、二十分鐘足夠了,真能往生。用參禪這個道理來講,心裡就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個念頭,當你功夫念到家的時候,也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心裡只有一句佛號,其他空空洞洞的。他就一句阿彌陀佛,淨土是用這個方法,禪宗是參究,用參禪的方法。念佛這樣念,這個叫理念。我們常常講理一心不亂,這個叫理念。有事念,不懂這個道理,就這樣念,這個叫事念。事念,念到功夫到了,也會開悟。理念,根性利的、善根深厚、煩惱輕的,也會開悟,得理一心不亂。他一天就能得一心不亂,他要往生都隨時可以走,頂多七天。所以古人講念佛的功夫,念到風吹不透,雨打不濕,功夫像銅牆鐵壁一樣,這叫真念佛,全部放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全放下了,就提起一句佛號。

  我們現在念佛不能成功,就是夾雜著妄念,夾雜得太多,還沒有念幾聲佛號,妄念起來了,甚至一面念,一面起妄念,這現象是這樣。尤其現在人身上帶手機,你一天在電話中講多少句話,這個都是干擾。真要念佛,全部把它杜絕,不跟人講話,什麼事情統統放下,沒有攀緣心,功夫才能成就。首先你要先看破,看破是什麼?這世界是假的,在《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不是真的。輪迴是苦的,在六道生死輪迴,真苦,只有苦,沒有快樂,你就不會留戀這個世界,你就有出離心,有出離心,你就能徹底放下。如果有度眾生這個弘願,要幫助一切眾生,但是現在眾生都不聽,他不接受。如果不接受,那我先暫時離開,我先求生西方淨土。等到這邊眾生什麼時候因緣成熟了,想要聽佛法,我就來了,眾生有念有感,你在極樂世界就有應,你在西方,你都能知道。所以度眾生也不急一時,佛菩薩度眾生都是無量劫。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還沒有成功,還沒有成功也就是說還沒有成佛,雖然還沒有成佛,你只要到極樂世界,你想要馬上回來度眾生也可以,為什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你。雖然自己修行還沒有達到法身菩薩那個境界,還沒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但是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的加持,雖然自己還沒有證得,但是這個神通道力、能力,跟法身菩薩一樣。這個時候你也可以倒駕慈航,這不是自己修行達到那個程度,是完全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你有這個能力了,這個能力是加持的,不是自己修的,你就可以回來度眾生,這四十八願講得很清楚。

  這個事情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在其他諸佛世界、十方世界,沒有這個事情。其他諸佛世界,你都要自己修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才有這個能力。但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凡聖同居土,他是凡夫,不要說破無明,見思惑一品也沒斷,他往生到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他一個凡夫就跟法身大士有同等的神通道力,可以去分身、化身去度眾生,這個世界真是不可思議,太奇妙了!所以四十八願講的,阿彌陀佛自己說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什麼地位?圓教七地以上的菩薩,七地以上就是八地、九地、十地,這樣的菩薩。是不是我們一往生極樂世界就證得這個地位?不是,沒有,但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給你,你是一個凡夫,頓然就變成跟八地、九地、十地菩薩一樣的,同樣的這種神通道力,所以這個是無比的稀有殊勝。如果靠自己修,要修到圓教七地菩薩這個地位,要相當長的時間,不是容易的事情。可是你只要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是一個凡夫,他就有這個能力。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你說一個凡夫,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一品也沒斷,帶業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那你說他是菩薩?他不是,他還是凡夫,煩惱習氣一品都沒斷。你說他不是菩薩,但是他往生到極樂世界,他起作用的時候,真的跟七地以上菩薩的智慧、德能都一樣,這真不可思議。這是阿彌陀佛加持的,這個不是自己修的,自己還沒有修到這個程度。你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這個加持,就有這個能力。這個法門這麼殊勝不可思議,所以十方諸佛讚歎,真的是難信之法。有很多菩薩不相信,凡夫不相信當然很多,甚至阿羅漢、菩薩他都不敢相信這個事實。但是這個事實,「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你成了佛才能徹底明瞭。所以這個讚歎不是菩薩讚歎,是十方諸佛讚歎,佛才有辦法讚歎,佛才能徹底了解,佛以下,那就等覺菩薩他還隔一層,還不能徹底明瞭,唯有成了佛才能徹底明瞭這個法門它的殊勝,它的不可思議。

  所以這個方法這麼簡單、容易,真是萬修萬人去,這個用才真正叫妙用,真妙了!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這個世界真奇妙。帶業往生,煩惱一品也沒斷,你說他是凡夫,的確是凡夫,但是他有跟七地以上菩薩同樣的德能、神通、智慧;你說他是凡夫,也不是,他跟菩薩同樣的有神通道力。說他凡夫也不是,說他菩薩也不是,所以蕅益祖師講,這個世界真奇妙。這個叫真正的妙用。

  我們今天學了這個法門之後,最重要是要相信,淨土法門,信難!《彌陀經》佛給我們講,這是難信之法,講了兩次,在《無量壽經》也有講難信之法。家師淨老他學佛,他不是一入佛門就仰慕淨土法門,這樣進入佛門的,他不是,他學佛的因緣不是一開始就接觸到淨土法門。原來他不信佛的,因為從小學校老師就教了,說佛教是迷信,從小先入為主,佛教既然是迷信,那就不必要去學了,不必要去接觸,因為那是迷信。後來是到台灣來,他想跟台大哲學教授方東美教授學哲學。後來方東美教授單獨給他講哲學,單獨教他,每個星期天到他家裡小客廳,一對一教學,一個星期兩個小時,九點到十一點。他很有誠意,真心要學,方教授叫他不要到學校,原來他是想到台大去旁聽,方教授跟他講不要到學校。當時他也很失望,以為老師拒絕了,他這麼誠心誠意要來求學,老師不答應,當然難免很失望。但是方教授停了十分鐘再給他講,他說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單獨給你講哲學的課程,講兩個小時,九點到十一點。他聽了就很高興。後來方教授給他講,為什麼不要讓他到學校去旁聽?他說到學校你會遇到很多教授、很多同學,很多教授他的講法不一樣,他的想法、他的看法、觀點不一樣,到最後你聽得太多、接觸得太多,你就無所適從了,你就不曉得聽誰的。所以現在也大概快七十年前,那個時候方教授講,在學校,當時的學校,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七十年後的今天,那就更不像樣了。所以老師看到他這麼誠心誠意要求學,真的是教他。

  他是想學哲學,從方教授給他介紹「西方哲學」,就西洋的哲學,再介紹東方的哲學,再介紹印度,古印度的哲學。最後一個單元介紹佛經哲學,給他講佛經哲學是這個世界上的最高峰,最高的哲學。他聽到這句很驚訝,原來他認為佛教是迷信,迷信哪有哲學!方教授跟他講,你年輕不知道。所以方教授才給他說明、講解這個佛經哲學,然後給他講一句話,「佛經哲學是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沒有比這個高了。「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被這句話打動了,他才進入佛門的,才願意來接觸佛教,到寺院去借經書來看。如果不是當年方教授給他介紹佛教,恐怕我們淨老和尚這一生他不會接觸佛法。這是他入佛門的因緣。

  方教授特別對《華嚴經》,他有《華嚴哲學》的書,過去家師淨老也賜給我兩本,上下冊,方教授講的《華嚴哲學》。方老師介紹他看《華嚴經》,我們師父上人他對這部經,他也有莫名其妙的愛好,他說不出理由,他對《華嚴經》特別喜歡。尤其看到清涼國師的《疏鈔》,非常有興趣,非常喜歡,這個就說明在過去生的因緣,跟這個法門、跟這部經有緣分,特別喜歡《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可是雖然學佛,對《華嚴經》很有興趣,但是對淨土他生不起信心。在一九五七年他就離開工作,原來在軍隊裡面服務,他就辭職了,離開了。離開之後,因為學了佛,到埔里跟懺雲法師,跟懺公住茅蓬。懺公是東北人,早年跟國民政府到台灣來,他在埔里,現在的水里,這個地方他有建道場,剛開始是住茅蓬。那時候茅蓬有五個人,我們師父他就去跟懺公住茅蓬,那個時候有五個人。三個是出家人,還有一位在家居士,朱鏡宙老居士。一九五七年那一年,朱鏡宙老居士是七十歲,家師淨老他是三十一歲,那個時候我才七歲,小孩子。茅蓬所有的工作,就是我們師父一個人承擔了,因為他最年輕。我記得家師也講過,還有一個出家人普妙老和尚,已經往生了,懺公也往生了,還有另外一個出家眾,年紀都比他大。在家朱鏡宙老居士七十歲,他才三十一歲,也大他三十九歲,所以他最年輕,茅蓬的工作都要他一個人承擔。燒飯、洗衣服,照顧他們生活,那個時候家師淨老就在那裡做義工。那個時候懺公給他定的功課就是讀經、拜佛,規定一天要拜佛拜八百拜。晚上八點鐘就要睡覺,早晨兩點鐘起床。早課是拜佛拜三百拜,早課就是拜佛,拜三百拜。拜完佛之後就準備早飯。吃過早飯,上午拜二百拜,下午再拜三百拜,這樣一天一共拜佛拜八百拜。懺雲法師指定給他看的書,就是《印光大師文鈔》。那時候《文鈔》在我們台灣流通也很多,《文鈔》,我們淨宗十三祖。還有蓮池大師註解的《阿彌陀經疏鈔》、蕅益大師註解的《阿彌陀經要解》,還有幽溪大師註解的《阿彌陀經圓中鈔》。交代我們師父上人,懺公交代他,把它畫成科判,畫成表解,用科判、表解這個方式,把這個經、註畫出來。表解他畫好了之後,這個時候才發現佛法不可思議,一部經透過科判、表解把它畫出來,整個一部經的脈絡、條理,有條不紊,一目了然。這個就是學講經的都需要學習的,科判、表解。所以家師淨老當年在埔里跟懺公住茅蓬住了五個月,住了五個月之後,離開懺雲法師,就到台中蓮社雪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那裡聽經學經教,當時也是懺公、朱老居士給他介紹去那邊學習經教。

  住茅蓬的時期,他就接觸到淨土,因為懺公請他畫表解,看《印光大師文鈔》、《阿彌陀經》的《疏鈔》、《要解》、《圓中鈔》,他都看過了。看是看了,但是還是沒有生起興趣。親近李老師十年,李老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家師淨老的淨土是李炳南老師傳給他的。懺公勸他學淨土,李老師也勸他學淨土,因為李老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李老師的淨土是跟印光大師學的,所以印光大師傳這個淨土法門給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他老人家確實苦口婆心,把淨土介紹給家師淨老和尚,介紹給師父上人。當時他到台中去,他也不懷疑,也不反對,但是還是沒有興趣接受要去學淨土。後來這個李老師勸到怎麼樣?他說,不管怎麼樣,你看古今多少法師、居士都修這個法門,我們看到前人的樣子,我們也來試驗一下,如果真的說修不成功,別人上當了,我們上一次當又有什麼關係?那些祖師大德都上當了,我們算什麼!所以李老師當時用這個話來勸他學淨土。家師很感激李老師,還是沒有辦法去接受,來學習淨土法門。

  他到什麼時候才相信淨土?他自己講《華嚴經》,那時候到台北來講,講到一半的時候,《華嚴經》講很長,過去好像講了十七年,相當長的時間。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來,《華嚴經》,文殊、普賢是代表,他們是修什麼法門成就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是怎麼成佛的?五十三參,一生圓滿成佛。所以就仔細去翻《華嚴經》來看,翻到後面,文殊、普賢統統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再仔細看五十三參,善財是文殊傳法的弟子,得意門生,跟老師學同樣的法門,文殊菩薩求生淨土,善財當然也不例外。再看果然沒錯,五十三參第一參,參德雲比丘,修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第五十三個善知識,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家師看到這個地方很受感動,真的不是假的,淨土真殊勝。《華嚴經》到最後,文殊、普賢帶領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發願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他是從那個時候才開始真正相信,才接受了。所以他在台中住十年,李老師那時候還沒有把《華嚴經》這個道理跟他講得很清楚,他說當時李老師如果給他講得很清楚,他是會相信的,不會懷疑。所以以後李老師把夏老會集的《無量壽經》,他有個眉註給他老人家。他看到梅光羲大師的一篇序文,看了之後,從那個時候開始真的就死心塌地,真正接受這個淨宗法門。以上是家師淨老和尚他入淨土法門的一段因緣。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