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學佛要有志向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五集)  2021/12/2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45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十頁第七行第二句:

  【眾生根器不等。受解萬差。樂欲不同。應機授法。】

  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上一堂課,我們學習到「隨緣妙用無方德。謂依真起用,廣利群生」。隨緣妙用,隨緣起妙用,這個妙用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善巧方便,「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樣來利益眾生。『眾生根器不等』,「根器」就是他的天賦、他的稟賦、他的程度,個人的煩惱習氣等等差別無量無邊,這個不等,所以根器是不平等的。因為個人的煩惱習氣各有不同,有的偏重在貪、有的偏重在瞋、有的偏在痴、有的偏在慢、有的偏在疑、有的偏在邪見,六大根本煩惱各有偏重的不同,每個眾生煩惱習氣千差萬別。這是講個人的煩惱習氣,同樣是煩惱,但是煩惱習氣不相同,千差萬別。在六道裡面的眾生都有煩惱、都有習氣,只是輕重不同。業障比較輕的,也就是說煩惱比較輕微的,他的根性就比較利;業障比較深重的,他的根就顯得很鈍,鈍就是很不容易去教化,他聽不明白。這就是各人煩惱習氣不同,業障輕重不一樣。

  『受解萬差』,受是他能接受,他真接受,接受了真幹,真正去落實,這是受。「受」這個字,我們在經典上常講信受奉行、受持,就是真幹,真正去落實,依教奉行。「解」是理解。受就是說他依教奉行,他去修行的功夫,程度上有差別,各人用功精進不精進,精進的程度也不一樣,這個是受。受有差別,受的程度,他接受的程度,他去落實多少,這個也是有差別。解是理解,他理解的方面,程度上也有差別。受是真接受、真幹,解是理解。受的程度有差別,理解的程度也有差別,每一人都不一樣,受跟解都不一樣。在中國佛教史上,無論出家在家修行,我們根據歷史傳記的記載,這些在家出家,高僧大德修行,有二、三年開悟的,有二十年、三十年開悟的,這個就是受解萬差;有的一生他都不能開悟,這個也很多。

  所以這一生能不能開悟,關鍵在恆心,有沒有長遠心,恆心?有恆心,真正立志,世間法叫立志,立定一個志向,你的志願是什麼?立定一個方向目標。像現在大學聯考,你填第一志願、第二志願、第三志願,也就是說你立志,你的願望,將來你要成就什麼事業,要成就什麼事情,要達到什麼目標,那是立志。在佛法叫做發願,你的願望,你發的願是什麼願?我發願我不想再受六道生死輪迴之苦,我要永遠脫離六道輪迴,學佛人要有這樣的志氣,要有這樣的志願。佛法稱為出世間法,所謂出世間法就是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的理論方法,,這個是學佛基本上要發的願。所以佛法,當然也有講到人天福報,但是佛法真正的目的是教人要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之苦,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要發心度眾生;自己脫離生死輪迴,也要幫助眾生脫離生死輪迴,去度眾生。第三個階段就成佛,成佛才能圓滿的度一切眾生,這三個階段。有一些人還不想出離六道生死輪迴,他只是想得人天福報,求人天福報的人畢竟佔大多數,要出離生死輪迴是少數,要發願成佛的又更少了。起碼學佛最基本也要發願求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因為佛門有一句話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兩句話是非常重要,我們學佛人不能夠疏忽掉這兩句話。

  「人身難得」就是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要輪迴到人道很難,大多數都是在三惡道。所以有一句話講「人天是客居」,這話也是佛門裡面的話。人天是客居,在六道輪迴裡面生到人道、天道像作客一樣。作客大家都應該有經驗,出門到外地、遠地去旅遊,那是短期性的,時間不長你就回來了。到外面去作作客,甚至你去住個一、二天就回家了,在外面住人家的家裡或住旅館,客居。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生到人道、天道就像作客一樣,時間短暫,而且機會少。就像我們一般生活當中,我們去作客的時間畢竟比在家的時間少,偶爾去作作客。這個是比喻我們在六道輪迴,生到人天善道像作客一樣,時間很短暫,機率很少。所以說人身難得,要得到人身不容易。

  得到人身,現在已經得到了,最可貴的又能聞到佛法,佛法難聞。你在六道輪迴裡面,如果你輪迴到人間來,那個時候沒有佛法,沒有佛法也就是說你就沒有機會脫離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裡面能夠脫離六道,人道是最容易的。因為如果你往生到天道,天人很快樂,他出六道輪迴的心不強烈,只有少數有這種出世善根的天人他會想超越六道,大多數都會迷在天福裡面享受天福,享福人就迷了,他不想出離。三惡道太苦,苦得都沒有辦法學佛。只有人道半苦半樂,苦但是也有舒緩的時間。三惡道太苦,苦到你都沒有時間,所以那個地方學佛要超越也難。天人太快樂了,太快樂也難,被福報迷惑、迷住了,他不想超越。只有人間半苦半樂,這個苦警惕我們人生苦,真的要超越六道輪迴才究竟;沒有超越六道輪迴,縱然得到人間福報也不究竟,享受也不過幾十年。而且人生的苦很多,有錢也苦、沒錢也苦,《無量壽經》講「憂苦萬端」,「有無同憂,有一少一」,都是苦,你享受快樂也是苦,叫壞苦;苦再遇到苦,苦苦;行苦,三苦、八苦。人道要覺悟比較容易,特別是在苦難的環境,人容易覺悟。所以為什麼十方三世諸佛在六道度眾生,示現成佛都在人道?你看三千年前本師釋迦牟尼佛,他示現在我們地球古印度,在人道,在人間他示現成佛。因為人間要超越,在六道裡面是最容易的,就是這個道理。

  遇到佛法要發願,下定決心,這一生要求超越六道生死輪迴,要有這樣的志氣。但是修其他的法門不容易。為什麼?像正法時期戒律成就,佛出現在世間,滅度了,滅度後一千年,這個一千年當中,你只要清淨持戒就能證阿羅漢果,斷見思惑,超越六道。一千年以後就進入像法時期,像法是禪定成就,證果的人就比較少,光持戒律不能證果。持戒加上修禪定,證果的就比較少,得禪定的就很多。得定,但是還沒有斷見思惑,有得到禪定,這個禪定還是在世間的禪定裡面,世間的四禪八定,還沒有超越三界。超越三界,阿羅漢的定叫九次第定,在《楞嚴經》講九次第定,那就超越了。如果你沒有達到九次第定,還是在三界,所以證阿羅漢的在像法時期就少。到末法時期,戒律也不行,禪定也沒有了,所以所有的法門在一生當中要超越六道必須斷三界的見思惑,斷得乾乾淨淨才能超越;如果一絲毫沒有斷乾淨,超越不了。不要說斷見思惑,光一個見惑我們就斷不掉。思惑八十一品,見惑八十八品,第一個是身見。我們一生當中,你修行要達到斷見惑八十八品就很難,很難達到。我們學佛不是只有這一生,過去生生世世修很久了,但是都沒有成功,就從來沒有一生達到斷見惑。不要說見思惑都斷,如果你有一生修行達到斷見惑,見惑就是三界裡面八十八品斷了,就證得初果須陀洹,須陀洹就是小乘果位的名稱。在大乘圓教,像《華嚴經》講大乘圓教,是初信位的菩薩,他也斷見惑,斷證功夫是一樣,但是他們的見解不一樣。大乘圓教,《華嚴》講的是開大圓滿見,這樣的大菩薩;小乘他只有開人無我這個見,屬於偏真,還不圓滿,在見方面差別太大;在斷證功夫是相等的,但是在知見上大大不相同。

  雖然初果須陀洹、大乘圓教初信位,這個是聖人層次最低的,就像讀書念一年級,但是你只要證得初果須陀洹、圓教初信位菩薩,雖然沒有出三界六道,還是在天人道裡面,但是永遠不會再墮三惡道。在《四十二章經》佛跟我們講,證得初果須陀洹,人間天上七次往返,他就必定證阿羅漢果。根性比較利的,當然他可能兩生、三生、四生、五生他就證果,這個也有,但是最長不會超過七次往返,七次往返是指一般。這個也就是說,只要你有一生修行達到斷三界見惑就是聖人,雖然是小乘,但是他是真的聖人,他惑斷了,不墮三惡道了,而且超越六道他有預期了,也就是說有時間表,不會遙遙無期。如果沒有斷見惑,你在六道裡面修行,要超越六道生死輪迴就沒有時間表了。所以你必定要有一生修行達到斷見惑,後面超越六道輪迴才有一個時間表,人間天上七次往返,不墮三惡道。所以他在這個位次雖然是很低,在三不退來講,他屬於位不退,位不退就是在人天善道,他不會退到三惡道。他怎麼退,雖然沒有超越六道輪迴,但是他總是在人道或者天道,他不會說又墮落到三惡道,不會,所以稱為位不退,這個就很難得。但是我們生生世世修行,我們修了無量劫,從來沒有一次及格的,修行都不及格,沒有達到斷見惑,這一生又到人道來了,我們還是具縛凡夫。這個是講修學八萬四千法門,任何法門,你要超越六道,它這個條件是一樣的,見思惑斷乾淨他才超越。起碼你一生有辦法達到斷見惑,雖然還沒有超越六道,在人天善道,但是七次往返必定超越,那就有時間表了。

  在一般通途法門,修行要斷見惑這一關;我們先不要講思惑,那個更難一點,見惑這一關,第一關就很難突破。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講,同居這一關最難突破,凡聖同居土。就是在六道裡面,你要突破凡聖同居土這一關,你斷見思惑,你就不在凡聖同居土,你就到方便有餘土去了。你要突破見惑這一關,很難突破。所以經典上講,我們凡夫修行要斷見惑,好像四十里流的瀑布這樣沖下來,一下子要把它截斷,這個難度太高了。這個是說明斷見惑難,這一關最難突破,這一關如果突破了,後面思惑雖然它不好斷,但是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必定能斷,這是講最長的時間;如果根性利的,遇到圓頓教的,那他斷就更快了,這個當中差別也非常多。所以蕅益祖師講,同居這一關最難突破,就是斷見惑,這第一關我們就做不到。做不到,我們修行哪一輩子能超越六道?遙遙無期,不知道。因此在十方世界修行都有這個困難,只有少數人能突破,大多數人都很難突破。所以法藏比丘發大誓願,發四十八願,建立西方極樂世界來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這個就是我們現在淨宗學會淨老和尚提倡的修淨土法門。歷代祖師大德建立淨土宗,中國從晉朝的慧遠大師,一直傳到近代民國印光祖師,現在我們淨老和尚又提倡淨宗學會的成立,專修淨土法門。

  修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叫特別法門,它的特別在哪裡?特別就是只要具足信願念佛,就能帶業往生;就是你見惑、思惑一品都沒斷,具足真信切願念佛,就能蒙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接引往生西方。接引往生西方,西方極樂世界就超越六道生死輪迴了;不但超越六道生死輪迴,同時也超越十法界、超越四聖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跟《華嚴經》一樣的,這個超越了,帶業往生。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去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個就方便了;不但方便,而且圓滿、究竟。凡夫沒有能力斷見思惑,也能超越六道生死輪迴,這個是所有法門裡面都沒有,這個叫橫超三界。一般通途法門,無論大乘小乘,那個叫做豎超三界,直的往上超越的,惑要一品一品的斷,這個時間就很長,就很辛苦,要超越很難,同居這一關就很難突破,你就沒有辦法超越。所以我們帶業往生的法門就是非常殊勝,這個叫特別法門,叫教內別傳。一般禪宗講教外別傳;淨土,過去夏老講教內別傳,教內有別傳,不是只有教外才別傳。禪宗它也是特別法門,它是教以外的特別的一個法門,就是單刀直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教,主流的就是教下,一個宗門、一個教下,教下就要依經典,大乘、小乘、一乘都依經典。這個有漸次,也有圓頓,像天台宗判教,藏、通、別、圓;華嚴也判,小、始、終、頓、圓,圓就是圓滿,頓是快速,像禪宗就屬於頓,華嚴是圓。禪也是一個特別法門,叫教外別傳,是教以外個別的一個傳授成佛的方法。教內就是淨土,淨土是教內別傳,教下裡面的,禪宗是教下以外的一個別傳。

  淨土是教下以內的一個特別法門,其實這個特別法門比禪宗容易修,禪宗還是要看根器,如果是參禪那種根器,他能開悟;不是那個根器參禪,一輩子也不會開悟。禪宗沒有開悟就等於沒成就,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一生可以超越,但這樣的人也很少。在歷史上有,我們看到在禪宗在中國是發揚光大,達摩祖師傳來禪宗,從六祖以後就開始發揚光大,真的大徹大悟的人有很多,像一千七百則公案,也就是說有一千多人開悟,大徹大悟,六祖以後。六祖以後,唐宋到元明都還有人開悟,在唐朝那個時候是大放異彩,「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大放異彩。所以在中國佛教,禪,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再來一個淨土,淨土成就的人就更多,從慧遠大師一直到近代、現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很多,人數超過禪宗的。禪宗,在現代要參到大徹大悟也非常稀有,非常少,淨土這個比例往生的人還是比較多。所以我們這一生有這麼殊勝的因緣,遇到淨土法門,要下定決心,這一生在淨土法門裡面,我們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像海賢老和尚講的,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都是小事,其他都不重要,所以下定決心在這個法門要求個成就。這是最近這個例子。所以海賢老和尚的光碟,淨老和尚勸大家看三百遍,他是我們這個時代,離我們最近的一個老實念佛、自在往生的一個模範、一個示範。這個光碟現在很多,網路上也都有,大家多看看,向海賢老和尚學習。

  再早一點,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到,民國初年,大陸浙江寧波觀宗寺,諦閑老和尚他的一個念佛的徒弟鍋漏匠。鍋漏匠他是補鍋、補碗的,是諦老小時候的一個玩伴,就小時候大家在一起玩耍的。諦老家境好,他讀很多書,這個玩伴鍋漏匠他們家窮,所以長大之後也沒有讀書,不認識字,就靠幫人家補鍋、補碗來過日子,當然生活過得非常艱苦。後來聽到他小時候的玩伴現在出家了,在觀宗寺當大法師,他就去找他要出家。諦老講:你不要來找我麻煩,你一個大字也不識,你怎麼出家?經典你也看不懂,你也不會念經,你還是去做你的生意吧!但這個鍋漏匠他一直苦苦要求幫他剃度,他覺得人生太苦了,因為窮苦。人苦比較容易生起出離心,就是要出家,要超越,修行要了生死。苦苦的哀求,後來諦老也不得已就答應他了。但答應他之前先講約法三章,三個條件,第一個,我答應收你做剃度徒弟是可以,但是你要遵守我三個約定,我再幫你剃度;如果你不能遵守,你不接受,你還是去做你的生意吧!鍋漏匠就說:只要你肯幫我剃度,你開什麼條件我都接受。

  後來諦老就跟他講:第一個條件,你出家之後不要去受戒。你去受戒,你對規矩也不懂,你去戒場,以前戒場五十三天,規矩相當嚴格,恐怕你就被趕出來了,人家不讓你受戒。你也不要住在我這個寺院,這個寺院每天要做五堂功課,早晚課,又念經,你也不認識字,你也不會念,人家看到你就怪怪的,你也不要住在我的寺院,這第二個條件。第三個條件,我在寧波鄉下幫你找個小廟,沒有人住的,你去住在那邊。我幫你找兩個在家老太婆給你燒兩餐飯,中餐跟晚餐,早餐你自己處理。你在這個小廟就是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直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快繼續念,這樣你一直念下去,對你一定有好處。什麼好處也沒跟他講,就是教他,你就是這樣念下去就對了。他聽了就很高興,只要答應幫他剃度,他都能接受。真的他也沒有去受戒,他也沒有賴在寺院不走,也沒有住在觀宗寺。觀宗寺是講經的地方,觀宗講寺。他不認識字,也沒辦法學講經,誦經都沒辦法。所以他就去諦老在寧波鄉下給他找的小廟,住在那裡。他真的就是老實,人聽話、老實、真幹,他就成就。他真的就是一天到晚念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快繼續念,認真的念,念了三年,站著往生。後來諦老給他處理後事,對他很讚歎,天下大叢林的住持、方丈,這些講經的大法師也都比不上你,你真的出家有成就,大為讚歎!

  像近代海賢老和尚,也是跟鍋漏匠一樣,他師父給他剃度,沒有教他參禪,也沒有教他經教,只有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一直念下去,念明白了不要說,就交代他這個。他真的就老實念了,天天幹活,這句佛號從來不丟失過。真老實,真正依教受持,所以念到開悟了,念到理一心不亂。活了一百一十二歲,自在往生,這是我們念佛人的榜樣。

  更早,宋朝的瑩珂法師,瑩珂法師他是念了三天。他是一個破戒的出家人,喝酒吃肉,不守清規。但是他這個人有個好處,他相信因果報應,他知道自己這樣下去,將來死了一定墮地獄。就請問這些同參道友,寺院的人,有什麼方法他可以得到解脫?就有人勸他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脫離六道生死輪迴。拿了一些過去宋朝以前念佛往生的,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往生傳》一樣,他看到很受感動,下定決心不吃不喝,門關起來,念阿彌陀佛念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給他講,你還有十年的壽命,你好好修行,十年後我來接你。瑩珂法師說,十年壽命我不要了,我劣根性太重,在這個五濁惡世我受不了誘惑,再活十年又不曉得造多少罪業,希望現在就跟阿彌陀佛走。佛也答應他,這樣好了,我三天後再來接你。他就很高興,打開他的房門,向寺院裡面的大眾宣布,三天後阿彌陀佛來接他往生。大家聽了半信半疑,平常不守清規、破戒,關起門來念了三天佛就說要往生,大家半信半疑。聽他講好像不是在開玩笑的,後來大家就想,反正三天時間也不長,看你三天後往生不往生?到了第三天,做完早課,就請大家念佛來送他。念佛大概念了一刻鐘(古時候一刻鐘是半個小時)就跟大家講,阿彌陀佛來了,我往生到西方了,感謝大家幫他助念,他就走了,沒生病。這是宋朝瑩珂法師,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還有在我們台灣,我們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講,過去大概五、六十年前台南縣,那時候還是台南縣,現在改為台南市了,台南縣將軍鄉的一個老太太,念佛也是念了三年,站著往生。原來她是拜神的,什麼神、佛她統統拜,後來娶了個媳婦有學佛、有念佛,勸她婆婆,勸這個老太太不要到處跑了,年紀大了,在家裡好好念南無阿彌陀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她真的很有善根,善根深厚,聽了她媳婦的建議,她真的不跑了,老老實實在家裡念阿彌陀佛,念了三年,也是跟鍋漏匠一樣站著往生。往生那一天晚上還勸她兒媳婦先去吃飯,不要等她,她先去洗澡。結果她兒媳婦很孝順,還是等,但等了很久都沒看到人出來。去房間一看,她站在那裡,面向窗戶,就像鍋漏匠一樣,穿著海青,走近去一看,沒有在呼吸了,走了,站著。所以這個非常難得,往生的這些例子都是我們念佛人一個很好的榜樣,我們要效法來學習。

  『樂欲不同,應機授法』,每個人的愛好、欲望不一樣,當然每一個人修行證果的法門也就各個不相同,有的人喜歡禪,有的人喜歡密,有的人喜歡教,有的人喜歡淨土,各個不相同。世尊真正是大慈大悲,佛恆順眾生,你喜歡什麼樣的法門,他就教你什麼法門,所以給一切眾生開八萬四千法門、開無量法門。為什麼法門要那麼多?因為眾生「樂欲不同」,各人有興趣的不一樣,各人喜歡的不一樣,你喜歡哪個法門,佛就教你那個法門,你就修那個法門;你想要證得什麼果位,那就教你,你就證什麼果位。有人喜歡證個阿羅漢,佛就好,我就教你證阿羅漢的方法;有人喜歡作菩薩,那他就教你作菩薩;有人喜歡作佛,他教你作佛。可是大多數人都是喜歡得人天福報,佛也恆順眾生,你還不想出離六道,在六道裡面人天善道還是比較好,就教你修人天福報的理論方法。就像《了凡四訓》講的斷惡修善,《地藏經》講的斷惡修善,先把人天基礎站穩、站好,因緣成熟了再向上提升,超越六道。

  過去有同修問淨老和尚:一生念觀音菩薩,臨命終時觀世音菩薩來接引行不行?家師淨老回答:行!因為觀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我們大家都看到,這個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佛都有介紹觀音、勢至,你念大勢至也可以,沒問題。所以觀音、勢至跟阿彌陀佛都屬於修西方淨土的本尊,臨終那一剎那,本尊來接引就沒問題。我天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來接引,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臨命終是釋迦牟尼佛來接就不對了,藥師佛來接就靠不住,因為跟你修的法門這個本尊不相應,有可能都是冤親債主變現的,來引誘你墮落的。這個《地藏經》講得很清楚,臨終的時候,過去生的冤親債主不希望你走,你要超越六道,他要討債,你欠他的命,你還沒有還他的命;你欠他的債,還沒有還他的錢,他就來障礙你。他看到你很喜歡佛,他就變一個佛來把你帶走,你喜歡菩薩就變一個菩薩,帶走之後再去整你,再給你報復。這個《地藏經》講,變做父母、家屬,那是講一般人,學佛的人可能變一個佛菩薩,跟你平常修的不一樣的佛菩薩,你看到,如果你跟他走就上當了。所以你喜歡佛,他變一個佛來帶你走。但是他現身不能現本尊,這個護法神會取締的,不能現本尊,現本尊他就犯規了,所以他不敢。不是現本尊,護法神就不管了。所以送往生的人要特別注意,要提醒,因為我們常常會聽到病人在臨終的時候說我見到這個人或見到那個人,見到什麼佛。如果你是念阿彌陀佛,見到的不是阿彌陀佛,就要告訴他,你不要跟他去。不要跟他講太多,提醒一句,見到阿彌陀佛才能去,其他你都不要跟他去。如如不動,見如不見,那就沒事,他一下就沒有了。這是念佛送終最重要的開示,這個時候不要講那些道理講一大堆,完全講這個事。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觀音、勢至來接引,有的時候一個來接引,有的時候兩個。如果看到三聖一起來,佛與諸聖眾,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看到西方三聖,品位至少是中品下生。

  我們為了廣利眾生,就不能怕吃苦,怕吃苦就度不了眾生。釋迦牟尼佛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生活得這麼苦,這就是代眾生苦。你修這樣的苦行,別人做不到,眾生他從內心佩服你。這能令善根薄的人也能感動,他發心來跟你學習,你就能度他。真正契入境界要忘我,也就是身見破了,不執著這個身體了。與一切眾生沒有對立的意念,他得自在,他得真樂,他真正的是自在、真正的快樂,沒有對立,跟一切人沒有對立,不執著這個身。我們凡夫看到他,看到佛怎麼生活那麼苦,其實他非常快樂、非常自在,他身心健康,他與性德完全相應。他在那個境界裡面,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多自在!他心地清淨,沒有一樣不清淨。身清淨,山河大地清淨,為什麼?境隨心轉。我們要轉外面境界,先轉自己的身;自己的身都沒轉,怎麼能轉境?要轉身!要轉身,先得轉心,我們心態轉變了,身就跟著轉,外面境界就跟著轉。怎麼轉境?就是要轉身、轉心。境隨心轉,這個才是真修行、是真功夫,要轉。

  樂欲我們要換換,世間人的樂欲是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世間人就是喜歡這個、愛好這些欲望。欲望是從外面來的,佛菩薩教給我們,享受要從自性裡面流出來才是真的,真的快樂,不一樣。我們渴了要喝水,從心性裡頭流露出來就像泉水一樣,從自己身上流露出來,那是真樂,真正快樂!所以佛法稱為內學,向內心去求,向內心去學。佛法不向外求,佛法永遠向自性當中求,為什麼?自性裡面本來都具足,一樣都不缺。我們這一生真是不容易,得人身,遇佛法,又遇到大乘,又遇到大乘當中最殊勝的淨土宗,又遇到《華嚴經》,一乘圓教,這個緣多麼殊勝!這一生永脫輪迴、永脫十法界的緣分你遇到了,在這一生有機會可以成佛、成菩薩,你為什麼不幹?所以聞經學佛是人生第一樂事,那就是樂欲,應該排在第一個。每天聽經就是跟佛菩薩往來,聽佛菩薩的教誨,生活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進修。印光大師講,道場不要大,二十個人,小念佛堂,一起來念佛,求生淨土。我們現在煩惱習氣還很重,信心還不是十分堅定,所以聽經教就有必要。我們選《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經》,《觀經》聽「上品上生章」也就可以了。反覆的聽,一遍聽完從頭再聽,一直聽到往生。聽經念佛,我們學這句「樂欲」,我自己喜歡什麼?就是喜歡西方極樂世界,念佛求生淨土,我的欲望就是親近阿彌陀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只要到極樂世界,還怕不會開悟嗎?肯定開悟的。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一段經文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