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隨緣妙用度眾生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七集)  2021/12/2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47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翻開經本第十頁倒數第四行第三句看起:

  【又不壞假名而常度眾生。故曰隨緣。了知眾生性空實無度者。名為妙用。】

  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段接上面,「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講到隨緣。以大悲心來普度眾生叫隨緣,以大智來教化眾生叫妙用,所以大悲是隨緣,大智是妙用,隨緣妙用。這段也是給我們做了多方面的解釋,什麼是隨緣,什麼是妙用,給我們舉出幾個例子。所以講到隨緣妙用就是無量無邊,這裡舉出來,前面舉大悲是隨緣,大智是妙用。這段『又不壞假名而常度眾生』,「假名」,名是假的。在我們中國道家,老子他也知道名是假的,所以在《道德經》也有一句經文,「名可名,非常名」,這個名是名相。這個名,我們人都有一個名字,什麼事物都有它一個名相,但是這個名相不是真的,是個假名。所以我們要知道名是假名,因為方便說法,所以必須安立這些假名,安立這些名相,要知道這個名是假的。雖然是假,「又不壞」,因為有大悲、有大智,所以知道這個名是假的,不執著這個名,不分別這個名,但是又不去破壞這個假名。為什麼?為了要「常度眾生」。像佛講的經典,光是講我們一個自性,名相就講很多,自性、法性、如來藏、真如等等的,名相很多,講的都是一樁事情。所以不要去執著那個名相,在《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教我們聽經、讀經不要執著名字相、不要執著心緣相、不要執著言說相,不要執著這個,言語、文字這些假名不要去執著。不要執著,這個假名也是需要,必須透過這個假名引導眾生悟入真實,就不能去破壞。不壞就是說,對自己來講他不需要;你要度眾生,安立一些假名是一個善巧方便。

  好像我們舉個比喻,比如說我們從台北要到高雄,我們上了高速公路都有指路牌,那個路牌會指示,直走就到高雄了,那個指路牌上面會寫「往高雄」,指路牌那幾個字是假名,那個牌子不是高雄,它是指示你,你往前走就會到了。那個指路牌它不是目的地,它是一個假名,但是沒有這個假名,我們不認識路,需要藉這個假名來引導正確的方向、正確的道路。我們根據這個假名的指示就到目的地了,依照這個方向目標往前走,最後就到目的地了。用這個來比喻佛菩薩講經說法,這個經教、語言文字是假名,但是你要度眾生,你不用這個假名,眾生沒辦法悟入,必須要方便,這是方便。佛門有一句話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大悲是隨緣,大悲就是慈悲,大慈大悲,這是根本。但是大慈大悲要度眾生,你就要方便,你沒有方便度不了眾生。所以你有大慈大悲的心,還要有善巧方便,這樣才能度得了眾生。所以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句話我們在佛門常常聽說。所以經教、名相,這些是假名,但是你不能說不要這些假名,不要這些假名度不了眾生。所以這句,「又不壞假名而常度眾生」,度眾生是不間斷的,「常」就是不間斷;度眾生也沒有說暫停、休息,我們現在人講放假,沒有,佛菩薩度眾生是不間斷的,恆常不斷,行住坐臥都是在度眾生,這個叫常度眾生,度眾生沒有暫停、沒有間斷,這才是大悲。

  所以這句講,「又不壞假名而常度眾生」,『故曰隨緣』,這個也是隨緣。前面講大悲,大慈大悲是隨緣。大慈大悲就是要度眾生,如果不度眾生,怎麼叫大慈大悲?所以必定要度眾生,而且要常度眾生。但是度眾生又不能不要這些假名,需要;要這些假名不是佛菩薩需要,我們眾生需要。「故曰隨緣」,隨順我們眾生能夠理解的、他能接受的,然後給我們講解,慢慢引導我們悟入真實的。佛菩薩用這些假名來度眾生,這個也是隨緣。所以這個隨緣意義很廣,這舉出例子來講。

  下面一句,『了知眾生性空實無度者,名為妙用』,這是給我們說明什麼叫妙用。「了知眾生性空」,了是明瞭,徹底明瞭、知道眾生性空。「眾生」兩個字,在佛門我們常聽「度眾生」。佛為什麼不說度人、度天、度餓鬼、度地獄、度畜生、度阿修羅,為什麼不這麼講,講度眾生?講度眾生,這個就是所有都包括了,所謂十法界有情眾生、無情眾生統統包括了,都度。眾生無量無邊,有情、無情無量無邊。眾生兩個字,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眾生。我們看到這些萬事萬物,物質的、精神的,哪一樣不是因緣和合而生的現象?這個緣就是什麼?現在的話講叫條件,各種條件聚合起來就生起這個現象,這個叫緣生。所以一切法都是緣生法,各種因緣聚合起來、集合起來,生起這個現象。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所以叫眾生。像我們人這個身體,有父母的精血、血氣,有我們的神識來投胎,我們身體的構成,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地是屬於堅固,物質體積堅固的。地,經典上講地大,像我們身體的骨頭、頭髮、指甲,比較堅固的,這些屬於地。那些血液、肌肉,人的身體百分之七十是水,它是濕度的,包括我們大小便溺、鼻涕、口水、唾液、血液等等,都屬於水大。火大,就人體有溫度,體溫,那是火大。風大,我們呼吸、四肢動轉,這屬於風大。我們身體也是四大因緣來和合的,地水火風,加上父母的血氣、自己的神識來投胎,這樣形成一個人身,這個身體就是緣生法,眾緣和合生起的,那是講我們人。

  我們一間房子也是一樣,也是緣生法,也是很多因緣聚合起來才生起一間房子。你看這個房子,我們都知道,你要多少鋼筋、水泥、石子、沙子,還有土地,還要打地基,要有建築師來設計,要有營造廠商來建造,要有工人,還有監工、還有業主,出資的、出錢的。首先你要買一塊地,還要向政府申請,批准了你才能蓋,然後種種的因緣都具足了,一棟大樓建起來。原來沒有這棟大樓,這些因緣聚合起來,形成了、建成了一棟大樓,到建起來就生了,那是怎麼生的?緣生的,各種因緣聚合起來生起來的。它沒有一個自體,沒有它自己一個本體,它是很多緣集合起來才能生起的現象。它不是單一的、固定一個自體,它是很多因緣聚合起來。以此類推,萬事萬物統統都是各種因緣集合的,地水火風空見識這個七大,精神、物質和合起來。我們看到整個宇宙,物質的、精神的,都是緣生法,都是各種因緣聚合起來生起來的,所以稱為眾生。有有情眾生,有情識的眾生;有無情眾生,植物、礦物,統統是叫眾生。

  眾生本性是空的,空就是它沒有實體,它是眾緣和合生起來的,緣聚它就生起來;緣散,過一段時間,比如說人有生老病死,動物也有生老病死,生的時候就是緣聚,生了,時間到了緣會散掉,散了就滅了,這個現象就沒有了。像我們人有生老病死,小孩出生,緣聚了,生了,慢慢長大,到最後老病死,死就緣滅了,這個身體就不存在了。事事物物也都是這樣,只是說各種事物它存在時間的長短不一樣而已,但是都是無常的,都不斷的在變化。就連我們住的這個地球,所有的星球,都是時時刻刻在變化,只是我們沒有感覺而已。像我們人老,那也不是一下子老,它是念念在老化,不知不覺在老化。到了很長的時間,我們發現老了,其實不是突然老的,它是不斷的剎那剎那的一直在老化、一直在變遷。所以它沒有自性,一切眾生它的性是空寂的。所以在天台宗講到藏通別圓,藏教的教理,觀察空,析空觀,析是分析,像我們剛才講的,分析,經過分析之後,知道原來這是眾緣和合的現象,它是空的,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一棟房子、一個人都是這樣的,緣生緣滅,所以它沒有自性。進一步叫體空觀,體就是說,不必要透過分析,當體就是空。雖然它還沒有滅,但是它已經知道它是緣生法,它當體就是空,不需要等到滅了才是空,不是,當它還存在這個現象的時候,它當體就是空的。

  所以「了知眾生性空」,這個沒有自性,它是空寂的,眾生是緣生的,它沒有自性。所以「實無度者」,終日度眾生,實際上沒有,因為空,因為知道這是緣生法,眾生是空的。這句就是《金剛經》講的,發心要度無量無邊眾生入無餘涅槃,這些眾生統統把他度到成佛,若卵生、若胎生、若化生、若濕生、若有想、若無想,整個九法界一切眾生,在六道法界,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下至蜎飛蠕動,六道眾生無量無邊,要把無量無邊眾生統統度到無餘涅槃,度到成佛,發這個願,也就是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金剛經》佛教我們要發願,要度眾生,眾生再難度、再愚痴,或者很聰明的,貢高我慢,像非想非非想天人一樣,統統要度,而且要把他們度到無餘涅槃,就是度到圓滿成佛。後面又有一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實際上沒有眾生得滅度的。實是講真實、真話,真話,佛沒有度眾生,為什麼?因為眾生本來是空的,它沒有自性,眾生是性空。所以終日度眾生,不執著度眾生的相,不執著我度了多少眾生,哪些眾生是我度的,不分別執著這個;如果還有這個分別執著,那就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這不叫菩薩。《金剛經》講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就不是真的菩薩,這是《金剛經》講菩薩的一個標準。不是我們去受了個菩薩戒,我是菩薩,這個菩薩叫名字菩薩,不是《金剛經》講的菩薩,《金剛經》講的菩薩是要破四相的,到後半部要破四見的,那是真菩薩。

  所以菩薩度眾生,「了知眾生性空實無度者」,度盡無量無邊眾生入無餘涅槃,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終日度眾生,不執著度眾生這個相,「名為妙用」,這個叫做妙用。我們今天凡夫度眾生,我度了多少人,幫助多少人了,完全分別執著,著相了,那個就不叫妙用。這樣度眾生可以得人天福報,不能超越六道,不能超越十法界。

  以上講的,這個是真正明心見性的人他就是這樣,他不壞假名而常度眾生,隨緣;了知眾生性空,實無度者,這是妙用。這是真正明心見性的大菩薩的境界,沒有見性不到這個境界。宇宙人生的真相是相有性空,事有理無,這是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這個在經典裡面講叫「諸法實相」,諸法是一切法,萬事萬法,精神的、物質的統統包括在裡面。相是有,但是它沒有自性,所以說空。事有理無,有這個事情,但理體是空的,沒有,因為都是緣生法。如果起心動念沒有放下,因果不空,這點我們一定要知道。起心動念,這個不是現在我們能夠察覺的起心動念,我們現在能夠察覺的起心動念很粗,不是現在我們能夠察覺的起心動念。這個起心動念,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個念,起心動念很微細,我們不容易察覺。所以禪宗參禪,他就是從根本修,單刀直入,直指人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從那一念無明,最初一念起心動念,那個起心動念沒有放下,放下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一切現象就沒有了。就像我們在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引用永嘉大師開悟的時候講的一句話,「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六趣就是六道,夢裡就是好像我們晚上作夢,夢裡境界都有,有自己、有別人、有山河大地,有好夢、有惡夢,種種的。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是一場大夢,也就是說還沒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之前,在六道裡面、在十法界裡面明明有六趣,六道輪迴、因果報應這些事情有,但是大徹大悟,覺悟之後,「空空無大千」,就好像我們睡覺醒過來,原來一場夢,都沒有了,連痕跡也找不到。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在夢中有人、有事,種種的,夢一醒,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大徹大悟,就像我們睡覺醒過來一樣,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不見了,就到了一真法界。如果我們起心動念沒有放下,就是你還沒破無明,還沒有證得法身,在十法界裡面,因果不空。

  起心動念要是放下,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入一真法界了,無明破了,無明破是全破。在《華嚴經》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從圓教講的。天台宗判教,藏通別圓,華嚴宗也是判小始終頓圓,最高的圓教,圓滿。以圓教這個標準來講,圓教初住位菩薩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了,這個是圓教,就入了一真法界,住在華藏世界。為什麼有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當中還是有因果;無明沒有了,無明一破就全破了,但是還有無明習氣沒有完全放下,無明習氣還有四十一品,那個是無明習氣。無明習氣到什麼時候才沒有?到妙覺果位,那就沒有。明心見性之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沒有了,但是無明習氣還在,所以現出一真法界、現出華藏世界。但這華藏世界不會變的,跟極樂世界一樣,他有這個相,但是他無衰無變,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這個是起心動念的習氣,現出這樣的境界。所以這個當中還是有因果,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再放下就提升到二住,二住放下再提升到三住,一直提升到等覺,再提升,妙覺就圓滿成佛了,所以這個當中也是有因果。如果連無明習氣都沒有了,因果也了不可得。但是無明習氣要放下用不上力,古大德講叫「無功用道」,使不得力。就像我們把前面那個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比喻作酒瓶,酒瓶酒倒光了,一滴都沒有了,但是酒瓶你拿來聞一聞,還有酒味;那就比喻作煩惱沒有了,無明沒有了,但是那個習氣還在。習氣在沒辦法,只有把它放著,半年、一年,時間久了,這個酒味蒸發掉就沒有了。所以古大德用這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破了無明之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個習氣就是無功用道,就是要時間,讓它慢慢淡化就沒有了。

  所以到無明習氣也都沒有了,因果也了不可得。為什麼?完全回歸自性;在淨土來講,回歸常寂光淨土。自性裡面沒有對立;性相是對立的,理事是對立的,因果也是對立的,回歸到自性,所有這些對立全部都沒有了,這個是圓滿的回歸到自性。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只有如來沒有因果,等覺菩薩還有,他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這個當中還是有因果的。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有因果,你到達究竟圓滿的妙覺位就覓因果了不可得,這些對立都沒有了。究竟圓滿的妙覺位就是證得無上佛果,雖然覓因果了不可得,沒有因果,但是在度化眾生上面,他又會顯露出來有因果,這個就是方便,這是大悲隨緣、大智妙用。所以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成佛,他還是要承受種種因果,這個是示現的,示現來教化眾生,讓眾生知道你還沒有成究竟圓滿佛果,都離不開因果。所以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那個就是果;感是因,應是果。我們凡夫,我們真正起心動念的人都有因果;佛菩薩雖然他起這種作用,但是他沒有起心動念,妙就妙在此地,這是妙用。眾生有感,佛菩薩不會起個心、動個念,「我去度他、我去幫助他」,沒有起這個念頭,自然他就應了,這個就叫妙!他不需要說,「好,我現在就去幫助你」,起個念頭去幫助你,這跟我們凡夫一樣了。他沒有起心動念,眾生有感,自然他就有應,這個就叫妙用,真是妙用。

  我們在現前這個階段是博地凡夫,通身業力。我們要非常認真努力去學習,學什麼?學放下。學佛沒有別的,學個放下。天天想著我要放下身見,我不能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我們凡夫,哪一個人不執著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個叫做身見,執著這個身體是我叫身見。這個身體不是我,是我所,像我們身上穿的衣服一樣,不能執著這個是我,所以要放下,放下這個身見。我要放下邊見,邊就二邊,二邊就對立了。《金剛經》上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我就有人,我跟別人那就是一個對立面,一對立起來就是二邊。我不跟任何人對立,我要放下我的成見,不要執著我認為怎麼樣,我覺得應該怎麼樣,這個成見要放下,恆順眾生。常常這樣想,想久了,真放下了。哪一天真的你一放下,你表現出來的跟過去平常的樣子就不一樣,你會超狂歡的,現在的話講超狂歡的,得未曾有,從來沒有這種感受,那是什麼?開悟了。但這個悟,要知道那不是大徹大悟,也不是大悟,那個悟是小悟。我們有這個小悟就很有受用,不要看小悟,小悟但是它很有受用,我們只要有這個小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得生。這個小悟,也就是等於小乘的聖人,這個小悟也就是在《金剛經》講破四相,不分別執著這個四相,不跟人對立了。所以能放下身見、放下邊見,這是見惑當中八十八品,第一個、第二個要破的,如果你這個放下了,信願念佛必定得生淨土,在淨土裡面拿到保證書。如果真的能破身見、邊見,你往生西方不是往生凡聖同居土,是生方便有餘土,比凡聖同居土高一層,品位比凡聖同居土高了。

  如果壽命還沒到,還在人間繼續努力,還可以向上爬。人間雖然艱苦,苦是逆增上緣。我們住在這個地方不能白住,要把煩惱習氣修掉,修無我,不跟人對立。於順境善緣沒有貪戀的念頭,順我的心這個境界沒有貪心,也不留戀這個境界,不放在心上;於逆境惡緣沒有瞋恚心,遇到逆境、惡的因緣,心裡沒有瞋恚心。順境不貪,逆境不瞋,我們的品位就向上提升,念佛功夫就提升了。什麼都是我要怎樣怎樣,固執己見,大家都要聽我的,那就不能隨緣。隨緣是什麼?別人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你想怎樣都好,我都能隨順。但是我隨順有個標準,也不是漫無標準,這個話要聽清楚。你所行、所說的與性德相應隨順,不違背性德、善的我們隨順;與性德不相應不隨順,邪知邪見不隨順,這就是智慧。如果叫你幹壞事情你也隨順,殺盜淫妄、邪知邪見你也隨順,那就錯了,那就隨順到地獄去了。

  「不壞假名而常度眾生」,所有一切的名詞術語,經典上講的這些,特別法相宗列出來的名相,那是最多的。這是假設的,你可以用它,可以用這個假名來幫助眾生、引導眾生,但是你可不能去執著這個,也不必去分別。就像我們剛才講的高速公路上的指路牌,它是指導你方向。比如說你從高雄到台北,或者在大陸南方要到北京。現在大陸的高速公路也很發達,從南到北、從西到東,高速公路都有連接。高速公路上都有指路牌,你要去北京,它給你指個方向,可是那個指路牌不是北京,它是給你指引,你照它指導的方向往前一直走就會到達。你不要去理會那個指路牌,以為說到了,不是的。所以不要去理會,順著指標走,你就會到達目的。佛菩薩設立所有的名詞術語都是指路牌,幫助我們明心見性。我們可以用這些假名常度眾生,幫助這些還沒有回頭、還沒有覺悟的眾生,這個叫隨緣。

  度眾生,自己做出樣子來就是幫助眾生。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全世界倫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都沒落,沒人相信,這是現在這個世界的現況。現在在全世界,幾乎所有的人都重視經濟、科技,全人類大概都重視追求經濟,物質文明的享受,你爭我奪,現在所謂講的競爭、鬥爭、戰爭,不講求倫理。倫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己是什麼身分、地位,該盡什麼樣的義務、責任都不知道。一個家庭裡面,做父親的不知道做父親該做什麼,做母親不知道做母親的該做什麼,做子女的人不知道做子女應該怎麼做,怎麼相處;在外面人與人之間,朋友、君臣,這些倫理都不懂。道德是是非善惡的觀念,道德的教育也沒有,像儒家講的四書五經十三經,包括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群書治要》,這個就是道德觀念,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是非善惡、真妄邪正。所以現在道德教育也沒有了。一部《弟子規》是學習道德、學習倫理的一個基本經典。再來就因果教育也沒有了,現在人他相信科學,他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因果報應的事實他不相信,如果提到因果他認為迷信。宗教教育也都沒落了,都沒有了,沒人相信,所有的宗教都是只有宗教儀式,沒有在講經教學的,因為大家不相信了,認為都是迷信。所以現在這個時代必須做出樣子給人看,人家才會相信。我們做人有做人的樣子,我們把倫理做出來、把道德做出來、把因果做出來,把我們堅定的信心做出來,這樣就好,別人看了,他自然就會感動。感動,你才能教他;他沒有感動,你就別教他,為什麼?沒用處,他對你沒有信心。

  下面一句講,「了知眾生性空實無度者」,這是妙用。度眾生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絕不居功。「你的學問、德行是我教給你的」,老師如果有這個念頭,不是真正善知識。為什麼?他著相,他還有嚴重的分別執著。所以度眾生,他不著度眾生的相,我度了多少眾生,哪些眾生是我度的,事相都在,事相在就是有嚴重分別執著。曉得眾生性空,相是幻相,了不可得,幫助他修行,幫助他悟入,這是應該的。就像父母對子女一樣,父母照顧子女天經地義,他沒有什麼條件的,也沒有求回報。在佛法裡面也是法爾如是,他的成就是他自己的成就,為什麼?煩惱習氣是他自己放下的,老師沒有辦法代替他放下。老師只能指導你修行,老師不能代替你修行,老師只能說明,給你指導。《般若經》上講,諸佛菩薩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而得度者,這個在《金剛經》我們看到。《金剛經》是《般若經》的精華。實際上是什麼?眾生自己度自己,他自己成就的。在《六祖壇經》,五祖把衣缽傳給六祖惠能大師,送他上船,叫他趕快走。五祖親自送他,要幫他划船,六祖說了一句話,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他說以後弟子自己來划就好了。渡船,這個話都有禪機,迷的時候老師來度,老師來幫助,開悟了就自己度自己。所以如果真正能得度的話,我們就不必修了,老師、佛菩薩可以代替我們修,他還要講經說法嗎?不需要了,他就代替我們成佛、成菩薩,他才真有本事度眾生。這個佛菩薩他做不到,這個事情是個人的事情,佛菩薩也代替不了。所以眾生的成就是自己悟、自己修、自己得度,佛菩薩是指導、啟發、協助,他不能代替我們開悟、不能代替我們修行,這個要知道。

  好,今天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段。下面一段經文,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