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做眾生的好榜樣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九集)  2022/5/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69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二頁第三行,從第三句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常護譏嫌。不令眾生妄起過罪。用此威儀住持。以化眾生也。】

  我們這堂課從這裡看起。這句是接前面,前面我們上一堂課講到:「乃至小罪心生大怖,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小罪就是小地方。『常護譏嫌』,就是說時時刻刻要提醒,要護持戒律威儀,避免一切人譏諷嫌疑。護持戒律威儀,就是不要讓眾生生起一些譏笑、諷刺、嫌疑,這個要避免。這個在儒家講就是常禮,避譏嫌,不讓眾生因為我們沒有注意到這些律儀,儒家講的禮節,沒有注意到,眾生因這個來批評你而造作罪業,因為他批評也造業了。所以菩薩慈悲,不讓眾生造罪業,所以非常謹慎小心的護持戒律威儀,避免這些譏嫌。不要讓這些眾生,因為我們沒有注意這些地方,而讓他批評、毀謗,造作罪業。如果讓這些眾生造罪業,我們就失去慈悲心了。

  『用此威儀住持,以化眾生也。』要給一切眾生做個好榜樣。「威儀住持」,特別是出家人,出家人這個形象,當然在家居士也是需要的。出家人的形象就特別明顯,這個形象跟在家居士不一樣,一般人都會特別去注意,因此威儀住持就很重要。因為這個是攝化眾生的一個方便,有這個威儀住持,能夠攝受眾生,讓眾生他樂意來學佛,要給一切眾生做個好榜樣。這個事情黃念老在《莖草集》,現在高雄淨宗學會有印出來流通,《莖草集》,裡面他對同修講話,也講到他年輕的時候,他們家裡是佛化家庭,就是信佛的,父母都信佛。所以他母親也常常從他小的時候就帶他到寺院去燒香拜拜,後來讀了高中,接觸到佛教寺院,看到當時這些寺院的出家人,還有在家居士,就是互相鬥來鬥去,互相爭鬥,爭名逐利,跟世間人爭名逐利沒有兩樣,因此他那個時候對於佛教就很反感,就不想學佛了。他看到這個情況,他覺得學佛跟世間一般那些人不學佛的,沒有什麼兩樣;世間一般人爭名逐利,勾心鬥角,學了佛,出家在家也是搞這一套,那這個有學佛跟沒有學佛不是一樣嗎?所以就退心了,不想學佛了。後來也是佛力加持,他讀大學的時候,他自己去拿《金剛經》來看。看了《金剛經》,才知道這不是佛教的錯,佛在經典講的都是事實真相,講得這麼好。《金剛經》是破四相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怎麼會去跟人家爭名奪利?所以他看到佛教,佛教的是不與人爭,「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都放下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所以那個時候他才明白,原來是這些學佛的四眾弟子沒有依教奉行,違背佛的教導,雖然學了佛,還是爭名逐利。不是佛教的錯,是這些人的錯,沒有依照佛在經典的教導來學習、來落實。這個不能怪佛教,怪這些人不如理不如法的來修學,破壞佛教形像。所以他自己看了《金剛經》,才了解佛講經說法的內容,那個時候他又重新把不信佛的那種退的心又找回來了,而且更努力精進的去深入經典。

  這一條,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也是有同樣的一個情況,相信如果老同修,常常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經的同修,應該常常聽到,因為他老人家不止講一次,講很多很多次,講他學佛的因緣。他學佛的因緣,跟一般人學佛不一樣,入佛的因緣不一樣。為什麼?因為他從小,那個時候在大陸上念書他是念到中學,念到初中。小學、中學,從小學,老師就給他們講,佛教是迷信。迷信,是迷,愈信愈迷,信那個幹什麼?所以先入為主的觀念就很深刻,老師講是迷信。迷信,那就不用去信仰佛教,所以對佛教也沒有好感,認為是迷信,老阿公、老阿婆,沒有知識的人在信,迷信。所以他不願意去接觸佛教,也不願上寺院,都是迷信,去那邊幹什麼?要破除迷信。是他到台灣來了,他好像二十三歲就跟軍隊到了台灣,到了台灣那個時候當軍人,但是也沒什麼錢,生活過得也是很艱苦。過去在大陸上因為戰亂,家庭又不是很富有,家庭經濟也不好,因此讀到初中畢業,也就沒有繼續再升學了,沒有繼續讀高中、讀大學。到了台灣來,他就想到求學還是很重要。但是求學,當時已經在軍隊工作,也沒有辦法像做學生的時候,全部的時間都在學校念書。所以他就想到旁聽,要去旁聽。他對哲學有興趣,所以他就找一些有名的教授,看看他的著作,看看哪一個教授講得比較合他的口味,他覺得講得比較有道理,他比較喜歡,他就去找這些大學教授講哲學這一塊的一些書籍來看。他看到當年在台灣大學任教的方東美教授,在台大教哲學,看到他的著作,他很喜歡,而且又是老鄉。方東美教授他的家鄉跟我們淨老和尚的家鄉距離不遠,我們老和尚在安徽廬江,方教授他是安徽桐城。以前桐城派非常有名,桐城派,方教授屬於桐城派的。

  想要跟他學哲學,所以他就自己寫信給方教授,恭恭敬敬的寫了一封信,希望到學校旁聽他的課。方教授剛開始他沒答應,我們師父上人他就很失望,老師不答應,等於給他潑冷水。他想到台灣大學去旁聽他講的哲學課程,旁聽生,老師不答應,當然非常的失望。他去找方教授談,他沒有答應。過了大概幾分鐘,正當他失望的時候,方教授就講,他說這樣好了,你要聽課,不要來學校,每一個星期天(那個時候星期天放假),星期天上午九點到十一點到我家裡來,我單獨給你講這個課。當時家師淨老也很奇怪,為什麼不讓我來學校,要到你家裡?後來方教授就給他說明,他說你到學校來,你學不到東西。你到學校來,你肯定會認識很多教授,每一個教授講的都不一樣,有些講的都有道理,你自己還摸不到門路,不曉得聽誰的,聽到最後你會無所適從。所以就給他說明,你真正要學,要跟我學,就到我家來,先學我這一家,我這一家學會了,你再去參考其他的。所以每個星期就到他家去上兩個小時的課。方教授就給他講哲學,就是講了四個單元,第一個單元是西洋哲學,西洋哲學講完了;再來講東方哲學,東方就是中國;再講印度古老的哲學;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上到後面第四個單元佛經哲學,家師淨老他就很驚訝,他說從小老師就給我們講佛教是迷信,迷信怎麼會有哲學?頂頂大名的方教授,台大教授講佛經哲學,他就很驚訝。這個時候方教授才跟他講,他說你年輕不懂,他說「佛經哲學是世界上哲學的最高峰」。他聽了這個,眼睛就大了,不但有哲學,還是這個世界上哲學的最高峰。接下來一句,「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兩句話打動他的心,從原來排斥佛教、不接受佛教那個心,遇到方東美教授給他指點,他才明白,原來以前對佛教產生非常嚴重的誤會。再看看社會大眾,也是一樣,對佛教產生非常嚴重的誤會,錯解佛教、曲解佛教、誤解佛教。佛教本來面目不是這樣的,不是迷信,佛是覺悟的意思,覺是破迷的。覺怎麼會是迷?把覺看成迷了,那真的是迷到底了。所以那個時候他才回頭去寺院,去找佛經來看。

  我們淨老和尚在《認識佛教》,他講「認識佛教」講了很多次,有一年在美國邁阿密,當時聽眾有很多洋人,那一次他的講座原來是講《地藏經》大意,後來臨時改為「認識佛教」,看到有很多初學的,特別是外國人。那一次講得比較詳細,所以後來整理成文字稿,現在印出來的《認識佛教》就是以那一次為主的。為什麼講《認識佛教》?因為現在大家對佛教都產生嚴重的誤會。為什麼會有這些誤會?你看出家人,出家人這個形象代表佛教,出家人整天幹什麼事情?就是做做經懺,人死了去給人家超度,做做法會,或者祈福消災、拜懺等等。社會大眾一般不了解佛教的內容,看到這個樣子、這個形象,好像只有人死了才去找出家人。看到出家人就聯想到,哪一家人有人死了,找出家人來誦經、來超度,把出家人誤會以為是專門為死人服務的,人死了才用得上,人還活著用不著,這個誤會就很嚴重了。因此社會大眾對佛教就產生一個嚴重的誤解,認為這是迷信,所以不願意來接觸佛教。認為佛教是迷信,不值得去學習,大概家人有人過世往生,去做做佛事,甚至有一些人信其他宗教去了,這些種種都是對佛教內容完全曲解了、錯解了。

  為什麼社會大眾對佛教產生這麼嚴重的誤解、曲解、錯解?主要還是出家人這個形象,你做出來這些事情、這個樣子,讓人家誤會了。不像過去的時代,在清朝中葉之前,佛教的形象不是這樣的,你看連皇帝都信,怎麼會是迷信!你看佛教傳入中國,都是從帝王學佛、信佛,歷朝歷代都這樣。一直到清朝,清朝是到了清朝末年,這些帝王他慢慢就疏忽了,不像以前那樣來學佛、來信佛,只是重視形式,不重實質了。在過去佛教寺院,都是以講經說法、帶人修行,這個為主,經懺佛事是一個附帶性質,不是主要的。為什麼社會大眾會誤會?沒有人講解,沒有人說明,所以他不明白,產生錯解了、誤解了。所以這個出家人要負很大責任,應該要講經說法。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也常常講,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有沒有帶大家打個禪七、打個佛七、做一場法會?沒有。佛陀成道之後,他做什麼事情?天天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什麼?教學。就像我們中國孔子一樣,他教學。所以佛教,具體的講是佛陀教育,講經教學。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給我們示現的就是講經教學,跟現在學校一樣,上課,講經就是上課。孔子也是一樣,儒釋道三教都是教育,不是宗教。後來變成宗教,只重形式,沒有實質,講經教學沒人講了。沒有講,大家不明究理,就是這樣拜,做做法會,也不曉得為什麼要這麼做,做到底有什麼作用、有什麼效果?這些理論、方法、效果完全不知道,難怪社會大眾會認為迷信。

  所以實在講,佛教破除迷信的。我們也可以講一個比較實際一點,不學佛,真的就是迷了,你對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你就不能了解,不了解就迷;學了佛,你才能了解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大環境,人生就是自己本人,學佛是學什麼?佛教我們什麼?教我們認識自己本來面目,禪宗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現在哪一個人認識自己了?不認識,不認識就是迷,連自己都不認識,那你不是迷了嗎?我們整個生活環境,整個大宇宙,我們不了解它的事實真相,也是迷。宇宙怎麼來的?人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完全不知道,這不是迷嗎?佛出現在世間,就是教我們要明白這樁事情,要解決生死這個問題,讓我們認識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你說這個教育重要不重要?太重要了!你不學,你就迷;你學,你才會覺悟。怎麼能不學?不學的人,就是他不了解;了解,他肯定會學的。要了解,講經說法就非常重要,要說明。我們現在講,你要賣個產品也要開個說明會,不然大家不曉得怎麼用。何況佛法,這出世大法,不講解說明,大家怎麼會懂,怎麼會認識,因為佛經講的三世因果道理很深,所以講經說法由淺入深。

  所以家師淨老一生極力提倡佛陀教育,他說佛教要加兩個字,「佛陀教育」,不要讓大家誤會了,聽到佛教,是一個宗教,宗教就是迷信。現代人聽到宗教兩個字,就跟迷信聯想在一起,認為這個沒有科學根據,不值得一信。其實佛教,方東美教授講,是這個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淨老和尚講這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他老人家也講,佛教不但是這個世界上哲學最高峰,而且是這個世界上科學的最高峰。不但有哲學,也有科學。我們大家去讀讀《無量壽經》、讀《華嚴經》,《華嚴經》部頭比較大,時間要長,建議大家可以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講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才知道那才是科學最高峰。你看《無量壽經》講,極樂世界的人他想吃東西,東西就現前;不想吃,就沒有了,你也不用去收拾,不用冰箱。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穿什麼衣服,衣服就在身上。洗澡,冷暖你可以根據自己,想要這個水比較涼它就涼,想要溫一點它就溫一點,隨各人的意思;水可以從頭上淋下來,也可以從腳底往上沖洗,不用去用馬達、用電動,你動個意念就可以了。你說我們現在的科學家有辦法做到這一點嗎?望塵莫及,真是小巫見大巫。所以我們淨老和尚講,佛教不但是哲學最高峰,而且是科學最高峰,一點不為過。你不讀《無量壽經》、不讀《華嚴經》,你不知道。我們現在眾生,這些知見,實在講坐井觀天,不知道天多大,坐在井裡面,從井口看上去,以為天只有那麼一點點。

  所以「威儀住持,以化眾生也」,現在講經說法非常重要。現在得利於科技的發達,有很多法師也發心講經說法,也有居士發心。但是講經說法,還是要如理如法,要有師承,不能自己去亂編,要依照經典來講解,這個也都屬於此地講「威儀住持」,屬於這個。而且現在這個是特別重要,講經說法,這是一個形象。如果佛教沒有人講經說法,人家不明理,只是看到舉行宗教活動、做法會,大家就誤會這是迷信,這就不能教化眾生。這一句你看,「以化眾生」,怎麼化?化上面要加一個教,教學,眾生才會有變化。所以「用此威儀住持」,這個身口意三業都有,威儀在身,身就是包括形象,比如說講經說法的形象,跟不是講經說法的形象,當然是不一樣。現在特別得利於這些科技的發達,用這種科學的工具來弘法、來傳播,這都是屬於威儀住持,以化眾生。

  我們再看下面,下面是一個問答,請看經文:

  【問。準上文所說。真如一相。佛體無二。具足一切功德者。何故要須威儀等戒行耶。】

  這是一個問答。『準上文所說』,就是依照前面所講的,『真如一相,佛體無二,具足一切功德者,何故要須威儀等戒行耶。』就是依照前面所說的,我們「真如一相,佛體無二」,本來就具足一切功德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威儀,還要持戒修行?做這個幹什麼?本來不都具足了嗎?還需要這些嗎?問了這個問題。下面是回答:

  【答。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久被塵累而有粗穢之垢。若人唯念寶性。不以種種磨治。終不得淨。】

  這個回答就回答得很好。這個回答,『譬如大摩尼寶』,這個「摩尼寶」就泛指一切寶石。這個寶石,我們講摩尼寶珠,寶石它的『體性明淨』,它的本體,它本來就是光明、乾淨的,一塵不染。就好像鏡子也是一樣,鏡子,鏡光本淨,鏡子本來是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在中峰國師《三時繫念》講,也是用寶珠跟鏡子來給我們比喻自性,我們的自性就像寶珠一樣,「鏡光本淨,珠體絕痕」。鏡子本來就是清淨的,沒有污染;珠體絕痕,也沒有痕跡。本性就是明淨的,明就是很清楚,淨,清淨,沒有污染,體性光明、乾淨,一塵不染,所以用寶石來比喻真如、佛體,我們的真如自性,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真如自性,六祖講得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它本來就清淨,它從來沒有受污染。本體是清淨的,本體確實是光明、清淨,但現在問題是什麼?寶石或者鏡子,外面有塵沙、渣子,灰塵粘在上面。這個我們如果擦過鏡子就知道了,現在我們要找寶珠比較沒有那麼方便找得到,鏡子就比較普遍,你看鏡子被灰塵污染在上面,或者有什麼東西粘著在上面,它本來的清淨光明就現不出來。這個就跟寶石一樣,寶石外面有這些灰塵、渣子在上面,如果不冶煉,不給它『種種磨治』,把那個礦砂、渣子去掉,得不到這個寶石。寶石本身它是清淨光明,清淨光明必須經過冶煉,「種種磨治」,才能得到它清淨光明的作用。它本性是清淨光明的,但是現在是被這些灰塵污染粘在上面,這個寶石我們比較不容易體會,我們用鏡子來做比喻,大家比較容易理解。因為現在鏡子很普遍,幾乎每一個人天天都在照鏡子,有時候鏡子髒了,你要去擦,用清潔劑把它噴一噴,把它清洗,它又恢復光明了。因為本體就是清淨光明,一塵不染,外面這些污染不是真的,真的你就去不掉。那不是真的,是虛妄的,所以把這個虛妄放下,去掉了,就恢復我們自性的清淨光明,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回答就是說,像大摩尼寶,它的本體、它的本性就是光明清淨,但是被這個灰塵累積很久,有『粗穢之垢』,累積得很厚、很髒了。如果只是想這個是寶,是寶沒錯,但現在被這些塵垢粘在上面,如果不以種種磨治,不給它磨,不給它擦,寶是寶沒錯,它本性還是清淨的,但是『終不得淨』,你見不到這個清淨光明的本體。本體是清淨光明,沒錯,但是現在被這些灰塵粘在上面,你不把它去掉,就不能恢復本來的清淨光明。就像寶石一樣,你不種種冶煉,你得不到寶石它本來的清淨光明。我們再接著看下面:

  【真如之法。體性空淨。久被無明煩惱垢染。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持戒定慧種種熏修。終無淨時。準此義故。理須持戒也。】

  這是把為什麼要持戒,道理就說出來。我們的自性是真的,所以稱為『真如』。「真如」的體性是空的、是清淨的,它本體是空、清淨。但是『久被無明煩惱垢染』,就是無始劫以來,被妄想,妄想就是無明煩惱,《華嚴經》講妄想,就是無明,這個無明煩惱是根本的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從無明煩惱發展出分別,那就是塵沙煩惱;從塵沙煩惱再發展,執著,就見思煩惱,最嚴重的,見思惑。我們造成六道生死輪迴,這個因素就是見思煩惱造成的。這些東西,就好像寶石外面包的礦石,被這個東西蓋住,染污太久、太深,污染在外面。污染在外面,那個寶石本體它有沒有受污染?沒有,它還是清淨的,只是外面多一層。所以有沒有真的受到污染?沒有,如果真的受到污染,那也去不掉。外面這一層污染是假的,所以可以斷,假的才能斷,真的怎麼斷?這個虛妄的污染太久、太深,這個東西如果不去掉,我們的真如本性透露不出來,就是藏在裡面。所以我們的自性,在佛經上有個名詞叫如來藏,藏就是含藏,好像藏起來了,藏在無明妄想煩惱裡面。有沒有減少?沒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但是被藏起來了,你見不到,得不到受用,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你要得到這個受用,就要把外面這些虛妄的污染,把它去掉;你這些不去掉,真如本性透不出來。本性的光明清淨都沒有損失,都在,但是你這些污染沒有去掉,它就透不出來。

  『若人唯念真如』,我們天天念真如,能念得出來嗎?念不出來。天天念真如,你現前吧!念,念了無量劫,它也出不來。所以現在就是要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真如本性它就現前了。被這個虛妄的妄想,這個想加一個妄,妄就是虛妄的,不是真的。被這個虛妄的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蒙蔽了,要把這個虛妄的妄想分別執著徹底放下。這個妄想就是起心動念。禪宗參禪,為什麼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很直接的,從起心動念下手,妄想無明就是起心動念。你的真如自性它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的真性現在起了妄動,妄就不是真的,你要認識那個假的,把那個假的放下,真如本性就現前。怎麼放下?放下也不是口頭說一說就放下了,我們要用『戒定慧種種薰修』,這個就是放下。這個都是手段,戒是手段,目的得定;定還是手段,目的就是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現前,這些污垢它就沒有了,消失了。這個是對上中下三根的人說的,用戒定慧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淘汰乾淨。持戒是修定的前方便,因戒得定,因定開慧,般若智慧一現前,你就見到諸法實相,見到我們自性本體了。這個方法也是針對上中下這三根,上根的人、中根的人、下根的人,都必須用持戒、修定、開慧,用這樣的方法來把我們的煩惱習氣淘汰乾淨。

  如果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我們看像禪宗六祖大師這種根器的,我們在《六祖壇經》看到六祖,六祖他也沒有去受個戒什麼的,但是他聽人家念《金剛經》,他就大悟了。後來到黃梅去參五祖,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徹大悟了。我們看,他也沒有去受戒,五祖就把衣缽傳給他了,他還是在家人,還沒有出家,還沒有受戒,怎麼衣缽傳給他?因為他是上上根人。所以他開悟的時候講的,跟神秀大師講的,他們境界不一樣。神秀是上根,六祖是上上根。神秀講,「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心好像明鏡一樣,要常常給它擦,擦乾淨,不要讓它有塵埃,保持它的清淨光明,這個是漸修。南頓北漸,北方是神秀,他是漸修,這個就是針對上中下根,要依神秀這個來修。所以五祖也肯定他,但是他沒有達到禪宗這個標準、要求。所以六祖是上上根,他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完全講真如自性,本來就是這樣,他是上上根的。我們不是那個上上根的,達不到,不是上上根的,還是要從「戒定慧種種薰修」,到最後也是會達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各人根器不一樣。

  好,今天這堂課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