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一句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21/9/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14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接著還是上一堂課那一段論文,我們上一堂講到第五禪定度。《華嚴》在一般六度再加上四度,講十度,上一堂課禪定度還沒有講完,我們今天接著來講修禪定。

  禪定在我們佛法修學當中是一個樞紐,很關鍵的。我們常聽「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法的修學總原則,總離不開戒定慧三學。戒是手段,定是目的;定又是手段,開智慧才是主要的目的。在三學當中,禪定是個樞紐,是個關鍵,你沒有定,你開不了智慧。戒是幫助我們心定下來,所以戒它不是目的,它是幫助我們得定。我們心定下來了,禪定也不是目的,要開智慧,這是佛法的修學。世間法,你看儒家、道家的修學,包括其他的宗教,包括現在科學家研究某一樁東西,心都要定,你心不定、心不專一,事情就沒辦法得到成就。儒家的《大學》當中講,「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就是修定的功夫。道家也不例外。在古代印度其他宗教都有修定,外道修定有一般世間四禪八定,那是世間禪定。佛法是出世間禪定,有出世間小乘禪,二乘人修的禪定,阿羅漢九次第定,菩薩大乘的禪定,還有一乘無上的禪定,自性本定,所以禪定種類也很多。

  禪定的修學,要怎麼修法?先要有基礎。這個基礎,我們剛才講的要有戒,戒的基礎,戒幫助你得定,如果沒有戒你心定不下來。基礎是儒、釋、道的三個根,這是家師淨老在最近這一、二十年來,在國際上大力的提倡、推廣。他老人家講經弘法,到前年二O一九年就滿六十年了,出家就開始講經弘法,到前年(也就是出家六十年)講了六十年。大、小乘經論講得非常多、非常豐富,聽經的人也不少,但是成就的人很少。後來發現大多數人缺乏基礎的修學,因此學佛學了一生沒有成就。沒有基礎就好像我們蓋大樓、蓋房子,沒打地基,怎麼蓋也蓋不起來,所以這個根基就非常重要。我們無論學佛、學儒、學道,甚至你信仰其他宗教,或者你沒有宗教信仰,這三個根是不能沒有的。這三個根就是儒、釋、道三個根,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歸納起來就是講善的,都歸到十善,《弟子規》、《感應篇》也是補充說明《十善業道》的。其他宗教也有講十善,都有,都一樣。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要學習做人,要學斷惡修善;你不能說,沒有宗教信仰,你就無惡不作,這個不行。所以這三個根無論什麼人,世間法求個人天福報,或者修出世間法超越六道,乃至要成無上的佛道,這三個根是大家共同科目,大家共同要學習的。這個是地基,你求人天福報,就好比我只要蓋一樓、二樓;那一樓、二樓,你也要有這個地基。你要超越三界,四樓、五樓,證小乘;你要提升到菩薩,可能七、八樓;成無上佛道,十樓,我們就用這個比喻。不管你要蓋幾層,這個地基都少不了,沒有這個地基,你一層樓也蓋不起來,沒辦法蓋。像我們要求個人間福報,你沒有修這三個根,得不到;得不到,果報就是三惡道。所以這個是共同科目,世出世間法的共同科目。佛在《十善業道經》講,比喻十善像大地,有這個大地,萬物才能夠生長;沒有這個大地,我們就沒有依靠,什麼都沒有,什麼都落空了。佛在《十善業道經》形容比喻得非常清楚,也是告訴我們這個基礎的重要性。

  這三個根,你真正做到了,你的心才定得下來。淨老和尚講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可不能把這句話輕忽的看過了。我們現在淨宗同修修的念佛法門,修念佛法門大家都知道,《無量壽經》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彌陀經》講「一心不亂」,這都是修定。一向專念、一心繫念、一心不亂,你一心繫念是因,一心不亂是果。一心不亂就得定,得念佛三昧。修任何法門都要修定,不是說只有禪宗修定,實在講,所有的法門都要修定,乃至世間法都需要修定。修定的前方便,就是要有戒的基礎,這三個根就是戒學,這叫因戒得定。再告訴同學一句話,佛家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修定。如果不是修禪定,這就不是佛法。我們念佛是不是禪定?是的,佛在《大集經》上講,「持名念佛是無上深妙禪」,就用這句佛號把所有一切妄念打掉。真會用功怎麼用法?不管這個念頭是善念還是惡念,只要念頭一起,「阿彌陀佛」,就歸到阿彌陀佛,這叫會念,不讓你的念頭相續。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一起來,馬上就覺悟,這一聲阿彌陀佛就是覺悟,把這個念頭打掉,換成阿彌陀佛。一有念頭,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這個人功夫就得力,這個人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就有把握。

  真正念佛人,決定不能造三惡道的業,一定要斷惡修善,要把貪瞋痴慢放下。如果對人的態度很傲慢,你馬上要警覺到,這是我往生的障礙。沒有貪瞋痴慢疑,你念佛就決定往生。貪瞋痴慢疑的習氣沒斷,這是可以帶業往生,帶到極樂世界再去斷。但是貪瞋痴慢疑的現行不能帶,現行就是現在我們起的這些煩惱,這是現行。所以煩惱的根沒斷,伏住了,這樣可以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去斷就容易了。但是我們現前的功夫,就是要伏煩惱,讓這個現行不起來,就是不要發作。就好像我們人有病,這個病情我們給它控制住,但病根沒斷,把它壓住。壓住,在淨土法門,允許帶業往生,在其他法門是不及格,其他法門都要斷,煩惱的根都要斷,這樣才能超越三界。八萬四千法門,唯有淨土法門有這個方便,其他沒有。所以不能帶現行,帶習氣可以,帶業往生是這個定義。所以我們也不要誤會,我一天到晚貪瞋痴慢一直起來,不把它降伏,以為這樣就可以帶業往生,這是錯誤的,這對我們往生會造成障礙。

  我們要記住,帶不去的要放下。我們為什麼在這個世間起貪瞋痴慢疑?無非就是為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自私自利才會起貪瞋痴慢。外面的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們都帶不去,所謂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們的身體帶不去,財產也帶不去,帶不去的就應該放下,你操心幹什麼?就放下了,不要罣礙,心裡不要罣礙,放下是這個意思,我們要聽明白。我們淨老和尚講,放下不是跟你講事,事無所謂,是講你的心,你的心裡決定不能有這個東西。這個我們要聽清楚,我們同修大家要仔細聽清楚,不能誤會了。因為很多人過去也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經,淨老和尚勸大家要放下,他沒有把這個放下的意思真正聽明白、聽清楚,誤會了,回去房子也賣掉、錢也都捐出去、工作也辭掉了,後來生活沒著落,跑到香港去找我們師父上人,說師父你叫我放下,我現在都放下,但現在生活過不下去,我工作也沒有、錢也沒有,家裡的人生活遇到困難了,怎麼辦?那個時候我們老和尚就搖頭,跟他講,我講的經,你們都沒有把我的意思真正聽懂,誤解了。放下不是叫你放下外面那些事,叫你放下的是你那個心,你那個心的罣礙、操心、憂慮、患得患失這些心,是把這些煩惱妄想放下,不是叫你放下什麼工作都不做了,這是很大很大的誤會。所以不是跟你講事,事無所謂。這個事,《華嚴經》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它沒有障礙你,主要障礙我們是自己的心,這個心的念頭在障礙我們,不是外面那個事在障礙我們。那個事沒有障礙,你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該工作就要工作,家庭主婦該煮飯就要煮飯,該洗衣服就要洗衣服,照顧家庭,個人要把自己本分的工作要把它做好,盡到責任,心裡不牽掛這些,是這個意思。不是叫你什麼都不幹那個放下,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把意思聽錯,這個絕對不能誤會。真的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經,有這種誤會的人還大有人在。

  不能帶的東西,當然就要放下。放下,就是心裡不要罣礙,不要罣礙這個、罣礙那個。你都帶不走,你罣礙也沒有意義。什麼東西能帶得去?善業帶得去,淨業帶得去,這句阿彌陀佛帶得去,十大願王、十波羅蜜,我們現在講的十波羅蜜(十度)帶得去,帶得去的要好好的幹,帶不去的統統放下、丟掉。現在世間人迷得最嚴重的是財,財物。中國、外國,古今中外沒有人不愛財的。有句俗話講,「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人不愛財的,但是這個財物是身外之物,這個東西帶不去;帶不去的,一定要把它捨乾淨。捨乾淨,這也要補充說明一下,有一些同修聽了,就像剛才講的,他統統布施,生活費沒著落了,碰到困難、問題再去找我們師父,這個就錯了。叫你把它捨乾淨,就是我們一般講布施。布施,如果是在家人,還要照顧家庭,上有父母,下有妻兒,你不能沒有財物。所以我們一般在家同修,可以把每個月的收入,你上班賺的錢,學習袁了凡先生分做三份,一份就是家庭的開銷、生活費,一份就是預備緊急需要的費用,一部分就布施。這個倒是很理想,就是把你的收入三分之一布施,三分之一備用,三分之一用在現前開銷。所以這個布施,如果我們生活過得去,可以多布施一點;生活比較困難,經濟比較差的,少布施一點,這個都可以,斟酌自己的情況。捨乾淨就是說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是這個意思,不是說統統不用了。你現在統統布施出去,上車沒錢,人家不讓你上;你要買給菜,你沒錢,人家不賣給你,所以不是這個意思。就是我們生活過得簡單一點,清苦一點,就是不要太浪費,不要太奢侈,盡量把錢省下來做好事,去幫助需要的人。

  所以世尊教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生活清苦一點好,對這個世間就沒有留戀。生活過得太富裕、太享受,求生西方的願心就生不起來,就有留戀,留戀這個世間,覺得世間還不錯,過得挺好的,就生不起願生西方那個心。如果在這個世間都是受苦受難,對西方極樂世界一聽說,就真的很嚮往,真想去了。受苦受難的人,在這種苦難的環境,他的心情跟我們就不一樣,受到苦難的逼迫。所以人受苦了,他就想出離,他就不會留戀這個世間。因此我們要常常想到六道輪迴苦。《無量壽經》佛給我們講,我們在六道裡面,到人道來算是不錯了,三惡道是更苦。天道比我們好,但是也不究竟。我們人道算是不錯了,不錯,怎麼樣?還是苦。你看《無量壽經》佛給我們講,「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淨,無可樂者」、「當勤精進,生安樂國」。你看我們這個苦,就是八苦,我們這個身體就四種苦,這個身體的四種苦人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都苦;心裡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心裡的苦。三苦八苦,展開就無量苦。實在講,沒有出三界,只有苦,沒有快樂。但是我們眾生迷得太久了,人在苦中不知苦,我們現在到人道來,有幾個人他會想到這個問題?想到人為什麼有生老病死?為什麼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為什麼有這些苦?有沒有想到要解決生死的大苦?很少人想到這個問題。大多數人想到就是賺錢,拼經濟,希望日子過好一點,大部分都是想這個。當然人生基本的需求,生活是必須要的,但是人類貪求無厭,所以把這些苦都放在旁邊,也不會去想到這個問題,這個叫迷。如果一個人知道六道苦,生死輪迴苦,想要出離,解決這個問題,這個人就開始覺悟了,跟一般人就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常常想到六道苦,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出不了這個範圍,多可憐!如果沒有深入的去想一想,好像麻木了,沒感覺。如果深深去思考這個問題,就會覺得我們怎麼這麼可憐!到現在還在六道輪迴,不知道哪一天才能得到出離。諸佛如來也是生生世世從來沒有離開過眾生,我們無量劫來也曾經親近過諸佛如來,也遇到過,但是沒有得度,沒有得解脫。什麼原因?不聽話,諸佛如來的開導,我們沒有真正聽進去,沒有真正去依教奉行。所以雖然過去生生世世都有遇過佛法,但到今天還是出離不了六道生死輪迴,就是沒有依教奉行。

  我們要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無上深妙禪,就是此地講的出世間上上禪,我們可不能把這句佛號看輕了。為什麼?世間禪定要修成,也不容易,縱然修成功了,也不過是色界天、無色界天,出不了三界。但是條件滿高的,你禪定功夫,沒有把五欲斷乾淨,你到不了色界天;無色界,定功就更深了,沒有出六道。出世間禪定修成,不過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的佛。你這句阿彌陀佛念成功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它跟《華嚴經》上所講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是平等的。從圓教初住位開始,往上四十一個位次都是分證即佛,入一真法界,他們往生到實報莊嚴土,華藏世界。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到一真法界,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也在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華嚴經》上講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是平等的,真不可思議。這是其他世界所沒有的,我們娑婆世界也沒有,其他諸佛世界也沒有,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有這個事情。所以我們雖然是念佛,帶業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也超越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四土合在一起,這個世界很特殊,特別奇妙,所以它不在十法界。因此這句阿彌陀佛,古大德說是出世間的上上禪,無上甚深微妙禪。

  如果我們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認識清楚,就會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我們打開《大藏經》,可以說千經萬論都在勸導我們這麼一個方向、目標,你能接受,你是上上根性,為什麼?你這一生就去作佛,一生成佛。一生都能成佛,你能說念佛不是無上禪嗎?修禪的人要是不能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淨土,那比求生西方淨土的念佛人要差得太多了。參禪,如果你沒有證悟,還是要受後有,還是要再輪迴。往生到極樂世界,他就不必再輪迴了。所以參禪的人,如果沒有證悟,斷見思煩惱,六道還是出不去。所以禪宗講悟後起修,徹底覺悟了,見道位,見到法身了,但是還沒有證入,要修。禪宗講見道,才修道,再證道。沒有見道之前,沒辦法修,一定要開悟之後他才能修。怎麼能跟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比?除非像六祖那樣,開悟就證入了,那只有六祖一個人。其他的禪宗大德,證悟的也不少,也有一些開悟還沒有證入的,那還是要受後有,還是要輪迴。像三生石那個公案,我們同修聽過就知道,你看他參禪功夫那麼高,得禪定了,還不能脫離六道,還要再來。這個怎麼能跟往生西方的人比?一往生他就超越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四聖法界。這是講參禪,也不能跟念佛人比。學教就更不必說了,學教的人如果不迴向發願求生淨土,那更比不上了。上面就是跟大家講「禪定」,它的重要性。

  第六、「般若」。般若,華言智慧,謂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為諸眾生種種演說。般若是印度梵文的音譯,翻它的音,華言就是華文,是翻成智慧的意思。為什麼般若不直接翻成智慧?智慧跟般若的意思相同,可是有淺深廣狹不同。般若的意思深廣,我們中國人講的智慧,沒有佛講般若智慧那麼大、那麼深廣,就是沒有那麼大的深度,所以用我們中文這個智慧去翻,意思翻不圓滿,讓我們體會般若那個意義就不能深入。以為般若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智慧,現在人講的很聰明,其實那不是佛講的智慧。現在世間人講的聰明才智,那個在佛法講叫世智辨聰,那個不是自性的般若智慧。般若是從自性透露出來的,不是從外面學來的。所謂開智慧,是把障礙自性般若的那個東西除掉,自性般若自然現前。所以般若是人人本來就具足,你本來就有,沒有欠缺,只是現在被無明煩惱障礙了,被障礙住。障礙了,不是沒有,障礙的時候不能現前,把障礙般若智慧的因素除掉,自性般若它自然就現前了。好像我們看那個鏡子,鏡子有灰塵,沒有辦法照外面的景象,你把那個灰塵擦掉,它就照得清楚了。所以般若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外來的,不是外面學來的,自己本來就有的。學習當中能不能得智慧?就是我們向外面學習,學習的當中能不能得到智慧?答案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看你用的是什麼心,你用什麼心來學習。如果學習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學了很多、懂得很多、知道很多,那個叫知識,那不叫智慧;如果你學習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真正的智慧,它的區別就在這裡。般若在有障礙的時候就變成煩惱,沒有障礙的時候就叫般若智慧。什麼東西障礙我們的般若智慧?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個東西障礙。只要碰到這些東西它就變成煩惱,把妄想、分別、執著徹底放下,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這個智慧作用不得了!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過去、現在、未來,你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瞭,為什麼?自性本能就是這樣。

  在大乘教常講,般若有三種:一、實相般若,二、觀照般若,三、文字般若(文字般若也叫方便般若)。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實是真實。彌勒菩薩講,無論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它存在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鐘裡面它的生滅已經有一千六百兆次。如果起心動念一斷,這個現前的境界立刻就沒有了,就像我們電影的銀幕,如果這個片子一斷,你看到的就是一個白色的銀幕。這個我們看電影,以前都看過,這個片子斷了,那個銀幕上的影像就沒有了,就好比是我們自性的常寂光淨土現前,就是常寂光。只要我們看到物質環境存在,我們有看到還有物質的環境,那就是念頭沒斷,念頭沒斷。形相有沒有?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它是一個幻相。好像我們看電影、電視裡面的影像,你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你說它有,你得不到,你說它沒有,它明明有這些現相出現。所以佛在經上給我們講,我們現在看到整個宇宙萬事萬物這些現相,事實上是什麼?叫幻相,虛妄的。就像我們看電腦、看電影那個銀幕,我們看不是也有人,什麼都有嗎?我們知道那是幻相,不是真實的,那只是個影像。佛給我們講,我們現在看到現實的世界就是幻相,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幻相。所以在《大般若經》上佛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一切法無所有,它本來沒有;畢竟空,它是空的;不可得,你得不到,你也抓不住它,這些相就是這樣。這是什麼?實相般若。實相就是真實的相,真相就是這樣。

  《華嚴經》上講,不但沒有災難,沒有生滅,這是真的。它沒有生滅,就像電影的底片一格一格的。我們大家看電影的底片一格一格的,底片是從機器把它快速的轉動,把那個光打到銀幕上,我們看人物都在動了。但是你看這個底片,它每一格都是獨立的,它沒有生滅。所以說整個宇宙沒有生滅,大乘經上常講不生不滅,這叫大般涅槃的境界。我們現在看到都有生滅,人有生老病死,動物也有;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都有生滅。生滅現象是我們的錯覺,你以為有生有滅,實際上沒有生滅。佛家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怎麼說因果不空?一念不覺是因,把常寂光轉變成阿賴耶這是果,就是一念不覺。阿賴耶從哪裡來?因就是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沒有因,你找不到因,第一個因它沒有,它要有個起因就變成真的,它沒有因,所以叫它是假的。一般我們講無中生有,是假的。所以想,佛在上面加一個字,叫妄想,為什麼叫妄想?它沒有因,完全是虛妄的。有因,如果真有因,那因是真的,果也是真的,你就不能說它是假的。它那個因是妄想,因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所以它現的相也是虛妄的。不但六道是虛妄的,是一場夢,四聖法界也是一場夢。再跟諸位說,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還是一場夢,真正清醒過來,常寂光。到常寂光,所有一切眾生都變成一體,什麼體?光明體,它不現相了,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沒有了,就變成一片光明,叫常寂光。就像我們這個世界上,多少河流都流到大海,把這個大海就形容常寂光,所有的水最後都流到大海,融入整個大海。江、河融入大海,這些名稱都沒有了,江水、河水、溪水流到大海,統統是海水。沒有回歸到大海,這是長江的水,那是黃河的水,那是小溪、小河的水,它有名字;流到大海,這些就沒有了。那個水流入大海,你沒有辦法說這裡是黃河的水、那邊是長江的水,融成一體了。

  我們今天最重要的功課是起觀照,「觀照」就是時時刻刻把佛講的這些教導,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能提得起來。譬如我們有了分別執著,就要想到《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的真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就會放下了。為什麼無?相有體無,這個現相有,但它本體沒有,你找不到,事有理無。而且這個有是幻有,確確實實不可得,我們得不到它,也控制不了它,我們在這個幻相裡面起了執著,而是把這個幻相當作是真的,我們虧就吃在這裡。這個虧就是六道輪迴的因,你放下了,很容易就離開六道,六道太苦了。這個苦是冤枉受的,也是假的,你不知道,真受苦,真苦。好像作惡夢,夢中受苦受難,你不知道在作夢,真有這個感受,夢醒過來就沒有了。六道就是大夢。《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過去家師淨老叫我們去做貼紙,透明的,圓圓的,大概這麼大,把《金剛經》這首偈印在上面,貼在電視螢幕的右下角,或者是右上角。這個四角貼在哪裡都可以,不影響畫面,但是字看得到,字用紅的,底色是透明的,貼在電視屏幕上,你看電視就想到這是假的。這就提醒我們,你在看電視的時候就要起觀照,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看電視,知道這是夢幻泡影,我們心裡不要受它影響,「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知道它是假的。然後再看我們現實人生,跟看電視是一樣的。所以看電視想到全是假的,《金剛經》講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都不是真的。然後你再回想到我們現實的世界,就跟電視畫面是一樣的,所以時時刻刻提醒你提起觀照,這就是觀照般若。你要去觀照,就看清楚了。無論什麼場合,順境、逆境也好,善緣、惡緣也好,只要一動心、一起念,這是七情五欲起來,貪瞋痴慢起來,你立刻就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就真管用,心馬上就平了。別人讚歎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平了;別人毀謗你、侮辱你、陷害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心也平了。什麼叫觀照的功夫?平等心現前,清淨心現前,這就有功夫了。

  所以這個觀,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得很多,也特別強調觀照的重要性。我們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觀,這個很重要。沒有觀照的功夫,不管修任何法門,修到最後都修偏了,或者修得枯燥無味,他就退轉了,嘗不到法味。他功夫不得力,很容易就退了,因為伏不住煩惱,這很容易退心、退轉,關鍵在會不會用觀照這個功夫。這是我們一般上中下根器的人,真的要好好的從這個地方來深入。除了上上根跟下下根兩種人,像六祖那樣的找不到,六祖之前沒有,六祖之後也沒有;下下根他能老實念佛,他一個字不認識,他就能老實念,也行。他也不懂得什麼叫觀照,反正這句佛號他常常提起,老實念,他那個觀照就在裡面。所以念佛人的觀照就是什麼?你這個心不平了,趕快提起一句佛號,把它換過來。這個也是要有觀照功夫,觀就是提醒,有這個警覺心。如果我們提不起這個觀照,往往我們煩惱習氣不知不覺起來,自己控制不了。所以古大德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妄念、煩惱不怕,怕我們覺悟太慢了,它一直發展下去,我們控制不住,就被它轉了,怕的是這個。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般若」我們還沒講完,前面講實相般若、觀照般若,後面還有文字般若,也叫方便般若,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