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懺除業障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21/9/1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19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堂課學習到《華嚴經》的十度,第七度「願」,這個「願」以《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做一個代表。我們上一次學習到十大願的第三願「廣修供養」,這堂課接下來我們繼續學第四願「懺除業障」。

  在我們修行上來說,這一願就是懺除業障,我們一般講懺悔業障也可以。懺是懺除,悔是悔改,悔改就是改過,改過業障就消除了。所以在修行上來說,懺悔業障是十大願王裡面最主要的一條,也可以說十大願,這一願是核心。前面三願是善根、福德,就是助緣,善根福德因緣。業障懺除了,沒有業障,那就還源。還源就是什麼?就是回歸自性,圓成佛道。所以從凡夫地一直到圓成佛道,實在講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層次的修行,無非就是懺除業障。等覺菩薩接近成佛,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那一分微細的生相無明也是業障。所以普賢菩薩在這裡示範、表演給我們看,他示現的位次是等覺菩薩,文殊、普賢示現等覺菩薩。我們看等覺菩薩他還要懺除業障,何況我們凡夫!我們凡夫實在講,通身是業障。《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佛給我們講,「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你看,起心動念,不用等我們身口去造作,起心動念就是業、就是罪,所謂輪迴心造輪迴業。造惡業是業障,修善業還是業障。造惡業,墮三惡道;造善業,生三善道。為什麼三善業還是業障?因為脫離不了六道輪迴,都是業障。你脫離六道輪迴,證得阿羅漢果、辟支佛果,六道的業障沒有了,生到四聖法界。雖然超越六道生死輪迴,只有斷分段生死,但是還有變易生死沒斷,那就是二乘聖人的業障。二乘聖人要懺除見思惑,就是斷見思煩惱,菩薩斷塵沙煩惱。十法界的菩薩、佛,塵沙惑斷了,但是還沒破無明,那就是他的業障。要再繼續懺除業障,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到了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還有四十一個位次,也就是說無明破了,但是無明習氣還沒盡。所以要到圓滿的佛果,業障就完全消除了,沒有業障了。沒有業障,就是完全回歸到自性,常寂光淨土。

  所以,這一願「懺除業障」,它的層次很多,從凡夫地到圓成佛道,這個過程的修學離不開懺除業障,都是懺除業障,無論修哪個法門都是懺除業障。業障懺除,沒有業障,回歸自性,就是成佛。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我們生在佛的末法時期這個時代,現在我們看看整個世界的人類,不健康的人到處都是。我們看到路上的人走來走去的,看到好像沒什麼問題,如果到醫院一檢查,都有毛病,所以不健康的人很多。這個我們可以到醫院去看看,現在醫院都人滿為患,有人要去等個病床也等不到,說明什麼?不健康的人多。醫院那麼多了,還不夠用,就代表這個社會上健康的人少,不健康的人多。不健康,以佛法來講,就是業障,不是身病就是心病。我們人身體不健康,生理出了問題,五臟六腑、四肢這些,整個身體不健康,那就生病了。還有心理的病,我們現在講精神病,現在患精神病的人也非常多,全世界都有,什麼躁鬱症、憂鬱症,一大堆。特別現在電腦、手機發達的時代,污染青少年。所以現在全球人類,特別是年輕一代,身心都不健康,特別是心理受到污染很嚴重。所以不是身病就是心病,實在講身病跟心病也都有連帶關係。以佛法來講萬法唯心,身體的病,根源還是在心。所以,實際上是因為你心有病,身體才有病。

  過去在大陸東北有一個劉善人,他給人家說病、治病,治一些疑難雜症的病,中西醫都沒有辦法治療的。他用什麼方法治?把你得病的原因說出來,讓你生慚愧心,真正懺悔。這一懺悔,五臟六腑就起反應,你就會嘔吐,吐出一些髒的東西,身體就好了。劉善人他自己在年輕的時候也是一身都是病,後來得到高人的指點,高明的人給他指點,就是勸他真心懺悔改過,他收到很好的效果,以後他就用這個方法去幫助別人。有的同修自己一反省,痛哭流涕,以前都是認為別人錯,我沒有錯,所以得一身病,不知道反省自己。經過善知識的指點,一反省才知道原來是自己錯了,別人沒錯,有勇氣承認過失,向父母懺悔,向兄弟、朋友、長官、同事懺悔,病就好了。的確是這樣,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也講得很詳細。

  人如果起心動念總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都是要損人利己,嚴重的自己得病,有時候影響自己的小孩子也得病。所以小孩子在十二歲以下他要是得病,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小孩毛病很多、問題很多,小孩他剛剛出生還很小,病那麼多,多半是父母的業障所造成的,所影響的。比如說做父母的人也不懂得怎麼教小孩,也不懂得怎麼去照顧這個孩子,給他亂吃東西,亂吃零食,在一些生活上的習慣也沒有教他這些生活教育。像《常禮舉要》講的,過去雪廬老人編的《常禮舉要》,第一條就講到「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不晏起就是不晚起,早睡早起,起來的時候要整理自己的衣服、被子,要把它疊整齊,這從小就要教的。教他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刷牙、洗臉,甚至要習勞,打掃,做做家事,學煮飯、煮菜等等,這個都是給小孩學習,一方面培福。現代父母都怕小孩子做事,也不教他這些,所以有些小孩子睡得很晚,晚上很晚才睡,身體肯定不好。再加上亂吃東西,都吃一些化學的,自己母親也不煮飯,長期在外面吃,身體也是不好。外面餐廳做的菜,是不是很衛生?這個都大有問題。所以十二歲以下的小孩得病,多半跟父母有關係,是父母的業障。

  佛門講到修行,什麼叫修行?行是行為,修是修正,我們的行為犯了過失,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念經、打坐、念佛是不是修行?不一定,這只是修行的預備功夫,提醒我們修行的。比如說念經,為什麼念經?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經是佛菩薩講的,還需要我們念給他聽嗎?不需要。所以念經是什麼目的?是在提醒我自己。早上起來做早課,念一部經典是提醒,提醒我自己今天一天生活要依照經典上佛的教導來待人處事接物,早上是提醒。晚課是反省,晚課再讀一遍,我今天一天有沒有依照經典的教導去落實,有哪些我做到了,有哪些還沒做到,已經做到的,繼續保持;還沒做到的,希望明天能把它落實,把它做到,這是反省,晚課是反省。所以過去淨老和尚在早年也勸我們四眾同修,包括出家眾,早晚課用印光祖師提倡的《太上感應篇》。這篇經文不長,大概我們一般念的速度(不是很快)十五分鐘。這個過去我有錄過,十五分鐘。早上讀一遍,當作早課,提醒自己哪些惡我們要避免,哪些善我們要修,斷惡修善。斷惡修善就是懺悔,晚課是反省,今天做了多少,還有哪些沒做到。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以這個來勸勉大家。後來又編了一個淨宗朝暮課,早課是「四十八願」,晚課是「三十二到三十七」,暮課。四十八願就是發願,要發願。實在講,如果我們現前這個階段注重在懺除業障,《無量壽經》的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也可以做為早晚課,跟《太上感應篇》對照起來是相得益彰。

  重點在修懺除業障,這就是修行,因為你沒有讀這些,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不知道過就不能改過。所以改過之前必須知過,因此才要讀經,讀經是提醒、是反省。如果我們是落實在生活當中這樣去修,念經是修行,打坐也是修行,念佛也是修行。如果念經、打坐、念佛,不知道去改過,那就不是修行,只是跟佛法結結緣、種種善根,在現前沒有把我們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就談不上修行。沒有修行,這一生就不能成就。古大德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很散亂,心還是胡思亂想,貪瞋痴慢這些念頭不斷的起來,這樣念佛,喉嚨喊破了也枉然,功夫也不得力。一天十萬聲佛號,心是散亂的,起心動念還打別人的主意,還要去佔別人的便宜,這叫修行嗎?這個就不是修行,只是跟阿彌陀佛結結緣、種種善根,談不上修行。如果真正用一句佛號,降伏我們內心的貪瞋痴慢疑,這些煩惱把它伏住。起心動念警覺心要快,念頭一起來趕快把它轉成阿彌陀佛這一念,就把它壓下去,這是真正修行,這功夫就得力了。如果一面念佛,有口無心,口中在念佛,心裡沒有真正在念佛,這個就不是修行。所以真正反省,真正改過,真正自新,一句佛號也沒念,那個人是真修行。

  所以淨土宗念佛往生的人,不在乎佛號念的多少,當然佛號念愈多是愈好,但是重點是在清淨心,因為「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念這句佛號,目的是把清淨心念出來;因為我們不念佛,整天就是胡思亂想,妄念不停,心浮氣躁。所以淨土宗的方法,就是用這句「阿彌陀佛」這一念來代替所有的妄念,這個念頭一起來不管善念、惡念、無記念,就是換成佛這一念。所以這句「阿彌陀佛」是個最好的方法,方便法,比起其他法門要容易、要方便。所以你念著阿彌陀佛,口中念阿彌陀佛,心裡想阿彌陀佛,《楞嚴經》上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所以起心動念就是阿彌陀佛,心清淨就感應佛的淨土;心不清淨,感應穢土。所以我們看《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這個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幫助我們心回歸到清淨的理論基礎、修行方法,淨業三福,我們必定要重視,不能疏忽。

  我們現前自己想一想,我們的起心動念是不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損人利己,是不是都起這些念頭?如果起心動念都是這些念頭,這個起心動念統統是在造業,而且還造惡業,還不是造善業。如果是這樣來誦經、聽經、念佛,那只是跟佛菩薩結個法緣,這一生得不到效果。如果你還警覺不到,你就想你所遇到的一些困難,就是想想我們現在這一生遭遇的,想到我們今天處在這個環境裡面,遭遇到許多的天災人禍。你看天災,水災、火災、風災、地震,現在還包括氣候不正常,溫室效應,南北極冰山快速融化。還有瘟疫、傳染病,去年到今年這兩年,新冠狀病毒的疫情到現在還沒解除,不但沒有解除,還在升溫。比過去任何時代發生的都嚴重,全球性的,這個災難到現在還沒解除。再來就是饑饉、糧食缺少,現在世界上水源也缺少,糧食也缺少,這叫饑饉,天災。人禍,人為的災禍。實在講,天災還是人製造出來,人造不善業去感召來的。人禍最明顯的是戰爭,大的,國與國之間的軍事衝突、軍事戰爭。現在戰爭的型態,不止軍事,你看外交戰、經濟貿易戰,現在還有能源戰、科技戰,政治鬥爭,這些統統是戰爭,這些統統是人禍。製造一些不健康的食品給人類吃,還有污染整個地球,破壞整個地球的自然環境,這些都是人禍,人為的。科技愈發達,污染得愈嚴重,這是講大的人禍。小的人禍,比較個別的,是別人來威脅,來毀謗你、來陷害你。為什麼我們現在要做一點好事這麼困難?一般人來講,十之八九要做什麼好事,都會遇到障礙。甚至要經營一個事業,不會很順利,也是會遇到障礙,很多是意想不到的障礙。障礙從哪來的?業障,自己業障感召的。警覺心高的人,他在這個環境裡面會覺悟,一覺悟肯定就懺悔,回過頭來改過自新,從今之後重新做人。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重要。我們遇到障礙,遇到困難,反過來求自己,反省自己,自己哪個地方做得不對、做錯了,所以這句話重要,這句話是真正解決問題的。不要去外面責怪別人,先反省自己,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天災人禍,我們意想不到的,我們遇到了。像我們現在遇到新冠狀病毒的疫情,這是災難,其他還有很多的災難,現前這個災難是最嚴重的,我們現在大家都遇到了。遇到了,立刻就要想到祖宗的話,我們中國老祖宗講的話,災難是果報,這是一個結果,有果必有因,絕對沒有說有果沒有因的,一定有他的原因,才會造成現在這個結果,所以災難是不好的果報。不好的果報,我們過去今生造的業一定是不善業,不好的業,所以才會遇到這個災難的果報。果報現前不能不受,現前了,你也逃避不了,誰都逃避不了。我們要轉這些不好的果報,要在因上轉,因轉,果就轉了。

  我要好好反省、好好檢點,我做了哪些不善的業,一定要把自己這個不善的惡業找出來。怎麼消除?懺悔就消除了,真正懺悔,從內心裡面懺悔,面對著家人,面對著大眾,能把自己做錯的事情說出來,這叫發露懺悔。這是對著人,別人聽了,指責你、批評你,那你的罪就消了。真正改過自新,沒有人不讚歎你,沒有人不佩服你,沒有人不幫助你,這是得到別人的諒解。這是在長輩、家人前懺悔,或者朋友前懺悔,這是對人。還有對佛菩薩,像《了凡四訓》,在佛前為疏一通,在佛前發露懺悔。講懺悔的經典也不少,很多經典都講到懺悔,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都有講到懺悔。特別在《占察善惡業報經》,講懺悔講得詳細。所以懺除業障,這些相關的經典、經論,我們都要互參,互相參考。我們在這裡只是講一個原理原則,詳細要懺除業障,這些經典我們也必須要去涉獵。所以,過去我們淨宗九祖蕅益祖師有註解《占察善惡業報經疏》,我們修淨土也可以互參,採取裡面那些懺悔的原理方法,那個講得詳細。當然不一定用這個儀式,你用其他的儀式也可以,但是經典裡面講的這些理論方法是可以通用,任何一宗都可以通用。所以發露懺悔,這個經典我們實際上是有必要去了解,這樣我們懺悔才能夠真正達到懺除業障的效果。所以在《占察經》裡面講,你看懺悔,他給我們列出來,有作法懺、有取相懺、有無生懺。佛在這部經上的開示,非常重要,我們學佛的人要修懺悔法,懺除業障,不能不知道。不知道,可能我們懺除業障,懺得不圓滿,可能效果有限。

  發露懺悔在眾人面前,比如說過去我們看到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一些老師,他們很有勇氣,我們也非常的佩服,能夠把自己過去做錯的事情,在大眾面前發露懺悔。比如說墮胎的,這一類現在很多,很多女眾墮胎,現在學了傳統文化才知道自己錯了,以前不知道,沒有人講,現在知道錯了,發願要懺悔。發露懺悔,墮胎是殺人,不但殺人,殺自己親生兒女,這個罪比一般殺人的罪還重。所以在《五戒相經箋要》裡面講,胎兒如果一個星期以上,你故意把他墮了,這就犯了不可悔罪。不可悔就是說不允許你發露懺悔,你在師長前面、在大眾前面發露懺悔,這個業障懺不掉,這個罪太重了。所以《五戒相經》我們要學習,《五戒相經》裡面講有可悔、不可悔。比如說殺生,殺人是殺生,你殺動物也是殺生,殺一隻蚊蟲螞蟻也是殺生。所以你殺了蚊蟲、螞蟻、蟑螂,這是下可悔,這個罪比較輕,可以允許你來懺除,以後不准再殺生,可以接受。你殺牛,特別殺耕牛,替主人耕田的,你殺了,你這個罪就比較重,叫中可悔。如果殺人就不可悔,不可悔就是你造了這個業,不可以接受你來懺除業障,你這一生不能再受戒,你戒體都破了,犯不可悔罪。所以墮胎不是在大眾面前發露,這樣業障就懺除。佛在經上講的,小乘的戒律,懺悔裡面,這個不允許;但是大乘經典,還是可以允許懺悔。像《梵網經》、《占察經》有講,你要受戒,你過去造的惡業,比如說犯了不可悔罪,你要懺除業障懺到有好相。好相就是像《了凡四訓.改過之法》後面講的,或夢吐黑物,夢見佛菩薩,夢見飛步太虛、身心輕安,取得這個好相,就表示你的業障懺除了,可以再受戒了。好像衣服髒了、破了,補好、洗好,又可以穿了。

  最後的是無生懺,就是《觀普賢經》講的,「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就是開悟了,那是最根本的懺除業障。所以我們做三時繫念,《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編的,第一時的懺悔,「今對佛前求懺悔」,這叫作法懺。作法懺就是對佛前或者對師長、大眾面前發露懺悔,「今對佛前求懺悔」,這是作法懺。第二時,「一切罪障皆懺悔」,這就是取相懺,罪障懺除了,這是重罪。前面那個比較輕的,我們作法懺可以懺除;比較嚴重的,四重戒,比如說墮胎殺人,你要取相懺,大乘的取相懺。無生懺,第三時,「一切罪根皆懺悔」,罪根,根本是什麼?妄心,把妄念放下,你業障就沒有了,那是業障的根本,罪根就是妄心。這是《三時繫念》。

  我們念佛法門,實在講,念這句佛號,也是圓圓滿滿的懺除業障。你看《觀經》講,五逆十惡,臨終遇到善知識,勸他趕快懺悔,要信、願、至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至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可以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念這句佛號,的的確確是很圓滿的懺除業障,但是要會念,如果像前面講的,有口無心的念達不到這個效果。臨終為什麼造作五逆十惡這麼重的罪業,地獄相都現前了,他念這句佛號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關鍵就是這個時候他是至心念,看到地獄相現前,太恐怖了,心裡沒有任何妄念,唯一的就是想求救。現在聽到有人勸他趕快念佛求生淨土,唯一的生路,他什麼妄念、雜念,一時都沒有了,只有求阿彌陀佛接引,求救這一念。這一念,那個力量非常猛烈,很懇切,所以他一念相應就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道理在這裡。所以我們念佛是很直接的懺除業障,但是也是需要有這些相關經論來做一個補助,補充說明,才知道我們懺除業障是懺到哪個階段。所以懺除業障就是改過,不是說你懺到一個階段這樣就好了,不是,懺除業障是你要懺到成佛,成佛才完全沒有業障。連等覺菩薩都還有一分生相無明的業障,何況我們凡夫!等覺菩薩都要懺悔,我們怎麼能不修懺悔法門?這一願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多補充了一些。這是講到我們遇到災難、遇到逆境,要知道這是我們的業障,個人的業障,或者是大家的共業,這都是業障,要知道怎麼懺悔。

  當我們遇到順境,很如意,很順,也不能有絲毫驕慢之心,總要知道我們做得太少,做得不夠。別人讚歎我好,我不夠好,我差得很遠,跟佛不能比,跟菩薩不能比,跟祖師大德不能比,有什麼值得驕傲?別人愈讚歎,我們要愈害怕,愈要努力,愈要謹慎,愈要天天反省,找出自己的毛病。所以別人的讚歎,我們要恐懼,受寵若驚,不能得意忘形,更要謹慎,更要努力。怎麼去找我們的毛病?也不難,你每天拿著《弟子規》,拿著《感應篇》,拿著我們淨宗修行的五個科目,三福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裡面就包括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儒釋道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三個根,你天天讀,天天反省,用這個做標準,這都是古聖先賢、諸佛菩薩教導我們,這叫經典,以這個標準來對照、來反省、來改過,這是淨業三福第一條。淨業三福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回歸,依是依靠,我有沒有回頭?有沒有真的依靠三寶?佛是覺悟,法是正知正見,僧是清淨不染,沒有污染。皈依佛,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皈依自性覺,我要覺而不迷。三寶是性德,我天天這樣幹,那就真的皈依。起心動念迷了,趕快警覺過來,我們念佛,提起一句佛號,就皈依佛。皈依法,從邪知邪見回頭,依正知正見。我們從前錯誤的知見放下,依照佛在經教裡面所講的,在經典裡面講的這些道理,認真來學習,這是皈依法,法是經典,我們修行的標準。佛教我們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做到沒有?佛教我們慈心不殺,起心動念是大慈大悲。不殺,引申的意思就是凡是傷害眾生的事情不可以做,要是讓別人感到難受,我們就做錯了。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僧,不管那個出家人他修行怎麼樣,這個與我們不相干,我見到這個形象,立刻就想到我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是皈依僧。從一切污染回頭,依清淨心。做到三皈依,我們對得起佛,是佛的好學生。「具足眾戒」,那就十善業必須要做到。

  所以修行就是懺悔、就是放下,把自己這些不好的習性全部放下,業障就懺除,才能幫助自己提升。業障不但是這一生,是過去生生世世帶來的,所以講到修行,就離不開懺悔。無論是誦經、拜懺、禮佛,甚至念佛,念完都做一個迴向,迴向也是屬於懺悔,所以我們不能不認真來修。我們今天最具體的,用《感應篇》,雖然是道教的,我們佛門印光祖師用它來幫助我們修懺悔法。雲谷禪師送袁了凡先生一本功過格,裡面的條目就是依《感應篇》來編的,用它來幫助我們懺悔業障很有效果。現前,特別是身體不好,毛病很多,年紀輕輕的已經得了一身病,唯有真正修懺悔,你的病痛才可以化解。徹底懺悔,你的生死都得到解脫了。佛法裡面修行,可以說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什麼?修一個懺悔法門而已,所有的法門都可以說為懺悔法門,你參禪、持咒、修止觀等等,統統是可以歸納為懺悔法門。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願,因為這一願很重要,所以我們多講了一些。下面第五願,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