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斷惡修善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十集) 2022/4/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60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上一次我們學習到逆流十心,第六「發菩提心」。今天這一堂課我們繼續來學習逆流十心,第七「斷惡修善」。發菩提心,在《觀經》淨業三福,第三福第一句就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斷惡修善跟深信因果有很密切的關係,如果不能深信因果,也很難做到斷惡修善,斷惡修善做得也不圓滿,所以逆流十心第一個就是深信因果。發菩提心跟深信因果也是有很密切的關係,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一個人真正覺悟了,他才能夠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才能斷惡修善,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律的精神就是這兩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斷惡修善,在佛經講得很多,如果沒有讀很多佛經,我們一般大概知道的就是十善十惡,斷十惡,修十善。十善十惡是一個綱目,這個綱還有細目,下面還有詳細的一些科目。我們同修常常參加三時繫念法會,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唱一遍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從現在過去的都是往昔,比如說昨天也是往昔,往就是已經過往了,昔就是過去了;也就是說,現在過去的這些時間裡面,所造的諸惡業。往昔所造諸惡業,往昔所造的各種惡業,一直延續到了現在,這個惡業蔓延不斷,過去造、現在造、未來也造。現在正在造的,或者還沒有造,將來是還沒有造,所以這個諸惡業主要是講已經造了,已經造過的。所以往昔,往昔就是過去已經有造了各種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他的根源就是貪瞋痴。惡業很多,根源都是從貪瞋痴發展出來。「從身語意之所生」,十善十惡,我們的行為就是這三大類。身體的行為,身體造作殺盜淫;口的行為,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的行為,貪、瞋、痴,這稱為身口意三業,造作惡業。如果反過來就是善業,就是十善,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不貪、不瞋、不痴,十惡業反過來就是十善業。所以逆流十心,第七「斷惡修善」,就是要把十惡業把它逆轉過來變成十善業。
斷惡修善,經典講的十善十惡是個總綱領,詳細的大家可以讀《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有「積善章」、「諸惡章」,列出來就很詳細了。另外一部,《了凡四訓.改過之法》,改過就是斷惡;「積善之方」,就是修善,教我們怎麼認識善,怎麼修。所以這個也是要學習的,我們才認識什麼是真正的好事,也才能真正去修善事,去做善事。如果對這個善認識不清楚,往往把假善當作真善,造惡業自己不知道,以為還做了很多好事,所以《了凡四訓》也是一部不可缺少的寶典。這是印光祖師提倡的,《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再來就是《安士全書》,清朝康熙年間周安士居士他編撰的,引用儒釋道三教經典來註解「文昌帝君陰騭文」;第二卷「萬善先資」,講戒殺生的;第三卷「欲海回狂」,講戒邪淫;第四卷「西歸直指」,導歸淨土,所以這部也是很有稀有的寶典。印光祖師對《安士全書》評價非常之高,所以印祖講,這部書可以做為傳家寶典,傳給子子孫孫。這三部書都是講斷惡修善,深信因果。斷惡修善,首先要深信因果,要認識因果,認識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如果善惡是非顛倒,就變愚痴,就造惡業了,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經典是我們斷惡修善的一個標準,印祖提倡這三本書。《十善業道經》,還有《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地藏十輪經》,我們現在讀誦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二十四品、二十五品講到修十善,三十三到三十七品講五戒,什麼是惡、什麼是善,把那個惡轉過來就是善,這五品經講我們現前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現狀,也講得淋漓盡致),這個都可以互參,這個都是幫助我們斷惡修善的。
第七、「斷惡修善」,這個要有行動,也就是說要具體去斷惡修善。過去所造的惡業,殺盜淫妄、貪瞋痴慢、嫉妒障礙,都是幹這些事情,這些是自性裡面沒有的,一定要把它斷掉。這裡講的是一個總綱,詳細還有細目(詳細的科目、細目),這個我們要知道,也才知道從哪裡斷惡修善,要斷什麼惡、修什麼善。佛講十善十惡,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佛就跟我們講,言十善就含攝一切善法,凡是屬於善的都歸到十善,好的、善的歸到十善;凡是不好的、惡的,統統歸十惡,屬於十惡所含攝的。我們讀了《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段的經文,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所以過去有人受了五戒,五戒,前面大家都很熟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第五條不飲酒這一條,很明確的,佛規定不能夠飲酒。有人就說,佛只有規定不飲酒,我只要不喝酒就好了,我受了五戒我不喝酒,但是佛沒有規定不抽煙,所以我抽煙我沒犯戒,我抽煙不是壞事。這樣的解讀,如果沒有看到《占察善惡業報經》這一段經文,一般人也認為是這樣沒錯,佛只有規定不飲酒,沒有規定不抽煙,所以受五戒不飲酒就好了,抽煙沒關係,抽煙沒有犯戒。讀了《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段經文,我們就很清楚,凡是不好的都歸十惡,好的都歸十善。抽煙好不好?飲酒亂性,會失去理智,造出惡業,這個不可以,這個不好。那抽煙好不好?抽煙也不好,空氣污染,對身體也不好,也會影響別人,這個也是屬於惡,不好。所以受了五戒不飲酒,這個也包括不吸煙。
還有包括不能吸毒,你總不能說酒不能喝,那毒沒有關係。現在有一些年輕人,吃什麼搖頭丸、安非他命,吃嗎啡等等,吸毒品,這個也會讓人喪失理智的,抽大麻,都能喪失理智的,都是危害身心健康、危害社會的。凡是這些,都屬於第五條不飲酒戒這個範圍,屬於這條戒所含攝的,只是以一個酒來代表,因為酒喝多了,大家都知道會亂性。像現在酒駕,全世界每個國家都罰得很重,為什麼罰得那麼重?喝酒也不是殺生,酒都是植物釀的,為什麼喝酒,佛把它列在重戒?現在很多國家,幾乎所有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對酒駕,你酒喝太多去開車,都要重罰的,甚至要判刑的,因為他會造成公共危險罪。酒喝多了,自己失去理智了。有一些人沒有喝酒,他一個人好好的,酒一喝,發酒瘋,打人、殺人、鬧事,去開車很容易出車禍,因為他會喪失理智。我們看看吸毒的人,他會不會喪失理智?一樣,甚至更嚴重,比喝酒更嚴重,吸毒吸到傾家蕩產,損害身心。酒這條戒是屬於遮戒,預防的,不是殺生,也不是偷盜,也不是邪淫,也不是妄語,它本身沒有罪,但是因為你喝了酒、吸了毒,你失去理智,你就會去造殺盜淫妄這個罪業,預防你去造這個罪業。比如說你喝了酒,酒駕,酒喝得醉醺醺然後開車,出車禍,你把人給撞死了,這個是殺人,就是殺生,過失殺人,就犯了這條戒。所以酒不是性罪,它是遮罪,預防的,遮就是預防,它本身是沒有罪過,但是預防你酒喝多了,你去造那些殺盜淫妄的罪業。你沒有喝醉酒,你不會去造;喝醉了,失去理智,什麼事情你都做得出來,所以佛才把酒列為重戒。
不過這條戒有開緣的,你喝了不醉。好像現在酒駕測酒精的成分,也是有個限度,如果很輕微的,也就沒有關係;但是很重的,會讓你精神恍惚,那個就不行了,這個就要罰了。所以在《五戒相經箋要》裡面,酒這條戒有開緣,就是一個是藥用,「非酒莫療」,就是這個藥必須有酒做藥引,沒有用酒,這個藥起不了作用,身體治病的需要,這個是可以的。像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他年輕的時候剛學佛,常常到寺院,看到老和尚七十幾歲了,每一餐喝一小杯的酒,他覺得很奇怪,出家人不是不能喝酒嗎?後來到台中蓮社親近雪廬老人,他就把這個問題向雪廬老人(李老師)請教,有一些年紀大的老和尚為什麼吃飯的時候喝一小杯的酒?李老師就給他講,他說那個是當藥用,因為年紀大的人血液循環就不如年輕人,所以他每一餐吃飯喝一小杯,幫助他血液循環好一點,老年人。有一些老年人他怕冷,喝一點點補酒,這等於是當藥用的,不是喝著玩的,喝到醉醺醺的,然後到處鬧事,那個就犯戒了。在僧團裡面,戒的開緣就「白眾方服」,白就是說你要跟大眾、住眾報告,你為什麼要喝酒、你要喝多少、什麼時候喝。比如說藥用,要跟大家報告,我這個是當藥用的,不是喝著玩的。大家看到你真的是當藥用,不是沒事貪杯,喝得醉醺醺,大家同意了,這也就是一個開緣,就不叫犯戒,開緣。
另外做菜,在《五戒相經箋要》,做菜當中放料酒,特別我們吃素的人都是吃蔬菜,有一些蔬菜性質就比較偏寒,像大白菜、蘿蔔這一類的,比較寒涼的菜,所以有時候做菜加一點料酒,減低它的涼性,就中和一下,但吃了你不會醉,不能加太多;加太多,吃了跟喝酒一樣,臉紅紅的,如果開車的話肯定被處罰。這個五戒,從小乘的戒來講。但是五戒也有大乘的戒,大乘的戒跟小乘戒開緣的定義又不同。因為小乘的戒是屬於止持戒,止持就是要求自己禁止的。大乘的戒有止持、有作持,小乘戒也有止持、有作持,但是它的止持跟作持統統是針對自己。大乘菩薩戒它的止持、作持,止是對自己,也對別人;作持也對自己,也對別人。因為菩薩發願要行菩薩道,要自行化他。有哪些禁戒,不能違犯;還有,你能夠利益眾生的因緣你就要去做,這個叫饒益有情戒。饒益就是給眾生利益的事情,有這個因緣你要去做,你要去幫助眾生,因為你發了這個願。發了這個願,受了這個菩薩戒,遇到有利益眾生的因緣你不去做,那就犯戒了,這個叫作持戒。你應該去做的,你沒有去做,就犯戒了。這是大乘菩薩戒。所以大乘菩薩戒,比如說我們舉出飲酒這一條來講,它的開緣,這個解釋跟小乘五戒的解釋就有所不同。小乘只是講,我們自己吃飯、做菜,或者自己身體的需要,當藥酒、當料酒,不過量,喝了不醉,這個可以開緣。以大乘教理來講,如果你遇到有利益眾生的因緣,你就必須開緣,開這個戒。所以戒有開遮持犯,不是死板板的。真正懂得開遮持犯,我們就會很樂意去受戒、去持戒,原來佛定這個戒不是宗教式的戒條,它是合情、合理、合法,活活潑潑,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死呆板、那麼恐怖。所以去受戒要懂得開遮持犯,如果不懂得開遮持犯,沒辦法持戒。
大乘的開緣我們舉出淨老和尚在很多年前,他在講席當中也講過,這個總有二十幾年前的往事了。有一次他到北京,那個時候黃念老還在,這個總有三十年了,三十年應該有了。黃念老還在,黃念老是一九九二年往生的,所以一九九二年之前,三十年前了。他大概有二、三年的時間,常常到北京去看黃念老,有一次到北京去住一個賓館,一個飯店,那大概也是五星級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電梯碰到一個老同修,這個同修是大陸的同修,好像在美國認識的。他的兒子娶一個日本的小姐,在電梯當中不期而遇,碰到了,這個老居士很歡喜:這裡碰到淨空法師,碰到師父,很歡喜!今天是他兒子大喜的日子,在電梯碰到了,馬上就邀請,晚上請師父來給我兒子媳婦做證婚人,跟大家講幾句話,證婚人。我們師父上人一口就答應了。但是那個臨時的,那一天碰到了,也沒有準備素菜,所以參加那個宴席大概也只能吃肉邊菜。而且當證婚人,還要倒一杯酒跟新郎新娘的父母、跟來賓敬酒。當時接受邀請的,宴會很大,邀請這些高官、領導來出席,日本方面,女方也有這些有頭有臉的人都來參加了,親友。所以我們師父遇到這個因緣,機不可失,這個機會不能讓它失去。平常你要找這些人來,跟他講幾句佛法那不可能,今天這個因緣太殊勝了,因為當證婚人,他要致詞,要講話。他就在致詞當中把佛教介紹給大家,讓大家對佛教有一個正確的概念,這個就把佛法弘揚出去了。平常你要找這些人到哪裡找?你請他也不會來。今天這個因緣太殊勝了,佛菩薩安排,所以跟大家敬酒,他老人家也跟著喝了,當然那個酒不是很多,喝了一小杯。這個叫開緣,這是大乘戒的開緣,因為要利益眾生。如果他老人家當時,我持不飲酒戒,我不能參加這個宴席,那一次跟這些高級領導、這些外國的貴賓就沒有緣去跟他介紹佛法,這個機會就喪失掉了。也就是說,饒益眾生的因緣你不去做,這個也是犯戒,這個叫犯了作持戒,你應該去做的,你沒有去做。在那樣的情況,你要開緣,你才有辦法去利益眾生,把佛法介紹給眾生。如果你不開緣,你就堅持守這個戒,你堅持守這個戒,只有守小乘戒。就守小乘戒,自利,沒有利他。菩薩戒,你要自利,也要利他,利他也是自利。所以同樣是五戒,殺盜淫妄酒,小乘的五戒跟大乘五戒開緣也有不同。大乘菩薩戒就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你就必須開,你要去幫助眾生;如果有這個因緣,你不開戒去幫助眾生,也是犯戒。不是說,那個戒統統沒有開就不犯戒,不是這樣的解釋。應當開你不開,也是犯戒;不應當開你開了,當然是犯戒。所以在什麼樣的情況應當要開,什麼樣的情況你就要持這個戒,你不持這個戒就犯戒了,這些都要懂。
所以斷惡修善,在佛門具體講就是五戒十善,斷十惡、修十善。詳細講的經典,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個是講因果的,講斷惡修善的。《占察善惡業報經》,善惡,十善十惡;《大乘地藏十輪經》,十輪就是十善十惡。其他講十善十惡的經典很多,《十善業道經》當然是一部比較明確的,就是專講十善,十善反過來就是十惡。但是十善十惡一展開,這個層次很多,從凡夫到成佛,也離不開十善十惡。所有的戒,小乘戒、大乘戒,出世間的戒、世間的戒,離不開十惡十善。同樣是這個名稱,這個名詞,但是層次不一樣;層次不一樣,它的解釋、定義也就不同。在哪個層次,該怎樣的一個做法,這些我們統統要明白。
目前我們要從斷惡修善開始,我們可以從《太上感應篇》。現在我每天都帶同修讀一遍《太上感應篇》,先讀誦,讀得很熟悉,然後在生活當中不斷的去檢點,哪些惡的我們要斷,哪些善的我們要修。像《感應篇》講「積善章」,那個就是善,那些列出來的就是要去做的、要去修的;「諸惡章」,列了一百七十幾條,那個要避免,那個不能去造。《了凡四訓》,「改過之法」就是斷惡,「積善之方」就是修善,這兩篇也非重要。再補充《安士全書》,我們對斷惡修善就有一個很明確的概念,知道應該怎麼去做法。所以斷惡修善這個功課,也是我們當前的一個主要功課。我們念佛人斷惡修善,也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增長、得力。我們修淨宗的同修,修淨土宗旨就是信願行,真信發願,求生西方,行就是念阿彌陀佛,念佛,這個行叫正行。我們正行就是念佛,助行就是這裡講斷惡修善,這是助行。助行,幫助我們念佛正行功夫得力,對我們功夫得力有幫助。什麼叫功夫得力?伏惑就是功夫得力了,我們一般講功夫成片。斷惡修善幫助我們念佛達到功夫成片,這個很重要。
以上講斷惡修善,其他我們還有相關的典籍也要學習,像我們老和尚提倡的《弟子規》,那也是一個善惡標準,倫理道德,《弟子規》。包括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優先推出的《群書治要36O》,從《群書治要》節錄出來的,現在節錄了四冊,每一冊都有三百六十條,勸大家一天學一條。現在我每一天也跟我們同修學習一條,這個也是幫助我們斷惡修善。《群書治要》、《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佛家的《吉凶經》,還有過去雪廬老人編的《常禮舉要》。《常禮舉要》也等於是一個戒律,禮節,儒家講禮,佛講戒。所以《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給我們講「弘崇禮律」,弘是弘揚,崇是推崇、尊崇,律是戒律,戒律威儀,佛門講戒律威儀;儒家講禮,禮儀、禮樂。所以《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給我們講「弘崇禮律」,弘崇這個禮節、禮樂。禮有三禮,有《周禮》、《曲禮》、《禮記》,李老師從《禮記》裡面節錄出《常禮舉要》,適合我們現代人來修學,這也是一部很重要的,我們也不能疏忽了。這個也是包含在斷惡修善的範圍,要學禮。另外一部,雪廬老人在九十二歲時候講的《論語講記》,他沒有講完就往生了。他講了這部《論語講記》,就是幫助念佛同修提升功夫的,這個也是斷惡修善一個很重要的寶典。這些書,我們都要學習。我們這裡介紹多一點,像《延壽藥言》,這個也是可以普及化的,《延壽藥言》。還有《菜根譚》,就比較深一點,也很重要。《菜根譚》一篇序文,通理法師寫的。有長老送給他,他不知道它的意思,後來歷任重要執事,做當家,整個身心都累垮了,後來精神比較好的時候才拿來看看,才發現原來這本書等於代替佛的戒律,近於律。所以《菜根譚》這本書也是非常好。另外就是《格言聯璧》,弘一大師講的,他從《格言聯璧》節錄出《格言別錄》,也適合我們學佛同修來學習,比較少。印光祖師也很推崇《格言聯璧》,這是儒家的。但是沒有門戶之見,只要對大家斷惡修善有幫助,無論哪一個教講的,我們都可以互相學習,達到圓滿的斷惡修善。所以斷惡修善也不是講一講、念一念,我們要多學習,而且要有具體行動,去改過修善,才有真正的效果。
好,我們接著看,「八、守護正法」。中國五千年來傳統的文化就是正法,就是我們的道統。中國人口很多,幅員很廣,五千年來長治久安,禮義之邦,和諧社會,怎麼造成的?關鍵就是守護正法的成就。儒是正法,儒從漢朝劉邦建國,劉邦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在諸子百家推崇儒家,孔孟這一家。後來編四書五經、十三經,以儒家做為國家教育的根本、基礎,一個正統。儒是正法,道是正法,道是道家。儒家代表是孔孟,孔子、孟子,他代表儒家。道家的代表是老子,老莊,老子、莊子。道家的經典有《道德經》、《清靜經》,還有我們現在讀誦的《太上感應篇》。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三個根,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儒釋道這三個根都是正法。我們老和尚這些年都在推這三個根。所以儒釋道,儒是國家規定要學習的教育,佛跟道是社會教育,擔任社教,教化社會大眾。儒是國家辦的主流教育,佛跟道屬於社會教育,來補助儒的主流教育。所以歷代的帝王沒有一個不護持,沒有一個不認真學習。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歷代的帝王對佛法,對儒釋道都通達。你看最近的就是乾隆、雍正、康熙,這些對佛法都很通達,特別是雍正,他是開悟,他不但通達,他也開悟,非常難得。再往前,清朝以前,明朝、元朝都是信佛的,皇帝都信佛。宋朝、唐朝,再上去,南北朝,梁武帝,這個很有名的。梁武帝提倡素食,他自己也會講經,建了四百八十座的寺院,安頓出家眾二十多萬人。帝王都護持,都護持正法。他要護持正法,帝王本身他就很認真學習,他不認真學習,他怎麼能夠去守護正法?他自己不認識,他當然不會去護持;他自己本身學習,真正認識,儒釋道真的是安邦定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寶典,要護持這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他本身自己要學習,他才認識。他不學習,他不認識,不認識,當然他不會去護持。唯有自己真正認識了,他才會盡心盡力來守護正法,知道這個重要。
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就是守護正法,這是守護正法具體的落實。發菩提心,自己要覺悟,自己要斷惡修善,古代帝王帶頭做,全國就效法,這個就是具體的守護正法。我們這一生來到世間幹什麼?就是為了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就是真正的守護正法。續佛慧命,最重要的是要有傳人,培養人才是第一樁大事。像前幾天成德法師也到我們台北雙溪小築來小住了五天,我也跟他談了很多,也是談到續佛慧命、守護正法,要培養傳人,要有接班人。我們老和尚,我們師父上人,今年九十六高齡了。我自己也七十二歲了,小師父二十四歲,也是老人了。所以我現在的任務,就培養接班人,培養下一代的傳人,培養人才,這個是我晚年要做的第一樁大事。再來就是自己念佛求往生西方,這個是人到老了,要把這個列為主要的,一個培養人才,一個自己念佛往生,這守護正法。現在要守護正法,必定培養傳人,培養接班人,培育這些人才,這個是守護正法。
「九、念十方佛」。我們遇到困難、障礙,求誰幫助?求十方諸佛來幫助,求阿彌陀佛幫助,我們一般講求佛力加持。中國人信觀音菩薩的人多,行,我們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求觀世音菩薩幫助,可以,跟念「阿彌陀佛」都可以,這個是很普遍的。最近中華民國觀音佛學會,也在製作一些影集,就是「尋找觀世音」,拍的就是觀音菩薩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生活化,觀音菩薩處處現身,千處祈求千處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希望我們同修可以看看。現在好像拍到第四集了。在今天,還要再介紹一位,就是「韋馱尊天菩薩」。寺院,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特別在中國大陸,傳統的寺院,一進山門我們第一眼看到是布袋和尚的相,彌勒菩薩化身的,彌勒菩薩。左右兩邊是四大天王。彌勒菩薩的正後方就是韋陀菩薩,韋陀菩薩就拿金剛杵,有站的,也有坐的,像東天目山是坐的,一般都是站的比較多,有合掌的、有放在地上的。韋陀菩薩跟彌勒菩薩是背靠背,韋陀菩薩面向大雄寶殿。韋陀是護法,另外還有伽藍聖眾(關公),中國的寺院他發願要護持佛法。這兩位都是護法,伽藍聖眾是中國佛教寺院的護法,韋陀就是經典講的,護三大洲,北俱盧洲沒有韋陀,那邊沒有佛法,他就不用去那裡護持了。所以我們也要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來護持正法。前面講守護正法,守護正法,實在講要念韋陀菩薩來護持,韋陀菩薩是護法的總代表。我現在年紀大退下來,那一天我跟成德法師講,我現在這個年紀,我是退下來做護法了。韋陀菩薩就是我們的領導,來護持正法,化解障礙,讓真正有心修學的人有個安身修道的處所。現在我們雙溪小築,也提供給真正有心要學傳統文化、學佛、學講經的人、要修行的人,一個很好的環境。山上沒有污染,很清淨,空氣好、水質好。這個是現前有迫切需求的,我們現在來做這個事情。我現在年紀大了,我的主要工作,從弘法退下來做護法了。這也是以前淨老和尚常常給我們講的,我們現在退下來做護法,來幫助這些弘法的後繼人才,這樣我們求十方諸佛、求觀音菩薩、求韋陀護法、求伽藍聖眾來加持,也必能達到我們淨老和尚弘法的悲願。
好,今天時間到了,這個逆流十心,我們就學習到第九。下面還有一條,「觀罪性空」,我們下一堂課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