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八十集)  2005/11/3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080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八十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這一集我們接下來看蓮池大師對往生咒的講解。上一集我們講到咒語有五種體例不翻成中文,講到第五種:「或尊重,非唐言可對,如般若故」。般若事實講也能翻,翻成智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但是這些法相名詞在經論裡面非常之多,我們一般讀的人也很熟識,所以像這個真的是屬於尊重。尤其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是我們學佛的人,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我們學佛希望得什麼?就是希望得無上正等正覺。般若不翻也還有一點道理,因為般若智慧確實不是我們普通觀念當中的智慧,它跟我們一般概念當中的智慧不一樣。這是一般神咒,不翻。但是有沒有翻的?有。連五會楞嚴神咒都有翻譯,清朝灌頂法師就把它全部翻出來了,這是少數。既然多數都尊重古人譯經的體例,所以也沒有必要把它翻出來。不翻出來,反而很尊重,翻出來之後,這尊重的念頭就沒有了。上一集我們講到這裡。

  今天我們接下來,《疏》上說,「經咒相聯,正顯密圓通義」。《彌陀經》後面附往生咒,實在講真正的意思是顯教跟密教融合成一體,這是它真正的義趣。《鈔》裡面講「詳陳彼國」,彼國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信行願門」,這就是信願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這三個條件。「如經所明,是之謂顯」,這明顯的為我們開示。蕅益大師的《要解》尤其是難得,他把全經分成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每一分裡面又分做三分,就是三個段落,這三個段落他就是用信願行。序分裡面是信願行三段,正宗分裡面也是信願行三段,流通分裡面還是勸信勸願勸行,三分都不離信願行,非常明顯的開示。是之謂顯,這是叫顯。

  下面說「遵佛祕敕,但持此咒,即得往生,是之謂密」。遵照佛的教誨,你專持往生咒,行,也能往生。這個咒語裡面沒有意義,密說。顯跟密是什麼關係?「顯者,顯此密也。密者,密此顯也」,這把顯密的關係說出來,它是一不是二,一個是顯說,一個是密說,這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為什麼佛顯說之後要再用密說?主要是對九法界眾生所說的,用他們的言語所說,那不是梵語,所以印度人也不懂。

  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兼持則雙美畢具」,這是說顯密都持,譬如念經,《彌陀經》念完之後念三遍往生咒,這是現在普通的例子,最好念七遍往生咒,這是顯密都修。如果是「單舉亦交攝不遺,故曰圓通」。單舉是說單單一樣,單單念經不念咒行不行?行,密在顯中。單單持咒不念經也行,我只念往生咒行不行?也行,顯在密中。密當中有顯,顯當中有密,所以叫圓通。圓是圓滿,通是通達,這沒障礙。

  這樣說起來,我們到底要怎麼修法?蓮池大師很慈悲,下面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雖云交攝,而專持名號,猶勝持咒,亦勝餘咒,亦勝一切諸餘功德」,這一段開示非常精彩。不要聽到前面講的顯密交融,你就顯密統統修了,真正的利益還是一門深入。修什麼?古人常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這個話講得有道理,跟蓮池大師這段開示完全相應。經較長,不容易攝心。一部經從「如是我聞」到最後信受奉行,在這一遍經當中不起一個妄念不簡單,都會起很多妄念,所以不容易攝心,時間長,因為經文長。咒就比經短,像往生咒比《彌陀經》就短很多倍,所以咒語比經容易攝心,但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比咒語更短,更容易攝心。

  真正修行用功,攝心是第一,因為你修行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是一心不亂。無論修哪個法門,總的綱領、總的目標就是一心不亂。無論是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大乘小乘,這是佛法的總綱領、總原則、總方向、總目標,就是要一心不亂。用什麼方法能叫我們快速達到一心不亂?念佛是最殊勝的方法。所以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專持名號,猶勝持咒」,勝過持咒,持咒是講往生咒。勝過餘咒,就是說所有一切咒語,這句佛號都超勝,不但超勝密咒還超勝顯教,顯教,就是你修其他一切功德法都不如持名。下面他有詳細說明,在《鈔》裡面。

  「偏讚持名也」,《疏》裡頭這段話偏讚持名。這裡面他講了三句,第一句「勝本咒者」,本咒就是往生咒。持名勝過持往生咒,為什麼?「以咒云,誦三十萬遍,則見阿彌陀佛」。你要記住,這裡講三十萬遍,你才見阿彌陀佛。但是持名,「持名,則一日一心,即佛現前故」。往生咒三十萬遍,一天決定做不到,念得再快也不行,一天不可能念三十萬遍,沒辦法一天做到。但是佛號,你只要一天當中二十四小時一心繫念就有感應,佛就現前。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宋朝瑩珂法師念佛念三天,三天三夜,阿彌陀佛現前。八年前韓館長往生,我們在她身邊助念,她兩次見到阿彌陀佛現前,一次見到蓮池海會。比持往生咒容易得一心。

  「又咒云,晝夜六時」,這裡說出來,「各誦三七」,三七二十一遍,晝夜六時,每一時都要念二十一遍,「能滅五逆等罪」。「而持名,則至心念佛一聲,即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這部經跟咒你好好的比較比較你就曉得,持名確實超勝持咒。第二句,「勝餘咒者」,餘咒是其他的咒,在《大藏經》裡面所有一切神咒,包括五會楞嚴神咒,都超勝。這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大家不要把它看輕。往往它太容易了,於是就疏忽了,不知道它的超勝。「專持名號,即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這幾句話是《般若心經》上的,蓮池大師把《般若心經》這幾句經文借來此地用,把它擺在這句佛號當中。這句佛號真正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超過一切咒,為什麼?「以十念便得往生,一生便得不退,威靈不測,斯名大神,餘可例知故」,解釋這一條就夠了。四十八願裡面第十八願,臨終十念、一念就能往生,真正不可思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什麼樣的神咒有這個力量?沒有,找不到。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真的是名符其實的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一點都不錯。

  這下面還有一個問答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問,準提功德,至廣至大,如何但持佛名,而能勝彼」。我們若念過《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裡頭雲谷禪師傳給袁了凡先生就是準提神咒,袁了凡先生天天持準提咒。大家都知道準提咒非常靈驗,念準提咒功德很大,為什麼念這句阿彌陀佛還能超過它、勝過它,勝過持準提咒?蓮池大師為我們解答,「準提因地菩薩,彌陀果位如來」,不一樣。準提菩薩在密教裡頭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菩薩還沒成果位如來,所以因地菩薩,彌陀已經是果地上的如來,當然就不同。菩薩還沒圓滿,佛圓滿。「持準提既有神功,念彌陀寧無妙應」,持準提咒既然有神力的加持功效,念阿彌陀佛怎麼會沒有美妙的感應?感應當然更加明顯。

  「是故經云,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你想想看,這是經上講的,經文是出在《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佛說的,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的名號。你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的名號,「不如一稱觀世音菩薩,其福正等」。念一聲南無觀世音菩薩這個福報,跟有人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號,福報是相等的。準提既然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持準提跟持觀音是相同的。下面又說,「又云,持無量無數觀世音菩薩名號,不如一稱地藏菩薩,其福正等」。地藏功德大,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彌勒佛還沒出世之前,這麼長的時間什麼人代表佛來度化眾生?地藏菩薩。所以在這個空檔裡面,地藏菩薩是代理佛教化眾生,我們要知道。諸位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看過,這個要懂。所以現在修地藏法門的人很多,念地藏菩薩的人很多,但是要曉得念地藏菩薩的功德比不上念阿彌陀佛,後頭講「況如來乎」,如來是果地。

  地藏菩薩,我們知道,實在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久遠劫就已經都成佛了。觀音菩薩,佛在經典明顯告訴我們,他是過去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現菩薩身來度眾生,原本他早就成佛了。地藏菩薩他是可以成佛,他不示現成佛,不居佛位,他住在菩薩位,永遠做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的學生,不知道有多少學生都已經成佛了,都讓地藏菩薩度到成佛,學生成佛,老師還在做菩薩,我們在《地藏經》序品裡面能看到。這是說勝過一切神咒,念阿彌陀佛名號勝過一切神咒。

  第三句,「亦勝諸餘功德者」。這是顯教裡面,你修一切功德法不如念佛,念佛的功德第一殊勝,無比殊勝。「六度萬行,法門無量,而專持名號,則種種功德,攝無不盡,以不出一心故,如前文中廣說」,這個前文是《疏鈔》,《彌陀疏鈔》裡面說得很多。念佛的功德真有這麼大嗎?但是世間人心目當中不以為然。你看看這個世界上要是遇到災難,有人出錢出力來援助這災難,大家稱讚這功德大,做諸善功德大家讚歎。你在旁邊什麼事都不管,念幾句阿彌陀佛,你的功德能超過他們嗎?世間人很難相信,所以佛在這部經上說這叫難信之法。

  我們到現在才稍稍懂一點道理,出錢出力救濟災難是救人一時的困難、緊急,救急;稱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他要是聽到,讓這個人聽到,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個種子種在他阿賴耶識裡頭,將來遇緣起現行,他能橫超三界,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去了。你比比看哪個功德大?但是出錢出力救濟災難是在眼前,你看得到。這個功德是在將來,你看不到,但是這個種子比什麼都可貴。這種說法明白人懂,迷而不覺的人完全不能接受,他不懂。雖然不懂,這句阿彌陀佛也從他的耳根落在他的阿賴耶識裡,他也聽到了。他到什麼時候才會感謝你?他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才真正覺悟:無量劫前,你念一句阿彌陀佛給我種種子,我今天這個因緣成熟才能到極樂世界。到那個時候他才會生感激的心,他才知道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決定不是一般慈善救濟能夠相比的。所以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示現,示現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他不做別的,每天講經。我們現在才曉得世尊做的是世出世間第一等慈善救濟事業,沒有任何一個人能跟他相比,教學。

  下面是蓮池大師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願淨業弟子,專其信,不二其心」。我們修淨土的這些佛弟子,蓮池大師在此地願我們專心,不要三心二意,就非常可惜,你這一生的機緣錯過了,你不能成就。下面舉經來做證明:「如經云,設有一法,過於涅槃,亦所不顧」。實在講這些比喻裡頭的勸導,無過於《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所說的,尤其是善導大師的註解。我們以前讀過、講過,上品上生章還特別講過。沒有任何一法能超過這一法。

  底下又說「禪宗知識,有教人但持話頭,一切不作」。這是禪宗教人持話頭,這個話頭是什麼?參念佛是誰。都是屬於念佛法門,另外一種念佛的方法,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者念幾句阿彌陀佛之後,然後再問念佛是誰?誰在念佛?禪宗裡面有這種念佛的方法。「故知原業餘門者」,原業就是原來你修學其他法門的,「尚當改修念佛」。這是祖師大德常常勸人,他自己以身作則,自己先做個榜樣給人家看。永明延壽大師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回過頭來專修淨土,成為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宗門大德給我們做榜樣,勸導學禪的人兼修淨土,他的四料簡說得很好,「有禪有淨土」,禪淨雙修,「猶如帶角虎」。虎就很猛了,又再帶兩隻角那還得了嗎!這譬喻有禪有淨土就像帶角虎。又說了,「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你看他說話的意思,把他說話真正的意思透露出來。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這是勸修禪的人,禪不能成就,回過頭來修淨土,淨土能成就。

  修其他宗派的人,天台從智者大師(天台宗的初祖),他就是念佛往生的。所以天台宗以後的祖師,一直到近代,諦閑老法師念佛往生的,倓虛老法師、寶靜法師,這都是近代天台宗祖師,都是念佛往生的。大德居士裡面,諸位曉得,民國初年江味農居士、周止菴居士,「教宗般若,行在彌陀」,這是修其他宗派,最後都是念佛求生淨土,我們不能不知道。「何況原念佛人」,何況我們本來就是念佛人,本來我們就是修淨土的人,「乃變其所守,而復他尚」,這句意思是說,我們原來就是念佛人,不是念佛人都來念佛了,何況我們原來就已經在念佛了,我們為什麼要改變自己念佛的法門再去修學其他的法門?「心懷二路,志不歸一,云何三昧,而得成就」,這是蓮池大師非常感嘆的話。心常常三心二意,一下修這個,一下修那個,志向沒有歸一。云何三昧?三昧就是念佛三昧,怎麼會成就?我們讀了這段文、聽了這些話要認真反省,我們有沒有真修?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我們有沒有三心二意還想搞其他法門。

  念佛三昧最淺的功夫成片,我們為什麼得不到?是不是如蓮池大師在此地所說「變其所守,而復他尚」。羨慕別的法門,嚮往別的法門,心懷二路,又不願意捨棄淨土,還想學其他法門,所以志不歸一,你的方向目標不一致,這樣連功夫成片都得不到。麻煩在後頭,「直至無常,空無所獲」。直至無常,無常是命終,無常來時;換句話說,你到臨死的時候一無所成,沒一樣修成功。「罔思己過,反起謗言,嗚呼謬哉」。你不知道反省自己的過失,你反認為佛菩薩講得不靈,那就是謗佛,謗佛、謗法的罪過是在阿鼻地獄,這真正是鑄成了大錯特錯,讓明眼人在旁邊感嘆不已,這個責任自己要負責。經沒有過失,法門沒有過失,是你自己犯了過失,不知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道理。

  末後一段「稱理」,這是大師註解《彌陀經疏鈔》每一節都會歸自性,教下也常常講消歸自性,這段非常精彩。連解釋往生咒也不例外,也有稱理。「稱理,則自性空,是拔業障義。自性有,是陀羅尼義。自性不有不空,是生淨土義」。這段完全是消歸自性,真實智慧。我們看《鈔》裡面的解釋,不然這三句話還是很不容易體會。

  註解裡面講「覓心了不可得,一切業障,誰為根本」。「覓心了不可得」是禪宗的公案。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法,找不到傳法的人,沒有人認識他。他老人家真正是慈悲,在我們一般人講,這個地方沒法緣,沒法緣就走了,還坐在這裡幹什麼?他能夠在那裡等待,等了不少年,等到一個人,慧可,禪宗裡面講面壁九年遇到慧可。慧可來向他請教,達摩祖師理也不理他。那個時候正是冬天下雪,慧可站在門外等候,雪已經積到膝蓋,我們從這兒就知道他站了多久。雪下得很大,雪積到膝蓋大腿。慧可看達摩祖師還是不理他,從前出家人身上都帶著戒刀,他把戒刀拿出來,把自己一隻手臂砍斷,拿這隻手臂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祖師看到這個樣子,這才開口:你這是幹什麼?他把斷臂拿來供養。達摩祖師問他:你到底是為的什麼?慧可說:我求大師為我安心,我的心不安。達摩祖師手伸出來:你把心拿來給我,我替你安。現在看到很多達摩祖師的遺像都有一隻手伸出來,那就是對慧可的。

  手伸出來,說你要我為你安心,你心拿來給我,我替你安。慧可在這句話裡面回光返照,現在他要我的心拿出來,他要替我安。這一回光返照,心在哪裡?找不到。慧可他就說了,覓心了不可得,覓就是找,找心找不到,你要我找心給你安,我不曉得心在哪裡,找不到。達摩祖師接著就說與汝安心竟,我替你安心安好了,覓心了不可得。慧可在這句話裡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達摩祖師到中國沒有白來,總是有個傳人了。慧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達摩把衣缽傳給他,這是中國禪宗二祖。真誠心求法,至誠恭敬到極處,所以言下大悟。印光大師講的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他確實去求達摩是十分的真誠心,所以他能開悟。我們今天聽到達摩跟慧可的談話,我們不會開悟,為什麼?慧可大師開悟,他真誠,誠則靈,誠就感通。我們沒有誠意、沒有誠心,怎麼看、怎麼聽也不覺悟。

  覓心了不可得,在佛經裡面,《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叫阿難去找心。心在哪裡?阿難說了七處,七個處所都被釋迦牟尼佛否定,真的不曉得心在哪裡。心到底在哪裡?遍虛空法界無處不在,你不能說心是在哪個地方,哪裡有心,哪裡沒有心,你說在哪個地方是錯誤的,在哪裡?心到底在哪裡?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為什麼?虛空法界,因心成體。《楞嚴經》上講得這麼明白,「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心在哪裡?無時無處不在,它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它不是相對的,也不是絕對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心的特性是靈知,中峰禪師在《繫念法事》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靈知心。心具足靈明覺知,也就是我們講明白一點,具足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我們的本性,見聞覺知是真心,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滅,非有非無,所有一切萬事萬物,包括虛空。所以你要真正明白,你問心在哪裡?隨捻一法,哪一法不是心?隨便拿一樣都是心,都是心變的,統統有見聞覺知。所以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一切業障,誰為根本?真正是把業障根本拔除了。真心本性裡頭什麼都沒有,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一絲不掛。

  「即心無所不具,一切功德,何弗總持」。真心裡頭具足圓滿的般若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這是總持的意思。「當總持而不立纖塵,有是即空之有,無根本而出生萬法,空是即有之空」,這兩句話意思很深,很不好懂,可是今天科學家發現了,這對我們來講是一樁好事。科學家發現有從哪裡來?有從無變現出來。我們看這物質,有也有了,有這些東西,這東西是從哪裡來?從無中來,有從空來。無中生有,有還歸無,這個發現跟佛經講得一樣。

  總持,這是有相,有相,有是幻有,剎那生滅,念念不住。我們看到這個色相,一切現象是相續相,《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露是相續相,電是講剎那生滅,楞嚴會上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的速度太快,我們看不出來。這是把空跟有的問題,空有的真相說出來。「無根本而出生萬法」,這就是無能生有,有從無當中產生。

  這下面幾句是講中道義:「即有則不空,即空則不有,不空不有,惟是一心,不越一心,是名淨土」,真淨土。本來居淨土,淨土在哪裡?淨土就在現前,問題就是你會不會?你有沒有見到?見到淨土就是見到法性。明瞭法相,性相是一不是二。相是有,性是空,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不空不有,不空是相,夢幻泡影的相;不有是性,是法性。性也好,相也好,都是一心,性相是一不是二。為什麼不是二?因為從性變現出來的相,相是唯心所現,它永遠不變自性的本能、特質,就是見聞覺知的特性跟特質它不變,見聞覺知永遠不變,但是那個相不斷在變化,但是見聞覺知是永遠不變。所以一切萬事萬物,靈知,靈知是說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活活潑潑,這就叫靈知心。

  佛法在三千年前就把這個事實真相說出來,科學家到今天才知道,知道還知道得不圓滿,才知道這一點點消息,從理論上推演出來,科學家到今天才知道。從理論上來講有這個可能,但是現在還沒辦法證實,科學還沒辦法證實。所以難得日本江本勝博士,他用水來證實這樁事情。家師也非常希望他來訪問,我們提供佛經裡面的訊息給他,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統統具足能見、能聽、能覺、能知,不僅是水,其他的物質也可以再讓他做實驗。他們會感覺驚奇,在我們佛法裡頭來說一點也不驚奇,為什麼?本來就是這樣,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經典上講的。

  我們也曾經跟家師到日本東京訪問江本勝博士的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沒有很大。他將水用針筒抽一管上來,用小盤子擺很多,滴一滴一滴的水,有祝福的水放一邊,還沒祝福的放一邊,放在冷凍庫冷凍。經過祝福的水,冷凍之後,再用兩百倍的照相機把它拍出來,拍出來放成幻燈片,它就排列出結晶來,圖案照出來,經過祝福感恩的水,圖案就非常美麗。他做很多種實驗,很多次的實驗,沒經過祝福、祈禱、感恩的水,圖案就不太好看,很亂,不好看,結晶不好看,這是我們也曾經到東京實地參訪。家師希望他可以進一步來研究,不但水,其他像泥沙、石頭、植物,樹木花草,這統統可以做實驗。這個實驗能讓所有的萬物統統得到科學的證實,確實一切萬物都有見聞覺知,不是只有動物,連植物、礦物都有見聞覺知。「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就介紹到此地。這集的時間也已經到了,我們就向大家報告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