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四十三集)  2005/5/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07-0043

  諸位觀眾,上一集我們講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一集接下來看第五小段,末後有一句話說:「觀此則發願求生,自屬當務之急」。這句話特別提醒我們,要發願求往生西方淨土是當務之急。在這裡我們能夠看到時時處處世尊、祖師大德殷勤懇切的勸導我們,勸導我們要發願求生淨土,唯恐我們把這次的機會又錯過了。所以我們只要記住,就像《行願品》裡面所說的十大願王,這十個修學綱領,末後這三願,我們前面說過了是迴向。十大願王後面三願是迴向,就是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這三願是屬於迴向,迴向菩提、迴向眾生、迴向法界。

  迴向的意義是什麼?就是把我們的心量拓開,真正恢復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知道那是我們的本願,我們本性的願本來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現在的心量這麼小,真正叫可憐,是可憐憫者。所以用這個迴向,用這個方法來拓開心量、來恢復我們的本性。

  「常隨佛學」,念念不忘佛陀的教誨,這叫迴向菩提。其他的宗教,我們也常常看到他們的經典,一切光榮都歸上帝,這是其他宗教的經典都是這麼說的,都歸真主。在佛法裡面我們沒有說上帝、沒有說真主,我們說老師,老師教導我們。我們人在世間,古時候,一個人有成就了,他一定把光榮、榮耀歸給他的父母、歸給他的老師,這樣來報父母養育之恩,老師教化之恩,念念不忘,感恩的心。這個感恩的心遍虛空法界,這是迴向菩提。

  「恆順眾生」是迴向眾生。這裡頭最重要的是「順」,順不是暫時的順,不是有限的順,恆順,無限的、永恆的。你看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在九法界裡頭教化一切眾生,這給我們做了好榜樣,順,你想要學什麼都幫助你。只有一種不幫助,你學不善的,學的是惡的,這個諸佛菩薩不會教你。只要是善的,沒有一樣不教!大善、小善統統教。不辭辛勞,不怕辛苦,不怕勞累,哪一個地方有求,哪一個地方就有應。

  世尊為我們所示現的,當年在世,那個時候,要知道沒有現代交通工具這樣方便,出家人出門都是步行,走到哪裡就教到哪裡。世尊,他的足跡、他所走的,走遍了整個印度,常常在旅行,最南端走到錫蘭島,今天說的斯里蘭卡這個國家,當年釋迦牟尼佛也走到這個地方。這一種示現就是千處祈求千處應,哪一個地方有請,請他去教學,那他就去,只要有人請,他就去。他的學生裡面有不少是菩薩。

  菩薩沒有人請,主動去,作一切眾生不請之友。但是佛一定要請,為什麼?佛代表師道,代表老師的身分,所以要尊師重道,一定要請,要請法。菩薩是同學,同學就不要那麼嚴肅,你不請我也能主動來。

  但是這裡頭還是有一個條件,要先打聽一下,這個地方、這裡的人,去向他們講佛法,是不是能夠接受,能夠接受,歡喜聽,能夠聽得懂,這樣沒人來請,菩薩也會主動去,不請,他就來了,恆順眾生。絕對也不能執著一個法門,你說這個念佛法門多好,太好了,但是這個地方的人,他若不能接受,那你就不能拿出這個法門。你要先去打聽他是想要什麼樣的法門?你要知道。他能夠接受什麼?你要曉得。歡喜什麼?你也要曉得。這樣你說法就契機了。就是他當前所需要的,你要知道。這是學經教的同學要特別注意,觀機!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說法契機、契理,這就是成功的教學。

  最後一願,「普皆迴向」。普皆迴向,心量完全拓開了,一絲毫的拘束都沒有,真的是遍虛空法界。遍虛空法界就是圓滿的性德,自性!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都是自性所現,唯識所變。佛在《華嚴經》上說得很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普皆迴向就是迴向我們的心性、我們的自心、我們的本性,一切統統歸到自性。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從自性裡面發生,最後回歸到自性,這就叫大圓滿!

  所以這個願王「不相捨離」,人在臨命終時,所有一切都離開,你都帶不去,這個願王能夠帶去。無比殊勝的淨業,它跟著你走。「一切時中,引導其前」,它引導你,引你到哪個地方?引導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十大願王決定引導你到極樂世界,這是普賢菩薩的願。「觀此則發願求生,自屬當務之急」。「當」是當下,就是現前、就是現在。「務」是要做的,現在要做的。「急」是立刻就要做的。你要是真正明白、了解了,當下立刻就要做,其他一切要放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與經教相應。

  經教的真正的精神、義趣是什麼?「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就這八個字。佛在經教裡面所說的,我們全部接收過來,這叫「受持」,全部接收過來,完全變成自己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是虛幻的、是假的,那是業、不善業,統統放下,要把如來經教全部拿過來,來代替,代替我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將我們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完全與經教相應,這是「受持」,受就是接受,持是保持,不能將它失掉,一天都不可以失掉,一剎那都不能失掉,這是受持。

  「讀誦」是溫習,天天溫習,天天讀經、誦經,這是溫故知新,長時薰修,薰修久了,就開悟。悟了之後怎麼樣?「為人演說」,那就是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裡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為別人表演,為別人演說,一切為眾生,不是為自己。一切作為都是在表演,表演給眾生看,這是覺悟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覺悟的行業,覺悟的處事待人接物,念念覺而不迷,過佛菩薩的生活,這裡頭有大自在。

  孔老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習」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落實,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時」是時時不間斷。後面,「不亦說乎」,用我們佛法裡面講的,法喜充滿,真正快樂,法喜充滿。這個喜悅不是從外頭來的,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法喜。末後這一小節:

  「經云,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是經文說的。「所謂觀音、勢至,把手共行」,把手就是牽手,手牽手。你在西方極樂世界,你跟觀音、大勢至菩薩是手牽手共行,經行、散步,聊天、談論佛法,你說這個多快樂!「文殊、普賢,親為勝友」,那都是等覺菩薩,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他們常常在西方極樂世界。「勝友」是最好的朋友,最殊勝的朋友。這是描寫你在西方極樂世界生活的狀況、學習的狀況,你的周圍是哪一些人﹖諸上善人!「則薰陶有自,成佛無難」,這一點都沒錯。我們講長時薰修,薰習時間若很長,這有原因的,不是沒有原因的。修學都要經過長時間來薰習。

  所以極樂世界為什麼成就會那麼快、成就那麼殊勝?我們這個世間為什麼不能跟它相比?你在這裡一看就曉得。在我們這個世間怎麼可能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平起平坐,跟他們手牽手來學習佛法,沒這個道理!我們這個世間沒有這個情形,菩薩地位太高了,我們是凡夫,差他們差的太遠了。但是到西方極樂世界環境不一樣,怎麼不一樣?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都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往生到西方跟他們是什麼關係?同學。他們跟阿彌陀佛學習的時間較久,我們才剛往生,才開始跟阿彌陀佛學習。身分,他們是學長,我們是他們的學弟,學長當然要照顧學弟。我們有什麼問題不好意思請教阿彌陀佛,可以請教學長,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問他們比較方便。我們一天到晚跟這些諸上善人生活在一起,所以成佛不難。

  下面這幾句話,慶幸的話,「此生有幸,獲見獲聞,可不願生歟」?我們這一生真的有幸,真正幸運,實在講太幸運了。你能夠見到這個事情,能夠聽到這個經典,你還不願意往生嗎?你要曉得這一往生就成佛了。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大事因緣,沒有任何事情能跟這樁事情來相比,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確確實實無與倫比。這樁事情要是錯過了,你說這是多大的損失,沒有人能說得出來,這損失太大了。

  一生成佛的因緣,蕅益大師說得好,為什麼你會疏忽?疏忽是什麼?很想去,但是不肯認真修,原因在哪裡?不信!不是真信,在一生當中,甚至於天天讀這個經,天天講這個經,半信半疑。他信什麼?還是相信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他還是信這個。這兩樣擺在面前,他會爭取什麼?爭取這個地方的名聞利養,取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他不取念佛,錯在這裡。所以祖師對於這樁事情很痛心,痛心,不是說這一生沒有機會聞到這個法門,若這一生沒機會遇到,那是他的業障深重,他這一生遇不到。是痛心什麼?你遇到了!遇到怎麼樣?當面錯過。不能夠依教修行,依舊還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依舊還造作十惡業,你說這要怎麼辦?

  真正明白的人,真正相信了,他的樣子非常明顯,十惡業馬上斷除,他不會再造十惡業,他決定修十善業道。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你要跟他們在一起,我們雖然不能修到上善,也得要有個下善!連下善都沒有的話,你怎麼能跟上善的人在一起?所以真正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決定斷惡修善,這是肯定的,決定與大菩提心相應。這個大菩提心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真誠,他心決定真誠,一切時一切處,所謂是一味的真誠心,沒有二念。決定是清淨心,決定是平等心,決定是正覺心、慈悲心,念念起心動念跟這個心一定相應。

  我們知道這個人覺悟,這個人回頭了,這個人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如果說我信了,我天天念佛,念佛堂二六時中都不缺課,每天去念,但是心地不清淨、不平等、愚痴、自私、不誠實,這不能往生。古大德講的這樣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心行不善,只有口善。身口意三業,身跟意不善,只有口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沒罵人,念佛這是口善,但身、意不善,這去不了。你看《無量壽經》,經文一打開,世尊就交待我們善護三業,這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基本條件。頭一個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就是十善業!念佛還要造惡業,將來到哪個地方去?地獄道去。

  諸位若看《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這是清朝乾隆年間灌頂法師的註解。這個《疏鈔》最後一段是講念佛人有一百種不同的果報,頭一句就是念佛人墮阿鼻地獄。

  過去導師淨空上人講經也時常說到,他年輕的時候,剛剛學佛,看到《疏鈔》,祖師的註解,他對這一段話非常的疑惑。「念佛念得再不好,也不應該墮阿鼻地獄,怎麼會墮阿鼻地獄」?他就拿著經書請教李老師,祖師的註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想不通,沒辦法理解。請教李老師,李老師一看,「這是大問題,我不跟你一個人講,我在講經的時候才跟大家說明這件事情」。口念彌陀,不斷惡業,他還是造惡業。惡業裡面最嚴重的是謗佛、謗法、謗僧,毀謗三寶怎麼不墮地獄?你念那個佛不管用,救不了你。這就是說念佛的人,還是造惡業,當然就墮惡道。在灌頂大師這段經文,念佛的人念佛目的是求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欲!這樣發的心態不對,這樣墮地獄。

  這裡頭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自讚毀他!就是現在我們也常常看到,無量法門,我這個法門好,別人修的法門都不行。你要曉得每一個法門都是佛說的,你說那個法門不行、不好,那個法門誰說的?佛講的。佛講的,你說它不好,不是謗佛嗎?法是佛說的。不要說別的,我們單單說《無量壽經》,大家知道的,《無量壽經》有十二種的譯本,但是歷代有七種失傳了,傳到現在,在《藏經》裡面還有五種。五種,你要說這個好,那個不好,都是謗佛,這不能說,不能這樣說。它要不好怎麼能流傳下來?能夠流傳下來一定有流傳的價值。

  中國古聖先賢對於這個價值觀看得很重,你要沒有這個價值,人家不肯給你流通。流通的成本很大,不像現在科學技術發達,印刷術發達,書本很容易,成本很低,古時候不容易,要印一本經,那不是印的,用手抄的。它們是以後有木刻板的發明,那時將經文的文字刻在木柴的木板上面,一塊版印一張,印一頁,一張一張來印,速度也是有限,很慢,雖然比抄寫的快,但是跟現代印刷術來比,那差太遠了。

  民國初年印刷算不錯了。民國初年我們看到的經本,木刻的印刷本,還是很費事。一個人做一天,工作八、九個小時,能做幾本書?以前,書是一卷一卷,一卷並不多,一卷大概現在算起來是六、七十頁,一天只能做六本。一個人工作八、九個小時,一天做六本。我們曾經到南京「金陵刻經處」去參觀,木刻版的印刷。現在比以前進步,以前用松煙,現在是松煙裡面再調油墨,比以前那時候較進步。還是一張一張這樣來印,紙放在木板上面,再用一支鬃刷從上面刷過,然後把它拓印下來,這樣才印一張出來,這工事還是很費事!一天做八個小時,一個人只能做六卷。現在印刷機器太方便了,印幾千本經書,三、四天就完工,就完成了,機械化的作業。從前用人工,所以印刷工資成本價值很高、成本很高,一般人家真的買不起。

  民國二十幾年的時候,商務印書館有一部《辭源》,它是精裝本,上下兩冊。這部《辭源》,沒有現在印的這麼好,那是民國二十幾年印的。在當時多少錢?大洋五錢,五塊錢,那時候叫做大洋。五塊能做什麼用途?跟諸位說,一家有四個人,四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就是說四個人,一家子一個月生活費,五塊大洋就夠了。一家四口人,一個月的生活費,你要去買書,才買一部《辭源》,一家四口一個月的生活費才買一部書。你就曉得那個時候的書有多貴!較富有的人家,較有錢的人,他才有能力買書放在家裡面。古時有錢人買經書放在家裡面,就像現在有錢人買古董一樣,買來家裡珍藏,當作珍寶來供養。

  所以以前人讀書都非常的珍惜,因為要得一本書確實真不簡單。所以讀書,這個書上面決定不能隨便畫,這是不行,不可以。你若想在書上面做個記號,自己要劃個重點,要怎麼辦?你要自己抄,另外再抄一本。所以以前的讀書人,肯定的,他喜歡一本書,一定自己去抄,自己再抄一本。自己專用,你就可以在這本書裡面劃個圓圈,或劃個線,可以用顏色筆來做記號。原本的這本書真寶貝!要保存的很完整。你自己讀了之後,還要傳到底下一代,下一代還再傳下一代,所以不能有一點污染,不能把書弄髒了,決定不能損壞。以前對書本這樣珍惜,哪有像現在這樣子,現在實在講是科學技術太發達,書本變成廉價、不值錢,大家就不重視了。以前確實看作寶貝!

  現在我們再看第三段「頓超絕待」,這有四個小段。第一個小段,「下凡眾生,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這四十一因位就是十住至等覺,四十一個位次。「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必補佛位,與觀音勢至無別」。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前半段。「下凡」是指的什麼?凡聖同居土下輩往生的,就是下三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就念不退了。不但是念不退,圓證念不退。如果單單講念不退,可以說他只能夠等同初住菩薩,我們可以這樣看。如果講圓證三不退,那就不得了,圓證三不退是誰?是等覺菩薩。蕅益大師在此地肯定圓證三不退是等覺菩薩,所以「超盡四十一個因位」。

  這四十一個因位,菩薩的因位,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凡夫一往生到西方就超過四十一個因位,真正是難信。所以往生西方的凡夫,你要說他是凡夫,他一生當中決定成佛,「必補佛位,與觀音勢至無別」,跟等覺菩薩沒有兩樣。他是下凡眾生,在極樂世界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事實真相。後面這一段說:

  「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這是說他是凡聖同居土下三品的眾生,你要說他是一生補處,這就不能這樣說他,一生補處是等覺菩薩。為什麼不能這樣說?因為他是凡聖同居土下三輩往生的,凡夫!煩惱一品都沒斷,所以你不能說他是等覺菩薩,他確實是凡夫。

  這個事情,「此皆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教網」是教學,在一般通途教學裡頭沒有這個狀況。教網裡面講的,凡夫,五乘佛法裡面,你所學習的是人天法,「五戒十善,四無量心」,你學這個。凡夫在六道裡面所修學的「五戒十善,四無量心」,人道、天道的善法,這是凡夫!聲聞學四諦法,緣覺學十二因緣,菩薩學六度萬行,這五乘佛法是講教!一般通途的教學、教理是這樣,在我們這裡教學這些東西,都沒有辦法適應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狀況。往生到西方,一個凡夫往生到西方跟等覺菩薩都住在一起,好像小學生跑到研究班跟他們一起讀書,這在他方世界都沒有這樣的情形,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情形。

  「剎網所不能例」,剎網是講世界,所有世界裡頭也沒有這個事情。凡夫決定是在凡聖同居土,決定不在方便有餘土。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決定是住在方便有餘土,不在實報莊嚴土。法身菩薩決定是住在實報莊嚴土,決定不在凡聖同居土,這是講剎網。剎網就是說你修學到什麼階段,所住的世界不一樣,境界不同。西方極樂世界破了十方世界諸佛的例子,凡聖同居土的人,凡夫住的凡聖同居土,也能跟等覺菩薩住在一起,等覺菩薩是住實報莊嚴土。為什麼凡聖同居土與實報莊嚴土能連在一起?所以這是十方世界的教下都沒有這個事情,沒有這個例子。四土裡頭也沒有這個狀況,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有這種情形。這稱為特別法門,它的特別在哪裡?我們在這裡看到了,特別在凡聖同居土。我們在這裡看到了,真的特別!

  這是講「頓超絕待」。這一段很重要,你真的了解之後,你對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信願,你不但能生得起來而且堅定,對於這一生取西方淨土,這是關鍵的地方,這是很關鍵的。你對這個情形要徹底了解,你才會發願要往生到西方,要不然這個願很難發起來。住這個世界住習慣了,不想到西方去,就是不知道西方世界它的好處、它的特殊在哪裡?對這個了解還不夠深入、不夠徹底,所以這個願,信願生不起來,一旦了解徹底,信願自然油然而生,這是我們的關鍵。

  「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這是講一般諸佛剎土。所有諸佛的世界,都有這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每一尊佛的世界都有這四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四土。但是這個四土是說凡聖同居土就是什麼?就是六道輪迴。十方諸佛世界凡聖同居土都是有六道,出六道輪迴太難太難,「最難透脫」,這關最難突破。佛祖說這個話,我們細心去思惟、去觀察,一點都沒錯。

  想想我們今天在同居這一關,有什麼能力超越六道?古來祖師大德說,末法時期除淨土之外,你修學任何一個法門,在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不能成就是說你這一生不能超越六道輪迴,為什麼?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你的定功一定是要達到九次第定,你才能夠超越三界六道,三界裡面的四禪八定還沒有出離六道輪迴。所以你要想想看,想要超越六道輪迴,你的定功要超過第八定。

  《楞嚴經》上佛說的,阿羅漢所證得的是第九定,九次第定就超越了。我們一生當中能夠做到這樣嗎?我們有這個能力嗎?現在科學家說的,這就是不同空間維次,照佛法裡面來講超越六道輪迴,諸天有二十八層,天有二十八層,三界二十八層天,二十八種不同維次空間,你要超越二十八種不同維次空間,才能出得了同居這一關,生到方便有餘土。

  古時候正法、像法時期還有人修行證果,脫離六道輪迴。但是現在已經到末法,末法時期就不行了。我們修學靠自己的戒定慧,要斷煩惱,這我們一生當中做不到。這個話民國初年倓虛老法師講得好,我們大家去看倓老的書就知道,看倓老寫的《影塵回憶錄》,那本書是倓老的傳記。過去導師淨空上人是不曾跟他見過面,但是在一個機緣之下有拿到他的錄音帶,拿到他的錄音帶,就是他在香港佛七的開示。

  這一集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多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