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八十九)  2006/04/0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089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八十九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法事裡面的十大願王,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我們講到第一「禮敬諸佛」。

  禮敬諸佛不但包括過去佛、現在佛,還包括未來佛,乃至包括無情的萬物,這都是屬於諸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對有情的眾生要禮敬,對無情的眾生也得要修禮敬。對無情要怎麼禮敬?比如說桌子、椅子,我們好好愛惜使用,不可以任意損壞,擦乾淨,保養好,對任何一樣東西都是這個心態,這就是禮敬諸佛。地掃乾淨,東西擺整齊,這就是對物的禮敬。對人、對一切動物要禮敬,對人有禮貌,這是我們一般講的禮節。過去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有編一本《常禮舉要》,這就是說平常人與人往來相處,在社會上、在家庭、在一個團體,這當中應該怎麼個做法,符合禮敬。禮就是對人的敬意、尊敬。對物,比如說動物,對動物就是愛護動物,就是對牠的禮敬。比如說佛門提倡不殺生、護生、吃素念佛,不可任意傷害這些動物,這是對動物的禮敬。對天龍八部鬼神的禮敬,這是對於其他一般宗教的神明也要禮敬,要尊敬。

  所以禮敬諸佛,這是圓滿的。不只對佛菩薩禮敬,將對佛菩薩的禮敬推廣到對一切眾生,一切萬物,這個禮敬諸佛才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精神,這點我們必須要知道,所以這裡的禮敬諸佛跟一般經典講的意思就有差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禮敬諸佛,這才是究竟圓滿的禮敬,這點我們要知道,我們如果能做到,這就是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他也有等級的,初發心的普賢菩薩,十信位的普賢菩薩,十住位的普賢菩薩,十行位的普賢菩薩,十迴向位的普賢菩薩,十地位的普賢菩薩,等覺位的普賢菩薩,這個位次總共有五十一個階級。只要修普賢行的人,統統叫做普賢菩薩。我們淨宗學人修普賢行,我們看《無量壽經》,你展開,還不到正宗分,在經文的序分,前面是列與會大眾,就是參加《無量壽經》法會的大眾,排列出來,與會的大眾名號後面頭一句話,「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什麼是普賢大士之德?就是這十句,十大願王。所以要知道,淨宗同學,只要是真正修淨土宗的,你是修什麼菩薩?你是修普賢菩薩,這我們在《無量壽經》序分經文看得很清楚。

  我們近代弘一大師大家都知道,弘一大師早晚課念什麼?念《普賢行願品》。他是修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不念《無量壽經》、不念《阿彌陀經》,他念《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由此可知,弘一大師他一生所修的是十大願王。你仔細看他,他學佛之後,歸信淨土之後,他的表現,他的生活,他處事待人接物,是不是像這個十大願王?他是不是真正在做?我們細心觀察,看他的著作,他真做。他無論對什麼人都恭敬,無論對什麼事他也恭敬,他對事對物都恭敬,落實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在他日常生活當中,他落實了,弘一大師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

  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從禮敬。對人傲慢,對別人不知道尊重,不知道關懷,不知道協助,這就不是學佛,還是在迷惑顛倒,你這一句「禮敬諸佛」沒做到。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誤會諸佛是已經成佛的人,看到諸佛就是已經成佛的這些諸佛,我們如果這樣看就不是普賢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的意思,不是這個意思。這個諸佛是講三世諸佛,三世,過去世,過去已經成佛,現在成佛的現在世,還有未來佛,未來會成佛。未來佛是誰?就是現在一切眾生,統統是未來佛。所以最重要的,我們眼前是對未來諸佛,未來諸佛就是現在所有一切眾生,包括動物、蚊蟲、螞蟻,這都是諸佛,你能禮敬嗎?樹木花草都是諸佛,這個範圍太大,意義太深了,微妙至極。所以這是淨宗修學的標準。

  我們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知道恭敬,現在這個時代真的是無禮無敬,不懂禮貌,不知道尊敬別人,這樣怎麼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家師 淨空上人講《無量壽經》、講《阿彌陀經》都跟大家說過,極樂世界是普賢法界。凡是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統統是普賢菩薩,四土三輩九品都是修普賢行,《無量壽經》上有明白的經文。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淨宗初祖,他教導我們就是代表阿彌陀佛教導我們,我們能信、能理解、能接受,能認真奉行,要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來學習。

  普賢菩薩在遍法界虛空界,與一切眾生(這個眾生不但指有情眾生,還包括無情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這些眾生),情與無情決定沒有對立,這真正禮敬。有對立,「禮敬諸佛」這一句就不能做到,所以普賢行是最難修的。大乘經教常講,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你要想證得圓滿的佛果,你得修普賢行。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於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全部都是修普賢行,是修究竟圓滿的佛道。這是說十大願王的第一願「禮敬諸佛」。第二願:

  【二者稱讚如來。】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前面講「諸佛」,這裡換成『如來』,這什麼意思?諸佛跟如來是一還是二?跟諸位說,諸佛跟如來不一不異,不是一也不是二,但是它確實有兩個講法。「諸佛」是從相上說的,從事相來講,「如來」是從性上說的。一個講相,一個講性,性就是本性,相就是外面的事相。我們知道自性有本能,本能是什麼?是覺知,就是世尊在《楞嚴經》上講的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自性,或者經上另外一個名詞叫做法性,它的本能,永遠不生不滅,遍法界虛空界。除了本能之外,它還有本德,這個德也是遍法界虛空界,遍滿虛空法界。本德是什麼?就是佛門講的是慈悲,一般人講愛心,慈悲愛心是我們的本德,我們本來的性德。

  所以每個宗教裡頭都講慈悲、都講愛心。佛法講慈悲,伊斯蘭教《古蘭經》裡面講仁慈,基督教《新約》、《舊約》講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所有宗教裡面都講到愛心、仁慈博愛。所以「愛」是宇宙的真理,宇宙的真理就是法性的本德,本來具足的德性,這樁事情日本江本勝博士從實驗水結晶裡面發現出來。這是給水一個訊號,水也能看能聽,能接受人給它的訊號,什麼訊號最好?「愛」跟「感謝」,這兩個訊號它反應的結晶是最美麗的。他實驗了八、九年,他肯定「愛」跟「感恩、感謝」,他說這是宇宙的真理,我們知道,我們學佛的人知道這是性能、性德,性能是見聞覺知,性德是仁慈博愛。

  家師 淨空上人在新加坡,跟新加坡九個宗教往來,家師就講了幾句話,說一切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愛,一切宗教救度眾生的宗旨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仁慈博愛、離苦得樂是所有一切宗教的共同理念、共同教學的目標。在這個前提之下,宗教怎麼不能團結?怎麼不能和睦相處?怎麼不能互助合作?能。家師跟這些其他宗教人事接觸,果然大家能夠溝通。過去家師也兩次訪問日本,與日本基督教領導人接觸,談話之後都非常歡喜、非常和諧。我們根本的理念是仁慈博愛、離苦得樂,不管哪個宗教都有這個共同的目標。

  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講的,有果必有因,我們在因上下功夫。因是什麼?破迷開悟。一切苦是從迷來的,一切樂是從悟來的,悟了之後就快樂,迷了之後就痛苦,所以破迷開悟的果報就是離苦得樂。破迷是因,得樂是果。破迷開悟,一定要已經開悟的人去教導那些還沒開悟的人。佛在經上常常講,已經覺悟的人要為沒有覺悟的人,為他們演說,演是表演,做給他看,說就是跟他說明。我們很快樂的生活要做出來給他看,讓他看到會生歡喜心,他會來向你請教,你再詳細跟他說明,讓他也能覺悟,覺悟就快樂了,苦就離開了。

  所以這前面兩句,前面這第一句,諸佛是從事相上說的,一切恭敬,決定不能有分別、有執著。對善人、惡人,冤家對頭,對我們有恩情的人,都要平等心、恭敬心,要有禮貌、要尊敬,這個禮敬是一樣的、是平等的,沒有分別的。但是稱讚就不能跟禮敬一樣,稱讚這就有差別了,他所作所為若與性德相應,這就要稱讚,與性德不相應不稱讚,不能讚歎。不像禮敬,禮敬是完全平等無條件的,稱讚是有條件的;換句話說,讚歎善的,不稱讚不善的,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不善,惡,你還讚歎,你這樣怎能教化眾生?怎麼能改良社會不好的風俗?所以善的稱讚,不善的不稱讚。

  不善的人、不善的事,我們有禮敬,禮貌是一定要的,但是沒有讚歎,沒有稱讚,善人善事我們有禮敬又有稱讚,差別在這裡。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參訪勝熱婆羅門有禮敬沒有稱讚,參訪甘露火王有禮敬沒有稱讚,參訪伐蘇蜜多女也是一樣有禮敬沒有稱讚,為什麼?勝熱婆羅門表現的是愚痴,不善;甘露火王表現的是瞋恚,不善;伐蘇蜜多女表現的是貪心、貪欲,這也不善。所以對於貪瞋痴這一類不善的心行不讚歎,但有禮敬,所謂是孔老夫子講的「敬而遠之」。「遠」不是說不跟他往來,不是這個意思,是不能向他學習。我們只能向善學習,不能向不善學習。所以不善不讚歎,這裡頭就有分寸。禮敬就沒有分寸了,禮敬是平等的,不善的你也是要對他有禮貌,要尊敬。為什麼?因為一切眾生性本善,我們尊敬他的本性,本性大家都是善的。

  善當然要尊敬,但是習性,就是我們的習慣有好有壞,習性裡頭有善、有不善。禮敬完全看本性,不看習性,所以對於惡人都禮敬。稱讚,我們就要重視習性,習性裡面有善有惡,我們要揚善隱惡。善要表揚、要讚歎。惡不說,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放在口上,讓作惡的人自己去反省。這些統統屬於教育,讓這個作惡的人自己會感到:我做一點小的善事人家讚歎,我做這麼多壞事人家一句話都不說。不是人家不知道,大家都知道,知道但是一句話都不批評你,讓你自己良心發現,讓你自己回頭是岸,這個好。用世俗的話來說,就是我們要原諒別人的過失,不要去責備他的過失,希望他能夠改過自新,這就叫普度眾生。又保持自己的身心清淨,純淨純善,決定不把不善放在我們自己心裡頭,決定不把不善放在我們口裡面。我們的身語意純淨純善,又能夠感化那些不善的人,感化不善的事,你說這多好!這是聖人教我們的。

  【三者廣修供養。】

  這前面不但是形式、口頭,還要有具體的行動。那是什麼?看到別人有苦難,你真正能幫助,不要人家來請求。我們看到、聽到,主動盡心盡力去幫助,不附帶任何條件去幫助。供養就是布施,布施裡頭有恭敬心就稱供養,布施裡頭沒有恭敬心,我們就稱布施。加上真誠恭敬,這個布施就叫供養。所以普賢菩薩不是修布施,修供養,『廣修供養』。我們聽到別人遇到有災難,自己細心審察、觀察是不是真的,確實是真的,我們聽到這個事情就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這是義務,沒什麼條件好講的。

  澳洲和統會在2003年也到布里斯本看家師,他們說要組一個醫療團到西藏幫助有白內障的藏胞治療。現在這個機器非常發達,手術很方便,十多分鐘就可以將白內障去除,恢復他的光明。所以家師 淨空上人聽到這個消息也主動捐了兩台機器,送給這個醫療團上西藏去做這個供養。護理人員,五位眼科醫生,五位是普通科的醫生,還有一些護理人員。我們台灣也有醫生、護理人員參加這個行列。我們也響應家師 淨空上人這個義舉,幫助西藏的藏胞恢復光明。這就是屬於廣修供養,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講。

  凡是人家有困難、有需要,我們能力做得到就要盡心盡力去修供養,不要等人家來勸。我們知道,確實這個事情他有需要,我們做得到,應當就要盡心盡力,這當中沒有一絲毫的勉強,不要等人家開口。我們要養成一個布施供養的心,有布施供養的行為,不用等人家開口,但是自己要審察這個事情是真的還是假的。現在社會上騙人的也很多,我們也不能隨便被欺騙,所以一定要細心觀察這件事情是不是真實的,確實有這個需要,我們就應當出錢出力盡心去幫助,修廣修供養。我們再看第一時開示裡面十大願王的第四條,懺悔,普賢十願第四願:

  【四者懺悔業障。】

  古人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懺悔」這個修法可以說是遍一切世出世間的聖教。我們遍觀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他們的教主、先知、傳教師,無一不是教人常常悔改。悔就是懺悔,改就是改過,把過去錯誤過失改正過來。在佛法裡面,懺悔這兩個字是梵華合譯。懺是懺摩,是梵語,印度話;悔是悔改,這是中文的意思,因為梵文的懺跟中國的悔改,意思很接近,所以翻經的法師把它連起來講,懺悔。

  懺悔這個方法著重在發露,什麼叫發露?露是顯露出來。我有過失,做錯了,不必隱瞞,能夠跟大眾宣說,在大眾面前說出自己的過失,接受大眾的責備、教訓,然後能改過自新,後不再造。這是懺悔真正的功德,後不再造。早年家師 淨空上人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導他。那個時候家師剛剛接觸佛法,佛法裡面這些規矩、儀式是一無所知。大師非常慈悲,告訴家師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懺悔在佛法裡頭非常重要。什麼叫懺悔?知過能改,後不再造。知道自己過失在哪裡,能夠改過來,以後不再造同樣的過失,這就叫做懺悔,真正懺悔。儀式,章嘉大師說不重要。

  懺悔最要緊的是自己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家師過去在講席當中也講過,說什麼叫開悟?佛家講開悟,什麼叫開悟?開悟我們聽起來覺得很玄妙,以後經教接觸多了才真正明瞭什麼叫開悟。知道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把過失改正過來叫做懺悔,懺悔是真正修行的功夫。這個修學方法裡面最難的是知道自己的過失,人能知道自己的過失,這個人就不迷,這個人就覺悟了,他有發現自己的過失。

  過失無量無邊,從起心動念到言語造作。《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說「閻浮提眾生(就是我們地球上的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個話我們初學佛的人聽到,感覺好像佛經講這個話好像太過分了。「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會覺得未必是這樣。有些人起心動念,他也不是完全惡念,也有起善念,難道起善念也是罪過嗎?所以這有個標準,要對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個標準,《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大乘佛法。

  佛說法,標準不同,不同的程度,標準不同。無論一個人是善念、是惡念,善行還是惡行,以佛法的標準來講,你要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在諸佛菩薩、大徹大悟的人眼目當中,那個善都不是真善。真正的善是怎麼樣?真正的善決定超越輪迴。能夠超越六道輪迴,不必再生死輪迴,這個善是真善。再超越十法界,那個善又更加純善。不能超越輪迴,雖然有善念,還是在六道裡面,無法出離。雖然生到人天道,但是無法出六道,無法了脫生死,那不是罪是什麼?以佛法的標準來說,那就是罪。所以你要從這個層面去看,你才曉得佛經講得不錯,這個標準不同。如果你以人天道的標準來說,當然善念對三惡道的惡念來說,當然這個善念是善,但是對超越六道來說,人天善道以阿羅漢以上的標準來看,當然在六道都是惡。

  我們六道裡面的眾生,心地善良,不為自己,為國家、為民族、為一切眾生,好事,難得,這算世間的聖人,但是怎麼樣?見思煩惱斷不掉,名聞利養可以淡一點,不能連根拔除,捨己為人還是有限度。雖然是殺身成仁,成仁取義,還有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那個仁,執著那個義,我要做仁人,我要做義人,有這個執著出不了三界,在人天善道。這個裡頭道理很深,如果不是深入經藏契入大乘,佛菩薩許多的這些言論我們真的很不容易理解,不容易理解還不打緊,往往還把許多地方的意思錯解、誤會,那就真叫「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看起來好像差一點,但是一發展下去,那個差別幾千里。於是讓我們想起開經偈最後一句說「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不容易說出來。

  「願解如來真實義」是非常難的事情。早年家師聽過李炳南老居士講過,講開經偈這一句,他說我們彼此的意思都不知道,我們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我們想想沒錯,誰能解如來真實義?我們把水平降到最低,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個一、二品,到這個地位你才能解如來真實義。你的煩惱習氣沒斷,你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是自性清淨心圓滿的流露,我們把自性清淨心完全迷失了,這是其中的道理。我們曉得這個道理,我們聽了就會點頭,真的是不解如來真實義。

  我們今天努力要做的是先要斷見思煩惱,從哪裡斷起?這個家師常常講,跟同學大家互相勉勵,他也認真努力在學習。我們要放棄自私自利,要放棄名聞利養,要放棄對五欲六塵的享受,要放棄貪瞋痴慢,這是頭一關。如果這些東西存在,我們在大乘法連邊都摸不到,搞來搞去還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怎麼會沒有過失?必須把這個真正放下,放下之後,你才能看破,看破是智慧現前,恍然大悟。大悟是有層次的,恍然大悟實際上是悟了一點。過幾天,或者過幾個月,又有一次恍然大悟,又多悟一點。古德常講,說我們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成大徹大悟。

  你想要開悟,你不把這些煩惱習氣放下,你悟不了。佛菩薩在經典上講的這些話,我們聽了之後,說實在話,似懂非懂,不是真懂。真懂了,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會改變,跟沒有懂得之前完全不同。沒有懂得之前,你是凡夫;真正懂得了,你是聖人,超凡入聖,破迷開悟了。聖人的心思,聖人的行為,他所表現出來的是捨己為人。你仔細觀察,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經典裡面所說完全相應;你細心觀察,他所說的就是他所行的,他的行為。經典裡面所說的就是佛菩薩所行的,所以我們細細觀察釋迦牟尼佛,你看他一生,他的行業跟經上講的一不一樣?凡是覺悟的人,他一生表現,無論是在生活上、工作上、處事待人接物,拿經典的標準去對照決定相應,那叫真學佛,真正把自己的業障懺除盡了。

  懺悔特別對業障來說,業障我們前面講過,迴向偈裡頭常常念「願消三障諸煩惱」,這句話就是懺悔業障。業障的前面是惑障,迷惑,業障的後面是報障;報是果報,惑是無明,業是分別執著,我們用《華嚴經》這個說法。如果用一般大乘,佛所講的術語,惑障就是無明煩惱;業障就是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是屬於業;報障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果報,這叫三障。三障裡頭有因有果,如果詳細說明,有因、有緣、有果。業是因,惑是緣,六道依正莊嚴是果,是苦。所以懺悔業障,我們對這個理論境界要有深入的認識了解,然後才知道怎麼懺悔業障,業障到底是什麼東西。這集的時間已經到了,「懺悔業障」這第四願我們就先講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跟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