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六十集)  2005/11/1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060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名聞光佛」,這一段還沒講完,我們今天接下來還是從這一段看起。「名聞光佛,表修慧小成」,這尊佛表法的意思就是小有成就了,小有成就你就有名聞,我們現在講的知名度,你小有成就就有知名度,外面知道你的名聲,對你讚歎,「必有名聞」,這個時候是一個重要的關口,如果你要是墮落在名聞利養裡面那就失敗了。名利是關口,要能突破,你要是不能突破就被它障礙住,依舊搞六道輪迴。所以「名聞如暗影」,這是從比喻上說,名聞好比是暗影,你依舊要用智慧的光明去照破,所以「智光照即滅」,這是比喻「必捨名聞利養,無妨道業增進也」。人,可以說多數人,大多數的人名聞利養一現前,他就糊塗了,他起了貪著之心,從貪著又起貢高我慢,自己以為很了不起,輕慢別人,這也是煩惱現行,這就墮落了。

  諸位都讀過《慈悲三昧水懺》,這個水懺在我們佛門很流行。你看悟達國師,十世高僧不是容易的事情。悟達國師他十世都沒有墮落,死了之後還到人道投胎,又來做人,而且一次比一次福報大,為什麼?他修得很好,持戒、修定、修福,福慧雙修,生生世世經過十世為高僧,到第十世福報太大了,做了皇帝的老師,成為國師。這一天皇帝供養一個沉香寶座,送他一個沉香寶座,我們一般講太師椅,這個太師椅很大,整座太師椅都是沉香做的。我們知道沉水香,一般樹木木材放在水裡是浮在水面,這個沉水的樹木入水是沉到水底,所以非常名貴的沉香,所以沉香是算兩的。你想想看一座太師椅要用多少的沉香去做,所以非常的名貴,這是皇上供養他的老師,國師。悟達國師接受這個沉香寶座,心裡非常歡喜,起了我慢心,覺得這個國家、這個時代有多少大法師,誰能坐上這個寶座?只有他一個,除他之外沒有第二個人,我慢心生起來了,我慢心一起,護法神離開了。

  護法神不講情面的,沒有人情好講,你修行如法他一定來護持,為什麼?你修行如法,諸佛護念,諸佛都護念,護法神哪有不擁護的道理?護法神擁護。但是你一生煩惱,你的煩惱習氣一現行,道心沒有了,你那種真誠、謙卑沒有了,現在是貢高我慢、目中無人,護法神走了,護法神這一走,麻煩來了,冤親債主找來了,過去世的冤親債主。冤親債主也常常在旁邊等待,等待機會,你旁邊有護法神,他不敢接近,等到哪一天做錯事情造作罪業了,護法神走了,機會就來了,他就來找你的麻煩。

  所以他生了一個人面瘡,差一點把命都送掉。確實他過去生中修得不錯,所以他有災難的時候立刻有感應,迦諾迦尊者,大阿羅漢來救他,救他的方法是調解,這個調解他的冤親債主接受了。接受之後,人面瘡講話了,說他是什麼人,過去世(十世以前)被他殺害,冤枉死的,這個公案也在歷史上有記載,在漢朝的時代,確確實實發生這件事情。這個怨恨生生世世都沒有辦法消除掉,所以這一生看到你接受皇帝沉香寶座的供養,生起我慢心,護法神離開了,他才有機會來報仇,這是他的冤家(人面瘡)告訴他。現在遇到迦諾迦尊者,大阿羅漢來調解,他願意接受,不再找麻煩了,不來報復了,離開他的身體,他的人面瘡就好了。

  我們自己看到這段公案,自己要好好想想,我們的修行跟悟達國師相比,我們能不能超過他?能不能比得上人家?我們造作的業障,煩惱習氣,比悟達國師重百倍千倍都不止,但是好像也沒有冤親債主來找我們,這是什麼原因?冤家債主在你的周圍看得很清楚,你成不了氣候,你也不會往生,再等幾天來報復也不遲,不是沒事,正是佛法裡面所說,這因果報應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冤親債主在旁邊看,笑咪咪,不用著急,到果報臨頭的時候就後悔莫及了。

  古大德這些公案實在講我們要多看,你才能真正提高警覺認真修行辦道,不敢造罪業,不敢起一個不善的念頭,把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給歷劫冤親債主,為什麼?我們有福報,大家共享,希望累劫冤親債主不要障礙,我成就了就是你們大家共同的成就,我成就的時候決定不會忘記你們,先度你們。大家都在六道輪迴裡頭受苦,我離開六道之後一定幫助大家,大家一起都能脫離六道輪迴,都能往生極樂淨土。所以這些冤親債主都變成護法了,不但不找麻煩,他擁護你,他也在保佑你,所以吉凶禍福確確實實就在一念之間。名利現前,這是很可怕的一個關口,要用智光照破。

  我們導師也常常勉勵同修,我們處順境隨善緣這個好。我們處順境隨善緣這個時候最怕就是起貪戀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你有了貪心,你有了慳吝,捨不得給別人,這個就不得了,這個念頭起來,諸佛不會護念,不是諸佛不護念,是你自己產生障礙,把諸佛護念障礙住了,你的冤家債主,歷劫冤親債主都來了,這個時候在等待機會來報復你,麻煩來了,你的凶災禍害就接連不斷。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學佛的同修遭遇魔難,魔難第一個因素就是心不清淨,煩惱習氣感召來魔難。所以一切順境、名聞利養要特別提高警覺,不生貪痴這樣就好,你的智慧、福報才真正能現前。

  福報現前決定不能自己享受,一定要知道這個世間苦難的人很多,我們的福報要供養一些苦難的人,這個福報無量無邊,福愈修愈大。所以修的福報不要在人間享,到什麼地方去享受?到極樂世界去享受,在這個地方決定不享福,這個地方我們常常吃一點苦好。古人說吃苦好過吃補,為什麼?吃苦頭對這個世間不會起貪戀之心,如果你在這個世間樣樣都享福就不想離開這個世界了,極樂世界你去不了,福不能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你看他是第一等的福報,但是他一生從來沒享過福,一生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做給我們看。他在哪裡享福?他在實報莊嚴土享福,他的應化身在九法界決定沒有示現享福這個相,絕對不會示現。

  下面一尊「大燄肩佛」,大燄肩「表初具二智」。肩是肩膀,兩個肩膀。燄是火燄,就是光明。所以這是講權實二智。「初具二智」,名聞通過之後,你才有權實二智。當名聞現前的時候,你要是通不過,你權實二智就沒有了。順利通過名聞利養,對名聞利養決定沒有一絲毫貪戀,這個時候權實二智現前。「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自他二利也。」這個地方諸位就很清楚,弘法利生是要權實二智,二種智慧。實智是什麼?實智就是表清淨心,真誠、清淨、平等,我們自己內心真誠、清淨、平等是實智,真實智慧。正覺、慈悲是權智,這是教化眾生。諸位想想,如果名利現前,心裡有一點貪著,你的真誠就沒有了,你的清淨沒有了,你的平等也沒有了,換句話說,你沒有實智,實智沒有,權智就沒有,換句話說,你沒有覺悟的心,你也沒有慈悲心,你的慈悲心是世間的愛緣慈,你喜歡這個人對他就慈悲,這個人你看他討厭,你對他就沒有慈悲,這就不平等了。

  有多少人,古今中外多少人在名聞利養裡被淘汰掉,大幅度被淘汰。淘汰的相我們看得很清楚,名聞利養現前真的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他不懂得。智慧要現前的話,他明白,用名聞利養來護持正法,來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所以名聞利養來了也不必逃避,看你怎麼用法,你智慧的用法,大利益;愚痴的用法,自私自利,那是大害處,大害大利都是在一念的覺與迷,這很重要。

  後面還有兩尊佛,我們接下來看南方第四尊佛:「須彌燈佛」,「表修慧自轉識成智,復助他也」。學佛、教化眾生最重要的就是會轉,佛菩薩跟凡夫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凡夫不能轉境界必定隨境界轉,諸佛菩薩了解諸法實相,所以他能轉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轉,差別就在這裡,我們學佛實在說最重要的就是學佛菩薩轉境界。我們凡夫真的很可憐,在順境裡頭,好境界,被順境所轉,怎麼樣?起了貪心、貪戀。不好的境界、惡劣的境界,我們遭遇到了,立刻就被境界所轉,起瞋恚心、起厭惡心,我們平常講動了七情五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都是煩惱,都是七情五欲,這就叫造業,你既然造了業,哪有不受果報的道理?

  佛門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自自然然就變成果,果又變成因,所以因果「轉變不空」,因果「相續不空」,總是接著,因接著就有果,果接著就又變成因,「循環不空」,因果不空是說因果有這三個現象:轉變、相續、循環。佛菩薩清楚,佛菩薩明白,所以他能轉境界,他不會被境界所轉。在好的境界裡面他決定不起貪瞋痴慢,決定不起七情五欲,他不起,不起心、不動念,他不被境界轉。不善的境界,惡境界、惡緣現前,他不但不為它所轉,反而把不善的境界轉成善的境界,惡緣變成善緣,這了不起,所以他的受用不可思議。

  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有什麼差別?實實在在講完全相同,一點差別都沒有,可是佛在經上為我們介紹,跟我們這個世界差別太大了,那什麼原因?沒有別的,世界是一樣的,就是極樂世界眾生心地都善良、清淨,心清淨,國土就變淨土,所有一切萬物沒有一樣不清淨,境隨心轉。我們這個世界人心不清淨,心裡頭有嚴重的污染,我們居住的這個環境於是也有嚴重的污染,環境不清淨,境隨心轉。境界本身沒有染淨,心清淨,佛土就淨;心不清淨,居住的土就不清淨,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的心果然清淨、善良,我們周邊所有一切人事物無一不清淨、善良,淨土就現前。我們的心虛偽、污染、不平、愚痴、自私自利,那我們居住的環境,所有環境都跟著你的念頭在變,變成五濁惡世。五濁惡世的來源,從哪裡來我們要曉得,為什麼我們現在住的世界叫五濁惡世?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心大多數都是自私自利,都不清淨,污染,所以把這個世界變成五濁惡世。

  極樂世界固然是阿彌陀佛清淨、平等、慈悲的成就,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每一個人的心地也要清淨、平等、慈悲,跟阿彌陀佛一樣,才能去得了。所以《無量壽經》講的「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都講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往生最重要的條件。「發菩提心」,我們導師這幾年講得很明白、很清楚了,菩提心是什麼?就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你用這個心「一向專念」那就感應道交,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念佛不得力,念佛還有魔障現前,那是什麼原因?你沒有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如果你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來念這句佛號那個功德、效果不可思議。所以佛在經上講的,我們要了解那個意思,要真正懂得依教奉行。我們口念彌陀心散亂,心散亂就是不真誠、不清淨、不平等、沒有智慧、沒有慈悲心,這叫心散亂,散亂心一向專念也產生不了效果,就是說功夫成片都得不到,什麼原因?心散亂。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修慧最重要就是會轉,轉識成智,一轉一切轉。

  我們底下有一個簡單的說明:「自行化他,破迷開悟」。自己修行是自行,以破迷開悟為第一個目標。教化別人、幫助別人,教化眾生也是以破迷開悟為第一個目標,這是總綱領,這個總原則一定要抓住。

  識是妄心,智慧是真心,換句話說,把我們的妄心轉變成真心,從心地上用功夫。妄心,八個識,這八個識的作用要曉得。第六識的作用是分別,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是執著。第八識像倉庫一樣,我們一般講落印象,含藏,把這些印象統統像檔案一樣保存起來,收藏在這個倉庫裡頭。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不管是好的印象、不好的印象,統統收在這裡頭,這是第八阿賴耶識的作用,這是妄想,落印象這是妄想。前五識是眼耳鼻舌身,我們的眼睛、我們的鼻子、我們的耳朵、我們的舌頭、我們的身體,它本身這五識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五識是聽指揮的,聽第六意識、第七意識,替它們辦事。第七識執著,第六識分別,表現在外面,前五識就表現出來了,這就造業。

  菩薩聰明有智慧,他能轉變,把第六意識轉變為「妙觀察智」。觀察是明瞭,第六意識在眼是見明瞭;在耳,聽明瞭;在鼻,嗅明瞭;在舌,嚐滋味明瞭;在身,觸明瞭,接觸;在意,知明瞭。這個「觀察」加一個「妙」,妙就是雖然明瞭,不著相、不分別,明瞭而不分別,這是真智慧。明瞭若加上分別那就迷了,就不是真智慧,那叫識不叫智。像鏡子照外面的境界一樣,你看它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所以佛常常教我們「用心如鏡」。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面對一切人事物,我們起心動念像一面鏡子一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叫智照,妙觀察智照六塵境界。

  「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第七識是染污、執著,執著就不平等,平等就沒有執著,所以對一切法不再執著,你的平等心現前,平等性智現前。有絲毫執著,我要怎麼樣,我要怎麼做;這個是對的,那個是不對的,這就不是智,這是識,識就造業,智不造業。用智不用識,智辦事辦得更圓滿,真實智慧。用識做事情不見得圓滿,為什麼?你有很多地方沒有見到。智要做事情,它能看到過去、現在、未來,能看到此界十方,看得清清楚楚,它怎麼會做錯?學佛就是要學智慧,就是要學怎樣來轉識成智,這是說轉第七識。

  「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大圓鏡好像一個大的圓鏡子,這是比喻,圓是圓滿,換句話說,無所不知。他為什麼無所不知?把阿賴耶識裡頭無量劫來含藏的習氣種子,這裡頭有善、有惡、有無記,統統把它變成智慧,所以善的也好,惡的也好,統統清楚,統統明瞭,這裡面的業因果報一絲毫都不迷惑,這一轉變就轉變成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這三個識轉了,前五識就跟著轉,所以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成就智慧的行為,智慧的造作,那就不是迷惑了。智慧的造作,自利利他,對自己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成就作師作範,做一切眾生的模範,做一切眾生的表率,這是要前五識來表達,前面眼耳鼻舌身來表達,來造成這個形象。

  修行最可貴的就是在一個轉變,我們常常講。從哪個地方轉起?起步在哪裡?佛法講最初方便,最初方便從哪裡下手?從什麼地方轉起?從念頭上轉起。念頭太多了,從早到晚,前念滅,後念生,生滅不已,這是凡夫苦惱的相。不像諸佛跟法身菩薩,他們不起心、不動念,他們住在大定當中,住在三昧。六道凡夫住在妄念裡頭,這非常痛苦。佛菩薩有很深的禪定,他在一切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是常住三昧。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因,果報就是六道輪迴;因果循環,因果相續。

  我們真正修行,給你說不是在形相,不是在形式上修行,真正的修行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在形式上的表現,這是大慈大悲表演給人看的,自己真正用功修行別人看不到,為什麼?真正修行在我們自己內心去轉變,在起心動念這個當中去修、去覺照、覺察,這外面的人他看,他不知道,別人看不到。我們要接引大眾,所以就要表演一個修行的模樣出來給別人看,這是接引大眾,這是利益眾生為人演說。演說不是為自己,是為人,是化他。我們自度最重要的是起心動念,就是自私自利的念頭,這個念頭起來的時候馬上要把它滅掉,這個念是輪迴心。

  我們念,我們所想的要想什麼?想正法久住,一切聖賢教誨能夠常住在世間發揚光大,心心念念就是希望正法能夠永久住在世間來利益眾生,我們的存心常常想這個。常常想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我們自己能夠捨己為人,從這個地方轉起。絕對不要看到一樁事情首先就想到我自己的利益,對我有利我就做,對我不利我就不做,對我沒利益,對眾生有利,就不願意去做,這樣就錯了,這樣還是輪迴心,天天造輪迴業,這樣你就是念佛,這一生也不能往生,還是要搞六道輪迴,為什麼?輪迴心沒有捨,沒有捨輪迴心。

  你要把輪迴心轉變成菩提心,我們導師常常講,要如何把輪迴心轉成菩提心?他說了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要捨,為什麼常常講?因為我們還沒做到,我們起心動念還是自私自利。所以這十六個字頭一個就是「自私自利」,一件事情就想到自己不去想別人,私心就起來。「名聞利養」,名利現前迷惑顛倒。「五欲六塵」,被引誘。「貪瞋痴慢」,這個煩惱時常起現行。這十六個字要斷要轉,轉自私為大公,轉自利為利益一切眾生,為什麼不把這個念頭轉過來?諸位要曉得,自私自利很痛苦,患得患失,苦不堪言,轉得過來得大樂,就離苦得樂了。我起心動念大公無私,我的念頭、我的願望果然緣成熟,機緣成熟是幫助的人很多,事情成就了,歡喜,眾生有福。如果沒有善緣,甚至於還有很多障緣來障礙你,我們只有嘆一口氣,眾生沒有福報,緣不成熟,為什麼?自己沒有得失的念頭在裡面,事情做成功了,自己沒有得的念頭;事情做不成功,自己也沒有失的念頭,得失心都沒有了。沒有得失,所以你的心是清淨的,心是真誠的,這個心有樂,沒有苦受,成功,樂受,不成功還是樂受,沒有苦受。世間人迷惑顛倒,患得患失,得到了,歡喜狂歡,失掉了非常痛苦,不了解事實真相,自私自利的念頭太重,所以「轉識成智」從這個地方轉起。

  我們導師 淨空上人在講席當中時常提起,他的老師,第一個學佛的老師是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他看破放下,放下就是轉。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我們的私心,放下名聞利養的貪著,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的煩惱,這十六個字我們如果能放下,智慧就增長。最明顯的差不多是每個月境界不相同,這就是不斷在進步,智慧不斷的增長,煩惱不斷減少,要是修到這個境界,這裡頭就很快樂了,那就是《論語》上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佛法裡面講的法喜充滿。法喜能養人,法喜是最營養的,養心、養身,身心健康,中國諺語裡頭所說的「人逢喜事精神爽」,你一生都生活在歡喜裡面,這是最大的幸福。你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這些,快樂無比,這種快樂還是你自己本有的,你自己本來就有,今天變成這麼痛苦那是你有了妄想分別執著,自私自利,你有貪瞋痴慢,天天在追求名聞利養,求到了又怕失掉,求不到很失望,苦不堪言,所以是求到也苦,求不到也苦,這個苦是自己找來的,本來沒有這個苦。

  所以學佛要學著會轉境界,轉境界不在外面,在內心。佛在大經裡說的很多,「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能想,外面境界是所想,我們的心能想,我們能夠去想,外面的境界是我們所想的,那麼你轉不能在所想的那上面去轉,要在能想,我們內心能想的地方轉,你能想的地方轉了,所想的就改變了。最明顯的像日本江本勝博士做水的實驗,水的結晶,水會隨著人的心念來改變。如果你給它祝福、讚美,那個水、那個結晶照相照出來就非常美麗,那個圖案很美。你如果罵它、毀謗它、講壞話,水的結晶就很難看。所以我們能想的是我們的心,所想的是那個境界,境界是隨我們人心在改變,所以我們要知道修學從哪裡修起、從哪裡下手,就是從我們內心的起心動念。我們一個念頭起來,我們現在這個念頭在這十六個字是屬於哪一個字,是屬於哪一句,要時時刻刻提起觀照的功夫,這樣我們修行功夫才會得力。我們修行功夫不得力就是提不起觀照的功夫,自己常常迷失了不知道,所以功夫一直不得力,所以真正的修行在內心起心動念提起觀照、觀察的功夫,這非常重要。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此地,下面的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