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五十二集)  2005  高雄佛教衛星電視台  檔名:WD20-007-0052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五十二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這一集繼續來給大家報告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重要的開示,我們請看這個文:

  「當知持名,簡易直捷,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我們從這裡看起。如果沒有課本,需要課本的同修,請大家寫信到台北市信義路四段三三三號之一,華藏淨宗學會法寶組來請;或者聯絡佛教衛星電視台也可以。

  蕅益大師這幾句話非常的重要,這幾句講得太好太好了!祖師在此地告訴我們「當知」,當知就是說你應當要知道,知道什麼?執持名號,信願持名,這個方法簡單!八萬四千法門沒有比這個法門更簡單了,這是最簡單的。要找像這麼簡單、方便的法門,確實找不到。這個法門容易,「易」就是容易,沒有一個人不會念,念這句「阿彌陀佛」,大家都會念,男女老少,在家出家,各行各業,都可以念佛。

  這一句「阿彌陀佛」簡單容易,雖然簡單,我們不要把它看輕了,往往有一些人覺得念佛這個法門,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阿彌陀佛」,大家都會念,因此他就認為這個法門沒有什麼,往往看輕了念佛這個法門,不認真來念佛。為什麼我們不能看輕?祖師在此地跟我們說,也是跟我們說出這個法門的殊勝,至頓至圓,「頓」跟「圓」是佛法裡面的術語、名詞;至就是極的意思,極就是沒有比這個更圓了。頓是快速,圓是圓滿,就是我們修學念佛這個法門,成就是最快速、最圓滿,佛法裡面最殊勝。

  佛法最殊勝是什麼?最難得、最殊勝的就是「圓頓大法」,圓是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就是我們修學這個法門,具足一切法門,一個都沒有漏掉,沒有欠缺,這個法門統統包括;頓是頓超,剛才跟大家說了,快速,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就是這個法門。

  圓滿是從什麼地方看的?你看臨命終時,佛跟諸大菩薩來接引,見到佛,見到觀音、勢至、諸上善人,這些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來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臨終見佛,你說這圓不圓滿!我們學佛能夠見到佛,見到佛就成就了,這是圓滿。佛是代表修學達到究竟圓滿,因此我們見佛當然也能達到究竟圓滿,這就是圓。

  頓從哪裡看?頓就是時間不必很長,很快,經上教給我們,相信學佛的同修,有很多人《彌陀經》念得很熟,《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在經文裡面有一段,佛告訴我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就是淨土宗道場時常提倡打佛七的由來。打佛七就是根據《佛說阿彌陀經》來的,念佛七日,希望能夠達到一心不亂。

  從這個經文來看,念佛七天就能夠成功,真的找不到了,經文明明白白告訴我們若一日到若七日。在《淨土聖賢錄》裡面,在《往生傳》裡面,從古代到近代,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念佛成就的公案,確確實實有人念一日到七日成就的,這個話不是妄語,確確實實在七日當中能夠成就。

  經文跟我們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這就是跟我們說,有人念一天,他就一心不亂,這是根性利的,利根的人。利根的人念一天、兩天,他就一心不亂。這個情形我們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看到婆羅門女、光目女這個公案,婆羅門女念佛一日一夜,念到一心不亂,所以她有這個能力到地獄去參觀,這個我們在《地藏經》裡面的經文也很明顯的看到,這是經典裡面。

  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這個記錄也很多記載,像宋朝瑩珂法師,他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光目女、婆羅門女念一日一夜,她這是利根的,根器好,一日念到一心不亂;光目女是念到功夫成片。瑩珂法師是三日。一日、二日這算是利根;三日、四日、五日算是中等根器,像瑩珂法師算是中等根器;根器差一點的,六日、七日念到一心不亂。在傳記裡面確實有人念到這樣的功夫,就是在一日到七日的當中,所以佛講的話確實沒錯。這個法門就是根據《彌陀經》這段經文來判定它是頓超,最長七日而已,不用七年或者七十年,甚至不用到七個月,不用到七十日,是七日,這是根據這個經文來說的。所以祖師跟我們說出來的,都是根據經典,不是隨便說的。

  所以頓超,我們看所有的法門,沒有比這個更快。有的法門它圓頓,這在大乘法裡面也很多,圓頓法門。可是有很多圓頓的法門並不方便,修學的方法比較麻煩,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修學。有的法門雖然方便簡單,但是不圓頓,就是不圓滿,也不快速,雖然好修,但是不圓滿,時間還是要很長。所以一切法門跟淨土法門比,確確實實淨土是既圓頓又簡單、又方便,非常適合我們末法時期。尤其我們現代工商業發達的社會,在這個時代的人來修學淨土,是最契機的一個法門。因為它方便,不管你從事哪個行業,你有時間或是很忙碌,都可以念佛。

  這個法門,《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面的第十八願「十念必生」,一天念十念。十念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念十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一種。另外一種就是盡一口氣是一念,就是念「阿彌陀佛」或者念「南無阿彌陀佛」,根據我們中氣的長短來念。有人中氣比較長,一口氣能夠念十幾句;有人中氣比較短,一口氣念二、三句,三、四句,這樣叫做一念。總共念十口氣,一天念一遍。這在古大德裡面編念佛的方法,根據經典編「晨朝十念」。這個十念法,導師淨空上人在十多年前也提倡,一天念九次的十念法。

  這個十念法就是早晨起來,刷牙、洗臉洗好了,有佛像,在佛像面前合掌念十句「南無阿彌陀佛」。三餐吃飯的時候合掌念十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四字「阿彌陀佛」也可以。就是三餐還沒吃飯以前,快要吃飯的時候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再來是早晨要上班,要開始上班,還未上班之前,合掌念十句「阿彌陀佛」。早上下班休息前,再念十句「阿彌陀佛」。午餐後,下午開始工作之前,再合掌念十句「阿彌陀佛」。下午下班再念十句「阿彌陀佛」。晚上睡覺前,再合掌念十句的「阿彌陀佛」。這樣一天總共有九次,每一次時間都很短,大概一分多鐘,念快一點,一分鐘十念就念完了。

  這個十念法也可以用在我們一般開會,譬如大家都是學佛的,開會以前先念十句阿彌陀佛,開完會再念十句阿彌陀佛,這也很方便。不管你在飛機上、在船上、在車上,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念。有佛像,對著佛像,沒有佛像,至心合掌念十句的「阿彌陀佛」。每一次雖然時間不長,但是一天有念九次,這也很密集。有很多人用這個方法,覺得效果非常好、非常方便。導師淨空上人提供九次的十念法,這也可以讓我們大家做一個參考,這也很方便。這是說明這個法門簡單方便。

  下面說「以念念即佛故」,這個法門的殊勝,殊勝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我們也要知道,我們自己本來也是佛,這是事實,你本來確實是佛。本來是什麼時候?本來就是現在,現在本來是佛,為什麼我們會不知道我們是佛?就是我們迷了。佛是覺的意思,我們現在不覺,迷了,自己本來是佛,現在不知道自己是佛。

  我們在大乘經典裡面常常看到,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跟我們說,佛性是什麼?我們六根的根性是佛性,我們有眼睛、鼻子,有舌頭,有耳朵,有我們這個身體,有我們心裡的意念,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六根。六根裡面的根性,什麼是根性?根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我們的本性。佛性的特性就是見聞覺知,你有感覺、你能夠見、能夠聞,有感覺,你能夠知道,這就是佛性。譬如眼睛能見,耳朵能聞,鼻子能嗅,我們能夠聞到許多的味道,舌頭嘗到酸甜苦辣,你有感覺。我們這個身體接觸硬的、軟的,你有感覺。心裡的意根有思想。見聞覺知就是佛性,你說哪一個沒有見聞覺知?連一隻螞蟻牠也有。但是眾生雖然有佛性,迷失了,自己完全都不知道,長劫在六道裡面輪迴,把自己本來的自性都忘了,都迷失了。

  我們這個佛性能見、能聽、能聞、能知,這是自性的特性,這個特性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非有非無,遍虛空法界,我們的自性遍一切處。我們的眼,在我們的眼,就是我們的眼睛叫見性。在我們的耳,我們的耳朵叫聞性。在口、在鼻、在身叫做覺性,我們有感覺。在意叫知性。所以六根的根性綜合起來說,叫做見聞覺知。見聞覺知就是本來有的,這是佛,所以說佛就是指我們的本性,我有,你也有,所有一切萬物統統有;不但一切萬物有,連虛空都有。為什麼?虛空也是心變現出來的,心變現的,它怎麼會沒有?同樣都有。

  我們為什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把自性迷了,自性迷了,迷了之後就變成凡夫,變成我們現在這個樣子。現在我們念佛,念佛是把自性再念出來,就是幫助我們恢復自性,因為自性本來就存在,從來都沒有失去,但是我們現在迷了,所以這點我們一定要先認識清楚,每一個眾生本來都是佛。本來是佛,我們現在念佛,念佛就是作佛,我現在又來作佛,我本來是佛,現在又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因為你本來就是佛,你本來是佛,你要作佛,當然可以作佛。所以「念念即佛」,念佛就是作佛,你要不念佛又迷了,又忘記了,又不知道自己是佛了。

  所以當你念佛的時候,沒有其他的雜念,心裡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在這個時候你就是在作佛。過一會兒忘記念阿彌陀佛,又在打妄想,又做眾生,又迷了。所以念佛就是時時刻刻,不管我們有空沒空,心裡的阿彌陀佛不可以忘記。

  我們現在採取的念佛方法叫做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在四種念佛裡面是最方便、最簡單、最圓滿、最快速。所以下面說「不勞觀想」,因為觀想也是念佛的一種方法,觀想根據《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經》,《十六觀經》第一觀到十二觀講觀想念佛,第十三觀講觀像念佛,從第十四觀、十五觀、十六觀講九品往生。所以念佛用觀想,這也不簡單,境界很微細,凡夫心很粗,很不容易觀想成就,所以說不勞觀想,不用勞煩你去觀想,那麼麻煩,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阿彌陀佛」,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一直念下去,這樣就可以。

  也不用去參究。不勞觀想,就是不必用《十六觀經》的方法,這很麻煩。不必參究,不必用禪宗的方法,禪宗是教你參話頭。「當下圓明,無餘無欠」,那就是圓圓滿滿,沒有一絲毫的欠缺,說明這個法門真實、究竟、大圓滿。你念一句阿彌陀佛的時候,所有的法門都包括在裡面,為什麼?因為佛的智慧、德能是恢復達到究竟圓滿,世出世間法哪一樣會超出這句佛號,這一句佛的名號包含世間法、出世間法,所有一切法圓圓滿滿,沒有一樣欠缺,所以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當下就是具足所有一切法門。可是我們一般人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念佛的時候不能老實念佛。

  不能老實念佛難免就有懷疑,想這樣、想那樣,妄念很多,我們一般講放不下心裡的牽掛、憂慮,種種的念頭,患得患失,放不下。不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這個原因就是對於念佛法門的理論方法還不了解,對於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利益不了解,因此念佛往往都是半信半疑,懷疑、夾雜、間斷。所以我們要能夠做到老實念佛,淨土經典修學的理論、方法、境界還是要深入。深入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的根性不同,煩惱、業障、習氣也不相同,所以有人還需要其他大小乘經典,乃至世間的善法來做輔助。

  我們接著看《要解》第八段,《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的註解,「妙行勝果,不可思議」,其中的第四小段,第八段當中的第四小段。我們把文念一念,《要解》的原文是:

  「上上根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這一段是《要解》的原文,說得非常非常好,確確實實如是。蕅益大師的意思是告訴我們,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上根,「踰」是頓超,就是說超越,踰就是說超越。「閫」是範圍,用現代話講就是範圍,就是說不能超過這個範圍。下下根也能夠達到這個境界。上上根不能超過這個範圍,下下根的人也能夠達到這個境界。這是講上、中、下根,不管你是哪一種根器,都可以修學。

  「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勝是殊勝,進是進展、是提升。「亦不一概」,也不一定,因為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但是人人都有分,雖然分品位,人人有分,上根、中根、下根,乃至五逆十惡,他也有分。

  這樁事情,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裡面講得非常之好。因為古時候,善導大師是唐朝時候的人,在善導大師以前,更早的,那時候的大德,他們對上三品往生,他們的說法是菩薩往生,是菩薩才能夠往生到上三品。中三品是聲聞、緣覺往生的。凡夫帶業往生,只能夠生到下三品。照善導大師以前這些古大德的說法,上輩、中輩,我們凡夫無分,善導大師就不是這個說法。傳說當中,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如果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的,那善導大師講的話就等於是阿彌陀佛親自說的。

  他老人家講,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分做四土三輩九品,你往生到哪一土、哪一輩、哪一品,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這個差別善導大師告訴我們,是每個人遭遇的因緣不相同,有人遇到的緣比較殊勝,他這一生修學功夫能夠提升,他的品位就比較高。有的人遇到的緣比較差,修學的功夫不能很高,往生的品位就比較低。

  所以善導大師這個說法,我們愈想愈有道理,凡夫遇到的緣要是殊勝,也能夠上上品往生。所以善導大師告訴我們,上上品往生不是針對聖人,九品往生都是針對凡夫說的,是針對凡夫說的,不是針對聖人。所以我們凡夫遇緣殊勝,也可以在一生當中上上品往生。這就是蕅益大師在此地說的,「往往勝進,亦不一概」。遇緣不同,聲聞、緣覺、菩薩要沒有遇到殊勝的因緣,也不能往生實報莊嚴土,也是沒辦法上輩往生。所以統統是在遇緣不同,就是說我們遭遇的因緣不相同。因此我們對於緣要重視,對於緣要珍惜,實實在在說不容易遇到。

  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遇到淨宗導師淨空上人,這幾十年對我們大家講經說法,尤其在淨土經論,以及其他大乘經論、小乘經論跟我們說明得很清楚、很詳細。這個因緣確確實實非常非常的難得,很不容易遇到,我們也可以套開經偈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個緣我們要知道去珍惜,我們遇到這個殊勝的緣,我們這一生要提升到上品上生,我們就有可能達到,能夠達到這個境界。

  現在導師正在講解《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古大德也說,是大本的《無量壽經》,如果我們能夠再深入這部大經的教理,對於我們往生西方的品位,幫助我們上品上生,這是很有可能達到的。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要深入,要知道珍惜這個因緣。所以這部經我們要是每天聽四小時,念佛四小時,一天能夠保持八小時這樣來修學,十年下來,境界提升到上品,這絕對沒問題。所以導師勸我們要珍惜這個緣,珍惜這個因緣。

  所以聽經聞法主要使我們明理,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這是聽經聞法主要的功能,它的目的就是斷疑生信,破迷開悟,看破放下,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這是說我們聽經教,經教,如果我們有這個因緣,也可以為人演說,為人演說就是說我們再講給別人聽,自己聽到了,知道了,再講給別人聽。

  演說,你有機會上講台,來為大家講解、介紹、說明,這當然是很好。如果沒有這樣的因緣,我們遇到認識的人,總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因緣,有每個人的家親眷屬、親朋好友,跟你有緣的人,有這個機會,你就可以跟他演說;演就是表演,做給他看。譬如我們念佛的人,每天拿一串念珠念佛,每天聽經,這就是「演」。「說」,他如果有疑問,看到我們在聽經、念佛,來問我們「為什麼你每天都在聽經?你手上拿念珠是在念什麼」?他若問我們,我們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來跟他說明,或者介紹他聽法師講經的VCD,或者看電視節目。像佛教衛星弘法的節目,我們可以介紹給他,這也是為人演說的一種,也屬於弘法的一種。所以弘法這件事可以說人人都可以做,根據各人的因緣來做,這個功德都是圓滿的。

  如果說年紀很大,尤其我們這個節目,特別是為年紀較大的老菩薩來開的節目。一般年紀較大的老菩薩,在過去的時代,當然讀書的機會較少,因此對經教方面要深入就比較困難。尤其在言語上,聽國語比較困難,年輕的人就沒有問題了,年輕的人可以直接聽導師講經,年紀較大的老菩薩,聽國語比較困難。所以我們開闢這個節目,也是方便年紀較大的老菩薩,給大家做一個參考,將家師淨空上人講過的開示,再向大家用台語複講,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報告。

  所以我們不能講經說法,但是我們勸人念佛總是可以,遇到有緣的人,我們勸他念佛,這是大家做得到的。勸人念佛絕對不會錯,因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淨土經、在其他大乘經裡面,處處都勸我們要念阿彌陀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勸人念佛,我們也勸人念佛,這絕對不會錯的,這是佛的開示。我們不會講經,怕說錯了,講錯了,給人錯誤的引導,要背因果。我們沒有把握,我們就不要說,有把握的,我們才來說。但是勸人念佛這件事,人人都可以做,因為這件事情是佛教我們的,絕對不會錯。

  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一段,下面,下一集再繼續跟諸位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