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七集)  2005/1/18  高雄佛教衛星電視台  檔名:WD20-007-0007

  諸位觀眾,請大家掀開《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請看第一時法事,第一時法事前面三稱「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這個念三遍,在前面已經給諸位介紹過了。

  下面這一大段就是誦經,誦《佛說阿彌陀經》,這也要把整個經文跟諸位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因為是繫念裡面的法事,我們把《彌陀經》的玄義就省略了。玄義,在一般講經,還沒講經文之前,先講五重玄義,這是一般講經的方式。因為這是中峰三時繫念,前面介紹法本,所以玄義我們就省略了。

  但是經前面有經題,這部經的題目叫經題,經題總是要說一下,這是一般講經,經題不管是較詳細的介紹,或者較簡單,經題總是要首先介紹。

  一部經的經題就像是一篇文章的題目,看到這個題目就知道這篇文章裡所講的內容是什麼,佛經也是一樣。當你看到經題,大概就知道這部經裡面,佛講些什麼內容,所以介紹經題,就是首先讓我們對這部經的內容,有個初步的認識。

  這一部經本來的經名,在經典裡頭講得很清楚,叫做《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是這一部經原本的名稱,這個名稱是世尊為我們說出來的。從這個經題裡面,我們能夠看出這部經典的義趣。「稱讚」有能稱讚,有所稱讚。能稱讚的是「一切諸佛」,不是別人,一切諸佛都稱讚這一部經,真正不可思議。所稱讚的就是「不可思議功德」,不可思議功德,「功」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德」就是帶業往生,頓超圓證。

  我們在這個地方要簡略的解釋一下。「一切諸佛」,這是講到十方三世,一尊佛都沒缺少。不是只有一尊佛讚歎、幾尊佛讚歎,不是!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讚歎。

  另外一個意思,四十一位分證位的佛也讚歎,《華嚴經》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就是說四十一個位次,不是說四十一個人,是四十一個位次。每一個位次的法身大士叫做分證佛,還沒圓滿,但是他們已經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他們也讚歎。這是將一切諸佛的意思再引申出來,就包括這些法身大士了。這個意思是真的,不是假的。

  法身菩薩他們觀機的能力、智慧、德能、神通就很接近如來。他們接引一切眾生都有能力,看到這個人的古往今生,過去生、現在生,看到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看得到。為什麼能夠看到?因為明心見性的人,時間、空間的障礙沒有了。

  空間沒有了,沒有遠近,沒有遠也沒有近,沒有空間的距離。時間沒有了,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縱然是過去久遠劫以前,也如同目前,好像在眼前一樣,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這個人,過去生生生世世他曾經學過什麼,現在遇到了,教他修學的法門,這跟他過去所修學的相應,他學起來很有興趣,覺得不困難,而且進步很快速。為什麼?阿賴耶識裡頭有種子。善知識教他這個法門的時候,會把他阿賴耶識裡面的習氣種子引發出來,這是修行證果的人有這個能力,沒證果的這些大德,就沒有這個能力。

  如果他教學的時間很長,接觸的人多,經驗豐富,就像一般看相算命的,你曉得他一生看過多少人!看人看多了,他也有相當分析的能力。但是這種觀機的方法不十分準確,有一部分會準,一部分就不準了。真正有學問、有功夫的這些人,大概能夠分析出六、七成,這應當是有可能的。他教導、建議你所修學的法門,你果然要是能夠接受,認真努力來學習,也會有成就。這是從他經驗當中得來的。如果連經驗都沒有,那就難了。

  我們要遇到一個善知識不是容易的事情,這個事情古人常講師生之緣。師生有緣分也是可遇不可求,這要看緣分,真的,俗話說你運氣好,遇到了。

  有人一生想要求善知識,求個好老師,一生都遇不到,沒有緣分。而實在說這個緣分真正的因素,是在你有真誠、好學,這是最重要的因素。真誠心、好學,知道要尊師重道,具足信願行,信解行證都具足,至少要具足能信、能解、能依教奉行。有這些條件,應當遇到真善知識是可能的。佛門裡頭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就是感,自己本身具足這個條件。感就是有感,我們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說穿了,世出世間法總不出感應這個道理,有感就有回應。

  這部經能稱讚的是「一切諸佛」,所稱讚的是「不可思議功德」。功是什麼?「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功是功夫,不思議的功!看起來很簡單,簡單裡面有很深的道理,道理要不透徹,這個事情不可能稱讚。

  一般人認為持名念佛,是老太婆的事情,老太公、老太婆沒讀過書、不認識字,只好勸他念佛。覺得念佛太容易了,只念一句阿彌陀佛,這能成就嗎?所以我們看現代社會上,就遇到很多很多這樣的人,批評淨土、藐視淨土,沒有把淨土看在眼裡。認為這是佛法裡頭最低級的,程度最差的,沒有法子教的,只好教他去念阿彌陀佛!這種情形,尤其是知識分子,有一些知識,或者讀了很多書,普遍有這種心態,對於淨土法門不以為然。

  家師淨空上人在講席當中也時常講過,他說他初學佛的時候也以為如此,對於淨土法門,認為是一般沒什麼知識的這些人在修學的。他說他對於這個法門生起信心,是讀《華嚴經》。

  《華嚴經》大家稱讚,這是佛法裡頭的根本法輪,是佛法裡面的無上寶典,這是佛教界大家公認的,沒有人不尊重的。《彌陀經》跟它比,一般人認為那差太遠了,好像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一個天一個地。大家聽到《華嚴》沒有一個不尊重的,聽到《彌陀經》總是覺得這部經,經文又不長,很簡單,就是勸人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又沒什麼!

  早年家師在台北,大概三十多年前,在台北講《華嚴經》。那個時候是民國六十年,今年民國九十四年,三十四年前。那時候我也已經在聽經了,也曾經去聽過,聽他講過《華嚴》。那時候一星期講三次,一次是講一個半小時。兩次講《八十華嚴》,一次講《四十華嚴》,八十卷的《華嚴經》跟四十卷的《華嚴經》同時講,也講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有一天他心血來潮,講華嚴他想到《華嚴經》裡面主要的二位菩薩代表,一個文殊菩薩、一個普賢菩薩,他想:文殊、普賢在《華嚴經》裡是很重要的地位,他們兩位菩薩是學什麼法門的?文殊菩薩最得意的弟子善財,他教善財學什麼法門?當時他就起了這個疑問,有這個疑問當然就查經,仔細來看《華嚴經》,那時候還沒講到那一段,但是先查、先看看。

  仔細一看他就疑惑了,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淨土。再仔細看善財,善財在文殊會下得根本智,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文殊會上,這就是禪宗裡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教下所說的大開圓解。這個時候文殊菩薩教他出去參學,參學是成就後得智。《大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善財成就了根本智,老師教他去參學,這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參。

  根本智跟後得智修學的方法,完全不一樣。根本智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可以接觸任何人,不可以接觸任何一法,心要定下來,用甚深的禪定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恢復到真心本性,這見到性。見性以後,老師教學的方法一百八十度轉變,教你怎麼樣?什麼人都可以接觸,什麼事都可以參與,不是一門深入了,廣學多聞!

  所以這時候家師才知道四弘誓願裡面所講的是什麼,「煩惱無盡誓願斷」是根本智;「法門無量誓願學」那是後得智,無所不知,這才明瞭,這就不是只跟一個老師了,人人都是老師,事事物物都是學習的教材,所以才成就無所不知。

  我們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頭一個善知識,這個非常重要,第一個,第一參!中國古人常說「先入為主」,第一個善知識比什麼都還重要,仔細一看,吉祥雲比丘。因為他講《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四十卷的《華嚴經》,是完整的經本,四十卷。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修什麼?念佛法門。他給善財童子講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二十一種把所有一切佛法統統包括了,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這是從廣義來說。凡是佛法,都是念佛法門,不離開念佛這個範圍,妙不可言!不管你修學哪一個法門,都是屬於念佛法門。

  我們還是得不到要領,他勸善財修念佛法門,再仔細觀察他,念佛法門也有很多種方法,他修的是哪一個念佛法門,哪一種?仔細一看,看出來了,他修的是彌陀念佛法門,而且修的還是持名念佛。淨土宗裡面所說的「佛立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也叫做「般舟三昧」,勇猛精進日夜不休息,夜以繼日,就是說日夜都不休息。

  般舟三昧一般修行的期間是三個月、九十天,這在《般舟三昧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一個階段是三個月,一期。這三個月當中晚上不能睡覺,不能坐,只能站著,用走的繞佛,所以叫做佛立。最重要的是走動,我們一般講繞佛,不能坐下來,也不能躺著,修這個方法很辛苦。修這個法門,大概前面一個星期很辛苦,一個星期過了之後,慢慢的關口突破了,你就正常了,契入境界,人不會疲勞則法喜充滿!從前有人修這個法門,古時候,現在人不行了。現代人根性不如前人,決心、毅力不如前人,身體的體質也不如前人,從前人身體好。

  實在說修行,古人常講修行要趁年輕,年輕的時候有精神、有體力,年歲大了就不行。一般講四十歲以上,困難!體力衰弱了,精神不足,四十幾歲修行是亡羊補牢,修比不修好。我們看古人的成就,都是年輕人,年紀很輕他就成就了。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開悟的,五祖把衣缽傳給他。前面我們給諸位介紹的中峰國師,二十五歲出家,二十七歲開悟的,年紀都很輕。這真是大徹大悟,徹法底源。當然我們從傳記裡看,他們都不是普通人,再來人!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示現的,三十歲開悟,成等正覺,證得佛果。成佛之後就開始做弘法利生的工作,以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教學,教了四十九年,一直到八十歲圓寂。

  這四十九年當中,釋迦牟尼佛沒有放過假,從來沒有休息過。為什麼?這個事情是生死大事,不是普通的事情。了生死出三界,這怎麼能休假?一休假,功夫中斷,就退轉了。

  中國諺語所謂是「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修道也不例外,只要你不進,馬上就退回了。一艘船,水是從船這邊倒流回去,船從逆水駛過去,你如果不進,就被水沖回來了,退回來了。所以說不進則退,永遠要精進,才能夠保持自己不退轉。

  要能克服自己一切的煩惱習氣,什麼力量能克服?過去家師在講席當中說了很多,好學,就是很喜歡學習!換句話說,如何培養好學的這種意願,好學意願強,就不會退轉;好學意願強,就容易契入境界。果然契入,法喜充滿!

  儒家的四書裡《論語》裡頭一句話非常有意思,「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這一快樂把什麼都忘掉了,什麼樣的艱難辛苦統統忘掉。不亦樂乎,樂就是快樂,樂什麼?樂在學,在學習。學了之後去實習、去實行,得到法喜,佛法講法喜,他樂在學。出家的同學、學佛的同學樂在道,快樂在「道」裡面,這個道的味道比「學」更濃厚。學佛、研教,還沒有生起歡喜心,這是你還沒入門。你對於經教,學習經教的人對這個生起歡喜心了,你才能入門。這個樂趣、這種歡喜是世間所有一切法不能比的,這個境界才相應。

  這是我們頭一個看到吉祥雲比丘行般舟三昧,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那樣的精進。善財頭一個參訪他,這不是先入為主嗎?然後他再參訪其他的善知識,每個善知識修學的法門都不同,他都去參學。再看最後,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才恍然大悟!我們看到這個恍然大悟,你看一開頭第一個念佛法門,最後一個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家師說他講《華嚴》,看到《華嚴經》這一頭一尾五十三參,他明白了。善財童子修的是什麼法門?一開始到最後始終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不可思議功德。

  我們從這個地方明瞭,就是從《華嚴經》裡面的啟示,把這個疑惑斷掉了,死心塌地念佛,這很不容易。所以要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淨土,確實有真實的信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這是家師淨空上人他自己說,他是讀《華嚴經》才真正相信念佛這個法門。這是《彌陀經》上講的難信之法,這個法門修學不困難,最困難的是信心,信心很難建立。所以家師說他學佛十幾年,講《華嚴經》講十七年,對淨土才真正生起信心,才曉得這個經題真實的意思,「稱讚不可思議功德」,才有一點體會。這是感謝善財、文殊、普賢菩薩在《華嚴經》的啟示。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帶業往生,頓超圓證」,這一句話重要。帶業往生,生的品位並不是說很低。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頓超圓證。這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我們讀《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世尊講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在西方極樂世界最久是十二劫,這是最長的,十二劫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個「生」什麼?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就是地上菩薩了。

  一般法門,世尊在大乘教裡面說得很多,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圓教初住,從這一天起,成就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諸位要把這個聽清楚,三大阿僧祇劫!

  第一個阿僧祇劫修三十個位次,就是從初住開始,初住、二住、三住一直到十住,再來是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個位次,這是第一個阿僧祇劫。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從初地到第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修圓滿證得什麼果位?法雲地的菩薩。距離究竟的果位很近很近了,他所證得的是寂滅忍;法雲地是下品寂滅忍,等覺是中品寂滅忍,妙覺是上品寂滅忍。

  這是講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圓教初住到法雲地菩薩,四十個位次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在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帶業往生到花開見佛,記住後頭有個「悟無生」,悟無生法忍,這一句話重要。「悟無生」是什麼?無生法忍是七地菩薩證得的。你想想,西方極樂世界這十二劫的時間的修行,其他的菩薩修行要兩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在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十二劫,這不能比!西方世界修行太快了!

  我們想想,為什麼他成就會這麼快速?佛經上的術語,他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快速提升。如果照世間一般人來講,他沾阿彌陀佛的佛光!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學生,這還得了!得阿彌陀佛庇蔭。

  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對阿彌陀佛的讚歎,釋迦牟尼佛的讚歎就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讚歎,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一切諸佛,佛雖然都是平等,地位真的是平等,智慧平等、德相平等,平等當中這一尊佛特別被一切諸佛尊敬。

  沒有一尊佛不尊重阿彌陀佛的,沒有一尊佛不敬仰阿彌陀佛的。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當然一切諸佛也是尊敬你。無論你去親近哪一尊佛,看到阿彌陀佛的學生來了,特別好好的招待。真難得!

  彌陀真的是加持他,雖然煩惱習氣沒有斷,他就有能力參訪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經上講得不多,說他參訪十方十萬億佛,這個說法是有用意的,用意是什麼?西方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相去十萬億個佛剎,意思就是說你到極樂世界去,要回到這個娑婆世界很容易,你每天都可以回來一遍,想回來就回來,用意在此地,有這個能力參訪諸佛。

  當然你聽佛說法開智慧,這不是聽普通法師,是諸佛如來親自跟你講經說法。你去供養,當然你供佛,供佛是修福報,所以你去參訪佛,福慧雙修,天天參訪,這還得了!所以他修行證果為何這樣快,只需要十二劫就成功,一般在諸佛剎土裡面修行,要修到這個地位需要兩個阿僧祇劫的時間,在西方極樂世界十二劫就夠了,這個差別太大太大了!

  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他們為什麼也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裡面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就,比在華藏世界成就快。華藏世界需要用一個阿僧祇劫,到極樂世界可能只要一、二天就成功,當然要去。第二個意思,做給我們看的,帶頭!我們在菩薩眾裡面,對文殊菩薩景仰、崇拜,一聽說文殊、普賢都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此我們還有什麼話講!等覺菩薩都要求往生西方了,何況是我們!當然我們會跟在他的後面,也同樣發願求往生西方。從這些地方才真正體會「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帶業往生,頓超圓證」,這就是讚歎裡面的「不可思議功德」。

  這部經「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一切諸佛所護念,一切諸佛所念的、所護的,「護」是護法!念佛法門是一切諸佛度眾生的第一大法,這個不可思議。第一大法,一切諸佛讚歎,一切諸佛宣揚,一切諸佛都為一切眾生介紹。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為一切眾生無論講什麼經,不管眾生根性相同不相同,不同的時候,有很多經是不講的,但是淨土三經一定會講。為什麼?因為它適合一切根性,這是諸佛必說的經典,也就是一定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眾生。眾生如果善根成熟,能信、能願、能行,他這一生就成就了,滿佛度眾生的大願。

  所以這個「護」,諸位看第二條「一切諸佛所護」,這是化他,「弘護如來慧命」。所念,所念是自行,「圓證無上菩提」。

  文殊、普賢就是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四大菩薩,久遠劫以前就成佛了,現在在釋迦會上是倒駕慈航,古佛再來。以菩薩身分出現,為我們做示範、做榜樣,他們都念佛,都念阿彌陀佛,在華嚴會上都發願往生。所以一切諸佛所護、所念不二;念就是護,護就是念,護念是一不是二。護而不念,念而不護,這不行!這不是護法,也不是念佛。所以護法一定念佛,念佛一定護法。這是這部經原本的經題。

  鳩摩羅什大師翻譯這部經,他把這個題目換了,換成《佛說阿彌陀經》。底下有一個簡單註解,註解是家師編的,「深契本經宗旨」,為什麼?這部經就是勸我們念阿彌陀佛,羅什大師乾脆就用「阿彌陀佛」做經題,這個經題很好,太妙了。從羅什定這個經題,就知道他慈悲心重,度眾生的心切。

  「佛說」,「說」,暢悅所懷。這個「說」古時候也念悅。古時候這字是同一個字,現在這個說有言字邊,言字邊的說在古時候跟悅是同一個字。之後這個悅又造一個字,用豎心邊。古時候是同一個字,但是有二種意思,所以我們讀《論語》,孔老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是說,後來才有豎心邊的悅。

  古時候的字少,「說」跟「悅」是同一個字,但是念的時候,用在不同的地方是兩個發音、兩個意思。悅是從內心生起的歡喜心,不是從外面來的刺激。外面的,遇到很多朋友很快樂,遇到什麼快樂的事情叫樂。「悅」,是從內心所產生的,樂是從外面而來。悅可能一個人都沒有,那是你自己感覺得很快樂,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喜悅稱為悅。

  「暢悅所懷」,一切眾生,「懷」就是他的願望,他的願望是什麼?願望是一切眾生快快成佛,這是諸佛如來最歡喜的事情。現在眾生成佛的機會到了,機緣成熟了,他說這個法門,眾生他能信、他能解、他能行,這是眾生成熟了,機緣成熟了,善根成熟了,所以歡喜、喜悅。

  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此,下面的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多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