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九十五集)  2006/4/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095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九十五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請看第二時的開示:

  【原夫遍十方是極樂世界。山光水色。似空合空。盡大地是清泰故鄉。華笑鳥啼。如鏡照鏡。】

  我們先看這一小段。『原夫』,這個「夫」是語助詞,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原本、原來。原本是真的,是事實,『遍十方』,無量無邊世界都是極樂世界。為什麼我們這個地方變成跟阿彌陀佛那個世界不一樣?這個道理、事實真相總得要明瞭。世界原本是一真,極樂世界就是一真法界,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變了?變的原因就是居住在這個世界的眾生,如大乘經上所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就起了無明。無明是惑,迷惑,迷了之後就妄動,造業,把原本的一真法界扭曲了。

  我們再用一個比喻來說,水,這個世界好比是水一樣,本來是平靜的,本來是沒有污染的。他下面有一個比喻,『如鏡照鏡』,本來沒有染著,一切眾生的心地都是寂靜的,湛寂靈明,現的相就是極樂世界。原本它就是這個樣子,可惜你現在迷惑了,你妄動,妄動是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於是把一真、把極樂扭曲了。每個人迷惑造業不相同,所以每個人的世界不一樣。說老實話,不可能找到兩個人的世界是相同的,不可能的。到什麼時候才完全相同?成佛了,所謂佛佛道同。等覺菩薩就不一樣,還有極其微細的差別,到如來果地上完全相同,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盡,恢復到本來的面目。就像一池池水一樣,一絲毫污染都沒有,一絲毫的波動都沒有,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它的作用是把外面東西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只要有一絲毫污染、一絲毫波動就有差別,何況大風大浪?

  我們六道凡夫的心是大風大浪,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是大風大浪。本來面目是極樂,一絲毫都看不到這些風浪,跟你講有極樂,你還不相信。這個不相信,我們能夠想得到,你從來沒聽說過,從來沒見過,縱然聽別人說,「這大概是理想,恐怕不是事實,哪有這個事情!」總免不了疑惑。所以要曉得極樂世界原本就是遍十方,無量無邊一切剎土都是極樂世界。這個道理我們現在理解了,這個事實我們能相信,我們不懷疑。

  下面是形容,『山光水色,似空合空』。這就像湖泊、池塘裡面的水一樣,我們看湖跟水池,這個水,山光影現在水色裡面,水是清淨的,水是平靜的,沒有污染,沒有波浪,像一面鏡子一樣,「似空合空」。我們的心要清淨,像平靜的水一樣,為什麼?外面的環境是隨心轉的,心清淨,外面環境就清淨;心平等,外面境界就平等。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德號,也是我們自性的德號,我們自性原本就是清淨平等覺。現在為什麼搞得不清淨、不平等、不覺?這得怪自己,不能怪別人,這是清淨平等覺的境界。

  『盡大地是清泰故鄉』,「清泰」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也稱清泰世界。清淨,「泰」是和平安樂,跟我們這個世界完全相反,我們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極樂世界是五清安泰,它不濁,沒有惡。可見得這個事實真的如世尊在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我們今天修行修什麼?世尊在《彌陀經》上告訴我們「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就這兩句。如果修到念念一心不亂,這個境界就轉了,家師常說,第一個,你相貌轉了;其次,你體質轉了;再其次,你居住的環境轉了。像一盞燈一樣,這盞燈點明之後,先照自己,也照你周圍十方。你的光度愈強,照得愈遠;光度弱,照得近,光的強弱就是你功夫的淺深。照破黑暗,照破濁惡,極樂就現前,清泰就現前了。清泰故鄉,這個故鄉味道很濃,本來如是,現在迷得太久了,好像出外旅行,離開故鄉太久,故鄉什麼樣子差不多忘記了,迷戀在外面苦難的環境當中,不知道原本的安樂。『華笑鳥啼,如鏡照鏡』,這末後兩句都是比喻、是形容,這裡面義理很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如鏡照鏡」,鏡子光光互照,所現的境界重重無盡,確實這個比喻能比喻一點彷彿。重重無盡的世界,一塵不染,湛寂靈明。「華笑鳥啼」,這是形容自在快樂的樣子。下面中峰禪師跟我們說:

  【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

  這是說我們迷失了自性,不知道回頭,這就是『自是不歸』,不知道回頭。你要回頭,回頭就在現前。什麼叫回頭?把妄想分別執著息掉,把它息滅掉就回頭了。因為自性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自性湛然寂滅,所現的境界,佛在經典裡面所說的名詞就是極樂、就是華藏、就是一真,是唯心所現,是自性唯心所現,沒有唯識所變。識是什麼?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起了這個東西,這個世界馬上就變了,隨著你的識心產生變化,變成十法界。十法界裡面,你細細去觀察,十法界裡頭又有十法界,天台大師講百界千如,再細心的觀察,無量無邊的法界,就是現代科學家發現的不同空間維次。

  不同空間維次從哪裡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叫禪定,就叫三昧,不同空間維次就突破了。你放下得多,突破的維次就多;你放下得少,突破維次也少。這個世間一般人講,神通有大小不一樣,神通大小就這麼來的。你能放下多少,放得愈多,神通愈大。阿羅漢放下了執著,放下見思煩惱,他超越六道了。菩薩更進一步放下了塵沙煩惱,不分別了,所以他能夠超越十法界。法身菩薩又提升了一步,妄想也放下,回到一真法界,就是此地講的極樂世界清泰故鄉。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入這個境界,這不是一樁容易事。

  我們今天沒辦法把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習氣放下,放不了,放不下,只有靠阿彌陀佛幫助我們,接引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那個地方慢慢再放下。世尊在淨宗典籍裡面為我們介紹,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業習深重的凡夫,除這一門之外,其他法門雖然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是一切眾生善根不平等、迷悟不平等、業障不平等,得要選擇契機的法門才能得受用。淨宗持名念佛的法門最契這一類眾生的根機,最適合,只要你能信、能願、能執持名號,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就會成功。所以你想回頭,回頭就得到,『歸便得』。

  『五湖煙景』,這是比喻。從前交通不方便,這個地球由於山川阻隔,每個地區有相當程度的封閉,彼此不相往來。中國這個地區,一般人常講五湖四海,說五湖四海就等於說到整個中國。四海在中國的東面,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在內地,大陸內地有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都在長江的沿岸,風景非常美麗。現在有許多觀光旅遊的,到中國去旅遊,大概這些都是屬於重點的旅遊區。這裡面的風景任憑觀賞,沒有人爭,用這個來比喻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逍遙自在。人與人之間沒有爭執,沒有佔有,因此他沒有得失,不像我們這個世間,患得患失。

  實在講,這整個大自然原本沒有界線,現在形成,我們居住的環境,你家的土地有界線,跟鄰居有界線。所以我們在《曠野的聲音》這本書裡面,看到澳洲這些土著,就是原住民,澳洲的原住民,他們感覺我們這些人,他稱我們這些人叫變種人,就是變種的人,不是原本的人;原來的人沒有這個觀念,決定沒有界限的觀念。現在畫一塊土地佔為己有,不准別人侵犯,確實這真的是變種,原本沒有這個事情。原本,無論是你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都跟大自然融成一片。至少你生在這個地球上,整個地球就是你活動的空間,無拘無束,沒有一絲毫障礙。現在是人為的,處處設障礙,自己限制自己,這是人為,不是自然的。所以我們看看,人家講的是「華笑鳥啼」,這是形容自然的生活,無拘無束的生活,絕對沒有佔有、對立,這些念頭沒有,沒有這種觀念。念念與法性相應,念念與大自然相應。這一句是形容我們回歸到大自然,回歸到極樂世界就是回歸到大自然,中峰禪師在此地勸導我們。底下說:

  【黃金臂晝夜常垂。】

  這是講阿彌陀佛垂臂接引,手垂下來。我們看阿彌陀佛接引像,這個手放下來要來接我們,晝夜從來沒有間斷,希望我們回頭,所以我們看到阿彌陀佛的接引像就能體會這句話的意思。

  【惟許行人獨委。】

  『委』是委身、皈命。『惟許行人』,「許」是許可、允許。這個「行人」也是雙關語,一個是修行人,你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另外一個意思,行人就是旅行在外面的人,離開家鄉,在外面時間久了,把家鄉忘記,雙關語。如果我們真的覺悟,真的回頭,用我們世俗的話來說,我一切要拜託阿彌陀佛照顧。阿彌陀佛真照顧你,一點都不假,問題就是你是不是真的委託他,果然真的委託他,他真會照顧你。

  【白玉毫古今不昧。】

  『白玉毫』是講阿彌陀佛白毫放光,佛光照你。我們佛門裡面稱佛光,現在西方人稱為磁場,阿彌陀佛的磁場就特別強,真的是超過其他諸佛。他的磁場是遍法界虛空界,遍一切不同維次的空間,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遍重重無盡的世界,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表性德的究竟圓滿。遍法界虛空界、遍重重無盡的世界,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現在:

  【全憑願者承當。】

  『承當』是直下承當,我們就得佛光注照的利益,一般講功德。什麼是『願者』?有信、有願、有行。比前面「惟許行人獨委」更深了一層。惟許行人獨委,有信有願,不見得有行,這個地方「願者承當」是信願行三資糧具足。

  【所以道。萬法是心光。諸緣惟性曉。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

  這四句話說得好。『萬法』包括了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什麼?真的是真心、自性波動的光影,這都是真的。現在科學家也這樣說法,科學家認為宇宙之間沒有物質的存在,物質是什麼?是波動的現象,這個說法跟大乘教裡面逐漸逐漸都相應了,所以科學進步對佛法幫助很多。我們讀了佛經,再聽科學家所講的,信心堅定了,疑惑都斷盡了。宇宙一切萬法確實是心光波動的現象。

  『諸緣惟性曉』,「性」是真性;「諸緣」,緣就是一切萬法,萬事萬法,萬法跟此地諸緣是一個意思。法從哪裡來?法是緣生的。緣是什麼?是真性習染的幻覺,就是識。我們要是用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兩句話來解釋中峰禪師這四句就很容易了解。「萬法是心光」,唯心所現;「諸緣惟性曉」,是唯識所變。

  『本無迷悟人』,人真的確實沒有迷悟,迷悟是什麼?妄識。人是個物質,真的沒有迷悟。佛性沒有迷悟,法性沒有迷悟,迷悟是緣。到下一段開示裡面,中峰禪師講得非常好,他講到心,心有多種,迷悟是什麼?迷悟是緣慮心,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這裡頭可以說迷、說悟,自性裡頭沒有迷悟,法性裡頭沒有迷悟,法界裡頭沒有迷悟。

  所以『只要今日了』,今天你忽然覺了,問題就解決了。在理論上講,凡夫成佛一念之間。哪一天你覺悟?哪一天你回頭?希望你現在就覺悟,現在就回頭,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回頭了。家師常常勸勉我們同學,務必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對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這些東西無始劫以來,害得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裡頭輪迴。苦頭吃夠了,應當要覺悟,應當要回頭,應當要放下,這一放下就回到我們本來面目,極樂世界清泰故鄉。再看底下開示說:

  【即今現前眾等。繫念第二時佛事。】

  原本這是三時繫念,這是第二時。就在現前我們大眾在繫念第二時佛事。

  【且了之一句。如何舉揚。】

  『了之』從哪裡來的?從前面開示說「本無迷悟人,只要今日了」。我們現前大眾,現在這個『了之一句』,怎麼個『舉揚』法?大師給我們所舉的依舊是禪意,這是一個禪機,你要能夠參透才得受用。參不透不要緊,老實念佛也行。他說的兩句:

  【琉璃池上懸明月。菡萏華間戲水禽。】

  這是我們現前大眾,如何了之。第一句說的是明心見性,心性本來是明的,現在怎麼樣?現在不明。為什麼不明?它上面有東西障礙住它,什麼東西?煩惱習氣,煩惱障、所知障,這二障把心性障礙住了。你的心性原來是『琉璃池上懸明月』,現在這「琉璃池」變成了污水,「明月」也不見了。

  如何能夠恢復自己的本性?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祖師大德教初學,方法好,而是我們自己太大意,沒聽懂,不知道依教奉行。他教給我們的方法,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要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佛菩薩的教誨,這個方法妙絕了。隨順佛菩薩的教誨就是隨順性德,果然能夠這樣做,認真做,日夜都不離,一般來講,三、五年就有非常好的效果,最殊勝的效果可能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其次,雖不能徹悟,大悟肯定有的。三、五年當中,時時刻刻有小悟,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成徹悟。問題就是要認真去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

  底下一句是說遊戲神通:『菡萏華間戲水禽』。「菡萏」是蓮花,蓮花池裡面,水鳥在蓮池裡面很自在、很逍遙。這一句是形容,讓你在這個境界裡面細心去體會,體會不到你就念佛,專修持名這個法門。下面是讚佛偈,我們念一念就行了,前面講過: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這段文非常重要,是繫念的中心。所有念經、念咒、開示都是助緣,這個法事的中心是念佛,所以禪師在此地交代我們,佛號念得愈多愈好。一般最簡單的念一百聲,真正要念應當念一千聲,你的心才定下來,才會得受用。一百聲是剛剛定下來,後頭就沒有了,很難收到效果。下面這是讚佛:

  【第一大願。觀想彌陀。四十八願度娑婆。九品湧金波。寶網交羅。度亡靈出愛河。南無蓮池會菩薩摩訶薩。】

  這一段才叫修行,才是我們這樣根性的人,真正得利益的地方。再看下面第二番開示,前面也是四句偈:

  【是心是佛將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撒手歸來重檢點。華開赤白與青黃。】

  『是心是佛』前面說過。『將心念』,好。「將心念」是「是心作佛」,與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完全相應。《觀經》上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怎麼作佛?念佛就是作佛,你本來的心是佛,現在又念佛,你怎麼會不成佛!所以這就很好。這是講「是心是佛將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這是講到念佛功夫成熟的時候,三昧現前,性天全現。這個境界在念佛法門裡面講是理一心不亂,跟宗門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同一個境界。也就是說分別執著斷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妄想也破一分,至少破一品,超越十法界,這個時候住一真法界,大乘法裡面稱為法身大士。

  後面兩句是講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一般用因果來說,就是法身菩薩的果報,我們看他們的果報:『撒手歸來重檢點』。撒手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歸來」,回歸自性,就像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何處惹塵埃是他答覆神秀禪師的話,最重要的就是本來無一物。所有一切現象是唯心所現,這裡頭沒有識變。用我們的話來講,完全是自然的,這裡頭沒有一絲毫人工的造作,完全是屬於大自然。『華開赤白與青黃』,「青」就是青色,黃色的。這就是法爾如是,就是大自然本來的風光。他用七寶池四色蓮花來顯現出來,讓我們在這個裡面體會到法身菩薩他們的生活;隨順法性,隨順自然,這裡頭不加絲毫意思在裡面,這就是了。

  這些法身菩薩在哪裡生活?哪裡都行,統統沒有障礙。我們這個世間有沒有法身菩薩?有,肯定有,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不一定什麼身分,我們真的不知道。經上佛為我們說的,這些人應化在世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不一定現什麼身,我們看不出來。人家真的念念行行與法性相應,與法界相應。

  第一句是說理,第二句是講功夫,第三句、第四句是講境界。諸佛菩薩、中峰禪師也是念念希望我們能有一點成就,也能入這個境界。我們再看下面開示:

  【教中道。】

  這是世尊教學裡面說到,有這幾句話。

  【惟心佛亦爾。惟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這首偈很重要,講的心、佛、眾生,一而三,三而一。我們常常看到古大德引用「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原文在此地。心是體,『惟心佛亦爾』,心是體,佛是覺相,你的心若覺而不迷就是佛。『惟佛眾生然』,眾生是迷的相,佛是覺,你迷而不覺就叫眾生。實際上,『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為什麼?覺迷之體不可得。覺迷是從緣生的,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體,緣生無性,這個性就是自體。

  所以迷叫做妄,它不是真的,真的怎麼樣?真的有體,有自體。無有自體,這是妄,虛妄,不是真實的。所以《金剛經》上說這個世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經文上又明白跟我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緣生。大乘經上常說「緣起性空」,性空就是無自性,所以沒有差別,是一。只是迷悟上的差別,迷跟悟的差別,除迷悟之外,根本就沒有差別。這個地方要緊的是心,我們自己的心,我們的心是迷還是覺悟?禪宗講的「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心是什麼?這個東西很重要。我們對自己的心可以說不認識、不知道。常常聽到心,不管有學佛的人、沒有學佛的人,大家都知道,中國人、外國人,大家都知道自己有一個心。到底這個心是長得什麼樣子?這就很少人進一步去了解、去認識。認識心的人不多,但是大家都知道自己有一個心。心在哪裡?心長得什麼樣子?下面中峰禪師給我們開示,開示這個心,我們看文:

  【所謂心者。心有多種。曰肉團心。乃現在身中。父母血氣所生者是。】

  這是我們一般人講心,講心是什麼?講我們身體裡面的器官,心臟。你看世間人一般講心,手都拍拍自己的胸膛,我的心就在這裡。在身體裡面這顆心臟,這就是我的心,這個心沒什麼用處。這個心臟是不是我們自己的心?這個心臟只是我們身體裡其中一個器官。現在醫學發達,心臟可以移植。移植,就是說有人剛剛往生,他的心臟還很好,能夠將心臟開刀手術移到另外一個病人身上。另外那個病人的心臟不好,壞了,這個好的心臟可以移轉到他的身體去。現在醫學可以做到心臟移植的手術。我們想想,比如說甲的心臟移給乙,移給另外乙這個人。甲這個人的心臟移給乙,這個移植手術成功了。乙壞的心臟換掉,換甲好的心臟進來。那個心臟不是他自己本來的,是別人的。這個心換了之後,這個乙,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他的靈知、他的生活習慣,是不是會變成甲?會不會變成甲那個人?變一個人,思想、言行、生活習慣,乙都沒有了,變成甲那個人,我們大家都知道這個答案絕對不是。一樣是乙原來這個人,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他的行為,換心的人。

  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現在身體裡面這個心臟不是經典上講的心。這個心臟,它不能思想,沒有言行,不是這個器官在主宰。如果這個器官能主宰,這個心移過去另外一個人的身上,這個人的言行思想就跑到那個人的身上去了,那個人就變成甲這個人,那這樣才可以說這顆心臟是我們本人。心臟不是,我們全身所有的器官都不是。所以我們能夠思維、能夠思想,這個心不是我們身體裡面的器官,不是這個身體裡面器官在主宰,我們身體裡面的器官只是一個工具,還有一個東西在,那個才是我們的心。現在醫學有這樣進步,也能更加證明佛經上講的這些道理,到底什麼才是我們的心。所以現在真正認識我們的心,很少人進一步去認識。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一集再繼續跟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