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四十七集)  2005/5/1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07-0047

  諸位觀眾,上一集講到後面這一小段,「執持名號」。執持名號是「善中善,福中福」,這個意思前面都曾經說過了。「善中善,發菩提心,具足五種菩提心」。這是說一句名號,執持這句名號是善中善。善中善當中發菩提心,菩提心具足五種菩提心,這五種菩提心是《大智度論》上說的,《大智度論》在佛門也是一部很重要的論典,《大智度論》說有五種菩提心。

  第一種「發心菩提」,說發心。我們現在信願持名,發心求出三界,求生淨土,自度度他,叫做發心菩提,就是說一個人剛剛覺悟了、發心了,覺悟才會發心。這是第一種「發心菩提」,發起這個心,有發這個心要求出離三界、六道輪迴,求往生西方淨土,發心要自度度他,這叫「發心菩提」。這是說剛剛發心,覺悟了。

  第二種叫「伏心菩提」。伏就是降伏,心就是心裡面的雜念、妄念。我們執持名號一心念佛的時候,妄想、分別、執著就不起了。當我們念佛的時候,心裡面的妄想、分別、執著被這句阿彌陀佛伏住,用念佛的方法,把煩惱伏住。用念佛的方法,把煩惱控制住,不讓煩惱、妄想發作,這叫做伏,就是伏住的意思。菩提是梵語,印度話的音譯,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能夠把煩惱伏住,是覺悟了。

  第三種叫「明心菩提」。層次愈來愈高,就是說它的階層,後面的比前面的境界更高。「明心」的明就是有智慧了;伏心是定,我們能夠把煩惱、妄想伏住,用念佛的方法把煩惱伏住,煩惱伏久了就生智慧,智慧慢慢開了。智慧開,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就是你念的佛號跟念佛的心與自性覺相應。自性覺很難懂,我們很難體會。

  說自性覺一般人聽了較難理解,換句話說,與自性彌陀相應,這就比較好體會。或者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一點,大家更好懂,念念跟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相應,這個好懂,這是明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阿彌陀佛的心願為自己的心願,以阿彌陀佛的解行為自己的解行。我們的存心,我們的發願,我們的理解,我們的行為,與《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所發的心願解行都一樣,這叫相應,這就叫做明心菩提,這第三種。

  第四種叫「出到菩提」。「出到」,這是說證果。恐怕我們這一生當中很難做到這個目標,為什麼?出到菩提是證果,《無量壽經》上講的一、二、三忍,要是依大乘經裡面常常講的,是地上菩薩的境界,登地以上菩薩的境界。《無量壽經》說「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這是《無量壽經》給我們講的。音響忍是初地、二地、三地;柔順忍是四地、五地、六地;無生法忍就是七地、八地、九地,這叫出到菩提!證果,不但證果,證得相當高的果位了。

  所以我們念佛的功夫,實在講,能夠達到明心菩提就很不錯了!明心菩提是事一心不亂。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是功夫成片,我們達到功夫成片就能夠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到明心菩提是事一心不亂,斷見思煩惱,生方便有餘土。出到菩提是實報莊嚴土,那不是普通人。

  最後一個是「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佛果,成佛了。所以菩提有這五種,我們應當要曉得。

  具足五種菩提心,這五種是有階段的,至少我們在五種裡面得一種,得最下面的一種「發心菩提」。真正有心要出離三界,對於三界六道輪迴的情形搞清楚了,不想住在六道繼續再輪迴了,這個問題一定要解決,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發這個心,我能夠往生,我就有能力度六道裡面跟我有緣的人,我們如果沒有先往生西方淨土,現在我們是業力深重的凡夫,無法來度眾生,自度都做不到,怎麼有法子去度別人?所以發心求生西方,這是自度度他,為了要度眾生,度眾生要有能力,發心往生西方等於跟阿彌陀佛諸上善人來學習,學習我們的本事、我們的能力。有了能力,才能夠回來三界六道,度這些有緣的人。

  大乘經上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跟我有緣,就是有恩、有怨、有債務關係的,討債的、還債的,這都有緣。只是緣當中有善緣、有惡緣,不管善緣、惡緣總是有緣,有緣,你若有能力就可以度他,不但善緣可以度他,惡緣也可以度他,佛示現在人間也表演給我們看。平常我們要歡喜跟人結緣,遇到陌生人我們也可以主動跟他打招呼,笑一笑、點個頭,這都是有緣了,不能不理他,都不理他,就沒有緣了。

  像過去有人拿一些實驗的資料給導師看,他們拿了很多資料,這個資料就是台灣有很多小學生在做實驗,以善意、以惡意對待一個植物、一個物品,看它的變化。你以善意是有緣,以惡意也有緣,都不理它就沒有緣。一定要有緣,廣結法緣!所以說還未成佛先結緣,廣結法緣,你還未成佛,跟眾生廣結法緣,成佛之後,你度眾生就度得多。廣結法緣到自己往生之後,不必到佛的果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不必等到自己修行證得無上佛果,只要一往生到西方,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你就有法子去度眾生了。你知道哪個地方的人有緣,我們就可以去度他。

  我們要知道往生西方,西方那個地方學一天都不得了,去那裡學一天,就不得了了!不要說多久,在我們人間學一萬年也抵不到人家那裡學一天。你看人家一天能夠親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親近一切諸佛如來,每一尊佛一定會跟他說法,說法不要多,一尊佛就是給他說一句法,十方這麼多的諸佛如來,那就不得了了!那個分量就超過我們現在的大藏經,還得了嗎?雖然沒有明心見性,但是彌陀本願威神加持,在那個地方所起的作用,跟明心見性的人好像差不多。你有很高的理解力,有記憶力,天天在那個地方薰習,那還得了!薰習個幾天,你倒駕慈航回來度眾生,綽綽有餘。你的智慧、福德、善巧方便沒有人能跟你相比。當然在極樂世界住的時間愈長,你的智慧德能愈高,進步太快了。

  「經云,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這都有證據的,這是佛說的。「福中之福,具足萬德,一心念佛,百行齊修」。一修一切修,這個百,一百、二百的百,這個字不是數字,它代表圓滿。一個百行不只是一百種的行門,它是代表圓滿,一個都不漏。一個法門修,一切法門都在這一門之中,不能小看這一門,門門如是。《華嚴經》上講的,我們都能記得很清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修行法門上亦如是。

  我們修行取一個法門,這一個法門裡頭具足一切法門,一切法門融入我這一個法門。念佛法門具足一切法門,諸位只要看「普賢行願品」德雲比丘這一章你就看到了。在《四十華嚴》是「吉祥雲章」,就是吉祥雲比丘,這是翻譯的人不同,八十卷翻譯成德雲比丘;四十卷的《華嚴》翻譯成吉祥雲比丘,是同一個人。

  吉祥雲比丘跟善財童子講念佛法門,講二十一種的念佛法門。二十一是表法的,密宗裡面的大圓滿;密宗是用十六、二十一代表大圓滿。這一門具足一切法門,一即一切,這個一不是專一、不是獨一,是任一,任何一個法門,任何一門都具足一切法門。就是說用參禪這個法門,參禪也具足一切法門,參禪也有念佛法門在裡頭;持戒也包含一切法門,禪、淨也在裡頭,密也在裡頭,決定不會少一個。這就是《華嚴》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個法門都包含所有一切法門。經典也是如此,這一部經具足一切經。任何一部經典濃縮是一部經,展開是一切經。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這是圓融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無礙?因為都是從真如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所有一切經,不管是哪一部經,哪一個法門,都是自性真如流露的。

  真如自性法爾如是,本來就是如此。真如自性永遠是圓融的,永遠是圓滿的,決定沒有說真如自性變現出來的東西,哪個東西有缺陷,沒有。這裡面實在講只有迷、悟。迷了,迷的時候好像有缺陷,實際上它並沒有缺陷,是你自己迷了,覺得好像有缺陷,事實上沒有,性德從來沒有欠缺過,這個道理要懂!然後你才真正相信,這一句佛號裡頭「具足萬德」,這個「萬」也不是數字,圓滿的性德。

  「經云,聞無量壽佛名,一心誦持,此人當得無量之福」。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有這麼大的福報嗎?對,沒錯,念這句佛號就有這麼大的福報。那我念佛也念很久了,同修可能有這個疑問,我念,怎麼還沒有福報?這個問題是在哪裡?所以這段文我們要看清楚,關鍵的字眼,我們要看清楚、要了解,這段主要說「一心誦持,此人當得無量之福」。關鍵在一心,你沒有一心,就是說念佛不是一心在念,你要一心念,你的福報就不得了!「當得無量之福」,這句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不是一心,所以你看看,具足萬德也是一心念佛,得無量福還是一心念佛,關鍵在一心,一心不容易!一心是真正做到了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這才叫一心。

  佛號,口裡面有間斷,就是說我們開口念佛的時間,有時候會停下來,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時像念佛機一樣念不停,總是念一下子要休息。有一些場所不適合出聲念,嘴巴也得停下來。但是意地裡頭沒有間斷,心裡念佛的念頭沒斷。大勢至菩薩講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念是什麼?念是心上有,心上面真的有。現在這個心,現在心上真的有,這叫念佛。口念,心上沒有,心裡還打妄想,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這就不叫念佛,那真的叫「口念彌陀心散亂」,你心上沒有佛。

  前面講的「散心稱名」,這個我們要分辨清楚。散心是口裡有佛念佛,心裡或有或無,這叫散亂。有時候想佛,有時候打妄想,再想別的事情去了,這叫散心,就是說還無法做到專一,心還會跑掉,但是雖然跑掉,他還是有短暫的時間收回來,有時候會再跑掉,這叫「散心持名」。散亂心與散心又有差別了,散亂心是什麼?口裡頭有佛,心裡頭完全在打妄想,無一時停止,邊念邊打妄想,那是一點效果都沒有。這是把念佛的竅門給我們說出來了,念佛的祕訣就在此。信、願、行都在這一句佛號裡頭,它不是分開的,這句佛號裡面具足信、具足願、具足行,一句佛號具足這三個條件,這樣念佛能夠往生西方。底下一段說:

  「善男女者」,經上說的善男子、善女人,「不論在家出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這個包括範圍大了。六趣是六道,四生是講生態,胎、卵、濕、化,我們這些眾生有這四種,胎生的、卵生的;像雞鴨卵生的、濕生的、化生的。把所有一切有情眾生統統包括了,這就叫做「六趣四生」。善男女,不論在家出家、富貴貧賤、老的、少的統統包括在內。

  「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這個不容易!這是說明三途六道裡頭所有眾生,我們當然是其中之一,頭一個就是講善男女者,這是人道裡頭的善男子、善女人。在家也好、出家也好,貧富貴賤、男女老少。不論你是什麼身分,不論你現在過什麼日子,乃至於包括六道裡頭所有一切眾生,只要你有緣能夠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那就是你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他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也是善根成熟。你沒有善根成熟,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你聽不到,所以五逆十惡他能夠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也是善根成熟。

  善根成熟,這一生能不能往生?不一定,為什麼?往生要具足三個條件,善根、福德、因緣,單單有善根沒有福德,不能往生!善根要成熟,善根成熟這裡面還有厚薄,就是前面講的多跟少。前面經文說的善根:「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厚薄前面講的,如果善根是有,但是少,善根不多、不多,他善根是成熟了,但是少、不多,少,不多,他能信,信的不深;他也有願,願不切,這個世間一切他還放不下。對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尤其是家親眷屬,親情,有一樁放不下都是障礙。為什麼放不下?善根不夠深,福德不夠多、不夠厚。所以經上講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緣要多!這個因緣之多,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有兩條,一個是「請轉法輪」,另外一個是「請佛住世」,這是第六願跟第七願,這兩條是多因緣。所以為什麼經論裡頭常常教導我們、提醒我們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這是多因緣。

  親近善知識,我們的善根福德少都不怕,當然我們的善根福德少,不夠多,都沒關係,為什麼?親近善知識的時候,會把我們的善根福德提昇、加深、加厚。你天天接受教導,天天跟大眾在一起薰修,進步也很快。縱然你自己有善根、有福德,如果沒有因緣,不容易成就。為什麼?你沒常常聽法,沒有人跟你在一起共修,你會受到環境影響,自自然然有一些親戚、好朋友天天陪你去玩。最普通的,社會上打麻將、跳舞,喜歡唱歌、跳舞、看戲,現在還有喜歡打球的,有許許多多所謂的活動、聚會活動,你參加那些活動去了。那些活動跟你的善根、福德完全不相干,你的世緣太深了、太濃厚了,決定障礙道業!障礙你這一生不能往生。

  所以普賢菩薩這十願是無量行願,提十個綱領,「請轉法輪」,重要!請轉法輪是請善知識來講經說法,使我們大家覺悟過來。請善知識常住在這個地方,這一個地方有福報。

  佛法裡頭常說,我們不能不信,真正善知識、真正修行人、有道心的人,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減少災難。古時候中國、印度人都懂得這個道理,「善人國之寶」。天台大師講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就是智者大師,是中國天台宗開山祖師。智者大師是中國、日本佛門裡面都有傳言,他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這個話要是真的,那智者大師的話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話。

  他跟我們講「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你看,對講經說法的人有多尊重!你經典講得很透徹,沒有講錯,沒說錯,講得完全是佛的意思,你自己沒有完全做到。你能夠指導別人,人家照你的指導去做,他就會有成就,所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中國人也有這個話。這個意思就是說學生跟一個好的老師學,好老師雖然沒有什麼大的成就,學生的成就超過老師。老師教的是正確的,他自己沒有能夠完全做到,學生完全做到了。像這樣的老師,智者大師說是國師級!「國之師也」!可以做一國之人的老師,這個我們要請他轉法輪,要請他住世,住在這個世間,住在這個地方教學。

  如果說「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那是最高的,那是國寶級的。鳩摩羅什大師當年在世,他是西域龜茲國的國寶。苻堅是秦王,有勢力,聽說西域有這樣一個大智慧的人,他派了呂光率領七萬大軍到龜茲去。苻堅告訴呂光,「這一次出兵不為別的,就是要把鳩摩羅什大師請到我們秦國來」,就這個目的。他要願意讓大師過來,我們立刻就撤兵;他要不願意,那我們就要打仗,為了一個人。

  龜茲國,當時是個小國,敵不過秦國七萬大軍,也非常煩惱。鳩摩羅什大師那時候就勸告龜茲國的國王說:「這個仗不能打,打也打不贏,一戰爭有多少人受傷、死亡」。他說「還是讓我去好了」。龜茲國的國王這才把鳩摩羅什大師放了,秦國就沒有打仗,軍隊撤回去,鳩摩羅什大師是這樣到中國來的。中國人知道那是寶,寶,人家不肯放手,那怎麼辦?逼著人家非放不可。

  但是羅什大師到了中國之後,諸位要曉得,那個時候是走路,從現在的新疆省天山南路這個地方,走到長安要走好幾個月。回來的時候,呂光,就是秦王符堅派去的大將,呂光,去到那裡要請羅什大師回來中原,他走到現在的甘肅,就是現在的涼州,現在改作蘭州,以前叫涼州;現在大陸的甘肅省。走到那裡再回來,還未回到長安,從長安那邊傳來消息,說苻堅已經過世了,就是說秦王苻堅已經死了,他尚未到達,就死了。呂光,他就沒回去長安了。

  在那時候苻秦這個國家發生了政變,大將姚萇在政變當中當了皇帝,國號也叫做秦,那時候叫做姚秦,他姓姚,叫做姚秦。在符堅那個時代姚萇跟呂光他們同樣都是將軍,等於說都是在朝庭當大將。現在發生了政變,姚萇出來當皇帝,呂光不服,他不接受,所以呂光就在涼州這個地方,他佔據涼州,自己稱為涼王,就沒有再回去長安了,佔據這個地方,自己稱王。鳩摩羅什大師就在西涼,就是在甘肅省涼州這個地方,又住了很多年。呂光這個人不會用人才,不會用他,等於說把他軟禁在那個地方,也不放他走。知道他很有才華、很聰明,也不放他回去,也不把他交給秦國。

  一直到姚萇死了,呂光也死了,到下一代姚興;姚萇的兒子。姚興即位的時候,這才把羅什大師請到長安。那時候已經是晚年了,就是說鳩摩羅什大師年紀也已經很大了。所以羅什大師在中國從事譯經工作只有七年,他就圓寂了,那七年的影響不得了。由這裡諸位就能細細體會到,善根,真的是有,雖然有,多、少,不一樣。苻堅、姚萇善根不多,善根是有,不夠、不多,到他的兒子繼承王位的時候,姚興就不錯,這是真正有心人。那個時候他的國家很強盛,呂光死了,呂光的姪子呂隆繼位,國力衰弱,敵不過秦國,所以把羅什大師就放了,送到長安。你就看這些人當中都是有善根,但是多少不一樣,福德大小也有差別。

  羅什當年譯經的幾年當中,姚在北方最興旺。真正有智慧,不但有修行,是得道的高僧,真正是國寶!這個我們要懂。如果我們有這個緣分遇到,一定要知道「請佛住世」。他雖然不是佛,是善知識,我們要請他到我們這個地方來常住,來建道場。長期講經說法,弘法利生。

  過去在台灣,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現居士身,台中人有善根、有福德,把他老人家留在台中。他教化那麼多年,台灣南北各地方都知道他,也都想要請他,他不去,他就是住在台中。用什麼方法留住他?沒有別的,他既不要名,又不要利,所以將他留住不是名利,是什麼?好學!台中人親近他,真正跟他學習,好學的人那麼多,他就不能走,絕對不是為了利養。

  這一集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多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