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一0八集)  2006/4/2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108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一0八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上一集我們講到臨命終時,「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功夫好的,一、二年前就預知時至。通常我們看念佛人大概三個月,二個月、一個月,我們常見的。他跟大家說,我什麼時候要走,大概時間就是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等於三個月前他就預知時至。新加坡佛教居士林,陳光別老林長是三個月,他的日期很確定,一點都不錯。雖然有病,沒有病苦,頭腦清楚,體力衰弱。這是什麼?這都是殘餘的業障,業障沒有消完,還剩一些業障。業障消盡了,自在往生。如果平時肯用功,平時業障都消盡,臨命終時就沒有業障,臨命終時不會生病,說走就走了。都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用的是什麼樣的心,用什麼心行處事待人接物,從這些地方我們真正反省,意識到了,原來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那叫真修行。

  所以這是我們聽說的,倓虛老法師他老人家講的,諦閑老和尚一個念佛的徒弟,鍋漏匠,人家走的時候是站著走,等他的師父來替他處理後事,他站了三天,三天三夜站在那裡,這不是假的,是真的。台南將軍鄉的一位老太太念佛三年也是站著走,沒有生病。大概在二十年前,頂多二十一年前,一九八0年初期,家師是一九八三年在舊金山講經,甘老太太告訴他這件事情,(甘老太太、甘老居士的親戚),也是個老太太,前一、二年往生的,坐著往生,什麼病也沒有。遺囑自己寫好了,兒子、媳婦、孫子,孝服統統做好了,擺在她的床旁邊。你看這個老人,一句話都不說,天天做家事,照顧家人。兒子、媳婦上班,孫子上學,她一個人看家,大概就是念佛,功夫不間斷,真成功。這些人為人示現,真正做到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雖然沒有說,她的表演就是說,做出來給你們看。你看念佛往生跟照顧家事一點妨礙都沒有。她要不是預知時至,她怎麼能夠把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統統做好?後事等於說她辦了一半。因為在外國沒有那麼方便,臨時要去哪找這些東西?她事先統統給她的子孫準備好,她也不說,忽然之間,家裡人發現她走了,坐在床上打坐往生,沒有病苦,預知時至。沒有病苦,身無病苦。

  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就是什麼?真放得下。真放下是在平時,現在就要放下,你還等什麼時候?為什麼你要往生的時候會生病?你沒有完全放下。如果完全放下,怎麼會生病?不貪戀,心裡頭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貪戀、沒有瞋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愚痴。意不顛倒就是不愚痴。這兩句,貪瞋痴真的沒有了。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事物裡頭,沒有一點點貪瞋痴的念頭。佛法裡頭常說看破放下,意不顛倒,看破了;心不貪戀,放下了。徹底放下,現在就要放下,不是等到臨命終,這口氣快斷了,快要死的時候才放下。現在就要放下,臨終才會自在。

  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就是一切人事物),念頭一動就錯了。念頭一動是什麼?你沒有放下,你沒有看破,你起心動念。這個時候怎麼辦?馬上提起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伏下去,伏久了自然就不起了,這念頭不再起來,這樣就好了。跟大家接觸就真的是「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真看破,真放下了。跟大眾相處,一切隨緣,這裡頭還是有原因的,總是為利益眾生,總是為正法久住。如果不是為利益眾生,不是為正法久住,決定不參與任何的活動,那哪有什麼意思?你又不是要搞名聞利養,也不是要貪圖五欲六塵,這個社會許許多多這些活動,你參與有什麼意思?沒意思。縱然是歷事鍊心,真正在這個裡面修行,磨鍊自己,鍊什麼?鍊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鍊這個,在這裡練功,練功也是利益眾生。

  如入禪定,這是成績,就是世尊在《金剛經》上教須菩提尊者,這些話都在日常生活當中,「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禪定。一個人臨命終時也是如入禪定,表演給大家看看,就像平常打坐入定一樣。但是平常打坐入定他會出定,到時候他會起來,臨終這一入定就不再出來了,他走了,學佛的人能做到這樣的功夫才算是真的成就。這個成就有大有小,為什麼?像這樣成就走的,只要是生欲界忉利天都有這個能力,都有這個現象,忉利天以上往生的都是這樣的瑞相。念佛的人更是希有了,念佛人走的時候,如果這個瑞相現前,肯定後面:

  【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了,如果同時你見到無量諸佛,這是上上品往生。你只見到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隨著佛來的,許許多多菩薩、阿羅漢,這個境界都是上輩往生,上中品、上下品,都屬於上輩。你仔細觀察跟著阿彌陀佛來接引你的人,裡頭一定有你認識的人,當然你不生疏,是你在這一生當中曾經親近的一些善知識,他們先往生的,真的往生西方了;等到你往生西方,他們也一定會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你,認識。就像我們淨宗初祖遠公大師往生的時候,他看到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接引的時候,他看到劉遺民,看到自己蓮社前面幾個先往生的人,跟著佛一起來接引他。劉遺民還跟他開玩笑,說大師,我們都是跟你學佛,我們先到極樂世界,你怎麼現在才來,落在我們後面!還跟他開玩笑。

  所以家師常常說,到極樂世界才有真正的朋友,真正的知交,到極樂世界不寂寞。在這個世間,古人常常感嘆著說,「相知滿天下,知心有幾人?」真正知心的朋友有幾個?一個也找不到。但是到極樂世界那真正統統是知交,為什麼?各個心地是純淨純善,都沒有私心,都沒有我執,都沒有法執,你說這個世界多美好!你真正清楚明白了,趕緊去,這個世間不要留戀,沒有一絲毫值得留戀的,為什麼不快快去西方?

  『佛及聖眾,手執金臺』,我們也不用在這上面分別金臺、銀臺,這不需要。古時候,《淨土聖賢錄》記載懷玉禪師看到佛拿著銀臺要接他往生,他就皺著眉頭,他說我以為一生當中這麼用功可以金臺往生。佛拿銀臺來,他不願意去,佛就沒有了。他真正努力又念了七天七夜,佛又來了,這一次看到果然是金臺,他很歡喜,跟佛往生了。這些人都是給我們做示範、做示現的,但是我們也不必這麼固執,銀臺也不錯,何必一定要金臺?不用那麼執著。

  『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這句話裡頭含義很深。「一念頃」時間很短,真的是一彈指。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裡多遠?十萬億佛國土。這句告訴我們遠近沒有了。換句話說,你見到佛,佛來接引的時候首先佛光注照。佛光注照,這是佛力加持,把你自己的功夫提升一倍,我們的功夫念到功夫成片,提升一倍就是事一心不亂;如果我們念到事一心不亂,提升一倍就是理一心不亂。所以羅什大師翻的這部經,「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他沒有錯,但是梵文原本裡面是一心繫念,一心繫念是沒有說佛力加持。臨命終時佛光注照一定是加持,這個加持把你的功夫往上提升一倍,提升一倍就是一心不亂。羅什大師對這個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也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再看最後一句:

  【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從這個總結的幾句話來看,那個功夫果然不錯,是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往生大多數是凡聖同居土,這是理一心不亂,為什麼?『生極樂國,華開見佛』,這是理一心不亂,境界跟宗門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完全相同。當然這是少數,因為見思煩惱斷盡,塵沙煩惱也斷盡,無明也破了幾品,這是「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

  『即聞佛乘』,「佛乘」是我們佛門一般講的一乘法,一佛乘在大乘之上,這是最真實法。世尊在法華會上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由此可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在九法界示現,真正教人的確實是只有一乘法,唯有一乘法才真正平等,才是真正慈悲。為什麼說三乘?三乘是大乘,大乘叫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這叫三乘。菩薩是大乘,緣覺是中乘,聲聞是小乘,說這個三乘。如果說二乘,二乘就是大乘跟小乘,大乘是菩薩,小乘把聲聞、緣覺合起來叫小乘。這是法華會上世尊開權顯實,把這個權巧方便給我們說出來。講二乘、講三乘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一乘法,《法華經》是一乘,《華嚴經》是一乘,《梵網經》是一乘。

  所以在此地我們看到「華開見佛,即聞佛乘」,佛乘是指什麼?我們想像當中一定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究竟圓滿的一乘法。所以《華嚴》當機者是什麼人?它的對象是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住在什麼地方?住實報莊嚴土。西方極樂世界四土,我們要知道,凡聖同居土相當於我們這個世間的凡聖同居土。我們的地球就是凡聖同居土,在我們地球上,我們知道有阿羅漢在這個地方修行,但是我們的空間維次不同,我們見不到阿羅漢,阿羅漢也不輕易讓我們看到,他也不會隨便給我們看到。

  諸位在《三昧水懺》裡面曾經讀到,《慈悲三昧水懺》是悟達國師業障現前,得到了人面瘡,差一點把命送掉。這個時候想起以前有一個和尚,這個和尚生病,滿身潰爛,很臭,臭不堪言。他不錯,他發了慈悲心照顧這個和尚。這個和尚以後好了,告訴他,說你將來有大災難的時候,你來找我。告訴他,他住在四川,在四川什麼山上,那個山上有兩棵松樹,叫他去那個地方找他,他說到時候我會來幫助你。這個話,就是以後他得到人面瘡的時候才想起這件事,就到四川去找,結果才知道原來滿身潰爛的和尚是阿羅漢示現,迦諾迦尊者。他到那個地方去找,果然看到阿羅漢的道場,七寶莊嚴。原來那個人,生病的和尚是迦諾迦尊者示現的,來給他調解冤結,來化解,這個冤家債主才離開。悟達國師到四川找迦諾迦尊者,迦諾迦尊者用慈悲三昧水來為他洗傷口,他才恢復,病才好起來。以後離開,回頭再一看,道場不見了,又是一片荒山,什麼也沒有。由此可知,我們這個人間有阿羅漢的道場,如果沒有特殊的緣分,你看不到。

  我們淨土宗第四代祖師法照禪師,他原來也是參禪,他跟淨土的緣分也很深,以後修淨土。有一天過堂(就是吃飯),寺院過去過堂是用缽,出家人托缽。有一天早晨吃粥,他低頭看缽裡頭,忽然看到缽裡面現出一座山的境界,是文殊菩薩大聖竹林寺現在他的缽中。他看得清清楚楚,他不知道這什麼地方,去問別人。別人聽他一講,有人去過五台山,他說你看到的這是像五台山,於是他就發心去朝五台。朝五台的時候,到五台山,果然想到那個路就像缽裡面現的一樣,他就沿著這個路去找,找到了,果然找到大聖竹林寺。文殊、普賢兩位菩薩都在那裡,文殊菩薩在講經,他坐在裡面還聽了一堂課。然後他向文殊菩薩請教,這個世間已經進入末法,人的根性逐漸逐漸差了,煩惱習氣比以前的人要深,修什麼法門能成就?文殊菩薩就告訴他,要修念佛法門。怎麼念法?文殊菩薩念了幾句給他聽,他就學會了。以後離開竹林寺,他沿途還做記號,怕迷路,下一次再來才找得到路。一路做記號,回頭一看,又是一片荒山,寺廟沒有了,真的像作夢一樣,這才曉得聖人境界。回去之後,就提倡念佛法門,五會念佛就是法照禪師提倡的,五會念佛的念佛聲調是文殊菩薩傳授給他的。

  現在也有五會念佛,但是不像文殊菩薩傳的,為什麼?現在五會念佛聽了心定不下來。文殊菩薩傳的念佛方法不可能讓你聽了心不定、不清淨,不可能,聽了一定很攝心。所以現代五會念佛念法真正失傳,到我們現在失傳。現在流通的五會念佛譜,是民國初年有一位法師他編的譜,就像唱歌一樣,聽起來很好聽,這我也聽過。家師也說過,像這種念佛,接引現代年輕的人是個好方法。一般初學的,像聽音樂一樣,一般比較能接受。但是真正念佛攝心,想要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他這個方法有問題。

  所以菩薩、羅漢跟我們在一起住是真的,不是假的,史書、古人筆記小說裡頭記載很多,至於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就更多了,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到,這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就像我們這個世間的四聖法界,凡聖同居土就跟我們六道法界一樣。六道裡面,經典上講凡聖同居有三處,我們這個人間是凡聖同居,欲界天裡面是兜率天,彌勒菩薩內院在兜率天,兜率天是欲界裡面的凡聖同居土。色界天裡面第四禪,第四禪裡面有五不還天,淨居天人修行的場所,淨居天人是三果以上,所以那裡也是一個凡聖同居土。這都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相當,但是沒有西方的殊勝。我們這邊凡聖雖然同居,共同居住在這個地方,但是凡聖境界不一樣,凡夫見不到聖人,聖人也不見凡夫。

  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凡聖天天見面,生活在一起,這個不可思議。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每天跟文殊、普賢、觀音、勢至是天天見面的,跟這些大聲聞也是天天見面,天天在一起學習,這個難得,無比的殊勝。方便有餘土相當於我們這個世界的四聖法界,實報莊嚴土是相同的,這個沒什麼分別。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實報土沒什麼兩樣。所以西方世界最殊勝的是凡聖同居土,能讓我們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斷,也能夠一生圓成佛道,因此十方諸佛讚歎極樂世界,讚歎阿彌陀佛,道理就在此地。而且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們在《觀經》裡面看,到花開見佛只要十二劫的時間,下下品往生。

  我們一般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能在下下品,至少有下中品、下上品、中下品、中中品,這是非常可能。下下品是造五逆十惡,我們雖然造作罪業,還沒造得這麼重。但是現在造這種五逆十惡的惡業有可能,我們在新聞報紙也時有所聞,這在古時候是很難聽到這種事情。你說殺父親、殺母親,在古時候很少聽到,大逆不道,五逆罪,但是現在有,我們在新聞裡頭也時常聽到,時有所聞。在以前那個時代是非常難得聽到有這種事情,這種事情在古時候是驚天動地的事情,人再不好,他也不會去殺父母,不會去殺兄弟。這是現代有這個可能。

  聽《華嚴》這是非常不容易的,這是佛對法身大士講的。我們今天遇到這個緣分,大家共同在一起學《華嚴》,雖然我們不是法身菩薩,我們學習法身菩薩的課程,希有難得的因緣。我們受這個薰習,雖然學《華嚴》,一定要記住專心修淨土。我們聽《華嚴經》,讀《華嚴經》,我們的功夫依舊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為什麼?你看《無量壽經》一開頭,「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學《華嚴》,念佛求生淨土真的是大大的提升了我們往生的品位,提升層次。機緣難得,不容易遇到,一定要珍惜。

  『頓開佛慧』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我們不敢期望這個境界。如果果然能夠明白了,真正能夠覺悟了,放下自私自利,對於自己不執著,對於一切人事物、一切萬法不再執著,我法二執縱然不能說斷盡,也淡了很多,那你的品位自然就提升了。所以這個大經對我們幫助很大,要認真努力來學習。

  『廣度眾生』,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廣度眾生,滿菩提願」,這是肯定的。自己縱然沒有開悟,凡聖同居土下輩往生也廣度眾生,他憑什麼?憑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智慧、能力、相好,他還沒見性,自性裡面的德能還沒現前,他就有這個能力,這是佛力加持。得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四十八願加持你,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就跟七地菩薩差不多,阿惟越致菩薩。凡是往生的人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所有一切剎土裡頭找不到,十方諸佛世界裡頭都沒有,所以一切諸佛讚歎西方極樂世界,讚揚阿彌陀佛,道理就在此地。這是真正能滿諸佛菩提大願,也滿自己的菩提願。

  慈雲懺主這一篇淨土文,受持的人很多。不但是淨土宗的同學在誦經、念佛、懺悔、迴向的時候常常用這篇文,就是不是專修淨土的,乃至禪宗、教下,依這個文發願的人也很多。這一篇文字無量無邊功德,幫助不少人念佛往生淨土。我們再看底下這首偈:

  【念佛臨終見寶臺。寶幡寶蓋滿空排。彌陀勢至觀音等。合掌相隨歸去來。】

  這首偈讚歎念佛人往生,臨終往生,你看多殊勝!我們世間人講場面,這個場面無比的殊勝,世出世間法裡頭找不到。只有真正念佛念到功夫到了,不再分別執著我與諸法,像《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念到這個境界,臨命終時就是這首偈所說的。『見寶臺』就是見蓮花,「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你真的見到了,不是假的見到。『寶幡寶蓋滿空排』,你看到隨著諸佛菩薩這些供養具,寶幡,幢幡寶蓋遍滿空中。這個場面現在我們佛門很少見,以前有,以前大法會裡面有這個場面,現在很少了,時代不一樣,一般人認為這場面是迷信。但是今天在中國西藏、青海,這些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密宗還是保持著,我們能在那邊看到滿山遍野的幡幢寶蓋,偶爾我們在傳媒報導裡面也看到,那些人還是以這個來供養。

  幡幢寶蓋都是有含義的,表法的,我們今天重視它的表法。這些都是屬於旗幟,旗子的標幟。扁形的,扁的,這是幡;圓形的,像風筒一樣,那是幢。「蓋」是傘蓋,像雨傘,遮蓋灰塵,防止污染。幢表說法,幡表法會,在這個地方做這些大型的活動,幢幡寶蓋。一個人往生是大事,諸佛菩薩都來了,人數之多我們無法想像,排列在空中。所以說「念佛臨終見寶臺,寶幡寶蓋滿空排,彌陀勢至觀音等,合掌相隨歸去來」。

  「彌陀勢至觀音」,這是西方三聖,來接引的主角,臨終的人見到了,見到這個瑞相決定往生。這種瑞相,魔不能現,這確實是西方三聖臨終來接引,放心跟他去,穩穩當當,一點都不錯。所以「合掌相隨歸去來」,「歸去」是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來」,希望你乘願再來。這是一首讚歎、囑咐、祈願,統統包括在其中,這首偈都包括。

  下面這是第三時三寶讚裡面的僧寶,前面我們看過佛寶讚、法寶讚,現在讚僧寶。讚僧寶,首先我們要說「僧」的意義。僧,梵語「僧伽耶」,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尾音伽耶二字去掉,只稱僧。其實後面那個「耶」是尊敬的意思,你看佛陀耶、達摩耶、僧伽耶,「耶」是很尊敬的意思。僧,四個人以上在一起修行,遵守佛陀的教誡,這個教誡就是六和敬,四個人在一起遵守六和敬,這才叫做僧。所以僧是一個團體,不是一個人,四個人以上這樣的團體叫做僧團。人再多,不修六和敬不叫僧團,那不能稱作僧,所以僧一定是和敬。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諸位想想,要不和不敬,你的心怎麼會清淨?你已經被污染了。真正做到了六和,自然就一塵不染,身心清淨。由此可知,六和是因,六根清淨是果,你修因一定得果,果報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修因重要。

  六和裡面頭一個「見和同解」,我們今天講的建立共識。這很難,人與人之間彼此都有意見,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看法,這個事情麻煩大,怎麼能相同?你說好,我們都依佛教的,佛怎麼講的,我們依佛,那還是有不同,每個人對佛所說的,他的看法、他的解釋也不同。為什麼?佛的意見跟我們不一樣,有人說依佛的意見,為什麼不依我的意見?所以諸佛如來高明,高明到極處,真正講出來契機契理,非常公平,非常公正。那就是說我們大家把想法、看法統統放下,不就平等了嗎?你也不要有想法,我也不要有想法,我們放下,佛也放下,這一放下就回歸到一真,你看這個方法多高明!佛說,你不必依照我的話,我們大家統統放下,平等,真平等,這當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見和同解。

  有妄想分別執著,想法、看法就不一樣。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生煩惱;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生智慧。所以經論上常講煩惱即菩提,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菩提就現前;連帶著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現前。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佛是從這個理念上建立見和同解。

  我們平常講,實在是放不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放不下怎麼辦?這才不得已,我們大家想想,我們依佛陀的教誨,依教奉行,這總是有個根據了。這是不得已的方法,這是落在第二義上。第一義裡頭,連佛這個也放下,那是真的。我們今天依佛菩薩經論教誨來修行,那是相似位,不是真實位。相似就是很接近,很像,還不是真的,但是相似也算不錯,從相似慢慢去證得真實。如果不經歷相似,真實決定做不到。所以我們要肯定自己是業障深重,煩惱習氣沒有能力放下的凡夫,我們今天要依經教來幫助,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好走,那就是中下根性的人一定要遵循聖賢的教誨。聖賢的教誨是從自性裡頭親證的真實智慧,性德本有的德能。性德本有的德能就是成佛,這個德能,佛告訴我們的這些規定,就是我們說戒律。本具的智慧就是經教。所以性德本來有的德能就是戒律,本來具足的智慧就是經教。

  所以遵循經典的教誨就是遵循我們自己的性德,當你明心見性之後,你的思想、見解、行為決定跟諸佛菩薩完全相同,佛佛道同,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懂得之後,你對於經教才會死心塌地。我念經是念什麼?是念自性裡面的智慧、功德。我依教修行是依什麼?是依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來行事、來過日子,不違背性德。這裡頭千萬記住,不是被佛菩薩牽著走,那你就大錯特錯。就是連今天印光大師,那真正是佛菩薩,你看他所講的,他指導我們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完全是合乎性德,絕對不是九法界眾生能說得出來,這個話是自性裡面流露出來。這個字一定要認識清楚。這一集的時間到了,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