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六九集)  2011/8/3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6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七百五十一面,從第一行第二句看起:

  「正法滅時,廣指像法與末法。當前正是末法之時,此時之眾生,善根遜前,但其中必仍有過去生中廣修功德,當前供佛念佛之人」,故云『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我們讀這段文感慨很深,《仁王經疏》裡面講得非常之好。實在說,佛法不是定法,佛法是活活潑潑。正法裡面有像法、有末法,像法裡頭有正法也有末法,末法裡頭也有正法、也有像法,這個事情同學們曉不曉得?《仁王經疏》這個說法,你要是明白,你就知道了。什麼是正法?有教有行,有果有證,有得果證的,這是正法。我們今天有教有行,念佛真正往生,這個行是什麼?行很重要,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一概都放下,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什麼法?正法。大眾住在末法,你住在正法,你知不知道?要明白這個道理。

  生到什麼地方是正法?生實報莊嚴土,也就是說上品上生。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我們今天遇的緣好,我們住正法。其次的,遇到緣,緣遇到了,有教,有講經的,有研究經教的,也有行的,沒有證的。能往生,往生到凡聖同居土,那就是像法。多不多?多!很多,念佛往生的生同居土,凡聖同居土。生到凡聖同居土,也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他在西方極樂世界,智慧、神通、道力跟實報土沒有兩樣,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如果在今天我們遇到了,有教有學,不肯念佛,或者念佛心不專,還想這個世間拉拉雜雜的事情,到最後手忙腳亂不能往生,那是什麼?那你就是在末法。如果沒有教,這個地方沒有講經的,沒有學習經教的,那就是滅法,末法後頭就滅法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講經教學重要!只要有講經教學,沒有人真幹,沒有人真往生,那也是末法;講經教學的沒有了,法就滅了。所以這四種法,正法、像法、末法、滅法同在一個世間,同時出現。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有,在中國歷代也有,今天也有,外國也有,無時無地沒有,這是活的。

  在現前這個時代,世界上不相信宗教的人愈來愈多。我們跟梵蒂岡建議,一定要呼籲,每個宗教要回歸教育,要教學,要真修行,要真有成就,那就是他們的正法。當前雖是末法時候,確確實實有這些人,眾生善根不如前人,這是說大多數,還有少數跟前人差不多的,甚至於還有少數超過前人的。真正能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的,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的,這個人就超過前人。為什麼?我們相信他肯定上品上生。就依這一部經典的教訓,這一部經典的理論、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這裡面所有的教訓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為,它怎麼不是正法?百分之百的正法。所以,到底是生在正法、像法、末法、滅法,都在自己情願,你自己願意生在哪一個階段就是哪個階段。這叫得大自在。現前這個時代還是有,如果沒有,這個災難還得了嗎?地球就毀滅。決定有人過去生中廣修功德,當前還是有供佛、念佛的人。供佛一定要知道真正的意思,佛需要我們供養嗎?不需要。我們用什麼方法供養?依教修行供養,真供養佛。佛其他都不要,就是希望你依教修行,就是希望你這一生當中上上品往生,這叫真供佛。不但我們決定往生,往生還要提升品位。為什麼?供佛,品位愈高佛愈歡喜,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佛為什麼歡喜?佛歡喜你真成就了,你成就了真正能度眾生。佛不是為自己,也不是為你,是為一切廣大苦難眾生,你看又有一尊佛出來度眾生。度眾生的佛菩薩愈多愈好,這是佛真正喜歡,這叫真實供養。

  「故云植諸善本」,善本我們現在都知道,善本是什麼?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就是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以這個善本迴向,供養一切諸佛如來,真供養。拿什麼供養?拿我們修行的善根來供養。世法的善根,不貪、不瞋、不痴,我們現在講五個,不傲慢、不懷疑,貪瞋痴慢疑都斷了,這是善根。「眾生者」,底下解眾生,眾生是什麼意思?「《彌陀要解》謂等覺已還皆可名眾生」。這是眾生的意思,非常廣大,等覺菩薩以下都可以稱眾生。等覺之上呢?妙覺如來,究竟圓滿佛,只有這一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華嚴經》上說的,從等覺到初住菩薩都是眾生。這四十一個位次,玄奘大師所翻譯的叫「覺有情」,有情就是眾生,但是他覺悟了,他不迷了。六道裡面的眾生沒覺悟,一般有情眾生沒覺悟。這些眾生覺悟了,覺悟了稱菩薩。「是以眾生中,上可有等覺大士,下則六趣凡夫,我等皆在其中」。經上講『當有眾生』,這包括我們在內。我們是不是?就看聽這個經有沒有體會,有沒有感受,有體會、有感受,真正發心,我們就在其中。

  弘護正法,正法久住,我們有使命,我們可以做得到。讓正法久住在世間,兩個人,一個是弘法的人,一個是護法的人,弘護要密切合作。弘法的人一心一意專在經典上,把經典學透;我不叫研究,我叫學透,透一定要自己能做到。實實在在講,你知道多少你就能做多少,你做不到的,說明你不知道,你沒有了解。這個話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他老人家說佛法是知難行易。你知道哪有做不到的?你做不到的,你沒有知道。這個話我當時聽了有很深的感受,想想是有道理。可是一般人又說,我都知道了,我做不到。變成什麼?知易行難,知道很容易,我沒做到。老師說,你那個知是假的,不是真的。六十年前老師告訴我的,他強調,特別強調佛法是知難行易,行很容易,知真難。所以說,徹底明白、知道,自然就做到。

  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讓我們產生誤會?我們想想其中也不無道理。那就是我們對於這眼前現象,這個假象,真的沒有搞清楚,全都以為是真的,貪戀、放不下。真的要曉得,這些所有現象皆是虛妄,《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只有阿彌陀佛是真的。你要是真的明白了,你心裡還會有骯髒東西嗎?還會有雜念嗎?不可能。這個東西我們天天讀,說起來都知道、都會講,但就是做不到。那就是章嘉大師的標準,你沒有真正透徹了解,你是道聽塗說,你沒有入這個境界。這一點我們要承認,承認就能有進步,就能夠再繼續不斷學。如果不承認,以為我都知道了,你永遠沒有進步,你就停在這裡。我沒有做到的,就肯定我知道得不夠透徹,我還沒有真搞清楚,你還能再繼續努力,把它徹底搞清楚、搞明白。

  這些事情,結合現代的科學,科學研究的成果,他們的報告能給我們很大的幫助。為什麼?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科學證明了,這不是假的。這些科學家他不是學佛,他佛經連邊也沒有碰到過,他的研究報告居然跟佛經說的是一樣的。這個我們就要特別留意,要細心用這些東西來幫助我們觀想,就是幫助我們看破,看破自然就放下。我們的煩惱習氣很重,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用什麼方法來對治?念佛法門是無比的方便。你說念頭斷掉談何容易,我們只有一個念頭比較容易,這一個念頭是什麼?一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別無雜念。這個方法就好多了,好用多了。但是這個方法的基礎還是要看破,你才真正能死心塌地把這方法用上。只要用上,不需要長時間,你用上個三天、五天,你就發現你得大自在,你就能得到法喜充滿。經上講「惠予真實利益」,真實利益真得到了,真正得大自在。

  「如是眾生由於以往多生供養諸佛,念佛修善,故蒙彼如來威神加被,乃於現世能得如是廣大法門」。這些話都是對我們說的,我們今天遇到了,這部經典、這句佛號就是『廣大法門』,我們遇到了。多少人想,菩薩想都想不到,我們今天為什麼能遇到?這個地方講的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過這個法門,生生世世當中供養過諸佛如來。有念佛修善的根,在阿賴耶識有這個根,阿賴耶識裡頭有這個種子,有這些功德。所以現在接觸,遇到這個緣,佛力加持,遇到之後能信,也是佛力加持,能解還是佛力加持。佛力加持多少,各個人不一樣。這什麼道理?我們自己有多少功德,我們有一分,佛加持一分,我們有兩分,佛加持兩分,我們愈精進,佛加持就愈來愈多,這個很明顯。我二十六歲初遇到方老師,我跟他學哲學。沒有想到在哲學這個單元裡,跟我講了一個單元叫「佛經哲學」,讓我們認識佛經,把我們對於佛教的誤會化解了。以後這麼多年來,一步步都往上提升,這就是我們多一點,佛就又加多一點,我們又多一點,佛又加多一點。我們這才曉得佛恩之大,從來沒有捨棄過我們。我們真的能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把這個心換成阿彌陀佛,我就相信佛的加持是圓滿加持我們。沒有真正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佛的加持還是不圓滿;不是他不圓滿,是我們不圓滿。佛的加持肯定是相對的,我們有十分功德他加持十分,我們有二十分功德他加持二十分。這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鼓勵我們真幹,你就真正得到。

  我們遇到這個法門,「應深慶幸,切莫錯過」,這一生是我們成佛的機會遇到了。你遇到別的法門成不了佛,遇到小乘,最高成阿羅漢,遇到大乘,最高的是菩薩;遇到淨宗這淨土三經,你肯定成佛,這個法門是無上法門。「務當攝取受持,則可獲廣大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就是成佛。佛果地上的智慧也叫一切種智,一切智智就是一切種智,你可以獲得。廣大是如來果地上的,也就是自性裡面圓滿智慧透出來了。你所獲得的,說實在話,都是你自性裡本有的,自性裡頭沒有,怎麼樣也得不到。《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沒有一樣東西是自性之外的。佛常常說,「心外無法」,那心就是自性、就是真心;「法外無心」,心跟法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是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諸法實相。我們是明白了,怎麼樣才明白?放下障礙就明白了。障礙是妄想、是分別、是執著、是雜念,只要把這個東西放下,我們障礙就沒有了,自性的智慧、德相就現前。所以自性彌陀、自性淨土,說唯心淨土就是自性淨土。在這個境界裡面,就非常可能像當年慧遠大師一樣,或者是在定中,或者是在夢中,你就見到極樂世界,你見到阿彌陀佛。為什麼?心裡真有佛,就會有這些事情發生。我們作夢都是亂七八糟,從夢中就曉得心不清淨,修學得不如法;如果心清淨,修得如法,天天跟佛菩薩打交道。

  下面講『攝取』,就是前面經上講的攝取受持,先說攝取。「《往生論》謂極樂依正一切莊嚴功德成就,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往生論》上這一句,念老在這個註解裡引用最多,大概引用了十多次,所以這個句子我們就很熟。這麼多次的引用,換句話說,這一句是非常非常重要,怕我們忘掉。這是佛菩薩、是老人的慈悲。因為六道凡夫非常健忘,而且懶惰,懈怠懶惰,一部經看過一遍不想再看第二遍。那怎麼辦?這部經上這句話說個三、四十遍,你這一部經看了,你也看了三、四十遍。這個辦法好!你別的都記不得,倒回來想這經上說什麼,這一句記得。為什麼?遍數太多了,自然就記得,這是教學的一種善巧方便。我們要深深體會到這個意思,不怕麻煩,就是加深學習的人他的印象。

  極樂世界依報正報,一切莊嚴是功德的成就,什麼功德?阿彌陀佛在因地四十八願五劫修行的功德所成就的。你沒有真修,你怎麼會有成就?這個世間人也有真修,他修什麼?真修,不是假的!他修殺盜淫妄,他修貪瞋痴慢。成就什麼?成就三途。他也很用心,他專心,一心一意在修。他所修的是什麼,一個修的是純淨純善,一個修的是無比的染污。修的不一樣,果報不一樣,功德不一樣。正面的稱功德,反面的叫罪孽,這一切不善叫罪孽,他都在修。由此可知,教育多重要。古時候的教育都是教人正面的,沒有負面的,現在的教育負面多、正面少。如果要全是負面的話,那就是地球的災難。從這個地方讓我們聯想到,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大三災,怎麼來的?大三災什麼時候發生的?滅法,善法完全沒有了,沒有人講、沒有人教。所教的、所說的全是負面的,都是貪瞋痴慢疑,都是殺盜淫妄,這個時候所感召來的就是天地的災難。水災淹沒地球,小事,不大,大三災的火災燒到初禪天,初禪天以下的是欲界,全沒有了,水災淹到二禪天,風災把三禪天都吹壞。那叫真可怕,那叫天地的災難。這經上講的「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那是大三災裡面的火災,滿中大火。有沒有這個現象?有。我們從天文望遠鏡上看到夜晚的天空,確實有星系,不是星球,一個星系崩潰了,整個星球都燒毀了。太陽是個火球,我們晚上看到空中,只要是發光,你看那個光是一閃一閃的,全是火球,都是一團一團的火。多大?有的比我們太陽大得多,太陽在太空當中不是大星球,是個中等的。太陽比地球大一百三十萬倍,地球放到太陽上是一點點,太渺小了。但是比太陽大的星球,都放光,都是燃燒的,不知道有多少。

  我們現在學佛懂得了,火從哪裡來的?怒火,瞋恚來的。這宇宙,大宇宙裡頭多少眾生瞋恚變現出來的火災,貪婪變現出來的水災,愚痴變現出來的風災,那個風災把星球都吹跑掉了,這大三災。佛教導我們,一句話就能把問題解決,這句話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人心裡頭充滿戒定慧,沒有貪瞋痴,這個人就遇不到三災。為什麼?他自性裡頭沒有三災。三災是妄念裡頭才有,阿賴耶裡頭有,阿賴耶裡的末那識,那裡頭有三災的種子,有三災的根。因為我們有,所以常常會發脾氣,常常覺得這個不滿意、那個不滿意,末那識在作祟。末那轉過來,我執就破了,平等性智就現前。這一轉過來,在大乘裡面就叫做菩薩,真的叫轉凡成聖,他就成菩薩。第六意識轉過來,是阿羅漢、辟支佛,清淨心現前,見思煩惱沒有了。無始無明轉過來,你就成一切智智。無始無明煩惱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在一切境界上不起心不動念,能做得到嗎?能。怎麼做?在我們這個境界裡頭,一切境界裡頭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絕對沒有個念頭,你就跟它很接近,非常貼近。雖然沒有證得妙覺,你可以達到等覺,菩薩最高的位置。所以,這個法門太難得!八萬四千法門,只有這個法門保證你可以拿到,你要搞別的法門拿不到,這個法門保證可以拿到。就是要換,趕快換,愈早愈好,不要猶豫,我再過幾年吧!過幾年你就忘掉,過幾年也許壽命到了,想換也換不了。現在就要換,馬上換!

  一法句,《往生論》裡面講的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淨句。清淨句是什麼?其實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一法句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清淨句也是阿彌陀佛,下面解釋的「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全都歸到阿彌陀佛上,就完全對了。「又《彌陀要解》曰: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下面念老說的,「若能了達」,了是明瞭,達是通達,真正通達明瞭極樂世界一切莊嚴的成就,「入一法句,從事達理,即事而真,諦信萬德莊嚴,直入一句名號之中,淨念相繼是為攝取之義」。就這一句名號一句接一句,這一句名號裡頭不夾雜任何雜念在裡頭,叫淨念。我們今天念佛雜念很多,什麼原因?我們阿賴耶識的這些拉雜的東西沒有丟掉,還在裡頭,所以你一念佛,它攪和在一起,念頭不清淨。念佛有沒有好處?有,好處不多。為什麼?被這些雜念攪亂了。本來是圓滿的功德,百分之百,這一攪亂變成一分功德、兩分功德。功德太少、太微薄,好像不起作用,不起作用自己又懷疑,這佛號是真的還是假的,愈來愈糟糕。所以經典上一再教我們,決定不能懷疑,決定不能後悔。努力把這些雜念放下,不要再想這些東西,日常生活當中什麼都好,你就會隨緣。樣樣都好,有很好,沒有也很好,別去想這些東西,你慢慢就真的換過來了。

  我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有一天李老師講經,有個同學也在這裡聽經。家裡人來報告,來找他,他家起火了,房子燒起來了。這個同學好像沒聽到,如如不動,還是聽他的經,經聽完之後才回家。老師說,真學佛就得像這個樣子。你是聽經要緊,還是去救火要緊?這就是考驗。真把修行當作一樁事情,不會為外面境界所動搖,這才行。如果在臨命終時,外面有一些境界你聽到、看到了,你馬上起心動念,極樂世界就去不了。這念頭一轉又搞到六道去,太可怕了。這些功夫都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習,隨緣度日,得大自在。什麼境界現前都不起心不動念,我只有一個念頭,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親近阿彌陀佛,除此之外那個心是乾乾淨淨,這才真的叫淨念相繼,這是攝取。

  「蓋彌陀名號正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講得多清楚。「法身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能現萬法。惠能大師開悟,最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法身現的,法身能現天堂,能現極樂世界,能現華藏世界,法身能現地獄,能現餓鬼、畜生,什麼都現,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現這麼多?法身所現的是平等的,沒有起心動念,會變成這些樣子是眾生的念頭。一切法從心想生,誰的心想?不是佛菩薩,佛菩薩沒有心想,眾生的心想。你想善,天堂出現;想惡,地獄出現;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出現;想毘盧遮那,華藏世界出現。想什麼現什麼,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既然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要到極樂世界,我們就專想阿彌陀佛、專想極樂世界,除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我再不想了。你到極樂世界很快,而且你到極樂世界一點障礙都沒有。需不需要人助念?不需要,恐怕助念的人還擾亂我,為什麼?他心不清淨,他會擾亂我。真有功夫的人不要人助念,自己站著往生、坐著往生,往生走了好多時候才被人發現。這都在表演,給我們做榜樣,給我們做好樣子。

  「受持者」,受是信受、是接受,「依教奉行也」。「本經之宗」,就是宗旨,「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是《無量壽經》的宗旨。宗旨是什麼?是修行,依照《無量壽經》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修行的總綱領,就這兩句話。發菩提心,這麼多年來,我們將菩提心用十個字來做說明。「真誠」,真誠是菩提心的體,本體,「清淨、平等、正覺」是菩提心的自受用,「慈悲」是菩提心的他受用,對待別人、對待外面一片慈悲。這個慈悲要把上面連起來,真誠的慈悲、清淨的慈悲、平等的慈悲、正覺的慈悲,待人。慈悲不是待自己的,清淨平等正覺是對自己的,慈悲是對一切眾生。下面說,「宗者,修行要徑」,徑是路,徑路,最重要的一條徑路,不拐彎的,徑路。「依此而修,始名為受」,你真正接受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持者,執持名號與持誦本經也」。經要念,阿彌陀佛要念,就念這個,其他的別念了。一本《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真修真幹。我們看到一個很好的榜樣,劉素雲居士,十年,她告訴我,十年就是一部經,就是一部經、一句阿彌陀佛。修得真好,她沒有雜念,所以這個人得念佛三昧了,我們得要向她學習。

  「十地菩薩不離念佛」,這一句是《華嚴經》上講的。十地是從初地到十地,講地上菩薩,這十個階級的菩薩統統是念阿彌陀佛。為什麼?普賢、文殊帶領他們求生淨土。淨土要不殊勝,為什麼華藏世界十地菩薩還要往生到淨土?「此一句佛號,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這是講這一句佛號的功德利益誰知道?只有佛知道,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功德太不可思議!我們學了這一部《無量壽經》才稍稍有一點體會,我們對於名號功德生起信心。從哪裡生起的?從經上所說的四十八願五劫修行。這真不容易,五劫是多長的時間!說的是大劫,不是中劫、不是小劫,如果是中劫、小劫他一定註明,不註明都是大劫。一個大劫是一個世界的成住壞空一次,世界成住壞空五次,他修行沒間斷。這樣的功德,成就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讓四十八願願願兌現,沒有一願是虛願。「是以等覺大士亦不離念佛」,文殊、普賢是等覺。「我等凡夫,但當老實念去」,念老在此地教我們,我們只要老老實實念去。「《要解》云: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這個本真不得了,持名的善根跟阿彌陀佛相等。這能相信嗎?能,我們只要跟阿彌陀佛的心接上,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能不能做到?能做到。

  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意念不可思議,意念確實有這個能力,跟一切萬事萬物組成一片。這個信息很奇怪,不是說我們只對一樁事情,它能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事萬物,那個意念都能入進它裡頭。這是最近量子力學裡頭才發現的。所以科學家形容整個宇宙像一個網,像一個網路一樣,看不見的。這個網是什麼?這個網就是常寂光,科學家想像的這個網就是常寂光,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為什麼看不見?只是想像應該是這樣的,他想的沒錯。因為心性寂光,網就是心性,它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所以我們的科學技術、思考都達不到。我們用思考也好,用科學技術,它一定要有個東西,要有個對象,它才能找到它;自性沒有,自性能生萬法。

  科學家發現了,物質的現象搞清楚了,物質是什麼?物質是意念累積產生的幻相。念頭沒有了,物質就沒有了,念頭跟物質是決定分不開的。只有像觀世音菩薩那樣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是什麼?就是《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觀音菩薩知道。所以觀音菩薩一個妄念都沒有,他了解事實真相。這個事實真相,小到現在所講的量子,小光子,物質單位裡頭最小的,再沒有比這個更小的,所有物質現象都是它們組織出來。什麼力量在支配這些組織、主導這些組織?就是意念,就是念頭,我們今天講的共業、別業,它來主導。真的把這個東西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的心會定下來,為什麼?一切法的主權操縱在自己手上,不在別人。只要我的意念正,沒有一樣不正;我的意念善,沒有一樣不善。那我們就要高度警覺,貪瞋痴慢疑不善,這種念頭組出來的東西就是煩惱、就是麻煩。反過來,不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懷疑,這是善。這個十善,反過來是十惡,十惡變現出什麼世界?六道輪迴。十善變成的是四聖淨土,聲聞、緣覺、菩薩、佛。都在自己一念當中做主宰。

  「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你看這句話黃念老說,「靈峰大師此言,真得十方如來之髓」,這精髓,「實應」,就是實實在在應該「盡未來際頂禮膜拜此一句也」。誰能懂得?蕅益大師懂得。為什麼?他要不懂得他說不出來,這句話是他說的。執持名號,這個善根福德還得了!如果你真曉得,你能不念嗎?不可能的事情。你要修世出世法裡頭第一善根、第一福德,念佛就行了。念了多少年,善根福德不現前,那是什麼原因?你有口無心。口不能轉變境界,心才能轉變境界,你心是雜亂的,所以口裡頭這一句佛號也就變成雜亂無章,是這麼回事情。大乘教裡面要求我們用清淨心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基本條件,是心淨則佛土淨。所以念佛不在乎多少,在乎你用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真誠恭敬,這個管用。不是這樣的心念佛,效果不大。

  「念佛時,即是善根福德同佛時」,這還得了!這個人是什麼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心,跟阿彌陀佛同願,彌陀發了四十八願,他也是四十八願。彌陀五劫修行很辛苦,今天我們修行比他方便,為什麼?我們只用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行、就圓滿了,就把他五劫修行的功德跟我們融成一片。因為我們跟佛是同一個心性,這一定要知道。從理上講,經教裡頭常有這句話,「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彌陀跟淨土沒有離開自性,誰的自性?自己的自性。「是故當獲廣大一切智智」,你應當獲得,你必當獲得。廣大是遍法界虛空界,遍十方遍三世,一切智智是自性裡頭圓滿的智慧,你全現前了。「於我具縛凡夫,亦非份外」,這句話說得好。我們今天煩惱重重的凡夫,我們有沒有份?有份,我們不在份外,我們是一體。為什麼我們變成這個樣子?迷了,迷了自性,覺了就是的。現在我很想覺,如何破迷開悟?就專念這句佛號,念久了就得定,再念久了就覺悟。劉素雲跟我們做了榜樣,十年她開悟了,這不是假的。大概三、四年就得定,念佛三昧就現前。什麼叫得定?心裡沒有妄想,聽經的時候、念佛的時候沒有妄念,這就得定。只要有妄念,念佛三昧還沒有成就,也就是你還沒有真正放下,真正放下自然就沒有了。

  『一切智智』,再解釋這個名詞,「是佛智之名,同於一切智,但以一切智有時指佛智。如《法華經.化城品》曰: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這個一切智是佛智。「又《智度論》云:是故如來名一切智」,這是一切智對佛稱的。可是也有不對佛稱的,「但有時又指聲聞緣覺之智」,這是小乘的智慧,「故為別於彼一切智,乃以一切智智專指佛智」,所以底下再加一個智,一切智智,這專指佛智。如果單講一切智,小乘也這個說法。我們在初學佛的時候,智慧三種,這是因為講到佛這個字,佛這個字裡頭有智有覺,智是體,覺是用,這解釋什麼叫佛這個字。佛的三種智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阿羅漢、辟支佛他就證得,他有這個,道種智是菩薩有,一切種智是如來智慧。它起作用也是有三種,覺,三種覺,一個是自覺,阿羅漢自覺;菩薩覺他,不但自覺,還要幫助別人,覺他;佛是覺圓滿了。所以佛這個字裡頭有三種智、三種覺。用一切智,有時候會跟聲聞、緣覺混雜不清楚,所以大乘教裡頭用一切智智,或者是用一切種智都可以。

  「《大日經疏》」,一是第一卷,「曰:梵云薩婆若那,即是一切智」。薩婆若那,有些經裡面講薩婆若海,若那是梵語的尾音。要是薩婆若海,那就是薩婆若,海是比喻,比喻廣大沒有邊際。什麼意思?就是一切智。要是薩婆若是一切智,薩婆若海就是一切智海。這樣稱一切智海這是佛的智慧,不是阿羅漢的,跟一切智智、一切種智意思完全相同。你看地上菩薩,不是三不退嗎?三不退裡頭有個念不退,念不退是念念不離薩婆若海,這是念不退,這是究竟圓滿。小乘他得的三不退裡頭第一個位不退,他不會退到凡夫,證到小果聲聞須陀洹,初果,初果決定不會退到凡夫。在大乘,十信位的菩薩初信,初信位的菩薩絕對不會退落墮凡夫,他只有往上升,不會往下退的。這第一個不退。第二個不退是行不退,行不退是菩薩他不會退到二乘。第三種是念不退,就是念念不退薩婆若海,這一切種智。這是保證成就,就是實報莊嚴土,三種不退全都得到了。

  《大日經》裡面說,梵云薩婆若那即是一切智,「今謂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為一切智者」,如實了知就是完全是事實真相,不是自己去推想。你真的看到,真的聽到,真的接觸到,也就是諸法實相如實了知,這叫一切智智。又,「又謂此智,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這個說得也很好,這是如來的智慧,菩提心是因,菩提是覺,大悲是根。這兩句話也非常重要,跟我們說明,自性裡頭本具的智慧怎麼樣才能流出來。我們都有,我們都想,我們自性的智慧,為什麼佛流出來,我們流不出來?我們現在念到這裡明白了,我們沒有菩提心,我們沒有大悲心,所以自性裡頭一切種智流不出來。我們要想把自性的智慧自自然然流出來,菩提心跟大慈大悲就太重要了!後頭這句「方便為究竟」,這句是怎麼說?是應用,一切智智它起的作用就是方便、是究竟,究竟是圓滿,這個智慧無論處理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會做到究竟圓滿。為什麼?他有智慧。

  下面幾句話好,「菩提心為因者,謂行者如實知自心也」。行是什麼?修行人,就是我們自己。自己真正知道自己的心,什麼心?中國人講良心。我們的老祖宗、古聖先賢所說的本善,自心是良心、是本善,佛法裡稱之為菩提心。它跟十善業有密切的關係,菩提心一生,十善業就圓滿了。你的身口意起作用,決定是連著十善,這裡頭決定沒有十惡,菩提心現前。「大悲為根者,謂行者發悲願,拔眾生之苦,與以樂也」,肯定是這樣的。這個學人,他起心動念他不會想自己,他想到眾生苦,如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菩薩。起心動念沒有想到這個,只想到自己,這個要知道,只想到自己沒有想到別人,這是造輪迴業,那是輪迴心,不能不謹慎,不能不知道。想自己就是輪迴心,你所幹的就是輪迴業。如何把這個念頭轉過來?我不想自己了,我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念是想眾生。四十八願度眾生,沒有一願不是為眾生想的,沒有一願為自己,全為眾生。這些事、這些道理,我們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底下就講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是什麼意思?就是最恰當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所以這個方法沒有一定,因人因事、因時因地不一樣,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最妥善的方法,最好的方法,這叫方便。所以,「方便為究竟,為一切智智之果」,果是果實,一切智智結果了、落實了,「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不是利己,利他。

  「又《仁王經》曰: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這是說明,一切智智是從清淨心裡頭生出來的。惠能大師明心見性了,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是什麼?自性是我們真心、本性,從來沒有染著。我們從來沒有用它,把它忘掉,現在我們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是個假的心。真心有沒有?有,你沒去用它,現在時間久了忘掉了,不知道自己有個真心,就把妄心當作是自己的真心,這才出了麻煩。覺悟了,把妄心放下,真心就現前。妄心是什麼?你想想末那識所說的「四大煩惱常相隨」,妄心就是這四大煩惱。第一個是我見,無我以為有我。執著阿賴耶見分的一分,阿賴耶的見分無量無邊,像大海一樣,取大海裡的一滴水,以為是自己的心。取阿賴耶相分的一分,相分也是無量無邊,取這個身體,以為是自己的身。不知道無量無邊的大海是自己,只把大海裡的一滴水以為是自己,錯在這裡。這一錯,三個根本煩惱就起來,跟著起來,有我,有我愛,我愛是貪;有我痴,愚痴;有我慢,慢是傲慢、是瞋恚。所以貪瞋痴起來了。貪瞋痴叫俱生煩惱,跟我同時來的,只要有我這個念頭,貪瞋痴就跟著來了。

  我們怎樣轉末那為平等性智?先把我放下,沒有我。身不是我,靈魂也不是我,把它放下,貪瞋痴沒有了,就轉末那為平等性智。平等性智是什麼?菩薩,一念之間轉凡成聖。有我有貪瞋痴,你就是六道凡夫,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真正用功,就是把這個東西斷掉。怎麼個斷法?有個最妙的方法,念阿彌陀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別的都忘掉,貪瞋痴慢都忘掉,我也忘掉了。所以彌陀念久了就得定,定是什麼?這些東西沒有了。念的時候這個東西還在,你功夫不成熟,念力不夠,你再努力,繼續去念去。不要懷疑、不要後悔、不要退轉,一直念下去。再念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真的,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現前之後不能停止,還繼續努力去念,一定會有一天豁然大悟,你就明心見性了。見性把我就真正找到了,我是什麼?自性是我,薩婆若海是我,常寂光是我。這個身是不是我?是我,是我的一點點,好像我身上一根汗毛,我身上一個細胞。這個時候你才真正了解,遍法界虛空界是我,極樂世界是我,華藏世界也是我,阿彌陀佛是我,毘盧遮那也是我。都是自性變現,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全是我。常樂我淨出現了,常是什麼?不生不滅。永恆是常,就是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那是常,「本自清淨」那是淨,「本自具足」那是樂,「本無動搖」那是我,常樂我淨,後頭「能生萬法」。你真正證得了,這是真的,一點不假,永恆的。

  「由上之經文可見」,舉《大日經疏》、《大智度論》、《仁王經》,這些經文當中可見,「今日能聞能信此微妙淨土法門之人,皆由過去生中已曾供養諸佛,廣修眾善,憶佛念佛,因此乃得諸佛威力加被,故今始能得如是廣大法門」。不簡單!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人身、聞佛法,遇到這部經,你要曉得,多少菩薩羨慕!多少聲聞、緣覺在那裡盼望著他也有這個緣分,他沒有遇到,為什麼?善根福德不一樣。正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今天能遇到,就說明你在過去生中已經供養諸佛,你的善根深厚,你的福德廣大。這個福德不是大富大貴,大富大貴沒用處,為什麼?出不了六道輪迴。今天大富大貴你去問問看,他有沒有煩惱?晚上睡不著覺,天天吃安眠藥,我見過。他操心的事情太多,煩心的事情太多,他沒有辦法休息。所以說富而不樂,有千億財富的人不快樂;貴而不樂,做到總統、做到國王,不樂!我有這個緣分跟他們接觸,反而他對我很羨慕,為什麼?我的生活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什麼都沒有。他們太多了,太多怎麼?放不下,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想得到,得到怕丟掉,你說這多操心,活得多累!所以我們愈想,世間第一聰明人釋迦牟尼佛,真聰明,統統都甩掉了,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得大自在。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操心的,遇到有緣眾生,幫助他、教他。一生就幹一樁事情,教學,快樂無比。所以我們要能夠肯定,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過去生中有很深厚的善根,要不然你不可能有這個機緣。我們的同學,包括在電視機前面、在網路前面,或者是你聽到這個光碟,都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否則你怎麼可能聽得到!

  過去廣修眾善,憶佛念佛,我們不是這一生才開始念佛的。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廣修眾善,憶佛念佛,為什麼沒有往生?這是非常嚴肅的一個問題,你要小心。為什麼?怕這一生又跟過去生一樣,又不能往生。臨命終時最後那一念不是阿彌陀佛,不知道你想到哪裡去了,關鍵就是最後一念。最後一念要是想到妻子兒女,這種情執馬上就墮落;想到你家裡財富,捨不得放下;想到你那個地位,那麼高的地位,不肯放下。總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還有貪戀的念頭。什麼時候這些貪戀念頭統統放下、統統沒有,一生的生活隨遇而安,有很好,沒有也很好,心地清淨,一絲毫都不受干擾,你快樂無比,法喜充滿,這才行,才能往生。這種功夫要現在就要學、就要留意,想著我過去生生世世學佛,就是最後這一個念頭差錯,又回到輪迴去。這一生,因為過去深厚的善根福德,又遇到了。又遇到,這一念又錯了,那還得搞一世,下一世再來,這個事情可麻煩了,這不是開玩笑的。所以,我們今天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有原因的。你看這個法門多少人不相信,這部經典多少人毀謗、多少人拒絕,為什麼?他過去生中沒有供養那麼多諸佛,沒有廣修眾善,沒有憶佛念佛。所以他得不到諸佛威神加持,這一生遇到了也不相信,遇到了還排斥。這些事實真相我們都能夠想像得到。

  「此淨土法門廣攝萬法」,這一句是什麼?這萬法是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在這部經裡,無量法門也在這部經裡。不但在這部經裡,再跟諸位說,就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裡頭。我在這部經前面跟諸位說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名號展開是什麼?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展開是《無量壽經》,細說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古大德稱這個經叫中本《華嚴》,跟《華嚴經》沒有兩樣,這個地方說得少,《華嚴經》說得詳細,內容完全相同。《華嚴經》展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這一切法再展開,十方如來無量無邊累劫所說的一切法都在其中。你看看,展開,歸納起來就一句佛號。佛號的威神太大太大了!我們今天念為什麼不起作用?沒有信心,不相信,給你講的這個半信半疑。什麼時候你才能夠接受?你要像我一樣,把這個經念六十年,你就相信了,六十年的薰修。我也不是一開頭就相信,我跟諸位說得很清楚。我進來是學哲學的,不是搞什麼念佛求生淨土的,我不相信這一套。大概在十幾二十年才相信,我跟諸位說過,我相信是得力於《華嚴》、《法華》、《楞嚴》,相信這個念佛法門。特別是在《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個裡面得到啟示,真正明白了。

  這部經,《無量壽經》,過去講過十遍,講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這是第一遍。為什麼講這個註解?我跟諸位說過,他註得太好,你要不去看那不太可惜了!對淨宗信心不足就是了解不夠,這個確確實實講得太詳細了,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得到真正的理解,能夠建立信心,能夠發出願心。所以一定要講。老居士註這部經的時候那種辛苦,我親眼看到了。這個註解到後人沒有人去讀,沒有人去研究,你看那番苦心,六年帶著病,他不是健康的身體,拼命做,把這個完成,太了不起!我們也是知遇之恩,我報答他。在那個時候,弘揚這部經就是我們兩個人,在國內他在講,在海外我在講。我們兩個人遇到的時候無比的歡喜,那個時候沒有人講。我也沒有看到這個註解,只看到夏老的會集本,我能看得懂,我能夠體會。不能讓夏老跟念老這種心血白費,那是多麼可惜的事情。所以我就想,這部經我能活多久我就講多久,我一遍一遍的講,大概是一年講一遍,每天講四個小時,一年一遍。這個快講完了,我就再講第二遍,第二遍我把我做的科判會進來,這個章法、結構會更清楚,更容易明瞭、容易懂得。一遍一遍講,遍遍不一樣,每一遍都有悟處。所以,愈學愈歡喜,愈講愈歡喜,法味無窮,古人所說的「世味哪有法味濃」。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