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七四集)  2010/10/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7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二百面第七行第二句看起。

  「無明,痴之異名。《大乘義章》曰:痴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無明貪瞋,即三毒。由於智慧到彼岸,並因三昧之力,故三毒永無。三惑(見思、塵沙與無明)俱盡,過失皆亡」。我們看這一段,這一段向下都是解釋前面經文裡「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這兩句經文,這兩句意思都非常之深。「無明」就是貪瞋痴所說的愚痴,所以愚痴也叫無明,明是智慧,痴叫沒有智慧,貪瞋痴稱為三毒煩惱,這是最嚴重的。大小乘經裡,佛確實無盡的慈悲,不斷的提醒我們,可以說他老人家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不提醒我們。為什麼?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不知道利害,這就叫無明。如果真正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就有恐懼的心,有高度警覺心。這三樣東西,貪欲是餓鬼道的業因,因緣無量,確實說之不盡。無量因緣裡,總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緣,第一個因緣是什麼?佛常常就為我們說出,這最重要的,餓鬼道的因緣最重要的就是貪心,貪心墮餓鬼,不管你貪什麼東西,統統是餓鬼因,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貪財是餓鬼因,貪色是餓鬼因,貪名是餓鬼因,只要是貪就是餓鬼因。那學佛呢?貪佛法也是餓鬼因,所以佛法不可以貪,這個一定要曉得,為什麼?貪心墮餓鬼,不是教你換對象。我今天世間法不貪了,名聞利養我都不貪了,我貪佛法這不行嗎?你貪心沒斷,那就是餓鬼業因。貪心墮餓鬼,在餓鬼道裡受的苦比較少一點,因為你是善法,但是總是在餓鬼道,餓鬼道裡比較有福報的,所謂多財鬼,你看看你淪落到這種地步。所以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也得放下,不能貪,貪了就惹麻煩。

  瞋恚墮地獄,瞋恚是什麼?怨恨人的心,都是屬於瞋恚。貢高傲慢也是屬於瞋恚,瞋恚裡頭的一分,全是地獄的業因,你何苦呢?你學佛,學佛不墮地獄嗎?連念佛人都墮地獄。這樁事情我在講席當中給諸位也講過多次,也得常常提醒大家,我看什麼東西看到的?慈雲灌頂法師前清乾隆時候的人,這位大德真了不起,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你看日本《卍字續藏》裡面收藏他的著作有二十多種,他的著作總共大概將近五十種,著作等身,著得好!早年我講《楞嚴經》,參考他老人家的註解,他有一個分量不太多的,《楞嚴經》裡的《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疏鈔》是他做的。「念佛圓通章」文字不多,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他的《疏鈔》是一大本,註解註得好。最後一頁,底下最後一頁,他說出念佛一百種果報,頭一句就是阿鼻地獄。那個時候我在學經教,我就拿著這個本子去見李老師,我說:老師,念佛怎麼樣不好,也不致於墮地獄吧!怎麼頭一個句就是念佛墮地獄?老師一看,這個問題是大問題,我不跟你一個人講,講經的時候我跟大家講。瞋恚沒有斷,念佛還發脾氣,有沒有這種人?有,我想很多同修都見過,念佛人發脾氣,瞋恚心沒有斷,有嫉妒、有障礙、有火爆脾氣,這我們才完全明瞭了。它一百個果報,最後一個是上上品往生。

  所以我們用《金剛經》這個話來說,就能夠看到相應的地方,「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所知障,不但障礙你證果,障礙你開悟,所以法也不能放在心上。你看《金剛經》上,法比喻作過渡的船一樣,它有用,幫助我們,從此岸到彼岸,到了那邊,法要捨掉,不捨你得不到,所以法要捨。可是在淨土宗,淨土宗叫帶業往生,法沒有捨,也能夠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地位不高。如果把法捨掉,捨掉往生是生實報莊嚴土,不一樣!不過淨宗真的是得阿彌陀佛無比殊勝的加持,不管你是哪一個品位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也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不可思議!這叫難信之法。我們要深信不疑,阿彌陀佛哪有說假話的道理!所以我們相信,死心塌地修學這個法門。你要知道,貪瞋痴慢疑都要捨掉,最好在這個世間我們得到清淨心,這三種修行功夫裡最下一等的是清淨,中等的是平等,上等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用淨土宗的名詞,上等的理一心不亂,中等的平等心是事一心不亂,下等的就是清淨心,功夫成片。只要我們能做到功夫成片,往生是自在的去,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沒有罣礙。關鍵是放得下,放不下不行,要徹底放下。所以這個痴是很難斷的,貪雖然很猛利,貪還容易斷,痴是非常難斷,所謂藕斷絲連。這個地方,這是把「無明貪瞋皆永無」,這是第一個是說到痴,這是痴的異名。

  《大乘義章》裡面有幾句話解釋說,「痴闇之心」,這一句裡頭含著很深的意思。什麼叫痴暗的心?大乘教裡佛給我們說的有,「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從哪裡來的?一念不覺。這個一念不覺,也不是我們想像當中,我們沒有辦法想像,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那個裡頭的一念。如果我們彈指彈得很快,我想我能彈四次,一秒鐘,我相信有人比我更快的,可以彈到五次。如果彈到五次,一秒鐘有多少個念頭?一千六百兆,一秒鐘裡頭有一千六百兆,你能感觸得到嗎?就是那一念,那一念就叫無明。就是那一念,佛經上講的「一念不覺」,就是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的念頭,這裡頭當中的一念,最初的一念。我們從一秒鐘來觀察這個現象,你就曉得這個現象已經生滅一千六百兆,一秒鐘。這個現象被現在量子科學家發現了,我們真是存非常感激的心。他們發現了之後,為我們說明這些物質現象,我們再拿佛經來對照就更清楚了,真的知道釋迦牟尼佛在這裡說的是什麼回事情。

  這個發現,就是法相宗裡面講的阿賴耶。你看佛經上說的,這是相宗經典,《華嚴經》是相宗經典,六經之一。一念不覺,這個無明就是阿賴耶出現了,這一念不覺是什麼?是阿賴耶的業相。業是什麼?業就是振動,我們今天講的波動現象、頻率,非常微細,非常快速,它太快了,這個現象就叫阿賴耶。阿賴耶同時具足轉相跟境界相,在一般唯識學家裡面講四分,心心所四分,八個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法,每一個心心所都有四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見分、相分。心心所它有精神現象,它也有物質現象。大乘經教裡面佛常講的五蘊,諸位常常念《心經》,《心經》頭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阿賴耶是什麼?阿賴耶就是基本的五蘊,這個東西體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從這個東西生起整個宇宙萬事萬法,都離不開五蘊。五蘊皆空就是萬法皆空,因為一切萬法是五蘊構成的,五蘊裡面受想行識就是見分,物質現象就是相分,它的業相就是自證分。證自證分不一樣,證自證分是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它能夠照見,照見什麼?照見阿賴耶的三細相,要是沒有這個智慧,阿賴耶的三細相誰知道?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照見。明心見性的人就看到,就發現這個無明,這是所有一切煩惱的病根。

  「痴闇之心,體無慧明」,他迷了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他迷了。所以迷了之後,把自性裡面的見聞覺知這四德轉變成受想行識,色根本就沒有,就是物質現象根本就沒有。科學家、量子學家說的,他們根本不承認這個世間會有物質這個東西存在。這對,正確的,這跟佛法講的完全一樣。那完全是虛幻的,是什麼?意念累積連續的一個現象,這個說法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所以科學現在速度再進展的話,我有理由相信,二十年到三十年之後,佛教不再是宗教了,科學家會承認佛法是科學,高等科學,佛法是哲學,不再是宗教了,它跟宗教分開了。近代科學所研究的這個結論,跟大乘佛法就完全相應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佛教,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它裡頭講什麼東西?我是把它分為五大類: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這五大類都講到究竟圓滿,很不容易!我們是在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對這個宇宙萬事萬物、佛法裡所分的所謂性相、理事、因果通達明瞭,這是佛法,這叫學佛。真正通達明瞭,這學佛。通達明瞭,那就在眼前擺這個現象,就告訴你,沒有生死這樁事情,生死是假的;再告訴你,生命是永恆的,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大乘法裡面講的大般涅槃,所以佛經上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點都不假,只是我們現在迷了,糊塗佛,真的是佛,是迷而不覺。諸佛菩薩很慈悲,他來引導我們,讓我們破迷開悟,回歸到自覺,不就成佛了嗎?你本來是佛,現在又想去作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然後才曉得佛法無比的殊勝。

  「痴闇之心,體無慧明」,本來的體,你看「自性清淨圓明體」,那個明就是智慧,現在變成智慧沒有了。這就是什麼?你有煩惱障礙住了,一念不覺就是煩惱,這叫無明煩惱,這是煩惱最深的一個層次,你的智慧變成煩惱了。所以煩惱即菩提,煩惱跟智慧是同一個體,覺悟的時候叫智慧,迷的時候叫煩惱,你能把念頭轉過來,煩惱就變成菩提,你就覺悟了。所以叫它做無明,無明再加上貪瞋,這叫三毒。如果再加上慢、疑,傲慢,疑惑、懷疑,那就叫五毒。我常常跟大家講五毒,五毒裡面的懷疑,不是普通的懷疑,對佛法的懷疑,對聖教的懷疑,對經典的懷疑,對修行證果的懷疑,這個問題太嚴重了。你要有這種疑問在心裡面,你這一生沒指望,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非常困難,為什麼?你會問,極樂世界真有嗎?真有個阿彌陀佛嗎?你打上這個問號,極樂世界就去不了。但是你阿賴耶識裡下了種子,來生後世繼續再幹,這一生不成功,成績還有,還累積在這裡,不夠就是了,你不及格。你必須把這五種煩惱統統斷掉,貪瞋痴慢疑統統斷掉,我們這一生成就就有分。

  話講得容易,做起來真難!但是有人做到了,他能做到,我為什麼不能做到?這得認真去思惟,別人做得到,我也能做到。實在講,做不到是你不肯幹,你對這個世間有貪戀,你把這個世間看的是真實,關鍵就在此地。這個什麼?這就叫迷,這叫沒有智慧,你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假的。《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是把六道輪迴的真相給我們說出來。這個夢,夢就是無明,真的是一場夢,醒過來之後,這夢就沒有了,六道就不見了。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放下什麼?放下見思煩惱,六道就沒有了。見思煩惱裡面的思惑就是貪瞋痴慢疑,這五樣東西放下,心地清淨,清淨心得到,六道就沒有了,醒過來了。醒過來的世界是什麼?四聖法界,你看到了,聲聞、緣覺、菩薩、佛,就在你眼前,你換了境界,好!

  六道是穢土,染污,今天講的是嚴重的染污。四聖法界是淨土,這個裡頭完全沒染污,釋迦牟尼佛的淨土。但是它還是個夢,還不是真的,所以我們如果能把塵沙煩惱放下,塵沙煩惱是分別,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再分別了,不但沒有執著,分別都沒有,那你是菩薩。四聖法界是四法界,你就升到上面兩層,下面兩層是聲聞、緣覺,菩薩、佛,你升級了,從小乘升到大乘。那個佛不是真佛,真佛、假佛以什麼為界限來分別?就是用心,你用真心,你就是真佛;你還是用阿賴耶,你就是假佛,你不是真佛。所以四聖法界裡面的佛,他還是用阿賴耶,也就是說他還沒有能轉識成智,他只是把分別、執著放下了,肯定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所以他心清淨,他的心清淨平等,但是沒有覺。必須要把無明放下,無明是什麼?就是念頭,起心動念,這個起心動念是非常微細,剛才跟諸位說了,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生滅。這個生滅只要一個斷掉就行了,一個斷掉全都斷掉了。這一個要是放下,十法界沒有了,所以十法界也是夢,夢裡明明有六趣,再提升是夢裡明明沒有十法界,醒過來十法界就沒有了。

  真的醒過來了,醒過來是什麼世界?一真法界現前,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說真的?永恆不變。十法界裡頭都有變化,所以它是無常。實報莊嚴土是真常,它不會變。《華嚴經》裡面講的華藏世界,《往生經》裡面所講的極樂世界,都是實報土,特別是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可以說是,它雖然是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但是那裡面的狀況幾乎跟實報莊嚴土沒有兩樣,這是很特別的一個地方,十方諸佛剎土裡面都沒有,它很特殊。所以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成佛了,你說這個多殊勝!那你再回頭看看我們這個世間,這世間多苦,你還會留戀嗎?到極樂世界去,愈早愈好,早去一天你少受一天罪,晚去一天多受一天罪。所以真的學佛人,念念不捨阿彌陀佛,念念念著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憶是心裡常常想著,念是心裡常常念著,「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在我們這個世間你會見到阿彌陀佛,當來是你生到極樂世界,你天天跟阿彌陀佛在一起,你不離阿彌陀佛,一直到你成佛,你說這個多殊勝。真想去,一個總的原則,你就真要放下。

  我們今天在此地這麼多年來提倡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在戒裡面特別提倡儒釋道的三個根,這對誰說的?對年輕人說的,你們要學佛,一定要扎根。六十歲以上的,另外一個說法,那個扎根可以不必學了,你就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我沒有根?根在阿彌陀佛裡頭,你想一想,你那個心已經變成阿彌陀佛了,行為也是阿彌陀佛,你還會犯過失嗎?不會犯過失了。這個在佛法裡叫道共戒,一心念佛是道,阿彌陀佛的道,這個裡頭一切戒律都圓圓滿滿具足在裡頭。那你要問,我現在才三十歲,我一心念佛行不行?你要真一心念佛也行。你看前幾年,深圳黃忠昌居士,好像三十一、二歲,他就一心念佛,你看就一部《無量壽經》,每天念一遍《無量壽經》,佛號不間斷,他做實驗給我們看,表演給我們看,三年。因為看到《往生傳》,看到《淨土聖賢錄》,很多人都是念佛三年往生的。他們來問我,是不是他們壽命三年都到了,往生了?我說這個講不通,哪有那麼巧?一個、二個可以說,幾乎佔一半的人數,這個話講不通。那是什麼原因?他念佛功夫成熟了,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他就自在往生,還有壽命不要了,他就走了。所以黃忠昌就做個實驗,向小莉居士護持他,他閉關,求三年功夫成片,自在往生。他念到二年十個月,還差二個月,預知時至,走了。他《弟子規》沒學過,《感應篇》、《十善業》都沒學過,一句阿彌陀佛,一切戒律都包括在其中。一心念佛,所有的三昧、禪定也包括在其中,這一句佛號統統都圓滿了。這是很近的時間,做給我們看的。所以你真正下決心求生西方淨土的時候,你就不必了。

  我們還要住在這個世間,那就要把佛法興旺起來,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要做出榜樣。所謂說弘護,發心弘護正法的,一定要守規矩,要落實三個根,要把《妄盡還源觀》的四德做出來,「隨緣妙用」,那是什麼境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隨緣妙用。行為世則,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所有學佛人最好的榜樣,「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你得做出來,你才能夠住持正法,你才能夠弘法利生,你不做出來怎麼行?「柔和質直」很重要,不能有一點點傲慢的習氣,世間法都不許可,那佛法怎麼行?世法裡頭,孔子所說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你就完了,帶一絲毫驕慢、嫉妒那個念頭,你的功德完全毀掉,這不能不知道。你看哪一尊佛菩薩不謙虛?哪一尊佛菩薩有傲慢的習氣?沒有,一個都找不到。前面我們曾經講過金山活佛的故事,現在這個書從台灣好像來了一些,寄了我聽說是二百本還是三百本,寄過來了。這個人真正了不起!我們修行人沒有一個人能跟他相比。

  金山活佛是金山寺的,就是南京金山寺,他的法號叫妙善。過去普陀山的方丈也叫妙善,名字相同,不是一個人,他比普陀山這個妙善更早,抗戰期間他往生的,往生的時候也是八十多歲。這一個出家人,形象很像濟公,《濟公傳》裡描寫的濟公,確實很像,真有神通。一生真的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裡面一套小褂褲,外面一件長褂,其他就沒有了。冬天他也不冷,夏天他也不熱,他就那麼一套衣服,穿一輩子。領子那個骯髒都是積得很厚的油垢,因為他不洗,他也不洗澡,一生都沒有洗過澡,身上放蓮花香氣。他那個領子你聞聞,你身上病都好了,你聞一下就好了,他有這個本事。不要錢,供養他的錢,以前還有硬幣,銅板、硬幣,你供養他,他吃掉;供養他鈔票,他也吃掉,當面吃給你看,吃掉了。地上看到破銅爛鐵,他都撿來吃。給諸位說,在家居士對他很服,都稱他「活佛」,見到他都給他頂禮;他老人家跪下來也頂禮,還禮。人家說:不可以、不可以。你們都是菩薩,都是活菩薩。為什麼這麼做法?教出家人不要傲慢,不要自大,以為這一出家就了不起。他帶頭,代我們出家人給居士磕頭,你看看,不得了!我們不知道懺悔,他代我們懺悔。我們看了之後,應當任何地方要謙虛,這就是《還源觀》上第三種德,「柔和質直」,心地真誠,態度柔和,沒有傲慢習氣。最後一條「代眾生苦」,學佛幹什麼?代替一切眾生苦難。你真正去教他,教他要用身教,身行言教,身要做不到,那個言沒人聽你的,沒人相信你。這些都是真正修行人,做出好榜樣來給我們看。所以三毒要拔除,我們的修行初步功夫成就了,這是見思煩惱。果位是什麼?果位是阿羅漢。在我們這個經的經題上,就是清淨心,他得清淨心了,阿羅漢得清淨心,見思煩惱斷了;菩薩得平等心,塵沙煩惱斷了;佛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用一個覺字,清淨平等覺。

  「由於智慧到彼岸」,小乘也算是到彼岸,經教裡面佛說的,這個果位叫偏真涅槃,大乘菩薩所證的叫大般涅槃、叫究竟涅槃。這也叫涅槃,阿羅漢所證的也叫涅槃,叫偏真涅槃。真是什麼?真空,萬法皆空,他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不再執著了,一切都放下了。「並因三昧之力」,這一句很重要,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定,正受,等持」,這個後頭有,這三昧,下面一行。「正定」,揀別不是邪定,為什麼?世間法裡有修禪定,四禪八定,這不是正定,為什麼?他出不了六道輪迴。正定是以能超越六道輪迴,以這個為標準,那是正定;不能超越六道輪迴,雖然得這個定,定功還會失掉。他定的時間雖然很長,時間到了會失掉,失掉之後,你的煩惱習氣統統現行,所以又會墮落。所以佛法講這個「正」字非常重要,在招牌裡頭正字招牌,這個不可以不知道的,這正定。也叫「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佛說六道凡夫享受不正常,五種受,身有苦樂,心有憂喜,這都不正常的。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的時候叫捨受,捨受是很好的,但時間很短,它不長,它一會兒又冒出來,苦樂憂喜它又出來了,所以它不長。如果永遠保持,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那就叫正受,那就是正定。所以暫時、短暫的那個不算,那就算捨受。這是佛給我們說的,六道裡頭五種受,苦樂憂喜捨,不正常!離開這五種,那就正常,那才叫正受。「等持」,這個等持底下有解釋,等是平等,我們講到底下的時候再說。

  我們接著看,智慧到彼岸,並因三昧之力,「故三毒永無,三惑俱盡」,三惑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斷盡了,這是什麼?這叫阿羅漢,這是在佛法修證裡面第一個,我們講學位,第一個學位拿到。我常常是以學校學位來做比喻,佛陀是最高的學位,像學校的博士學位,菩薩是碩士學位,阿羅漢是學士學位,這是最低的一個學位,你拿到了,阿羅漢拿到是最低的學位。條件是什麼?見思煩惱斷了,你才拿到這個。塵沙煩惱斷了的時候,那學位就更高,那是菩薩。無明煩惱要是斷了,那就成佛,那就拿到最高的學位。所以諸位要知道,阿羅漢只斷見思,塵沙、無明沒斷。在《華嚴經》裡面我們常常學到的,《華嚴經》是講菩薩,統統是菩薩。這個見思煩惱、塵沙、無明,都在十信位,從斷見惑,這是見思惑,見思,見惑斷了證須陀洹果,在《華嚴經》就是十信裡面初信位的菩薩。我們知道小乘裡面講四果四向,那他拿到第一個果位,這是初信位的菩薩,等於小學一年級,你上學了,相當於小乘初果。二信位的菩薩,他所修的是二果向,方向的向,向著二果,沒證到二果,在修學。到第三信位的菩薩就是二果,三信就是二果。四信是三果向,五信是三果,六信是四果向。七信位就是阿羅漢,就是四果阿羅漢,七信位。八信是辟支佛,九信是菩薩,十信是佛。你從《華嚴經》上這個十信位,你就看得很清楚。十信位這個佛,如果把起心動念放下,他就超越十法界,就到初住,初住就明心見性,是真佛了,不再用阿賴耶,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所以初住菩薩住在哪裡?住在實報莊嚴土,一真法界,從初住到等覺,這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住實報土。等覺菩薩把最後一分無始無明習氣斷掉了,這個地方所講的俱盡,無明俱盡,斷掉了,那什麼?妙覺位。妙覺位,實報土也沒有了,他到哪裡去?他到常寂光去了,回歸自性。我常常在想,這是一個很大的循環,你看從迷失自性開始,變成阿賴耶,到最後到妙覺,又回歸自性。這個大循環的時間是很長很長,沒法子說出來的,是一個最大的一個循環,比宇宙的循環還要大,回歸到原位。

  《探玄記》裡面講三昧,「三昧,此云等持,離沉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這個等就是定慧平等,這個修禪定的人非常講究,對他們來講太重要了,定慧要不等,你心定不下來。慧要是多於定,你顯得浮躁;定要多於慧,你的現象是昏沉,所以一定要定慧平等,你的心情才正常的,才是真正在定中的境界。這個我們從淺顯的地方能夠體會得到,我們不是修定,念佛堂念佛的時候有繞佛,繞了幾圈之後就止靜,止靜的時候就出現了。止靜是叫你坐下來,坐下來念佛,可是妄念很多,那個妄念多是什麼?慧多過定,就是妄念多。有的人坐下來的時候沒什麼妄念,但是幾分鐘就打瞌睡,睡覺睡著了,打呼了,那是什麼?那是定多過慧,會產生這個現象,功夫都不得力。所以一定要定慧平等,功夫才得力。所以這是在念佛堂,我們常常能看見這種現象。如果自己有這個現象,要懂得調理,妄念太多的時候,要把它定下來,心要專注,我們都用念佛,專注在佛號上,把雜念放下。如果是昏沉,定多過慧的話,昏沉,精神提不起來,你就起來,或者是繞佛,或者是拜佛,用這個方法來調理自己,讓自己功夫能夠得力。所以等持是這個意思,離沉浮,沉是昏沉,浮就是心浮氣躁。定慧等,這叫等,等持。「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實實在在講,真正的原因是我們對這個世間沒有看破、沒有放下,不知道這個世間是假的,雖然經上講得很多,甚至於你自己也會講,萬法皆空,可是你心上就不空,你還在留戀,真正空了,你還有什麼貪瞋痴慢?就沒有了。萬法皆空,好像是一個口號,不是真的。所以真正菩薩他知道,菩薩把這句話當真,決定不是假的,連修小乘須陀洹都知道,所以他真幹,他真得受用。我們雖然曉得,沒真幹,不得受用,一定要真幹。

  「至於諸三昧中,唯有念佛三昧,最尊如王,至貴若寶,故《大集經》中稱之為寶王三昧,此處所指,應即此三昧也。」這個說得很有道理,你看看這個效果,「惑盡過亡三昧力,無明貪瞋皆永無」,這什麼地位?妙覺位,究竟佛果。我們通常說拿到佛,《無量壽經》上講的這個覺字,成佛了。這一般講法是說,圓教初住就是成佛了,真成佛,不是假成佛,為什麼?他不用阿賴耶了。不用阿賴耶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佛的境界,這是佛法裡面講的功夫。小功夫是不執著,中層的功夫不分別,上上乘的功夫不起心、不動念,無明斷了。無明習氣要是斷了,那就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斷最後的一品無明習氣,那個時候實報土也不見了。實報土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真的是永恆存在。你看他無明習氣統統斷盡的時候,這個境界就沒有了,就不現前。所以世尊在大乘教裡面常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土是相,沒有說實報土除外,沒有講,當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土也包含在其中。所以一切相都不可以執著,常常記住《金剛經》上這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心理的現象。心理的現象是念頭,善念、惡念全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念頭不捨就有果報,就有吉凶禍福,有這種果報。念頭如果一捨的話,果報沒有了,真的是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要牢牢記住這一句。「一切法從心想生」,那我心裡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生,我其他的都不想,那些都會消失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現前,這多好!世尊這句話是給我們做了保證。

  可是你要記住,你天天想錢,前幾天有個同學告訴我,他說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說曾經有人做過調查,在中國大陸。調查什麼?一句話:「你在這一生當中,什麼東西對你最重要?」就問這一句話。好像他調查了七千多個人,都說「錢」,錢最重要,這個調查很驚人!只有四個人沒有說錢。你看七千多個人裡頭,只有四個人沒有說錢是第一重要的,其他統統都是錢第一重要,父母、妻子都不重要,錢最重要。貪財!貪財的人到哪裡去了?到餓鬼道去了,如果因為財又犯了殺盜淫妄,那就地獄道去了,自作自受。地獄、天堂是唯心所現,是你自己念頭製造的,不是別的。你看人家問我們,在這個世間什麼最重要?我們修淨土的人講,阿彌陀佛最重要,除了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捨掉,你決定生淨土。你念佛人也說錢是最重要的,那好了,這念佛就念到鬼道去了,餓鬼道、地獄道去了,那就是灌頂法師講得一點都不錯。念佛的人還貪財,念佛的人還抱怨,那怎麼行?那個極樂世界與你沒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要不知道,不搞清楚,我們這一生當中想往生極樂世界就靠不住。真搞清楚、搞明白,該放下的,趕快放下,該抓住的,一定要抓住,就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我要見阿彌陀佛,你肯定辦得到,一點都不要懷疑。這個世間,一切隨緣,什麼都好。為什麼?我要離開了,我再不管你們這些事情了,這樣才自在,這個樣子才會圓滿。所以這個念佛三昧,真的是三昧中王。《大集經》講得不錯!叫寶王三昧,這個地方講的,「惑盡過亡三昧力」,就是指念佛三昧。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記住佛說的話是真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是修學,與各人根性不一樣,有些法門我們學起來很容易,有些法門學起來很艱難,那我們要找什麼?找最容易的,適合我們自己的根性。我們要不會選擇,那就聽釋迦牟尼佛的話,釋迦牟尼佛也是在《大集經》裡頭說的,他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戒律持好就能證阿羅漢果);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生在末法,我們自己不會選擇,釋迦牟尼佛替我們選擇,我們老老實實聽話,就念佛,抓住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我們就不會走錯路。可是雖然修念佛法門,弘護正法的人要有心量,對於佛法各個宗派我們都要全心全力幫助它,把它們復興起來,為什麼?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我幫助你復興,我還是念我的阿彌陀佛。我出錢出力幫助你,我不修你的法門,我尊重你的法門,為什麼?這個法門是佛傳的,這個重要。不能說我修念佛法門,其他法門我不管了,這個不可以。遇到真正有修其他法門的,我們要全心全力協助他,希望大乘八個宗在這個時代都能夠復興,都能夠發揚光大,普度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

  末後這個「力」字,「惑盡過亡三昧力」,這個力字,「表以上種種盛德」,豐盛的功德,「乃由此三昧力也」,無量無邊殊勝的功德都是這個三昧力成就的,寶王三昧力。乃由此三昧力也,「故云: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這是究竟佛果,在等覺之上。「此六句願文,以智慧為首,以寶王三昧及定慧等持為結,實有深意」。念老給我們點出來了,我們得有深深體會。換句話說,沒有寶王三昧,沒有真實智慧,就不能成就,這是一層意思。第二層意思,你認識了淨宗法門,這個法門具足真實智慧,它講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真實利益」。念佛,一心念佛,就是修寶王三昧。果然一心學佛,真正把萬緣放下,黃忠昌是個好例子,二年十個月就成功了,預知時至,沒有生病走了。火化留下的舍利,這個舍利現在供在深圳,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三轉法輪,他在做作證轉,給大家做證明,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再繼續看下面經文,下面也有兩首半的偈頌:

  【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

  這一首是如佛救苦。法藏比丘發這個大願,我也能像佛一樣,來救度苦難眾生。下面一首: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這一首偈是希望自己將來度化眾生,能令一切眾生都成佛道。這些願在以後四十八願裡面統統成就了。末後兩句: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這是堅求,堅決的要求正覺,這個「正覺」就是佛道。堅決的自己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成佛,為什麼?成佛才能夠如佛度眾生,你自己不成佛,你怎麼能度眾生?怎樣成佛?一心念佛,這一生當中就成佛。搞別的法門很難,要很長的時間;搞這個法門不難,念佛三年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那我們深信這當中,三年念佛成功,有不少人他沒走,他為什麼沒走?這個地方與他有緣的眾生多,他留下來教化眾生。如果沒有緣,他就走了。真正念到功夫成片,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就走,這叫了生死出三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什麼叫有緣?他住在這個世間講經教學,有人相信他,有人能聽得懂他所講的,聽懂了之後真正能夠依教修行,這叫有緣。如果有這種緣分,他雖然得,我們講最淺的功夫,最淺的念佛三昧,功夫成片,他不能走;那得事一心、理一心,那更不必說了,他一定要弘護正法。什麼時候走?緣盡就走了。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跟他有緣的這批眾生,他都幫忙了,都幫助他們、成就他們了,後面弘護的事情由他們來接替,世代相承,他就可以走了。這真正叫得大自在!對這個世間絕對沒有任何留戀,完全是感應道交,有緣就是感,菩薩就應當應。

  這個地方兩首半偈子裡面講三樁事情,我們看下面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上之一段願文」,就是前面這個十句,一段願文,「求佛之覺他德」,前面是自利,這是覺他,利他德。「首四句」,如佛救苦,「表法藏比丘願如過去無量一切諸佛,為一切有情之大導師,導引眾生,離苦得樂,從迷得悟,出生死海,入佛知見;並以種種方便,令一切眾生得無畏力。故曰: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我們先看這一段。法藏比丘在世間自在王佛面前發這個願,這個願殊勝,為什麼?希望自己自覺覺他都能跟佛一樣,這個願殊勝。我們想想,我們學佛發的是什麼願?跟他對比一下就明白了。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讀《六祖壇經》,看到六祖之所求,我們不敢想像!惠能到黃梅去見五祖忍和尚,五祖問他:你來想求什麼?他的回答:我想求作佛。我相信五祖在一生當中接見多少人,從來也沒有一個人在他面前說,我要來作佛,稀有難逢!他是想來作佛的,五祖真的幫助他成佛了,然後我們就曉得,我們的心願關係多大。現在一般人來學佛,在家的,你問他:你來求什麼?升官發財,求佛保平安,不就是這些嗎?沒有一個是想我是要來求作佛的。出了家,你問他來求什麼?那是學了些口頭禪,弘法利生,弘護正法,他是不是真的兌現?沒有,能夠不搞名聞利養就不錯了,所以真學佛不容易!真學佛是以佛為標準,我要學他,跟他一模一樣。十法界裡面的佛就是這個樣子,他真學,學得真像,就是沒有用真心,還有起心動念。但是雖不是用真心,也很了不起,他分別執著斷掉了,只有起心動念,所以也值得我們尊敬,我們跟他相比差遠了,你不能不尊敬他。

  註解裡面註得好,「願如過去無量一切諸佛」,這就說明了,一切菩薩最後成佛,成佛之後無不是救度一切世間苦難眾生。苦難眾生包括哪些人?包括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佛沒能轉識成智,他還是苦,無明煩惱沒破,見思、塵沙雖然斷了,無明沒斷,他怎麼不苦?還要諸佛幫助他,教他把最後一品無明破掉,這無明煩惱。「為一切有情之大導師」,在佛法裡面,導師是對佛的稱呼,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對佛尊敬的稱呼,導師;還有一個名詞叫大師,這是對佛的稱呼。對菩薩都沒有用,你看對菩薩稱大士,沒有稱大師的。所以現在一般我們如果說是,人家不懂,尊敬你,你出家人,稱你為大師,稱你為大導師,你要告訴他,不能用這個稱呼,用這個稱呼是過分了,我們沒有到這個程度,名實不相符,這不是尊敬,我們要給世間人做好榜樣,不能夠僭越。和尚可以稱,和尚是印度話,意思呢?翻成中國意思叫親教師,是我們現在學校裡頭指導教授,你在學校裡面讀書是他親自指導你的,所以叫親教師。校長也是親教師,他雖然沒有上你的課,你的整個課程計劃他設計的,他聘請一些老師,代表他來執行的,所以他是親教師,這個稱呼不能隨便稱呼。一般的教授,現在學校叫教授,在佛法裡叫阿闍黎,佛法阿闍黎就是現在學校裡教授的稱呼,他的德行、他的修養、他的學術,都可以做為我們的模範。所以阿闍黎翻成中國意思叫軌範師,軌是軌道,範是模範,就是他的道德、修養、學術可以教導我,可以指導我。

  從種種稱呼,諸位細心去觀察,佛教不是宗教,宗教裡沒有這種稱呼的。宗教裡面稱神,稱上帝,稱主,這在佛教裡頭全沒有。佛教裡面稱佛、稱菩薩,那是學位的名稱。這個裡面稱大導師,那是職務上的稱呼,這大導師是校長,是職務上的稱呼;稱阿闍黎是教授,都是職務上的稱呼,所以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我們自己稱為弟子、學生,中國古時候的弟子,就是現在人講的學生。我們跟佛、跟菩薩,師生關係。菩薩是佛早期的學生,我們是現在的學生,我們跟菩薩前後同學,關係搞清楚,這倫理!所以菩薩都是我們的學長,這個要知道。稱菩薩是稱他的學位,關係是前後同學,是學長的關係。所以你要是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你就曉得,佛法是道道地地的教育,佛陀教育,跟宗教怎麼樣也連不上。現在把佛教搞成宗教、搞成迷信,那叫天大的冤枉!我們不能怪社會大眾,怪我們佛門弟子,我們做得不好,我們自己沒有搞清楚,自己把佛教變成宗教、變成迷信。這樣學佛,那就是灌頂法師講的,恐怕將來都要到三惡道去,怎麼對得起老師?為一切有情的大導師,一切有情包括十法界。

  「導引眾生,離苦得樂」,這個苦是究竟苦,得樂得究竟樂,究竟苦是什麼?苦的根在哪裡?苦的根是無明,叫無明煩惱。塵沙煩惱是從無明煩惱生出來的,見思煩惱也是無明煩惱生出來的,所以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它要是斷了,所有煩惱就斷了,就沒有了。回歸自性是究竟樂,換句話說,實報莊嚴土都不是究竟樂,回到常寂光才叫究竟樂。幫助人得幫到底才行,大乘教裡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慈悲到極處,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完全隨各人自己的意思。我們真想幹,佛菩薩是真幫忙;我們不想幹,他也不會來找我們。

  「從迷得悟,出生死海」,這個生死,在佛法裡面講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跟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有形的,我們在這個世間這一生從生到死,這是一段,這是大的;那小的,細分,從年頭到年尾,這是一個生死;再給你細分,昨天死了,今天生了,昨天永遠不再回來了;然後再給你分,前一個小時死了,這個小時生了,這都叫分段。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前一念滅了,這一念生了;這一念滅了,後一念生了,這都叫分段生死,所以叫無常!變易生死跟這個不是一個講法,因為生死是苦,那變易也是苦。變易什麼?我們不斷在提升,像念書一樣,你念一年級,一年級生了;一年級念完,升二年級了,一年級死了,二年級生了;二年級死了,三年級生了,這個叫變易生死,你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所以實報土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有變易生死,無始無明的習氣漸漸的斷,他漸漸往上提升,那叫變易。到最後一品無明習氣斷盡,那叫妙覺位,那就永遠沒有生死,變易生死也沒有了。這個是佛經上兩種生死的說法,我們要曉得,叫出生死海。「入佛知見」,證得像佛一樣圓滿的智慧德相,這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完全證得。

  「並以種種方便,令一切眾生得無畏力」,這個無畏,四種無畏,力是十力,都是如來在果地上所證得的。實在講,這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惠能大師在開悟的時候,說出他所證悟的境界,說了五句話,第三句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具足無量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用這三大類把整個宇宙裡面全部包括,一樣都不漏,不是屬於智慧的,就是屬於德能的;不是德能的,那就是相好的,統統概括了,本自具足。所以他有種種方便,有四無畏、十力。「故曰: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這是舉個例子,因為這是一切眾生所不能免的,一切眾生都以這個為苦惱。

  諸世間,能救一切諸世間,「諸世間者,淺言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世間」。這講六道!欲是七情五欲,六道眾生都有,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這是七情;欲是欲望,財色名食睡叫五欲。六道眾生有七情五欲,所以叫欲界,這很苦,是非常嚴重的煩惱。如果我們能把這個七情五欲控制住,這用什麼?修定,世間禪定,四禪八定,這個禪定修成了,修到初禪,你就超越欲界。天有二十八層,最下面這是欲界六層天,這個六層天沒有離開欲,愈往上這個欲愈淡薄。欲如果真正控制住,雖然沒斷,它不起作用了,你就不在欲界,你就生到色界去了,你證得初禪,定功達到初禪,你到初禪天去了;二禪,你就到二禪天去了;三禪、四禪。這四禪裡頭一共有十八層天,叫色界,裡面有色身,有身體,有色身;有宮殿,有色,就是有物質現象,裡頭沒有欲望,沒有情緒,情緒化他那裡沒有,那邊人很正常。如果再向上提升,叫四空定,向上提升,人沒有身體了,沒有身體當然也不需要居住的房屋,就更清淨了,大概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靈界。他們居住在四空天,也有四層,四空定,是高級凡夫。這種境界,我們在《老子》裡面看到,《老子》裡有一句話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老子說:我最大的憂患是什麼?有身體。有身體就有麻煩,沒有身體多好!四空天沒有身體。所以老子講了這句話,不知道他是不是到了四空天?不到四空天,說這一句話。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確實有這個境界。所以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六道。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這句話是《法華經》上講的,這個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為什麼?這個都有成住壞空,絕對不是永恆的,不是不變的。你的定功支持,讓你到那個地方去,去往生,定有一定時間的,時間到了,定功失掉,你的煩惱又現行,現行之後你會隨著業力又去投胎,依舊搞六道輪迴,所以這個事情非常非常麻煩。佛給我們講,三界無安,譬如火宅,像這個房子你住在裡面,房子起火了,你沒法子逃出。「皆在生死海中」,這生死海就是六道輪迴。「故願救度」,法藏菩薩發願要救,特別是六道裡頭的苦難眾生。「進言之,則地前諸位亦是世間,無明未盡,亦應度脫」。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地前是別教初地之前,別教初地等於圓教初住,所以在《華嚴經》上講就是初住,初住以前那就是十信位,《華嚴經》上十信位。十信位裡頭包括聲聞、緣覺、菩薩、佛,無明未盡,他還是有苦惱,所以也得要去度他。證得初住以上,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也就是轉八識成四智,才超越十法界,菩薩度眾生要到這個境界。往上呢?往上無功用道,那沒有辦法,那就是時間慢慢的讓這個無明習氣自然淘汰掉,上頭用不著力,所以也就沒法子度了。度的時候究竟把他帶領到實報莊嚴土,這個度眾生就是到圓滿了。到了圓教初住,他在實報土裡面,那就是時間,時間長短也不一定,跟他的定功有關係。那它不障礙他,在十法界裡頭,眾生有感,他就有應,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現什麼身,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境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