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七五集)  2010/10/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7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二百零一面倒數第二行,最後一句看起。

  「常行布施,以下四句」,就是第二首偈子,「顯法藏菩薩無盡大悲之本願。願常行六度,普度眾生。《普賢行願品》曰: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我們就先看到這一小段,這個四句偈,我們把它念一念: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這四句偈,這是「法藏菩薩無盡大悲本願,願常行六度,普度眾生」。度眾生用什麼方法?就用這六種方法。《行願品》裡面有一段經文,說明這個意思,經上說「諸佛如來」,這句話很重要,十方三世一切菩薩修行證果,沒有例外的,都是以大悲心為體,我們學佛如果沒有大悲心就不能成就。大悲心是什麼心?憐憫一切眾生的心。這個心真正能生起來,學佛的功夫就得力,為什麼?這是真心。我們必須要曉得,六道眾生用的是妄心,妄心跟真心不相應,妄心學佛不可能有一個成就的,妄心學佛還是在六道輪迴,決定出不了,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大慈悲心生出來之後,大慈悲心是真心裡頭流露出來的,才能度自己,才能度眾生,憐憫六道裡面苦難眾生,六道眾生真苦,頭出頭沒,大小乘經裡面講得太多了。妄心的根是什麼?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就是我。你看看那個根從哪裡生的?我們在大乘教裡面學習這麼久,雖然沒證得,我們有解悟,聽得太多了,聽得耳熟了,是從末那生的。末那從哪裡來的?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同時出現的,怎麼出現的?一念不覺,迷了,這個現象就出現。我從哪裡來?我從末那裡頭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四個叫根本煩惱,有這個東西就是製造六道輪迴,永遠出不去。四大煩惱頭一個我見,這個見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裡面以為有一個東西是真的,我,「我」就不得了!跟著我來的是三毒煩惱。

  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做人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佛菩薩眼目當中看你可憐憫者。頭一個我愛,我愛是貪;我慢,我慢是瞋;我痴是愚痴,貪瞋痴三毒煩惱。什麼時候發生的?一念不覺時候發生的,所以它叫做根本煩惱。我們從一念不覺迷了之後,在六道裡頭輪迴,生生世世多久?無量劫。習氣太重了,三毒煩惱斷盡你就成佛,你才回復到你本來面目。怎麼個修法?世出世間法修學下手完全相同,禮敬。你看《禮記》裡,你一打開,頭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對一切眾生恭敬。要恭敬到什麼樣的程度?所以現在人沒有法子,現在人可憐,沒有受過教育,沒有看到過好樣子。在古代的時候,中國祖宗的教誨延續了幾千年沒丟掉。鄉下人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懂,他懂得孝敬父母,他懂得尊敬老人,這個根本他抓到了。現在沒有了,不但沒人教,沒聽說過,也沒有看到過。現在做父母的,已經掉過頭來孝順兒女,不是兒女孝順父母,父母孝順兒女,天下怎麼能不亂?災難怎麼能沒有?災難從哪來?就從這裡來的,這個不孝就是把根毀掉。淨宗修學所依最高指導原則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這是根。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慧命得自於師長,大恩大德,大根大本。如果對這個都疏忽掉,都忘得乾乾淨淨的,其餘的全都是假的。我們生在當前這個時代,不管他將來有多麼大的成就,只要根沒有了,說個不好聽的話,果報全在三途。

  你看看佛在經典上說的,那不曉得說多少次,無數次,釋迦牟尼佛天天講,提醒我們,貪心墮餓鬼,傲慢墮地獄,愚痴墮畜生,這三惡道;有這三樣東西,這個世界上就有三惡道。如果沒有貪瞋痴,這個世界就沒有六道,只有三道人、天、修羅,只有三道,沒有三惡道。有沒有這種世界?有,我們在《華嚴經.華藏世界品》裡面看到過。還有的世界更好,連六道都沒有,只有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它沒有六道;還有世界純淨土,只有實報土,沒有十法界的,得有那麼大的福報,有那種修行的功夫,你就會生到那個世界。六道是太苦太苦,太可憐了,所以佛菩薩以大悲心,這個大悲心是憐憫心,悲是拔苦,他太可憐、太苦了。什麼人最苦?自私自利的人最苦,追求名聞利養的人最苦,貪圖五欲六塵的人最苦,充滿貪瞋痴慢疑的人最苦。苦到那個程度,給諸位說,看佛經看不懂,佛菩薩來給他講,他也聽不懂,為什麼?業障太重,這個業障就是煩惱,煩惱習氣,貪瞋痴慢的習氣太重了。他所聽的、他所讀的不是佛的意思,是他自己的意思。你看開經偈講得多好,「願解如來真實義」,他解的不是如來,他是自己的意思,他沒有如來真實義。為什麼?如來真實義要真心,你才能體會到如來真實義,所以就是真正有大慈悲心的人能懂。

  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嚴經》有十種當機的,就是學習修學的對象。第一種當機的是法身大士,第一種他是正,純正當機,也就是說,佛主要是對他們說的,他們完全用真心,轉八識成四智,個個都是發大菩提心。《華嚴經》是對這種人說的,不是這樣的根性參與不了華嚴法會。可是它最後一條,具足大慈悲心的人行,大慈悲心忘我了,起心動念都想著苦難眾生,怎樣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念念不捨。這樣的心的人雖然沒有明心見性,他跟明心見性的菩薩很接近、很相應,所以他也能懂,也能夠受益。這些道理,印光大師給我們講的就非常具體,他老人家告訴我們,一分誠敬,你有一分真誠恭敬心,你讀經聽教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心,你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心,你得十分利益。換句話說,沒有誠敬心,他就不得利益,這個話的意思很深!

  諸佛菩薩應化到世間來,這是慈悲,找不到有真誠心的人,他怎麼辦?他就不能教,他就走了,就沒有緣,沒有緣就走了;在佛法裡面講契機,沒有一個契機的,他就走了。可是眾多大眾當中,你能說沒有契機的嗎?有一個、兩個就行了,為什麼?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要有一個人當機,佛是專門來對他講的,別的人旁聽。這一個當機的很可能不是六道眾生,他哪裡來的?他從天上來的。因為他不來,佛就不來講經;他來了,佛在此地講經,他也是來度眾生的。所以諸位同學要曉得,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這個世間示現,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成佛了。成佛一看,沒有一個當機的,他就動個念頭,馬上又要入般涅槃,走了。這個時候淨居天人看到,淨居天人是什麼人?四禪天裡頭有五不還天,四禪天有九層天,其中有五種叫五不還天,他不會再回到這個欲界來。這些天人,在小乘講三果以上,在大乘像《華嚴經》是六信位的菩薩,從初信,他到六信位他就在五不還天,他不到欲界來了。五不還天的人一下看到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他說:這還得了嗎?如果沒有人啟請他就走了。他們就下來了,下來變作我們這個世間凡人,請佛住世,請佛轉法輪。普賢行願裡頭這兩願,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釋迦牟尼佛答應了。他們不來,他們不來佛一成佛就走了。所以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了解,這就是諸佛菩薩還是沒有捨棄苦難眾生,總是給我們做出種種示現來幫助我們,我們能不感激嗎?我們這邊牌位就供養著天人,他對我們有恩德,他認識佛,我們不認識。

  所以真正有悲心的人,憐憫六道裡頭所有的苦難眾生,連天王都不例外。天王是天人當中,過去生中修的福報大,做天王。福報有享盡的時候,享盡怎麼辦?享盡就往下墮落,一般多數墮落在人道,這是什麼?他還有餘福。如果他過去生中也造很重的罪業,隨業受報,他要是造餓鬼道的業很重,這貪心很重,他就會墮到餓鬼道;瞋恚心重的人、傲慢心重的人,很容易墮到地獄道。古人諺語所謂「爬得高摔得重」,就這個道理。我們也看到外國人搞催眠,我看到他報告裡頭,曾經有一個人能夠回到過去四千多年前,住在山洞裡頭,沒有房子,那上古時代的。到現在好像有幾十世他都能記得,好像八十多世的樣子,八十多世他能記得,上古時代那個樣子。這些人都不是做過大富貴的人,都不是做過大官的人,平平常常的,所以他輪迴就在人道,人間也是平常人,也過得很辛苦。諸位要曉得,做大官、發大財的,他造的業就很重,造善業也容易,造惡業也容易。平平常常這樣的人,生生世世平平常常的,在催眠當中可以看,他能夠曉得幾十世的經歷。這些跟佛經上講的都相應。

  所以這句話意思很深,沒有一個修行人沒有慈悲心的,慈是看到眾生苦憐憫他。好像我們的心生不起來,你有沒有看到螞蟻?有沒有看到蒼蠅、這些小蟲?這平常常常容易看到,牠也是人變的。你從這些地方觀察,慈悲就生起來,你看牠多可憐,牠多愚痴。說不定這隻螞蟻過去做過國王,過去是億萬富翁,很可能,他現在變成這樣子。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佛教給我們的,我們得認真學習。再小的一粒微塵,現在我們明瞭它具足五蘊色受想行識,它怎麼會變成一粒微塵?這比動物就更可憐了。它怎麼會變成石頭?在佛法裡面講,情執太深就變成石頭。科學家給我們解釋的,它運動的頻率比較慢,就變成石頭;頻率快的變成花草樹木,像我們皮膚這一類的;更快的,就變成電磁波。所有一切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統統都是頻率不相同所產生的現象。佛法裡頭解釋不是這個意思,佛法說是情執,情執重的就變成礦物,情執輕的就變成動植物。兩種說法雖然不一樣,意思還是很接近,能夠講得通。所以學佛的人不能沒有慈悲心,首先你觀察自己,慈悲心也能生起來。古人說的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對自己有沒有慈悲心?「悲能拔苦,慈能與樂」,我們自己生活很苦,煩惱是苦、疾病是苦、愚痴是苦、傲慢是苦,都在造罪業,雖然遇到佛法,不解如來真實義。所以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教我們從哪裡做起?從禮敬。禮敬從哪裡學起?從對父母學起、對祖宗學起、對老師學起,你比較容易。孝養父母裡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有恭敬心,照顧父母再周到,恭敬心不足還是不孝。對老師,禮敬諸佛,一個道理,沒有禮敬就沒有成就。印祖說的,一分禮敬得一分利益,沒有禮敬你得不到利益,你說這個多重要。

  這底下說,「因於眾生而起大悲」,眾生太可憐,尤其是我們這一代。從前還好,從前的社會還有一點倫理道德的觀念,倫理道德是什麼?那是得福報,人人知道修福。現在人不曉得修福,只知道去賺錢,不擇手段去賺錢,那就造業,造的是惡業不是善業。現在的人什麼叫善、什麼叫惡,他分不清楚,把善當作惡,把惡當作善,這叫愚痴。是非顛倒,價值觀也顛倒,這是愚痴,愚痴再加上貪瞋,起心動念是損人利己,這還得了嗎?過去修再大的福報,很短的時間就享盡,福報享盡怎麼辦?你的苦難就來了,災難來了。所以現在人不知道修福,不曉得什麼是福,你給他講,他也聽不懂,到苦難來的時候驚慌恐懼,那都來不及了,沒有人能幫助。所以你看看現在這個世間人,大悲心能生起來,因大悲而生菩提,為什麼?菩提是覺悟,大悲心能幫助你覺悟。沒有慈悲心的人,迷惑、愚痴,有慈悲心容易覺悟,真正有慈悲心,真正看到眾生造業,看到他將來的苦報,你覺悟了。菩提心,覺悟之後是先求自己,菩提心的體是真誠,自受用就是清淨平等覺,自受用,他受用就是大慈大悲,以大慈大悲待人接物,清淨平等覺是自受用。我們怎樣去幫助眾生、利益眾生?古聖先賢講得好,頭一個要身行,接著言教,必須在生活當中自己把覺悟的樣子做出來。覺悟的樣子是什麼?無我。所以這個念頭、心態要轉過來,過去沒有學佛,沒有學聖賢教育,起心動念是自私自利,活在世間是什麼?是為我,這個心態錯誤。覺悟之後,我活在這個世間不是為我,我是為人,為誰?為六道苦難眾生,這就不一樣了。我怎樣幫助人?現在眾生自私自利,我要做個大公無私;現在人都是自利,我盡全心全意我利他,我不自利。這種人有沒有?有,少數就是,不能說沒有,這就是有慈悲心的人。

  台灣三重有兩位老師,看到許多單親家庭等於孤兒一樣沒有人教養,她們兩個發心自己辦一個教室,專門收容這些小孩,弱智這些小孩,來幫助他,全心全力教導他。好像今年是十三年還是十四年,成績卓著。自己待遇很微薄,賺的一點錢全用在這裡,我看的一個報告,好像十三年他們台灣錢用了八百多萬,不容易!現在得到社會的讚揚,得到國家的支持。那個租房子的房東,從此以後完全不收房租,被她感動的,這是有慈悲心的人。什麼力量在推動她?慈悲推動她,真正的愛心在推動她。我們非常希望她的影響,能夠影響她這個小城市,政府獎勵她們、協助她們,將來將這個小區小市,變成一個模範的小城,無量功德,真正是救苦救難!你看她們以身作則,自己做到了。這講發心!

  經文下面是個比喻,「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這是沙漠裡頭,沙漠裡頭有棵大樹。「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這個我們能理解,這不難懂,如果它得水它就能夠長得好。「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用這個來比喻,生死曠野就是六道,六道裡面真正發菩提心的,那就是個菩提樹,它也需要得水才行,它根不得水的話它會枯死。那是什麼?「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你要不以大慈大悲利益眾生,饒益,饒是什麼?最豐饒的利益、最好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叫饒益。全心全力為苦難眾生,做出一個樣子來給大家看,現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好樣子,我們得做個好樣子給人看。沒有人,我一個人,我就用我這個人身體,我來做樣子。你做個好樣子,你會影響你這個團體,影響你一家,影響一個小團體;一個小團體都變成好樣子,就能影響別的團體,這個功德大,這是真正在行菩薩道。每天讀聖賢書,每天講的是聖賢道,幹的是聖賢事業,這個人就是菩薩,這個人就是真正有大悲心,因為他能夠饒益眾生。就是念頭一轉,我不再為自己,我為別人,自己做得再好還差得很遠,傲慢心不會生起來。苦難眾生人太多了,我才幫助幾個!等到你幫助幾百個、幾千個,這個世間現在有六十多億人,你還沒幫到,你幫到幾千個算什麼?常作如是觀,永遠保持自己謙虛卑下,這是什麼?教人。下面說,「又《大日經》曰:大悲為根。今法藏菩薩亦復如是,以大悲故,廣行六度,普度群生」。人家是真幹!

  下面解釋「六波羅蜜」,就是通常講的「六度」,「是證涅槃之正因。願行六度,即法門無邊誓願學與佛道無上誓願證也。」這四弘誓願裡頭的兩句。「又布施治慳貪」,這裡頭幾句講的是自利,你看看慳貪的煩惱,慳貪、瞋恚跟愚痴,前面跟諸位說,這是與生俱來的三毒煩惱,用什麼東西來對治它?用布施。慳吝是你有捨不得給別人,貪是無限制的貪求,想滿足自己的欲望,自己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這是煩惱的根。佛用的方法就是用布施,布施裡頭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裡面有外財布施跟內財布施,外財是身外之物,幫助別人,今天我們用金錢幫助別人,外財。內財是我們做出榜樣給別人看,做成一個樣子那是用內財布施。我們見任何人笑臉迎人,你看胡小林講的最初學的時候是裝,不是真笑,最初開始是裝,裝個二、三年之後就是真的,自然的。以前不自然,現在就很自然,這就有進步,從假的就變成真的,你不能不這麼幹法。開始學的是假的,都裝模作樣,慢慢就變成真的,對人恭敬有禮,對任何一個人,跟人見面打招呼都是九十度鞠躬禮,不怕人笑話,為什麼?慢慢演成習慣的時候,習以為常就感染了,他也就學會了。這叫什麼?這叫內財布施。布施什麼?布施恭敬,布施禮節,得真幹才行。內財、外財全捨,為什麼?大悲心,有了大悲心他就能做到。不但不貪了,自己有的全部都拿去布施了。布施裡面最重要的是法布施,你看現在社會需要什麼,針對社會大眾迫切需要的,你去做布施,現在這個社會迫切需要的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

  我們把五倫做出來,把五常做出來,把四維八德做出來,這是法布施;我們用身體做出來,身體是財布施,財、法布施統統都有了。財布施肯定得財富,愈施愈多,這一多的時候,你貪心起來,就麻煩大了,那怎麼辦?愈多愈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不要去留,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佛告訴我們,發財,財就是這麼發的,不施就發不出來。那是什麼?那是你命裡有的。命裡怎麼有的?過去生中所布施的是你命中有的,你會享得盡。如果你要是學會布施,你的財就享不盡,所以你要懂理,你要知道怎麼做。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三樣東西都是世間人拼命在追求,能求得到嗎?求不到,無論用什麼樣的手段去求都求不到,命裡有自然就有,命裡沒有求不到的。可是你要是廣行布施,那就求到,那真的就得到了,明白這個道理要真幹,有膽量去幹。你就曉得,我們今天學《弟子規》是布施,我們學《感應篇》也是布施,學《十善業道》也是布施,做出來給別人看的,那不就是布施嗎?自己用內財來布施,再加上外財,那功德殊勝!

  「持戒治破戒」,持戒,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守規矩,你能守規矩你就會有成就。佛教給我們「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過去、未來一切菩薩成佛證果的祕訣。他怎麼修成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戒不能不修。我們今天講修戒從哪裡學起?你去受個菩薩戒、受個比丘戒,沒用,那是假的,那是形式、樣子。你要真幹,真幹就要從《弟子規》幹起,《弟子規》是戒律的根本。學佛為什麼用儒做根本?淨業三福第一句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怎麼做?《弟子規》做到這兩句就圓滿,所以這兩句就落實在《弟子規》;你《弟子規》沒有做到,這兩句是口號,沒有內容。「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感應篇》做到,佛這句教誨你就落實了。後面再「修十善業」,所以十善業是建立在《弟子規》跟《感應篇》的基礎上,沒有前面這兩種,十善業你做不到。做不到你不是佛弟子,你自己以為是佛弟子,佛學生名冊裡沒有你,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你統統能做到,真佛弟子。所以,戒律不能不持。破戒是什麼?破戒是造業,我這樣說你就更清楚,印象更深,持戒就不造罪業,不持戒就造業,造業的果報在三途,不能不知道。

  後面這個四句是對治我們最嚴重的煩惱,我們修行不能成就的。「忍辱治瞋恚」,這個煩惱重,所謂火燒功德林,瞋恚是火。你這一生你修積的多少功德,學佛幾十年了,得要問問,你什麼時候到現在沒發脾氣?如果昨天發了一場脾氣,你的功德從昨天到今天。為什麼?以前呢?以前燒光了,一個脾氣一發全完了。功德很不容易成就,福德不會,瞋恚火不燒福德,燒功德,為什麼?功德是清淨心,清淨平等覺是功德,你一發脾氣心就亂了,你清淨心就沒有了。所以功德是非常不容易修,破壞功德第一個因素就是瞋恚。所以佛教給我們要忍,忍,在古時候從小就學忍,要學包容、要學忍、要學讓,忍讓通常是連在一起的。最初是教你忍讓,然後慢慢進步曉得謙讓,謙虛、謙讓,到最高的境界是禮讓,都從忍辱波羅蜜得到的。布施是修功德,忍辱是保持功德不失掉。喜歡布施,也喜歡發脾氣,這樣的果報在哪裡?多半去當魔王去了,阿修羅、羅剎、魔王。他也有很大的勢力,為什麼?他修布施。為什麼會變成魔王?他有瞋恚。可是魔也好,阿修羅也好,你要曉得,他也是盛極一時,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墮到阿鼻地獄去。所以他是一世興旺起來,下一世又墮落,這樣看起來多可憐,好景不常,他保不住。做阿修羅、做魔王時候,你說他作多少業?他害多少人?所以忍辱不能不修。這個辱是特別對中國人講的,中國人對這個字看得很重,你看古人所謂士,士是讀書人,明理的人,「士可殺不可辱」,殺頭沒關係,侮辱不可以,這個不能忍受。所以翻經的法師:你們中國人把辱看得這麼重,好,忍辱,他辱都能忍了,那當然什麼都可以忍了。所以本來就是忍耐的意思,這是翻經的法師特別應中國人的根性,用忍辱對治瞋恚。

  「精進治懈怠」,許許多多人為什麼一生不能成就?毛病就是懈怠。如果真能精進,成佛不難。你要曉得,精進這兩個字,精是精純,純一不雜叫精,同時學兩樣不是精,一樣是精,專精;兩樣、三樣不專,你分心了。所以學東西只能學一樣,精,有進無退。所以你不要瞧不起老太婆,你自以為是,老太婆念幾年佛到極樂世界成佛去了,你還在搞六道輪迴,你瞧不起她,你最後還得求她來度你。為什麼?她人家精進,就一句阿彌陀佛,念上個三年她就作佛去了,一句佛號念三年就作佛去了,很多!早年在香港弘法的幾位老法師,諦閑法師的學生倓虛法師,在香港住了很多年,往生在香港;定西法師。倓老給我們講故事,我跟他沒見過面,聽到他的錄音帶,佛七講開示的時候,他講鍋漏匠的故事。鍋漏匠跟他是師兄弟,他們是同一輩分的,都是諦閑法師的學生,鍋漏匠不認識字。說鍋漏匠現在沒人懂,我懂,我看見過,現在沒有做這種生意的。我小時候住在農村,一年總會有個二、三次,挑個擔子補鍋補碗,鍋碗打破了,他能把它補起來還可以使用;現在沒有了,沒有這個行業。非常辛苦,補一個碗、補一個鍋只一、二個銅板,非常辛苦。

  以後他找到他的小時候的玩伴,就諦閑法師,跟他出家,四十多歲。諦閑法師跟他說,「出家,你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這出家五堂功課你都學不會。」人笨,沒智慧,結果賴著非出家不可,諦老跟他談條件:你能夠聽我的,我可以接受。「沒問題,你說什麼我都聽你的。」真聽話,他的成功祕訣是老實、聽話、真幹,三年!諦老給他剃度,送到寧波鄉下一個小廟,破廟沒人住的,找這麼個地方叫他住,他一個人住。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你就念這六個字,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接著念,不分晝夜。」這個好,沒壓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三年,預知時至,沒有生病,站著往生的。那鄉下也有幾個人照顧他的,幾個老太婆照顧他的,看到他站在那裡死了,鄉下人沒見過,人怎麼會站著死的?趕緊派人到觀宗寺去報信,就去報告諦閑法師,諦閑法師是他師父,報告他。諦閑法師趕回來,那個時候走路沒交通工具,走去一天,走回來一天,三天,他死了在那裡站三天。諦閑法師給他辦後事,讚歎他,佩服,「你的成就,現在這個世間許多名山方丈住持、弘法利生的大法師,跟你相比差遠了,都比不上你。」你去作佛去了,人家能不能往生還沒把握。那個人誰瞧得起?他怎麼成就?精進,就抓著這兩個字。

  我早年在台灣,四十多年前,在佛光山教書,我在那裡教了十個月,遇到山上有個長工,常年在山上做工的工人,因為它的建築是幾十年來都不斷,天天都有建築工程。有一天晚上月光非常好,它那個山上有個小池塘,我們在小池塘旁邊,大概有十幾個同學在那裡談佛法。這個工人看到,走到我們圈子裡來也坐下了,他給我們講故事,他說真的,不是假的。是他的鄰居一個老太婆,去年,那個時候一年,去年念佛往生站著走的,就念三年。老太婆非常慈悲,人非常好,佛法也不太懂,她拜神、菩薩,什麼都拜,她也不知道,什麼都拜。他說三年前娶了個媳婦,媳婦懂得佛法,勸她老人家不要亂拜,不要到外面去拜,家裡面設個佛堂供西方三聖,專念阿彌陀佛,專拜阿彌陀佛。這個老人有善根,聽話,她就真這麼幹,你看在家裡念了三年阿彌陀佛。往生的那一天晚上走的,吃晚飯的時候,兒子媳婦非常孝順,跟她兒媳婦講,不要等她吃晚飯,她說她去洗個澡。可是兒子媳婦還是等她,等了很久沒出來,奇怪,今天洗澡怎麼洗那麼久?去看看真的洗了澡,再叫她沒人答應,最後看到她站在小佛堂面對著佛像,穿著海青拿著念珠,喊她的時候不答應,看了,她走了,站著走的。這個工人告訴我們:念佛不得了!真的,不是假的,你們都要好好的念佛。換那工人替我們上了一課,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鄰居親眼看見的,一點不假。前幾年我在高雄,我還問問有沒有同學知道這個事情?有,還有幾個人對這個事情很清楚。你看精進三年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不跟你們玩了,你們這裡不好玩,到極樂世界去了。你只要把這兩個字抓到,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一切功夫不能成就,都在懈怠。

  「禪定治散亂」,禪定,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就是預備功夫,凡事不能忍,你心怎麼能定下來?你要想心定下來,什麼都能忍。要真正做到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看了,我聽了,我接觸到了,只有恭敬心、感恩的心,決定沒有輕慢。心永遠保持在清淨,不能受外面境界影響,慢慢就得定。這個地方的禪定,就是我們這個經題後半部裡面講的,「清淨平等覺」,這都是屬於禪定,定中有慧,慧中有定。「智慧治愚痴」,沒有智慧就是愚痴,有愚痴就沒有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從定當中來的,就是從清淨心來的。心浮躁,心不清淨,要曉得他生什麼?他生煩惱,他不生智慧,這個不能不知道。我們一般讀書人,用功的人,他生什麼?生知識,不是智慧。想到的時候,讀這個書忽然有自己的想法,自以為是智慧,實際上它不是智慧,它是知識,他這個悟是知識裡頭的悟,不是禪定裡頭的悟。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辨別,真實智慧裡頭不生煩惱。我們讀書常常覺得有悟處,自己很歡喜,那歡喜就是煩惱,它不是法喜。歡喜當中有很得意,那就是煩惱;有驕慢,別人不如我,這是煩惱。智慧裡面它所表現的,謙虛、恭敬、感恩,不一樣。我們自己的反應,自己要知道是屬於哪一種的反應,就能辨別出我們是不是真的在菩薩道上。

  「常行六度」,就是四弘誓願兌現,煩惱真的斷掉,我們平常念的四句偈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他這裡用無邊,意思是一樣的。「自覺覺他,以己之覺,普覺眾生;以己之行,導引眾生;以己之德,迴向眾生,是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真幹,真落實,表現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表現在工作,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是什麼?這就是菩薩的樣子,覺悟的樣子。不管人家願不願意跟我們學,我們就是這種表現,這就對了,潛移默化,善根深厚的人轉變就很快,遲鈍的人轉變會慢一點。自己不要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錯了;沒有這個念頭,一切都順其自然,自然的感化,自己沒有一絲毫意思在其中。我做給別人看,我要讓別人跟我學,這念頭錯了,這就煩惱,這就不是真的。真的,只知道自己這樣做,絕不去要求別人,別人也能這樣做,歡喜,鼓勵他,稱讚他。他沒有這麼做法的時候,或者是還譏笑我們,我們也笑笑的回應他、感恩他,我做得不夠,不夠好,還沒有感動你,你沒有錯,我錯了,這樣才對。

  「故下云: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未度,沒有善根、沒有接觸到佛法的,要幫助他,要把這樣殊勝的法門介紹給他,未度有情令得度,真實的例子要講給他聽。我們曉得,有許多年輕人真正想學佛,希望自己能夠像菩薩一樣,「拯濟負荷」,幫助眾生,想學經教沒有機會,這是什麼?這是我們自己的福報不夠。我在過去有三次這種緣分,福報不夠,都沒做成功,現在這麼大的年歲了,還有沒有這個福報?我想沒有了。真正想學佛的人,現在網路、衛星這個工具很好,無遠弗屆,我們利用這個工具在一起學習,只要你真正能夠做到老實、聽話、真幹,你決定成就。劉素雲居士就是非常好的一個榜樣。你真正懂得精進的道理,我就一門深入,我就學一部經,就一句阿彌陀佛我認真幹十年。不妨礙工作,工作照幹,工作一放下我的佛號就提起來,每天至少有二、三個小時聽經,這個比什麼都重要。沒有時間,早晨早一點起來,晚上晚一點睡覺,一天能夠保持四個小時聽經,十年不中斷,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每天聽經不少於四個小時,就聽一部不要換第二部,為什麼?一部能得定。換來換去,定就沒有了,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你就難了,你亂掉了。你一部是在定中,你不改變。所以不能好高騖遠,不能貪多。

  十年開悟了,悟了以後,所有一切經論,你一接觸就通了,這個便宜可佔大了。你要想學,你一年學一部經,十年學十部,十部都很平平常常的,沒有傑出的東西;你十年搞一部,那十部全通了,部部都是傑出,都了不起。你要是真正懂得這個道理,明瞭事實真相,你對古人就磕頭了,你不能不佩服,他的方法實在太妙了。今天什麼科學方法論,沒有法子跟人比;他的方法是開發你自性的般若智慧,開發你自性的德能相好。千百年的經驗,我們不相信,相信現代人、外國人搞的這些東西,要學許許多多東西,搞了一輩子搞得很辛苦,一樣都沒搞好,這錯了。這是中國古人所說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等到你覺悟的時候,你後悔莫及,為什麼?你的時間過去了,年歲太大了不行。好好把心定下來,十年搞一樣,你看看人家求往生淨土,去求作佛,只要三年。講的這兩個例子,將軍鄉的老太婆沒人瞧得起她,鍋漏匠誰瞧得起他,都是三年。他們什麼?他們沒有經,他就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就這六個字就行,三年去作佛了,誰能比得上!

  「已度之者」,幫助他成佛,就是已經學佛的人,一定把淨土法門教給他,成佛快,他真想成佛,那真容易,一點都不難,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對這個世間充滿感恩。這個世間所有一切人,對我念佛往生成佛都做出了貢獻,我怎麼能不感恩?所以你要知恩,你才會報恩。對你做出許多貢獻你不知道,你不知恩,所以你也就不會報恩。知恩就會報恩,為什麼?一切眾生所作所為是給我們看的,提高我們的警覺。他做的善的,我們要好好學,學他;不善的,看看自己有沒有,沒有,很好!有,趕快改過來,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所以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這個世界的混亂,地球災變這麼多,對我們都有恩德,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不是很美滿的,我們應該到極樂世界去。如果這個世界很好,我往生極樂世界還沒有信心,還不想去,還有值得留戀。現在世界變成這樣子,感覺得沒有什麼好留戀的,趕緊走吧!你看山河大地對我們都有恩德。知恩我們才會報恩,人人對我都有恩,花草樹木、山河大地對我都是有恩德,我們每天做早晚課對山河大地、花草樹木要禮拜。「拯濟負荷,悉登彼岸。此之四句,實攝四宏誓願」。這個四句偈,四弘誓願都在其中,從「常行布施及戒忍」到「已度之者使成佛」。後面還有兩句,「堅求正覺」,要發這個堅固的心。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為什麼?成佛度眾生才叫圓滿,這個正覺就是成佛。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念佛往生的人,我們對他獻上最高的崇敬,我們跟他相比確實差太多了,人家真的去作佛去了。將軍鄉的老太太,走的時候不告訴家人,我們能懂得她的意思,告訴恐怕家人擾亂她,不講,不告訴你,自自在在走,沒有一個人擾亂。往生極樂世界,給諸位說,這裡一斷氣,神識就走了,他不經過中陰,他跟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通過中陰。生天的人福報大也沒有中陰,三種人沒有中陰,念佛往生沒中陰,生天沒有中陰,墮阿鼻地獄沒有中陰,其他都有中陰身,所以有四十九天中陰身。這個沒有,一斷氣就走了。表現的瑞相,那就是給大家看的,告訴你,你看看三年的成就,一點不假。這就是她現身說法,不用言語!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恆沙者,指印度恆河之沙。因恆河沙多,又因大眾眼見,故佛常引為喻。」佛講數量之多都講恆河沙,因為大家常常看見,世尊一生在恆河兩岸講經教學的時間很長。我們知道佛那個時候居無定所,他們過的是游牧生活,樹下一宿,日中一食,無論走到哪裡,看到樹林裡面他都可以能住下來,恆河兩岸住的時間很長,都在這個範圍之內。所以舉數目之多都用恆河沙,恆河沙確實很細像麵粉一樣,比我們這邊沙細。他們到印度去觀光旅遊,用小瓶子裝了恆河沙裝來給我,送給我看,像麵粉一樣。「文意為,假令供養如恆河沙數無量諸佛,不如求正覺,堅勇而不怯。」這兩句話,不如求正覺,堅勇而不怯,「上為《漢譯》原文。今此經文,正與《華嚴普賢行願品》一味」,「行願品」有這麼一段經文。「《行願品》曰: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這一段是《華嚴經.行願品》的經文。

  下面說,「以堅勇求正覺是法供養,是真供養,供養中最,故勝於以餘物供養恆沙諸聖」,這就是恆沙諸佛,這個意思。不能比!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心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個心超過所有一切供養。為什麼?這是一切諸佛如來對於我們這些眾生念念期望的,真的是垂著手接引我們,希望你們趕快來。就像父母對於小孩一樣,垂著手叫你趕快來,小孩在玩得高興,還不想回來,真聽話回來,父母心多歡喜,我們從這裡能體會到一點。這段經文很重要,你看經一開端「善男子」,包括善女人,這善是什麼意思?真正落實十善業,持戒修行的人,這才是善男子。淨業三福第一願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佛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是標準。沒有做到,佛經上講的我們就沒分,講的是別人;我們真正把這個做到,展開佛經,經上稱善男子善女人,就有我一分在裡頭。「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裡面最重要的是如說修行供養,這是最重要的一句,佛怎麼說,我就怎麼幹。如說修行供養,這一句是主要的。我們遵守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除了第一條這四句,我們要如說修行,「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是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淨宗法門最高指導原則,我們有沒有如說修行?如說修行,這就是供養諸佛如來,供養彌陀,供養釋迦。真正做到,落實了,那我們這個好樣子就利益眾生,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工作、待人接物,我們把它做出來,這是供養利益一切眾生。

  在中國傳統教育當中,中國的教育實在講最高的原則也就是四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你要是做出來,那我們是供養老祖宗,利益中華民族,真的不是假的,這才對得起祖宗。很簡單,很容易記,愈是真理就愈簡單,絕對不這麼麻煩。五倫是講關係的、講義務,你應該要做的,父子有親,父慈子孝。夫婦有別,古時候男主外、女主內,不是不平等,是夫婦結合建立一個家庭,它最重要的有兩樁事情,第一個是物質生活,你總得要吃飯穿衣,你物質生活不能沒有,男子外出謀生,肩負起家庭經濟生活。女子主內,最重要的教下一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不是說你有兒女,那個不算的,後是什麼?你家裡有聖賢的兒女,聖賢兒女是母親教出來。在中國歷史上三太就是模範,周家開國這三位婦人,周文王的祖母、母親跟他自己的夫人。所以中國人稱妻子為太太,這個典故就從這裡來的,周家這三個,文王的祖母太姜,母親太任,他自己的夫人叫太姒,都有個太字,太太從這裡來的,聖人!你看他們家裡,王季、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大聖人,孔子心目當中最敬仰的就這幾個人。所以下一代要出人才,人才裡頭是講求聖賢。母親在家裡要把小孩帶成聖賢,那就是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你說這個責任多大,比賺錢養家那個責任大得太多了。出一個聖人不是你一家的榮耀,一國的榮耀、一個族群的榮耀,乃至於全世界的榮耀,你說這個使命多偉大。現在沒人曉得,也沒人講了。這是夫婦有別,不同的任務,這些都是讓我們深深去思考的。君臣有義,君仁臣忠;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講關係,教這個東西。五常是根本的德行,常就是恆常,永遠不變,不能一刻離開的,古人講不可以須臾離開的,這是道德。第一個是仁,第二個是義,禮、智、信,做人基本的道德。仁者愛人,這個愛就是父子有親那個親愛發揚光大,這種愛是自性,不是從哪裡學來的,是自己的天性,所以不可以不知道。今天時間又到了,法供養是非常非常重要,我們明天再細說,這是我們學佛的大根大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