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十九集)  2010/5/1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03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十二面第一行,四十二面第一行,我們從第二句看起:

  「智者大師誦《法華》,身心豁然,得入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後住天台山創天台宗,臨終右脅西向,稱念彌陀觀音而寂。」這是簡單的介紹天台智者大師,這是天台宗,也叫法華宗,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天台宗的圓滿建立可以說是在大師手中完成的。傳記裡面有這麼一段記載,他有一天誦《法華經》,讀到「藥王菩薩品」入定了,這個入定,這個定就是法華三昧。定中境界突破時間跟空間,他就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他參加了這一會,就是這堂課,參加了一堂課。聽完之後出定,回來了,告訴大家釋迦牟尼佛靈山一會還沒散,還在講。這是什麼境界?這是《華嚴經》上十玄門的境界。十玄,十是代表圓滿,玄是玄妙,不可思議。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的十門,一門入了,門門都入了,妙在什麼?妙在同時同處。這是什麼?這是宇宙人生的實相。六道凡夫心目當中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這不是真的,這是假的。給你說真的,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再給你說,也沒有十法界依正莊嚴,所有的一切境界相就在當下的一念,這是事實真相。佛在經上常講,大乘經教常講,可是我們聽不懂,我們覺得這個境界不可思議,學佛也不敢否定這個話是假的,不敢說是假的,但是沒有辦法承認。這個境界,什麼時候你才能見到真相?你能夠把執著分別、起心動念放下,這個境界就現前。確實有不少人剎那之間不起心不動念,這境界就現前,念頭才一動,境界就沒有了,就不現前。不是幻覺,我們現在才叫幻覺,那是事實真相。由此可知,分別執著妄想把我們可害慘了,這不是別人給我們的,自作自受,我們不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宇宙之間有沒有六道輪迴?沒有這個東西,也沒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金剛經》上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真相。什麼時候證得?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就證得。我們學佛要以這個為目標,學什麼?這自己總得要知道。如果不證得,在經典裡面我們讀誦,以恭敬心來讀誦,你也曉得有這些事情,可是不是自己證悟的,是從經教上面這些信息我們明白了,有這麼回事情,不得受用,證得就得受用。智者大師的示現是證得了,親證!宇宙之間,從性體上講,空無所有;從起用上講,真的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沒法子說的。顯示出性體它是真的,含藏著無量智慧,迷了就變成煩惱;無量的德能,迷了就變成造業,業習;無量的相好,迷了就變成六道輪迴,它是一不是二,覺迷不同。覺悟的起用是實報莊嚴土,一真法界;迷了起作用,看你迷的深度,迷到底了,那個作用是阿鼻地獄,迷得最輕的,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淺深不一樣。說十,是把它歸類,大分為十,每一類裡頭都是無量無邊。我們同樣是人,迷的程度在一個層次。可是人有富貴、貧賤不一樣,差別太大了,那是什麼?也是迷的淺深不相同。平常不是說造業嗎?沒錯,你不迷怎麼會造業?迷的有淺深,所以造業不一樣,迷得深的造惡業,迷得淺的造善業,不一樣,迷悟不相同。所以佛教眾生教什麼?幫助他破迷開悟,這是佛陀教育,佛陀的教學,我們不能不知道。以後,智者大師建立天台宗。他老人家往生的時候,「臨終右脅西向」,臨終的時候跟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一樣的。「稱念彌陀觀音而寂」,智者大師這四種念佛,他是用觀想念佛,他不是持名,觀想念佛,依《十六觀經》,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天台宗以後的這些祖師大德,很多走的時候全是念佛往生。包括在近代,我們看到諦閑法師、倓虛法師、寶靜法師,這些天台宗的,全都是念佛往生淨土,由此可知淨土宗的殊勝。

  再看下面一位,「永明大師於天台韶國師發明心要」,這句就是講的永明大師他開悟的因緣。他的老師,現在講指導的老師、傳法的老師,幫助他、指導他大徹大悟,發明心要就是大徹大悟。他老人家原先也是修禪宗的,「法眼宗嫡孫」,這是六祖以後,六祖的學生分了五派,這一個大宗裡分了五個小宗,法眼宗。「後專志淨宗」,這我們知道了,他的身分暴露了,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在那個時代禪風很盛,大家都學禪,他也學禪,從禪宗裡面大徹大悟之後,再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修淨土。大師為什麼這麼做?用意很深!知道禪宗裡面許許多多人不是上上根器,禪是接上上根人的,他不是這個根器;換句話說,他這一生在禪宗裡開不了悟,見不了性,頂多得禪定而已,那算不錯的了。得禪定,他將來到哪裡去?命終之後多半生四禪天、四空天,出不了六道輪迴。佛菩薩慈悲,為這些人做示現,你勸他修淨土他不相信,他說那是老太婆教,他瞧不起,參禪他又不具條件,不是那個上上根人。諸位要知道,貢高我慢的習氣在,他放不下。所以佛菩薩做這樣的示現給他們看,你學禪我也學禪,你還沒開悟,我開悟了,我已經明心見性,回過頭來專修淨土,把他們帶到淨土來。做這樣方便的示現,善巧方便把這些修禪的人帶到淨土,在淨土裡頭沒有不成就的,個個成就。禪裡面得一點小成就,回過頭來修淨土宗,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果然在禪裡面得禪定,有了功夫,能夠把分別執著看淡,看得很淡,分別執著心不起作用了,沒斷,他的禪定的功夫能伏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在方便有餘土。

  由此可知,無論修哪個法門,諸位必須要知道,只是方法不一樣,門徑不相同,它的原理原則完全是一樣,全是修禪定,就是全是教你放下。放下,自性本定就現前,三昧現前,甚深三昧裡面那個境界就是佛境界。天台大師所入的法華三昧,釋迦牟尼佛還在那裡講經,講什麼經?講《法華經》。淨宗的大德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甚至於事一心不亂還不到,功夫成片裡的上輩上三品,都是念佛三昧。他見到佛,見到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還在講經,講什麼經?講《無量壽經》。這個境界就是說你的阿賴耶裡有習氣種子,這習氣種子與哪一個相應,那個境界就現前。我們自己學哪一個法門、學哪一部經教,你在三昧裡面一定遇到跟你相應的境界現前,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它相應。你沒求,你有這個習氣,這個習氣就是冥感,佛菩薩顯應,冥感顯應,你見到這個境界了。

  永明大師是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淨宗的六祖。下面說他的功課,「日誦洪名十萬聲,兼行日課一百零八事」。真用功,我們做不到,一天十萬聲佛號,還要修行一百零八事,這些在大師傳記裡面你們都能看到。「蒙觀音大士甘露灌口,妙慧湧現」,這就是感應,觀音菩薩甘露灌口之後,智慧開了。「著《宗鏡錄》一百卷」,《宗鏡錄》古大德稱它叫小藏經,就是《大藏經》的濃縮。《大藏經》分量太大,要讀一遍不容易,《宗鏡錄》就是說《大藏經》的摘要、《大藏經》的精華。如果沒有時間、沒有能力去閱讀全藏,讀《宗鏡錄》就可以了。「及《心賦注》、《萬善同歸集》」,這都是大師非常著名的著作,這些書都收在《大藏經》裡面,「蔚為法炬,光照萬世」,這兩句話對他老人家的讚歎一點都不過分。「七十二歲焚香別眾,坐脫西歸」,老人住世七十二年,七十二歲的時候往生的,坐化的。

  「以上四德,咸為肉身大士,法門龍象。」這個地方略微舉出這四位大德,馬鳴、龍樹,印度的高僧,智者、永明,中國的大德,全都是求生淨土,都是念佛往生的,肉身菩薩。法門龍象是比喻,佛教裡面常常用它。龍象都有定功,龍我們沒見到,象見到了。你看大象,你細心去觀察牠,行住坐臥都在定中,牠慢吞吞的,要學牠。我這一生見到一個人,章嘉大師,確實無論是談話、動作都很慢,說話也很慢,一個字一個字的說,沒有我們這麼快。這是修養,也是教學,教我們什麼?我們現在步調都太快,要慢一點,說話速度太快,要慢幾秒鐘,給人感觸到穩重。《論語》上說「君子不重則不威」,那個威是從德上講的,威德,降伏一般眾生的心浮氣躁。所以他是教學,你跟他一接觸,自然你也放緩慢。唯有在穩重當中,你才能夠體會到佛法,心浮氣躁沒有辦法學習,不是老師不教,你接受不了。愈是接近心性的這門學問,心地愈是要清淨。所以佛經裡面這些語言、文字,你靠文字的意思你決定不會懂得的,意思在哪裡?意在言外。言語文字是個引導,意思不在這裡頭,意思在言外,所以你要能夠體會到所謂弦外之音,你才能悟入。

  佛家常講上上根人,什麼是上上根人?煩惱輕的人上上根,心地清淨平等的人是上上根。所以,你千萬不能輕視這些老阿公阿婆,往往這些人是上上根人,他有緣一接觸,他真的就契入進去。不管入的是淺是深,他真入進去了,所以他真得受用。他一句佛號契入進去,他決定得生,品位高下不論,決定生淨土。為什麼?死心塌地,他沒有二念。念佛的時間不必很長,三年五載他就自在往生,他真的入進去。一般中下根人,修淨土修了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問他往生有沒有把握?沒把握。為什麼?沒入進去。天天念佛,有口無心,不相應。每天也在念佛堂念個千聲萬聲,不相應,臨終的時候還怕死。這種人多!我們都看到。別的人看到了也不必放在心上,回過頭來問問自己,我行不行?今天阿彌陀佛來接引我,我真的能生歡喜心嗎?真的就想跟他走嗎?真能把眼前身心世界、名利、親情徹底放下嗎?這都是在考驗我們自己,我們到底是真幹還是假幹?真幹就真能往生。這部經好!會集得好,註解得好,引用了一百九十三部經論,做註解的證明,又引這許多西方、東土(西方是講古印度)高僧大德來做證明,稀有難逢。我們遇到了,緣具足了,問題是善根福德,善根是真信、能理解,福德是真幹!真幹的祕訣沒有別的,就是放下,沒有放下不是真幹,徹底放下了就是真幹。一切外緣統統放下,讓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叫真幹,這種人也就是法門龍象。

  「《要解》謂唯如是之人,始能徹底承當淨土法門。近世學人焉得以世俗之見,而鄙視淨土耶?」馬鳴、龍樹何等人物,智者、永明當年在世的時候帝王尊崇,拜為國師,智者是國師,永明延壽是國師,帝王自己稱弟子。他們這些人,才真正能徹底承當淨土法門,圓修圓證。近代的學人,學人不是指別的,學佛的同學們,世俗之見沒放下,人云亦云,小看了淨土,殊不知淨土在佛法裡是上上乘法。隋唐大德來做個比較,把《華嚴》、《法華》都比下去了。《華嚴》、《法華》到最後的歸宿是歸淨土,《華嚴經》上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大家知道,為什麼對《華嚴》尊重而鄙視淨土?哪有這種道理?《華嚴》裡面有高等哲學,這裡頭沒有嗎?一樣有,不在《華嚴》、《法華》之下。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這還是接著說,「又《要解》云: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一句太難了,誰說的?蕅益大師說的,所以印光大師讚歎,讚歎蕅益大師的《要解》,他講得太好了,古人沒講過。釋迦牟尼佛是怎麼成佛的,是怎樣得到無上正等正覺?蕅益大師說,是念阿彌陀佛得到的。證據呢?證據就在《阿彌陀經》上。你看,那麼多年講《阿彌陀經》、念《阿彌陀經》沒有發覺,被他老人家發覺了,真的,一點都不錯!蕅益大師把我們點醒了。「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今天,佛,阿彌陀佛,把果覺全體傳授給六道的濁惡眾生,五濁惡世的眾生。現在我們這個社會濁惡到了極處,濁是什麼?染污。現在談到染污,每個人都有很深刻的感觸,最容易感觸什麼?環境的染污。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食物有嚴重染污,我們的飲水有嚴重染污,我們穿的衣服有一些化學品製作的,都有染污。中國人古時候,衣服是穿棉穿紗,這是自然的。現在科學發達了,要改變這些物種的基因,這一改就壞了,看到樣子是好看,對人體很不利。所以現在這個衣食住行,讓很多人得到奇奇怪怪的病痛。再擴大,大家曉得,地球被染污了,地球病了。這是境界上。回過頭來,心理的染污比環境染污不知道重多少倍!染污的根源是在內,不在外。內染污了,外面什麼?外面境界隨心轉,境隨心轉。心被染污,身自然染污,外面環境也染污,這是現代人事物病痛的真因。

  化解自然的災難,我們講自然災害,你要知道這個災害怎麼來的,這就跟看病一樣,醫生治病一樣。中國、外國,古今這些預言都說了很多災害,這是什麼?這就好像把病狀說出來。說出來,很多人聽了害怕,其實錯誤了,用不著怕。你一定要知道這病怎麼生的,本來是個健康的人,為什麼會長病?在佛法裡面,病有三種原因,第一種是生理的,你的飲食、你的生活方式有錯誤,帶來的疾病。這一類的疾病,醫生可以幫助你治療,幫助你恢復正常,這第一類的。第二類的,是你的冤親債主找到你了。他來幹什麼?欠命的要命,欠債的要還錢,他是來要錢要命的。這一類的病,醫生治不好,它不屬於生理的。那要怎麼辦法?調解。所以宗教裡面有很多傳教師幫這些信徒治病,大多數這一類的病,提出調解的條件,對方接受了,他就走了,你的病就好了。第三類叫業障病,是你自己造的罪業太多。這一類病很麻煩,為什麼?醫生治不好,它也不屬於調解,是你自己造的業很重,很麻煩。你要找這些宗教來幫忙他幫不上,因為它不是調解,是你自己做的罪業太重,你該得這個報應。這還是有辦法,真正懺悔,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懺除業障」,真懺悔,真正改過自新,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問題能化解。我們人身上這種病,你知道它是什麼原因,你也有辦法治。

  地球現在生病了,說老實話,原因也不出這三大類。如果我們明瞭了,用這些原理原則來幫助化解災難,能不能做到?能,答案是肯定的。所以災難再多,我們老祖宗五千年來,這個國家長治久安,大災難沒有什麼,小災難也常常有,懂得處理,真能化解。化解最重要的方法,根本法是講經教學。所以我們老祖宗,千萬年前就提出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句話的道理太深太深了,這個方法所依據的理論是什麼?它依據的理論是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你看在教學裡頭,《三字經》上把這個放在第一句,教學為先。什麼最重要?最重要的先說、先學,肯定人性本善。他為什麼變得不善?不善不是本性,是習性。習性,學壞了,習性不善,本性是本善的,本善是真的,永恆不變的;習性,隨著外面習慣他就染污了,所以接著才講「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是什麼意思?性是跟本善接應的、相應的,習性跟本善相違背,習性裡頭有自私自利、有名聞利養、有貪瞋痴慢,習性;本性裡頭沒有,本性裡頭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也沒有貪瞋痴慢。

  佛講得好,眾生迷失了本性,這些不善的習性那個根還是本性,本性變質了,迷了之後它就變質。佛家講得清楚,本性裡面有三寶,智慧、德能、相好,三寶,佛在《華嚴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無量壽經》上三寶,「大乘」就是智慧,是你的本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好,你看不是三寶嗎?可是迷了之後,智慧就變成煩惱,德就變成造業,相好就變成輪迴、變成三途,變質了,這就帶來很多病痛,帶來很多災難。佛菩薩慈悲教導我們,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讓我們回頭。我們放下煩惱,煩惱三大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你把它放下,你就又回歸到本善。回歸到本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美滿、事業順利,社會祥和,風調雨順,一切自然災害統統沒有了。歸功在教育,你看看中國古時候,哪一家不重視教育?哪一個人不是把教育擺在第一?小孩從懷孕,父母就開始教他,胎教,教育擺在第一。活到老,學到老,一生都在受聖賢教育,不斷向上提升,最後的大圓滿是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在我們中國傳統裡面稱為聖人,大聖,在佛法裡面稱為佛陀,名稱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在宗教裡面稱神,神、聖、佛一個意思。你不教,他怎麼會知道?

  中國重視教育,在教育上已經達到相當高的境界。佛教一傳到中國來,中國人接觸到是無比的歡喜,為什麼?它把我們的境界又提升了一層。你看中國的典籍就曉得,中國典籍上,中國人講求的是簡要詳明、提綱挈領,都講出來了。而佛教到中國來,每一條綱領講得詳詳細細,豐富了中國傳統的學術。中國人喜歡簡單,印度人不厭其煩,一定把它講透,讓大家全明白。中國過去古人講的,確實得要上根人才行,中下根人只好跟著做,教你怎麼做就怎麼做,好在人都老實、都聽話,不必要知道那麼多。可是在印度不一樣,印度佛陀真慈悲,對於中下根人都不厭其煩,詳細解說,難得,實在是難得。所以這兩千年來,佛家的教學跟中國傳統完全融成一片,儒釋道是一家、一體,分不開了,形象上有儒釋道,事實上沒有,它成為一體了。佛法,我們一定要認識,社會大眾有誤會那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學佛的人也不認識佛法,那就大錯特錯,對不起釋迦牟尼佛。我為什麼說這些話?告訴大家,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它如果是宗教,在我們中國古代的帝王不會喜歡它,它很不容易在中國生根。它是教育,什麼教育?孝悌的教育,跟中國人完全一樣。中國文化是孝文化,從孝衍生四個科目,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四個科目就是解釋孝的。什麼叫孝?五倫是孝、五常是孝、四維是孝、八德是孝。在我們中國傳統儒家的典籍,四書五經、十三經,乃至於演變成以後《四庫全書》,哪一部書、哪一篇文章脫離這個宗旨?我們的生活、工作,乃至於文藝的表演、說唱的藝術也沒有離開。所以你說得詳細一點,中國文化是什麼文化?倫理的文化、五常的文化、四維的文化、八德的文化。

  佛法跟中國這個基礎完全相同,你看我們淨宗,修學的宗旨依照《觀無量壽佛經》的「淨業三福」,文字不多,最高的指導原則。它一共三條,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教教育從哪裡建立的?從孝道,孝親尊師,跟中國千萬年老祖宗聖賢人的觀念完全相同,「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第一條。所以我們今天為什麼要學《弟子規》?用《弟子規》來落實我們孝親尊師,你做到了,淨業三福第一條你就做到了。「慈心不殺」,我們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末後一句是佛家的《十善業道》,三個根!如果不從這個地方扎根,後面全做不到。你看它第二,從這提升,這是第一層,第二層,提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換句話說,三皈五戒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人不孝父母、不尊重老師,什麼都完了,在中國古社會,他不能立足、不能做人,你在社會上誰都瞧不起你,這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怎麼可以疏忽?所以第二條是小乘,第三條是大乘,有了第二條才能夠再往上一層,到第三層。第三層,「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是度化眾生,教化眾生。前面十句是身行,末後一句是言教,你自己統統做到了,你才能教人。這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決定不能離開佛法。

  所以儒釋道三家,嚴格的講,三家都不是宗教,三家都是教學,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三家對宗教都尊重、都禮敬、都讚歎,沒有排斥的,在佛經裡面看不到排斥宗教的。而釋迦牟尼佛學生當中,不同國籍的人很多,不同族群的人很多,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也很多,這在經典裡面都有記載。你看《地藏經》上婆羅門女,那是婆羅門教的,佛沒有叫她放棄婆羅門教,沒有這個說法,而佛還尊敬婆羅門教的神。所以佛法在世間,對於任何學派、宗教都沒有破壞的,而且是建設的,都是禮敬讚歎,勸導一切信教的人要尊敬他們的教主,要認真聽教主的教誨去學習,這是佛菩薩。沒有說你這個教不好,要信我的,佛沒這個說法。佛是教育,佛是教你認識宇宙人生真相,佛是教你回歸自性,開智慧。在中國,豐富了中國文化,我們可以說這麼一句話,它在任何國家會豐富那個國家的文化,它在任何宗教裡面也會豐富它宗教的內涵,這肯定的。無論在哪一個境緣當中,有百利而無一害,這是佛法。

  這麼好的一個東西,今天在社會上造成這麼多的誤會,這個責任不是佛的,佛沒有責任,古來祖師大德也沒責任,這個責任是我們這一代不爭氣。我們這一代,真的像佛在這個經上所講的,「先人不善(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我們從小沒有接觸到佛法,沒有人教導我們,沒有人給我們說明。我這一生要是沒有遇到方東美先生,這一生都不會知道。我跟他老人家學哲學,他把佛教介紹給我,告訴我,「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這樣子入佛門的。在沒有認識方先生以前,我在學校讀書的時代,念初中,我進過教堂,我讀過《聖經》,我有很多伊斯蘭教的同學,我們關係非常好。那個時候他們的經典流通量太少,在學校時間並不長,兩年的時間。我沒有看到《古蘭經》,我看到他們回教裡面出版的一些短篇的這些資料,我看得很歡喜。所以我對於伊斯蘭跟《新舊約》很嚮往。我沒有信教,是因為我感覺得我了解得不夠,等我完全了解、完全明白了,我再去參加洗禮。以後碰到佛法,世間還有這麼好的東西,遇到不容易!遇到之後學習也非常艱難,學得很辛苦,但是學得非常歡喜。這裡真的要感謝佛菩薩、感謝祖師大德、感謝現前的老師,為什麼?他們把果覺全體這樣的經典傳授給我們濁惡眾生。

  「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這話真的。我們靠信心、靠敬心,對他尊敬,信裡面沒有敬,得不到利益,你得有敬愛、敬重,你才會得利益。為什麼?你能夠鍥而不捨。我們在教學裡面五十九年,一天沒有離開,為什麼?歡喜,法喜充滿。真的煩惱輕、智慧長,什麼疑難雜症,自己的也好、家庭的也好、團體的也好、社會的也好,現在乃至於全世界,我們都能看出前因後果,我們懂得一套解決的方法,你說這多麼歡喜。自己在這個世間一塵不染,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貪瞋痴慢。佛給我們定的標準,「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年年往上提升,裡面的喜悅無法形容,對一切眾生自然生起憐憫心,不是責備。想幫助他們還得有緣,他肯接受才行,他不肯接受那就幫倒忙了,能接受的,全心全力幫助他;不能接受,獨善其身,遇到,能接受,則兼善天下。所以這個法門,講到究竟處那必須成佛。成佛是什麼?必須要把起心動念放下,你才能究竟。這個我們做不到,我們曉得這個事情重要,不起心動念還沒有辦法,它太微細了。所以佛在經上講得好,什麼時候你才能看到起心動念?八地,不要說圓教,別教八地那都不得了。《華嚴》是圓教,別教八地他證的那個境界等於《華嚴經》上講的八住菩薩,十住裡面八住菩薩,這才能夠見到阿賴耶。那個定功深,心地清淨,這種微細的波動他能感受到,也就是真正感受到阿賴耶的出現,你看到了。所以佛教是科學,佛教不是迷信,為什麼?每個境界都叫你親證,聽佛說的不算,那是釋迦牟尼佛的,不是你的境界,你明白了得不到受用。必須要依照佛所講的我們去證得,你才得受用,這是科學精神。所以,不是九法界自力所能信解,自學不能成功,就這麼一句話說,一定要跟老師,說穿了就這麼一句話。自學是不能成功的,一定跟老師,這個老師是釋迦牟尼佛、是阿彌陀佛。要尊敬這些學長,學長是諸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彌勒,這都是我們應該尊敬的學長。

  「由上可見,念佛法門實是無上深妙之法,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當也。」這就是前面所講的專接上根,就這個意思,為什麼?上根,他一聽就明白,不但明白,他真幹。給諸位說,我能把執著放下一些,執著不像從前那麼嚴重,放下了,也是上根!他要不放下,嚴重的執著,對他就產生障礙,他不能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是上根,你想想對不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其實不是他證得的,你到極樂世界,你的待遇、你的規格就是阿惟越致菩薩,誰給你的?阿彌陀佛給你的。阿惟越致菩薩,我們講到最低階的,《華嚴經》裡面講的初住菩薩。這個不可思議,這真的是諸佛所行境界,菩薩都不敢想,所以稱之為難信之法。你能信就是上根,你就能直下承當,我什麼都放下,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我就這一部經、就這一句名號,我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親近彌陀。世間一般根性就不能跟他相比,你再聰明、再有智慧,你去研究一切經教,說得天花亂墜,最後怎麼?你不能往生,你還搞六道輪迴,你怎麼能跟他相比!

  「又本經菩薩往生品曰:十方世界諸佛名號,及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十方諸佛名號,這名號是什麼?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是十方世界諸佛名號。為什麼?大乘經裡面佛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我們沒覺悟的人,沒證得圓覺的人,有分別、有妄想;證得圓覺的人知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一尊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名號。「菩薩眾當往生者」,這些諸菩薩念佛求往生淨土的,「但說其名,窮劫不盡」,說不盡。這是說持名念佛往生的。說這個話的意思沒別的,讓我們明白事實真相,我們如何才能成就。在這個地方成就難,障緣太多。第一個障緣,壽命有限,太短了。我們需要學的東西太多,這麼短的時間我們沒有法子完成,這是最大的一個障礙,其他的障礙就不談了,太多太多。到極樂世界,所有障礙都沒有了。第一個問題解決了,無量壽,壽命無量,有的是時間。釋迦牟尼佛在《觀經》上給我們講,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在西方極樂世界修學,修到自己真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真的是阿惟越致菩薩,不是阿彌陀佛加持的,是你自己功夫真正到阿惟越致,要多長的時間?佛說十二劫。十二劫,在我們這裡說是很長,在西方極樂世界很短,為什麼?他們的壽命是無量劫。無量劫的壽命,十二劫算什麼?換句話說,很短的時間,就證得。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去跟阿彌陀佛學?這裡面我們必須要知道。如果是華藏世界的初住菩薩,在華藏世界,他要把四十一品無明習氣斷掉、斷盡,需要多少時間?三個阿僧祇劫。你看,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一品煩惱沒有斷,在西方極樂世界十二劫就能達到他們那個地位。於是我們就明白了,在華藏世界修行,斷習氣時間長、慢,到極樂世界去快。所以文殊、普賢要把這些人統統帶到極樂世界去,道理在此地。毘盧遮那佛沒有阻攔,反而歡喜,這說明什麼?沒有嫉妒心。極樂世界修行的環境好,到那裡去是應該的,早去早成就,成就之後,像諸佛如來一樣普度眾生。

  「又受菩提記品曰: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也是舉個例子說。這些菩薩們沒有聽到淨土法門,不知道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隨順自己學習的法門,時間要很長,障難太多,有時候禁不起考驗就退轉了,或者是選其他法門,這種情形非常之多。大乘八個宗裡面,有人選修,有人都想學,都認為自己是對的。我們聽到他們發的願心,我們也贊成,也不會反對。他們對佛陀的一句話疏忽了,沒聽懂,那是什麼話?佛說「一部經通一切經通」,這句話沒聽懂,所以他還要學很多,樣樣都想學。如果真聽懂了,一部經通,一切都通了,我就學一部就好了。你們想想這個人是不是上上根人?現在我們明白,真是上上根人。他就在一部經上下功夫,肯定得三昧,得了三昧之後肯定會開悟。

  那我們要問,你們同學選哪部經?一生學一部經,我相信很多人學《無量壽經》。我得到這個本子,那個時候是李老師給我的,是他老人家自己的註解,他用毛筆寫的。好像他講那個經的時候應該是在大概六十八、九歲的樣子,不到七十歲,應該六十八歲的時候,六十八歲講的這個經。我看到他那個眉註非常歡喜,他把段落都勾出來了,很清楚,歡喜心就生了,想學、想講。其實,我第一次講這個經在美國,就是用李老師的本子,黃老這個註解沒看到,那時候還不認識。所以前面好像二、三次都是用的李老師的本子。也是在美國,跟黃念祖老居士聯繫上,非常難得,他把這個註解送給我。他到美國就帶一套,那一套是油印印的。油印我們知道,我們過去做過這些工作,那個蠟紙頂多用個一百二、三十份,就不能再印,後面字就沒有法子看了。所以我相信他那個本子,大概也只有一百多本,數量很少。我看了之後,我就讓同修們跟他聯繫,向他老人家請教,他有沒有版權?有版權那就不說了,要沒有版權,我說我拿到台灣翻印。他聽了之後很歡喜,沒有版權。所以我第一版就給他印一萬冊,精裝本一萬冊。他要我給他寫一篇序文,要我給他題封面,題字,我也都照辦了。所以以後我講了很多遍的時候,就參考他的註解。我記得我講過十遍。我那個時候也想發心,《華嚴經》停了,講一半不講了,這是中本《華嚴》,非常契機。所以講這部經,聽眾特別多,無論是在國內、國外,都比講其他經聽眾多。從這個地方能感觸到,緣,它能深深契合世尊末法還有九千年的緣分。

  這是第十一次,為什麼講這個?看到災難太多,講經教學能救災難!《華嚴經》太長太大,是好,我們要收近效,馬上就要收到效,所以就選《華嚴經》的精華。《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精華,內容跟《華嚴》沒有兩樣。所以,古大德稱這個本子叫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三部經裡面所說的東西是一樁事情,究竟諸法實相。從修因上講,清淨平等覺,果德上講,大乘無量壽莊嚴,修因證果。所以這個經對我們的幫助太大了。這次我們選講老居士的註解,我也是報答他老人家知遇之恩。他年歲比我大,他學習的緣比我好,他親近夏蓮公。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學教是跟梅光羲老居士學的,他是梅老的學生。梅老跟夏蓮居居士是同參好友,他們兩個人的關係非常好,學佛之後在一起,也都是做官的,做官時候也在一起,在一起的時間非常長。所以,他的會集本成功之後,梅老給他寫了一篇很長的序文,那篇序文非常有價值,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從李老師那裡知道夏蓮居老居士,他也曾經提到過黃念祖居士,所以我們沒見面之前,名字就很熟悉。這是走同一條路的,真正的善知識,同參道友。我們跟夏老居士就有這麼一個緣分。念公和我一見面,一見如故,無量的歡喜,因為那個時候講這個會集本的人就兩個人,在海外我講,在國內他講,就沒有第三個了,我們遇到之後感慨萬千。對這個法門,對於這部經典(這個會集本)真的認識,衷心的讚歎,能信、能解、依教奉行。所以,這個話我們相信,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心,退了菩提心。

  「又《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淨佛土中。」這也是給我們很大的鼓勵。菩薩,這是大菩薩,不是小菩薩,大菩薩是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他才了知,真正明瞭,知道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唯是只有。心量是什麼?我們學了《還源觀》就明白,《還源觀》上顯一體、起二用、示三遍,示三遍最後一句話說「含容空有」,你本來的心量是這樣的。在佛門裡有兩句話大家常常聽到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兩句話就是含容空有。含是包含,包含虛空;容是包容,包容一切萬物、包容萬法,這是本來就是的,中國人常講量大福大。你本來的心量是包容遍法界虛空界的,一法不漏,你的心量是這麼大,這叫佛,佛是自己,你本來是這樣的。所以得隨順忍,他能夠恆順一切眾生,你作善他隨順你,你造惡也隨順你,這個真了不起。為什麼?在他的見解裡沒有善惡。為什麼?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哪來的善惡?不但善惡沒有,染淨都沒有,他的心是清淨的、平等的,從來沒有起心動念。佛眼看眾生是這麼一個境界。「或入初地」,這些菩薩,菩薩得隨順忍,菩薩證得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淨佛土中」,他們曉得這個世間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趕快到那裡去,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很有意思。引用這些話都是佛經上說的,目的在哪裡?鼓勵我們,這一次的緣不容易遇到,遇到可不要輕易放過,輕易放過就可惜了,得來太不容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