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九七集)  2011/2/2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29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五十一面,第六行最後一句看起,從「如化者」看起:

  「《會疏》曰:非空非假、而空而假之譬,則是中諦也。意謂:既言如化,則非絕對空無,故言非空;若言是有,則只如幻化而已,並非實有。」我們看到這個地方。這個意思是說,「如化」,化是幻化,那當然不是絕對的空無,絕對的空無裡頭不可能有幻化發生;如果說它是有,有是幻化,不是真有。這個意思我們已經相當能夠體會、能夠明瞭。「又既云如化,乃非有而現假有;既是幻化,則所現舉體是空。」這兩句話說得非常好,意思要是透徹了解,確實能幫助我們放下。既然說是如化,「觀法如化」,這些諸法是非有而現假有,這是真相,事實真相,確實沒有。但是眼前這些現象在,正如同作夢一樣,夢中境界確確實實沒有,當你進入夢境的時候,好像這些萬法都在你面前。你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在作夢,你完全把它當真,這一當真,肯定就造業;業也不是真的,起業一定引現果報,引來果報,果報也不是真的。因為自己不知道事實真相,也在果報裡頭受苦享樂,殊不知受苦是假的,享樂也是假的,等夢醒了才知道完全是假的。我們什麼時候六道輪迴這個夢醒了,也就是說我們果真把執著放下了,分別淡薄了,對於六道裡面的事情不分別、不執著,那夢就快醒了;醒來之後才知道,六道輪迴是一場惡夢。

  聲聞、緣覺、菩薩他比我們聰明,他放下了,雖然身體還在六道,他不執著六道、不分別六道,所以六道對他個人來說沒有障礙。身體還在,這個狀況在佛法裡有個名詞叫「有餘依涅槃」。他真的入了涅槃的境界,但是他還有身體在,有餘就是有身體在。身體雖在,不礙事,他還可以利用這個身體教化眾生,行菩薩道。可是凡夫跟他們恰恰相反,以為這個事情是真的,造善業得樂報,享福,造惡業得苦報。這樁事情我們要曉得,受苦是真的,享樂是假的,如果享樂也是真的,釋迦牟尼佛也享樂,不必示現苦行,假的。而且享樂的時候,我們細心去觀察,哪有不造業的!人在受苦的時候造業比較少,為什麼?沒有機會;享福的時候有機會造業,殺盜淫妄,他造這種罪業,這些罪業最後的果報是地獄、餓鬼、畜生。我們參透了這個事實真相,在世間修福對不對?不對,老子說得好,「福兮禍所伏」,禍在福中。一定要學佛菩薩,修福不享受福報。你看佛修三種布施,財布施,佛是用內財布施,為大家服務,他服務的方法就是用教學,用身體做出好的榜樣給大家看。言語來教化眾生,身行是感化眾生,感化跟教化一起來。不享受人天福報,名聞利養邊都不沾,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要向他學習。沾了邊就造業,不沾邊叫淨業,清淨的業。淨業是什麼?沒有染淨;不要說善惡,沒有善惡,連染淨都沒有。染淨沒有是真正的清淨,那就是大乘教常講的三輪體空,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釋迦牟尼佛一生所示現的是最好的榜樣。

  為什麼佛菩薩要如是示現?這個地方把道理說清楚了,所現的舉體是空;也就是說,他知道六道、十法界都是在夢中。夢中不但外面這一切事物你得不到,連身體都得不到,我們今天所說的,物質現象是假的,精神現象也是假的,自然現象還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底下講到「三昧常寂」,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常,不分別、不執著就是寂,常寂。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他確確實實是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這是他的本事,這了不起,就是因為他徹底了解《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故《會疏》謂為非空非假、而空而假,是顯中道之義」,顯中道義就是顯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如是。你說空,它不是空,你說假,它不是假,而空而假,它就是空,它就是假。「觀法如化者,即觀一切法皆是中道。」中道就可以用這兩句話,非空非假,而空而假,這個經上有說即空即假,非空非假、即空即假,這就是中道。你把事實真相看透,這叫看破,看破你才能放下。我們今天放不下不是別的,沒看破,不知道它是假的,真看破了多自在!我們要問,這世間災難有沒有?沒有了,假的,不是真的,你還擔個什麼心?你在這個地方已經如如不動,就是底下講的三昧常寂。

  「三昧常寂。三昧者,正定也。」你得到正定,定是如如不動。為什麼你能到這個境界?觀法如化,所以你就如如不動。也就是說,這些幻化、幻法、幻相,天堂是幻相,絕對不會引起你貪戀,你貪心生不起來,假的,不是真的;地獄境界現前也不會干擾你,你知道是假的,你對它沒有一絲毫畏懼的心,沒有感覺得那是苦受。外面境界統統明白了,裡面貪瞋痴慢疑斷掉了,苦樂憂喜捨沒有了,這叫什麼?這叫自度。自度而後才能度人,這就是你先做到了,你才能幫助別人。我們今天講經教學比不上佛菩薩,原因在哪裡?他做到了,我們雖然講,沒做到。沒做到,人家聽的人看看不像,你講的跟你的生活不一樣,人家不相信。佛菩薩所講的他全做到了,真正在順境、善緣沒有貪戀,逆境、惡緣不生瞋恚,無論在什麼境界當中,心都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生智慧不生煩惱,智慧就是無住生心。凡夫不行,凡夫有住,有住生煩惱,無住生智慧,無住是心裡乾淨,一無所有,生智慧。心裡有一法都不行。淨宗准許,准許你心裡有阿彌陀佛,有其他的也不行。心裡面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決定能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再開悟。那是你遇到好老師了,阿彌陀佛親自給你講經說法,你開悟了。沒到極樂世界沒開悟,到極樂世界就開悟了。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你,首先佛光注照,佛光注照是什麼意思?消你的業障。那個佛光是彌陀四十八願的成就,就是彌陀四十八願來加持你,你業障消掉了。所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聽經聞法就豁然大悟,這麼個道理。

  三昧是正定。「常寂,真體離生滅之相,謂之常」,常是不生不滅。真體是自性,真體就是自己,不再認這個身體是自己,不生不滅的本性就是真體,它是真常。阿賴耶無常,末那無常,所以它不是我,我是真常。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諸位要知道,體是一個。所以老子講「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話說的是真的,不是假的。賢首國師《還源觀》上講自性清淨圓明體,一個,能生萬法,從一體起二用,二用第一個是宇宙,依報,第二個是正報,正報跟依報是同時發生的。這就好像是作夢,諸位要曉得,夢中境界現前了,起二用。這叫一念,諸位要知道,第一念是真的,正定當中生出來的,你能夠保持得住,這個境界是什麼?這個境界是一真法界,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心現的。心現就是法性土、法性身,真體是法性,沒有生滅,這是實報莊嚴土,它只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阿賴耶有分別執著,阿賴耶從哪裡來的?那個根就是我見。我見是個妄念,不是事實,這個念頭一起來之後,我愛、我慢、我痴同時起來,把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德相扭曲了。

  世尊在《遺教經》上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個心是意念,一個妄念,你看它幹多大的事情!這個妄念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這是制心一處辦的,這個一念是迷。佛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一念覺,十法界立刻恢復了一真法界,就在覺迷這一念。一念覺,醒過來了,一念迷是墮在夢中,你睡覺,在作夢,十法界是夢中境界,六道輪迴是夢中之夢。你們同學有沒有這種經驗?作夢的時候,作夢的時候自己睡覺又作夢,夢中之夢。確實有,不太多就是了,真有這個境界,在夢裡以為醒了,其實沒醒。所以說,怎麼迷的?那個迷的人怎麼開悟的?我們今天迷了還沒有開悟,如果曉得是怎麼迷的,距離我們怎麼去開悟距離就不遠了;我們現在怎麼迷的不知道,怎麼開悟也不知道。換句話說,你很不容易醒過來,睡熟了、睡著了,把你推醒,哼叫幾聲又睡著了。六道眾生就是這種狀況,喊不醒。三昧常寂這一句裡頭含義很深!

  「絕煩惱之相,謂之寂。」煩惱,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無明煩惱,那是煩惱的起端、開頭,延伸下去的就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阿賴耶起作用,它就能把一真法界扭曲變成十法界。在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有分別,執著很輕。六凡法界執著嚴重,分別也重,什麼起作用?塵沙煩惱起作用,見思煩惱起作用。這兩種煩惱起作用,讓這個萬花筒千變萬化,就這麼個道理。我們今天用三昧常寂就能夠醒過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常,不必去管它,常是真的,永遠不變的,我們現在的問題是絕煩惱之相叫寂,在這上下功夫,這是定。換句話說,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對六塵境界,眼見色,舉這一個例子,眼見色相,當體即空,你就看空了,這個相是什麼?幻相、假相,從分別執著而生的,我們離開分別執著,外面相就不可得。它的本質是什麼?它的本質是自性清淨圓明體,跟我完全一樣,你從相上見到它的性,性原來是一樣的,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花草樹木的本性,我們稱它作法性,跟我們也是一個性,山河大地的性跟我們還是一個性,虛空法界同一個性。

  我們從這個地方認知,這是佛知佛見,世間人、世間眾生無論做什麼顛倒過失,你都不會再放在心上,心量突然大起來了,夫子所說的你會完全用上。「成事不說」,已經做成的不說,不管是好是壞不說,好事讚歎,壞事不說了,不讚歎也不說,就跟十大願王「稱讚如來」一樣,好事稱讚,不是好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你心多清淨,一塵不染。這就是夫子忠恕之道,這也是弟子們讚老師的,讚歎老師「夫子之道無他,忠恕而已矣」。三昧常寂是忠,忠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恕。別人有一點小小的過失就斤斤計較,不肯饒恕,這錯了,你在生煩惱,你在造業!你讀《大藏經》,你看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發過脾氣?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罵過人?沒有,責備人也是和顏愛語,勸導他。為什麼?忠恕存心,夫子之道。在今天這個社會,所以英國人湯恩比博士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孔孟學說是什麼?今天這個帶來了,孔孟學說是「仁義忠恕」,大乘佛法是「真誠慈悲」,確實可以解決現在的社會問題。我們把它刻在這個印章上,我們想請聯合國贈送給每個國家的領導人,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是湯恩比博士提出來的。

  也就是說我們這個時代,中國疏忽了傳統教育兩百年,這個帳要從慈禧太后算起,她不重視,所以上行下效。在她以前,讀書人非常認真,你所學到的一定落實在生活。大概慈禧太后的煩惱習氣很多,聖賢教誨好像處處都在責備她,她聽了一定感覺到很難過,算了,別聽了、別講了,把宮廷裡面禮請儒釋道這些高僧大德講經教學這個制度廢止了。她有了問題她問誰?在從前帝王都是找專家學者來請教,她問誰?她問鬼神,她喜歡駕乩扶鸞。宮廷裡面上課廢除之後,宮廷裡頭設乩壇,扶鸞,她喜歡這些。上行下效,於是讀書人只讀聖賢書,不幹聖賢事。清朝亡國之後,到今年一百年,這一百年當中,不但沒有人行聖賢事,說的人也沒有了。所以今天提到聖賢教育很多人非常陌生,不是一般人,知識分子,大學生、大學教授,他真的不知道,從小沒學過。《弟子規》,剛剛大家在學的時候,許許多多人,什麼叫《弟子規》?莫名其妙!所以,從慈禧算到今天兩百年,兩百年多少代?至少是九代。

  佛陀慈悲,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先人不善」,我們前面的老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這我們先人,先人無知,疏忽了傳統教育,「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人教我們,我們今天做什麼錯事情,不要再責怪他。我們做得太離譜,為什麼?沒學過。沒有學過,他幹壞事情,你要責備他,這個很殘忍,這個不合理。那要怎麼樣?要饒恕他、原諒他,應該要好好的教導他,這就對了。今天外國疏忽了宗教教育,至少也兩百年了,科學發達了,大家相信科學,不相信宗教。科學人能拿證據出來,給你講清楚、講明白,宗教是神說的,神到底在哪裡,沒有辦法把神請出來給大家見見面。東方丟掉傳統,西方不要宗教,社會亂了,災難現前了。災難跟我們的信仰有密切關係,這是一般很多人不相信的。今天科學家提出來,人的意念確實能夠影響環境。現在少數人明白了,不是多數。

  量子科學真正起到一點作用是八0年代,一九八0年代,一九九0、二0一0,現在是二0一一,才三十年,這是很近的事情。量子力學沒有發現的時候,對於物質現象解釋不清楚,佛經上雖有解釋,我們看了也是半信半疑。佛在經上講的,我們是佛門弟子,受了古聖先賢的教誨,尊重聖賢,不敢批評聖賢,但是懷疑。到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現象是什麼?是意念的累積連續產生的幻相。我們也看到《菩薩處胎經》裡面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跟這個講法完全相同;換句話說,佛經上所說的得到科學家的證明,說明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物質現象搞清楚了,物質的本質是意念,這是念頭,念頭的本質是什麼?這個科學家還沒說出來,他只說無中生有。我們不能說他錯,就是含糊、不清楚。佛法裡頭對這個說得清楚。精神現象從哪裡來的?它的體是自性,科學家沒有明心見性,不知道有自性這個東西。自性真難,科學能不能探測到?探測不到。為什麼?它不屬於現象,你怎麼探測?自然現象可以探測,精神現象、物質現象都可以去探測,它不屬於現象,所以這就難了。

  佛在經上說,這樁事情「唯證方知」。怎麼證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知道了,所以唯證方知。妄想是起心動念,換句話說,不起心、不動念你就知道了。科學家研究任何一個東西,一定起心動念,一定有分別執著,所以他永遠沒有辦法見性。他能夠說明阿賴耶的現象,他沒有辦法見性,他們研究所得的,在佛法講那叫所知障。障礙有兩個,一個是煩惱障,貪瞋痴慢疑、七情五欲是煩惱障;你研究這麼多成果,你相信它,這科學可以拿出證據來,這是所知障,障礙你見性,對於法相你可以了解它,法性你不能。科學家如果有一天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把十九歲到三十歲參學,學的那些東西統統放下,他就開悟了。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十二年所學的放下了。他十九歲出家的時候,煩惱障放下了,三十歲的時候把所學習的東西放下,這就是給我們示現,教給我們。先放下煩惱,再放下所知,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問題就解決了。所以絕煩惱之相,這叫寂。

  「《唯識述記》曰:不生不滅,絕名相於常寂之津。是故《淨影疏》曰:三昧常寂,止行深也。止行者,修止之行也,止心一處曰止,乃禪定之異名」,這幾句說得好。不生不滅是真常,不生不滅就是自性,只有自性不生不滅,阿賴耶有生滅。阿賴耶所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有生滅,我們講的這三種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都有生滅。我們要懂得,生滅的是法相,相從哪裡來的?相從性變的,性不生不滅,相有生滅,性不生不滅。性是真的,真諦,相是俗諦,是假的;真假是一不是二,那就是中諦,真正證得。在起用的時候不偏真也不偏假,對真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對假相、對法相也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叫中諦,中道。那就完全正確了,你在這個世間,跟諸佛如來應化到這個世間沒有兩樣。

  「絕名相於常寂之津」,津是比喻。這句話就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的,這是教給我們學習的一個祕訣。你想學大乘,因為那個書叫《大乘起信論》,你在聽講的時候,你要記住三個原則。聽講,第一個不執著言說相。這個不執著裡頭包括著不分別,沒有說到起心動念,當然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沒有關係,不分別、不執著言說相,他說長說短、說淺說深沒關係,別執著。第二個,不執著名字相。你看看名、相。名字相,名詞術語,三昧是名詞,莊嚴是名詞,自性是名詞,法相也是名詞,這些名詞術語是教學時候方便的用法,它也不是真的。所以,你對它也不必去分別執著,你懂得它的意思就好,最重要是懂得義理。第三個是離心緣相。你聽懂了就懂,聽不懂別想,愈想愈錯。為什麼?你想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如來真實義。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你如果想「這一句什麼意思,那一段什麼意思」,那是你自己的意思,與如來真實義不相干。你要是不想,如來真實義就出來了,你一想就把如來真實義障礙住了。這就是絕名相於常寂之津。

  平常我們讀經,對著經本叫讀經,不對經本叫背誦,叫誦經,誦是不看經本的,念得很熟,可以背誦了,叫讀誦。讀誦的時候不著文字相,因為文字是語言,文字是語言的符號。聽講不執著言說相,讀經誦經不執著文字相,這個很重要。不執著名字相,不執著心緣相,決定不要去想它什麼意思。為什麼?因為你一想,常寂就沒有了,不常不寂是生滅法,佛所給你講的那些東西全是白講了。為什麼?你錯會了意,你著了言說相、著了名字相,還有心緣相,你錯會了意思,你不會學。宗門教下古大德常常問學生「你會麼!」這句話的意思很深,會的人絕不用自己的思想去想經典上的意思。告訴你們,經典沒有意思。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般若會上否定他老人家的說法,他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佛法,誰要說他說法那是謗佛。為什麼這麼說?怕你執著。法怎麼說出來的?是自性清淨心自然流出來的,你要用清淨心去對待它,你完全明白了;換句話說,他的清淨心把你的清淨心給引出來,他所說的一切經就是你自己說的,自他不二,我們是同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是一不是二。所以佛佛道同,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九年沒說過一個字?他所說的全是古佛所說的,古佛是什麼?自性流露出來的。古佛也是自性流露出來的,他也是自性流露出來的,他跟古佛無二無別、不增不減。如果我們見性了,我們跟他也是無二無別,我們也可以說我們一生一個字都沒說,全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跟他一樣,沒有兩樣。這才叫真正到家,沒到家不知道,到家才曉得事實真相。

  所以佛、祖師教我們這些方法,我們能夠信、能夠依教奉行,這個人叫大福報的人,他沒有懷疑。要是懷疑,對他提出問題來質問,這種人學道非常非常困難。為什麼?三昧常寂他得不到,必須通過三昧常寂才能大徹大悟。三昧常寂的反面就是心浮氣躁,妄想多、意見多,自以為聰明,麻煩出在這裡。我們修學多年不能成就,毛病出在這個地方自己不知道,所以那就一錯到底,一生不會有成就。一生再勤苦,你所得到、所成就的是什麼?知識,不是智慧,因為你煩惱習氣在。智慧從三昧當中得來,沒有三昧,智慧不會現前,這是佛菩薩告訴我們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是從定開的,不是學很多東西開的,你能放下,什麼都不學,智慧也開了。一千三百年前,六祖惠能大師出現在中國唐朝,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父親早年過世,留個老母親給他,母子兩個人生活非常艱苦,每天上山砍柴,賣柴過日子,樵夫。他心地清淨,沒有雜念,什麼都不懂,人老實,真的符合這三個條件,老實、聽話、真幹。偶爾,《壇經》上有記載,聽一個人念《金剛經》,他在窗口站了一會,聽他念這段經文,他聽懂了。進門去看看念經的那個人,他說你念的是什麼?這意思太好了!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把他聽的、他體會到的告訴這個張居士。這個居士一聽,覺得這個年輕人太了不起,二十四歲,就勸他,你應該到黃梅五祖那個地方去學,你的根性很利。他有個老母親要生活,沒法子離開,這個居士也很慷慨,拿了十兩銀子給他做安家費,「你的母親我們大家照顧,你放心去學習」。

  在黃梅住了八個月,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要知道,五祖忍和尚是個開悟的人,明心見性了,一看到他就知道他根機很利,叫他修福。諸位要曉得,沒有福報不能學佛。怎麼修福?為大眾服勞役,派他到碓房去舂米破柴。他是砍柴的人,破柴有力氣,他知道怎麼劈柴火,舂米,就幹這兩樁事情,幹了八個月,這八個月是修大福報,福慧雙修。開悟就是最後那一晚上,五祖要傳法,讓大家作首偈子來給他看,沒人敢作。神秀作了,沒開悟,五祖稱讚他,依照這個偈子修行就不錯了。能大師把他偈子改了,這整個寺廟轟動了。晚上老和尚就召見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概是四分之一,不到一半,他就開悟了。說出他自己的報告,他所見到的,五句話,「何期自性」,沒想到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忍和尚把釋迦牟尼佛衣缽就傳給他,叫他趕快走,半夜就離開了,趕緊走。怕什麼?怕人不服,嫉妒障礙要害他,要把他衣缽搶回來。你什麼都不懂,沒有進過講堂,沒有聽過一次經,沒有進過禪堂,你怎麼可以作祖師?趕緊逃。以後逃在獵人隊裡面十五年,大家把這個事情漸漸淡忘了,大概那批找麻煩的人可能也都不在了,時節因緣成熟,他出來了。

  這是一代祖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修戒定慧,因定就開悟,悟了之後,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全通了。為什麼?釋迦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是自性流出來的,就是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只要你見性,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經論,你沒有一樣不明瞭、沒有一樣不通達,這個東西不必學。所以佛家的教學,八萬四千法門,許多宗派,都是以明心見性為修學的目標。淨土宗不例外,淨土宗明心見性是到極樂世界,它把它分成兩段,第一段叫你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第二段是阿彌陀佛幫助你明心見性。沒有明心見性,你白學了,你是凡夫,充其量出不了十法界,明心見性才能出十法界。十法界是虛妄的,是屬於俗諦,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所以「絕名相於常寂之津」,我們的學習難就難在這個地方,天天在學名相,在分別執著名相,沒有把名相放下;放下你就真通達,名相裡的真實義你才能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沒有開悟,那要看看古人怎麼講的,照著人家註解來講。這個要小心謹慎,為什麼?怕講錯,講錯了自己要負因果責任。

  學習要從恭敬當中學,所以在這個之前,「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那是我們學法基本的條件。恭敬三寶的基礎是孝養父母,如果不孝父母,恭敬心從哪裡來?中國傳統教育的來源是來自父子有親,就是那個親愛。所以,中國幾千年的教育可以說是愛的教育、真誠愛心的教育,這個我們要知道。父子那種親愛是天然的,不是學來的,最明顯的是小孩出生三、四個月。小孩還不會說話,你看父母對他的愛,小孩雖然不會說話,你看他的動態、看他的表情,你能看出來。古聖先賢看到這一點,就想到一定要教。教學的目的是什麼?這種真誠的愛心一生當中永遠不會改變,這是中國古聖先賢傳統教育,教育的第一個目標。第二個目標,是要把這種親愛發揚光大,讓他愛兄弟姐妹、愛親戚朋友、愛鄰里鄉黨、愛社會、愛國家,到最後「凡是人,皆須愛」,愛一切眾生。中國傳統教育的目的在此地,教育裡頭沒有名聞利養。

  但是今天教育沒有了,前面跟諸位說,我們的傳統教育丟掉兩百年了。現在學校教育,從幼稚園到研究所,教什麼?教如何爭得名聞利養,它是這種教育,幼稚園就教競爭。我還聽一個同學告訴我,真事情,不是假事情。好像是他朋友的一個小孩,念小學,二、三年級,同班一個同學,成績很好的,車禍死了。他回家去的時候告訴他爸爸媽媽,這個同學死得好!他們家人都嚇一跳,為什麼?「我少了一個競爭的對手」。這小朋友好像成績大概比他好一點,競爭。這種心態還得了嗎?這個心態不是他的天性,「人之初,性本善」,這個不善後天學來的。這種心態會造成社會的動亂,會造成地球上的災害。所以今天,整個問題根在哪裡?根在教育錯了方向!不是沒有教育,學校那麼多,方向搞錯了。古人教育是念念為別人想,現在教育念念為自利想,從前是念念為利他想。利他,社會安定和諧,念念是自利,決定是有鬥爭,鬥爭、戰爭是決定免不了,天災人禍跟著來了。所以,我們要求智慧,你不依照這個老辦法不行,用現在科學方法來學佛,錯了,佛法就變成科學了。科學解決不了問題,科學所得到的是知識,不是智慧,佛法是智慧,不是知識。

  《淨影疏》是隋朝慧遠大師的著作,隋朝的,歷史上稱他小慧遠。他的名字跟東晉時候淨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名字完全相同,兩個人,不是一個人。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對於這個地方,他註解是這麼說的,「三昧常寂,止行深也」,止觀,止是修定,止行深。賢首大師的《妄盡還源觀》,後面講修行方法,五止六觀,華嚴宗講的止觀。下面說「止行者,修止之行也」,怎麼修法?「止心一處曰止」。我們念佛人就是修止,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止心在阿彌陀佛,在這句佛號上。所有一切思慮、雜念統統把它止住,也就是全都放下,心裡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叫止心一處。這是禪定的異名,你把心定在一個地方。佛說得好,「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把心定在阿彌陀佛,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成功。不成功的,是你沒有把心止在這一處,你的心裡面,東西太多太雜太亂了,雜亂就是六道輪迴,六道是個雜亂的場所。心清淨、生活簡單,意念才能夠集中,才能夠開悟。你不用戒定慧這條路子,佛法走不通!所以我們要記住,佛在戒經上講,「戒為無上菩提本」,如果我們不在這上面用功夫,你的一生白學了,你完全錯了。

  這多少年來我勸大家,無論在家出家,一定要紮三個根。《弟子規》我們要把它看成是佛教的戒律,是真的,不是假的。隋唐大德放下小乘,用儒、道來代替,我們今天不學小乘,如果沒有儒跟道,入大乘那是笑話,佛不承認你。佛說得很俐落,「佛子」,就是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是佛說的話,佛不承認你。唐朝初期之前,十個宗派那時候建立的,律宗是道宣律師,終南山的,小乘當時兩個宗,成實宗跟俱舍宗,是學佛人必須要修學的,這是根。你有這個根,然後再進入大乘,大乘八個宗派,由你自己選擇,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戒學是共同科目、必修科目。我們今天,你不學《弟子規》、不學《感應篇》,你就得學小乘,小乘的經典很多。這些祖師大德為什麼放棄小乘,教你學儒、學道?儒道可以代替小乘,而且儒、道的思想更接近大乘。你看差不多隋唐到現在一千五百年,這一千五百年當中,宗門、教下,還有在家學佛的這些居士,成就的人有多少?開悟的、證果的,念佛往生不算,那算起來太多了,至少有三千人以上。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在《神僧傳》裡面看到,每個宗派語錄裡面記載的、山誌裡頭記載的你都能看到,證明用儒跟道代替小乘這個方法沒錯,我們應當接受。不從戒律,你沒有根,你怎麼樣苦修、怎麼樣聰明,像種樹一樣,你認真努力在種樹,這樹沒有根,長不大,稍大一點就枯死了,沒根。扎根是多麼重要!無論是世法、佛法都要根,根是相同的。

  我們是沒扎根,現在希望大家補習。現在的社會民主、自由、開放,誰都沒有權利干涉誰。父母教子女,不能罵他,不能處罰他,為什麼?你侵犯人權,你虐待兒童,法律保障兒童,法律保障學生。所以現在倫理沒有了,師道沒有了。六十年前,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那個時候我的願望就是希望他老人家答應我,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程。他老人家告訴我,他說你不知道,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想到課堂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他說的是真話,不是假話。因為之後我出家了,我出家在學校教了五年書,文化大學,在哲學系裡面開「佛經哲學」。方老師講的話一點都不錯,現在只能勸人,善言相勸,老師態度嚴肅一點,學生掉頭而去,理都不理你,你有什麼法子?方老師慈悲,沒有捨棄我,給我開了個特別課程,每個星期天在他家裡小客廳,給我上兩個鐘點課,每個星期兩小時。我跟他學的是這麼學來的,不是在學校,沒有同學。

  我感恩!如果不是聽他老人家這堂課,我們怎麼知道佛法?不可能認識佛法,不可能知道這是個好東西,那一生當中當面錯過。從形式上看,你看從寺廟門口經過,裡面都是敲打唱念,在超度死人,我們誤會了,以為這叫佛教,不知道佛教裡頭有這麼大的學問。老師把佛經哲學介紹給我,告訴我,第一句話說,「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跟他學哲學,「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今天要問,特別是你們這些出家同學,你們是不是已經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證明你們真的學佛,真的契入境界了。我常常告訴你,我感激老師,老師不在了,天天對著他的相片拜他。為什麼?我真的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享受是什麼?讀經、教學,跟大家在一起分享,每天快樂無比,與名聞利養不相干。我們才真正體會到顏回之樂,《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是快樂。快樂從哪裡來?從學習當中得來的,不是外面物質什麼精神刺激,不是,內心裡面的喜悅。佛法更殊勝,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你怎麼會有憂慮,怎麼會有煩惱?佛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佛經看懂了,字字句句裡頭無量義,一字一句講不完。

  這部書,《淨土大經解》,我會講得詳細一點,估計大概一千個小時。還有同修、聽眾希望我這部經講完之後繼續講《華嚴》,《華嚴》就不能像以前那樣細講,以前那樣細講,估計會超過兩萬小時,我們沒有那麼長的時間。《華嚴經》講大意,希望三年講圓滿。我們已經講了四千多個小時,才講到「十住品」,大概四分之一,後面還有四分之三,準備三年完成。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沒有老師怎麼知道!老師的恩德超過父母,父母給我們的肉身,老師給我們的法身。這是可遇不可求,「百千萬劫難遭遇」。

  所以修行的祕訣在此地告訴你了,就是止心一處,這是祕訣。你要真正聽懂,放下萬緣,你看念佛堂堂主,一天到晚一句口頭禪掛在嘴皮上,「放下萬緣,一心稱念」,這是堂主的一句話。放下萬緣是止,提起正念是觀,觀就是念佛。這句佛號要怎麼念?淨念相繼,淨是清淨,要用清淨心,不懷疑、不夾雜叫清淨心;相繼是不間斷,一句一句念下去。快慢、高低、緩急不重要,你自己喜歡怎麼念念得舒服你就怎麼念,是以自己念得很快樂、念得很自在,念得又不累,歡歡喜喜,那就是好方法。這些不必學別人,每個人根性不相同。原則要學菩薩的,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一切放下;不需要看的東西別看,不需要聽的別聽,不需要說的就別說,這叫都攝六根。統統放下,淨念就產生,這才管用。清淨心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一句一句的念下去。一聲佛號一聲心,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怎麼不歡喜!時間久了,大概如果這個念法,三、四年念佛三昧就得到。得到念佛三昧不是很深的,不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還沒到。很淺的,不是很深,很淺的一心不亂,往生極樂世界自在了,想什麼時候往生什麼時候就能往生,你看你多自在。跟這個世間有緣,眾生聽你的,喜歡聽你的教誨,你就多住幾年,決定不礙事,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你得大自在了。你在這個世界上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住在這個世間只為一樁事情,幫助有緣人信解行證。看這個有緣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信的幫助他信,已經信的幫助他了解,已經了解的幫助他修行,真正修行的人幫助他往生,他幹這樁事情,除這個沒事。

  「絕名相,離煩惱,不生不滅,住於常寂。」我們學佛的人一心念佛,常寂是非常不容易,常寂是明心見性,是大涅槃的境界,我們可以到達它的邊緣。我常說,沒入門,到它的門口了,已經受它磁場的加持,有那麼一點氣氛,並沒入進去,往生決定不成問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這個意思還沒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