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八四集)  2011/2/1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28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四十三面,第三行第二句看起:

  「依真諦門者,依第一義諦為門也。」第一義諦在前面說過,《涅槃經》上說「佛性名第一義空」。佛性就是真性,就是真如,就是實相,稱它作第一義空,它是空有二邊都不著,又名叫涅槃,所以涅槃跟第一義是一個意思,也叫做智慧,是自性本有的智慧。一切眾生是平等的,諸佛如來跟我們也沒有兩樣,完全平等,只是我們迷失了自性,這個失不是真的失掉,迷了以後它就不起作用,實際上還是起作用,不過扭曲了,不是正用。它的正用是現實報土依正莊嚴,就是華藏,就是密嚴,就是極樂世界;迷了之後就現十法界、現六道、現三途。所以還是有作用,只是迷悟的作用不一樣,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雖起作用,實際上痕跡都不著。就如同現代量子學家所發現的,整個宇宙是一個剎那生滅的連續相,相續。迷失自性的人,把這個虛幻不實的現象當作真的,這問題就出來了。當作真的,順自己的意思就起貪愛,不順自己的意思就起怨恨,這就講七情五欲。七情五欲就是裡面的煩惱是因,外面這個緣影響你,把自己裡面的煩惱勾引出來,這叫造業。造業它也有應,感應,這個應就是業報,善業是樂報,感得的是人天;惡業所感的是地獄、餓鬼、畜生,那是苦不堪言,沒有一樣不是自作自受。而且確確實實如同佛在經典上常常引用的比喻「夢幻泡影」,人作夢不知道自己是在夢中,所以夢裡面的苦樂他都受了。如果自己作夢的時候,知道自己是在作夢,有苦樂的境界,他不會起心動念。為什麼?曉得這是假的,這是一場夢,醒過來的時候知道是一場空。正在作夢的時候,又何嘗不是一場空?夢中醒悟過來的境界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執著,這叫第一義空。我們從比喻裡頭體會到第一義,諸佛如來永遠住在第一,沒有落在第二,第二就迷了,第一是覺悟。所以「依第一義為門也」,這就是依真諦門。

  「依真諦之勝義」,勝是殊勝,勝是超過一切虛妄,它是真的,依這做什麼?依這植眾德本。我們就知道,植眾德本的條件是要真誠心、要恭敬心,你才能得到。如果沒有真誠、沒有恭敬,你用什麼方法去做都得不到。得到的是什麼?夢中裡面的苦樂,你醒不過來。要是一用真誠恭敬,它能幫助你醒過來,用這個做比喻,醒過來是真實的,作夢是假的。如何幫助你從夢中清醒過來,這就要依真諦門;用虛妄的心,虛妄的心就是你作夢那個心,作夢那個心是怎麼樣也醒不過來的。前面經文教我們放下虛妄,接著這個地方叫我們依真諦門,才能植眾德本。世間法,中國我們的老祖宗千萬年前教導我們,這是我們有理由去肯定的。文字發明得很晚,黃帝時候發明的,距離現在四千五百年。四千五百年之前沒文字,但是這些教訓我相信早已經有了,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肯定都是千萬年前老祖宗世代相傳,口傳。愈是真理愈簡單,愈是真理愈容易,決定不麻煩。五倫是講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說盡了。端正心態,就是端正對這些關係的心態。第一個是父子有親,親是親愛,父母的愛子女,子女的愛父母,天性,人人都有的。

  早年,這個話大概有三十年前,我好像是第二次、還是第三次到日本訪問,跟我一起同行的同修有二十多個人,一半是日本的僑民。有一個年輕的母親推著小車,推著她的嬰兒四個月。我們走在路上,我就叫大家停下來,你們看看這對母子,你看她母親對兒子的愛;你再看兒子雖然不會講話,四個月,你看他的態度,你看他的眼神,他對母親的愛。我說我們在這個地方體會一下,五倫裡父子有親,體會這句話,真的,沒人教。在這個地方看到真誠心,看到從真誠心裡面流露出來的恭敬心。我們細心去觀察,細心去體會,一點都不假,這是什麼?這是此地講的德本。「植眾德本」,眾是眾多,無量無邊的德本就是在這個親愛。我們活生生看到這對母子來給我們展現,給我們表演。中國千萬年前這個孝道,這個教學,就是從這個地方生起來的。中國古人講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這種親愛如何能保持一輩子都不會變質,這是中國教育第一個目標。第二個目標,是如何能將這種親愛發揚光大,他愛兄弟姊妹,他愛他的家族,愛他的親戚朋友,愛鄰里鄉黨,愛社會,愛國家,愛族群,到最後「凡是人,皆須愛」,這是教育第二個目的。這種科學技術在教學是排在最後的,這才最根本的。

  今天世界社會動亂,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問題在哪裡?枝末發達了,根本沒有了。社會出了問題,地球出了問題,連天象都出了問題,自然現象,為什麼?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都是隨我們念頭在轉。我們念要是善,沒有一樣不善;念頭壞了,沒有一樣不帶來麻煩。科學技術帶來的是災害,不是幸福,科學家的警告那更嚴重,科技發展到極點,最後的結果是世界毀滅。這是一個可怕的警告,這個警告是很有可能發生。如果沒有倫理道德教育,沒有父子有親這個教育的核心,會出問題。你看現在的社會自殺率多高,古時候很少聽到人自殺,現在每天這個世界上自殺人多少?不但老人活得不耐煩自殺,老人公寓裡常常發生,不想活了,覺得什麼?生不如死,自殺。中年人自殺,看到事業都還不錯,壓力太重了,名聞利養是得到了,付出是慘痛的代價,沒有幸福可言。現在呢?連小朋友也活得不耐煩自殺,小學生,七、八歲,十來歲。為什麼現在、古時候差異這麼大?古時候教育的核心是愛,現在整個世界的教育是利,利是人必爭的。所以教育從小就教競爭、教鬥爭,這還得了嗎?古時候很少聽到有什麼衝突,現在的社會各式各樣的衝突,讓人受不了,他才有尋短見的動機。

  我們在這裡看到這句經文,就曉得德本的重要。所以中國古代的教育世世代代相傳,一直到滿清沒有失掉。民國初年還能看得到,民國二十年之後就淡薄了,國家提倡教育辦學校了,接受西方教學的模式。私塾教育淘汰了,民國二十年之後,私塾教育好像沒有了。在這個之前,偏僻的地方鄉鎮農村還有私塾教育,私塾教育裡面依舊保持著傳統。新式學校一開辦,新編的教科書,私塾裡面童蒙養正的這些課程都沒有了。最早還有修身,大概只有兩年改成公民,公民也教了大概三、四年的樣子改成社會,這慢慢改了以後完全沒有了。只教你知識,不再教做人,人與人的關係也模糊了,這是造成整個社會動亂的原因。年歲大的人都嚮往著過去的舊社會,怎麼恢復?必須把老祖宗的東西找回來,這才有救!

  現在保存這一點確實就在佛教,佛教也變質,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沒人知道了。現代的佛教,我的看法,至少有六種不同的形式在這個社會上活動。第一個,釋迦牟尼佛教育的佛教,沒有了,我們今天是僅僅走這條路的這一家,其他的沒聽說過。第二種就是宗教的教育,宗教就是把釋迦牟尼佛、這些菩薩,不認作是老師,把他看作是神明,神佛不分,看他們是神明,這就變成宗教,沒有教育,變成宗教。現在連這種宗教好像已經沒有了,已經衰落了。許多有歷史的這些道場,都變成觀光旅遊的景點,觀光旅遊必到的,變質了。還有變成企業開連鎖店,分店、支店已經走上國際化,許多國家都有它的分店、支店。佛教稍微比較好一點,變成學術,許多大學用佛經開課,稱為佛經哲學,這也是一種型態。末後就是變成邪教,利用這塊招牌欺騙善男信女,這都造業。

  我們在沒有遇到方東美老師之前,根本就不知道佛教是什麼,看到外面的形式確實是迷信,燒香拜拜真能求到福嗎?真能化解災難嗎?都會叫人產生許多疑問。到老師介紹給了我們,我們才知道過去的看法、想法全錯了,全是誤會。這個誤會不是沒有原因,我們沒有看到真正的佛教,所以才造成這些誤會。老師傳承佛教,雖然他不是佛教徒,你看他那個樣子不像是僧人,可是他是真的佛教。從我認識他之後,他的晚年幾乎全部都是在講佛經,在台灣大學他講了三個大單元,一個是「魏晉佛學」,第二個是「隋唐佛學」,第三個是「大乘佛學」,第四個單元,是他退休之後在輔仁大學博士班講的,「華嚴哲學」。那就跟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沒有兩樣,釋迦牟尼佛面對的是大眾,老師面對的是學生,是在課堂裡面講佛經哲學。我們才恍然大悟,這才叫做佛教。所以老師告訴我,佛教如果要復興,一定恢復叢林制度。叢林制度是什麼?唐朝馬祖、百丈這兩位大師倡導的,也就是把佛教教學正規化。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那種教學,非常像中國私塾教學的方法,孔子、孟子都是這個方法,是私塾教學法。叢林呢?就變成學校,正式有組織,叢林的主席就是方丈、住持,那是校長。他下面有三個綱領執事,跟現在大學一樣,名稱不一樣,事實完全相同。首座和尚是教務長,管教學的;維那是管訓導的,訓導長;監院是管總務的,總務長。你看跟現在學校分工完全相同,每個人下面又分工,有好幾個層次,總共從上到下有一百零八個單位,大學。

  現在我們不必再稱它為叢林,就稱它為大學。老師的意思是一定要辦佛教大學,佛教才能夠興旺起來。現在佛教還沒大學,只有日本有,日本有不少私人辦的,大概還到不了中國隋唐那個叢林制度。研究的人不少,一般大學也都有,我們到倫敦去參觀,牛津、劍橋、倫敦大學都有漢學系,都有用佛經開課,我們看到的研究經教,把它當作一種學術來研究,不是學佛。佛經裡面的真義、真諦,他能不能得到?他不能。為什麼?心態不對,真正學一樣東西,得到它的精髓,要尊師重道。尊師是什麼?尊師是尊重我所修學這個科目,我對它尊重,指導我的老師,我當然對他尊重,我認真學習,你能得到它的真諦。你沒有這個真誠恭敬心,佛菩薩來指導你,你也一無所獲,你什麼都得不到,你得到是常識、是皮毛。真正好東西是在文字之外,你如何能懂得說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那個意思說不出來的,只有真誠恭敬能體會到,為什麼?不離自性。真誠恭敬是性德,用性德來學,你才能明心見性,你才能體會到。如果沒有真誠恭敬心,你天天在佛菩薩身邊,你跟他一輩子你還是凡夫,什麼也沒學到。你所學到的沒有離開生死輪迴,這是佛法的難處;如果有真誠恭敬心,佛法比什麼都容易。所以這真諦門,你就知道它多重要!真諦就真心,一絲毫虛妄沒有。

  我們這幾十年提出來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十個字,這十個字就是真諦門。你起心動念跟這十個字相違背,你就沒有辦法植眾德本。不是植眾德本,你植的是什麼?你是植眾業報,你搞這個;你不是在積德,那你就是在造業。你不能不造作,起心動念是造作,言語、動作是造作。印光大師大聲疾呼教了一輩子,幾個人聽懂?幾個人覺悟?那就是一分誠敬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十分利益。為什麼會有這麼難?根壞掉了。根是什麼?佛法是師道,它是教學,它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道沒有了,佛也就沒有了。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那是根,第二句「奉事師長」,那是佛道,佛道的根是孝道,孝道沒有了,佛就很難存在。真正發心學佛,發心續佛慧命,正法久住,你從哪做起?你要從孝養父母做起。你不從這裡做起,學一輩子學不到東西。孝養父母從哪裡做起?從《弟子規》做起,你把《弟子規》裡一百一十三樁事情都落實到生活,你的孝道就差不多了。孝順父母的人,不會不尊敬長輩;不敬長輩,不敬老師,那就是不孝父母。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從五四運動以後就沒人再提了,不但看不到人去做,說的人都沒有了。外國人研究中國的學術、知識、常識,中國人連這個也不學。所以傳統文化,現在中國人感到很陌生,還不如外國人,外國人還懂得一點皮毛常識,中國人連這點皮毛常識都沒聽說過。這個事情真難,真不容易,典籍、文獻都在,沒人學了,更沒有人依教奉行。

  可是我們要想自己這一生當中不空過,自己一生的生活,真正是很充實、很幸福、很美滿,那不學習聖賢教誨,不學習佛法,你得不到。老師講了,我們聽了要真幹,我們真幹,老師歡喜。我出家剃了頭之後去看方老師,方老師一看到我:你真幹了。我說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怎麼能不真幹!這是老師教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真幹了。是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的,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幹了六十年。二十六歲那一年,方老師把佛經哲學介紹給我,講給我聽。我三十三歲出家,也就開始講經教學,講經教學到今年五十三年,沒中斷過。這一生所遭遇的順境、逆境太多了,沒有受到影響,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樂此不疲。世間最快樂的事情,讀書,讀聖賢書無比的快樂,真正幸福是跟大家一起分享,這個生活多快樂。今天我們物質環境,在這個山裡面小城、小鎮,這是地球上可能是最後的一塊淨土,我們希望這塊淨土能保持,不要再被染污。在這個環境成就自己,也成就了佛法,希望中國傳統文化跟大乘佛法能在這個地方扎根。扎根要人,真正有幾個人發大菩提心,從哪裡學起?從《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一定要認真努力,一年的時間可以把根紮好,根深蒂固。

  中國傳統文化跟大乘佛法,經典都是文言文寫的,所以要學文言文,文言文的學習不難,要背熟。老師當年教我們能熟背五十篇古文,不多,你就有能力讀文言文,閱讀的障礙就沒有了;你能夠熟讀一百篇古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我們一個星期學一篇,兩年的時間一百篇,《四庫全書》的鑰匙你拿到了,《大藏經》的鑰匙你拿到了,這個寶藏就是留給你的。我們現在的學院保存有十套《四庫全書》,今年《四庫薈要》印成,至少也會保存十套,《大藏經》,我們收藏著有十套不同版本的《藏經》。我都用不上了,我修學的年齡過去了,我現在就是老實念佛,就這一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講圓滿了,大家要再需要我講的時候,我把《華嚴經》講完。再沒有那麼長的時間去研究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全部是為你們蒐集的,你們要認真努力。馬來西亞,蔡老師領導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在那個地方建立一個漢學院,馬來西亞漢學院,也是做同樣的工作,那邊我也送了十套《四庫全書》。這些老師,是早年廬江湯池小鎮文化中心的老師,他們現在在吉隆坡進修。我希望他們十年不下山,「十載寒窗,一舉成名」,十年之後,我相信他們會成為世界上一流的漢學家,絕不輸給歐洲。一個人專攻一門,一門深入,十年薰修,哪有不成功的道理!這些人真正值得人尊敬,沒有自己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名聞利養的念頭,他都放下,真正發心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為正法久住,為光大佛法。記住,孝親尊師這種人能做到,不孝父母、不尊重聖賢,那一點辦法都沒有。許多錯誤的心態,不能不把它端正過來。

  五年前印尼一個大學,我去參觀的時候,校長接待我,告訴我學校有一門課叫比較宗教學。我聽了就跟校長報告,我說:這門功課太難了。他問我:難在哪裡?我說:「比較宗教,這個人他的德行、他的學問,要超過釋迦牟尼佛,要超過耶穌,要超過穆罕默德,要超過摩西。」他聽的時候都呆了,他說:為什麼?「你不超過他,你怎麼能批評他?你怎麼能比較?」他說:那怎麼辦?我說:「不能叫宗教比較,宗教互相學習,用真誠、恭敬的心態互相學習,哪個宗教都可以學,你怎麼能批評?」老師可以批評學生,可以讓學生的作業來比較,學生跟學生都困難。用比較的心態什麼都求不到,結果比較什麼?全是錯誤。你錯了不要緊,你還影響社會,你要不要負因果責任?聖賢人的態度,我們看了、聽了歎為觀止,夫子求學的態度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釋迦牟尼佛的修學態度,在《華嚴經》經題上他說的,清涼大師在註解裡註得很明白,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全是古佛所說的,他沒有在古佛所說經上多加一個字。比孔老夫子的態度還要嚴格,孔老夫子只是說述而不作,釋迦牟尼佛:我沒有在古佛經典上多加一個字。我們能相信嗎?年輕的時候不相信,現在相信,為什麼?現在明白了,佛佛道同,你成佛了,你的智慧德能跟其他的佛平等的,相同的。佛教導人要學謙虛,要學禮讓,不要爭,我們既然完全相同的,那全是你說的,全是古佛說的。今佛如古佛之再來,所以他把一生修積的功德全推給古人,這是我們應當學的。六道眾生那種傲慢、那種嫉妒心,是根本煩惱。聖賢佛菩薩示現的這個,是教我們斷煩惱的方法,你看他心多清淨,他多自在,確實做到一塵不染,清淨本然。

  「依真諦之勝義」,這個勝是殊勝,「植眾德之根本」,眾德在我們中國傳統教學當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眾德。所有一切世出世間德行的根本,就是真誠,就是恭敬,這誠敬兩個字是德本。什麼叫誠?曾國藩先生說得好,他在讀書筆記裡面給誠下了個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定義跟大乘法裡面講的是一樣的,不起心、不動念,這是誠、這是真,真誠的意思。起心動念就不真、就不誠,為什麼?妄心出來了。起心動念,阿賴耶出現了,阿賴耶是妄心不是真心,這個宇宙、這個世界千變萬化是阿賴耶造的。轉八識成四智,不用阿賴耶,阿賴耶沒有了,完全是真心,那是什麼世界?那是華藏,那是密嚴,那是極樂世界。由此可知,極樂世界是真誠心現出來的,我們的心都是真誠,這個地球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就是密嚴,境隨心轉。我們的心如果果然是真誠,絲毫虛偽沒有了,這個身就是佛身,恭喜你,你就成佛了。人人可以成佛,人人本來都是佛,《華嚴經》上佛說的。

  「故曰:依真諦門,植眾德本。《金剛經》曰: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這講的是四相,它省掉一個字,《金剛經》的原文,是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這是四相。什麼人修的?也就說這個課程擺在第幾個學年?大乘教裡面小學一年級,要注意,不是很高的層次,不是中學,不是大學,十信位初信菩薩修的。我們看到這個標準,心裡就有數,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在佛教學校是幾年級?一年級還沒進去;換句話說,我們是在佛教幼稚園,沒上一年級。一年級這個四相沒有了,我們現在四相都有,有什麼值得驕傲的?真正對這個經文有體會的,傲慢、嫉妒的習氣馬上就下降了,跟人家比不行,標準在此地,小學一年級的標準。「依真諦門,即無四相也」。四相是俗諦,不是真諦,如果沒有離四相,你所修的一切善法果報在六道,六道裡面享福。今天我們在社會上看到發財的,擁有億萬財產;做官的,在社會上有很高地位的。他們修了福、他們積了德。過去生中沒有修福積德,他怎麼可能得到?在這一生當中沒有得到,就知道過去生中沒有修因。佛法是平等法,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我們希望得到財富,得到大福報,你修福就好了!這個福,就是有真諦的福,有俗諦的福,俗諦是天上人間的福報,這個容易修,不難。

  佛教導我們,你修三種布施,你修財布施得財富,這個世間擁有億萬財富的人,無一不是過去生中宿世修福的因緣,這一生果報現前。修福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那個福叫痴福,福報大,他不知道怎麼用法,很可能錯用了,錯用就造孽,來生的果報就不好。所以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三樣都是世俗人所希望得到的。佛門裡面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求沒有感應,老師說不是沒有感應,你自己認真去反省,你求的方法錯了,你求的心態不對,總是自己這邊出問題,絕不是外面。所以說有求沒有感應的時候,應該認真反省是不是如理如法?如理如法沒有求不到的。古人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有很大的道理。為自私自利而求,為名聞利養而求,這是不如法的、不如理的。不如理、不如法他也求到,那是他命中有的,他不求也會得到。這個求是你命裡真沒有的,你如理如法真能求到,《了凡四訓》就是很好的例子。我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章嘉大師把這個方法教給我,我用了六十年真的有求必應。有時候有求沒感應,我只有一樁事情求沒有感應,也不能說沒有感應,我求什麼?大乘佛法能夠在中國大陸宣講,諸佛護念,龍天擁護,這樁事情沒有滿願。但是《華嚴經》在中國大陸講了一個月,二00八年也很殊勝,也有網路直播。在這之前,大陸的同修替我申請了一個身分證,有身分證就不算是境外人士,在國內可以講經弘法。以後我這個身分證被政府收回去,收回去之後可以回去探親訪友、觀光旅遊,不能講經弘法。不能講經弘法,我對觀光旅遊沒什麼大的興趣,我就不回去了。哪個地方有緣就到哪裡去。

  這麼多年來我的緣結得很廣,最早美國跟加拿大的緣,在哪裡結的?在慈光圖書館、在大專佛學講座,我在那裡講了幾年。以後到美國,我們這些同學畢業之後在美國留學,有三百多人,居在各個城市,這一聯絡上了,在美加有三百多個老同修、同學,所以在美加緣分就很殊勝。美加,我在那個時候,大概有三十多個淨宗學會,好像現在應該還有十幾二十個。大概緣最殊勝的是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有一百多個淨宗學會,就這麼一個不太大的小國家,一百多個。要是加上沒有登記的,大概有兩百多個,這是法緣之勝。澳洲我們在這裡十年了,十年確實跟當地居民結的善緣,我們得到群眾的支持,得到政府的支持,所以在此地發展會很順利。我年歲大了,我不搞這個事情,這些基礎留給你們悟字輩,你們去開發。我的晚年就一部經《無量壽經》,《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經》,《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經》,古人說的,這是一而三、三而一。我現在要聽釋迦牟尼佛的話,《遺教經》上所說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把這個經就放在《無量壽》上,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世緣、法緣統統放下,這是我晚年走的路。

  幫助社會化解衝突,促進世界社會安定,世界永續的和平,我們也做出了貢獻,把這些理念、方法都說出來了。希望你們年輕人把這些理念做成中國大陸人講的樣板,過去二00六、二00七、二00八三年,我們在湯池小鎮做過,我希望你們能夠在圖文巴做,把它做出來。蔡老師他們在馬來西亞做,還有幾位老師在台灣做,很難得。幹這種事業的人不是凡人,這是聖賢事業、菩薩事業。真正發心做,那你得真幹,真幹的基礎就是落實三個根,把文言文的鑰匙拿到,這是基礎,有這個基礎你就能夠深入,你就能開發了。扎根,文言文的根跟儒釋道的根,兩年時間足夠,決定可以完成。幫助社會化解一切衝突,帶向安定、幸福、美滿、和平,可以從《群書治要》下手,這個書二月下旬就印出來了,唐太宗下令編的。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從《國學治要》下手,《國學治要》估計四月底就出書,這都是古人的心血,留給後世子孫。《國學治要》就等於說是《四庫》入門,《四庫全書》這麼大,你從哪裡看起?古人很用心,早就想到了,《四庫》裡面最好的東西,最精華的節錄出來,也是按經史子集,你先讀這個,你讀這個之後,你認識《四庫》,你跟《四庫》產生濃厚的感情。然後隨你自己的志願,你願意專攻哪一部,你把那一部找出來,十年時間一門深入,十載寒窗,十年之後你就成為中國傳統的漢學家。

  一生別搞別的,專門從事教學,雖然是你自己在家裡讀書研究成功的,我相信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學都會請你去做教授。你雖然不是大學畢業,你有真材實料,人家嚮往你,我相信你們的成就超過我十倍都不止。我帶你們這一條道路,你們會成就,不能怕苦,怕苦的人不能成就。釋迦牟尼佛臨走的時候告訴我們兩樁事情,「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兩句就告訴我們要持戒、要吃苦。這十年的苦學你不能夠堅持下去,你一敗塗地,你不會成就。十年再苦也要熬下去,一門,不要搞多,多就雜了,多就亂了。十年當中可以教學,教學相長,你把你所學的東西歡歡喜喜的講給別人聽,一遍講完講第二遍,二遍講完講第三遍,就這一樣東西。每一遍的講演不要用舊資料,你才會有進步;你要老用一本參考書,一本資料你就原地踏步,永遠沒有進步,那就壞了。譬如你準備這些資料講這一遍,第二次講的時候不用這個,重新再準備,遍遍都是新東西,你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這就對了。我這麼多年講經,我這些舊資料講完就丟掉,到哪裡去我自己找不到。所以天天讀書,天天有悟處,天天法喜充滿,對我們身體的滋養,什麼東西最好滋養?歡喜,常生歡喜心。每天都有新的悟處,你一遍一遍看,你遍遍新它才真有味道。如果沒有悟處,這書就念不下去,枯燥無味;天天有悟處,這多歡喜,多快樂。

  四相我們丟不掉,但是怎麼樣?淡化,對於四相的執著分別是愈來愈輕,那就是進步。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這兩個方法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相輔相成,祕訣就在此地。你不放下你就不能提升,不能提升就不能放下。初發心是現前,如來地是妙覺。這是佛門修學的祕訣,總綱領、總原則,方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綱領原則就這一個。看破是什麼?看破是明瞭,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放下就提升。首先要把四相放下,「無我」,念念不要替自己著想,這身是假的不是真的,有生有滅,你替它著想就錯了。隨緣就好,隨緣多自在,只要你能放下你就有智慧,智慧隨緣。起心動念想什麼?學大乘的、學淨土的,想阿彌陀佛,想《無量壽經》。真的把《無量壽經》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把佛的這些教誨變成我們生活行為,我們在這個世間,跟佛菩薩為伍,跟聖賢同行,你怎麼會不快樂!《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是喜悅,把你所學的統統都用到,活學活用,變成生活,變成思想言行。

  「無人」,為一切人服務,幫助一切人破迷開悟,這是聖賢人幹的,佛菩薩幹的,作而無作,雖然很努力、很認真在作,不著相、不居功、不貪圖果報,沒有果報,純粹盡義務。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教的,你看他老人家四十九年教學,沒有收過一分錢學費,沒有任何名利。所以他的身分,他是什麼樣的人?他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這是釋迦牟尼佛身分。天天教學,什麼都不沾,名聞利養不沾邊,教得那麼快樂,教得那麼自在。快樂從哪裡來的?學生當中真的明白、覺悟了,得清淨心、得平等心、大徹大悟了,這釋迦牟尼佛快樂。「無眾生相」,這個眾生相的範圍非常廣大,所有一切現象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眾生相是代表萬物,對於一切萬物不執著,不再分別。「壽者」是講時間,時間跟空間離不開,時間、空間不是真的,也不必去計較,也不必去分別。這就是離一切法、修一切善,四相就是一切法,離一切法修一切善法,要這樣做。

  這樣做,你修的是真善,你的果報不在三善道,不在六道輪迴,果報在哪裡?果報在佛國土。你看迴向偈是「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國土」,佛國土是誰?佛國土是自己的自性,莊嚴自性。明心見性的時候,你全見到了,自然的,一絲毫不勉強。極樂世界從哪來的?你自己修成的,這個道理你要懂。阿彌陀佛修成的是他受用,我自己修成的是自受用,我自己修成的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的世界是一個世界,不是兩個世界。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才曉得極樂世界那麼莊嚴,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念佛眾生共同成就的,我自己也有一份。我們修一點點小的善法,就要貪圖福報,要自己享受,這錯了。這個要學釋迦佛,他給我們表演的,一生沒有貪圖過享受,在僧團裡跟許多學生過的是平等的生活,絲毫差別都沒有。這些道理不可以不懂,不懂你就沒法子學。

  這底下給我們分開解釋,「植者,種植也」,像樹木,種花、種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諸善萬行之功德,為佛果大覺之根本者,稱為德本。」這個佛果大覺的根本,給諸位說,就是孝親尊師。提到孝親,我就想到老人可憐,這麼多年來我比較關心的就是老人福利事業。我每到一個國家地區,我都會找一點時間去看看,澳洲的老人福利事業可以說全世界第一,澳洲人有福。稅收雖然重,人民歡喜,為什麼?政府真的替人民做了好事。特別是養老,人民不需要有積蓄,在澳洲年老的時候國家照顧你,每天的生活費用不少,差不多是澳幣應該一百多塊錢,一天的生活費用。你退休年老在老人院居住,國家養你,照顧很周到。可是很遺憾的,老人院裡面從院長到所有的員工,他們是依照法律做事,法律上規定應該怎麼做法。譬如老人需要找人照顧的時候,它到處都有鈴,一按鈴,兩分鐘之內護理人員一定會到你房間,他來幫助你。沒有孝心,不能把老人看作自己的父母,實際上很難,他連父母也不孝順,看作父母也沒用處,所以這個孝敬就難了。我常說在老人院服務的人,這個機緣世間第一,為什麼?盡孝道。能把老人院這些老人都看作是自己的親生父母,你在這裡能盡孝心,你讓老人晚年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他們歡喜,你比他的兒孫還要孝順他,他得到安慰。老人晚年得到安慰,在佛法上說,他來生決定不墮三惡道。如果老人過世的時候有怨恨、有不平,肯定墮三惡道。

  等於是什麼?護理人員能夠盡孝的話,把這些老人從地獄送到天堂,這功德多大,沒有人能比!只要把《弟子規》、《感應篇》這兩樣東西做到,在醫院裡面對待這些老人,特別是老人有病痛的時候,你能把這個做到,你在世間修第一等的福報。如果你把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阿彌陀佛肯定來接你,這是什麼?無畏布施,三種布施都有。在老人院服務,財布施是內財,我用身體來為他服務,這內財布施,內財布施的果報比外財大得多。你用心去照顧他,這是智慧;你照顧他,使他能夠安心,他能夠離開一切恐怖,這是無畏。三種布施具足,你來生得財富、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你全得到。很可惜,沒有人詳細講解給他們聽,人間第一等的福事是辦老人院,老人院能盡孝道,能修世間第一等的大福報。所以老人院裡面的員工、職員,統統要受《弟子規》的課程,要學習。要學習《感應篇》,要學習宗教,用宗教裡面的慈悲,用儒道,道家的因果,儒家的這種仁愛、關懷,這個老人院是世界上第一。我念念不忘想做這個事情,這個事情也希望悟字輩你們底下去完成,你們完成這個,你們是大功德、大福德。都教給你們了,只要你們自己肯幹,你們的福報人間、天上擺在第一位,所以這叫根本。諸善萬行的功德,是佛果大覺的根本,你說我們要不要修?

  「又萬德之根本稱為德本。依是義故,阿彌陀佛名號,體具萬德,名召萬德,故曰德本。」這是總結歸到淨宗法門,有沒有勉強?絲毫勉強都沒有。前面我們學過很多,《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裡面,確實是第一經。尤其是難得的,這部經釋迦牟尼佛在世多次宣講,不是講一次;其他的經都是講一次,沒有講過第二遍。《無量壽經》是多次宣講,它重要!傳到中國來的梵文本,內容差異很大,所以翻譯之後,大家才發現。如果是一次宣講,梵文本只有一個本子,無論什麼人翻譯是大同小異,但是不會太離譜。譬如最明顯的阿彌陀佛的發願,現在五個本子,五種不同翻譯。有兩個本子四十八願,有兩個本子二十四願,宋朝翻譯的本子三十六願,這是決定不可能有這種差別的。這種現象就是肯定釋迦牟尼佛至少講三次,才有這種狀況出現。我們知道《無量壽經》在中國,有十二種的譯本,七種失傳,那個七種裡面可能還有不同。所以現在祖師大德告訴我們,至少佛講過三次,意思就說那個失傳的七本沒看到,如果看到之後可能不止三次。從這些地方我們逐漸體會到,這部經確實是普度一切眾生究竟圓滿的法門,稱它為德本不過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