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十六集)  2010/4/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2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二十五頁,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個字看起。

  「又讚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這四句偈所講的,第一句講的是學佛,我們同學要注意到,學佛是學什麼?就是求佛慧。佛慧在哪裡?佛慧是本有的,雖然本有,我們迷失了。求佛慧就是把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找回來,這就叫學佛,這是真正學佛。大經裡面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一句話,佛說得太多次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慧找到了,自性裡面無量功德全都找回來了。佛常講的智慧德相,這是舉其大端,細說說不盡,無量無邊的智慧德相全都找回來了,這是真學佛了。求佛慧最重要的就是發菩提心,這個地方的通跟達都是發的意思,通是暢通,沒有障礙,達是到達。菩提心是什麼?昨天跟諸位說過,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圓滿了。我們現在怎樣把它找回來?第一個,我們的心不真誠,為什麼說我們的心不真誠?我們的心有執著、有分別、有妄想。曾國藩先生跟誠字下個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我有一念就不誠,跟佛在經教裡所講的是一個意思。我們平常用很白的話來講,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真心,起心動念那就是妄心。

  妄心怎麼來的?佛說得好,「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一念不覺就是無明,叫無始無明。無始不是過去很久很久找不到了叫無始,不是這個意思,無始,給你說沒有開始,真的,就是當下一念。彌勒菩薩所說的,這一秒鐘,我們現在用秒作單位,一秒要是五次彈指的話,一千六百兆的念頭,那裡頭的一念,那叫一念不覺。不是我們想像當中說,我們的想像不知道多少念頭了,一個妄想都是用兆來計算的,就是最短念頭的一彈指,一彈指已經三百二十兆,佛講的是這個念頭,這個念頭無始。念念都無始,所以念念也不滅,不生不滅,這是真的,你找不到它生滅,所以這個問題我們常常能體會到生滅同時,速度太快了。不但我們言語沒法子說,我們的第六識都抓不到,第六識這個分別是最靈敏的,它都抓不到。這樣微細的念頭,這個一念不覺,佛怎麼知道的?佛告訴我們,八地菩薩以上都知道。我們就曉得,八地菩薩是什麼樣的定功,修禪定修到八地你就見到,要那麼樣的清淨心才能感覺到這個極其微細波動在那個地方生滅,起滅了,跟生滅意思是一樣的。所以八地菩薩見到,九地見到,十地見到,等覺見到,妙覺見到,很多人見到,不是一個。因此菩提就是當下一念覺,無明就是當下一念迷。一念覺是不動的,惠能大師講得好,「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是一念覺;一念迷是妄動,就是動了,無明是個動相,所以阿賴耶的業相就是無明,無始無明。

  所以我們求佛慧一定要發菩提心,我們現在心不誠實,這個我們明白了,真的是不真誠。我們要學佛陀,學法身菩薩,我們用真心,我們用誠意,現在就要開始,不能等待,等待就完了,就在當下,我處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都用真誠心。大家曉得,在這個社會上用真誠心很吃虧,別人都騙你,你不騙人。你要覺悟到,別人騙我,我也騙他,別人搞六道,我也搞六道,別人搞三途,我也搞三途,不就是這個意思嗎?你要想脫離三途、脫離十法界,你就學佛菩薩搞真的,不搞假的。這一點很重要,這是叫覺悟!你一念覺了,不再隨波逐流,這是六道苦海,不幹了,用真誠心。真誠心的自受用是清淨心,確實不再染污了,這要功夫。為什麼?我們這個世間,特別是現前的社會,五欲六塵都在誘惑你,財色名食睡,樣樣都在誘惑你,你能不為所動,你才得清淨心。你要為它所動搖,清淨心馬上就失掉,菩提就不通,這條路就不通了;清淨心,這條路就通了。得清淨心之後,還要能再進一步得平等心,平等是佛心,十法界裡頭有佛,佛心;再往上提升一步就真佛了,不是假佛,菩提心就暢通,就達到,就圓滿了。

  由此可知,平等心是最接近菩提心的。你看我們這個經題,清淨平等下面就是覺,平等才能覺,不平等不會覺,那要把我們傲慢習氣徹底拔除才會平等。從這個地方你就能明白,為什麼學謙卑,我為什麼要對人謙卑,對一切眾生謙卑?原來是通菩提心的。我那一絲絲驕慢的習氣都是菩提心的障礙,不通了。你說謙卑對誰有好處?對自己有大利益!不是對別人,是讓我們暢通菩提心,你說這個問題多重要。通達菩提心就從謙卑做起,對人謙卑,對一切動物謙卑,對蚊蟲螞蟻都謙卑,我們都稱螞蟻菩薩、蚊蟲菩薩,從內心裡有恭敬心對牠,牠有感受。現在我們總算是明白了,學了《還源觀》,知道一一微塵、一一毛端,用現在科學的術語來說,一一細胞、一一粒子(基本粒子),都是色想行受識五蘊所現的。換句話說,它有體積,很小,我們肉眼看不見,它有受想行識,這個東西就是阿賴耶,它能夠變現萬法,一切萬法都是這個基本粒子組成的。有科學家說這些基本的粒子是一種振動的現象,沒錯,確實是振動的現象,一念不覺是波動,它從波動出來的,講得一點都不錯。不動,不動就沒有了,五蘊就沒有了。所以般若現前,照見五蘊皆空,那個五蘊我們現在知道了,那是基本粒子,比細胞還小。

  真能通達,「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這兩句話是說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只要你用菩提心,你決定能證得;淨宗這個法門保證你一生成就,這個不可思議。所以真正修行,是真功夫,就是在生活上不再起心動念。在工作,在待人接物,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成佛了,圓滿了。這一點做不到,不起心、不動念做不到,太難,那不是普通人,佛法裡面講上上根人,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的示現,在中國唐代惠能大師也給我們做了一個表演,上上根人。中下根人,煩惱習氣重,無始劫所薰修來的。那我們遇到的緣,這個就是善導大師講的,這一個人一生當中修行能不能成就,他說了一句話說得很好,「總在遇緣不同」,緣是機會,你要遇到很好的機緣,你這一生能成就,能回得了頭來。遇到聖教,遇到大乘,遇到淨土,緣!遇到好的善知識,這是老師;好的善友,同學;遇到好的修學環境,這個真難,真不容易。這些你都遇到了,你這一生肯定成就,緣具足,善根具足,福德具足。善根是能信能解,福德是真幹,那你就是速證大覺位。

  再看底下,「又諸經之王《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是《華嚴經》上說的,我們念過的。我們修行把菩提心忘掉了,真會忘掉嗎?真會,甚至於你在學習經教,你在講台上講經說法,菩提心都失掉。怎麼失掉?不是真誠心了,還夾雜著名聞利養,還夾雜著自私自利,菩提心就忘掉了,忘得乾乾淨淨。我再換一句話說,還有妄想分別執著,菩提心沒有了,那是什麼?那是六道眾生心,那是輪迴心。輪迴心講經也是輪迴業,不過它是輪迴業裡面的善業,將來果報在三善道,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就是魔業。所以修一切善法、修佛法,都叫魔業,就是六道的福報。你修到色界天,修到無色界天,還是不行,無色界天壽命盡了還往下墮落,諺語所謂爬得高、跌得重,爬到非想非非想天,死了以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般都是墮阿鼻地獄。為什麼?他信心動搖了,他是誤以為非想非非想天就是諸佛所證得的大般涅槃,他在那個境界以為是自己證得大般涅槃,不生不滅了。到定功失掉的時候,經上講他的壽命,也就是他的定功,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到的時候,他的定會失掉,失掉的時候他就想,從前諸佛菩薩騙我,證到大涅槃就不生不滅,為什麼我現在煩惱起現行?這一念就造阿鼻地獄罪業,毀謗聖賢,謗佛、謗法、謗僧,這個罪業就墮地獄,你說多可怕!他不知道錯在自己,他把過錯推到三寶那裡去。「發心之要,不言可喻」,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元曉師等」,這前面說過的,「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因」。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取的是這個意思,蕅益大師註的《彌陀經要解》,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看,正因;念佛功夫的淺深,是往生極樂之後品位的高下。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品位高下是在你念佛功夫,蕅益大師講的也就是元曉師他們這個意思。「我國善導、靈芝與日本淨宗諸家,則以持名為正行,發心為助行」。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祖師大德他們看法不一樣,他們認為,這些人認為,持名念佛這是正行,發菩提心是助行,正助要雙修,有正沒有助不能成功,有助沒有正也不能成功。所以蓮池大師就把它會和了,蓮池大師在《彌陀經疏鈔》裡面,「和會之曰: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真正持名就是發菩提心,為什麼?這裡有道理,持名念到一心不亂不就是菩提心嗎?持名沒有到一心不亂,那不是菩提心,這個諸位要知道。菩提心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念,心裡是阿彌陀佛,口裡是阿彌陀佛,把其他東西全放下了,這就是菩提心。如果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他東西沒放下,夾雜在裡面,這就不是菩提心。各說各有理,蓮池大師他把它會通了,這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二法門,菩提心跟持名是一不是二。真持名念佛,確實他是圓滿的菩提心,否則他往生怎麼可能有那麼好的瑞相,預知時至,走得很瀟灑、很自在?菩提心!蓮池大師《疏鈔》裡說,「則雙取兩家而和會其義也」。

  「今崇」,這個今是現在,我們崇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本經之宗」。這就是發心跟持名合起來,這是本經的宗旨,本經修學指導的原則。換句話說,本宗是淨土宗第一經,也就是說,修淨土最高的指導原則就這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正是雙取兩家」,這個兩家是兩派,古今兩個學派,他們所主張的,把兩家合起來了。「復又攝歸名號,正與蓮池大師之意相契」。發心往生,往生當然品位愈高愈好。愈高愈好,這是在持名,認真老實念佛,你的品位就高。這些意思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對自己的修學就大有幫助。「且此八字,展之則為徹悟禪師之教」,這八個字把它展開,就是徹悟大師所說的四句話,「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徹悟禪師說的。老人家是念佛往生淨土的,禪宗的大德,回過頭來念佛求生淨土。這十六個字我們要把它記住,真為生死,不再搞生死輪迴了,生死輪迴苦不堪言。我們脫離六道之後,在極樂世界成就了,實在講不成就也行,一到極樂世界馬上到十方世界去度化眾生也行。為什麼?彌陀本願威神加持你,你雖然是凡夫,可是你的智慧德能與七地菩薩相等,你是阿惟越致菩薩,只要見了阿彌陀佛,你就有阿惟越致菩薩的待遇,你就取得了。所以你證得阿惟越致當然更好,普度眾生;沒有證得,你有大慈悲心,看到眾生太苦,也行,你應化在六道裡面,阿彌陀佛、諸大菩薩會常常照顧你。真的在極樂世界證得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圓證三不退,在《華嚴經》裡面圓教初住菩薩就是。他到六道裡面來應化,他會不會迷?他不會迷,為什麼?他見性了,明心見性怎麼可能會退轉?沒有這個道理。什麼樣的菩薩會迷?十法界裡面的,十法界裡頭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聖法界到六道裡面來應化,他有隔陰之迷,法身菩薩沒有了。十法界裡面的這些菩薩,他只有位不退,他行有退,念就不必說了,他只有一個位不退。到了明心見性,脫離十法界,證得圓初住、別初地,不退了。這個地位上,諸佛如來還是加持他,增進他的智慧道力,幫他一把,他在那裡成就教化眾生的功德。

  下面說,約之,前面是展開,徹悟大師所說這四句話,「約之,則為蕅益大師所倡之信願持名」。蕅益大師講這四個字,簡單。這四個字,印公老法師,我們淨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一生受持。你看在《文鈔》裡,他常常教人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他老人家的心傳,傳法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十六個字是印祖一生的行持,十六個字把它說透了。「《彌陀要解》以信願持名為宗」。明宗論用,《阿彌陀經》蕅益大師《要解》裡面就是用信願持名,因為《彌陀經》跟這部經是同一部,大本、小本,所以指導原則是相同的。底下說,「並云:信願持名為一經要旨」,這些話都是蕅益大師講的,「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兩句話說得太好!這是淨宗修學最高指導原則,「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信願,我們在講解《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是善根?善根就是能信、能解,這是善根。什麼是福德?福德是能念,你真幹,真的持名。因緣,那是你外面助緣的環境,你遇到這個法門,遇到修學這些法門的善知識,他們來協助你,這是外緣。善根、福德、因緣這三者具足,決定得生,三者缺一個都不行。你有福德,你有因緣,你沒有善根,遇到怎麼樣?不相信,也沒有辦法理解它,所以念佛的願你發不起來,求生的願。如果沒有福德的話,你能信、能解,做不到,敵不過眼前名聞利養的誘惑。你不是不懂,誘惑的力量太強大,明知故犯,這種人很多,不是不多。所以印祖一生提倡因果教育就大有道理。懂因果是什麼?懂因果,這生死問題真是大事情!生生世世迷惑顛倒幹這個事情,與一切眾生結多少冤業。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是把因果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了,這真覺悟了,不再幹了,下定決心不再幹了,我這一生一定要出六道、出十法界,這是因果的力量,那你就會真幹了,真幹就是大福德,無量的福德。行行為正修,念念不離阿彌陀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跟阿彌陀佛相應。「如目足並運」,這是個比喻話,好懂,我看到了,我這一步就踏到。

  又說,「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蕅益大師這幾句話說得好,正行裡面還有條件的,要怎樣念?這一句佛號裡具足深信發願,發願求生淨土。佛道無上誓願成,既然成佛道了,諸位想想,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不都在其中嗎?四弘誓願四句,後後深於前前,有第一條未必有第二條,有第二條一定有第一條,有最後一條,前面三條一定具足,所以它是圓滿的。所以,深信發願就是無上菩提。合此信願,那就是淨土的指南,依此而執持名號這叫正行,蕅益大師說具足這個條件才是真正正行。「大本阿彌陀經」,這就是《無量壽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四十八願,十八願是執持名號,十九願是發菩提心,往生淨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句話也是在第十九願說的。「可見信願持名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正是同旨」,同一個宗旨。蕅益大師說四個字,《無量壽經》說八個字,一個意思,旨趣完全相同。「蕅益大師以信願持名為小本之宗。大小兩本,宗旨應同。故今曰」,我們現在學習《無量壽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大本之宗。正是遵奉蕅益大師之垂教也」,跟蕅益大師所教的完全相應。

  下面再給我們解釋「一向專念」,「一向二字有數義」,這裡有好幾個意思在裡頭。第一,「朝向一方前進」,這一方就是西方,目的地就是極樂世界,一向第一個是這個意思。第二,「偏向一邊」,決定不取東南北,他就專取西方,也不取上方下方,偏取西方,跟前面朝向一方也是一個意思。第三是「一味」,第四是「總是」。第五是「一段時間」,第五一段時間也說得好,就是我們現前這一段時間,不說過去也不說將來,我們在現前這一段時間一定要完成,要到達目的地。那個總是,起心動念總是阿彌陀佛,決定沒有雜念,一味、總是都是這個意思。「故知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即專恆依止持名念佛法門之義也」,重要!我們應當萬緣放下,不但萬緣放下,連佛法也放下。蓮池大師給我們做的榜樣,他老人家「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他不再搞了;「八萬四千行,饒與別人行」,你們喜歡學哪個法門儘管學,他老人家恭敬讚歎。他自己呢?自己是專念彌陀,真專。有一年,他住在杭州,他的道場我去參觀過,我去過,現在開茶館,實在是我們看得很難過。大雄寶殿裡面佛像全沒有了,做成茶館,祖師的道場!他那個大殿叫神運殿,所以我們想到就很難過。有一年杭州乾旱,非常嚴重,太守,那個時候的太守,就是現在叫市長,去求老和尚,希望老和尚發慈悲心為乾旱求雨。這個在佛門裡面,你看大課誦本裡有求雨的一個儀規,這是求龍王。蓮池大師跟大家說,這儀規我都不會,我只會念佛,我們一起去念佛好了。帶著一大堆人,敲著木魚念阿彌陀佛,就在那田埂上走路,真的,他走到哪裡,雨就下到哪裡,真靈!就用一句阿彌陀佛,什麼一些儀規都沒有,誠則靈!蓮池大師傳記裡有記載這麼一個故事。這一句阿彌陀佛非常管用,只要誠心誠意,決定沒有懷疑,決定沒有夾雜,他就有感應,蓮池大師用阿彌陀佛佛號求雨,求到了。

  在現代,好像是前年,山東慶雲,齊素萍居士在那裡建個廟,金山寺。她那個地方,那個時候小麥,四百畝地的小麥要收成,忽然遭到蝗蟲,這個事情麻煩了,小麥會被蟲吃光。附近的農民告訴她要噴農藥,齊居士打電話來問我,噴農藥是殺生,我說妳好好去想想看怎麼處理。她最後想通了,不殺生,絕不噴農藥,寧願四百畝小麥統統給蝗蟲吃掉,供養牠們,也不殺害牠們。這個念頭起了,她也帶一群人到麥田裡面去念阿彌陀佛,在麥田繞佛;下了一陣小雨,刮一陣風之後,那些病害蟲一個都沒有了。附近這些農民感到很驚訝,怎麼會沒有?真的,一個都找不到,大豐收。如果她要是噴農藥,跟這些眾生結下冤仇,那就麻煩大了。她發的是慈悲心,一個小蝗蟲都不殺。她也沒想說牠離開,結果這些小蟲真的沒有了,這是她告訴我的。前個禮拜,你們看到東北的劉素雲居士,十一年前得紅斑狼瘡,非常嚴重,醫生告訴她,讓她心理有個準備,她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她得的是嚴重的紅斑狼瘡,比她輕的都走了,她就一個信念「阿彌陀佛」,相信阿彌陀佛是大醫王,阿彌陀佛一定能把我的病治好,就一個念頭念阿彌陀佛,那病真好了,到今年十一年了,到我們這裡來給我們做報告,講了十幾個小時,講得真好。今年六十六歲,在我們這裡一天講兩小時,講完之後,深圳向小莉把她請過去,在她那個道場講了兩天,一天八小時,六小時講演,兩小時答覆問題,一點沒有疲倦的相。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有不思議的威力。

  底下說,「一向專念,本於彌陀本願第十八,十念必生之大願」。這第十八願裡面的,這一句是從十八願來的。「彌陀因中發十念必生大願」,這是說臨命終的時候,說什麼樣的人?一生沒有聞到佛法,沒有宗教信仰,臨命終的時候,頭腦清醒,一點不迷惑,遇到善友,遇到一個念佛的人,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一聽就相信,一聽就願意,就真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十聲就往生了。這個十聲淨念相繼,他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十聲,這是阿彌陀佛本願。蕅益大師也是從這一願為我們說出,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他真信切願,但是他持名念佛,他淨念相繼,不過時間很短,他能成功,這是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故行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必得往生淨土,圓證不退之妙果」。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經中上輩、中輩及下輩往生之人,皆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而往生極樂淨土。蓋以果覺因心,究竟方便,全顯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議之威神功德」。這些話是黃念公苦口婆心勸導我們,我們的緣具足了,就怕善根福德還差那麼一點。差這一點沒關係,我們可以在這一生當中把它補足,說得更近一點,我在今天把它補足,我們求生的願望就達到了。如果不把它補足,這一生很可能就空過了。像這種情形,我們自己應當能夠肯定過去生生世世我們曾經多次遇到,為什麼沒有往生?就是信願欠缺的這一點沒有把它補足,所以還是隨業流轉。我喜歡這個法門,那個法門很重要,還是搞這個,不像古大德,古大德是先把淨土取得了,再搞其他的。像交光大師,他取得淨土,他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取得了,但是他想到《楞嚴經》的註解有問題,古大德這些註解都不是佛的意思,他向阿彌陀佛告假,我把這部註解註好再去,阿彌陀佛准許。你看,這就是他取得淨土了,也就是說,於自己往生不礙事了,在這個世間住的時間長短可以自在,想早一天去,行,能去得了;想幫助眾生,再住幾年也不礙事,這一種功夫,行!要不是這種功夫,那我們應當要記住,我們取極樂世界是我們的頭等大事,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就成佛。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那個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是一般的悟。真正徹悟之後,那就跟佛一樣,實踐你四弘誓願裡面第一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真能做得到,度眾生對自己絲毫妨礙都沒有,眾生有感,你就有應,感應道交絕不失時。

  我們在《還源觀》裡面看到的,這念頭一起,周遍法界,我們感這個念頭周遍法界,遍法界虛空界裡面的佛菩薩,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立刻就有應。我們有時候有求,求沒應,這是不是不靈?不是的。這些疑問是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我有,章嘉大師給我解釋,不是沒有應,有應,你沒有感覺到,什麼原因?你自己有業障。我們的感,譬如我們的波達到佛菩薩那裡,佛菩薩那裡有回應,回應到我這邊來的時候,我有業障,所以自己沒有感受。業障消除了,這個應就非常明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感應的事理也很深,佛給我們說四種。所以學佛、念佛也是消業障,經上說,念一聲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才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古大德常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我們念佛,為什麼消不了業障?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的疑慮沒斷,所以有懷疑、有夾雜,而且也常常間斷,所以佛菩薩的應我們就很難感受得到。明白這個事實真相,然後我們才知道,懺除業障這是很重要的一樁大事情,懺悔業障。怎麼懺悔?還是一句老話,放下,不要再把這些拉雜東西放在心上,心地恢復清淨,業障懺除了。業障不除,你的心怎麼會清淨?宿世今生,業障習氣,宿世是習氣,統統要放下。換句話說,不要再去想了,不但是過去了,已經過去了,記住佛的話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是虛妄,你念它幹什麼?你想它幹什麼?你念它又造業,你想它也造業,身口沒有造業,你意在造業,意業不斷。身口造業有斷的時候,睡覺了,身口不造業了,可是意還在造業,你念頭不斷;換句話說,你還是所謂牽腸掛肚的太多了,你放不下。現在要知道,要想了生死,要想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佛菩薩好,非常羨慕,希望我也能當佛菩薩,那你就得真放下。你當不上佛菩薩是因為你沒放下,放下就當上了。

  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以果覺心究竟方便教導我們,跟一般普通法門不一樣。普通法門是因地心求果地覺,所以它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向上提升的,從十信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是這麼樣升上去的,因心果覺。這個不是,這是果覺,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果覺,果覺心做為我們的因地心,因果不二,所以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的德號就成了阿彌陀佛。它真正的依憑,依靠憑據是什麼?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就憑這個。阿彌陀佛西方淨土從哪裡來的?自性所生、所現的,我們今天用自性來念佛,所以就超越這些層次,四十一個階級不需要了,頓超,就成就了。「全顯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議之威神功德」,我剛才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些理事我們要能真信,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你不相信,他不相信,這是正常現象,要不然怎麼叫難信之法?菩薩難信,聲聞、緣覺難信,有時候凡夫倒是信了,那凡夫能超越聲聞、菩薩嗎?當然超不了。他為什麼能信?過去生中曾經學過這個法門,阿賴耶識裡有淨土的種子,這一生遇到了,把過去生中的種子又翻出來,如果沒有這個因,不可能。無論初學怎麼樣的艱難,學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真信了,那是什麼?阿賴耶的種子翻出來了。如果是久遠劫學習的,阿賴耶識的種子埋得很深。緣殊勝,有善友、有順境來幫助你,你過去宿世的種子一定能現行,這接上了。這一接上,也許在臨終時候一下翻過來,那一接上就行了,臨終十念他往生了。他往生什麼品位?說下下品,很難講,下下品是多數,也有上上品的,少數,這與過去生中修學有關係,絕對不是一生成就的。

  「又一向專念者,古云:上盡形壽,下至十念。上盡形壽者,指從發心念佛之日,終身念佛」,從真正把淨宗搞清楚、搞明白了,完全接受了,這就開始老實念佛,活一天念一天,這叫盡形壽,「直至命終之最後一念,此乃其上者。其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以事繁,未暇多念」,這是講的福德。諸位一定要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福德?念佛是真正福德,你一天到晚佛號不斷,大福德人!為什麼說大福德人?往生極樂世界這個福德還得了嗎?不是大福德你怎麼能往生!一天到晚念這句佛號,把你那個品位是愈念愈高,《十六觀經》裡面所說的,你將來往生那個蓮花愈來愈大。極樂世界樣樣都相同,只有蓮花不相同,為什麼?每一個人念佛的功夫不一樣,蓮花大小不一樣,蓮花光色不一樣。所以極樂世界的人看得很清楚,這個蓮花的人還沒有來,先看到蓮花,在七寶池看蓮花,看這些,哪個人念佛功夫不錯,那個人念佛功夫差一點,他們在那裡都看得清楚。蓮花大、蓮花光色好,肯定他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很快,功夫用得深。

  經上佛告訴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這個世界不錯!這個世界能讓我們快速成就;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緩慢,這個地方快速。西方世界好處就是他壽命長,無量壽,沒有隔陰之迷,一生成就;這個世間波浪太大,頭出頭沒,生生死死,所以苦多樂少。但是要修行,這個地方真的是好修行,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在考驗你的功夫。決定不生煩惱,順境裡面沒有貪戀,要把這個心斷掉,逆境裡頭沒有怨恨;換句話說,在順逆境界裡頭,無論是人事環境、是物質環境,修什麼?修清淨平等,覺不必提,清淨平等自然就覺了。這個與法相宗轉識成智這個道理相應,相宗跟我們講轉識成智,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那是清淨心,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是第七識,不分別了,平等就現前。覺是果上轉的,所以我們要重視修清淨跟平等,就是轉六、七識,六、七轉了,第八跟前五跟著就轉了。我們用什麼方法轉?就用這一句佛號,在順境裡面才有一點點貪心念頭起來,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念頭轉到阿彌陀佛去了;逆境裡面才有一點點怨恨,阿彌陀佛,全把它轉成阿彌陀佛,這個法子妙!所以祖師大德常說「暗合道妙」,沒有看到在轉,其實它真的轉了,這個佛號一句接一句不讓它間斷,聲聲佛號裡面沒有懷疑、沒有夾雜,功夫純。

  下面說,「則於每日行十念法,亦符於一向專念」。這個十念法是祖師大德他們說的,於工作繁忙的時候,事務多,沒有時間去念佛,也沒有時間做早晚課,你就用十念法。早晨起來,洗臉漱口之後,面向佛像,沒有佛像面向西方,盡一口氣為一念,一念不拘多少,一口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盡一口氣叫一念,念十口氣,一生不間斷,也叫一向專念。我住在新加坡的時候,我教同學是另一種十念法,十聲佛號,用這個十念法,時間就更容易去做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念十句,一天九次。早晨起來,洗過臉、漱過口念一次;晚上睡覺之前念一次,這兩次了;每天三餐吃飯的時候,念十聲佛號再吃飯,這就三次,這就五次了;你上午上班,下午上下班,上班工作之前坐在你的辦公桌上念十句再開始,下班的時候,工作完了之後,念十聲佛號再離開你的座位,上午、下午四次,一共九次。念茲在茲,雖然很簡單,時間一分鐘就夠了,非常有效果。為什麼?時時刻刻你都想著佛。用這個做定課,其他做散課,散課是什麼時候想到你什麼時候念;這一天九次,一次十句佛號,用這個做定課,真不浪費時間,不耽誤工作。這個法門實在是非常的方便,這都是符合一向專念。

  「更下則如《觀經》所說惡逆之人,臨欲命終,得聆聖教,至心悔改,十念稱名,亦得往生,故云十念必生也」,這是《觀無量壽經》上講的。十惡五逆這種罪業,這經上講的墮阿鼻地獄,大惡不赦,他在臨終的時候,要是遇到一個念佛人勸他念佛,他真心悔改。能做到真心悔改,那是他過去生中的善根現前,這一生沒修善,十惡五逆,臨終回頭,真正悔改,念阿彌陀佛念十聲斷氣了,也能往生。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說的,這個法門太殊勝了。下面老居士給我們說,「行者應知」,這個行者是念佛人,一定要知道。「一向專念指從初發心念佛,一直到臨終最後一念」,這叫一向專念。「而其關鍵實在最後」,最重要的是在你臨走的那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你才能往生,臨命終時最後的一念是阿彌陀佛。所以助念就很重要,重要在哪裡?助念就是唯恐他最後一念忘掉了,我們用這個方法提醒,讓他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他就決定往生。不管他這一生念佛的功夫怎麼樣,最後一念太重要了。人在最後一念往往沒有把握,煩惱習氣起現行,這個機會就失掉。念佛念一輩子,到最後一念他心裡有牽掛也不行,這些事情我們都是親身看見過的。

  下面舉這個例子,「如上說惡逆之人」,就是十惡五逆這種人,「十聲念佛」,他只念十聲,「第一聲是初念,第十聲則命終」,這也算是「從初發心直至命終均在持名」。這個人的福報太大了,一生作惡,臨終遇到善友,他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本來要墮落阿鼻地獄的,從阿鼻地獄,你看看,把他送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所以他符合一向念佛的宗旨,太殊勝了。這個我們不能不曉得,這個事情是有,很難得、很稀有。所以我們念佛人千萬不要有僥倖的心理,我現在做一點壞事還不要緊,臨終我還有辦法,我還來得及,那你就錯了。起這個念頭那是無比的惡念,要鑽阿彌陀佛本願的漏洞,這個是太可惡了,這是決定不容許的,所以這個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人要老實、要誠懇,不能有一個惡念,有這個惡念就不好了。

  「反之,如有人念佛數十年,或於最後階段,輕視持名而改行他法,或於臨終不欣極樂而戀世間,未能念佛,是則不名一向專念」。這個事情我們也看得很多,真有,不但有,很多。到臨命終的時候,他對於這個世間有留戀,最大的留戀是親情,習氣最重。所以古大德在《飭終須知》裡面告訴我們,就是送往生,送往生這個人快要往生的時候,最好他的家親眷屬、他的兒女,不要讓他看見,為什麼?看見他就動心,這一動心就壞了。所以讓他的佛友,念佛的同修來照顧他,來送他往生。他往生之後,家親眷屬才進來,而且一般斷氣之後八個小時,家親眷屬才可以進來,他神識離開了,怕擾亂他。真正往生,一斷氣就走了,那往生快。有的人憑助念,他斷氣他並沒有走,他靈魂還在身體的附近,這個時候念佛的功德是非常非常之殊勝,讓他聲聲都聽到佛號,最後也跟著佛號走了,這個好。要知道,念佛送往生的很多,許許多多往生真的是要靠助念,所以助念要如法,要是不如法這個麻煩就很大。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疑,這個疑是根本煩惱之ㄧ,根本煩惱有六個,貪瞋痴慢下面就是疑,最後是惡見,惡見就是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合起來叫惡見。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菩薩不能開悟,不能見性,念佛人不能往生,都犯在這個字上。那就不是真信,信心不到位,不是說你沒有信心,百分之百的信心沒有疑,百分之九十九的信心還有一分疑,那一分疑就是嚴重障礙,就障礙你不能成就,你說這個事情麻不麻煩。我們過去聽老師講,很難理解,老師給我們舉例子,他說譬如這個茶杯盛的是醍醐,滿滿一杯醍醐,醍醐是最好的飲料,裡頭有一滴毒藥,就那麼一滴,你這一杯醍醐就全部都變成毒藥了,你喝一口都要死亡。這就是說什麼?你百分之九十九的信心當中有一分是疑,那就是一滴毒藥,就把你九十九分信心破壞掉了。比喻得好!讓我們真正能提高警覺,對經教不能懷疑,對佛菩薩不能懷疑,對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不能懷疑,有一點點懷疑就障礙你的成就。真信,你看經上講真信願,真信切願,這個功德無比的殊勝。

  「因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這是念公為我們解釋念佛為什麼有這麼殊勝的功德。能念是覺心,所念的是果佛,因果相應。覺心不迷是實相,果佛也是實相,所以它功德不可思議。念佛人臨終,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念佛都往生,從阿鼻地獄他就成佛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到極樂世界去做阿惟越致菩薩,皆是實相。「《彌陀要解》云: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皆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這樁事情,佛菩薩、祖師大德跟我們講透了,光,遍照十方,代表空間;壽,過去現在未來,代表時間,我們現在講時空。橫豎交徹,橫是空間,豎是時間,時空都是無量無盡沒有邊際的,這是法界體,這是自性圓滿的功德,《華嚴經》上講的體相用。舉此體作彌陀身,法性身,西方淨土是法性土,沒有離開自性。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法性的名號,所以這個名號就是一切眾生本覺理性、自性本具的德號,用這個名號深深把我們自性喚回來。

  密教裡面講三密相應,淨宗也要講三密相應,這一句名號跟密宗的咒沒有兩樣,它是梵語,阿彌陀佛,音譯過來的,就是自性,所以你要懂得這個意思。阿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的意思,佛是覺的意思。你想到覺,你一定就會想到覺正淨,我們經題上覺;正是什麼?正是平等,平等才正;上面是清淨,覺正淨,清淨是淨,平等是正,覺。無量覺,無量的平等清淨,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自自然然所有一切染污都沒有了,你就回歸到覺正淨,回歸到清淨平等淨了,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眾生就成佛了,這叫做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怎麼個相應法?我們從這個地方才得到消息,也就是我們常常提醒同學的,怎麼相應?念念與清淨平等覺相應,因上相應,果上就相應。因上是始、是生;果上是本、是佛。果上是什麼?大乘無量壽莊嚴,就相應了。有因一定有果,所以我們從經題,你看看後半部跟前半部,你從這裡一看,始本不二,生佛不二,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樣殊勝法門到哪去找!除淨宗之外找不到,無比的稀有難逢殊勝,所以我們要珍惜,要真幹。

  在這裡順便跟大家報告一點信息,我今天晚上的飛機到澳洲,明天一號到達,一號上山,不能講經,後天二號我們就開始接著講。我們的網路統統能收看得到,雖然離開二十幾天,我們講經在一起學習不中斷。好,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