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九十五集)  2010/8/4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39-009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零七面,最後三個字看起:

  「又本經中第三十二品下,彌勒當機。」佛說這部經總共四十八品,前面三十一品,阿難尊者當機,末後三十二品到四十八品,彌勒菩薩當機,這也是稀有、殊勝的緣分。當機是代表適合哪一類的根機來修學這個法門,彌勒當機,這個意思很深,因為在世尊末法時期,現在社會上就有很多謠傳,說彌勒菩薩已經成佛,要到這個世間來度化眾生。這是妖言惑眾,根本沒這回事情,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彌勒菩薩什麼時候到我們世間來成佛?前面我們讀過,四千年之後,這個四千年是兜率天的四千年,不是我們人間四千年。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兜率天的壽命是四千年,兜率天跟我們這個世間時差很大,現在講時差,他那邊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如果說我們世間人,人的壽命很長,活到一百歲,假如兜率天也是一天二十四小時,用兜率天的時間來算,那才活了多少鐘點?六個小時。他六個小時,我們這裡一百年,這時差很大。換算成我們地球這個時間,是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五十七億!時間還長咧,很長很長。這個世間要是沒有佛出世就非常可憐,五十七億六千萬年,我算錯了。可是佛菩薩非常慈悲,在沒有佛出世,現在雖然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了,但是他的影響力,就是他老人家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按照中國古來祖師大德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老人家入滅是周穆王五十三年。如果照這個計算,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應該是三千零三十七年,跟外國人算法不一樣,外國人算法是二千五百多年,相差六百年。這個事情咱們不必去考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無關緊要,最重要的是明理,我們念佛,我們求一心不亂重要。

  所以,佛雖然不在世了,經典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經典所在之處就是如來法身所在之處。佛是用經教度眾生,其他的那屬於紀念,譬如佛的舍利、佛的指骨,這都是一種紀念。你看得再多,拜它拜得再多,你也開不了悟,你也成不了佛。我們想開悟、想成佛,還是要依照經典的教誨認真來修行。這是正法,這不是迷信,這個道理要懂。彌勒當機這個意思就是說,末法時期,彌勒菩薩教我們什麼法門?教我們念佛,教我們求生彌陀淨土,不是彌勒淨土。這個意思要懂,如果不懂這個意思,這個經後面,三十二品以後彌勒當機就沒意義了。所以我們要懂得,要能體會得到佛表法的意思。不但彌勒菩薩現在教我們要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彌勒菩薩將來,也就是說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之後,他到這個世間來成佛,還是會講這部經,還是宣揚淨土,勸導大家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表法才圓滿,要不然他表法有什麼意思?看經像這些地方要細心,不可以粗枝大葉看過去。所以這個地方特別提醒我們。

  再看,「第四十六品,佛咐囑彌勒大士曰: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這就是指這部經,「一切諸佛之所稱讚」,在這裡我們看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讚歎釋迦牟尼佛宣揚這個法門,勸導大眾念佛求生淨土,「咐囑汝等作大守護,當令是法久住不滅」,這是釋迦牟尼佛囑咐,也就是交代彌勒菩薩,你要護持這個法門,要叫這個法門久住世間,久住不滅。「彌勒承佛咐囑,宏持是經」,宏是宏揚,持是依教奉行,彌勒菩薩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是故大士,不但當來龍華會上必說此經」,他是接受釋迦牟尼佛囑咐的,龍華三會怎麼能不講這個經?釋迦牟尼佛對於這部經是多次宣說,我們就能想像得到,將來彌勒菩薩出現於世,他只有三會,不像世尊,世尊是三百多會,他只有三會。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每一會都會講這部經,都會宣揚這個法門,才不辜負釋迦牟尼佛的付託。這個法門多麼重要。「直是盡未來際亦必常說不絕」,這一句是黃念祖老居士他的看法,我們同意。為什麼?因為只有這個法門,能令上中下一切根性的人一生圓滿成就。一生圓滿成就只有這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能夠叫你一生成就。所以,我們遇到這個法門多幸運,多難得!開經偈上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我們遇到了。這些說話的人不容易,他要不是真正過來人,這個話他說不出來。今天我們有緣聽到了,那就應當把握稀有難逢的因緣,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那真的是要依教奉行,決定要把握這個機會,不可以錯過,這就對了。彌勒菩薩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介紹「賢劫」,因為經文裡面講,「及賢劫一切菩薩」。劫是佛法裡面對於時間的一個名稱,很長的一個時間,此地這個劫是講的大劫,劫有三種,小劫、中劫、大劫。小劫有很多種的講法,佛在經上通常告訴我們,有好幾種說法,常說的就是人的壽命。人壽最短的時候是十歲,這是講這個世間的居民平均年齡。大概現在這個世界平均年齡是七十歲,古人常講「人生七十古來稀」,釋迦牟尼佛出世那個時代,平均年齡是一百歲。人壽在十歲的時候,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到頂點了,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又減到十歲,這樣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賢劫是現前這個大劫的名稱,我們現在在這個大劫當中,這個大劫有四個中劫,中劫是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每一個中劫是二十個小劫,時間是這麼算法的。現在是住劫,成住壞空,現在我們在住劫,「名為賢劫」。

  「在此大劫中,有千佛出世。」為什麼叫賢?這一個大劫裡面有一千尊佛出現在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下面第五就是彌勒菩薩,到這個世間來作佛,這是第五尊佛。要曉得,釋迦牟尼佛法運終了之後,還要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沒有佛的時間,沒有聖人教誨,眾生的習性就很難自拔,那是苦不堪言。佛菩薩慈悲,在這個空檔當中,地藏菩薩發願住世,接受諸佛如來的付託,代表佛度化眾生。那我們想一想,在這麼長的時間當中,佛出現真叫曇花一現,出現的時間太短了。慈悲到極處,地藏菩薩,地藏法會的殊勝,比無量壽殊勝、比法華會殊勝、比華嚴會殊勝。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講《地藏菩薩本願經》,什麼人來參加法會?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你說這還得了嗎?我們在其他經典裡面看到,世尊開這個法會的時候,哪些人參加?十方菩薩來參加,聲聞來參加,天人來參加,沒有看到諸佛如來都來參加。為什麼?地藏菩薩發心是真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無量劫來,不知道有多少諸佛如來,過去都是地藏菩薩的學生、地藏菩薩的信徒,你看他們都成佛了,地藏還在菩薩位中,還在苦難的世界裡頭幫助這一切眾生。

  地藏代表的是孝親尊師,我們淨業三福前面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世出世間一切善的根、一切善的本,菩薩代表這個法門。所以,我們見到菩薩形像、聽到菩薩的名號,就要想起孝親尊師。如果人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那其他的別談,修得再好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他跟性德相違背。因此,在中國古代,國家選拔人才,這些人多半將來都要從政,先決的條件就是孝,這個人能夠孝親,他一定能愛民,一定能夠忠於國家、愛護人民;第二個條件,廉潔,孝廉,廉就不貪污。從漢武帝制定這個制度,「舉孝廉」,舉是選舉,哪個地方小朋友有孝子、廉潔的,地方官員就要好好照顧他。是真的,果然不錯,就要把他選拔出來,國家栽培他。這個制度一直到滿清政府亡國都還在實行,只有清朝亡國之後,民國成立了,這個制度就沒有了。這個制度好!你看多少朝代改朝換代,這樣一個制度永遠保持下來,沒有一個朝代不重視這個問題,沒有一個朝代敢把這個制度廢止。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制度。

  賢劫,一千尊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悲華經五》曰」,這個五是第五卷,裡面有這樣一段話,「此佛世界」,此佛是指釋迦牟尼佛,現在住的這個世界,「當名娑婆,時有大劫,名曰賢善。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現於世」,有這麼一段話。說明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將來出現這個世間,這個世界都叫做娑婆,這個大劫都叫做賢劫,賢善。娑婆是世界的名稱,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這個名詞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界名,又作沙訶,娑訶樓陀」,這個都是梵文,音譯稍微有一點不同,這個音大致上還是可以。新譯為「索訶」,新跟舊是以玄奘大師作分界線,玄奘大師以前翻譯的都稱為舊譯,前面講的幾個名稱都是舊譯,玄奘大師把它翻成索訶,比較跟梵音接近,這是新譯。我們學經教,因為玄奘大師以前翻譯的經不少,所以新舊譯意思我們都要能懂得一點,不至於產生誤會。娑婆什麼意思?「堪忍之義,因而譯曰忍土。」堪忍,你真能忍受,這個世界很苦,這個地方的居民能夠忍受得了,所以稱之為索訶。因此,也把它翻作忍土,土是這塊土地,這塊土地的眾生真能夠忍受許多的苦難。苦難從哪裡來的?我們知道,這在《華嚴》裡面講得很清楚,苦難是我們迷惑了自性,隨順習性,習性不善,造作種種不善的業,所感得的果報。因果報應很現實,到處都是,隨時都有發生,只要我們心裡冷靜細心去觀察,你就知道這個事情叫絲毫不爽,善有善果,惡有惡報。

  為什麼阿彌陀佛居住的地方叫做極樂世界,我們這裡叫做娑婆世界?極樂跟娑婆有什麼差別?說個老實話,是平等的,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可是,釋迦牟尼佛在《往生經》裡面跟我們介紹極樂世界,那一邊世界真好,沒有聽說極樂世界有不善的人,沒有聽說極樂世界有不善的言行,也沒有聽說極樂世界有什麼災難,水災、風災、地震,沒聽說過。什麼原因?佛也慈悲為我們說明了,那個世界皆是諸上善人居住一處,我們就明白了。極樂世界是個新的世界,好像我們這個世間一個新的社區,剛剛開發的;娑婆世界是很古老的一個地區,世世代代累積的一些業障習氣沒斷。新社區就好辦了,裡面有沒有居民?沒有,新社區沒有舊的居民,都是阿彌陀佛以本願威神,所謂接引十方世界的人來到極樂世界去,所以它是新社區。

  到他那裡去得有條件,條件是什麼?條件就是十善。阿彌陀佛告訴我們,皆是上善之人俱會一處,那我們就想到,我們必須要修上品十善,才能去得了。每天念佛念得很好,一天念個十萬聲佛號,臨終能不能去?要看你的心地善不善。十萬聲佛號沒錯,功夫是有了,如果你是修十善,上品十善,馬上就批准了,可以移民到極樂世界。一天十萬聲佛號,心地不善,還有貪瞋痴慢、還有自私自利,這個人去不了。為什麼?念佛功夫夠了,及格了,打五十分,另外分數不夠,去不了。所以要記住,上品十善。這個要真幹,不真幹不行!現在這上品十善怎麼修?我們就這些年來特別提倡儒釋道的三個根,那就是上品十善,所以不能疏忽。《弟子規》都沒有落實,極樂世界去不了,《感應篇》不能落實,極樂世界去不了;《感應篇》跟《弟子規》這兩樣東西都落實了,上品十善就差不多了,我相信肯定可以做到。經上佛講的這些話不能不注意,不能疏忽,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我們這一生具足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穩穩當當取極樂世界。這跟現在移民是同樣的一個道理,我具備這個條件,我可以移民到極樂世界去。

  這個世間修行非常困難,最大的困難是壽命太短,就是說我們修學時間不夠,還沒成功,壽命到了。來生到人道、得人身繼續再幹,至少中斷二十年,這一個死生二十年,把前世所修的東西幾乎都忘得乾乾淨淨。這一生來接著幹是快一點,總不如有足夠的壽命在一生當中就圓滿成就。這個事情到極樂世界就解決了,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無量壽,極樂世界人人都是無量壽。所以叫一生圓滿成就,他有時間。就憑這一點,我們真明白、真清楚了,非去不可。佛教導我們,這個世間不能帶到極樂世界去的全放下,能帶到極樂世界去的要好好學習、修行,這帶得走的,這不能不知道。什麼東西帶得走?戒定慧帶得走,禪定、般若帶得走,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帶得走,這能帶走。世間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帶不走,帶不走的要真的把它放下,一絲毫留戀都沒有,帶得走的要認真學習。

  學佛,終極的目標是希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真的是回歸自性。我們只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肯定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怎麼叫一生?往生極樂世界是一生。要知道,往生是活著往生的,不是死了往生,這個諸位同學一定要清楚。所以往生不死,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並沒有斷氣,你還是活人,你看到佛來接引,跟佛去了,跟家人再見,打個招呼再見,就走了。身體不要了,丟了,身體帶不去,這是很骯髒的東西,極樂世界是清淨世界,沒有這種骯髒東西,這是一切的染污根源,要把它丟掉。所以到極樂世界是活著去的,沒死,活著去的。去到極樂世界,那個地方是化生,不是胎生,極樂世界是化生,沒有生老病死苦。而且這個體質,佛給我們介紹的,紫磨真金色身、金剛不壞身。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跟佛一樣,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你真的要是看到了,真清楚,搞明白了,你能不去嗎?你在這個世間還有什麼留戀的?絲毫留戀都沒有了,一心嚮往。一心嚮往,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說,這一個念頭就是發無上菩提心,講得好!換句話說,你往生的條件完全具足了。所以這是兩個世界的比較,我們對這個要很重視。

  「法華文句二曰」,《法華經文句》,文句是註解,智者大師作的,這裡面對娑婆有解釋,「娑婆此翻忍,其土眾生安於十惡,不肯出離」,這是我們現在的環境,「從人名土,故稱為忍」。真的,我們這個世界上人,真的是安於十惡,十惡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貪婪、瞋恚、愚痴,你看看。這十種是罪業,造作這十種業,果報都在三途,餓鬼、地獄、畜生,果報在這裡。不肯出離,他多苦!所以他能夠忍受,在梵語就稱之為娑婆。「《悲華經》云,云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亦名雜會,九道共居故。」這個世間,雜會就是雜居,人民素質很複雜。也講到這個裡面眾生,他能夠忍受貪瞋痴慢,貪瞋痴叫三毒。「及諸煩惱」,煩惱最重的,傲慢、懷疑,這個懷疑不是普通的懷疑,對聖賢教誨的懷疑,現在我們還得加一句,對祖宗傳統的懷疑,這都叫煩惱。所以稱為忍土。雜會的意思底下說得很清楚,「九道共居」。怎麼會有九道?通常我們只說六道,要開成九道也能講得通,天道裡面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有無色界天,就三道,一就變成三;地獄裡面有無間地獄,有八寒、八熱,那一也變成三。所以這是確實是非常複雜,因為居住在這個世間,這個世界的人人心不善,造業不同,果報也不一樣。這一段是解釋為什麼這個世界叫娑婆。

  下面「《法華玄贊》」裡面說,「梵云索訶,此云堪忍,諸菩薩等行利樂時,多諸怨嫉眾苦逼惱,堪耐勞倦而忍受故,因以為名。娑婆者訛也」。這個意思跟前面不一樣,前面是說這個世界的住眾、居民,他們能夠忍受這個世間的苦難,那叫自作自受。《法華玄義》裡面講的這一段是講諸佛菩薩,這個世間眾生雖然苦,他有感,有人要求佛菩薩,在受苦受難的時候求佛菩薩保佑、求佛菩薩來救我們。眾生動這個念頭,這個信息佛菩薩立刻就收到,他來不來?來,他來幫助我們,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來在這裡度我們眾生,狀況怎麼樣?跟我們一樣受苦,可能比我們受的苦更多。這是講佛菩薩應化到世間來度眾生很苦,不好度!說這個意思。你看,「諸菩薩等」,這個等是什麼?有阿羅漢、有辟支佛,還有諸天,天人慈悲也到這個世間來幫助苦難眾生,他來「行利樂時」,就是利樂眾生,來幫助眾生、來救苦救難。可是怎麼樣?「多諸怨嫉眾苦逼惱」,菩薩到這裡好心來救眾生,可是還有很多人埋怨他,還有很多人嫉妒他,還有很多人給他種種煩惱。這個現象現在看得很清楚,相信的人求佛菩薩,不信的人侮辱他迷信,盡量想方法排斥他、障礙他,度眾生很苦。但是這些菩薩能夠忍耐,「堪耐勞倦」,這是勞苦,「而忍受故」,菩薩在這裡修忍辱波羅蜜,什麼都要忍,「因以為名」。你看看居民苦,佛菩薩到這裡度眾生也苦,這叫堪忍世界,因以為名。「娑婆者訛也」,娑婆是古時候翻這個音,應該是索訶,這個音比較跟原音差別大一點。「《西域記》一曰」,《西域記》是玄奘大師作的,他到印度取經十幾年,一路上的見聞,他寫了一本書叫《西域記》,「索訶世界三千大千國土,為一佛化攝也」,這是講釋迦牟尼佛,這一尊佛他教化的一個區域。「舊曰娑婆」,以前翻成娑婆,「又曰沙訶,皆訛」,這個音都不正確,所以他翻成索訶。這是把「當名娑婆」做個簡單的說明。

  「時有大劫」,時是現在這個時候,這一段時間,這個大劫叫賢劫,「名曰賢善」。在這個大劫當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現於世」,這個成就大悲是特別說明菩薩在這個世界示現成佛教化眾生,是這個意思。「據《佛祖統記》」,《佛祖統記》是佛門的一本書,可以說是佛家的歷史,這個幾尊佛就名字寫出來,「第一佛名拘留孫佛,次為拘那含牟尼佛,三為迦葉佛」,第四就是現在,「即為今之釋迦牟尼佛,此後有彌勒」,這就是第五尊佛,下面「等」,後面還有「九百九十六佛相繼出世」。這就是簡略介紹賢劫千佛,都在這個大劫當中陸陸續續出現於世間。「今此會中,彌勒與其他賢劫中成佛之九百九十五大士皆來集會」,釋迦牟尼佛在靈山,這個經是在靈山說的,跟《法華經》同一個處所,在這個地方講經。彌勒菩薩跟賢劫將來在這個世間成佛的九百九十五位大菩薩,他們都來了,都參加這個法會。「聽佛說法,故知賢劫中未來一切諸佛皆必同宣此經。」這是念公做如是的看法,做如是的理解,我們看到賢劫千佛都參與這個法會,將來他們成佛,怎麼能不講這個經?怎麼能夠不宣揚這個法門?

  下面念公有個簡單的說明,「另說,賢劫共一千零五佛」,那就是彌勒菩薩不算,這是另外一種說法,彌勒菩薩以後還有千佛出世,就是「彌勒以下一千零一人」,現在沒成佛,現在他們是菩薩的身分,「非所常見,故不詳錄」,這就不多說了,把它省略掉。「以上第一品,以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為本經證信。經中大比丘眾萬二千人,超越餘經,同於《法華》」。這個表法我們特別要留意,說明這個經的重要性。你看佛說一切經,通常比丘眾的人數都是一千二百五十人,唯獨《法華經》一萬二千人,這個經也是一萬二千人,這就是說這個法會跟法華是平等的。過去,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可以分為三類,小乘、大乘、一乘,分這三類。小乘是講聲聞、緣覺,用現在講是念這個學位的,大乘是菩薩,一乘是成佛的。成佛的經,古來祖師大德一般肯定的三部,成佛的經只有三部,《華嚴》《法華》《梵網》。《梵網經》沒有完全傳到中國來,傳到中國來只有一品,就是「菩薩戒品」,就這一品經,「菩薩心地戒品」。這部經分量也很大,沒傳來。在中國只有《華嚴》《法華》,而祖師大德把這部經判成《華嚴》《法華》之上,為什麼?《華嚴》《法華》到末後都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講得通,在理上講得通。換句話說,《華嚴》《法華》是一乘經,一生成佛,這部經也是一生成佛。

  後頭說,「又普賢最為上首,同於《華嚴經》,亦表本經之同於上之圓教二經也」,這是圓教一乘,這兩部經,這個經跟它們等同,沒有差別。所以在前清,彭際清居士稱這部經為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你看看這個意思。這些祖師大德給我們的提示,我們要特別留意。這部經在整個佛教裡,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弘傳當中,它佔什麼樣的地位?可以說這部經是至高無上,不但等同《華嚴》《法華》,實際上它在《華嚴》《法華》之上。《華嚴經》到最後的圓滿,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真正達到究竟圓滿,這個我們不能不知。我們要是依《華嚴》《法華》來修行,這一生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那要修定,法華三昧不容易成就,《華嚴經》的法界觀也不是一般人能夠觀成的。你看這部經典的方法,四十八願裡面告訴我們,臨命終時,十念必生。所以善導大師讚歎,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我們遇到了,多麼幸運!縱然我們這一生當中,學佛也好,沒學佛也好,過去、今生造了不少罪業,能往生嗎?能。只要你從聽聞這個法門之後,下定決心回頭是岸,我不再作惡了,我真正一心修學十善,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就行了。過去造作十惡、五逆罪都行,都能往生,這還得了嗎?真的是回頭是岸。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一定要珍惜無比殊勝的緣分。

  第一品我們就學到此地,下面我們接著看第二品,「德遵普賢第二」。我們看黃念祖前面有個引言,「第二品是上品聖眾之補充」。六種成就,眾成就只說出家的菩薩,在家菩薩沒說,下面要把它補出來。「本品之首,於菩薩眾中,拈出上首之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十六位大菩薩都是等覺菩薩,全是在家菩薩。「品末」,第四十八品最末的,「復標餘之三眾及諸天大眾,以補足上品」,就是前面這一品,「六成就中之眾成就」,這在此地做個說明。「尤應著眼」,這是講特別要留意的,「本品名德遵普賢」,這個科題意思非常重要,「蓋表與會之無量無邊諸大菩薩,咸共遵修普賢之德」。你說這個經還得了嗎?咸共遵修普賢之德在哪裡?《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的諸佛菩薩統統是修普賢之德,普賢之德是十大願王,一生圓滿成就。這個經不例外。「普賢之德,實亦無量」,實實在在跟你講,無量無邊,「而其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則為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也,是為本品之綱」。這一品經的總綱領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普賢的願、普賢的德真的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黃老說得好,心要,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就是十大願王。所以十大願王我們要學,能學多少就學多少,對自己決定有好處。

  頭一個要學的,「禮敬諸佛」,對待任何人要禮敬。為什麼?一切眾生是未來佛,怎麼可以不禮敬?我們拜佛,要拜三世十方諸佛,三世,過去世、現在世,經上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了,未來世,佛說了,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我們對一個人不恭敬,對一個小動物不恭敬,就是對未來佛不恭敬。從這裡能看到普賢菩薩的大德、大願。不但對一切有情眾生,我們要有真誠的敬意、要有圓滿的禮敬,《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我們只說動物是有情的,那無情呢?植物、礦物、山河大地,無情。無情眾生同圓種智,這個話不可思議,也就是說這些無情眾生也要成佛。現在我們明白了,以前這句話解不開,多少年我們都被這句經文困惑,怎麼講法?我親近很多大德,請教他這句話都說不清楚。講得比較好一點的,我們有情眾生成佛了,山河大地也都成就了,這講法沒講錯,但是不能叫我們心服口服。一直到我們學習《華嚴》,學習賢首國師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才恍然大悟,這講到宇宙的源起,講清楚了、講明白了。沒有讀這些經論之前,經上是講得很清楚、講明白,我們的根性不行,粗心大意,體會不到。經上常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又說,「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唯識經論上說的,我們也會說,總是講不清楚,對這些經文始終是模糊不清。在《華嚴》、在《還源觀》上才搞明白,才曉得什麼?原來所有物質現象,裡面都有精神的現象,心跟物不能分開,永遠分不開的,一微塵裡面有圓滿的信息,當然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了解這個事情真相,不但對人有恭敬心,對一塊石頭、對一粒塵沙都具足恭敬心,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你才能做到,你才能做得圓滿。我對一切人恭敬,對天地鬼神恭敬,我對泥沙、對這些自然現象沒有恭敬心,你的禮敬諸佛還欠缺一大塊,自己不知道。禮敬這個範圍那麼大,其他九條每一條它的範圍都是遍法界虛空界,這是我們修學大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能不知道。知道,真幹,將來往生品位高,大幅度的把自己品位提升了。

  現在我們看經文,這一段經文十六正士,是補足前面菩薩眾的。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

  這是把十六位上首菩薩的德號介紹出來了,這十六個人。表法意思很深,特別的含義,前面出家的菩薩只說了三位,在家的菩薩說了十六位,這什麼意思?我們要清楚。這個法門特別是在家同學修的,說這個意思,最適合於在家修行。這十六個菩薩,他們的地位跟文殊、普賢、彌勒是平等的,等覺菩薩,在家能成就,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看老居士的註解。「正士者」,這是先解釋什麼叫正士,「《度世經》曰:開士、大士、聖士、力士、正士等,皆菩薩之異稱」。佛經裡面有這麼多稱呼,你看到的全是菩薩的別號。《度世經》裡面說,開士,開是開悟,不是普通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人稱之為開士,菩薩,法身菩薩。大士,你看我們稱觀音大士、普賢大士,也就是梵語裡面稱摩訶薩,大菩薩,都是法身菩薩的稱號。聖士,這聖人,不是凡人,這個聖是大聖,不是小聖,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算是小聖,這是大聖。力士,密宗裡常用,像金剛力士,密宗上常用。正士,正是無上正等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稱正士。法身菩薩皆是無上正等正覺,只差一點,無明習氣還在,有厚薄不同,所以他還有四十一個階級。他們對於一切境緣,確實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這個我們都要曉得。

  下面我們再看。「《甄解》云」,這前面跟諸位介紹過,這是日本祖師大德的註解,「正謂正道,士謂士夫」,這是士大夫,「在家之稱。此等大士,外現凡形,內深達正道故,居家名為正士」。這是在家菩薩,我們中國,在家修行稱為居士,居士是居家修道,稱為居士。這些名稱,大概大士對法身菩薩稱得多,對在家菩薩,開士、正士也用得很多,常常可以看見。「外現凡形」,凡形就是在家的身分,實際上「深達正道」,達是通達,不是淺嘗,他深達,深的意思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唐朝六祖在世的時候,他的會下,明心見性的人有四十三位,裡面有在家居士,證得法身菩薩的果位。

  「又《會疏》曰:十六正士者,《文殊師利嚴淨經》言」,這是一部經的名稱,叫《文殊師利嚴淨經》,這個經上說,「菩薩八萬四千及十六正士」。可見得這十六個人,在世尊講經教學當中常常舉他們為例子、為榜樣、為模範。「則明知正士之名,云居家菩薩」,這說明這十六位都是在家的大菩薩,不是普通人。「正謂正道,士謂居士」,黃老居士這樣說,我們就更容易懂得了。「此等大士,雖葆光和塵」,我們中國也有個跟這個性質完全相同的成語,叫「和光同塵」,和光同塵跟這句話意思完全相同。「久出於邪道,深達於正法,故云正士也」,這古大德為我們解釋這個名詞。「準上可知,正士者,即在家菩薩」,這做個總結,上面十六位全是在家菩薩。「又十六者,密宗以十六數,表圓滿無盡」,所以這十六個人,十六這個數字也是表法,用他們來代表圓滿的在家眾。「《出生義》云」,《出生義》是一本書的名稱,這是論,我們也可以說在這篇論文裡面又說,「厥有河沙塵海數量,舉十六位焉,亦塵沙之數不出於此矣」。這都是說明十六是表法的,我們不可以把它看作數目字,看成表法,意思就更圓滿。為什麼?在這個大會當中,在家學佛證得明心見性的人肯定不止十六個,所以十六是表圓滿,這個意思好,把所有在家眾修行達到這個層次的統統包括到了。

  下面一位一位的介紹,先介紹賢護。「賢護等十六正士,常見經論」,佛在講經教學常常舉他們做例子。「《勝思惟梵天經》及《思益經》,列十六名。《智度論》標十六,但僅列六名」,標了十六,它列名只列了六個人。「論曰」,這個論是《大智度論》,「善守」,善守就是賢護,賢善護守,是這個意思,「等十六菩薩是居家菩薩。下列五名,茲不俱引」,這省略掉了,證明這些人都是世尊所說的在家學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大菩薩。「《思益經》云:若眾生聞名者,畢竟得三菩提,故云善守」,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可見得這些菩薩的智慧、神通、道力,能令一切眾生聽到他們的名號,都能夠得三菩提。所以他的名號,法名的德號稱為賢護,善守就是賢護的意思。「又《大方等大集賢護經》」,這是世尊特別為大家介紹賢護正士,把他做為一堂課來學習,這裡面說,「王舍大城有優婆塞,名曰賢護,為眾上首」,居士眾裡面的上首。「又《大寶積經賢護長者會》」,寶積是世尊三百餘會當中的一會,這一會規模很大,這一會當中佛說了很多經典,說了幾十部。這是個大的法會,時間也很長,在這一會裡面,寶積會裡也說了《無量壽經》。「佛說賢護長者眾樂事」,這個樂是愛好、快樂的事情,「其受於快樂果報,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復人間」。這個是有因必有果,佛法確實給人帶來真實的受用。

  我學佛,當年,因為年輕的時候在學校念書,受老師的影響,老師偶爾也給我們談到宗教,都說宗教是迷信,所以我們對這個誤會就很深,不願意接觸宗教,都認為這是迷信。我學佛的因緣是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老師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我很好奇,問老師說宗教是迷信,佛教是泛神教、是多神教,是迷信當中最迷信的,它怎麼會有哲學?老師告訴我,他說:你年輕你不知道,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學哲學,從來沒有聽說過釋迦牟尼佛是哲學家。又告訴我,「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經上講的,賢護菩薩學佛得到法喜充滿,換句話說,得到世間最高的享受。這個話跟我當年方老師教給我的是同一個意趣,我讀這句話感觸就很深。這最高的享受得到了嗎?我學了五十九年,明年就一甲子,就六十年了,真得到了,天天得到,無比的歡喜,證實了古大德的一句話,「世味哪有法味濃」!世味是人間天上,要跟法味相比,那無法相比的。

  人間天上是什麼?是講的人間的富貴。我們中國人講的五福,「富」是擁有財富,「貴」是崇高的地位,在古代這是爵位,帝王公侯,這爵位,那屬於貴。還有三個,多男女,就是多子孫,「多子多孫」。「好德好善」,不能沒有這一條,沒有這一條,縱然過去生中修的大富大貴,他很快就享盡,享盡的時候他就敗了,富貴享盡了。他要是好善好德,你看享富貴又修富貴,那他的福報就享不盡,生生世世綿綿不絕。最後一條,走的時候走得好,「善終」,中國人講善終,走的時候頭腦清楚,明明白白,沒有痛苦。這樣的人離開世間,他來生不是到人間享受富貴,比這一生更高,那就他到天上去了,享天福去了。這叫五福。五福裡最重要是最後這一條,因為什麼?它決定你來生果報。如果走得不好,現在我們常常看到的老人痴呆症,這個很麻煩,這個不是好事情。老人痴呆症,我們念佛助念他都得不到,這個利益他得不到,他決定隨業流轉。如果這個人一生積德、行善,我們相信他年老不可能得這種病,為什麼?他有福報,他有這些善行、善德保護他。我們學佛更要注意這一點,學佛臨走的時候如果是痴呆症的話,也是隨業受報;不要說是你修學,修禪、修密,到那個時候完全用不上力,就是念佛也沒有辦法。

  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知道這個真相,就知道現在我們在健康的時候我們應該要修什麼,怎麼個修法。這是這些年來我們常常講的,儒釋道的三個根,這個東西不能忽略,不能不認真學習。你真正想累積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樣,不能把福德當作功德,你行好、幫助別人,那是福德。你看看,達摩祖師當年到中國來,梁武帝接見他,梁武帝是中國佛教史上可以說是最大的一位護法,對於護持佛法真的是盡心盡力。他以帝王的身分,為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座道場,寺院庵堂,護持出家人幾十萬人,照顧他們。他自己很得意,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了,他們見了面,梁武帝就誇耀自己替佛門做這麼多好事,向他請教,實際上是誇耀:我在佛門做這麼多好事,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回他一句話:並無功德。梁武帝聽了這句話就受不了,很不高興,把他趕走了,送都不送他。達摩祖師講的話沒錯,他是個老實人。如果讚歎他幾句,很大很大,那他就很高興,就護持他,這麼就鬧翻了。這說明梁武帝做的這些事情是什麼?福德,不是功德。功德是什麼?功德是修行。持戒有功,有功夫了,得什麼?得定,得定是德;修定有功,開智慧了,因定開慧,開智慧是德。所以這個東西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與你修布施供養不相干,布施供養是修福,這個一定要知道。如果,當年梁武帝要問:我的福德大不大?那一定達摩豎大拇指:很大很大,你的福德太大了!

  福德跟功德不一樣,福德果報在三善道,功德不是的,功德是超越六道輪迴,成佛作祖,那是功德。功德跟福德一定要分清楚,要搞明白。我們常常看到寺廟裡,裝錢的箱子讓人家去放錢進去,都寫個「功德箱」,錯誤了,那哪有功德?懂得的人他寫的叫「福田箱」。那個對,你是來種福的,福田,那個沒有功德,你在寺廟裡布施再多,沒功德,福德。這個一定要搞清楚,不能夠搞錯。我們學佛,要福慧雙修,功德、福德都應該要修,你只修功德不修福德,沒福!佛經上有個故事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那是功德,但是沒有福報,到外面去托缽沒人供養他,沒福!反過來,「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古時候交通工具沒有車輛,在印度、南洋都是用象來代替,國王出去坐在象的背上。這個象過去是修行人,修福不修慧,這一生投胎墮到畜生道,是國王騎的個座騎,滿身掛的瓔珞,叫「大象掛瓔珞」。這是佛在經上常常舉這個例子,用意很深,我們要能體會到,福慧雙修。

  佛並不禁止我們修福,就是修慧比修福重要,主修要修慧,就是要修功德;助修,幫助、附帶的,要修福,福慧雙修。無論在家出家都要懂這個道理,為什麼?既然遇到佛法,佛法的殊勝就是它給你機會,在這一生當中可以圓成佛道,可以永脫輪迴,這個事太稀有了。輪迴不容易出去,掉到這個坑裡面,只有遇到佛法,你就遇到機會可以超越輪迴。尤其遇到淨土,遇到淨土要真正肯幹,沒有一個不成功的,這是真正解脫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個身體,就是說在這次六道輪迴裡頭,我這一生是最後身,來生不搞輪迴了,這個重要!你想想看還有比這個事情更重要的嗎?這一生不能往生,那就肯定再繼續搞輪迴。輪迴苦,我們不知道,我們要知道就害怕了。六道輪迴裡面,肯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暫,你出不了六道輪迴,肯定在惡道時間長。這是我們不難體會到的,你看看我們生活環境,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你起幾個念頭是戒定慧?你起幾個念頭是貪瞋痴?你比較一下就曉得,如果起貪瞋痴的時間比戒定慧的時間要多、時間要長,那就三惡道去了,貪心餓鬼道,瞋恚地獄道,愚痴畜生道。所以,你要是冷靜去反省一下,很可怕!我這一天當中,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動的什麼念頭、說的什麼話、幹的什麼事,你就完全明白了,不用問人,自己來生往哪裡去還不知道嗎?所以,要想往生,就抓住這句佛號,天天讀經,至少念一部《無量壽經》,念一部經,佛號愈多愈好。佛號肯定要比胡思亂想的時間長,你才會有把握;如果敵不過,那個往生還有問號,不確定。誦經、念佛這是真實功德,修善積德好事情,福慧雙修,這樣就對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