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九二集)  2011/7/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9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一十面,倒數第七行從第二句看起:

  「今極樂諸菩薩,具文殊大士之智德,了了見自性,故為最勝福田,堪受一切人天之供養。」這段經文講到福田,人活在這個世間不能沒有福報,福報從哪裡來的?是從修來的。為什麼可以修來?因為它的因是性德,自性裡頭本來有,迷失了自性就喪失掉。所以要覺悟,覺悟就把性德再找回來,就這麼回事情。人不能沒有智慧,智慧跟福德全是自性裡頭有的,我們中國老祖宗很早就知道。所以《論語》裡面記載著,我相信那不是孔子說的,夫子是聖人,絕沒有妄語,他老人家說他自己這一生做學問的態度,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兩句話說得好,聖人給我們做榜樣。述而不作,就說明他一生沒有創造、沒有發明,是個很普通的人。他自己所學的、所修的、所教人的、所傳到後世的,全是古聖先賢的教誨,他只是述說而已,就是沒有創作發明。對古人信而好古,古聖先賢傳下來東西,他相信,他一點都不懷疑,依教奉行,而且非常歡喜,這是夫子一生成為聖賢的大德。

  現在人都喜歡創新,能不能夠創出新東西?能。創出什麼新東西?是稀奇古怪違背性德,其結果就把世界搞亂了,把地球搞成這個樣子。聖人是不是智慧、能力不如我們?不是的,他們非常聰明。近代三十年,不長,近代這些科學家,特別是物理學家研究量子、研究宇宙,他們所發現的,我們讀他的論文,他所發現的,完全是中國古人都知道的,都講過了,而佛經講得更詳細。我們得想,為什麼他們知道?就不能不承認他們有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論語》裡頭夫子說過,「人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而是什麼?人性它什麼都具足,人性裡頭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德能,有德行、有能力,有圓滿的相好,相好是我們現在人講的福報,他都有。佛承認,道也承認,中國儒釋道三家對這個問題都是非常肯定的態度。

  佛告訴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曉得,佛的智慧、佛的功德、佛的相好,都達到究竟圓滿,沒有人能超過,那是自性的性德,叫本來圓滿。所以釋迦牟尼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是一念不覺,自性裡面跑出一個無明。自性跑出無明,不是真的,是假的,這就是一念的迷情,很可惜的,他沒有回頭。沒有回頭就變成什麼現象?愈迷愈深,諺語所謂積重難返,變成回不了頭來。幾時迷的?給你講真話,就在當下。為什麼?時間是假的,沒有過去、未來;空間也是假的,沒有遠近距離。這個事情,現在科學證明了,都是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講的,能不能證明?能。佛家最重視的就是要證明,這是什麼?科學的精神,科學就是拿證據來。佛法拿證據,你看佛法講的頭一個教你信,然後教你理解,搞清楚、搞明白,再一個你依教奉行,你就這麼做去,後面就證得。我們行沒有到證得,佛不承認,你有成就,不承認你的成就,一定要證。證是什麼?證一定要跟他的見解相同,為什麼?那是真理,永恆不變,最重視是證。

  證也有層次,有淺深不相同,最淺的是阿羅漢,阿羅漢證明六道是真的,真有其事。但是這個事是虛幻的,就像作夢一樣,夢醒就沒有了。阿羅漢怎麼樣?他夢醒了,這是第一個,證的是第一個層次,最低的層次,六道是假的。但是你要不知道,就我們在作夢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在作夢,夢到老虎要吃你,嚇得一身冷汗,嚇醒了,嚇醒之後,夢假的不是真的。如果在夢中曉得這是假的,捨身餵虎那多好,就不必那麼害怕,不知道是假的,這阿羅漢。菩薩證的層次比他高,比阿羅漢高。在四聖法界裡面四個階級,聲聞、緣覺、菩薩、佛,前面兩個是小乘階級,就是初級,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是十法界裡面菩薩跟佛,最高的一個層次?是十法界之外的,不在十法界裡頭,脫離十法界,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學了很多,現在也終於搞清楚、搞明白,實報莊嚴土依什麼成就的?這個宇宙從哪來的?憑什麼來的?無始無明的習氣。如果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那個實報土也沒有了,符合佛在大乘經上常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沒有說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例外,沒講這個話。

  這樁事情,到現在德國普朗克證明了,這是近代的物理學家,一生專門研究量子。他是愛因斯坦的老師,學生也有這麼一個傑出的人才。他告訴我們,他說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物質的東西存在。在佛講呢?不是這個世界,是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有沒有物質存在?沒有。普朗克發現這個,他專門研究物質到底是什麼,研究到最後被他發現了,所以這個科學發現了不起,太了不起。追蹤,追蹤到最後,物質原來是精神產生的幻覺,所以物質的基礎是意念,就是我們的念頭,念頭變成的物質現象。這樁事情,佛經裡面講得比他詳細,他說出來跟佛經是一樣,但是他沒有說出數字,佛經上有數字。這個現象怎麼產生?就像我們看電視、看電影,電視,電視太細膩了,不容易體會,電影容易。以前我們的電影,這是電影的底片,大概這一捲有二十四張幻燈片,在電影放映機裡面一秒鐘,一秒鐘你看鏡頭打開一張幻燈片打在銀幕上,它是不動的幻燈片,但是它很快馬上進去關起來了,再第二張出來,第二張打出來。它因為速度太快,一秒鐘二十四張,你在一秒鐘看到那個銀幕上,就覺得好像是真的,真有其事。你沒有辦法一張一張的分別它,其實張張都不同,沒有一張是相同的,這麼個事情。你在那個畫面上看到,好像真有東西,真有物質現象存在。

  現在我們又回過頭來,我們現實這個世界,這些物質現象怎麼回事情?跟這個原理完全相同,速度快了,電影一秒鐘二十四張,那我們現前一秒鐘他沒說,他說極快的速度,他說不出數字出來。可是佛經上有,佛經上這一秒鐘多少次?一千六百兆;普朗克只說極快速度,這個意念。可見得我們的念頭,佛講微細的念頭自己不知道,所有一切現象都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也就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就跟這個電影銀幕一樣,你看鏡頭一打開當處出生,馬上關起來當處滅盡。時間空間也都是幻相,全是意念造成的,這就是佛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概念非常重要,太重要了。意念從哪裡來的?普朗克也在追究,但是他沒有辦法,他給我們說意念從哪來?意念是無中生有。我們聽了懂,因為大乘經上佛說了,從哪來的?就是性本善來的。所以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那個善是什麼?什麼東西都具足,你自性裡面都具足,你只要有念頭它就能出現。這是高等哲學、高等科學,所以這些科學家,這些年的成就,我們會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之後佛經不是宗教,變成科學了,變成高等科學。科學家不能證明的東西,在佛經裡頭;沒有講清楚的東西,佛講得比他清楚,妙極!

  意念是什麼?意念就是一念,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也不是真的,是從一念不覺裡頭產生的;一念覺,它就沒有了;沒有了之後,諸佛菩薩那個世界也沒有了,也不是真的。不過它存在的時間很長久,存在時間講三個阿僧祇劫,我們常講無量壽,他那個世界永恆不變。為什麼不變?他那裡頭的人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世界永遠美好。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念念都有分別執著,所以把它搞壞了。明白這個道理,今天地球上災難容不容易解決?很容易。像美國的科學家布萊登所說的,這是去年,他們這些科學家在悉尼(雪梨)開會討論一個專題,二0一二就是明年,馬雅災難預言討論這問題。我看這個報告的結果,有一半承認非常可能;另外有一半承認災難是有,不會那麼嚴重,這兩個比例幾乎一半一半的。我們對於這個結論很理解,美國布萊登說得很好,怎麼應對?他告訴人,希望地球上的居民,都能夠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不但那個災難沒有了,化解了,而且會把地球帶到更美好的走向。這個話我們聽了同意、肯定,為什麼?佛經也是這麼說的,佛教我們斷惡修善,他說棄惡揚善;後面兩句話,跟佛講的一樣,改邪歸正、端正心念。人的意念可以改變世界,科學不能,科學為什麼?因為科學研究的一個核心它是物理,它不知道這個物從哪裡來的。從來沒有人說過,物質是意念變現出來的,沒有人說過,普朗克是第一個,這是他發現的。物理能發現問題,解決不了問題,念頭能解決問題。

  日本東京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證明這個事情是真的。他在琵琶湖做了個實驗,日本琵琶湖很大,像海一樣,在一個海灣,這個海灣是死水,二十多年來髒亂,氣味很難聞,二十多年。他找了三百五十個人,找了一個老和尚,他告訴我,九十多歲一個老和尚,帶著大家在湖邊做祈禱,時間一個小時。祈禱真是非常簡單,讓這三百五十個人跟著老和尚,這一個小時希望大家把所有的念頭都放下,只想一句話:湖水乾淨了。動這麼個念頭,後頭加了三個字「我愛你」,對湖水,「湖水乾淨了,我愛你」。心裡想著這樁事情,口裡就念著這句話,三百五十人念了一個鐘點。到第三天,湖水真的乾淨!過去難聞的味道沒有了,湖水非常清,風平浪靜,像一面鏡子一樣,把外面景象都照到湖裡頭。媒體來採訪,這個報紙、電視都播放,很值得人驚訝。維持了六個月,一次祈禱效果維持六個月。我跟江本博士說:你應當每兩個月去祈禱一次,那個湖水不是永遠乾淨了嗎?這是意念能改變外面物質環境。懂得這個道理,今天這麼多的災難,地球災難,我們用好的意念。地震,我們大家集體一個意念,「地震沒有了,地震沒有了」,真的就沒有了;「海嘯沒有了,海嘯沒有了」,海嘯真的就沒有了,集體意念可以能改變。

  這個道理,佛經上講得非常透徹,因為物質是意念變現出來的,所以佛在經上常講「境隨心轉,相隨心轉」。相是對個人,我們個人的相貌、身體健康狀態,誰做主?念頭做主。只要念頭清淨就健康長壽,什麼藥物、什麼補品都不需要,粗茶淡飯。過去李炳南老師告訴我,人正常壽命兩百歲。為什麼人活不到兩百歲?自己把自己糟蹋掉,不知道保養。所以人像一部機器一樣,正常壽命應該可以使用兩百年,你不知道,自己糟蹋自己。糟蹋自己的,我寫了簡短的這個東西,我今天要把它加一句進去,這是上一次大家看過的,我加一句放在前面第一句,「殺盜淫妄酒是一切惡業」,你造的,造的惡業殺盜淫妄酒。為什麼會造這個?你因為有貪瞋痴慢疑是一切病因,怨恨惱怒煩是一切病源,你有這個東西,你就糟蹋自己身體。你如果不造殺盜淫妄酒,就沒有這種東西,心裡沒有貪瞋痴慢疑,情緒裡頭沒有怨恨惱怒煩,你就健康長壽。有這些東西,臟腑失調,就是你會生病,天地變異,現在地球產生變化,這是一切病果。疾苦短命、自然災禍,這是一切病的報,因緣果報。怎麼救?仁義禮智信是一切病的藥。你能把仁義禮智信做到,仁義禮智信就是五戒,仁是不殺生,義是不偷盜,禮是不邪淫,智是不飲酒,信是不妄語,就五戒。你看看,中國老祖宗講的五常,佛家講的五戒,就行!嚴格要求自己把它做到,你就健康長壽。不但你健康長壽,你能夠把所有一切疾病都轉過來,都化為烏有,而且你居住的地方沒有災難。不得了,老祖宗比我們聰明,比我們行,不能輕慢。

  所以了解,佛法沒有別的,佛法講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好在現在的科學,把佛經裡面講的這些關鍵的地方、最難懂的地方,用科學的方法把它證明,好事情!這個很值得我們鼓舞。我們肯定佛陀的智慧、菩薩的智慧,肯定他們的德行,肯定這些智慧、德行能夠化解災難,能夠解除我們的病苦,能夠幫助我們得到應該得到的福報。福報第一個是壽命,兩百歲是正常的壽命,你應該要得到,這是機器可以管用這麼多。可是這個機器裡頭有靈性,這個科學家也發現,那就是物質裡頭有靈性。一粒沙子,科學家講的比沙子更小,原子、粒子、夸克、量子,愈分愈小。黃念老學科學的,他在這經裡面告訴我們,也是最近科學家發明中微子,也就是量子,小到什麼程度?原子我們知道很小,肉眼看不見了。原子當中是一個原子核,周圍環繞原子核的是電子,電子就很小。他說中微子跟電子來相比,是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換句話說,一百億個中微子才組成一個電子。

  中微子的能量非常大,能夠穿過,我這個後面有個簡單的記載,他說能夠穿過十億公里。記住,十億公里,不止一個地球。我們地球從中國到美國,我們飛行是一萬公里,中國橫渡太平洋一萬公里。十億公里,多少個地球?中微子能夠輕易穿過。這麼小的東西,它是物質,最小的物質,不能再分,這物質裡頭有精神,就是受想行識,它有這個東西。所以整個宇宙,科學家現在知道是有機體,沒有死東西,全是活的,那麼小的東西是活的。因為它是活的,所以它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我們讓它看美好的、聽美好的,我們給它好的信息,仁義禮智信是最好的,它的回報就變得愈變愈好,這世界就美好。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沒差別,一樣的,為什麼那個世界那麼好,我們這世界變成這個樣子?那個世界上的居民心好、念頭好、行為好,沒有一樣不好,所以感得的山河大地被人稱之為極樂世界,道理在此地。

  我們今天犯的毛病,正像這裡所說的,殺盜淫妄這是你幹的,貪瞋痴慢這是你的心,怨恨惱怒煩是你的情緒,都不善!所以把世界搞成這個樣子,這不能怪別人。佛法裡面常說自作自受,決定不能怪別人,別人跟你毫不相關,統是自己做的。我們現在講修行,修什麼?就是把這十五個字去掉,這叫修行。身決定不幹殺盜淫妄酒,心決定沒有貪瞋痴慢疑,情緒決定沒有怨恨惱怒煩,你能把這十五個字去掉,就保證你健康長壽。我最近這十幾年,常常參加國際上和平會議這活動,與會的人員沒別的,一見面幾乎每個人都問:法師,你怎麼保養的?你用什麼方法保養?我什麼都沒有,飲食起居很平常,說老實話就是這些東西比人家少一點,這真的不是假的。我什麼補品都沒用過,人家問:你每天喝什麼補的東西?我說自來水。這些東西沒有了,身心好快樂!貪瞋痴慢斷掉,名聞利養要捨掉,不幹這個東西。要記住,活在這個世間,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跟任何一個人沒有利害衝突,多快樂!人家跟我做朋友,他什麼都不需要防備,為什麼?這個人是好人,絕沒有害人的念頭,絕沒有害人的行為。別人傷害我,我接受,我也不把它放在心上,快樂。如果我放在心上,不就有怨恨惱怒煩了嗎?不放在心上。為什麼不放在心上?假的不是真的,何必當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為什麼有這種行為?誤會,誤會人之難免。永遠用一個真誠、清淨、平等心待人接物,成就自己的功德,成就自己的智慧。就是像極樂世界的菩薩,都具有文殊菩薩的智德,了了見性,所以他成為最殊勝的福田,別人對他的供養,一定得福報。

  『赫奕』,赫是明的意思,奕是盛的意思。『雄猛』,「《法華經授記品》曰:大雄猛世尊。」這雄猛兩個字讚歎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世尊把一切煩惱都斷掉了,這叫雄。中國雄這個字是英雄,英雄的定義,是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你能做到,英雄。佛寺院裡頭大雄寶殿,那裡頭是誰?釋迦牟尼,稱釋迦牟尼佛為大英雄;別人做不到,就是煩惱別人斷不掉,他能斷掉,見思煩惱斷掉,塵沙煩惱斷掉,無明煩惱斷掉,他成佛了。佛法裡頭說,見思煩惱斷掉證阿羅漢,塵沙煩惱斷掉成菩薩,無明煩惱斷掉成佛。煩惱這三大類,三大類他都斷得乾乾淨淨,稱他為大雄。勇猛精進,所以稱為雄猛,猛是猛進。「《淨影疏》云:佛於世間,最為雄猛。」也是這個意思。

  『無畏』,「於大眾中說法無所畏懼之德」。因為他智慧圓滿、德行圓滿,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無礙,他上台給大眾講演不會怯場,這是說法無畏之德。「又《大乘義章》」裡面說得很好,「化心不怯,名為無畏」,化是教化,教化眾生的心沒有畏懼。一般人做不到,我們在教學當中戰戰兢兢。我記得十年前,我講經教學四十三年,遇到格里菲斯大學的校長、昆士蘭大學的校長,他們問我一句話,他說:法師,你四十三年教學當中,有沒有遇到學生提出問題,你不能解答?我想了一想,好像沒有!但是我們戰戰兢兢,不敢說我能答覆你,不能答覆的我就說不能,好像沒有遇到過。格里菲斯大學校長說:你是真正一個好校長!我就沒有想到,他決定贈送我博士學位,我這個博士學位考試就這一句話。這個學位送給我之後,好像是兩年之間,南昆大送一個學位給我,印尼回教大學送一個學位給我。可是我們不敢,真的是不敢,總是小心謹慎。夫子說得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們絕不勉強自己,我們話都說在前面,我沒有成佛,我沒有開悟,我知道的我就答覆你,我不知道那你不能怪我。可是真的是沒有遇到不能解答的難題。所以教化眾生的心不怯,佛菩薩可以,我們做不到,我們還是戰戰兢兢。「於化度眾生,無有怯懦之心,名為無畏。」

  『相好』,「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確實相隨心轉,你盡量去修心,心地善良,相貌會變得很好。懂得這個道理,就別去搞美容,美容是要命的,是破壞你自然現象。我在澳洲,有一個義工,年歲不大,大概四十多歲,我常常看到她非常痛苦,我說:妳怎麼搞的,有什麼毛病?她年輕的時候愛美去美容,二十年的時候毛病都發作。我說:妳自作自受,父母生下妳那個面孔是天然的,妳要想改變它妳修德。佛在經上常講「相隨心轉」,我們講隨心轉,妳看歡喜的時候,妳的面孔很好看,妳煩惱的時候,妳那個面孔就很難看,這不就是常常有變化嗎?一個道理。如果是常生歡喜心,妳的面孔愈來愈好看,心地清淨、心地平等、心地喜悅,起心動念與仁義禮智信相應,就行了。老祖宗千萬年教導我們,總綱領只有四句話,我們叫它做四科,四個科目。第一個就是五倫,五倫是講關係,這個關係不是哪個人創造的,不是哪個人想出來的,不是,是自然的,這叫性德。父子是自然的,夫婦也是自然的,君臣是領導與被領導,這都自然的,長幼、朋友統統屬於自然的。所以老祖宗教導我們,處理這些自然用什麼心態?父子有親,親愛,親愛是天性,沒人教的。

  你看嬰兒四、五個月這個時候,父母對待這小孩嬰兒,小孩雖然不會說話,你看他的眼神,你看他的表情,他對父母那個愛能看得出來,所以父子有親在這個時候非常明顯,一點都不假!中國老祖宗知道,教育就從這裡生起來的,為什麼?老祖宗希望這種親愛,天性的親愛,如何能把它永遠保持不要失掉。所以中國教育頭一個目的就是這個,太偉大了。第二個教育目標,是希望這種親愛發揚光大,不但愛你的父母,愛你的兄弟姐妹,愛你的祖父母,愛你的叔叔伯伯,就是愛你的家族;再擴大,愛護鄰里,鄰里鄉黨,對鄰居愛護;再擴大,愛護社會,愛護國家,愛護民族;到最後「凡是人,皆須愛」,愛護天下,這是中國傳統教育。中國傳統教育是愛的教育,這個愛裡頭有德行。所以從這個教育裡頭,這個關係當中,如何能把所有的關係處理得非常和諧、非常融洽,這才提出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常是什麼?永遠不能改變。不管在什麼時候,太平盛世或者是世間危亂,都不能改變。一切時、一切處,守定了。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義是合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如理、如法、合情,面面都顧到,合情、合理、合法。禮是禮節,重要,決定不能夠荒廢掉,特別是親人之間,古時候夫妻有禮,父子兄弟都有禮節。不能說天天在家裡,何必搞這一套?這一套關係很大,有這一套,你家裡頭整齊。如果廢掉之後,就會有妄念起來,慢慢到最後變成父不父、子不子,那是家破人亡。禮可以維護自己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再維護你的家庭,維護你的鄰里鄉黨,維護社會、維護國家、維護世界,禮之用大矣哉!太大了,怎麼能不講究?

  中國從漢武帝採取儒家的學說來治國,來教育全國的國民,一直到滿清,改朝換代多少次,但是這個理念沒改變,統統是以禮治天下。在中國人講這是真理,禮要是不講,社會就亂了,今天世界是動亂的世界,沒有一樣不亂,什麼原因?禮沒有了。他沒有了,我要有;他亂,我不亂。他亂,生活日子過得很苦;我守住,我日子過得很快樂。我們今天把父母、老師照片都供在講堂,這什麼意思?提倡孝順父母,尊師重道,用意在此地。我們每堂課都要向老師鞠躬,都要向父母問候,念念不忘,民德歸厚。忠厚老成怎麼培養出來?就是這樣培養出來,忠厚老成人有福。吃虧不要緊,老祖宗告訴我們「吃虧是福」,能夠吃虧的這個人一定有福報,有後福。換句話說,佔便宜的人沒有好報,處處想佔便宜,後頭有麻煩,這個要懂得,因果的道理。

  相好,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所以相好我們都喜歡要。「赫奕」是光明殊勝的意思。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容光煥發,這個都是內心修養表現於外面,所謂存諸心而形於外,是這麼個道理。『歡喜』,「內心自在,形容和悅」,「形」是身體,「容」是容貌,「和悅」是歡喜、和愛。『雄猛無畏』,「表菩薩之實德,勇猛精進,說法無畏」,真的你有學問、有德行,又有愛心願意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有善巧方便,你的事情做得很圓滿。「復顯儀容,威神無比,大雄不怯。至於相好,則專指身色」。我們身體健康,雖然年老,不衰!不需要保養,只需要心地清淨、善良,你就能做到。所有一切保養,說老實話都有副作用。依照中國傳統那很好,中國老祖宗留下來這些方法很少有副作用。現代這些補品不可靠,我們碰都不敢碰,健康身體靠這些東西你就吃出病出來,古人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少接觸好。最重要的養心,心要善良、心要清淨。

  下面說,『功德辯才』,「表菩薩具種種其他功德,與種種無礙之辯才」。功是修學的功夫,你真下了功夫你就得到,表現在什麼地方?表現在辯才上,所以這辯才無礙。『具足莊嚴』,莊嚴就是我們講的真善美好,「總結以上之讚語,如來以福德智慧莊嚴其身」,不用其他的,這些與地位、與財富不相干。大聖大賢他們具有大德,他知道人生在世的時候要有德、要有命,命裡面沒有很高的地位,沒有大的財富,不求,孔老夫子就給我們做出榜樣。大德他懂得命、懂得運,所以要有德、有命,有德沒有命沒有關係,你這一生活得會非常快樂,幸福美滿。如果有德又有命,你要為國家服務,為人民服務,為眾生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是什麼?那有命。這就是說明,一個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在這個世間他不妄求,他不攀緣。佛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永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就對了,這多自在、多悠閒。

  「此諸菩薩具足智福之莊嚴超逾一切世間,此乃極讚菩薩之真實功德至為希有也」。這些話讚歎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菩薩是誰?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都是菩薩。這個經講得很清楚,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不是普通菩薩,大菩薩。這是什麼?阿彌陀佛教出來的。阿彌陀佛在西方幹什麼事情?西方不是個國家,我們講極樂世界它不是個國家。你看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這麼多,從來沒有說到極樂世界有國王、有總統,沒聽說過,佛沒說過;極樂世界有政府,沒說過;極樂世界有士農工商,沒說過。說的是什麼?我們現在做出總結,極樂世界是個學校,只有老師、學生,阿彌陀佛是老師,那些菩薩是學生,學生確實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有研究所,凡聖同居土是小學,方便有餘土是中學,實報莊嚴土是大學,等覺是博士班,佛給我們介紹這些。是諸佛如來、阿彌陀佛發心在那裡辦了個佛教大學,歡迎我們去就讀。往生的人是上學去,到那邊是成就什麼?畢業就是佛,就成佛了。到極樂世界是去求學去的,也就是一定要得到智慧圓滿、福德圓滿,這才叫極樂世界。這是真實功德,所以超逾一切。我們再看末後這段經文:

  【常為諸佛所共稱讚。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行遍道場。遠二乘境。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佛在此地給我們做總結,這是這品經裡面第三大段,「諸佛共讚」,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讚歎說你好,「表諸佛為作證明,同聲稱讚,正顯大士德深」。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一個什麼問題?阿彌陀佛是好老師,他會教,他把每個學生都教好了,個個都有成就,這個了不起。我們在這個世間到哪裡去找這個老師?十方世界找這樣的好老師都困難。所以我們在許多大乘經裡面看到,幾乎每尊佛都把他的學生送到極樂世界去修學。佛在此地,這部經上勸勉我們念佛往生淨土,這不就是把我們送到極樂世界去留學嗎?而且告訴我們,這個事情不是他一個人這樣做法,十方剎土所有諸佛幾乎統統都是這個做法,說明極樂世界是真的,真好!每一尊佛都保送他的學生去上學,所以這經文第一句,『常為諸佛所共稱讚』,沒有一尊佛不讚歎極樂世界,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阿彌陀佛。

  下面是說實際狀況,『究竟菩薩諸波羅蜜』,「波羅蜜」是印度話梵語,我們要把它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究竟圓滿,就是你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修的每一個學科都達到究竟圓滿,都拿到究竟的學位,究竟的學位叫佛陀。所以佛陀、菩薩、阿羅漢,是佛陀教育學位的名稱,就像我們現在大學學士、碩士、博士,這個一定要曉得。世間的學士等於佛門的阿羅漢,碩士等於菩薩,博士等於佛陀,最高的學位,是三個學位的名稱。現在很多人不研究佛經,不知道事實真相,以為是迷信。而且佛法裡學位是平等,每個人都拿得到,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怎麼會拿不到!現在我們知道,我們學了這麼多年,搞清楚、搞明白了,佛教給我們,放下見思煩惱你就證得阿羅漢,第一個學位拿到;放下分別,對於一切法不再用分別心,菩薩學位拿到;最高的是不起心、不動念,佛陀這個學位就拿到。說得很容易,做得很難,不容易做到。

  真有人做到,在印度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現,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求學,他完全代表現在所說的知識分子,釋迦牟尼佛是知識分子,聰明好學,廣學多聞。十九歲放棄王位,他父親是國王,放棄富裕的宮廷生活出去做苦行僧,去求學,這一出去十二年。當時印度在歷史上稱為宗教之國、哲學之國,他所有的宗教都學過,所有哲學的學派也都學過,學了十二年。三十歲這一年,把自己十二年所學的也放下,就入定。印度修禪定是非常普遍,每個宗教都修禪定,每個學派也修禪定。禪定裡面,空間維次沒有了,所以婆羅門的四禪八定,這就說定的功夫分八個階級,最高的是第八定,在這個境界裡面,你把六道的事情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六道上面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天有二十八層,下面到無間地獄。範圍多大?用現代的話說,十億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這裡面情形他全曉得,阿羅漢。佛的智慧當然更高,所以他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了,十二年所學的宗教放下了,所學的這些哲學也放下了,這才一下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拿到最高的學位。這個學位得到之後,他就開始教學,所以世尊是三十歲開始教學,七十九歲過世,教學四十九年。經典上沒有說他哪一天放假,這個老師太難得,四十九年教學沒有一天放過假。而對於教學這樁事情樂此不疲,非常快樂,一個人也教,十個人也教,幾百、幾千人也教,從來沒有拒絕過的。只要你去找他,他一定教你,而且他不分國籍,他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信仰,也不分文化,不分男女老幼,只要來他都教。用今天的話來說,他搞的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他的身分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不要學費,不收學費,太偉大!給我們做出這麼好的榜樣。所以我們肯定佛陀是教育家,跟宗教不相干。

  他知道有天神、有鬼神,那都是凡夫,都是他教的對象,不但教人,他也教鬼、也教天,什麼地方跟他學他就教哪裡,無所畏懼,真的是圓滿智慧、圓滿德能。他的學生,這些菩薩們,也個個都如是!現在佛不在世了,經典留在世間,我們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去修學,能不能達到?能,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放下。我跟章嘉大師見面,第一天大師就教我「看破、放下」。那個時候我對這兩句話似懂非懂,好像懂,實際上是不懂,經過這麼多年的磨鍊,明白了。我們剛才講放下貪瞋痴慢疑、放下怨恨惱怒煩、放下殺盜淫妄酒,這什麼程度?阿羅漢,學士,最低的程度,不高,可是這個程度比天人高,天人比不上。所以你能這樣修學,你如果是在六道裡面,你決定不會墮三惡道。如果再進一步,把佛在經典上所說的見思煩惱斷掉,你就超越六道輪迴。我們修學的這個,斷貪瞋痴慢疑、斷怨恨惱怒煩、斷殺盜淫妄酒,這是非常好的基礎。有這個良好的基礎,向上提升一點都不難,也就是你已經具備拿到佛學裡面這些學位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學位拿不到。「究竟菩薩諸波羅蜜」,波羅蜜就是究竟圓滿的意思,每一個科目都做得非常好,都圓滿了。

  『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三摩地是禪定,禪定有很多種方法得到,所以叫「諸三摩地」。我們現在用什麼方法?用持名念佛,諸位要曉得,這是修三摩地。怎麼個修法?我們遇到順境、遇到善緣,順境就是環境好,非常美好。善緣是什麼?你遇到人都歡喜,都是對你很好的人。這個裡頭容易生貪愛,要一生貪愛,麻煩大了,為什麼?貪愛是煩惱,貪瞋痴慢疑它是煩惱,不是好事情。在這個環境裡頭要有智慧,不生貪愛,生什麼?感恩,決定沒有貪戀。如果是逆緣,環境不好,處處有障礙,人事不好是惡緣,都是來找麻煩的、來毀謗的、嫉妒的,甚至於陷害的,這個環境裡不生怨恨,一生怨恨又到煩惱去了,這叫真正修行的功夫。總是以清淨平等心來對待一切環境、一切人事,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這就對了。那環境來,實在忍不住,習氣很重,怎麼辦?統統歸到一句佛號,這會念佛。貪戀心起來了,阿彌陀佛,把它換過來,阿彌陀佛沒有貪心;怨恨心生起來了,阿彌陀佛,怨恨心沒有了。用這一句修三摩地,叫念佛三摩地,這叫真會念!念佛的人多,會念的人不多,會念的人把煩惱習氣全念掉,沒有了,他就成功。天天念佛,煩惱習氣不斷,這沒有效果,雖然不能說他沒有白念,他念的時候,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頭種一個阿彌陀佛的種子,在這一生當中不得受用。你說哪一生才得受用?哪一生你能夠用這個方法,把你的煩惱習氣伏住,先伏然後把它斷掉,成功了,那叫會念。這樣念佛跟修禪沒有兩樣,比修禪方便,比修禪容易,因為他一切時、一切處都能保持功夫不斷,這個太殊勝!

  『不生不滅』,「《涅槃經》曰」,涅槃是梵語,涅翻成中國意思是不生,槃翻成中國意思是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又《維摩經》曰:法本不生,今則無滅。」這個涅槃的境界是真的,阿羅漢見到邊緣,叫偏真涅槃,沒有究竟;佛究竟,到最高的學位完全明白了。我們看看德國普朗克博士,他接近這個邊緣,他看到了,他看到物質的真相,看到念頭的真相。但是他現在不知道這個真相從哪來的,報告裡面只說意念是無中生有,這個現象在佛法裡面就叫涅槃,他沒搞清楚。最後這個意念從哪裡來的,他能不能搞清楚?不能。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思想、思惟,這個能力非常大,意念,念能夠生一切萬法。意念的根本是自性,我們東方人講的性,本性,本性他看不到。為什麼?本性沒有現象,科學跟哲學研究都得有對象,物質現象或精神現象,或者自然現象,它一定有現象。本性沒有現象,它不是物質現象,它也不是自然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它統統沒有,所以科學跟哲學達不到它。所以佛說唯證方知,怎麼樣才能見到?你不用思惟、不用思想,就是不用這種心,你就見到了。

  因為你這個心是妄心,起心動念是妄心,妄只能夠見到妄,見不到真。真要用真心,真心沒有念頭,佛家講「真心離念」,你有念頭就不是真心。所以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就見性,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科學家就差這一點點,到了邊緣,我們不能不佩服,他能發現阿賴耶,真不容易。三種現象都是阿賴耶發生的,阿賴耶的業相是自然現象,現在科學講能量;阿賴耶的轉相就是精神現象,科學家稱為信息;阿賴耶的境界相,科學家稱為物質。所以普朗克把阿賴耶觀察到了,這是大乘教裡面講的極限,用思惟、想像的第六意識達到這個極限,再沒辦法了。再你把這個放下,我不用思考的念頭,什麼都沒有,清淨心見到了。所以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見性,那就成佛了。所以科學家離佛很近很近,他只要把這個東西放下,他就見性,見性恍然大悟,這個意念從哪來的清楚了,能量從哪來的清楚了,那就叫什麼?佛知佛見。你的看法、見解跟佛所看到的完全相同。

  「小乘依有餘涅槃之理而觀不生不滅,趨於偏空」。小乘人看的不生不滅淺,沒看透。「大乘則從空入假,於有為之事相上,顯不生不滅之理。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故能終日度生,終日無度,日涉萬緣,一心空寂。乃能於布施、忍辱等六度悉皆究竟,而仍安住於不生不滅諸三昧中,不失定意」。這就是大乘與小乘不一樣,小乘入於不生不滅,他什麼都不幹。大乘不然,大乘知道生滅跟不生滅是一不是二,一樁事情,事相可以隨生滅,心不生不滅,這才叫真的不生不滅。我們從這個地方,這幾句話來說,當相即道,即事而真,終日度生,終日無度,日涉萬緣,一心空寂,我們就念到此地。我們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如果起心動念,他就會碰到有問題不能解答,為什麼?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用的是什麼?知識。不起心動念呢?他用的是智慧,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不用思考。我們能相信嗎?能信。為什麼?有證據。

  你們去看《六祖壇經》,唐朝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砍柴為生,是樵夫。樵夫,現在一般人不知道,什麼叫樵夫?現在這個世間沒有這個行業。我們在抗戰期間,抗戰時候,中國的大後方還過著古老的社會生活,城市裡面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也沒有瓦斯,城市裡面的人生活,要買柴、要買水,所以有這個行業。到外面挑水到城裡來賣,一擔水幾個銅板;砍柴,山上砍柴來賣柴,家家燒的是灶。我們過過這個生活,所以我們很清楚。這個行業很辛苦,都是苦力,清早上山去砍柴,到城裡去賣,賣了錢買點菜、買點米回家去過生活,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沒飯吃,很苦、很苦。賣水也是一樣,從前水乾淨,城河旁邊的水都可以吃,到河邊上去挑水。現在有瓦斯、有電、有煤氣,這個行業沒有了。惠能大師是幹這個行業的,二十四歲遇到佛法,他是賣柴,賣完柴之後拿到錢了,離開客棧,就是現在旅館,客棧。客棧裡面有人念經,念《金剛經》,他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在窗口停了一下,等他念完。念完之後他跑進去:你念的是什麼東西?他聽了很有意思,把他自己的感受講給他聽。這個人非常吃驚:你砍柴的不認識字,你怎麼會有這樣的智慧?你能聽得懂,這個很了不起。所以這個人太難得,馬上就成就他,就介紹他到五祖忍和尚那裡去參學。但是他養家,所以他送他十兩銀子,那十兩銀子可不得了在那時候,這安家費。又找了一些學佛的朋友照顧他老母親,我們想他的老母親也不會太大,他二十四歲,他母親頂多五十歲差不多,但是在那個時候鄉下人五十歲也就很老了,家裡有人照顧他放心,他去參學。

  在黃梅住了八個月,八個月幹什麼?寺院有講堂,一天沒去過;寺院有禪堂,一支香也沒坐過。五祖分配他的工作還是他的本行,到碓房裡去舂米破柴,幹這行,做苦工做了八個月。把祖師的位子傳給他,衣缽傳給他,這了不起!五祖也考試他,考試那一天半夜三更,避免,不讓人看見,為什麼?人家會懷疑、會嫉妒。五祖是有個好的學生神秀,跟五祖十幾二十年,大家都認為五祖一定是傳位給他,怎麼會傳給別人?來的人又不認識字,從南方來的,土裡土氣的,沒有人瞧得起他。他有定功,表現在外面謙虛,處處禮讓。五祖召見他,晚上跟他講《金剛經》大意,肯定沒有書,他不認識字,他要書沒有用,聽。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概三分之一,他就大徹大悟了。就向五祖提出報告,說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何期,用現在話說,沒有想到,自性本來就是清淨,從來沒有染污過,現在也沒染污,這本性,就見性。「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沒有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智慧、德相,德能、相好樣樣都有,什麼都不缺。「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我們今天動搖的是妄念,妄心動,真心不動。最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遍法界虛空界自性變現出來的。五祖聽到這幾句,行了,不必說了,衣缽就給他,叫他趕快走,那他就逃難。到第二天知道了,全寺廟的人都分頭去追趕,想把衣缽搶回來,你有什麼資格做第六代祖?天下比你強的人太多了,不服。不是第二天,過了二、三天,因為五祖不出來,大家以為他身體不舒服,讓惠能走遠一點,讓大家找不到他。

  在逃難當中,遇到一個比丘尼念《涅槃經》,《涅槃經》的分量很大,有兩個翻譯,一個翻譯四十卷,另一個翻譯三十六卷,分量很大。比丘尼在念經,他在旁邊聽,等她念完之後,他就把她念的這一段經的意思講給她聽,比丘尼非常驚訝,你從哪裡學來的?捧著經向他請教。他說:我不認識字。「你不認識字,你怎麼能講?」他說「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不相干。」這是什麼?見性就通了,自然通了。你認識字,你一看就明瞭,一聽就明瞭,一接觸就明瞭,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所以大乘佛法終極的目標是要你見性,見性全通了;你要不見性,你所得到的是知識,知識是有侷限的,你知道太少了,你不能完全知道。為什麼?一切法都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你把那個根找到,你不全都找到了嗎?像一個圓球一樣,你達到中心點,所有一切點垂直都達到中心點,中心點達到,統統解決了。所以佛說一切智慧不是從外頭學來的,是你自己本有的,德行、能力全是本有的,與外頭不相干,這是真東西,不是假東西。科學技術懂不懂?懂,沒有一樣不懂。為什麼不發展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要是早發展,地球早毀滅,這是我們現在才了解。這個東西刀頭舐蜜,我們嘗到的甜處很少,付出的代價太大,所以這些人不會幹這個事情。災難來了,他們真有辦法幫助你解決。

  幫助解決完全用意念,好在在現在這個時代,科學家發現,也有不少人都認同這個說法。化解社會問題需要倫理道德,需要因果教育;化解自然這些災害、地球上這些災變,要用意念,特別是集體的意念,就像江本博士所做的實驗。十六世紀法國預言家諾查丹瑪斯,在《諸世紀》裡面確實講得非常清楚,一九九九年世界末日,四百多年前講的,流傳全世界,沒有人不知道。一九九九年這一年,全世界所有不同宗教的信徒都為這樁事情做祈禱,這個力量多大,災難沒有了。那一年我住在新加坡,新加坡天主教神學院的院長對這個事情質疑:明明有災難,為什麼會沒有了?這一年平安過去。他們的信徒把這個話告訴我,問我,我告訴他,我說:不是沒有,是全世界的人都在祈禱,這個集體意識的能量太大,把這災難化解了。可是我們要記住,這個是治標不治本,如果我們把這個事情忘掉,沒有了,忘掉了,要是起個反作用:這是假的,不是真的。那繼續再造惡,麻煩就是它又來了,現在這些災難就是一九九九年災難它又回來了,是這麼回事情。現在我們再祈禱,管不管用?管用,不是不管用,管用。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就是布萊登所說的,那是根本解決的,那是什麼?那要靠教育。所以每個宗教都要恢復到教育,教育標本兼治。沒有教育,光是祈禱,治標不治本,而且時間是短暫的。所以宗教教育比什麼都重要,它標本兼治。

  這樁事情,我也跟天主教教宗給他建議,我們要恢復教育,要教人覺悟、要教人明瞭,真正徹底懺悔改過,回頭是岸。每一個宗教裡頭都有戒律,戒律都是好東西,要認真修學;絕不能夠把它當作那是過去的東西,那我們就虧吃大了。它是真理,它是真實智慧,佛在這個經上所說的三種真實,真實之際,那是講本性,本性本善,本性是佛;第二個,真實智慧;真實利益。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不但是他,在中國這些祖師大德包括惠能,他們終日教學、度眾生,終日無度。教學是什麼?身口在教你,沒有起念頭,不起心、不動念。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沒有起心動念,所以這些文字、這些言語都是自性裡自然流露。雖然日涉萬緣,一心空寂,這是他們的真相。乃能於布施、忍辱六波羅蜜,我們講六度萬行、普賢十願,他真做到,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所以說「悉皆究竟」,他沒有不圓滿的,沒有不究竟的,所以「安住於不生不滅諸三昧中,不失定意」。他住在哪裡?他住禪定裡頭,他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外面跟我們一樣,內心不一樣,我們內心七上八下,妄念那麼多,他一個都沒有。

  『行遍道場』,「於道場正行,無所缺少」。道場是什麼?教學的場所,沒有固定的。一個人向他請教,他教,兩個人向他請教也教,不論是在什麼時候,不論是在什麼處所,都叫道場。『遠二乘境』,二乘是阿羅漢、辟支佛,為什麼說遠離他們境界呢?他們是有對象的,他喜歡你,他教你;他不喜歡你,他不教你;你問他,他教你;你不問他,他不教你。佛菩薩不一樣,不問,他也教。佛家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無緣?你不相信他,你聽不懂他,這叫無緣,佛不會教你。你相信,你能聽得懂,他一定教你,你不問他,他也教你,這叫大慈大悲,這叫大乘,慈悲到極處。「唯依一乘法,究竟彼岸」,什麼叫一乘法?一定幫助你成佛,一定幫助你恢復自性,也就是說幫助你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應該的,這是佛法教學終極的目標、最高的一個目標。

  「又《十住毘婆沙論》曰:若墮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菩薩怎麼死,這是比喻,不是真死掉,菩薩退轉了,像阿羅漢一樣,喜歡,我就教你,不喜歡就不教,這是阿羅漢。菩薩不是的,喜歡教,不喜歡也教,換句話,菩薩沒有分別,沒有什麼喜歡、不喜歡。阿羅漢有分別,菩薩沒有分別,阿羅漢沒執著,他有分別,大菩薩連分別都沒有了。所以菩薩還要有分別,他就墮下去,我們講念書班級降級了,不是留級,降級了,降一等。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功德利益就失掉。「若墮於地獄,不生如是畏。若墮二乘地,則為大怖畏」。這做比喻,如果墮地獄不怕,菩薩在地獄裡也教化眾生,他真去教,地藏菩薩常住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那是大慈大悲、大願。但是不能墮二乘,二乘就是聲聞跟辟支佛,若墮二乘那就大怖畏,為什麼?度化眾生這個願不能實現。學佛,你看從初發心老師就教你發願,四弘誓願,第一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這個願,沒有說你喜歡你度,不喜歡就不度,沒有這個說法。你要生平等心,要生清淨心,特別是看眾生造業,造業他就有果報,你就要阻止他、勸導他,讓他不造業。度的方法很多,你要多學,要廣學多聞,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種種不同方法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回頭,不造惡業。「是故菩薩遠二乘境」,意思在此地。

  最末後的總結,就是「阿難下」,這個經文裡面,『阿難,我今略說,彼極樂界所生菩薩真實功德悉皆如是,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是這句話,這是「世尊總結極樂世界菩薩真實功德,說不能盡」,說不完。意思是什麼?勸我們一定要發心求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去學習,功德利益太多太多了。不但是釋迦牟尼佛說不盡,所有一切諸佛一起來說都說不盡。我們這一生這個緣殊勝,太難得!緣,現在的話叫機會,我們這個機會不容易得到,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怎麼會被你遇到?遇到什麼?遇到這部經,我現在特別跟大家介紹,遇到這部註解。這部經稀有,夏蓮居居士把五種不同翻譯的本子,《無量壽經》在中國特別有緣分,從漢朝到南宋八百年,一共有十二次翻譯,所以是翻譯最多的。可是這些本子失傳,現在留下來五種翻譯本,七種本子失傳,從這五種本子的內容來看,差別很大。所以古來祖師大德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在世,這個經是多次宣講,不是一次。一次,這一個原本,不管怎麼翻,大同小異,不會有大差別;有很大的差別,就不是一次講的。還失傳七種本子,那七種本子如果在,可能還有更大的差異。釋迦牟尼佛慈悲,多次宣講,他老人家講經只講一次,沒講第二次,唯獨這個經講多次。現在根據這個五種原譯本,至少他講過三次,這就是很特別的地方。夏老把它五種本子會集成一本,我們讀這一本等於五種原譯本全讀到了。

  註解難得,黃念祖的註解,集經論註解《無量壽經》,還集古今中外祖師大德註解《無量壽經》的精要,所以他這個註解是集註,黃念老的集註。目錄放在後頭,總共參考一百九十三種經論註疏,所以它集大成。我們讀他的註解,就讀了一百九十三種註疏,太難得、太難得。所以他這個解應該是集解,集經論古註解釋的大成,我們碰到這麼一個本子,真叫稀有難逢,這本子就太可貴了。所以我們要遵從祖師大德的教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這一生學大乘,這一本就夠了。這一本裡頭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大乘、小乘,教義全都在這部書裡頭。這一部書就等於小藏經,它沒有欠缺的,你說多難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從這部經上看出來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