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0四集)  2011/7/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0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二十七面倒數第七行第二句:

  「至於《淨影疏》又有一說」,從這個地方看起,遠公大師的註解,《無量壽經》的註解。「疏曰:但能念道,行德顯著,不簡(揀也)上下,同得往生,故言著於無上下也。若得生彼,神通洞達,無有邊際,故云洞達無邊際耳。」這段是遠公大師在這句經文上的解釋,什麼叫「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但能念道,這個地方的念道,直指「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大勢至菩薩說的;換句話說,真正能念佛不是口念是心念。有口無心,功夫不會得力,有人念佛念了一輩子,功夫不得力,往生的時候手忙腳亂,無所適從。這什麼原因?心裡沒有佛,這個不行,心裡確確實實有阿彌陀佛,就夠了。心裡為什麼沒有佛?對阿彌陀佛、對極樂世界認識不清楚,有懷疑。這個現實的世間還捨不得離開,對這個地方還有非常濃厚的情執,有留戀。這就是經論裡面所講的「欣厭」二字,對極樂世界生不起歡喜心,對娑婆世界沒有法子生起厭離的念頭,於是念佛功夫不得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古來祖師大德說得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於是我們就知道了,在念佛之前、讀經之前、聽教之前,要放下萬緣,一心專注,這就有功德,你就有收穫。如果是心不在焉,心想著別的事情,就不會有效果,那就真的是喊破喉嚨也枉然。遠公大師說的「但能念道」。

  後頭這一句「行德顯著」,行德是什麼?依教奉行。淨宗同學的行德,二十多年前,淨宗學會成立,在美國,我們提出行德的五科,五種、五個科目。第一個是淨業三福,我們有沒有遵守?「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有沒有遵守?這是基本的戒律,從這個基礎上出生三皈、眾戒、威儀。沒有前面的基礎,三皈、戒律、威儀都沒有立足處,怎麼可能生起?這就不可能。所以今天儒家的禮沒有了,佛家的戒沒有了,儒釋道三家變成有名無實,實質沒有了。從這個地方,讓我們深深體會,儒釋道的三個根是多麼重要。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你細心觀察,他沒有學過儒釋道的三個根,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與這三個根相應、不相應,你就能看到,沒有學過怎麼也會相應?它是性德,人心地善良自然就相應、就吻合。人心裡面有自私自利、有名聞利養、有七情五欲,那就自然不相應。那就得要修行,把你的思想、行為修正才會相應,沒有修正過來不會相應。我們的根不是從小紮的,中年以後才補習,因此劣根性很嚴重,煩惱習氣重,外面稍稍有誘惑,自己就做不了主。這種情形不但現在很普遍,古時候都有。

  蓮池大師是明朝末年的人,萬曆年間的人,那個時候風氣已經敗壞,能說不能行,說得很好聽,做不到。今天不但沒有行,說的人也沒有了,這個問題嚴重,所以感召來的是劫難,它有因緣的。如果每個人的思想、言行都與性德相應,哪裡會有災難!我們沒有聽說極樂世界有災難,也沒有聽說華藏世界有災難。我們曾經聽說天上有災難,這是可以相信的,天上人的德行比我們高,可能我們這種敗壞德行的風氣也影響了他們。神仙裡頭有沒有私下包庇的、貪污的?聽說也有,從前沒聽說過,現在聽說也有,所以人間的風氣也影響天上。天上現在沒有法子影響人間,因為人間這個惡的意念太重了。畢竟天人比我們聰明,警覺性高,而且他們有神通,他們知道災難、知道後果。

  所以行德,淨業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要顯著,就是要真正做到,這叫修淨業,淨業行人決定與這五科相應。一定要有普賢菩薩的心量,普賢的心是真正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禮敬諸佛」,包括十方剎土微塵世界統統禮敬,這圓滿。「稱讚如來」,眾生小小一點善都不放棄,再大的惡不放在心上,你說這是什麼心量?不但心量廣大,心量清淨,純淨純善。純淨是一絲毫惡念沒有,眾生極大的惡念不放在心上,再小的善行都要讚歎他。行德顯著,這就是身行,身行而後有言教,佛法才能夠普度眾生。「不簡上下」,不簡上下是沒有分別,一律平等,上指法身菩薩,下到阿鼻地獄,乃至山河大地、樹木花草,一個平等心對待,誠敬心對待。平等自然就誠敬、自然就慈悲,自然的,沒有一絲毫的做作,為什麼?誠敬、平等、清淨是自性的性德。只要見性,這些性德(自性裡面德行)一定是顯著,表現在你的行德當中。「同得往生」,《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種智是如來所證得的一切種智,佛果地上圓滿的智慧。「故言著於無上下也」,這是解釋這一句。

  下面又說,「若得生彼」,你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神通洞達,無有邊際」。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遍法界虛空界的信息你暢通無阻,十方諸佛剎土裡的信息,過去、未來的信息,你完全能收到。這個力量,確實不是我們自己的力量,我們自己自性裡頭有,但是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斷,它不起作用。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起作用?而是阿彌陀佛有這把鑰匙,他把我們自性的門打開,他透出來,我們也透出來,這麼個道理。沒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引導,我們自性的智慧德相就顯不出來,這是阿彌陀佛布施所有往生極樂世界這些人的恩德。真實的恩德,這個能力是無有邊際,稱性的,「故云洞達無邊際」。「疏謂上中下三輩皆得往生,故云無上下。極樂人民皆神通無邊,故云無邊際」。這三種講法,念老告訴我們都可以參考,所以這個《註解》是會集的,集解。我們看下面經文:

  【宜各勤精進。】

  這個「宜」是應該,我們每個人都要勤精進。

  【努力自求之。】

  為什麼?全是性德,不要向外求,向自性去求,一定會出現。

  【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

  阿彌陀佛國,上面加了一個無量清淨。

  【橫截於五趣。惡道自閉塞。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

  末後是一句感嘆的話。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此段以前」,所說皆是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們他們的功德智慧。「此段乃世尊喚醒法會大眾」,就是喚醒我們,我們今天無論是在電視、是在網路上,你們打開頻道,我們一起來共修,就是這個法會的大眾,這句話我們人人都有分,我們要「精勤修習,求生極樂」。佛在這裡勉勵我們、勸導我們,我們應該直下承當,不要客氣。「前所開示,常住真心,人人本有,個個現成,本自清淨,能生萬法」。前面這段經文,正是方東美教授所說的哲學的最高峰。我們通過一甲子的學習,肯定了,不但是哲學的最高峰,同時也是科學的最高峰。前面這一大段經文,是《無量壽經》講的科哲,這是什麼?常住真心,常住是不生不滅、永恆不變,是真心,講了八個自然,人人本有,個個現成,你要問它在哪裡?就在自己;在什麼地方?就在當下。一切時、一切處,它無所不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從來沒有離開過。能生萬法,我們看到宇宙之間一切法全是它生的、全是它顯的,沒有一樣不是。

  「悟則頓契本佛」,本佛,你本來是佛,本來是什麼佛?本來是阿彌陀佛。什麼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叫無量壽、無量光,一切無量,就是自性的功德。你本來就是釋迦,什麼是釋迦?釋迦是以仁慈,就大慈大悲對待別人,以清淨無為對待自己,這叫釋迦。統統是自己,沒有一樣東西是在外面的,造作五逆十惡,阿鼻地獄現相現前,也不離自性。自性為什麼會有這些東西?迷失了自性,起了一個反作用。迷了自性,反作用裡面出現這個東西,不離自性,所以自性清淨平等。「迷則妄淪生死」,迷了,妄不是真的,你淪落到生死輪迴,不是真的。所以佛跟眾生確實就是迷悟不同,除迷悟之外沒有一樣不同,不同裡面你看出同,就是明心見性。不同裡面看出同是心現的,同是識變的,同是心現的就同是真的,沒有一個是假的;同是識變的,就同是虛妄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從相上講。前面一個是從性上講,從性上講是真心,從相上講是妄識,真心跟妄識是宇宙的本體,一體的兩面。大聖大賢、諸佛菩薩是正面,六道生死輪迴是反面,但是它一體沒有二體。

  真相明白之後,「於是世尊悲愍,更垂慈諭。大眾即知是心是佛,當即精進,是心作佛,故曰宜各勤精進」。這個兩句話是大乘教學的核心,佛弟子必須要記住,「是心是佛」,你本來是佛,現在要做的呢?要「是心作佛」,你心念阿彌陀佛就是作佛。因為你本來是佛,你現在作佛,你怎麼會不成佛!如果現在我們還胡思亂想,我們就沒有作佛,你怎麼不作佛?你想什麼?灌頂法師告訴我們,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頭一個果報是阿鼻地獄。他底下說的是什麼?念佛的人墮阿鼻地獄,他是心不是作佛,他是心在作五欲六塵,五欲是什麼?財色名食睡,他的心裡搞這個東西。口裡面念佛,心裡不離財色名食睡,這樣的念佛墮地獄,多不多呢?絕大多數。墮地獄又怎麼樣?實在講地獄是報,是你貪戀五欲六塵的果報。在地獄裡頭報盡,什麼時候報盡?不貪,你就離開地獄。你如果有貪戀、有情執,你就還在地獄,一旦情執斷了、不貪了,就離開地獄。只要有這麼一念就離開地獄,地獄就不見了,多半他又能回到人間,不定,有人到餓鬼道,有人到畜生道,有人到人道,也有到天道。

  這什麼原因?遇緣不同,因為阿賴耶識的種子十法界全有,哪個種子先現行他就到哪裡去了。如果他碰到一個超度的法會,聽說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他一動這個念頭,他往生了,地獄道可以直接往生,這是遇緣不同。所以超度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往生極樂世界,效果全在作法的人的誠心,我們中國人講「誠意正心」,它就有效果;沒有誠意、沒有正心,他得不到受用,聽說極樂世界,他去不了。鬼神給我們這些信息,我們冷靜的去觀察、思惟這些信息,合情、合理、合法,可以接受。提高我們自己的警覺心,希望我們自己不要在這一生錯過了,因為非常容易錯過,這個首先自己要承認,我們自己習氣也重。做為一個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怎樣保持,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念念不離如來教誨,你才能保得住。古人講「三天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變了,今天這個世界,一天不讀聖賢書,你就面目全非,你就保不住,你就曉得這個事情多重要。

  《無量壽經》做為課誦本,這對知識分子來講,好!時時刻刻不離開。心裡真有佛,萬緣放下,有大慈悲心憐憫苦難眾生,抽一部分時間來照顧他們,這個在已經得道的人沒問題,我們沒有明心見性的人有問題,怕的是什麼?隨緣隨著變,就完了,不是我去度他,他把我度了。這種事情很多,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絕不是假的,出家修行都很不錯,講經說法到最後還俗,跟女眾信徒結婚,不但現在有,古時候也有。這個原因我們知道,我們很清楚,每個人的緣不相同,信得不夠深,麻煩就大了。信要深,只有深入經藏,信心才深;不是深入,很難!你細心看看這些人,確實他沒有深入經藏,大經大論沒有涉獵,一般都是流通最多的這幾部經典,而且讀誦、受持,就像經上講的,心裡都有雜念,不清淨,這樣的心態去學佛,所學到的是佛學知識、佛學常識,真正佛法法味沒嘗到,他才會被外頭境界轉。如果真正法味嘗到,就不會了,他在境界裡能做得了主。所以是心是佛,我們現在要是心作佛,這個太重要了,最簡單、最直捷、最穩當、最快速,莫若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中,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真的是心作佛了。這是淨宗法門無比的殊勝。

  「故曰宜各勤精進。各者,不僅當時在會之人」,釋迦牟尼佛講經,當時參加這個法會的這些大眾,你們各人,後頭實實在在說,「兼指後世一切能聞此法者」,我們距離佛三千年,這個經是佛講的,這個本子是通過漢文翻譯的,翻譯得沒錯。我們今天展開這個經卷,也是參加這一會的人,無論你在衛星電視、網際網路,或者是光碟,或者是經本,看到、聽到、接觸到了,都是在會之人,佛的這些教訓都是直接對我們講的。所以實兼指後世一切能聞此法者,能聽到這部經的,能讀到這部經的,「各各皆應依此慈教」,慈悲教誨,「信受奉行,念佛往生。正顯是心作佛之究竟方便」。所以我們要常常想輪迴苦,要常常觀察這個世間只有苦沒有樂。看整個六道,佛講的三大類的苦,苦苦、壞苦、行苦,叫三界統苦。什麼叫樂?三界眾生就是講三界六道的眾生,他所感的樂是苦暫停,不是永久停,暫時停,他就迷了,就覺得很樂,到苦來了又無可奈何。所以六道確實是苦多樂少、苦長樂短。

  這些事情,你看得愈清楚,你就會愈遠離它,愈清楚,你的心才真正定下來,不攀緣了。古時候善人多,覺悟的人多,我們自己可以全心全力先成就自己,然後再弘法利生。現在這個社會難,難在什麼?覺悟的人少,迷惑的人多,真正弘法利生太少。所以往往我們被逼著沒法子,不能不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如何又能夠不妨礙自己?這個現在可以做。古人不行,獨善其身就不能兼善天下,兼善天下就不能獨善其身。現在可以做到,像我們現在用的方法,我們學習經教大家在一起學,我們利用網路、利用衛星、利用光碟、利用經書。可以不必聚集在一處,各人就在自己現前的崗位,就在自己現前生活環境當中,果然能夠放下萬緣,同樣的成就。真正把握這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在這個世間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

  下面佛勸導大家,「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佛勸大眾,各各皆應精進勤修,努力自為,求生淨土,徹證本心,圓滿佛智也」。我們要有這麼一個願望,懇切的願望,為什麼?這八個字真得到了,徹證本心,圓滿佛智,我們自己的問題解決,究竟圓滿的解決,我們幫助遍法界虛空界苦難的眾生得大自在,為什麼?他不礙我,一絲毫不妨礙。幫助眾生是怎麼回事情?世尊在《楞嚴經》上講得很明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說多自在。眾生起心動念,菩薩全知道,甚至於他自己都不知道,極其微細的起心動念,他自己還沒有感覺到,菩薩曉得了,菩薩現身說法教他,他明白、他覺悟了,菩薩就不見了。你看,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化身,真現相給你看,你還真的跟他有問有答,真提出問題,他真給你開導。你明白了,疑惑解除,他就不見了,你幾時想到他又來了。

  我們看虛雲老和尚的《年譜》,裡頭有一段他朝五台山。虛老住在南方,五台山在北方,在山西,他怎麼去朝拜?三步一拜。從廣東這個地方,三步一拜,拜到山西五台山,一年恐怕走不到,他一天能走幾里路?三步一拜。有時候走到荒郊野外,四處沒有人家,他還是三步一拜走,遇到風吹雨打,身體生病了,躺在野外,沒有人。病重無可奈何的時候,遇到個叫化子、要飯的,看到他很可憐,照顧他。他就問這要飯的叫什麼名字,要飯的告訴他,「我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叫文吉。」你哪裡人?「我五台山人」。五台山。文吉告訴他:「你到五台山,你問他們,大家都知道我。」照顧他一個多星期,慢慢身體也恢復了,可以再拜了,再讓他去拜。拜上幾個月的時候又生病,又碰到他,奇怪,一生病他就來了,來照顧他,病好了各人走各人的,他也不曉得到哪去了。到五台山的時候,這個人兩次救他,很感恩,他說五台山大家都知道,到五台山就打聽,人家告訴他那是文殊菩薩。他恍然大悟,文殊菩薩一路都照顧他,你遇到困難,真現身、真幫助你,真滿你的願。

  所以我們知道這些事實真相,虛雲老和尚,菩薩常常照顧他。我們有沒有菩薩照顧?念念心中有佛菩薩,就有佛菩薩照顧。我這個念頭想別的東西,菩薩就不見了,就沒有了;一想菩薩,菩薩就來了,靈得很。這是什麼?《還源觀》裡三種周遍講得好,念頭才動,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就這個道理。變化無盡,出生無盡,真的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虛雲老和尚病倒在荒郊野外,來一個乞丐不稀奇,一點不覺得奇怪,如果來了一個富貴人,那很奇怪,別種身分人感覺得奇怪,來了個要飯的。菩薩現身隨眾生心,出家人不嫌棄貧賤人,對任何人都一樣的慈悲,這是老和尚心中之感,菩薩現乞丐身來照顧他,而且是兩次。所以我們一定要精進,一定要努力,要求生淨土,求生淨土目的何在?徹證本心,完成圓滿佛智,這就是成佛。我到極樂世界不是為別的,是為了成佛,是為了明心見性,為這個去的。

  「勤者,《俱舍論》曰:勤謂令心勇悍為性」,我們常常講勇猛精進,勇猛的反面是懈怠,決定沒有懈怠,所以這是「精進」的意思。「求者,求道」,你看這求道講得多清楚,「亦即求生淨土」,淨宗裡面講的求道就是求生淨土。「經中《至心精進品》曰: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這個求道就是求生淨土,你只要精進不止,你一定會得道,也就是說你決定往生,時候一到阿彌陀佛肯定來接引你,「故下曰:必得超絕去」。「經中自求之自字,至為緊要」。你自己不肯求,別人幫助你求,沒用處,跟你自己沒有感應;你一定要自己求,感應道交才會現前。「經云:汝自當知、汝應自攝」,這兩句話是自在王佛對法藏比丘說的,這個地方引用,都是講到自,這個自的意思非常重要。「《會疏》曰:欣求在己」,在自己,「自心,故云自求」。下面說,「蓋淨宗雖為他力法門」,淨土宗依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力,這叫他力法門「但行人若不自心精進,斷除疑惑,深生正信,切願求生,亦決無往生之理」。這話是真的,專靠阿彌陀佛,自己不肯精進、斷疑生信,那你決定不能往生,沒有這個道理。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跟我們講六種信,而六個信裡面第一個是信自己,就是念老在此地講這個「自」至為緊要。自己不發心,哪來的感應?感應決定跟阿彌陀佛要相應。我們有一分感他有一分應,有十分感他有十分應,有百分感他有百分應,一個道理。我們用什麼感?誠敬,誠敬到極處叫至誠感通。真誠到極處,那感應就在現前,非常快速。虛老朝五台山,對文殊菩薩那種誠敬心,用自己來做表法,自己那個誠敬表現出來給大眾看,讓佛門弟子看到感動向他效法,他來帶頭,這就是四德裡頭表演給別人看,「威儀有則」。我做出來給人看,肯定有人看懂,那他幫助眾生的效果就收到,把別人內心那種誠敬引發出來。這裡幾句話都很重要,行人是我們自己,如果不能夠「自心精進,斷除疑惑,深生正信,切願求生」,這幾句話重要。如果這幾句話都是真的,我們在這個世間,決定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如果這幾句話,我們覺得自己有問題,第一個,自心精進有問題,第二個,斷除疑惑有問題,第三個,深生正信有問題,第四個,切願求生有問題,你就很容易被外面境界所轉。

  名、利、情,這是三大關,名裡頭包括著地位,利裡頭最重要是財富,情是男女當中的關係,這三大關幾個人能突破?突破,道業就成就了。這三個關口,有一個關口過不去你就墮落,古人所謂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後悔莫及。我們業障深重的人怎麼辦?這些問題,佛菩薩的教誡天天念、天天講,講給別人聽,實際上是講給自己聽,只有念得多、講得多,這個自己印象深刻,境界現前,馬上就想到經上講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貪瞋痴慢念頭才起,馬上就想到經教裡頭天天在講的,你才能淡化、才能放下。所以這經教要不深刻,就印象不深刻,不能隨時提起來,它不起作用,迷了的時候隨業流轉,這個麻煩大了。只有印象特別深刻,境界現前馬上它就起作用,叫照,叫觀照。能把這樁事情前因後果都看透了,看透是什麼?假的,不是真的,假的裡頭有業報,業報很苦,自然他就止住了。這些條件我們天天要求,要求精進,要求斷除疑惑,這個疑惑裡頭有淺深不同,淺的疑惑容易發現,也容易控制。極深的疑惑自己不知道,極深的疑惑是什麼?萬法皆空,心現識變,法法皆如,這個疑惑難知道,很深的禪定才看到這個境界。

  有人說佛法不合科學,真的,是不合科學,科學是用數學的原理推斷出來有哪些事情,然後再用科學方法把它證明。你想想看,跟我們前面所說的,統統是不自然,為什麼?起心動念,不自然,分別執著更不自然。而佛所講的完全是自然的,比不自然的高明太多,自然從哪裡證得的?從清淨心證得的,從平等心證得的。清淨平等到極處,這個心會放光、會照見,所有空間維次全部沒有了。這不是科學能做得到的,這比科學更真實,科學還會產生錯誤,前面一個定律,過若干年被後人推翻,當時認為是真理,後人把它推翻,就是說它還有錯誤。禪定裡面東西決定沒錯誤,它確實是永恆的,你沒有辦法推翻,用清淨心、用平等心;後人用清淨平等所看到的,跟前人看到一模一樣,那就是真的不是假的。看到不同那一定就有問題,看到完全相同就沒有問題。這個我們不能夠不冷靜,因為科學的發現是侷限的,像瞎子摸象一樣,摸到象的腿,象像什麼?象像一個柱子,你要不相信,你到我這摸摸看,你一摸果然不錯,也是個柱子,你摸到同一個地方。如果摸到另外一個地方:不對,你講得不對。兩個人就辯論了,誰也不服誰。禪定不是,禪定是看到全部的狀況,看到性相、理事、因果,面面他都看到,所以他沒有懷疑、沒有異議。

  所以佛在此地訓勉我們,「努力自求之」。「是心是佛者,性德也。是心作佛者,修德也。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這是天經地義大道理,性德是本有,可是沒有修德,這個性德迷了,雖有,它不起作用,必須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故努力自求,則『必得超絕去』,「超者,超脫。絕者,滅盡、斷棄」,這是講把煩惱、疑惑全斷了。「故超絕者,指超脫輪迴,斷除生死也」,超脫輪迴、超脫十法界,斷除一切煩惱。「《會疏》曰:一時頓超三界」,此地這一時就是一念,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念,這個一念裡頭沒有起心動念就頓超,為什麼?三界不見了,十法界不見了。「斷絕曠劫繫業」,這個繫業就是煩惱習氣,「故云超絕,亦絕則超也」。絕是斷絕,你把起心動念斷絕就超,超越十法界。

  「夫聖凡智愚,九品萬類,各各皆得超絕去者,全賴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從果起修,一生成就,故皆得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這幾句話很重要,不論你是聖人、你是凡夫,無論你是有智慧、還是愚蠢,這把一切眾生全包括盡,九品萬類。這一切大眾他能得超絕去者,統統都依賴阿彌陀佛一乘願海,這一乘願海是什麼?四十八願。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幫助一切眾生成佛道,所以它是一乘。如果幫助眾生成菩薩,那是大乘。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幫助眾生成佛,這一乘。大願、大德,這個大德是大功德,大能,加持一切眾生,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微塵世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所以用海來比喻它,形容彌陀的大願。六字洪名是方法,方法簡單、明瞭、容易、快速、穩當,這個方法絕妙。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能比得上這個方法,太簡單了,而且成就無比殊勝,因為你往生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所以此地告訴我們,他是從果起修,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從因起修,修因證果。阿彌陀佛是果,我們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果放在心上,不是因心,是果覺,這是跟八萬四千法門不相同的地方。一生成就,故皆得生,聖凡智愚九品萬類,統統得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我們常講西方淨土,或者說彌陀淨土。

  「得往生者,依彌陀本願加威,不更墮三惡道,故云惡道自閉塞」。四十八願頭一願就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不但沒有三惡道,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阿修羅道,也沒有羅剎。所以極樂世界人天乘裡面,這是凡聖同居土,只有兩道,天道跟人道。為什麼?它的基礎都是修十善業道的,上品十善生天道,中品十善生人道,它沒有下品十善,下品十善是阿修羅道。這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低的條件,我們知道了,中品十善。人一生作惡,臨命終時遇到善友來引導他,他真正知錯了,懺悔了,這一懺悔,業障就伏住,善念就生起來。看他這個善念是中品還是上品,中品的善念,中下品往生,凡聖同居土;上品的善念,都在一念心、一念真誠,他往生同居土裡的上三品,上品往生。一生作惡,臨終不定他真懺悔,真的善心那一念生了,就那一念他就能往生,可不可能?可能。為什麼?本性本善,哪有不可能的道理!我們學佛這麼多年,對佛陀的教誨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體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必須是念念都是上品善。再向上提升我們沒有這個本事,功夫不到家,上品十善可以,人人都做得到。真誠心,起心動念只有別人,沒有自己,不要替自己想,多替別人想,多替現前苦難眾生想,多替這個苦難的地球去想。

  如何能幫正法久住?幫正法久住,實際上來說就是自己認真修行,正法就久住了。你把好的榜樣做出來,別人看到了歡喜、讚歎、恭敬,正法就久住。做得不如法,讓別人批評,讓別人厭棄,那正法怎麼能久住?所以正法住不住世,問題我們有沒有做到,做到能住世,做不到不能住世。換句話說,學佛,正法住世;佛學,正法就滅掉,它變成歷史。後人來尋找這個故事,這個裡頭真實智慧、真實利益那就完全沒有了。三種真實,真實的實際,這是沒有問題的,它不生不滅。可是搞佛學,真實智慧沒有,不能依教奉行,真實利益決定沒有,這是我們幾十年的學習得到的結論,是我們自己親身的感受。這個法門它講到真實的利益,實在就是六字洪名,從果起修,一生成就,這是利益當中最殊勝的。

  得往生,生到極樂世界,都得到彌陀本願加威,決定不墮三惡道,所以經上說「惡道自閉塞」。「皆登不退」,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加持,三種不退都得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在一般大小乘裡面所說的,位不退,小乘初果就得到;大乘教裡面,像《華嚴》所說的,十信位裡初信位的菩薩就得到。三界九地見思煩惱,這個見惑他斷盡,所以他決定不墮三惡道。這個地位沒有出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他住的地方就是人間、天上,他不會墮三惡道。而且有期限的,人間天上七次往返,他就提升到阿羅漢,就超越六道輪迴,所以他在六道裡是有期限的。沒有證得初果,在六道裡是無期限的,那個苦!塵沙、見思都斷,證得菩薩的果位,不會退轉到二乘。無明破了,就是起心動念斷了,超越十法界,證得的是法身菩薩的果位,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廣義的說,圓滿了,見性了,經上所說的你全都明白了。過去、現在、未來,宗教裡讚歎神的兩句話說「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讚歎神的讚歎之詞,但是在佛法裡頭是真的,不是假的,什麼人能做到?明心見性就做到。佛教在中國這兩千年,宗門明心見性,教下大開圓解,我們可以肯定超過三千人以上,這些人在一般講法都成佛了,見性成佛,《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入到這個境界,生實報土,在中國一般不是生華藏世界就是極樂世界。可是念佛往生的,這兩千年當中,我們最保守的估計,不止十萬人,他們的成就跟宗門明心見性來比較,比他們還殊勝,這叫真正不可思議。為什麼?他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地位跟明心見性的人平等,凡聖同居土也平等。所以那些人不服,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他們修行多辛苦,你怎麼這麼容易就得到?但真的,絕對不是假的,這說明阿彌陀佛本願的威神那個功德力量不可思議。佛法在中國的成就太大!世尊當年在印度成就,我們超過,不輸給他。

  「皆登不退,直至成佛」,這個成佛是究竟圓滿妙覺佛果,故云『橫截於五趣』,五趣就是六道。下面有解釋,「五趣者,三惡趣及人天」,三惡趣是餓鬼、地獄、畜生,人道、天道、阿修羅道,「阿修羅趣」,用天道包括他,「故五趣亦即六道」。《楞嚴經》上跟我們解釋阿修羅,阿修羅在前面五道裡頭,只有地獄沒有阿修羅,鬼道裡有阿修羅,畜生道裡有阿修羅,人道有阿修羅,天道有阿修羅。通常講六道,專門講天道的阿修羅,是這個說法。所以說五道跟說六道,意思完全相同。「人天本名善趣」,善道,現在也把它稱為惡道,這是跟極樂世界相比,我們六道都變成惡道,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善道。「如《淨影疏》曰:下三惡道,名為惡趣。人天二道,名為善趣。今此約對彌陀淨剎,娑婆五道齊名惡趣。地獄、餓鬼、畜生,是其純惡所向,名為惡趣;娑婆人天,雜惡所向,亦名惡趣」,因為他雖然修善,善裡頭有惡,不純。西方極樂世界的善,它裡頭不夾雜惡,沒有惡念、沒有惡行,也就是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為,在西方極樂世界找不到。所以我們跟極樂世界一比,就是同居土跟同居土相比,它的同居土是淨土,我們同居土是穢土,他們是善,我們就是惡,這是這個意思。

  「若依此方修習斷除,先斷見惑」,這是我們這邊修行,我們怎麼個修法?一定是先斷見惑,「離三途因」,見惑是三途因。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只要有見惑就有三途。為什麼小乘初果他不墮三惡道?他三途的因沒有了,所以三途的果當然就沒有,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後斷修惑」,修惑就是思惑,思惑斷掉之後,人天的因就沒有了,所以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六道沒有了,「離人天因,絕人天果」,人天果報就沒有了。「漸除不名橫截。若得往生彌陀淨土,娑婆五道一時頓捨,故名橫截。」橫截我們叫橫超,漸漸斷,它是豎超不是橫超,我們人往上提升欲界天,欲界天再向上提升色界天,色界天再提升到無色界天,無色界天再往上提升就出六道,這就叫漸漸一步一步,像上樓梯一樣一步一步往上爬,這叫豎出。往生的人,從人道直接就走了,他不經過這些,所以叫橫超。橫截就是橫超的意思,下面講橫出、橫超的意思,這橫截。這來得快,他不通過上面這些,這是什麼?這是佛把他接引走了。佛要不來接引,你不認識路,你不知道方向,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是佛來接引。

  往生的人,念佛往生的人必須要注意到,臨終的時候你看到誰來接引?肯定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如果不是阿彌陀佛,藥師佛來接引你,釋迦牟尼佛來接引你,那問題嚴重,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那個佛是魔變現的。如果是阿彌陀佛,魔不敢變現,魔變現他也有規矩,不能變本尊。你一心念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來了,阿彌陀佛是你的本尊,他就不能騙你,不可以,護法神不允許。他變別的佛,他不是你本尊,你跟他去了,護法神不攔他,不算他犯過失,他欺騙你,你上當了,你自己認識不夠。你天天念阿彌陀佛,為什麼跟藥師佛走?這些道理、這些常識我們都要懂,才不至於吃虧上當,才不至於被魔欺騙。永遠記住,魔不能變本尊。我們念佛人統統都有護法神,他變其他的佛,不是本尊,他不干涉的;他要變本尊的話,護法神干涉,決定不許可。阿彌陀佛決定不會接你到別的地方去,決定是西方淨土,決定沒有過錯。所以阿彌陀佛一定要認定,到時候來現相,你能認識他是阿彌陀佛嗎?認識,你絕對不會把他認錯。阿彌陀佛加持你,你肯定認識他。

  「又《會疏》曰:必超絕去,非次第斷,故云橫截」。底下給我們解釋,「故知橫截即橫出、橫超之義」。「又《嘉祥疏》曰:修菩提因,橫斷五道流轉,故惡道自閉塞。自者,自然也」。惡道是自然的閉塞,不是人為的,也不是佛菩薩把它關閉的,是它自然閉塞。為什麼?記住,佛常說的「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唯識都是自然的。唯心,那是自然中之自然。心現識變是自然的,如果這個裡面加上第六識的分別,加上第七識的執著,就不自然。阿賴耶變現的是自然的,自性能生能現那是純自然的,所以講自然中有自然相,那是沒有通過阿賴耶。阿賴耶的本身是自然的,就阿賴耶的業相、轉相、境界相。或者我們講阿賴耶的四分,阿賴耶的見分,科學家說是信息,相分是物質,自證分是它的本體,我們講業相,能量。證自證分,它怎麼知道這三種現象?阿賴耶的三細相,阿賴耶的相分是物質現象,見分是精神現象,業相就是能量,現在講的能量是波動的現象,業相是波動現象,它怎麼知道這三種現象?所以有個證自證分,它知道。

  證自證分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就是我們佛法一般講的佛性。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佛性就是覺性,就是阿賴耶的證自證分。那我們講法性,法性就是阿賴耶的自證分,覺性是阿賴耶的證自證分,佛性,我們講佛性、覺性是證自證分,法性是自證分,這證自證分跟自證分不相同的地方。但是法性裡面包括佛性,佛性當然也包括法性,都是惠能大師開悟第三句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具足這個四分。它的次第,確實它是彌勒菩薩講一念當中形成的,一念當中具足的,四分是圓滿的形成。證自證分就是自覺,就是經上講的「是心是佛」,見分、相分、自證分是「是心作佛」,這個意思才圓滿,才真正把它搞清楚。所以這個自是自然的意思,這個自然還不是普通講的自然,佛經上講的「法爾如是」,與這個意思相接近。好,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