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十一集)  2010/4/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1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十面第五行,我們從第二句看起,《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從這裡看起,我們把這個文念一念。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即阿彌陀經唐譯本)云」,經文裡頭有這麼一句話,「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這句話,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我們知道《佛說阿彌陀經》,這個經應當是世尊跟平常一樣,一生只講一遍,沒講過第二遍。現在這個經在《大藏經》裡有兩種本子,一個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意譯,他不是直譯,完全翻經裡面的大意;玄奘大師是直譯,就是依照梵文經典文字上翻譯出來的。這樣說起來,玄奘大師譯的就比較真實,忠於原文,羅什大師是用意思,沒有照文字翻譯。在我們中國人看起來,鳩摩羅什大師的本子就像中國人寫的文章一樣,很適合我們的口味,所以流傳很廣;玄奘大師雖然是直譯,保存原文的樣子,可是我們不太喜歡它,這個本子沒流通,在《大藏經》裡面。

  佛說這句話,他看到的,「如是利益安樂大事」,這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普度遍法界虛空界的眾生,跟一般諸佛不一樣,阿彌陀佛度的是教人一生成佛,所以它跟《華嚴》、《法華》沒有兩樣。《華嚴》、《法華》是一乘教,所謂一乘教,前面講得很清楚,一生成佛,講這個理論,講這些方法。《佛說阿彌陀經》也是教人一生成佛,它的優點,這裡講「如是利益安樂」,這個優點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下下根人也能一生成佛,這個不可思議。所以跟《華嚴》、《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緣。

  一切大乘經修學的目標是菩薩,小乘經修學的目標是阿羅漢,這就好比我們現在世間的學校一樣,他辦的這個學校是中學,畢業的時候是中學畢業;大學,畢業的時候是大學生,可以拿到學士學位,不一樣,每個學校不相同。阿彌陀佛這個學校很奇怪,在我們現在常常想的一條龍的學校,你進入這個學校,只有向上升級,沒有留級,也沒有降級,時間長短是不一樣,決定一生成佛,他給你保證。《華嚴》、《法華》像是研究所,阿彌陀佛是從小學一直辦到研究所,這麼一種學校。這就像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裡面說的,「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這個不退是淨宗往生經,往生經就是指現在講淨土五經一論,這都是教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都說圓證三不退,這是難信之法。三種不退,小乘證得位不退,大乘菩薩證得行不退,到法身菩薩才證得念不退,圓教初住以上才證得念不退,三種不退,但是沒有到圓滿,不能講圓。圓滿證得三不退是什麼人?七地以上,你看這個位次多高,阿惟越致菩薩。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頭說,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統統都是阿惟越致菩薩,圓證三不退。他並沒有講凡聖同居土除外,沒說;沒說這句話,換句話說,生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成阿惟越致菩薩。這怎麼能講得通?我們學了這麼多年,終於搞清楚、搞明白,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加持他,他的智慧、他的威神等於七地菩薩,跟七地菩薩沒差別;不是他自己的能力,是阿彌陀佛加給他的,四十八願加給他的。到你要是證得,你在西方極樂世界什麼時候證得?經上常講「花開見佛悟無生」,那是你真證得了。在你沒有,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土三輩九品,你還沒有能力晉級到真正到達實報土,到真正證得實報土的時候是你自己的,用不著阿彌陀佛加持;沒有證得實報土,全是得阿彌陀佛加持,你的智慧、神通、能力、享受跟實報土一樣,這就是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像六道輪迴投胎,你投胎到帝王家,一出生就享受帝王的富貴。所以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就享受阿彌陀佛的神通、德相,就享受到。這一點要搞清楚,要認識清楚,我們對極樂世界,往生經所講的無比殊勝莊嚴就不會懷疑,是佛力加持的。這是講「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

  「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這個地方成佛上頭加個究竟,為什麼?阿惟越致菩薩才能夠加上究竟。如果沒有究竟這兩個字,講成佛,圓教初住就成佛;加上究竟這兩個字,肯定七地以上,圓證三不退。關鍵是底下這兩個字,「若能諦信」,這兩個字重要。諦,諦是真的,你得真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才能叫諦信。真信,你就會真幹,真信,真願意往生,真念佛。真念佛是什麼?一切緣統統放下,二六時中,心裡面確確實實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放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教也統統放下。為什麼?你會從這一句阿彌陀佛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亂,從事一心到理一心。得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後面會跟我們講到,這見性了,見性真的成佛。得理一心不亂,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在凡聖同居土,也不在方便有餘土,給諸位說,念到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念到理一心不亂就到實報土。真能念到?是能念到,這個道理我們很清楚,為什麼?他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道理在此地。我們想想,我們沒放下,他真放下了。放下就見性,見性就圓滿,智慧圓滿、德行圓滿、相好圓滿,得大圓滿。圓滿還有哪裡有障礙?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你沒有障礙,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講的無量無邊的經論,你一點障礙都沒有。為什麼?都是自性流出來的,你見性了。佛法裡教學沒有別的,就是教你把妄捨盡,回歸自性,回歸自性你就證得究竟佛果,究竟成佛。

  「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用不著經歷聲聞、緣覺、菩薩,一步一步往上提升,用不著。經歷三乘真的是久經多劫,不止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華嚴經》上說的,是從凡夫修到圓教初住或者別教初地,那要無量劫。圓教初住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在《華嚴經》上學過,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無明真斷了,確實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的習氣有,所以它不礙事。這個習氣要斷盡,需要多長的時間?需要三個阿僧祇劫,斷習氣的。習氣沒有別的東西能夠斷得了它,就是時間長了自然就沒有了。斷習氣也是在極樂世界快,把時間大幅度的縮短。所以華藏世界這些法身菩薩,跟著文殊、普賢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把斷習氣這樁事情在時間上縮短,是這麼個道理。

  「不越一念,頓證菩提」,這個菩提是無上菩提,就是一念,就是彌陀名號,四個字。「南無」不是名號,阿彌陀佛才是名號,南無是皈依的意思、皈命的意思、禮敬的意思。所以蓮池大師在世,《竹窗隨筆》裡有這麼一段故事,有人向他老人家請教,你老人家平常怎麼念佛?他說他念四個字,阿彌陀佛。你教別人呢?我教別人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不一樣?蓮池大師說:我這一生決定要求生淨土,所以什麼客套都不要,客氣話都不要了。經上教我們執持名號,名號就是四個字,他就念四個字。為什麼教別人教六個字?別人未必有這種堅定的決心要生淨土,所以加上南無,就是皈依阿彌陀佛、皈命阿彌陀佛、恭敬阿彌陀佛,他不一定這一生能去。恭敬的話加上,它是恭敬的話。自己真要去,不要用恭敬的話,不需要,客套都不需要。阿彌陀佛不會怪你,你很聽話,釋迦牟尼佛教你執持名號,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名號裡頭沒有南無。你看這說得多有意思!

  印光大師一生教人,教人念六個字,為什麼?看看芸芸眾生真想往生的沒幾個,念六字洪名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你就曉得祖師教別人他用的是什麼心,你就明白了。堅定信願,一絲毫不懷疑,我這一生決定要去,那你真的得萬緣放下。這個例子太多了,你看《淨土聖賢錄》、看《往生傳》,看看現前,真正求往生給我們表演的。前幾年深圳的黃忠昌,他聽經,聽我們常常這樣講,他真覺悟了,大徹大悟!他這個大徹大悟不是明心見性,就是悟的「不越一念,頓證菩提」,他就是悟的這個。一切放下,每天念一部《無量壽經》,接著完全念佛號,剋期取證,訂了三年的時間,看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念到兩年十個月,預知時至,走了,沒生病,還差兩個月滿三年,到極樂世界就是作佛去了。我們在這個地方講經,示轉、勸轉,黃忠昌居士給我們作證轉,三轉法輪全了,他給我們作證。由此可知,徹悟就是真放下。我們為什麼放不下?覺沒有到那個程度,真正覺悟他確實徹底放下。就像大經上講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佛法也不要了,就抓住一句阿彌陀佛。「頓證菩提,豈非大事」,作佛去了,兩年十個月的時間作佛去了。

  「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證之法」,這就是一大事因緣,「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淨宗之興起,正由此大事因緣也」。「下」,向下,「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前面是講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的因緣。眾生根性不一樣,但是佛的總目標、總方向是一致的,千經萬論殊途同歸,最後是歸淨土。所以佛法裡有三個科目是共同必修的科目,不管你修行哪個宗、哪個派、哪個法門。第一個戒律,戒律是共同科目,是基礎,你必須要扎根,像蓋房子一樣,不管你蓋多高,不管你蓋什麼樣子,得先打地基。戒律是地基,沒有戒律什麼都不能成就。第二個是理論,這是共同科目。法相唯識,《華嚴》是法相唯識的一部重要經典,法相唯識是六經十一部論,這六經裡有《華嚴經》,講宇宙緣起。《還源觀》上就講得好,「顯一體,起二用」,這二用,無論是依報,無論是正報,小至微塵,大至虛空法界,皆有三種周遍,這個不可思議,第一個「周遍法界」,第二個「出生無盡」,第三個「含容空有」。這個理是共通的,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不能超越,你所依據的理論。第三,歸宿,你修行最後的結果都是往生極樂世界。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歸華藏世界,最後都歸華藏世界,到華藏世界之後,文殊、普賢再把你領著一起到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是共同的歸宿。這三個共同科目。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再看下面一段,「稱性極談,如來正說」。這裡頭分好幾段,這是第一段,用甲乙丙丁來排列順序。「《華嚴》、《法華》均圓頓稱性之教,但其歸趣卻在本經。」這兩部經,這是自古以來,隋唐時代祖師大德們一致公認的、肯定的,是一乘經。一乘經在世尊一代時教裡面一共是三部,《華嚴》、《法華》,還有一部是《梵網》。《梵網》除了梵網菩薩戒這一品翻成中文,其他的沒傳到中國來。這部經也是大經,分量很大,只傳來一品,「菩薩心地戒品」。這都是圓教圓滿,頓教頓成,一生成就,稱性,裡面沒有權巧方便,它是直截了當的。歸趣卻在本經,《華嚴》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在那裡看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歸《無量壽》,華嚴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歸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真的,一點不假,經上清清楚楚跟我們說出來。

  「蕅益大師讚本經云: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蕅益大師讚歎《無量壽經》圓融到極處,「《華嚴》奧藏,《法華》祕髓」,奧藏、祕髓是形容,深奧,奧妙。這個對誰說的?對權教菩薩以下,他們不懂,沒有大徹大悟你入不了這個境界。華嚴境界、法華境界,要徹悟、明心見性的人他能夠領悟,沒有見性的人總是隔一層。《法華》深祕的精髓,這是講它的理。「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這個「此」是《無量壽》。菩薩萬行,菩薩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直接教大家念佛生淨土,直接引導往生淨土的人在很短的時間就達到徹悟心性的目標。《觀無量壽佛經》上講,一個念佛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在極樂世界修到明心見性,修到契入實報莊嚴土,需要多少時間?世尊為我們說的是十二劫。十二劫我們看起來很長,在西方極樂世界十二劫就很短,不長。從我們這個世界修行,要修證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看經裡常講的,多少時間?要無量劫,不是十二劫,無量劫。諸佛剎土裡面修行需要無量劫,在西方極樂世界十二劫,你看這個時間縮短多少!

  而且一到那個地方,智慧、神通、道力跟七地菩薩一樣。這個話說什麼意思?意思很深,就是說你一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有能力跟法身菩薩一樣,千處祈求千處應。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你就能夠到那裡去教化他,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能現什麼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一樣,有這麼大的本事,這樣的神通。諸位要曉得,那不是你自己修來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讓你就起這個作用,這個不可思議。不是說到西方極樂世界等我修成才能度眾生,你到那裡就行,這是十方諸佛世界裡面沒有的。「是故本經稱為稱性之極談也」,也就是說從諸佛如來,從阿彌陀佛如來自性裡面圓圓滿滿流露出來。講到極處,極就是圓滿。

  他這裡引得很多,「又日」,日是日本,日本高僧道隱於所著《無量壽經甄解》,這個經本《卍續藏》裡頭有,我們從《卍續藏》可以能看到。這裡頭有這麼一段話,「五濁之世,造惡之時,聖道一種今時難修,其難非一」。你看我們現在,特別是現前的社會,真的,五濁染著到極處,連一個晴朗的天空都看不到,我們每天看到的天空烏煙瘴氣,染污到極處。為什麼?眾生造惡。十惡,想想看哪一條沒做?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我們冷靜想想,細心觀察一下,現在住在地球上的人誰不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這個統統相應,人人都在造。回過頭來想想,我有沒有造?有意無意也造,這怎麼得了!有什麼方法不造?給諸位說,念佛就不造了。我念一個小時佛,這一個小時就不造,念兩個小時佛,這兩個小時不造;不念佛,不念佛有意無意肯定造,習氣太重了。所以,不讀經、不念佛怎麼行?讀經的時候可以不造,這要知道,時時刻刻要反省,時時刻刻要檢點。

  「聖道一種今時難修」,聖道是佛菩薩道,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在現在這個時候難,實在是難。持戒能不造業嗎?上古時候行,世尊為我們說的,「正法時期,戒律成就」,持戒的人他心地就清淨,他就不造業。我們今天想想,我們持戒還造不造業?給諸位說,大概是惡業不造了,造善業,還是造業!換句話說,你心還是不清淨,出不了六道輪迴,不過是你不墮三惡道,來生在人天裡面去受果報。那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是教我們不但要超越六道,還得超越十法界,這是佛對我們的期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超越十法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也超越十法界。這是諸佛對我們的期望,我們不能不知道。「其難非一」,這句話說得好,特別是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體會才很深,障難太多。

  「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這個法門好,在這樣一個時代,如果不能夠兼善天下,要獨善其身,關起門在家裡念佛。我以前曾經教過人,一般人每天賺錢不多,我過去在台北講經,常常來聽經,幾乎都不缺席的,有開計程車的,十幾個。我曾經跟他們開玩笑,但也是真實話,我說你們每天賺的錢,賺一天吃個三、五天沒問題,就可以休息三、五天,賺一天可以過三、五天的生活。我說好好賺一年,你可以休息三年,三年的時間好好用來念佛。為什麼?吃飯問題解決了。三年成功了,就到極樂世界去,不成功,回來再開計程車,再去開一年,又可以休息三年。「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衣食住行愈簡單愈好,佛菩薩沒有一個在這方面是求人的,沒有。原始的僧團,釋迦牟尼佛採取的生活方式是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中國人常講「人到無求品自高」,他真的無求。無求於世,所說的話句句真實,不會騙人。真的是簡易直捷。

  「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後頭這一句是比喻。出世正說偏在此經,我想善導大師說過一句話,可能就是根據這句經文講的,善導大師這句名言是「諸佛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以佛身出現在這個世間,應以佛身得度,則以佛身來教化,這一切諸佛,示現的是佛身到這個世間來,來幹什麼?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個意思是什麼?就是為了說《無量壽經》。「一代所說歸此經」,一代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說什麼?說《無量壽經》,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有人他不喜歡這個法門,不合口味,佛隨順他的口味講給他聽,講到最後拐彎又回來了,又回歸到《無量壽》,這是佛的善巧方便。真的,善導大師的話沒說錯,「唯說彌陀本願海」,《華嚴》說得那麼多,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比喻好懂,「如眾水」,河川、江河最後都流入大海。

  「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這個話說得好。日本、韓國、越南,在唐朝時候,這些國家都派了許多僧人(出家人)到中國來留學。那個時候,天台的智者大師、我們淨宗的善導大師,那都是名教授。這些小國,很多他們回去之後成為祖師大德,都是善導大師的學生、智者大師的學生。現在我們到日本,幾乎每個寺廟,你去看他的祖堂,供養祖師的,你都看到善導、天台大師他們的塑像,中國沒有了。還有他們的畫像,放在屋的椽上,你抬頭去看,畫像、塑像。他們對於祖師非常尊重,特別是善導大師,把淨土宗傳過去的。日本的寺廟用善導大師做寺名的,幾乎到處你都看到,「善導寺」,你看到善導寺,那肯定就是修淨土的道場。這樁事情,我們在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裡讀到,隋唐大德曾經很認真的來探索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就是他一生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哪一部經最重要,能夠代表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大家公推《華嚴》,稱《華嚴》為根本法輪,其他一切經教叫《華嚴》眷屬。《華嚴》是棵大樹,它是根是本,其他是這個樹上的枝枝葉葉。而《華嚴》最後是歸到淨土,於是《無量壽經》變成根本的根本,它最後歸到這裡,根本的根本。所以《華嚴》、《法華》這些大乘教變成什麼?變成《無量壽經》的由序。我對這個說法佩服得五體投地,為什麼?我相信淨土是怎麼相信的?從《華嚴經》上相信的,從《法華經》、《楞嚴經》上相信的。

  我的老師勸我相信,我那是陽奉陰違。老師,當然我很尊敬他,我對淨宗有疑問。那時候的想法是有很大的一個誤會,這個誤會很多人有,認為淨土是釋迦牟尼佛對沒知識老太婆的方便接引法,不知道它是這麼樣的究竟,不曉得。我跟諸位說過,我講《華嚴經》講了一半,第一次講,這次是第二次。第一次講也講了不少年,十七年,講了一半。有一天忽然想到,文殊、普賢他們到底學些什麼?善財童子是文殊菩薩的得意門生,文殊菩薩的法子,他修的是什麼?到《四十華嚴》後面去翻,翻到第三十九卷,看到了,文殊、普賢都是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對我來講是很大的震撼。文殊是七佛的老師,普賢號稱願王,真幹!菩薩裡頭,行門最徹底的就是普賢,代表行門的。我對於淨土的起信,靠《華嚴》。他這裡說的是,「《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本經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就是《華嚴》、《法華》是此法之由序,此法是《無量壽經》。確實我是受這個引導,才真正發心來學習。看到彭際清居士的一句話,黃念祖老居士在這裡也引用很多,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華嚴經》太長,我第一次講,講了一半,了解這個問題之後,我就把《華嚴經》放下,不講了,講《無量壽經》。我講了十遍,先後一共一遍一遍講講了十遍,這次是第十一遍。它是中本《華嚴》,它跟《華嚴》沒有兩樣。

  「《華嚴》經末,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這一點都不假,「聖教如旃檀,片片皆香,法法圓頓,本無高下」,這是《金剛經》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真的,一點都不假。法沒有高下,人有高下,人的根性不一樣。底下說,「唯以眾生垢重障深,心粗智劣」,這有高下。所以祖師大德判教,絕對不是從經上分,是從人根性上分的,什麼樣的根性適合學什麼樣的經典。經,實在講哪有什麼大乘小乘,平等的。所以中國古德有句話說,「圓人說教,無教不圓」,這話說得好。圓人是開悟的人、見性的人,小乘教也說成華嚴境界。《阿彌陀經》,這是小本的,大家常常念的,也沒覺得它稀奇,蓮池大師的《疏鈔》就把它提升成華嚴境界,你看《疏鈔》,這就是古德所說的圓人說教、無教不圓。蓮池大師用《華嚴經》十門開啟,用《華嚴經》的教義來講解《阿彌陀經》,把淨土宗的地位提高。在那個時候一般人輕視淨土,不願意學這個法門,喜歡學教、學禪。蓮池大師看得很清楚,學教不會開悟,學禪你得不到禪定,換句話說,你的精力、時間空過了。以大慈悲心來勸你念佛,你輕視淨宗,所以用《華嚴》來解釋,你一聽之後,跟華嚴境界沒有兩樣,你才能生起信心,你才能回頭。無盡的慈悲。

  蕅益大師接著做《要解》,《要解》不長,可是它真的名實相符,他這個解真是簡單扼要。印光老法師讚歎:即使阿彌陀佛再來,親自給《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讚歎,讚歎到頂頭了。我早年在新加坡,演培法師是我的老朋友,有一次請我吃飯,他就提到這個問題,他問我,印光大師這個讚歎是不是太過分了一點?問我這麼一句話。我告訴他,一點都不過分,句句是實話。二十多年前,將近三十年,我在美國,有一個居士問我,這個居士也非常好學。他說:淨空法師,如果在《大藏經》裡面只准許你選擇一部經,你選擇哪一部?我毫不猶豫,我告訴他:我選擇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太好了!印光大師講的話我舉雙手贊成。文字雖然不多,許多的理念古來祖師大德都沒說過,他全能夠把它說出來,說得那麼清楚,說得那麼透徹,實在非常難得。黃念老這個註解裡面引用很多,我們都可以能讀到。

  底下有個比喻說,「飢遇王膳,而不能餐」,這是說什麼?說眾生沒福。這不僅是釋迦如來,一切諸佛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六道,普度眾生的第一經、第一法門,他不相信,他不接受,他聽不懂,真聽不懂,不是假的。這個道理我很清楚,為什麼聽不懂?他對這個有懷疑,這是障礙;他傲慢,他瞧不起這個小部經,對這個他不在意。沒福報!把諸佛如來第一經給他,他不能接受。確實這八個字說得好,「垢重障深,心粗智劣」,就好像遇到國王的飲食,他不敢吃。

  「唯本經持名一法,乃易行道,人人能修。」這說到《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跟小本《彌陀經》相同,提倡持名,不像《觀無量壽佛經》,它是提倡修觀,又叫《十六觀經》。十六觀,最後第十六就是持名,持名放在最後,最後就是最重要的。你看文藝表演、戲劇,最好的這齣一定是壓軸戲,最後演出。佛法也是如此,最好的東西放在最後。你看《楞嚴經》上二十五圓通,它的排列是按照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是按這個排列。按這個順序,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是排在第二位,結果你看這個順序不是的,觀世音菩薩排在最後。這說明什麼?這個法門是特別法們,不是普通法門。實際上它是兩個特別法門,很多人誤會,只講耳根圓通,把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疏忽了。因為觀世音菩薩移位子,是從第二把他移到最後,太明顯了,你一看就曉得;而大勢至菩薩的排列是排列在二十三,彌勒菩薩排列在二十四,他兩個換了一下,彌勒菩薩擺在二十三,大勢至菩薩擺在二十四,它只換一個位子,所以很多人疏忽了。「二十五圓通章」裡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這兩個人沒有按照他的順序排列,那就是特別法門,特別重要。我們讀經、研教,像這些地方不能不留意。持名,乃易行道,人人能修。

  「《大勢至圓通章》曰:淨念相繼、自得心開。即凡夫心,開佛知見。」他引用這句話好,淨念相繼是功夫,也就是一心持名;自得心開是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用別的方法,就這一句佛號。「即凡夫心,開佛知見」,開佛知見就是大徹大悟,就是明心見性,不要用另外一個方法。我們在歷代,看到這些念佛人,三年的時間成功,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我們想想他有沒有自得心開?淨念相繼的功夫肯定有,自得心開了。自得心開之後,為什麼不講經不弘法?講經弘法需要法緣,他沒有這個法緣他就走了。他走了,有沒有講經?有沒有弘法?有,他那個樣子就是給後人做最好的榜樣,他不是用言教,他是用身來表法。我們在佛法裡頭講經教學五十多年,黃忠昌這個表演,時間不長,他給我們講經教學做出最好的例證,證明了,這個功德殊勝。你要不相信,你看人家依教奉行,念了兩年十個月就成功,真的不是假的。有不少信心不足,猶豫徬徨的人一看到這個,信心堅定了。他真的接引大眾往生,也是接引有緣人,人家看到那個樣子,真信心生起來了,像他一樣那麼樣認真,真幹,個個成就。

  「至於根器淺者,但能至心信樂,願生彼國,乃至十念,臨命終時,蒙佛攝受,便生極樂,花開見佛,悟入無生。奇妙疾捷,莫過於是。」根器淺的,參禪不能得定,學教不能大開圓解,根器淺的是指這些人。他只要能夠至心信樂,至心是真誠到極處,決定沒有絲毫懷疑,相信淨土法門,相信《無量壽經》,相信《阿彌陀經》,死心塌地,一門深入;這個樂是愛好,不用多,這薄薄一本小冊子就行。願生淨土,這個願非常重要,這一生肯定就這麼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決定要做到。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得很好,行人,就是念佛人,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只要你真信、真願,沒有一個不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這話說得好。功夫淺的,凡聖同居土,為什麼?沒念到一心不亂。念到事一心不亂的生方便有餘土,念到理一心不亂的生實報莊嚴土,念佛功夫的淺深。這三土都有九品,都有三輩九品,看功夫淺深。往生不往生在信願之有無,這話說得好,古人沒說過,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講的。

  所以具足信願行,行是你真念,「乃至十念」,十念是四十八願裡面講的,第十八願十念必生。講臨命終時,這個人一生沒遇到緣,到臨命終的時候才遇到善友,把念佛求生淨土的方法告訴他,勸他念佛。他的條件,聽了之後立刻就接受,能信、發願,他就能往生,一生沒遇到過!我在美國遇到一位,在華盛頓特區,有個同修一生沒有宗教信仰,得癌症,他開個麵包店,這個人非常好,忠厚老成。臨終的時候得癌症,醫院已經不接受治療,告訴他沒救了。家人領回去,到處求神拜佛,希望有奇蹟出現。我們在當地,有學佛的同學組成一個佛教會,華府佛教會,有幾個同學去看他,看他那個樣子就勸他,人間很苦,不必求病好,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把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講給他聽,他聽了之後非常歡喜,告訴他家裡人,不要給他求醫治療,統統念佛幫助他求生淨土。念了三天,他真走了。這是他臨命終之前的三天,他念頭一轉,一念佛,他不痛了,他本來癌症很痛苦,就不痛了,所以他充滿信心,三天,很順利的走了。十念必生是真的,不是假的。臨命終時蒙佛攝受,佛來接引,便生極樂,花開見佛,悟入無生。

  《彌陀經》裡面,玄奘大師翻譯的跟羅什大師翻譯的有一句經文完全不一樣。羅什翻譯的,有「一心不亂」,玄奘大師翻譯的,沒有這一句,講「一心繫念」,不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難,一心繫念容易,我們都能做得到。是不是鳩摩羅什大師翻錯?實在講,羅什大師沒翻錯,玄奘大師也沒翻錯,原文是「一心繫念」,沒翻錯,原文。羅什大師是意譯,臨命終時真的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功夫成片,沒有到一心,但是佛來接引的時候先佛光照你,佛光一照,把你的功夫就提升一倍;你已經有功夫成片,他一照,馬上就是一心不亂,沒翻錯。佛幫助我們,我們自己什麼功夫沒有,不行,佛沒有法子幫助你,佛幫助你都是相對的,你有一分功力他加持你一分,你有十分功力他就加持你十分。自己要真幹,自己不真幹,只是求佛加持,這做不到的事情,相對的。自己一定要認真努力提升自己,到臨命終時,加持效果非常明顯。所以這個法門真的是奇妙疾捷,速度快,莫過於是。

  「一切眾生由此得度,十方如來乃稱本懷。」真的,十方如來應化到這個世間,只有一樁事情,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他不為自己,他沒有自己,他是為眾生來的。眾生的苦樂從哪裡來?從迷悟來的。你為什麼苦?因為你造不善業。你為什麼會造不善業?因為你迷惑,你才會造業,你才會感得惡報。所以佛知道。樂從哪裡來?樂從開悟來的。悟了之後,他決定不造惡業,這是小悟。大悟的時候,善惡都不造,他造什麼?佛法講淨業,清淨業。什麼叫清淨業?還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斷惡修善,心裡乾淨,痕跡都不著,就叫淨業;也就是真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他斷惡修善都叫淨業。

  佛用什麼方法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六道眾生?佛用教學。所以他老人家在世為我們做出榜樣,從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三十歲開悟,七十九歲圓寂的,四十九年沒有一天空過,天天教導。我們佛門弟子無論在家、出家,一定要記住,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幹什麼?用什麼方法?這是我們要學習的。現在的佛教,佛教傳到中國來是教育,不是宗教,這個諸位不能不知道。佛教的道場,就是場地,古時候稱為寺。寺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稱寺?寺是政府辦事的機關,直接屬於皇帝管轄。諸位如果到北京,你到故宮去看看,故宮裡面有九個寺。皇帝手下一級單位稱寺。寺,它的意思是永遠設立,不能夠廢除。所以寺之設立,從漢朝一直到清朝都不改,改朝換代朝朝改,唯獨這九個寺不改名稱。佛教傳到中國也稱之為寺,所以皇上下面就有十個寺,本來是九個,加了這個,十個。這個寺辦什麼事情?辦教學。中國教育就變成兩個機構,皇上自己抓一個機構,佛陀教育,皇上親自抓,所以它普及很快,全國普及,因為大家尊敬皇上。另外一個是儒家的教育,宰相抓的,它有個部,叫禮部。禮部就是教育部,宰相管的教育部,佛寺是皇上親自抓的,佛陀教育部,兩種教育並行在中國,它不是宗教。

  現在佛教變成宗教,我們四眾弟子對不起釋迦牟尼佛,怎麼搞成這個樣子?我們看到古時候的寺院,它每天做什麼?講經教學,像學校一樣。殿堂是教室,首座和尚分座講經,就像現在學校一樣,班級不一樣。這個講堂講《華嚴》,那個講堂講《無量壽》,那邊講堂講《般若》,他有老師,天天在上課。它不是讓學生什麼課都聽,不是的,學生只能專攻一門,你上哪個老師的課,你就上那個講堂,一門深入,不是叫你什麼都學,不是的。老師教也是專教一門,學生學也是專學一門,一門沒有學完不能學第二門。你可以學很多門,不是同時,一門一門的學,那是許可的。所以它是教育機構。尤其到隋唐時代,中國十個宗派形成,提倡的是叢林制度,那就是擴大規模,變成正式的大學。叢林主席就是方丈、住持、校長,你看他底下執事,首座是教務,維那是訓導,管訓導,監院管總務,跟現在大學裡面的分工完全相同。現在大學,你看教務長、訓導長、總務長,名稱不一樣,他的工作完全相同。所以佛教到中國來,有個革命性的變化,就是它正規了,正規的學校的形式。世尊當年,以及在佛教傳到中國初來的時候,都是私人教學,好像教私塾一樣,沒有把它制度化。制度化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給我說了很多遍,當然對我有期望,但是我沒有那麼大的福報。跟我講過很多次,「佛教要重新興旺起來,一定要恢復叢林制度」,用現在的話說,一定要辦佛教大學,佛法才能夠興旺。這個事情我們只寄託於國家,個人沒有這個能力,佛法講沒有這麼大的福報。所以佛法的興衰,世尊把這樁大事付託給國王大臣,讓他們來護持。中國佛法在過去,歷代帝王都護持,特別在清朝,少數民族入主中國,統治這麼大的國家,他用什麼方法?他用教育。「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他用的是儒釋道的教育,享國二百六十多年,長治久安。最後毀掉真的是毀在慈禧太后的身上,慈禧太后掌權了,把宮廷裡面的講學廢除。過去宮廷裡面,都是禮請儒釋道的這些高僧大德,在宮廷裡講學,皇上帶著文武百官聽課,這些講義在《四庫全書》裡頭。我看《四庫全書》,我都喜歡翻翻,像《論語》、《孟子》,過去宮廷裡怎麼講法?講義在,都收在《四庫》裡頭,那個本子就是標準本。他們真幹,不像現在,現在不搞了,慈禧的時候就不搞了。慈禧喜歡鬼神,喜歡扶鸞,遇到她自己不能解決的事情,她不向別人請教,她在乩壇裡扶乩來請教,所以她亡國了。這樁事情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章嘉在前清是國師。所以變成宗教,佛陀教育就沒有了,這是我們對不起釋迦牟尼佛的地方。

  不了解也就罷了,不必提了,真正了解、認識了,我們一定要跟釋迦牟尼佛這個道路上來走。我自己接受章嘉大師的教誨,他勸我出家,而且一再囑咐學釋迦牟尼佛。我明白他老人家的意思,不辜負老師,我們一生走這條路,這條路走得很辛苦,但是值得。希望我們的同學們都能夠覺悟,真正發心出來教學,無論是在家、出家都可以。世尊當年在世,在家居士維摩詰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天天講經教學。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先生,這是我們佛門大德,他辦支那內學院,出家、在家他都收,辦得很成功。可是因為戰亂的關係,好像兩年他的學院就結束了。他說得好,佛門是師道,師道,老師第一大,尊師重道。我們看到了,在《維摩經》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舍利弗,聽維摩居士講經,跟見釋迦牟尼佛的禮節完全相同。維摩居士是在家人,升座講經的時候,舍利弗、目犍連對他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那是尊師重道,他是老師。你雖然出家,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你還是學生,你還沒有到達他的地位。所以在佛法說,當年出現於世,兩尊佛同時出現,一個是出家佛,一個是在家佛,兩尊佛,決定不能輕慢。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彼此一定要尊重,不能說一出家就高高在上,貢高我慢,瞧不起人。居士裡頭真有大德,修得好,甚至於有開悟的,你怎麼可以輕慢他?這個一定要懂。無論在家、出家,真正學佛,要學釋迦牟尼佛的謙虛,對一切眾生恭敬,你要做出樣子出來,真的把貪瞋痴慢斷掉了,還有傲慢那怎麼行?你是凡夫。所以,十方如來出現在世沒有別的,希望幫助一切眾生早一天成佛,早一天離開六道,離開十法界,這是佛的心願。

  底下,「又本經所宣,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無有權曲,故名正說」。這幾句話非常重要,因為一切經教裡面,世尊的開示確實有方便說,有宛轉委曲說,這個很多,非常普遍,為什麼?眾生根性不一樣。所以佛門的教學,一般稱為大講堂、大講座。大是什麼意思?聽眾根性完全不一樣,有不認識字的,有小學程度,也有博士班的,每個人聽得都歡喜,每個人聽得都得利益,這可不是容易事情。不像學校上課,學生程度整齊,好講,這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是「佛以一音而說法」,一切眾生不但能聽得懂,都得受用,這叫大講座,普通的教授、教師做不到的。所以,佛門的講堂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你得通權達變,你講深的,要顧到淺的,他能不能體會?講得淺的,也要顧到那些程度高的,面面都顧到。所以他有實有權、有直有曲,他用的教學方法千變萬化,能適合各種不同的根器。但是這個經不是的,這個經直截了當,沒有方便說,沒有權曲,句句給你說真實法,直接指引你回歸自性。諸位要知道,往生極樂就是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方法非常簡單、穩當、快速,得到是究竟圓滿。

  「又乃世尊稱其本性,和盤托出,毫無保留,故名稱性。」這幾句話說得好,說《無量壽經》是釋迦如來本性裡面自然流露出來的,而且是圓滿流露。像我們送禮一樣,連盤子都端出來,就是一絲毫保留都沒有,把自性裡面全部給宣揚出來。像這樣稱性而談、和盤托出的經典不多,所以這個經是極圓極頓,這叫稱性。「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脫,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故為稱性極談。」極是達到頂點,《無量壽經》,所以它是《華嚴經》最後的歸宿。《華嚴經》是稱性之談,遇到《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稱性極談,登峰造極。也是說明,《華嚴經》入淨土才真正到圓滿,如果不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不圓滿。為什麼?《華嚴》只能度上上根人,上中下就不契機;一導歸極樂,從上上根到上中下全都度了,《華嚴》圓滿了。上中下根到西方極樂世界全都變成上上根,不可思議,這是我們學淨土法門不能不知道的。你知道這些道理、這些事實真相,你才會死心塌地修這一門,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對於這個世界、對於天堂、對於十法界再不會有貪戀的念頭。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