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六0集)  2010/10/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6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八十五面,倒數第四行從第七這裡看起。

  十號,「七、無上士。士者人也。人中最勝,名無上士」。我們再看底下所引的《涅槃經》,「《涅槃經》曰:如來者,名無上士。譬如人身,頭為最上,非餘肢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為尊上,非法僧也」。士,這個意思有幾種講法,第一種,士者人也,中國通常稱,你看男士、女士這是稱人,人的意思。在中國古時候社會階級有四種,士農工商,士農工商都是人,什麼樣的人才稱士?一般講讀書人,現在所說知識分子。更深一層的意思,這個士有德行、有學問、有智慧,就是聖賢人這才稱之為士。所以社會裡面常講高士,那就是有德行、有學問的人才有這種尊稱。佛也稱士,上面加了個「無上」,由此可知,這個士在我們一般人稱謂裡面,這是聖人,聖賢。佛法裡面稱為無上,因為佛門裡面這叫上士,有阿羅漢,阿羅漢還有上,有菩薩,菩薩還有上,那是佛,佛再沒有上,所以佛稱無上士是這個意思。《涅槃經》上是用比喻來說的,如來稱無上士,就是佛稱無上士,這底下有個比喻,譬如人身,頭是最上,手足、身軀那都不是最上的。所以佛亦如是,最為尊上,比法要尊,比僧要尊,也就是說在法、在僧之上。佛不出世,這個世間沒有佛,那什麼是最上?給諸位講,法最上,佛不住世,法最上。因為僧是修學佛法的這些人,這個僧,我們要知道它的本意不是指出家人,在家出家、男眾女眾,只要依佛經教修行的都稱之為僧,僧裡頭沒有出家在家,也沒有男眾女眾,叫僧團。僧是四個人以上在一起修學的,所以它有中國「眾」的意思,大眾的意思,中國人講三人這稱一眾,佛法裡頭四個人才稱眾,所以僧是眾的意思,眾多的意思。好像軍隊,軍隊人數很多,但是一個人也叫軍人,所以他一個人也稱僧,是這個意思。這些佛學普通的常識,我們要知道,不知道往往就產生很多誤會。

  下面說「又曰」,這也是《涅槃經》上講的,這個地方講的就很清楚,「有所斷者,名有上士」,上士有所斷的,「無所斷者,名無上士」。斷是講斷煩惱,你還有煩惱,還有所斷的;還有所斷的,你是上士。譬如我見思煩惱斷了,塵沙還沒斷,無明還沒斷,還有上;但是見思斷了就能稱上士,真是上士。我們中國稱這個士是士大夫階級,讀書人,但是他們的見思煩惱都沒斷。能把見思煩惱斷了,當然超過他們,這是上士,上士是聖人不是凡人。聖人有小聖、有大聖,小乘這是小聖,包括辟支佛這是小聖,都是斷見思煩惱;斷見思煩惱習氣,辟支佛連見思煩惱習氣都沒有了,阿羅漢還有習氣。菩薩斷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沒斷,所以菩薩的地位比阿羅漢高,當然這是上士。佛連起心動念都放下了。世出世間,我們講世間是六道,出世間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出世間,所以講世出世間就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業因統統斷盡,那就沒得斷了,就變成無所斷者,無所斷者這稱無上士,這名字的意思從這麼來的,再沒有了,他煩惱斷盡了。

  「《會疏》同上二說」,這是同《涅槃經》裡面所講的。「疏曰」,這是《會疏》裡,這是註解,《無量壽經》註解,「業惑淨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無上士」。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裡面是主指天人,我們說天當然就包括人,欲界有六層天,愈往上面去這個欲念就愈淡薄。欲要是不起作用,不是真的斷了,它不起作用,為什麼不起作用?他有定功。這是佛法裡常講的四禪八定,只要得初禪,這個定功就能夠把欲望壓下去,伏住了,煩惱沒斷,伏煩惱伏住了,它不起作用。佛把欲望分為五大類,財色名食睡,這五種欲望都控制,都不起作用。這個裡面我們要留意到,為什麼?財可以不要,色也可以遠離,名也可以不要,能不吃飯嗎?能不睡覺嗎?這兩樣東西好像是很嚴重的。但是確確實實的,如果得到初禪之後,給諸位說,睡眠沒有了,永遠是清醒的,你不會疲倦,也不需要飲食了。不需要飲食,營養從哪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禪悅為食」。什麼是禪悅?我們凡夫無法想像,那我們現在懂得一點科學,有點科學常識,人身體是個機器,機器的活動需要能量,飲食是能量的補充,睡眠也是能量的還原,很重要。有禪定的人他消耗的能量很少,我們看釋迦牟尼佛這麼一個僧團,當年住世他們每天只吃一餐,日中一食。工作量我相信比我們還要大,我們每天就現在這小道場裡,大家能看到的,從四面八方到這邊來參學的、來訪問的,絡繹不絕,從早到晚都要應酬。佛在世還得了嗎?誰都想跟他見見面,誰都想提出疑難雜症向他請教,請佛開示,我們能想到他日夜沒休息,一天吃一餐行嗎?行,他有定功。

  其實他不吃也行,能量可以從自己自性裡面去提取,自性裡面有圓滿的能量、有圓滿的相好、有圓滿的德能、有圓滿的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真的。我們是迷失了自性,所以自性裡面這些東西一樣都拿不到,只能靠臨時打工,每天吃飯就像臨時打工補充能量,這是一樁苦差事,浪費多少時間,浪費多少精神,可以不必要的。一定要飲食講求這種營養、那種營養,那都是什麼?那都是眾生妄想分別執著,我們也跟著幹。試問一問,你看牛羊一生就吃青草,不長得那麼肥、那麼壯嗎?牠沒有吃這種營養品,沒有那麼多。從這個地方你就能體會到,咱們求學老師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其實飲食之道也不例外,也是一門專修。釋迦牟尼佛曾經給我們表演,六年苦行,每天吃一麻一麥,麻是什麼?芝麻。是不是吃一粒?我們不要這樣去想,這樣想不太合情理。一種,他只吃這一種食物,這個合情合理,能不能維持?能,一切都是一切法從心想生。

  我跟李老師在一起十年,他的飲食習慣我懂得,非常簡單,每天就是一點麵條,他是山東人喜歡吃麵食。每天就是一點點麵,分量不多,幾片青菜葉子,他沒有人侍候,自己煮。那個鍋也是碗,大概就這麼大一個小鍋,帶把子的,所以水燒開之後,麵條下下去,再一滾的時候把菜葉放進去,大概再燜五分鐘,火熄掉燜五分鐘那個菜就熟了。拿出來吃的時候,再放一點油進去,放一點鹽進去。我那個時候很奇怪,我說:老師,油鹽為什麼不先放進去?洗碗麻煩,這個它不沾,洗碗容易。所以他這一餐飯,從開始煮到吃完不到半個小時,乾淨俐落省事!他一天一餐,早晚都沒有,就是中午吃一餐,幾十年如一日。他告訴我,他三十多歲就開始過這個生活,走的時候九十七歲,生活非常簡單。在台灣,他一個月生活費用多少錢?台幣六十塊錢,合美金一塊半。那個時候美金在台灣,大概是一塊錢換三十多塊,換到最高的能換到四十塊的樣子,你看換四十塊不就一塊半嗎?我那個時候也跟他學,我看到他那個樣子,我跟他學。因為我原本一天是吃兩餐,晚上不吃,所以早晨那ㄧ餐斷掉很容易。跟他老人家學,我學了五年,我那個生活過了五年,不難!但是我們年輕,煩惱比他多,妄念比他多,他一天兩塊錢就行,我一天必須三塊錢,我吃的量比他多一點,多不到好多,多一些,我一個月需要九十塊錢生活費用,在美金是超過二塊錢。我吃到第八個月向他老人家報告,他聽了頭一句話問我,「你身體有沒有什麼異常的感覺?」我說:沒有,很正常。他桌子一拍:「好,永遠這樣下去。」人到無求品自高,生活簡單不求人。

  所以我們能夠理解,得禪定的人、心地清淨的人,這飲食可以斷得掉,睡眠也可以斷得掉。我們就能想到,四禪十八層天,這個裡面的眾生他們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眠,精神飽滿,那個精力永遠用不完,禪定當中得來的。我在飲食營養這個裡面有一點悟處,曾經跟老師請教過,我提出一個看法,也是一個想法,我們身體的能量,能量消耗我總感覺得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至少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正念消耗不多,勞力消耗也不多。為什麼?我是從李老師那裡得來的這個看法,李老師的工作量,大概是我們普通人五個人的工作量,你要跟他見面,一定一個星期之前約好,把時間給你;你臨時去找,他沒有時間,他時間統排好了。每天從早到晚都排滿,大概都排到夜晚九點鐘,晚上有一堂課,這樣繁忙的人那麼簡單的生活。你看那個動作,我離開他的時候他八十歲,我跟他的時候那一年七十歲,離開的時候那一年八十歲,八十歲你看他就像五、六十歲人一樣,動作非常敏捷。以後我在國外的時間多,他老人家九十七歲走的,我們估計他至少也要活個一百二、三十歲。

  什麼原因走的?食物中毒。他是醫生,也就壞在是醫生,醫生膽大,那個不乾不淨的東西吃了之後,他有解藥。是同學們,也是我們都認識的,煮的麵送給他吃,他老人家的習慣,總在當你面吃完之後碗給你,讓你生歡喜心。那沒有知道,他那個麵條防腐劑很重,就是外面買的一把一把的,你看能放很久,那個要沒有防腐劑不可能放那麼久。吃的時候味道已經不太正常,我們一般就不敢吃,他還是一樣吃掉,第一次吃掉之後,他回去用解藥,真的把那個毒解除了,沒事。過了好像半年以後又碰到這麼一次,他也不在乎,這次回去用解藥的時候太遲了,這個毒已經散開,這下吃虧了,病了兩個月。我去看他,看了好幾次,每一次去看他頭一句話告訴我:吃東西小心,千萬不要到館子吃東西,館子都不乾淨。所以飲食不能不注意,過了期的東西,味道變的東西,決定不能吃。不要說佛門裡要惜福,你是惜福,可是一生病好多人去侍候你,那叫惜福嗎?不麻煩別人叫惜福。所以健康不能不重視,學佛的人沒有個健康的身體,這個表法就不好。一看你學佛人是這樣,誰還敢學佛?所以飲食要特別注意。我跟老師在一起,參加過不少的宴會,宴會當中通常我都坐在老師旁邊,老師看到那個菜裡頭不太對勁的時候,他就碰碰我別吃,豆腐餿了,味道變了。

  這些地方戒律懂得通權達變,譬如五辛,五辛是蔥、蒜、小蒜(蕎頭)、韭菜還有洋蔥,這五種。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五種不能吃,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現在能不能吃?現在要吃。為什麼?這是解毒的,現在哪一樣沒有毒?我們早年在華藏圖書館,我們就唯一這麼個小道場,韓館長她在統理大眾,規定每個星期一定要吃一次大蒜,大蒜好難吃,生的大蒜辣得不得了,逼著大家每個人至少每個星期吃ㄧ片。為什麼?這是解毒,幫助你抵抗力,特別像傷風感冒那很管用,治病當作藥用。這個不叫破戒,這在佛法叫開齋,有開緣。還有酒,素菜裡面用料酒可不可以?可以,那不會醉。酒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把它放在五戒裡頭?五戒就重戒,其實五戒裡頭前面四條叫性戒,就本身就不可以。酒叫遮戒,遮是預防,預防什麼?預防你怕你犯戒,是這個用意,預防酒醉之後犯殺盜淫妄,是這個意思。

  所以老師有一次告訴我們,跟我們大家講的時候,他說如果我們的酒量,人的酒量都像鄭康成一樣,釋迦牟尼佛這條戒就不會制了。中國讀書人都知道三百杯的典故,這個典故是真的不是假的,就鄭康成(鄭玄)。鄭玄的老師馬融,在馬融那裡三年,馬融的學問,他大概全部都學到了,這麼一個年輕人。馬融講學還喜歡聽音樂,他拉了一個帷幕,像我們這帷幕,他在那裡講學,背後都是女孩子在那裡唱歌、彈琴,他有這種雅興,馬融官做得也很大。學生聽他講演,哪一個不想這樣看看幕後那些女孩子,只有鄭玄一個三年如如不動專心聽課,所以馬融知道他的東西全部他得去了。這個老師是很難得,也是漢朝的名人,《漢書》裡有他的傳記。心量還是小一點,學生超過老師他知道,他還有點嫉妒,想害他,害他怎麼害?把他灌醉。鄭康成離開的時候,馬融帶著所有的同學到十里長亭給他餞行,每個人三杯酒,就真的三百多杯,醉的時候就好整他了。沒想到三百杯喝下去之後,小小的禮節都不失,這真叫人佩服。在中國飲酒的,鄭玄以後沒有這個人,鄭玄之前也沒聽說,鄭玄之後再也看不到了,三百多杯一點沒事,典故從這來的,不是隨便說的,確實有其人有其事。所以老師說我們酒量都像鄭玄的話,釋迦牟尼佛這條戒就不必立,就沒有了。這個道理要懂,他是怕你醉後亂性。佛是很講道理的人,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你持戒才有方便,你才有分寸,才不至於死在戒條當中那又錯了。死在戒條你不就執著了嗎?佛法頭一個教你破執著,所以這道理不能不懂。每一條戒都是活潑的,所以戒律一定要懂得開遮持犯,什麼時候有開緣,戒一定要開;什麼時候一定要持,就是決定不能開。

  這個裡頭特別就是酒,酒的開緣是最多,譬如生病,中國中醫裡面很多用酒做藥引,這時候要用。你不能說治病的時候,我還是要持戒,那就愚痴,佛不是這樣說法的。還有一個規定,這在佛門裡也是,現在我就不曉得了,從前我知道七十歲以上,年歲大體力衰了,酒能夠幫助你血液循環,所以每餐飯可以喝一杯酒,老和尚。我初學佛的時候,常常到華嚴蓮社去聽經,有時候去做義工,南亭老法師的師父智光法師,那個時候在台灣也是年歲最大的,七、八十歲,我也常常吃飯的時候,跟他們一起吃飯。老和尚旁邊有個小酒杯,應該是高梁一類的白酒,我看到是奇怪,也不敢講話。以後跟李老師,我就把這樁事情提出來,我說:老師,我常跟智光老和尚吃飯,他都一杯酒。他點點頭,那是幫助血液循環的,是當藥用的,開緣,我們才懂得,所以做料酒的話都沒有問題。換句話說,如果有特別應酬的地方也有開緣,譬如達官貴人在大宴會當中有酒,可不可以用?可以。那是什麼?度眾生!不要裝得那麼嚴肅,讓人家看到不能學佛,你看學佛這樣也不能吃,酒都不能喝了,這還能學佛嗎?在那個時候你就隨緣,你讓他:學佛是這麼活潑的,那我也可以。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有一次在北京,住在國際飯店,那一天去,我從樓上下來,在樓梯走下來,碰到華盛頓DC的一個華僑,也是很熟的人,碰到他姓徐,俗家跟我同姓,娶媳婦,喜宴就在下面。證婚人是程思遠,政協的副主席,所以來參加婚禮的有很多部長,都是些官員。新娘是日本人,他們兩個同學,北京大學同學,所以日本大使館,都是政界跟企業界的這些人士。徐先生碰到我,臨時抓著我,「法師,你也來給我做證婚人好了。」程思遠是電影明星林黛的爸爸,所以林黛的相貌跟她爸爸很像。我跟程思遠就坐在一起,那一天宴會上臨時把我抓去的,所以就沒有做素菜,那怎麼?吃肉邊菜,我也陪他喝一杯酒,我不要他再斟酒,就是這一杯。當中好像是廖仲愷的兒子,叫廖承志,他也在,他對我這印象非常好,他說「法師,你們這樣活潑,我們也可以學佛。」我說「是,佛法是活活潑潑的,一點不呆板。」你說我們在那個時候,我就答應了,因為證婚人要講幾句話,我就用十分鐘來介紹佛法。你看這些人從來都沒有這個緣分,哪裡碰得上?這個好機會怎麼能錯過?歡歡喜喜給他們交流。怎麼樣能夠幫助眾生,機會一定要抓到,這個都是善巧方便,在智慧裡面這叫權智。平時這個戒律,我們守得很嚴格,在這個場合當中一定要活潑,因為他們這些人如果學佛了,影響很大。

  我們今天看到這個名詞,這個名詞可以是聖賢,無上士是聖賢、是佛菩薩。底下說,「又《智度論》曰: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我們就看到此地,這是一半沒有念完,這一半。涅槃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涅槃是梵語,通常翻作滅,滅是什麼意思?四諦裡苦集滅道,涅槃翻作滅,滅是滅煩惱、滅生死,煩惱是因,生死是果,因滅掉了,果當然就沒有了。哪些地方有生死?十法界有生死,十法界裡頭兩種生死,六道裡頭兩種都有,分段生死跟變易生死統統都有。十法界縱然是色界天、無色界天,無色界天的壽命長,最高的這一層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那一個大劫是多少時間?佛經裡有個比喻,我們的世界,世界成住壞空一次是一個大劫;換句話說,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你說他的壽命多長,他的壽命就是他的定力,他有這麼深的定力。八萬大劫在我們看起來很長很長,可是在整個宇宙裡它就不長了。八萬大劫到了定功失掉,沒有失掉之前,他們都自以為是證得大般涅槃,都成佛了,這是誤會。到定功失掉的時候,他煩惱又現前,煩惱習氣這一現前直接往下墮落,諺語所謂「爬得高摔得重」,他從三界的頂上掉下來,就會掉到三界最下面,掉到阿鼻地獄,就落到那邊去。為什麼會掉到地獄?他在那裡肯定會起個念頭,「佛說證得般涅槃就不生不滅,怎麼我還有生滅?佛說的話靠不住」,這叫謗佛、謗法,謗佛、謗法的罪是在阿鼻地獄,是這麼個原因。他能夠生到那麼高的位次,都是在佛法當中修的,聖賢道裡頭修的。佛說四空天不究竟,沒有出六道輪迴,這個定就不能算正定,佛法裡面講的三摩地是正定,這不能算是正定,出不了六道輪迴不算成就。

  佛法講成就,最低的成就超越六道輪迴,那就是證得阿羅漢果這才是小成就,阿羅漢稱為小果,永遠脫離六道,脫離六道之後他所住的是四聖法界。也就是用淨土的話來說,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四聖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土,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這樣大家就很容易了解。學佛的祕訣沒有別的就是放下,章嘉大師我們見面頭一天告訴我的,看破放下,看破是什麼?明瞭,放下是功夫。佛教到中國來把儒、把道都提升,提升到跟大乘等齊,問題是什麼?問題你得修。解悟不行,解悟出不了三界,要證悟;證沒別的,真放下。所以我們看小乘,看《華嚴經》十信位,這大乘法,十信位的初信菩薩,十信好像是佛教小學,初信是一年級。他是個什麼層次?大乘經上講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他斷盡了,思惑沒斷。惑就是迷惑,也是錯誤,思惑是錯誤的思想,見惑是錯誤的見解,錯誤見解斷了。

  頭一個不再執著身是我,錯誤見解裡頭,第一條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我所有的。所以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什麼是我?外國哲學家有所謂「我思故我在」,我能想像的那個大概就是我。那是第六意識,比執著身是高明多了,他不著身是我,他執著能思惟的是我,能思想的是我。其實中國人講,中國人講靈魂,在六道裡頭確實靈魂是不滅的,在六道裡頭,它在六道裡頭捨身受身搞輪迴。遇到緣它得到一個身體,我們講它投胎,在六道投胎了;緣盡了,這身體壞了,我們講死了。死了是什麼?身體死了,身有生滅,靈魂沒生滅。可是靈魂迷惑,它要不迷惑它就不去投胎了,迷惑它才會投胎,所以它還不是真正我。真正我在佛法裡叫靈性,靈性是覺悟的,不迷,魂是迷魂,不靈,靈魂是恭維它,魂不靈。孔老夫子對這個魂,實際上他知道,他稱之為遊魂很有道理,因為靈魂的速度很大。譬如說是在中國、美國,你看距離這麼遠,香港飛到美國西岸要飛十幾個小時。靈魂一剎那就到了,它的速度很快,所以稱它作遊魂非常有道理。我們從這個名詞來看的時候,我們知道孔老夫子不是普通人,我認為他是佛菩薩再來的,佛菩薩應化的。我也曾經把我這個想法請老師印證,老師聽了笑了一笑: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回答我這麼兩句話,理上真講得通,事實上沒證據。他沒有宣布,跟大家宣布他是什麼菩薩再來的,所以後人稱他作儒童菩薩,那是一般稱呼,還是沒有依據。但是肯定是佛菩薩再來的,所以他所講的東西,許許多多跟大乘的概念都非常接近,而修學的方法也相接近,著作雖然不多,在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有影響力。

  真正證得涅槃,自己知道,這個不必去問人。可是沒有人給你印證,你很難取證於人,這為教化眾生,為了教化眾生一定要找一個人給你證明,什麼人證明?證明的人一定是開悟的,要找這個人。六祖惠能大師,我們從《壇經》上去看他,你細心去觀察,他悟性高。《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在賣柴時候聽到,他就有相當深的感悟。在黃梅聽忍和尚給他講這個大意,也是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提出他對於自性的領悟,說了五句話二十個字,忍和尚給他印證,衣缽給他,禪宗第六代祖。所以悟,自己清楚。人實在講,經上講得一點都不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是什麼?現在迷失了自性,諸佛看我們是個糊塗佛,他是個覺悟的佛,我們是糊塗佛。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永遠是恭敬,他恭敬我們,我們不知道恭敬他;我們在迷,他覺悟;他知道事實真相,我們是完全無知。不但一切眾生是佛,《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那就是說十方剎土微塵世界沒有一樣不是。佛是什麼?佛是涅槃。涅槃是什麼?涅槃是自性,是一不是二。佛經裡面所說的沒有別的,全說自己,如果人要是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相信個個人都喜歡學習大乘經典,為什麼?了解自己。我們世間常講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到究竟圓滿的就是佛,然後曉得,學佛跟自己的關係是多密切,怎麼能不學?佛是誰?佛是自己。自性覺就叫做佛,自性迷就叫凡夫,自性沒有迷悟,迷悟在人,自性哪有迷悟!所以我們要把迷惑放下,覺悟是現成的,暗去明就來了。所以古大德常講「但盡妄情,別無勝解」,只要把些虛妄情執放下,那就是!所以涅槃無上,佛亦無上。

  「復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云無上」。底下這一段是講佛教化眾生,佛用什麼東西教化眾生?戒定慧三學,一切眾生修行證果就是持戒、禪定、智慧。智慧別求,求不到,你一求就錯了、就迷了。定,定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智慧,智慧沒開,這定程度不夠。其實定層次很多,縱然智慧開了也別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止於這個層次,你不能再提升。不必去理它,定的功夫就愈來愈深,愈來愈深這個智慧就愈來愈大。定中能夠勘驗自己的境界,為什麼?定中時間、空間都沒有,科學裡面所說的不同維次的空間你都看到了,要到什麼?看到阿賴耶的源起,看到宇宙的源起,這是什麼?這是菩薩。阿羅漢沒看到,看到是菩薩,那就是法身大士他們都看到了。還要提升,為什麼?就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這個提升是叫無功用道,古人說「此處用不得力」,一切都在定中,保持在定中,慢慢的讓無明習氣淘汰盡了。無始無明習氣真的盡了,什麼境界出現?實報土不見了,你就自己曉得你入妙覺位。實報莊嚴土是無始無明習氣現的這麼個境界,所以《般若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的一點都不假。「一切法從心想生」,「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是事實真相,佛法的術語叫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然後你才恍然大悟,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那是什麼?你就證得法身。法身是什麼?認識法就是身。誰的身?就是我的身,我身、你身、他身共同一個身。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己,一個心,一個性,一個相,法相。所以性不生滅,相也不生滅,它起作用它連續的。我們講見煩惱裡面身見沒有了,邊見沒有了,邊見是什麼?對立,今天講相對,對立沒有了,矛盾沒有了,衝突沒有了。再向上提升,執著沒有了,執著裡最嚴重的情執沒有了,分別沒有了,智慧現前!這怎麼?持戒、禪定、智慧這現前。菩薩是這麼成佛的,我們要想成就一定要走這個路子。

  持戒從哪裡做起?佛教傳入中國要先從小乘學起。小乘戒是什麼?講做人,人天法還不到小乘。為什麼?小乘的基礎,人都沒做好,你怎麼能成佛?哪有這個道理?中國從唐朝中葉以後就不學小乘了,小乘經雖然保存得很完整,沒人學了。李老師當年在台中,教我們這些年輕人學習講經、學習經教,還是從小乘經開始,所以我們也多多少少學了三十多部小乘經。小乘經的分量非常多,經文不長,通常一部經,大概不會超過二十個page,不會超過,它也有將近三千種。中國古人用儒、用道來代替,在早年唐宋時代,確實他們用《老子》、《莊子》、《列子》,用儒家的四書五經,用這些東西來代替小乘,管用。這些東西不比小乘差,境界,我們學了之後比小乘還高,很容易契入大乘。所以以後就用儒道做基礎,儒釋道就合一,在中國傳統文化有儒釋道之名,實際上呢?實際上儒釋道已經融成一體。你看看一些古籍,道士、這些道長,你問他有沒有讀佛經?有,讀儒家的書,統統都有。歷代這些儒家他們都學佛,朱熹學佛,韓愈最後也學佛,最初是排佛,以後遇到大顛和尚搞明白了也學佛,所以歷代一些大儒,佛跟道他都學。「虎溪三笑」不就是儒釋道三個人嗎?佛的代表是慧遠大師,我們淨土宗的初祖,陶淵明代表儒,陸道長是道,儒釋道是好朋友,天天在一起談論學問,不分!

  為什麼?到那個境界才曉得,全是出自於自性,沒有一法不是從自性流出來。還有一句話很有味道,沒有一法不回歸自性,這個話我覺得意思很深,從自性流,到最後又回歸自性,這好像什麼?循環。如果不是這樣的循環,佛經上怎麼會說出這麼一句話!現在這個循環好像是被科學家發現,宇宙的起源,就是阿賴耶的源起,現在量子力學家發現,他們發現整個宇宙是從波動發生的。這個波動是什麼?念頭,意念,意念動,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跟彌勒菩薩講的話是一樣,經上這常說「一念不覺」,不覺就動了,覺心不動,覺悟不會動,不覺就動。這一動,阿賴耶就發生,阿賴耶是宇宙的造物主,從它發生的。佛經上講得很清楚,能生能現是自性,能變是阿賴耶,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千變萬化,這是阿賴耶起作用。最後是不是回歸?好像是回歸了。這就科學家講的,科學儀器觀察到的宇宙,他說只有全宇宙的百分之十,還有百分之九十不見了。不見是什麼?回歸了,還是回歸到法性,回歸,回歸到常寂光。常寂光,精密的儀器也沒有辦法把它測出來,因為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它沒有任何跡象,你就沒辦法探測它。好像是個大循環的這個意思。

  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在世,在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提過這個問題,問得很有趣味,也是我們很想知道的。還源回歸是成佛才回歸,妙覺才回歸,回歸到常寂光。從常寂光出來,這個可以明瞭,物質是無中生有,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都是無中生有,那個無就是常寂光、就是自性,從這裡變現出來。大家迷了,愈迷愈深,出現十法界,出現六道,出現三途,出現地獄,愈迷愈深。遇到緣碰到佛法慢慢修行,又不知道經過多少長的時間,佛家講無量劫,你證得阿羅漢、證得菩薩,最後成佛又回歸,到妙覺位又回到自性,這一個大循環。富樓那問,回歸之後再會不會變成凡夫?就這個回歸之後會不會又從頭來起?釋迦牟尼佛說不會。為什麼不會?你的智慧完全現前,圓滿了,圓滿的智慧不會再迷了。他舉個比喻,譬如黃金,黃金是從金礦裡面提煉出來的,提煉純金之後,它再也不會變成礦,佛用這個比喻。是提煉出來純金,它會不會變成礦?我們要把黃金丟在垃圾堆裡去,看再過幾十萬年之後它會不會變成礦?我相信金是永遠不會變成礦的。它旁邊染污的那些東西,那就變成礦石,那再經過提煉,不經過提煉純金還是得不到。我想這應該是,佛說這個話是不是方便說?因為如果將來以後還做凡夫,那算了吧,我還學什麼佛?我就不要學了,學到最後還要輪迴,這還有什麼意思?我覺得佛這些話是個勉勵的話,同時也是真話,佛不打妄語。經過這一次提煉之後,縱然再有染污,很容易覺悟。那人有的根性為什麼那麼利?有的人根性為什麼這麼鈍?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驗到,那個根性利的都是什麼?再回頭的時候他很利的。又何況回歸到自性之後,起不起作用?起作用,眾生有感,他就有應。隨心應量,應以什麼身得度,自性能現什麼身,這就是如來現身,不是實報土裡頭法身菩薩。法身菩薩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帶著無明習氣,常寂光土裡面的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沒有習氣,這是不一樣的。所以他起作用,不是不起作用,從他起作用的話,我們相信佛的話是真的,他不會再變成凡夫。所以這句話也有很多種解釋,都講得通,都能說出一番道理,但是並不矛盾,這是佛法裡頭妙用無方。所以,持戒、禪定、智慧非常重要。

  我覺得像湯恩比所說,中國古人心量很大,能夠包容異族文化,就是指的佛教,佛教傳到中國,中國人完全接受了,沒有排斥。佛教文化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這一融合把我們本土文化提升。這話說得很好,提升,怎樣提升?就是戒定慧,這是佛法的。以後怎麼樣?儒也講戒定慧,道也講戒定慧,這個方法從佛這裡學來的。所以從前人教學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想做通家樣樣都通,你一定從一門入,要不然你通不了。一門入什麼?見到性就全通了,明心見性,智慧開了就全通。所以你要懂得,學儒,儒要是得定開智慧,佛法全通了,道也全通了;道持戒、禪定、開智慧了,儒也通了,佛也通了。別說儒釋道,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法全通了,為什麼?心現的。你明心見性,哪有不通的道理!樣樣都通,所以佛法裡面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門通門門都通。要怎麼個通法?一定要從禪定,一定要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用科學的方法決定達不到這個境界,為什麼?他用意識。你看佛法裡頭主張什麼?離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這是我們今天講精神現象裡面的三個支柱。離心意識,心是什麼?印象。離心是什麼?不落印象,心地乾乾淨淨,也就是不受污染,離心。離意,意是執著;識,識是分別。因為你有分別、有執著,阿賴耶就被污染,為什麼?它落印象,這阿賴耶裡頭落謝種子。這是十法界的眾生統統不能避免的。

  十法界的佛,為什麼不是真佛?天台大師說他叫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原因就是他用阿賴耶。阿賴耶裡面雖然有無量落謝種子,四聖法界的人很厲害,他的定功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能伏住,讓這些阿賴耶裡面善惡種子統統不起現行,好像是清淨心得到了。其實不是的,他還差一層,為什麼?他還起心動念。到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你就不用阿賴耶。不用阿賴耶就轉阿賴耶為四智菩提,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末那識變成平等性智,第六意識變成妙觀察智,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成就菩薩事業,菩薩事業是什麼?度眾生的,成就度眾生的事業。所以都叫智慧,不叫煩惱,這就是經上我們常聽到的「轉煩惱成菩提」。所以真正功夫你能抓到這個,你就懂得怎麼修。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訓練什麼?訓練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是轉阿賴耶識,不分別是轉第六意識,不執著是轉末那識,真功夫!如果我們還用第六意識在這裡分別,研究經教,在分別經教,這不行,這學的是什麼?這是佛學,這不是學佛。學佛不用這個,不用這個,經拿到面前能懂嗎?懂,不但懂,還深入,也就是一般人我同樣看這個經,他看不出意思,你看出許多意思,字字句句都是無量義。再跟諸位說個真話,每一個字、每一句子裡頭有多少意思?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統統在這裡頭,不要說一本,就在這一句,就在這一個字。沒人相信,但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一通一切通,何況一部經通,一句通就通了,一字通就通了,為什麼?稱性,沒有一法不是自性變現的,你只要見性全通了,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我們在平常日常生活當中,真正學大乘的不能用思想,但思想用成習慣,用思想出不了六道輪迴。現在有人說要用直覺,這有道理,別去想它,一看、一聽、一接觸都明瞭,直覺不去想它。這不去想它是什麼?這就是定,你用清淨心,開始練這個。清淨心練出來之後,練平等心,平等心是什麼?整個宇宙跟我是一體,以這個為主軸。決定沒有分別,為什麼?色受想行識完全相同!色是假的,根本沒有這個東西,受想行識有。受想行識從哪來的?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見聞覺知,在自性裡叫見聞覺知,覺悟稱見聞覺知,迷了叫受想行識。它是一個東西,迷悟的兩面,物質是假的,受想行識變現的。在法相宗經典裡面講得很明白,講物質的起源,先有見分,見分要見,就出現了相分,所以相分是虛妄的,今天科學家跟我們解釋,物質現象它的本質是精神現象的累積,累積連續產生的幻相。為什麼物質現象有這麼多種?那就是《還源觀》上講的出生無盡,賢首大師這句話是從經上來的,經典裡面的,《華嚴經》上「出生無盡」。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就像萬花筒一樣,我們才真正了解這個真相。物質裡面有很堅硬的,有很稀薄的像空氣,這科學家給我們解釋頻率不相同。頻率慢的就變成堅硬的固體,頻率快一點的就變成比較鬆軟一點的,像樹木花草、我們皮膚這一類的,再快的就變成電磁波,完全是頻率不相同變化這些東西,我們不知道。它變的東西,生滅是非常快速,一秒鐘,從彌勒菩薩談話裡我們能體會,一秒鐘如果是五次彈指,那是一千六百兆的生滅,它怎麼是真的?我們完全把它看成、把它當作真的,這是分別執著。所以分別執著是嚴重的煩惱,特別是執著製造六道輪迴,不執著,六道就沒有了;不分別,十法界就沒有了。

  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要掌握著這個原理,在日常生活修行在哪裡?就在生活當中,不需要什麼刻意,刻意都錯了。祖師大德刻意編這些儀規,那是幹什麼?度眾生的,接引大眾的一種方便。我們故意在那裡做,做來表演給人看,讓他起心動念,接引他。佛法謙虛,佛法是師道,真正的老師有學問、有道德,你向他請教,我無德無能,我一無所長。他說話是真的嗎?是真的,一點沒錯。他跟你講真話,但你不相信。所以哪有老師去招生的道理?那膽子太大了!這現在用的叫招生,這古人看到嚇死人,你怎麼敢招生?以師自居太狂妄了。那怎麼辦?像釋迦牟尼佛這樣好老師,他自己又不表態,又那麼謙虛,我們知道跟他學,不知道怎麼辦?我們學生做出好樣子出來,對他恭恭敬敬樣子生起來,別人看到,我們都去跟他學去,是這麼個意思。所以那些形象全叫招生廣告,這個要懂。我早年學佛,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自修要重實質,形式,我才曉得招生的。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形式的花樣不一樣,哪一種花樣都好,都能吸收一些眾生進來,讓他看到生歡喜心覺悟,都是好方法,叫善巧方便,這要懂。但是我們把善巧方便當真的,那就錯了,那全錯了。所以自度之後這才能度他,你才擅於表演,表演當中知道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做給別人看的,不是給自己受用,他受用的,這就對了,這真正叫隨緣妙用。中國自古以來這些文藝表演,夫子有個標準「思無邪」。表演的方式多,指導的方針只有一個,你不能叫看的、聽的、接觸的人產生邪思,那你就錯了,邪正從這裡辨別。

  佛教那超越了,比它這個更高,在表演的過程當中,這利他眾生當中,你要保住你的清淨心。要用佛法的標準,就是《無量壽經》這五個字「清淨平等覺」。你在表演當中,為一切眾生表演,裡面不失清淨平等覺,那就是妙用,表演是隨緣。如果清淨平等覺失掉,那你就是被凡夫度走了,你去度人,最後被人家度走了,那不是跟他一樣嗎?起心動念把你的煩惱習氣全都給引出來,那就錯了。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重視持戒的重要,沒有到一定的程度不能表演,一表演就被別人度去了,我去度眾生,結果被眾生度跑了。給我剃度的和尚,就是我的剃度師心悟法師,兩年之後他就還俗,跟他一個女弟子結婚,他度她,被徒弟度跑。太年輕了,我那個師父比我小一歲,我比他大一歲,也會講經,也會寫文章,我沒出家的時候,我們就常常往來在一塊是朋友。所以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有意思出家,他就來找我,好像是兩個月當中找了我九次,我看他的心很誠懇我就答應,到圓山臨濟寺,那時候他是住持,他給我剃度。所以太年輕做住持很危險。古人,這李老師告訴我,四十歲之後才能出去講經,跟外面大眾,你比較定一點,四十歲以前你還不穩定。我們在台中遵守老師這個教誨,四十歲之前學講經是練習,在家裡不出去,不接受外面邀請,家裡頭。台中的台中蓮社、台中慈光圖書館,還有是一個寺廟住持是女眾,也是李老師的學生,就這麼三個地方,我們練習講經地方,外面是不准去的。老師規定得四十以上,那個時候我們都不到四十歲,不准出去,老師這個關把得很嚴。就怕你自己定力不夠,你被外頭境界影響。所以做老師很難,學生能聽話,學生不聽話就跑掉了,有,不多就是了,不是沒有。但是離開老師早的都不會有成就,這是我們以後都看到了。

  今天講到戒律,我這麼多年的經驗,深深覺察到戒律要從《弟子規》學起,要從《感應篇》學起。從《弟子規》裡學倫理道德,從《感應篇》裡學因果,因果的力量比《弟子規》力量大太多,《弟子規》三分力量,《感應篇》有七分力量。人縱然倫理道德學得很好,所謂是高名厚利還是會動心,還是會明知故犯,為什麼?敵不過名利的誘惑。這個歷史上很多,他不是不懂。但是懂得因果的人不敢,為什麼?懂得因果人,他會想到將來怎麼辦?我現在地位得到了,我財富得到了,不是正當的手段,得到將來要還錢,殺人要償命。沒聽說殺人,給諸位說,墮胎就是殺人,你要不要償命,你敢嗎?不敢!你欠人家的命債、錢債都是麻煩事情,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敢嗎?所以一個不善的念頭傷害眾生,實際上就是傷害自己,叫反作用力,你這打出去回頭就彈到自己,快得很。所以說因果約制人有七分力量,《弟子規》只有三分力量,佛法到圓滿。佛法初學的戒律很簡單,就是十條,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但是如果沒有儒跟道這兩個基礎,十善業做不到;有倫理、道德、因果的基礎,深厚的基礎,十善業做到了。所以十善業叫人天法,來生不失人身,修得更好的來生生天,人天法標準在此地;再向上提升,聲聞菩提、緣覺菩提,這是四聖法界;再向上,無上菩提。究竟佛果根基都在十善業。十善業的根就是《感應篇》跟《弟子規》,你能不認真學嗎?不認真學不行。

  年歲大了,今天年歲大的時候,我們得用一甲子做標準,六十歲以上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弟子規》沒學過不要緊,《感應篇》沒學過也不要緊,抓住十善業道,念茲在茲,一句阿彌陀佛永遠不捨。李老師從前告訴我們,修淨土要換心。要換心,心怎麼換法?換成阿彌陀佛,我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心。換句話說,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一掃而光,這叫什麼?這叫道共戒。阿彌陀佛,那什麼戒律都圓滿,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沒別的東西。這是什麼?對老年人一心專注,世間這些把戲都看過了,沒有一樣稀奇的,不想再看,一心就求生淨土,這就對了,沒有一個不往生。這樣的發心,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講得好。什麼叫菩提心,不懂,不知道,你看看很多老阿公阿婆,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臨終的時候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不生病的,我們親眼看見過,這不是假的。你問他《弟子規》他不知道,《感應篇》他也不曉得,一生忠厚老實,決定沒有害人的心,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有人每天念一部《無量壽經》,有人《無量壽經》都不會念,你看諦閑老和尚那個徒弟鍋漏匠,《彌陀經》都不會念,就一句阿彌陀佛他就成功,不可思議,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只要一心,跟禪定就接近,一心到心裡面雜亂東西都沒有了,清淨心現前,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你自己表現這往生的瑞相,那就是教化眾生,讓很多人看到信心生起來。念佛真好,人人都能做得到,人人都能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我們為什麼不幹?我們這一次細講這部經,我估計差不多是一千個小時把它講完,目的在哪裡?目的是留給後人。末法還有九千年,九千年當中度眾生成佛道,我們現在能夠覺察出來就是這部經,所以我們多費一點時間把它講出來。自己當然一定要換心,不再打閒岔,老實念佛,世間一切事隨緣而不攀緣,有緣利益眾生我們要做,沒有緣不找事做,這就對了。有緣,那是佛菩薩讓我們做。沒有緣,佛菩薩叫我們老實學《無量壽經》,老實念佛,好,心是定的,不是動的,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所以看到這三個字,持戒、禪定、智慧,這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一切無有與等,一切法沒有跟這個平等的,那當然沒有超過的,所以稱之為無上。無上士我們就學習到此地。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