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九七集)  2011/5/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39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百九十四面,倒數第四行看起,最後一個字:

  「惠能大師當時尚未剃度,只是廟中一苦工。一發此心,頓登祖位。正可為《菩提心論》中『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之事證。」黃念老舉六祖惠能大師這個例子來做證明。由此可知,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是真正發菩提心,這個心一發,凡夫就成佛了。為什麼?他放下了。佛是本來佛,本來是佛,我們就是因為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障礙了,佛並沒有失掉,是真佛不是假佛。這個事理都要很清楚、很明白,肯定我們自己本來是佛,就是因為有障礙,這叫迷障,佛沒有失掉,確實本來是佛。《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們變成凡夫了,我們把這個東西一放下就成佛。惠能大師就是在五祖會下一時頓捨,所以他就頓悟、頓證。他開悟所證得的果位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證得的完全相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一發此心,廟裡一個苦工,我們現在講義工,這個心一發就成佛了。這可以為《菩提心論》當中這一段話,前面我們講過、學過。「修證出現」,修,修這個意思就是轉過來,念頭一轉這就叫修,他就能證得。出現什麼?菩提心出現了,真心出現了,他就能夠為一切天人導師。「不起於座」是說他快,他能成就一切佛事,這個佛事是教化眾生的大事。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一生從事於教學,所以教學是佛事;為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什麼榜樣?覺悟的榜樣,不是迷惑的榜樣,覺悟的榜樣這是佛事。這是舉出一個很好的證據。

  「菩提心,迥出凡情」,迥是遠、超越,遠遠的超越凡情。「功用難思」,它的功德、它的作用不可思議。「如是心性,名為法身」,換句話說,菩提心現前就是證得法身。惠能大師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佛。所以,「是佛道之本體,名為菩提」,把菩提的體、菩提的名稱說出來了,這是法身菩提。下面則說報身,「法身本具,乃性德也」,不是修成的,是性德,「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修德,記住,就是放下業障,沒有別的,統統在放下,放下,性德就現前。「故備修萬行,功德莊嚴,得報身佛果。」性德顯了,還要不要修?要修。修的意思是什麼?修是給人做榜樣,給人做樣子。如果你不修就成佛,大家想,「你不修,我也可以不修,那我也能成佛」。不然,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大徹大悟了,他在鹿野苑跟五比丘講四諦法門,小乘法、人天法,而且做出小乘的樣子,小乘的比丘,每天出去托缽、出去行化。持戒、修定、講經、教學,做出榜樣,威儀有則,給大家做榜樣,做好樣子。功德莊嚴,得報身佛果。「報身圓明具德,通達無礙」,圓是圓滿,明是光明,具足萬德萬能,通達無礙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叫「圓通無礙」,這叫「報身菩提」,第二種。

  第三種,「從報身流現化身」,這是變化的。「隨機化現,妙用無窮」,這個作用是對眾生的,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有緣眾生。佛經上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他跟你沒有緣,你度不了他。為什麼?你度他,他不相信你。什麼叫有緣?他相信你,他聽你的話,這叫有緣。你再高明,他不相信你,不聽你的,你怎麼教他都沒用處,那叫無緣。有緣眾生,這是無量劫中,不管跟你是有善緣還是有惡緣,只要是有緣,他就會聽你的。緣成熟了,他會熱心的來向你學習,他一生他就能成就;緣不成熟,要慢慢等待,要教他。這一生緣沒成熟,教他一點,下一生又遇到,再教他一點。佛度眾生不是一生成就,生生世世幫助眾生,慢慢等待他成熟。成熟,就用這個法門幫助他往生,他就圓滿成就。換句話說,一切學佛的人遇到淨宗,真信、切願,我們就曉得,這叫什麼?這緣完全成熟了,他這一生決定成佛去了。如果遇到淨宗,還有一點懷疑,還不能完全相信,還想學這個學那個,那就是他的緣還沒成熟,這一生不能往生,再等來生後世。這個我們都在現在看得到,一看就曉得,他是不是有緣,他緣有沒有成熟。統統要幫助,沒有緣的人要跟他結緣,結緣來生就有緣了。因此我們對於結緣不能不廣、不能不做,念一句阿彌陀佛他聽到了,這都是跟他結緣。我們身上戴一串念珠,他一看到,曉得這是佛,也結緣了,總要叫他跟我們接觸,讓他心裡有意無意會有一個佛字放在心上。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看到,一歷眼根永為道種,這個阿賴耶識裡頭佛的種子,特別是阿彌陀佛的種子種下去了,這樣才能夠教化眾生。「故曰益物」,益是利益,不說人,他說物,物,十法界全包了,如果說人,只有人法界,不包括其他的,說物,十法界全包了。圓滿通達,這叫化身菩提。由此可知,化身菩提是他受用,報身菩提是自受用,自己真正做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圓滿自己的智慧,圓滿自己的德相,這屬於報身。

  「第三,顯發心有異」,異是不一樣,發心有異。「今謂行者」,行者就是學佛的人,修行人,「修因發心具其三種」,這三種後面念老也有解釋。「一者,要須識達有無,從本以來自性清淨」,這是頭一個條件,一定要認識有跟無。什麼東西有?自性清淨心決定有,自性清淨心之外決定是無。大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不是真的。這裡頭重要的意思是教我們,「有」,你要抓住;「無」,要放下。無這東西放不下,那就障礙你的自性清淨心,你永遠不能見性。第二,「緣修萬行,八萬四千諸波羅蜜門等」,我常講八萬四千法門要什麼?要圓修,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三者,大慈悲為本,恆擬運度為懷。」一定要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個意念不能忘掉,念念為懷,這是恆擬。幫助眾生,特別是幫助眾生認識淨土,幫助眾生一心專念,幫助眾生這一生往生成佛。「此之三因,能與大菩提相應,故名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肯定是這個樣子。

  「又據《淨土論》」,就是《往生論》裡面說,「今發菩提心者,即是願作佛心」,發菩提心不是別的,就是願意作佛。「願作佛心者,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今既願生淨土,故先須發菩提心也。」後面是黃念老的解釋,「釋曰:發心有異者,謂有兩類」,這實際上是解釋前面所說的,有兩類。「初者,行者於因地中」,我們現在都是在因地,我們沒有證果,都在因地。「具發以下之三種心。一者,須識有無,與了達從本以來自性清淨」,自性清淨前面註了,「自性本淨」。「至於識達有無,實為悟心之玄關」,這是關鍵所在,非常重要,你要認識,你要通達,你要明瞭,什麼是有,什麼是無,這個東西要搞清楚。「無者,即《心經》中,從無眼耳,乃至無智亦無得,一連串之無字也。」《心經》上講得很清楚,大家都念得很熟,「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就是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都無,乃至到最後說「無智亦無得」,這要知道什麼是無。

  「又即《大涅槃經》云:如是逆順入超禪已,復告大眾:我以佛眼遍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這是舉例告訴我們。經上說,從「復告大眾」,這是釋迦牟尼佛他說,「我以佛眼遍觀三界一切諸法」,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本際就是本體,「性本解脫」,你看一切法的自性,一切法自性決定沒有煩惱習氣,沒有這些東西,你在這個裡面找,找我找不到,我尚且沒有,哪來的我所?我所有的當然就不在了,這是什麼?它本來解脫。於十方去求,了不可得,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真的是了不可得。所以佛跟我們講真話,真話是什麼?根本無故。根本無,就像一棵樹一樣,根,根本沒有,哪來的枝葉?

  這樁事情,我們細心回顧過去所學的賢首大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就明白了。你看看《還源觀》上給我們講,宇宙怎麼起來的?我從哪裡來的?先顯一體,起二用,一體是根本。根本是什麼?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個東西有,真有。雖然真有,它不是物質現象,它也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它沒有現象,它真有,那就是真如,那就是自性。因為沒有現象,所以佛叫它做空,空不是無,空是有,真有。為什麼?它能生現象,它能生自然現象,能生精神現象,能生物質現象,它能生,奇怪!但是能生的這些現象是幻相。你要曉得,能生現象不是真的。本體是真有,有是空,有它什麼都沒有,它真有,真存在,虛空都是它變的。虛空不是真的,它變的,就像我們作夢一樣,夢中有虛空,醒過來虛空不見了。我們今天在這個虛空裡頭,什麼時候我們覺悟了,超出六道輪迴,這虛空就不見了。它不是真的,真的是自性。所以從一體,一體是空寂,起了兩種現象,起二用,一個是宇宙出現了,依報,一個是我出現了,正報,這二種作用,正報、依報出現了,變現出來的。

  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是一念不覺現出的現象。好像我們作夢,夢就是一念不覺,作夢了。這現象一起來,現象有三個特色,第一個是周遍法界,我們無法想像。我們的物質現象是身體,這是物質,物質是個波動現象,每一次的這個波動都周遍法界,你說速度多快。現在講電、講光,跟它比差太遠了,它是立刻周遍法界。光跟電的速度很慢,一秒鐘三十萬公里,從太陽到地球要八分鐘,那麼長的時間。我們自性裡面變現出來這個能力太大,它才動就周遍法界。沒有障礙的人,這些信息他們全收到,沒障礙的人。我們有沒有收到?收到,收到有障礙,收到不知道,沒感覺。我們是凡夫,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的靈知障礙住,遍法界虛空界的信息到我們這裡居然沒有感覺。什麼人有感覺?煩惱只要少一點,他就有感覺,業障輕一點。阿羅漢有感覺,因為阿羅漢的見思煩惱斷了,雖然還有塵沙、有無明,他能收到一些信息,很清楚,還有大半他不知道,我們是完全不知道。菩薩收的信息比阿羅漢就多,法身菩薩收到是圓滿的,也就是像前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們能夠收到遍法界虛空界圓滿的信息。上一切諸佛如來,下面地獄眾生、三途眾生,三途眾生苦,他們收到,諸佛如來的智慧、神通、道力教化眾生,他們收到,現在有所謂空中傳音,就這個意思,比傳音還厲害。

  「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無明是根,無明解脫了,解是解除,無明明了,脫是脫離,脫離什麼?脫離無明。這就是十二因緣不存在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後面到老死,統統解脫,這個人就證法身,就成佛了。「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我們就叫它做常寂光,「名大涅槃」。「此乃世尊最後慈悲微切之垂示」,微妙、懇切的示現,這個示就是為我們做出好榜樣。「亦即永明大師願於無量劫,剝皮為紙,析骨為筆,用血為墨以書此文,用報慈恩者也。」永明延壽大師,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他老人家發的願,把釋迦牟尼佛這四句偈寫下來永遠傳下去。為什麼?為報佛恩。《大涅槃經》上講的這幾句話,「根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簡簡單單幾句話,把問題全解決了。最關緊要的這些開示,佛慈悲。發願「剝皮為紙,析骨為筆」,用自己骨頭作筆,用血作墨來寫這個經文,於無量劫。現在不必寫了,現在有印刷,可以大量的去印。那個時候得一張一張寫,寫多久?寫無量劫。你看看,發這麼大的心。這是什麼人?知恩報恩,不知道的人不會幹這個事情,知道的人幹這個事情,知道這幾句經文好!人家一看會開悟,就是什麼?真正能夠認識什麼是有,什麼是無。

  後面這四句話,這個要義說出來,「無明本無,枝葉何有」,無明是根本無明,枝葉就是什麼?見思煩惱、塵沙煩惱跟煩惱習氣,這是枝葉。從根本無明就流出塵沙煩惱,由塵沙煩惱又流出見思煩惱,無明是本,是根本,塵沙煩惱是枝,見思煩惱是葉,我這樣講大家就懂了。這用樹來做比喻,根本沒有,哪來的枝葉?這個斷煩惱斷得快。為什麼惠能大師聽了兩個鐘點的開示,他就大徹大悟、就明心見性,那是什麼?他明白了,根本無明本無,那全就斷掉了,什麼事都沒有了。不必枝枝葉葉慢慢去斷,我們現在搞的就是從枝葉上斷,慢慢斷。為什麼?一下斷不了,沒法子從枝葉,非常笨的辦法。從根本斷是最聰明的辦法,叫上上根人,從根本下手,下下根人從枝葉下手,道理就在此地。我們先從枝葉,慢慢慢慢的時候,總有一天一下就從根拔掉,為什麼?真覺悟了,真明白了。為什麼斷不掉?還是有懷疑,還是認為真有,沒有別的,就是這個,這是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你以為你明白了,沒有。怎樣真明白?真放下的人真明白,沒有真放下,聽得很多,也會講,實際上沒有明白。這就是章嘉大師以前常常告訴我的,知難行易,佛法是知難行易。釋迦牟尼佛講四十九年,知難;行,像六祖這樣你看多容易,一下放掉了,馬上就回歸還了源,妄盡就還源。

  所以《還源觀》的前三段,它一共是六段,前三段就是教我們認識真妄,哪是真,哪是妄,你要認識,後面的兩段就是看破放下,當中第四段那是講教化眾生,你要發大慈悲心,你雖然是真正看破放下了,還要不要忘記眾生,苦難眾生要多照顧。所以教你隨緣妙用,恆順眾生、隨緣妙用,別著相;威儀有則,在在處處給眾生表現一個好樣子。第三個那是一個好的態度,特別提醒我們柔和質直,對人要客氣、要柔和,心裡要真誠,質直就是真誠。末後一句,囑咐我們們代眾生苦。不要看眾生不顧,自己走了,這個沒有慈悲心。眾生苦,要幫助他,要救他。眾生有生死,什麼叫有生死?他認為有生死,就真有生死。你已經了生死,你沒有生死,沒有生死的人幫助有生死的人,容易!有生死幫助有生死困難,他要保自己的命,不能說因為你的生死犧牲我自己,他是這麼想法,他有生死。菩薩沒有生死,眾生有命,菩薩沒命,所以他幫助眾生得大自在。

  「達妄本空」,妄是虛妄,十法界依正莊嚴本來空,「真性自顯」,只要你通達,有就是空。現在講這種話,科學家比我們領悟得深,為什麼?科學家知道,科學家證明所有物質現象是假的。所以佛在經上講這句話,達妄本空,科學家一定點頭,一定鼓掌,為什麼?他證明了,物質沒有。物質是什麼東西?意念累積的幻相,很多意念擠在一起產生一種幻相。物質千差萬別,這個現象怎麼產生的?他說頻率不同,頻率慢的變成固體,非常堅硬,頻率快的它就軟,鬆軟,頻率更快的就變成光、變成電,變成流動的,確確實實全都是意念。這就是大乘經上佛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沒有想,一切法全沒有了。世間人也說,我們作夢,夢是意識,意念生的,所以講下意識,你睡覺的時候不能控制,下意識變現成為夢中的境界。夢中境界也是心想生的,醒過來夢就不見,醒過來是覺悟了,也就是你的意念恢復正常了,一個道理。

  《還源觀》裡面最重要的意思,就是教我們真正認識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一切諸佛跟我是一體,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一切花草樹木、山河大地跟我是一體,這個認知比什麼都重要。這個認知要用世俗的話來說,天下太平,世界大同。誰不愛自己?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這叫什麼?法身,真的是我,我是什麼?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就是我。像我們這個人身,這是我的手,我的右手,這是我的左手,這是我的手指,這是我的指甲,這是我身上的五官、六腑,都是我,而不知道整個虛空、整個法界是我,不知道這個是我。《還源觀》教我們認識,把自己找到,自己那種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是障礙,讓你完全把真相明瞭。放下就真相大白,統統明白了,什麼問題都化解了。不知道的時候,這是問題,那是問題,知道了,什麼問題都沒有。「此即知無之要義」,就是知無重要的意義,知無的要義。

  「至於知有,宗門常曰」,禪宗常講,「必須知有始得」,知性中本無,知相中本有,相中有性,性中無相。「又傅大士《心王銘》曰:水中鹽味」,有沒有?水是鹹的,大海水是鹹的,有味,「色裡膠清,決定是有,不見其形」,你沒有看到,鹽的味道沒看到,色裡膠清沒看到,它決定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身是有、是色,這個身裡頭有心,心就是心性,有性,決定有性。身內居停,它居在哪裡?它停在哪裡?每一個細胞都有。細胞還太大了,黃念老在前面引用的近代科學家發現的中微子,也叫量子,也許就是佛所講的極微之微,最小的物質,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極微之微。這個小微子,這個中微子(小微子)多大?一百億個組成集合在一起是一個電子。電子我們肉眼看不見,我們看到科學家畫的那個圖。原子是什麼樣?當中有個原子核,旁邊有好幾個電子圍繞它轉,好像太陽系一樣,就是那個小的電子。那小電子,一個電子把它分出來是一百億個小微子,那一個小微子具足色受想行識。這個小微子,你看得見,你看到它的物質,但是受想行識看不見,因為它不是色法,你看不見它,決定是有。

  江本博士實驗的水,水你看得見是物質,水會聽、會看,會懂得人的意思,那個你看不到,決定是有,通過一實驗,真的發現它有。那個有是什麼?那是性德,在自性裡面不叫受想行識,佛教的名詞叫見聞覺知。它在物質裡面就叫它做受想行識,它有感受,我們講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有受,它有想,也就是說它有分別執著。你看,你善意對它,它的回應很美;你以惡意對它,它的回應很醜陋。它有分別,它有執著,這種分別執著沒有形,你看不到,決定是有。物質裡頭決定有精神,精神裡頭決定有物質,這叫知有無。「心王亦爾」,心王是精神現象,不是物質現象,它在肉體裡頭,「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這是講心王,就是精神現象,受想行識、見聞覺知,在我們身體裡頭真有,你看不見、聽不到,我們的五根眼耳鼻舌身都沒有辦法覺察到它,它真有。「銘中以譬喻,明當人各各自有心王,決定是有,應物隨情,發揮妙用,但不見其形。」順你意思你很歡喜,不順你意思你很不高興,肯定有。在哪裡?你找不到。所以我們學了《妄盡還源觀》,聽到科學家的這些實驗報告,我們知道,每一個中微子裡頭都有,不可思議,真的它能夠發揮妙用,你要覺。要覺什麼?這些現象全是幻相,這些幻相全是自性迷了時候的作用,覺了的時候叫妙用。妙用是什麼?妙用是如如不動,出生智慧,出生德相。他不會生煩惱,不會有七情五欲,他智慧、德相,無量的相好莊嚴。什麼人代表?佛菩薩代表,發揮妙用而不見其形。

  「又《涅槃經》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知有者,即是知有此佛性。」知有者知有自性,叫佛性是從自性裡面的覺性講,因為佛是覺的意思。法性比佛性的範圍廣,法性全包了,佛性是法性裡面的一分,覺。真有!我們肉身裡頭有,萬物裡頭有,樹木花草裡頭有,山河大地每一粒微塵裡頭都有。所以我們就肯定了這句話,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有機體,活的,沒有一物裡說是沒有法性,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有一切現象都是法性變現的,沒有性哪來的相?虛空是相,虛空有沒有?有,虛空要是沒有,它就不能傳遞信息,三種周遍裡面周遍法界就講不通了;能傳遞信息它當然有,怎麼能說它沒有?

  科學家告訴我們,中微子能夠穿透,那是一剎那,能穿透什麼樣的境界?報告裡面告訴我們,一個中微子它有能力穿透十億公里鋼板。鋼板十億公里,我們這個地球沒有,地球大概只有它的直徑,這個我都不記得了,這是以前學物理的時候裡頭有,大概不到一萬公里,地球從南到北這個軸心,我想不到一萬公里。因為我們從中國飛到美國恰好是一萬公里,就是太平洋,太平洋從中國到美國是一萬公里。十億公里,多少個地球!它一剎那就穿過去了。這是物理學家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真相。物質現象裡頭有精神現象在,就是相中有性,有法性,性中有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叫通達有無。我們知有佛性,我們這個身體有佛性,當然可以成佛,只要把障礙心性的東西放下。這個東西也是無形的,見思煩惱是無形的,塵沙煩惱也是無形的,無明煩惱更是無形的(起心動念更是無形的),只要把這些東西放下,你就明心見性,真相大白。

  「《心燈錄》云:所以古德都要人知有。若不知有,總是虛妄」。上面解釋,「知無與知有,以明識達有無」,你真正認識、真正通達什麼是有、什麼是無。「又識達,謂識心達本」,識達也能做這個講法。「了達從本以來自性清淨」,就是惠能大師見性講的第一句話,我們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現在還是清淨,永遠是清淨,「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沒有染污。「此正相當於《大乘起信論》中之直心」,這個解釋得好,解釋得清楚,直心是菩提心,就是真心,菩提心的本體就是真心,真心就是自性清淨。「直心者,正念真如法也。」這個念不是起心動念,念是什麼意思?你看中國的文字,會意,今、心,就是你現在的心,你現在這個心就是真如,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叫直心。有起心動念就是妄心,就不叫真心,真心變成阿賴耶,變成妄心了。但是你要知道,妄心的本是真心,妄心有染污,真心沒染污,所以那個染污是假的,染污不是真的。真心沒有念頭,你起那個念頭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隨便起什麼念頭都無所謂,你真覺悟真無所謂;你不覺悟,把那個念頭當作真的,麻煩大了,馬上就變成相出來,善的念頭變成福報,惡的念頭變成罪報。這個就是三種周遍的第二種,出生無盡,它就現相,善念現天堂,惡念現地獄。你要是真的知道善惡念頭全是假的,它不現相,善念不現天堂,惡念不現地獄,它不現相。為什麼?你認識它。你不認識它,它就變把戲給你看,不認識它的時候,善念就變成天堂,惡念就變地獄。識達重要,識達,菩薩用這個他能度化眾生,做為度化眾生種種善巧方便,就等於變魔術一樣,完全明瞭。不了解事實真相蒙在鼓裡,那就受吧,修善你就去享福,造罪業你就受罪,你就受吧。那個受叫冤枉!那真的,真叫冤枉,統統沒有,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

  「二者,緣修萬行,相當於該論之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緣,我們一般講條件、緣分,要掌握住,修萬行。萬行歸納就是六波羅蜜,修什麼?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精進、修禪定、修般若,六度展開是萬行。或者是修十善一樣,十善就是布施,十善就是持戒,十善就是忍辱,乃至於般若。依六度為綱,以十善為目,布施裡面有十善,持戒裡面有十善,乃至禪定、般若裡統統都有十善。相當於《起信論》的深心。樂就是喜歡,修一切諸善行故,喜歡修善行,喜歡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

  「三者,大慈悲為本,相當於彼之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眾生太苦了,尤其是現前我們所看到的,我們所遇到的。善導大師常講,念佛人與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我們今天遇的緣殊勝。為什麼?眾生太苦,慈悲心容易發出來。你遇不到這個緣,這心發不起來,不曉得從哪裡發起。遇到之後就得幫助他,全心全力幫助他,所有的眾生都要幫助,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弟子規》裡面講「凡是人,皆須愛」,大乘佛法心量廣大,一切眾生都要愛。眾生的本義要知道,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做眾生。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哪一法不是眾緣和合?統統都是,樹木花草眾緣和合,山河大地眾緣和合,遍法界虛空界全都是眾緣和合。這就是愛心遍法界,善意遍法界。這是什麼心?圓滿的菩提心。我們能不幫助嗎?歡歡喜喜的去做。遇到這個緣應該去做,不遇到不要去找,找就是攀緣。遇怎麼樣?遇是隨緣。隨緣跟攀緣意思不一樣,我們先去找這個機緣,這叫攀緣;不找,緣來了,自然而然來了,這是隨緣。隨緣要不變,這個就叫妙用,隨緣隨著變就不妙了。變是什麼?你裡頭有個人自私自利、名聞利養夾雜在裡頭,那就錯了,那就不是在修菩薩道,那是什麼?那叫造業,不過造的是善業,善業果報在人天福報。如果隨緣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叫功德,這個功德迴向菩提、迴向實際、迴向眾生,成無上道!所以念念不忘苦難眾生。

  「是以此之三種發心」,這三種發心,正是《起信論》的三心。「此之三因能與大菩提相應。故知發如是之心,即是發大菩提心也。」發菩提心跟一般世間人講的善心不一樣,一般世間人講行善積德,他不是菩提心。為什麼?他求福報,他是有所求的。佛法也有所求,佛法是無求之求,求無所求,要懂這個意思。佛法是真的所求的時候,我念念想求無上菩提,能不能求到?求不到。為什麼?念念想求無上菩提這個念頭是個妄念,妄念怎麼能求到真的?真跟妄不相應。真跟真相應,無求之求相應。我要不要這樣子求?要。為什麼要?做樣子給別人看,你看求菩提好;自己有沒有求?自己沒有。這就是表演,演給別人看,接引初機,要用這個方法把他帶進門來,帶進門之後告訴他沒有。沒有,不能馬上就沒有,馬上沒有他退心了,要到什麼?他真正覺悟了,原來是這麼回事情。菩提是什麼?菩提是你本有的,你到哪裡求?本有去求不就頭上安頭,哪有這個道理!

  釋迦牟尼佛天天給人講經說法,有沒有說?沒說,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叫妙!妙在這裡。換句話說,修任何一個法門,都要守住清淨平等覺,那就叫妙用。你學這個,我有求,我求阿彌陀佛,我求極樂世界,你心不清淨了;求,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妙,那就高。形式上我要這樣做,這樣做法就是自利利他,讓我內心的誠敬從我形相上表達出來,讓別人都看到怎麼修誠敬。釋迦牟尼佛一生不都是給我們表法嗎?從出生到八相成道,都是給我們表法的。你說他那個有還是沒有?不能說他有,不能說他沒有,你說他沒有,他真做;你說他有,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根本就沒有起心動念,他有在哪裡?他又不要名、又不要利,他又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有在哪裡?這就是認識有無,而把認識有無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妙!真正會看的人看到一招,真妙!不是凡夫能想像得到,叫不可思議的境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一般人看不出來,明白的人看出來,妙。

  我們再看第二段,「次者引《淨土論》」,《淨土論》就是《往生論》,「謂菩提心,即願成佛度生」,願意成佛度眾生的心就是菩提心,「攝取眾生往生淨土之心」,也就是念念希望幫助一切眾生認識淨土、信淨土、願意往生淨土。這是好事!這樁事情跟一切諸佛如來那個心完全相同,一切諸佛的心,都是念念想著怎樣幫助他教化這些眾生認識淨土,求生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他就成佛了。就等於說,父母對兒女,總希望給他找一個好學校去給他念書,在這個學校就一舉成名,博士學位就拿到。哪一個學校有這種保證?十方諸佛剎土都在開學校,只有阿彌陀佛這個學校有保證班。所以十方如來都願意把他學生當中有真正能信、能願、真想往生的,全都保送到這個學校來,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十方諸佛如來,異口同音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十方如來像父母,阿彌陀佛是好老師,我們這邊釋迦牟尼佛像父母一樣,保送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們講《無量壽經》,講《無量壽經》就是講西方極樂世界,講清楚、講明白,大家聽到相信,想去了。多聽幾遍真想去,那就成功了,真想去你一定就去得了。這裡告訴你幾個原則,要發心。

  「此心初看似較前心易於發起。實亦不然」,實在的說也不容易發起。這個心是什麼?願成佛度生。比前面三種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好像看起來比前面容易。願成佛度生,要真願!假的不行。為什麼說實在亦不然?底下說清楚了,「蓋以淨土往生法門,實為難信之法」,這是真的,一點不假。信心未生,你怎麼能發?我對於這一句感觸很深,為什麼?我是這個路上走過來的。我學佛如果用淨土法門來接引我,我這一生沒指望。為什麼?不相信。佛的方法很多,善巧、巧妙,我喜歡研究佛經,喜歡佛講的這些道理,所以對於大乘經論就很歡喜,叫我在那裡坐著老實念佛念不下去,各人根性不一樣。所以真正接引我入門的是《華嚴》、《法華》、《楞嚴》,這些經論引導我入門,我對於這些經論非常歡喜、非常感興趣。怎麼歸淨土?到最後看到這些經論全部都是導歸極樂。《楞嚴經》上二十五圓通,這是我發現的,因為以前人很少講,多半人家講的時候,二十五圓通「觀世音菩薩圓通章」第一。觀世音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禪宗引用了,淨土宗沒人看出來。

  我是被一個日本和尚問出來的,他要不問我,我沒想到,因為那個時候我正跟李老師學《楞嚴經》。我學《楞嚴經》是複講,一個星期講一次,老師星期三講,我星期四講,就是我複講,星期三聽了,我星期四照老師的講法講一遍。我的聽眾有六個人,我們七個人一個小班,每一個星期複講,一個講,六個聽。《楞嚴經》這部經是我專講,從頭到尾,所以老師講一遍,我也講一遍。有一次,台灣大學幾個學生帶著他的老師,日本人,客座教授,也是學佛的,他來訪問我,問我學的是哪一部經?學《楞嚴》。你修什麼法門?我修淨土,念佛。他很詫異,因為大家都知道,《楞嚴經》跟密有關係,跟禪有關係,認為是禪宗跟密教重要的經論,與淨土不相關,所以他就很驚訝,《楞嚴經》跟淨土有什麼關係?他這一問,我的靈感就來了。

  二十五圓通當中,不是一個特別法門,兩個特別法門,觀音菩薩的法門太顯著了,人家一看就清楚,「大勢至圓通章」,特別法門,不顯著。那什麼?排列的位次,觀世音菩薩照理按順序來排他排第二位,他是六根,眼耳鼻舌身,他是耳根,應該排到第二。六根後面是六塵,六塵後面是六識,這就十八個順序,觀音菩薩排第二。後面是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是七大。所以一共二十五個位次。觀音菩薩從第二個位次拉出來擺在最後,這一看就明顯了,他排第二,他怎麼排到最後去了?太明顯了!大勢至菩薩也是特別,沒按順序。大勢至菩薩原本是排二十三,彌勒菩薩二十四,他們兩個對調了一下,就調了一個隔壁,這個很多人沒看見。大勢至二十四,大勢至本來是二十三,他二十四;觀音菩薩本來是第二,他排到第二十五。最後像唱戲一樣,壓軸戲,最好的、最精彩的,叫壓軸戲,最後壓軸是大勢至、觀世音。我突然想到這個,我對付日本人,我說怎麼沒有關係?「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特別法門,它不是正常的,沒有按照順序排。我把他說得一愣一愣的。我說你們只看到觀音菩薩,那太明顯了,調一個位子你就沒看見,兩個特別法門。為什麼兩個特別法門?為什麼大勢至不擺到最後?大勢至的法門,這個念佛法門普遍法界,遍法界虛空界它都是第一,而觀世音菩薩法門是我們地球上眾生的第一,是小面積,我們這小面積,觀音菩薩第一,大的來講,大勢至菩薩第一。這他才明瞭,原來《楞嚴經》跟念佛法門關係這麼密切。我說對,一點沒錯。

  《法華》、《華嚴》,尤其是《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從這個地方信淨土的。哪個人勸都不行,李老師勸我好多次,我不反對淨土,我尊重淨土,但是我不願意學淨土。我還是喜歡《華嚴》、喜歡《楞嚴》,這個經的分量都很大,比《無量壽經》分量大多了,那個裡頭其味無窮。《楞嚴》純粹講智慧,《華嚴》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一切經的總綱領。所以方東美先生把《華嚴經》介紹給我,這是佛經哲學概論,他是這樣介紹給我,佛經哲學概論。真正是難信之法,我是從《華嚴》、《楞嚴》、《法華》導歸極樂的,它們做引導,沒有這些大經大論在引導,我的信心生不起來,真叫難信。可是我這一信,比一般人信的信心不知道要加強多少倍,因為我了解,一般人他不了解,我都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才相信。

  《無量壽經》這個本子我講了十遍,這一次是第十一遍,特別選講黃念老的註解,也是感念我們在晚年才遇到,才變成知己。當時弘揚這個本子就我們兩個人,他在國內弘揚,我在國外弘揚,國內就他一個人,國外也只有我一個人,我們兩個有緣碰到,真不可思議。這個緣分跟李老師有關係,李老師以前提過黃念祖這個名字,提過,我聽過,有個印象,不深刻,模糊的印象。我以為老師提的一定是跟他年齡差不多的,沒有想到黃念祖比他小很多。大我一點,大不了多少,李老大我三十九歲,黃念老大概大我十幾歲的樣子。我以為這個人已經作古、不在了,沒想到,到美國聽到有這麼一個人。我們淨宗同學的同修,在中國請了一個密宗上師。我的老師章嘉大師是個密宗上師,我說你們也請一個密宗上師,咱們現在念佛,沒有必要了。我就問了幾句,上師是誰?他說黃念祖。這個名字很熟,有印象,想了好久,想到了。我就問他,是不是梅光羲的外甥?他說是的。我說:那請他來。梅光羲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我們稱祖師,老師和我們一家人,所以我們很想見見面。我知道他是梅光羲的外甥,是夏蓮居的學生,那跟《無量壽經》的關係就很大,他肯定學這部經。所以我就告訴他,可以請他到美國來。請來了,果然是的,沒錯。這樣的因緣我們遇到了,遇到真叫一見如故。

  遇到的時候通電話,他就帶了這一本註解,油印印的,字能看得見,不十分清楚,帶到美國,就這一套,送給我。我們拿到台灣去印了一萬冊。隨後他回去了,他在美國停留只有一個月,簽證一個月。我到北京去看他,真歡喜!我要去看他,沒想到他先來看我,他知道我到了北京住在旅館,他到旅館先來看我。這在禮節上是不尋常的,中國古人講客拜主人,主人回拜,我們到北京作客,主人先來拜訪我,然後請我到他家吃飯。那一張照片現在掛在尖沙咀攝影棚裡面,你們會看到,那就是第一次見面,在北京,他全家人,還有夏蓮居的孫子夏法聖,一家大團圓。知道他寫這部書的艱難、辛苦,我們代表末法九千年的眾生,將來都因這個書而得利益,特別把這個註解拿出來講一遍,我們來分享,也是報答與黃老居士知遇之恩。難信能信,這很可貴,信心要不生,菩提心就發不出來,也確實是不容易。

  「如《阿彌陀經》云,十方諸佛稱讚本師,於五濁世(五濁惡世),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是諸佛如來對釋迦牟尼佛的讚歎。釋迦如來能在這個時代為大眾宣講淨宗法門,這三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跟《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無問自說,本經阿難啟請,《觀無量壽佛經》韋提希夫人的因緣,不容易!佛在小本《彌陀經》裡說,十方諸佛讚歎釋迦牟尼佛本師,在五濁惡世,是講釋迦牟尼佛出生這個時代。所以世尊為我們示現種種苦行,做給我們後世人看的,要吃苦。為什麼?眾生業障太重。吃苦是什麼?代眾生苦。這個意思太深太深了,幾個人知道?釋迦牟尼佛吃苦是為我們地球上造作極惡的眾生,替我們這些造業障的眾生消罪業。不知道恩就沒有報恩的心,你真正知道了,報恩的心、感恩的心就生起來了。如何報恩感恩?依教修行,不但自己要做,要把這個大法傳下去,世世代代弘揚下去是真報恩!

  所以這部經,夏蓮居老居士重新來整理,那是什麼人?不是普通人。我們看看前面,王龍舒居士做第一次整理,宋朝時候,龍舒居士往生站著走的。龍舒跟我同鄉,舒城人,跟廬江距離五十華里,大概就是二十幾公里的樣子;方東美先生是桐城人,我們這三個小城三角形,距離都是五十里。淨宗大德!龍舒居士的會集本叫《大阿彌陀經》,收在《龍藏》裡,《乾隆大藏經》裡頭有,收在《龍藏》裡。夏老這個會集本,會成之後三年的時間,又十年的時間來修訂,修改過十次,稱為最圓滿的本子,一生的心血就在這部書上。確確實實把如來度化末世眾生這樁大事做成功!真正是無量無邊的功德。因為要度末法九千年只有這部經,其他的經論做不到,你說這部經多難得,太稀有了!黃念祖老居士不是普通人,怎麼能做出這麼好的註解?引經據典,居然能夠蒐集一百九十多種,我們都想像不到。我到他家裡去看他,這些參考書都堆在桌子的旁邊,他也沒有書架,堆得很凌亂。怎麼找到的?感應,佛菩薩的威神,就有人送給他,真心想事成,想到古人有什麼本它就來了。不是諸佛菩薩的加持,這註解寫不出來,不是龍天善神護佑,這些參考資料到哪裡去找?

  我們報佛恩,報祖宗的恩,報國家的恩,報我們民族的恩,報一切眾生恩,就要認真學習,依教奉行,還要把它發揚光大。所以這次日本邀請我去講經,我答應他,我六月去講。還是講這部經,一天四個小時,我希望在日本講一百個小時,講完我就回來,這部經分一百個小時功德給日本。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