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七七集)  2011/7/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7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從六百零一面最後一句看起:

  這講金剛杵,「兩邊各有五股,五佛五智義」,五佛前面學過,五智義我們參考《佛學大辭典》,我把前面念下來,「五智(名數),顯教轉八識而成就四智,以立為究竟之報身如來。密教於此加第九識所轉之法界體性智而為五智」,就是四智又加上一個法界體性智,就變成五智,「以為金剛界智法身之大日如來」。五智裡面第一個,我們昨天講了,好像時間超過,我疏忽了,不知道講在什麼地方時間到了,所以今天我們從頭略說一說。五智第一個是「法界體性智」,這是什麼意思?實際上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叫法界體性智。這個智不是修來的,不是求來的,是自性本有的。本有的,因為迷失自性,這智慧就不見了。這個智慧也是八識裡面所講的四分,你看四分有自證分、證自證分,那個證自證分就是這個智,你沒有智你怎麼知道有自證分?自證分是哲學裡面講的本體,佛法裡面講的自性,就是真如本性。你怎麼知道有真如本性?這種智慧就是法界體性智,就是佛說的,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圓滿智慧。

  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了一句話,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具足什麼?他所說本自具足其實就是《華嚴經》上世尊所說的智慧、德相。頭一個是智慧,這個智慧在密宗裡面就叫法界體性智,在八識四分裡面就是證自證分。你沒有它你就不能證自證分,它能夠證自證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什麼去明心見性?什麼大徹大悟?就是法界體性智現前。怎麼現前的?佛說得很清楚,只要你真正能夠放下起心動念,它就現前。起心動念是什麼?無明,無始無明,無始無明一放下、一斷掉,馬上就現前。迷了之後,這個東西就是法界體性智,它變了,變成什麼?變成無始無明煩惱。它跟無始無明煩惱是一不是二,覺了是法界體性智,迷了就是無始無明,就這麼回事情。這是一切智的根本。所以它底下註解講,「是轉奄摩羅識所得」,奄摩羅識是阿賴耶識。古大德講阿賴耶識有兩分,這就是體相用,體是真如、是真心、是自性,是真的。阿賴耶叫真妄和合,它裡頭一半真的一半假的,迷的那一分我們叫阿賴耶,叫第八識。有一些祖師主張,覺悟的那一分叫第九識,叫奄摩羅識,叫第九識。轉奄摩羅識所得的,就是阿賴耶識裡面清淨的一分,專門用這個,不用染的,這叫轉識成智。凡夫用染,這個凡夫包括十法界,這是大乘教裡講內凡、外凡,內凡是六道,外凡是四聖法界。為什麼四聖法界稱它為凡?它用的八識,我們也用的八識。用阿賴耶這一分就叫凡,為什麼?這一分是迷,迷而不覺。如果用奄摩羅識,那它就是淨,那它就是聖,它不是凡,轉八識成四智。法界體性智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圓滿的。

  「法界有差別之義,諸法差別,其數過於塵沙,是為法界」,這是真的。法界是什麼?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包括十法界,每一個剎土都有十法界,重重無盡,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這些事實我們都應當知道,為什麼?它跟我們的關係太親密,實際上是一體,沒有分別。所以你要想一樁一樁來說,數量超過恆河沙,因為恆河沙也包括在裡頭,它也不是在外的。大乘教上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能生能現的是法界,所現所生的就是法界裡的一切萬法,這個事我們得搞清楚、搞明白,這叫法界。「法界體性即六大也」。法界不管哪一樣東西,有情的,人、天,包括許多動物;除這個之外,有樹木花草,植物;有山河大地,礦物,有虛空、有世界,這些東西它的體性是什麼?就是什麼東西造出來的?六大。所以六大,我們套一句宗教的話說是造物主,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它造的。六大是什麼?地、水、火、風、空、識,地水火風空是五大,再加上個識,識是精神現象。識是什麼?受想行識,這個識分開來講就是受想行識。受是前五識,想是第六識,行是第七識,末後那個識就是阿賴耶,統統稱之為識。這個是造物主,現在我們對這個情形很清楚。

  我們讀了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世尊問得好,「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這個問題,我們要用今天白話的話來講,世間人心裡動一個念頭,這就心有所念,動一個念頭,佛問:這一個念頭裡,有幾多念?有幾多相?有幾多識?就問這個。這個只有佛才問得出來,我們問不出來,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有幾多念?這個念是阿賴耶的業相;有幾相?這個相是阿賴耶的境界相;有幾識?這是阿賴耶的轉相,叫阿賴耶的三細相,業相、轉相、境界相。從四分上來講,阿賴耶的自體就是能量,現在科學講的是能量,阿賴耶的見分就是信息,科學叫信息,阿賴耶的相分就是物質,你們連起來一想就很清楚、很明白。而這個東西完成是多少時間?確實有先後次第,先有業相,再有轉相,最後物質現象出現,可是它是在一念當中完成的。這一念多長的時間?我們從彌勒菩薩這個對話裡面,彌勒菩薩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把它換成秒,我們一秒鐘能彈幾次?我可以彈四次,我相信有比我彈得更快的,年輕人,體力充沛的,肯定可以彈五次。如果彈五次,五乘三十二億百千,就是一千六百兆,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叫一念,這一念當中完成阿賴耶的三細相。

  所以今天我們讀《心經》明白了,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現在我們學的,那五蘊是什麼?五蘊就是那一念,你看那麼短的一念當中它具足五蘊。物質現象是色,相分;見分裡面,見分裡面就是識,精神現象;阿賴耶的業相是自然現象。它的波動最初是自然現象,從自然現象裡頭變現出精神現象,科學叫信息,從信息變現出物質。是極快、極短,它確實是有這三個程序,一點都不會錯亂,但速度太快,我們看不出它有先後,所以心物合一。現代科學也說心跟物合一,不能分開,說精神、說物質,唯心唯物都不對。這是把宇宙的源起、根源找到了。

  「大日如來」,大日這是比喻。居住在地球上的人,我們對於整個宇宙太空的觀察,什麼最大?太陽最大。沒有太陽,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能生存,所以日光是地球上一切能源的根源。我們能量從哪來的?都是從陽光上得來的。所以大日代表全體,代表圓滿。「大日住於此六大法界之三昧」,大日如來的三昧就是遍法界虛空界的圓滿,大圓滿,什麼都包括在裡頭,這叫大日如來。他跟毘盧遮那,毘盧遮那叫遍一切處;他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叫無量光、無量壽,樣樣都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一個意思,一而三、三而一,我們要認識。為什麼要把它一個說成三個?眾生根性不相同,佛為了契眾生的根性,做如是善巧方便說。這是如來的真實智慧,所以稱它為法界體性智。因為你有這個智,你才能夠明心見性,你才能夠證得究竟圓滿妙覺果位。「主方便究竟之德」,主,它主宰著,善巧方便、究竟圓滿的功德。

  這是總說,這個五智就是加這一智,後面是轉八識成四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二、大圓鏡智,是轉阿賴耶識所得。顯現法界之萬象,如大圓鏡之智也」。阿賴耶是能變,《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整個宇宙從哪來的?心現識變的,真心所生所現。十法界依正莊嚴,這無量無邊的這些不同的色相,這怎麼回事情?識變的,那都是阿賴耶變的,真心能現能生不會變。我們將來有一天生到阿彌陀佛實報莊嚴土,那怎麼回事情?那只是心現心生,不變。在實報土裡,人永遠是這個樣子,不會變老,不會衰,也不會生病;樹木花草長青,不會變化,花永遠開著,不會凋謝。為什麼?它沒有識,所以它沒有變化。人無量壽,永遠看起來是年輕。壽命三大阿僧祇劫,看起來還跟年輕人一樣,一點改變都沒有。這就是什麼?它有心現沒有識變,所以叫一真法界。十法界就不行,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都不行,為什麼?他沒有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所以他有變化,人他慢慢會變老;不過人家功夫深,心地比較清淨,他老化得比較慢。我們這裡老化快,他老化比較慢,但是他還是有老化。像花草樹木它也有生住異滅,山河大地它也有成住壞空,但是它的速度比我們都慢。這一點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為什麼?如果我們心清淨,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好像日子就很慢;如果我們每天匆匆忙忙,好像一年一年怎麼這麼快,你會感覺到。心浮氣躁的人感覺到日子好快,心平氣和的人感覺到日子過得很慢,所以它不是定法。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兩個人心情不一樣,我們的客觀環境也不一樣,感受不相同,雖然大家在一個環境,感受不一樣,一個感受很苦,一個感受還很樂、不錯。這大圓鏡智是這麼來的。

  大圓鏡智照的是遍法界虛空界,照什麼?照現象。法界體性智是照本體、照實相,諸法實相。大圓鏡智照的是諸法幻相,就是識變的相。前面法界體性智那是照一切諸法的空相,叫萬法皆空,那是般若真智慧,像《般若經》上我們總結的一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那是法界體性智照的。證得這個智就是法身菩薩,在《華嚴經》上就是圓教初住,真正阿惟越致菩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沒有見性的,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是照法界的現象。所以照幻有,知道這一切法到底是怎麼回事情。

  「三、平等性智,是轉末那識所得」,末那是第七識,「成諸法平等作用之智也」。我們現在為什麼不平等?末那在做主,末那不平等。末那裡面的主是誰?是我。經典上常說,給我們講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四大煩惱頭一個是我見,執著有我,這是頭一個,所有煩惱都從這裡生的,我沒有了,還有什麼煩惱?煩惱誰受?這個是所有煩惱的根,你想你要不要把它拔掉?你能把這個根拔掉,你就是聖人,這個根沒有拔掉的時候你是凡夫,縱然你修到四聖法界的佛法界,你還是凡夫,為什麼?沒有轉八識成四智。大乘教稱他們為外凡,內外是六道,六道裡面叫內,我們是內凡,他們是六道之外,叫外凡,不是聖人,我們尊他為聖人,大乘不稱他們為聖人。誰是聖人?無明破了,法身見到,這是聖人;八識沒有了,四智出現,這是聖人。

  我們修行如果連這個不懂,那我們修的是什麼?章嘉大師在早年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開示對我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我不懂這個道理,我還走那些儀規,重視這些儀規、嚮往儀規,在現在這個時代走不通。為什麼?現在佛教沒有了,真正的佛教沒有了。現在佛教在哪裡?在經典裡面。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的,你想真正學佛,你從經典裡面去學習。今天我們講這一段,這一段裡面多半都是講密宗,密宗裡面的理論也非常寶貴。密宗非常重視儀規,但是如果是迷在儀規裡,不知道儀規表法的意思,那還是等於零。懂得意思,用這些儀規會起作用,不懂這個意思,用這些儀規就白用了。像我們現在講這一段,這都是從金剛杵來的。密宗裡面表法,在作法的時候,根本的法器之一就是金剛杵,決定不能離開的。金剛杵是什麼?代表金剛智慧。如果我們沒有金剛智慧,只用這個東西來表法,能不能降伏魔王外道?不能,魔王都瞧不起你,他沒有看到你的金剛杵,你是玩假的,像小朋友玩玩具,不是真的。你如果真有金剛智慧的話,這個東西它就管用,確實能降魔,魔一看到這個真害怕,他就退避三舍。所以實質重要,有實質,這個東西起作用;沒有實質,這個東西不起作用,我們必須要理解。

  末那除了是我見之外,我見比身見還要深一層,身見是在外,我見在內。我們用個很簡單的比喻諸位能體會,我見粗的是身,以為身是我,細的以為靈魂是我,身不是我。認為靈魂是我,比認識身是我要深一層,身容易丟掉、容易放下,靈魂可不容易。靈魂是不是我?不能說不是,也不能說是。什麼原因?它迷了,迷而不覺,迷了他出不了六道。如果它覺悟了,覺悟叫靈性,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那是把真的我找到,大乘教講「常樂我淨」,真有我。所以我,自性是我,真性是我,真如是我,真心是我。我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是、無時不是,我真大!《還源觀》上講含攝空有,含空容有,含是包含,包含虛空;容有,有是萬法,宇宙之間萬事萬法你都能夠容納、都能包容,就是常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真正的你。我們今天連一個人一個小事情都不能包容的話,就迷得太深,迷得太可憐了。真正覺悟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是我,一切諸佛是我的性德,一切菩薩是我的修德,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有情眾生是我,無情眾生花草樹木是我,山河大地是我,虛空法界是我。誰承認?佛承認。什麼樣的佛承認?明心見性的佛都承認。為什麼?他親證得了。他用什麼證得的?法界體性智。

  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就是阿賴耶四分裡面所講的證自證分。八識五十一個心所統統都有四分,證自證分見到自體,自體就是自證分。除了我見之外,我愛,我愛是貪;我痴是愚痴;我慢,我慢是瞋恚的一分,瞋恚裡最重要的一個是我慢,你看貪瞋痴,末那是四大煩惱常相隨,同時起來的。但是還是有程序,我見、我愛、我痴、我慢,它還是有先後次第,可是速度太快了。我們必須要記住彌勒菩薩的話,我們換算成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當中完成的。阿賴耶從業相變到境界相,四分從自證分到相分,在那麼短的時間當中完成,誰看見?觀世音菩薩照見。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就見到。我們知道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個位次都看見。沒有那麼深的定功你見不到,你見到你才真的相信,就諸法實相,一切諸法的體、現象、作用全明白了。

  今天科學跟哲學跟它相比,那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佛經哲學是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我們今天看到許多科學家的報告,看到他們的論文,我們也可以說,佛經科學是全世界科學最高峰。為什麼?科學跟哲學今天對本體都沒有辦法解決,都解釋不了。現在知道物質是精神變現的,精神從哪來的?科學家也說了,我們聽到也很滿意,也讚歎,很難得,「無中生有」。他沒有說錯,可是無中怎麼會生有,這是個問題。佛跟大菩薩,八地以上的菩薩知道,他們親證,他是從禪定裡面看到的,禪定裡面空間維次全部沒有了。空間維次從哪裡來?從分別執著來的,只要分別執著破了,空間維次就沒有。所以他親眼見的、親耳聞的、親身接觸的,那還能假得了嗎?他看到一切諸法的實相,這真相,包括對我們自己的真相,我們自己身體的真相,我們自己的精神靈識的真相,全明白了,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

  你說這樁事情,我們該不該學?我們要不要學?我們為什麼要學?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的幸福美滿就現前,無論在什麼境界,沒有不幸福,沒有不圓滿,我們的歡樂現前,這是極樂;沒搞清楚,我們憂慮,我們苦惱,我們在受罪。這不就是佛法教學的目的嗎?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句話千真萬確的真言!真言就是真話,不是假的。佛是為這個成佛的,也是為這個來教化眾生。因為幫助眾生就是幫助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好像整體,我們把整個人身比喻整體,我們這個手臂上生個瘡,我們全身都感覺得不舒服,要不要幫助它治好?這左手,我右手沒有,我右手要幫助它,我為什麼要幫助它?它跟我是一體。到這個時候你曉得,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他有苦難,我們要不要幫他?他有苦難,我身體某一個部分有問題,出了問題,肯定要幫助它,趕快把它治好,就是這個道理。眾生迷,迷就是什麼?不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要分自分他,這個喜歡、那個討厭,自己永遠墮在那個迷惑裡頭,他醒不過來。

  賢首國師的《還源觀》這篇論文重要!非常非常重要,那是學習《華嚴》的精華,學習《華嚴》的一把鑰匙。過去我們學過兩遍,那個東西你要是明白了、懂得了,對於修學大乘你就不會再迷惑,再不會走彎路,你能夠抓住這個總的綱領,學習會帶給你一帆風順。大乘佛法究竟圓滿的功德,就在這一部《無量壽經》,特別是在這一部會集的註解。我看這部經,夏蓮公,我們衷心的崇拜,五體投地,他會集世尊當年在世多次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這些開示他把它會集起來,成為一個定本,我們遇到了,多幸運、多難得!這個本子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的精華。黃念老的註解了不起,絕不亞於老師,會集一切經論,以經註經,這還會有錯嗎?又會集古今中外祖師大德對於淨宗的開示,統統會集在一起,這本子太完美!我們生在這個時代,能遇到這個本子,這是過去人心目當中所想的而得不到,我們沒想可得到了。古來這些菩薩大德們看到我們,那無限的羨慕,我們的運氣真好!實在講這個不僅是運氣,我們過去生中積的善根福德,沒有善根福德哪來的這個因緣?今天這個本子還有很多人看不懂,還有很多人不相信,還有很多人排斥,那是什麼?過去生中沒有修善根福德。這差別很大,過去生中有善根福德,你一接觸肯定歡喜。

  我早年在台中,李老師在台中講過一遍,就是眉註,那個時候寫的,那個時候老師還不到七十歲,六十多歲。講過這一遍之後,因為外面意見很多,所以老師就不再講了。第二次我在台中,他老人家講《無量壽經》用康僧鎧的本子,所以我學《無量壽經》是康僧鎧翻譯的本子。用的註解是《淨影疏》,就是隋朝慧遠法師他的註解,這個註解在中國、在日本都很流通。可是我看到老師眉註的這個本子無量的歡喜!他老人家這一註的時候我完全能看懂,當時我就發心想講這部經。經本都印好了,印了一千本這個經本,給老師去報告,老師立刻制止,「不行,你太年輕,這個本子現在你不能講」。當時我不知道,現在知道了,你要講,那個時候還有一些老法師、老居士,他們的聲望、地位很高,他們出來一批評、一反駁,我們馬上就垮了,沒有招架之力。所以不讓我講,經本跟大家結緣了。改講《楞嚴經》,老師說《楞嚴經》沒有問題,沒有人反對,所以我《楞嚴經》也講了好幾遍。

  一直到李老師往生,緣成熟了。因為老師講的這個本子在我手上,沒有人看見,很多人不知道。老師往生了,這個東西應該印出來流通,縱然不講,讓大家看看,大家好紀念老師。我印了一萬冊,在美國印的,最初流通在海外,不在國內。大家看到歡喜,來找我,要求我講。所以我第一遍、第二遍講的這個會集本在美國跟加拿大,在這兩個地方講,聽到的人沒有不歡喜的。那個時候我跟黃念老還沒見面,還不知道,到我們見了面,我看到他的註解,歡喜讚歎。念老要我給他寫一篇序文,我也沒有辦法推辭,給他寫了序文,封面給他題字。那個時候也印了一萬冊,在海外流通。可是如果我要不把這個註解細細的這樣講一遍,我們大家在一起學習,沒有人知道這是寶。那我們現在要用一千三百個小時的樣子,這個註子能夠講圓滿,帶動、提醒大家,這一本書、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幫助我們決定得生淨土。這個功德有多大,這個利益有多大!這是真實的,不是假的,假的帶不去,這個帶得去的。末法九千年,能夠往生得度成佛,許多大德都說應該就是這個本子。梅光羲讚歎,他們同時代的,慈舟法師讚歎。他在北京講過,在濟南講過,就是講會集本,而且還做了科判。這些資料,黃念老都送給我了,我們現在也把它印成書,印了一千冊,給大家做紀念。

  轉末那成平等性智,這是修行首先要做的。轉識成智從哪裡轉起?從這裡轉起。世尊在小乘教裡面,首先教人放下見惑。見惑裡面頭一條就是身見,身見不放下,你就不能證須陀洹果,在大乘《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十信位菩薩,十信是大乘的小學,初信位是一年級,你不能證得。身見破了,你才能夠證得初信位的菩薩,就是破五種見惑。初信跟小乘初果境界是相同,就是斷惑相同,智慧不相同,智慧,大乘超過小乘太多!所以身見要破、邊見要破,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我們後面會講到。這些東西不破不能進門,你學佛,學佛學常識,告訴你不是智慧。你經看得多,「記問之學」,孔老夫子說,「不足以為人師也」。不是你自己親證的,你自己沒有得到受用,你自己的疑惑沒斷,你講的東西裡頭有疑惑,不踏實,關鍵在這裡。這是最低限度,我們要把這個煩惱放下,這個煩惱放下之後,我們的知見才走向正見。八正道裡正見、正知,思惑破了之後就是正知,見惑破了就是正見。這前面我們講到八聖道的時候講到這兩條,正見、正知就是破見思煩惱。我們如果提升到這個境界,身見真的破了、放下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同居土,諸位要知道,升級了,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裡面的下下品,它比凡聖同居土上上品還高!這是我們應該爭取的,我們有可能爭取得到,再向上恐怕我們爭取不到,我們現在就爭取這個目標,像大乘裡面我們爭取上小學一年級。這叫真實利益,可不能錯過,錯過就太可惜。

  所以心量要拓開,真想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對我們來講是大幅度的提升,你看從同居土提升到方便土,這是大幅度提升,這不是小的提升。生到同居土是人天,生到方便有餘土是小乘跟大乘的信位菩薩,就是大乘十信位,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包括權教菩薩。為什麼不幹?為什麼不能把心量拓開,包容萬法?知道萬法皆空,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的,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自己的念頭,都不是真實的。統統放下,三昧現前,那就是真實的。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都是假的,這要做個大轉變!不想轉,轉不了,怎麼辦?學經教。天天聽釋迦牟尼佛的開示,聽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我們認真學習,遍數聽多了,不知不覺的放下,心量不知不覺的拓開,沒有有意去做,自然的。在這裡我們就能夠更深一層體會到,這些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為什麼都示現講經說法?明白了。講經說法叫做什麼?潛移默化,慢慢的、自然的、不知不覺的你就變化了。由此可知,有緣聽經的人,有緣研究經教的人,那個善根福德不可思議,這都不是假的。平等性智成就諸法平等作用,這個智慧就能幫助你這個。我們現在最大的苦難,在一切法裡不平等,要知道平等是真相,事實真相,不平等是事實的幻相,它不是真的。

  「四、妙觀察智,是轉意識所得。分別好妙諸法而觀察眾機,說法斷疑之智也」,這是妙觀察智。意識的作用很大,意識是主分別,也有執著,末那是執著,也有分別。為什麼說末那是執著?它執著重,分別輕;第六意識分別重,執著輕,從輕重不同來說的,實際上統統都有。每一個識都有分別,都有執著,都有起心動念,所以八個都叫識;轉過來,八個都叫智。我們怎麼轉意識?對於外面境界,好的、妙的、壞的、不好的,都不放在心上,首先心就平等了,再看外面境界那就妙了。妙是什麼?妙是不著相,妙在這個地方,不是別的;妙在以清淨心看世界,妙在以平等心看眾生,這叫妙!就是《還源觀》裡面的四德,「隨緣妙用」。轉識成智才有妙用,轉不過來不妙,不妙是什麼?造業。妙不造業,不但善惡業不造,染淨業也不造,那真的叫妙!所以我們對外面的好惡、得失,這個念頭要淡薄,總的一句話說,要隨緣,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清淨平等要從這個地方,在事相上練出來。胡小林居士,你們聽過他的報告,他真幹,父親生病,嘗父親的大便。二十四孝古人有,他做到了。不但嘗父親的大便,還嘗他家裡面佣人的大便。為什麼?佣人總是低一等,佣人的大便他都嘗,對佣人的平等心生起來,尊重心生起來了。那真幹,尊卑平等了,怨親平等了,與一切人平等,與一切物平等,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平等,這樣你煩惱輕,智慧才增長。所以這是用妙觀察觀察眾機,說法斷疑,令他生信。

  第五「成所作智」,這是轉眼、耳、鼻、舌、身。這個都是物質現象。眼根能見,耳根能聞,鼻根能嗅,舌根能嘗,身根能觸,五根接觸外面五塵境界,這全是物質,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它成就了,「成就自利利他妙業之智也」。業是什麼?造作,這個五樣東西都造作,眼在看、耳在聽。不被外面境界所染,不被五塵所污,這個妙!所以成就自利利他的妙業。後面說,「此五智雖為一身所具之智德,而為引攝眾生」,這就是《還源觀》裡面四德的第二句,「威儀有則」。我們活在這個世間,要把佛法表演出來。什麼是佛法?自性。自性的體相德用做出來、表演出來,真正的利益眾生。聖人教化眾生,首先著重在身教。做不到威儀有則,你說得再好別人不相信,聽到是很好,但是對你打問號,半信半疑。你自己真做到,人家對你一點懷疑沒有,完全相信你。

  二00五年的年底,湯池開始培訓老師,我第一天跟他們講話,勉勵大家,這種教學是在做實驗,實驗中國傳統文化對現前這個社會還有沒有好處、起不起作用?如果我們實驗失敗,社會人會產生什麼現象?中國傳統文化落伍,沒用處,做不到,應該全盤把它否定掉。我們做實驗成功了,做出成績出來,大家心裡歡喜,會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真的能幫助社會,能救這個世界,你看這是關鍵。我們這個擔子很重,要有使命感,要有責任感。所以我就說了,我們看歷史上教學的,孔子教學成功了,釋迦牟尼佛教學成功了,為什麼?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先行其言」,他首先把他想講的全做到,不做到的不講,做到我才敢講,沒有一個人不相信,沒有一個不服,他教育成功了。所以我告訴這些老師,《弟子規》一百一十三樁事情務必要落實,你真能做到。不是念的,不是講給人聽的,是你做出來給人看。《感應篇》、《十善業》統統融會在《弟子規》裡頭,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傳統裡面普世的教育。這種教育產生的效果,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個工作太偉大了。

  我給老師們四個月的時間,希望你能做到。他們真不辜負我們期望,兩個月就做到。我們感恩,佩服得五體投地,兩個月做到。當時問我,下一步怎麼走法?我說下鄉入戶去表演。進到農民家裡,就像我們是他的兒女,回到家裡,我用什麼樣的態度對父母,用什麼樣的行動對家裡這些家務事情。所以一進農舍就像回到家裡去,對父母溫和,對老人照顧,家事看到立刻就做。這樣一做,這農家感動了,天下還有這樣的好人,幫助我們來做家事。做了三個星期,告訴大家中心開課,我們來講解、學習傳統文化,大家自動來了。身教擺在第一!民國早年,陶行知這些大學者、這些大德,知名的大德他們做過,他做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沒有下鄉入戶,沒有做給人看,這要做到才行;不做光說到不行,人家不相信。我們知道過去這些大德們做的失敗的經驗,我們吸取教訓,我們來改變方法。對這個小鎮,我們的標準是,小鎮的居民四萬八千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起學,精神就來了。你說我教小孩學、小朋友學,大人不學,小孩一看,那個學習的情緒馬上就落下去;你叫學生學,老師沒有做到,學生不相信。統統一起都幹,每個人都知道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做出成績出來了,真產生了效果。雖然中心奉命解散,我們聽話,一個命令下來立刻解散,叫停課馬上就停,叫解散馬上解散;影響出去了,不但影響國內,影響到海外。

  這個事情做成功了,好事!慢慢啟發大家,要想社會安定,要想化解地球上這些災難,只有找老祖宗。這個話也不是我們有這個智慧,我們沒有,我們聽到外國人講的,我們得到一點啟示。那外國人是誰?英國湯恩比博士,他在七十年代說過一句話,「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需要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我們從這句話裡頭得到啟示,認真去思惟、去體會。自己還沒有信心,做實驗,做實驗能不能成功也沒有把握,沒想到意外成功了。我對老師說,我們不可以居功,我們沒有這個德行,沒有這個功勞,誰的功勞?祖宗之德。他們大家點頭。祖宗之德,三寶加持,有這麼好的成就,引導世人回頭是岸。所以說是一身所具的智德是為了引攝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不能有絲毫為自己,有絲毫為自己那是迷惑、那是障礙,障礙你德行,障礙你智慧,障礙你跟諸佛菩薩祖宗的感應,那個自私自利是障礙,這個一定要知道,決定沒有一絲毫私心。你們同學要問我,我還有什麼希望?我告訴你,我只有一個希望,什麼希望?希望早一天生極樂世界,我對於比較親近一點的同修我都是這樣告訴他。這個世間太苦!我們在這個世間一天,我們全心全力幫助苦難眾生又幹一天,但是我們的心真的希望馬上就走。為什麼?因為我自己沒有圓滿成就,我知道只有到極樂世界才能成就。在任何世界都會有障緣,極樂世界沒有障緣,為什麼?有大護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大護法,得到他的經營保護,我們一生保證成功。

  所以我這次從日本回來之後下定決心,我就住在這個地方不走了,等往生。活一天,跟大家在一起學習一天。我們學習大乘經教、學習《無量壽經》,其他的經典?其他的經典後繼有人,他們會接著幹,我不再幹了。善導大師說得好,世出世間一切法總在遇緣不同。過去我們居無定所,到處流浪,沒有一個適當的環境能夠讓我住下來,不要再動了。我走那麼多地方,每一個地方都想留下來,不要再動,可是緣不成熟,到時候逼著你非走不可,沒辦法。我看到現在這個環境,大概不會有人趕我走了,那我就可以定下來,定下來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還有餘力,幫助同修,我們念佛的同修,給大家做增上緣。我們全心全力照顧大家、成就大家,這樣才真正能做到續佛慧命。正法不能斷在我們手上,斷在我們手上罪過就重了。

  「自本體出生四方之四智四佛」,這個四智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佛下面都說到,前面我們念過。「此時法界體性智住於本位」,本位是如如不動,本位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而為中央之大日如來」,這是性體,它代表自性的性體。「由大圓鏡智而成東方之阿閦如來」,阿閦如來,阿閦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不動,如如不動;還有意思是無瞋,煩惱裡面的瞋恚斷掉,沒有瞋恚心,「主發菩提心之德」,你看只有如如不動,只有沒有瞋恚的念頭,菩提心才能發得起來。心是動搖的,瞋恚還沒有捨掉,菩提心發不起來,這個東西障礙你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我們同學很清楚,我們講了幾十年,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想想看對不對?心浮氣躁決定沒有菩提心,小小不如意就有一點瞋恚,沒有菩提心。

  「由平等性智而成南方之寶生如來,主修行之德」。寶是珍寶,寶是財寶,在大乘教裡面講功德法財,不是金銀珠寶,是功德法財,它能發你的法身。世間沒有修行,你生活不好過,沒有功德法財,你修行修不好,它表這個意思。「由妙觀察智而成西方之阿彌陀如來,主成菩提之德」。你看看東方阿閦如來主發心之德,發菩提心之德,這主成就菩提之德。菩提心從東方發,西方成就,像太陽從東方起來,晚上落到西方,東方是因,西方是果,你看這多有意思!「由成所作智而成北方之不空成就如來,主入涅槃之德」。冬天是什麼?秋收冬藏,大豐收!不空如來是大豐收,這個大豐收是入大般涅槃,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德。

  「由此五智成為體相二大。蓋法界體性智之大日為六大,是體大也,四方之四佛為其所出之別德,則是四曼之相大也」,曼是曼荼羅,四曼的相大。「即大圓鏡智之阿閦如來,為大曼荼羅身」,曼荼羅的意思,總集佛菩薩三乘的道場。曼荼羅本來是道場的意思,一切諸佛菩薩依這個成就的,還包括三乘,菩薩、緣覺、聲聞。這是什麼?給諸位說,這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曼荼羅表法表這個意思;再跟諸位說深一點,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你只要生到極樂世界,你看看是不是跟諸佛菩薩俱會在一起?是不是跟十方聲聞、緣覺、諸天善人俱會在一起?那叫大曼荼羅,所以我們可以說大曼荼羅身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平等性智之寶生,為三昧耶」,三昧耶是平等的意思,就是平等曼荼羅身,多半指佛菩薩手上所拿的東西,它表法的意思。你看我們通常,你仔細觀察,觀音菩薩手上拿的是楊枝、淨水,大勢至菩薩手上拿的是一枝蓮花。我們後面華嚴三聖,你看文殊菩薩拿的是如意,普賢菩薩如意上面,是如意還是蓮花上面是一部《華嚴經》,經書,表法的意思。這個都是屬於曼荼羅的意思。「妙觀察智之彌陀,為法曼荼羅身」。法是什麼?方法,就是教學的方法。教學的方法有圖畫、圖騰,有言說,言語、文字、義理這一類的東西,都是法曼荼羅身。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天天說法,他的講堂很偉大,講堂外面的菩提樹高四百萬里,那表法的意思。十方世界,喜歡好學多聞的,這一類眾生的根性是佔絕大多數,現在我們講知識分子,阿彌陀佛是專門接引這些人。所以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學習,天天聽課,跟這些諸大菩薩,諸大菩薩是專家學者,跟他們在一起研究討論。

  阿彌陀佛,要知道真正是大施主,福慧都布施,我們到極樂世界都會學到。你看他,我們從這個經本上介紹我們知道,他在十五劫之前,他的身分是國王,世饒王,遇到自在王佛,聽佛講經說法他覺悟了,捨棄王位,出家修行。世自在王給他起個名字叫法藏,叫法藏比丘,十五劫之前。我們在註解裡面看到,當時法藏比丘是什麼身分?是大菩薩的身分,應化到世間來,過去曾經無量劫中積功累德,他的善根福德多厚。在老師面前發大願,四十八願,這四十八願太稀有!又用五劫的時間修行。願發了,不兌現不行,要做到,每一願都統統要做到。所以五劫修行圓滿,四十八願就願願都圓滿,自自然然感得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化生的,沒有人去設計,沒有人去施工、去建造,沒有,變化所作,這個太稀有,像神話一樣。

  可是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我們看我們娑婆世界,看我們六道輪迴,我們六道裡面的天道,兜率天上面,兜率天是第四層,第五層是化樂天。化樂天福報大,他積功累德多,修的福報大,他們所用一切的這些器具應念就變化,想衣,衣就在身上;想宮殿,宮殿就在面前,不必要設計,不必要施工,變化出來的。六道裡面大福報的人都能變,何況阿彌陀佛!我們就能想到,阿彌陀佛過去生中是累劫修積的功德,發了願之後又是五劫專修,所以極樂世界成就就像第五天化樂天,完全是自然的。而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是什麼等級?是第六天的等級。為什麼?去享福的,阿彌陀佛福報現成的,是叫我們去享福的。第六天的福報最大,他不要變化,不要自己變化,他動個念頭想什麼,第五天變化出來供養他。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就等於說,我們的衣食住行,一切所需要的,都是阿彌陀佛變化出來供養我們,我們變成第六天,阿彌陀佛變成第五天,這個功德不得了!等於說我們是小孩,阿彌陀佛是保姆。第五天供養第六天這是物質供養,阿彌陀佛除了物質供養之外還有法供養,天天跟我們講經說法,沒有間斷。

  我們能這樣回頭來看,對極樂世界就一點懷疑都沒有,我們相信他能做到。同時對我們自己也增長信心,我們的意念能改變我們。第一個意念能改變我身體,讓我身體能健康,堅定的信心那就是今天醫學上所講的免疫的能力,你有非常強大的免疫能力,那是什麼?堅定的信心。你有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解毒,任何病毒到你這裡自然就化解。慈悲能夠解毒,信心能夠避免病毒的滲透。你居住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山河大地堅固,不會有大災難,為什麼?境隨心轉!那你要不相信、懷疑,那就沒法子,那就全盤都崩潰掉。「信為道元功德母」,《華嚴經》上說的,《大智度論》上說的。世出世法都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你將來有多大的成就,看你的信心,你有幾成的信心,你就有幾成的成就,你有圓滿的信心,你就有圓滿的成就,這個不能不知道。

  「成所作智之不空成就,為羯磨曼荼羅身」,羯磨是梵語,這裡頭有括弧,就是翻成「作業」。作業意思不太好懂,是什麼?我們用今天的話講是藝術化的教學,你看把佛菩薩造成非常美的藝術品,塑像、繪畫、雕塑,就是用這些藝術,包括佛門裡寺院那些建築都是藝術,走進道場就是藝術宮殿。這座宮殿也叫大曼荼羅,因為它包羅萬象。「理智不二,故此五智五佛,即胎藏界地水火風空之五大也」。胎藏前面解釋過了,這是一種比喻,人在胎胞裡面,嬰兒在胎胞裡頭,還沒有出生,胎胞保護他。所以胎胞有保護的意思,有隱藏的意思。他還沒有出生,他是寶,他樣樣具足,自然形成。一個人也沒有人設計,也沒有人去畫圖,自然的就變現出來。從一個細胞分裂,你看慢慢長成五臟六腑,外面五官端莊,他自然生成的;極樂世界也就這麼自然。所以這說的物質現象。

  後面跟我們說的,他說,「此有通別二門,今依別門也」,別門是一樣一樣的把我們解釋清楚。要是以通門,五智直接就叫五智,五如來就是講五佛,五智五佛。「教觀大綱曰」,舉慈覺法師所說的,「真言天台立五智者,法界體性智緣中道遮照境」。本來相宗只講四智,轉八識成四智,天台家加一個,五智,加一個我們前面讀的法界體性智,加一個這個,所以變成五智五佛。五佛五智的意思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底下的經文接著,「亦表十波羅蜜,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便證十地。」十波羅蜜就是十度,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度。我們字幕上打了,「梵語波羅蜜,華言到彼岸」,這就是度的意思。好像我們旅行要通過這個水道、這個河流,我們得用船,從此岸到達彼岸,要用這個做交通工具,這叫度。「十度各三行」,這《三藏法數》裡面是節錄《成唯識論》裡的,我們特別來介紹這一段,也是我們學習當中重要的課程。「謂此十度,各有三種殊勝行門,菩薩修行此法,則能自利利他,度諸眾生;離生死此岸,越煩惱中流,到涅槃彼岸,同證無上菩提」,就是這個意思。第一個是布施,布施有三種,「施度三行,此施度有三種:一、財施,謂以己所有財物,施與他人,令其安樂」,這叫財布施。財裡面又有內財跟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我們的金錢、財寶、物品,別人有缺乏都可以供養別人。布施跟供養是一個意思,供養那個心比較恭敬,福就更大,布施沒有那麼個恭敬心,那福就小。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對待任何人布施都要供養,因為福報大!同樣幹,為什麼不修大福報修小福報?對於下面的人也供養,你用平等心,你才能修大福!對下人我們也供養,這是自己的謙卑,謙卑是性德,沒有絲毫傲慢的習氣。常常想著什麼?他是諸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他本來是佛,我供養佛。他自性是佛,他未來會成佛,我供養自性佛,我供養未來佛,這就對了。現在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底下一堂課,我們來好好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