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七五集)  2011/7/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7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面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經文: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從這句看起。下面這是註解,「火喻智慧,薪表煩惱」,薪是柴火,智慧火能夠化解煩惱,表這個意思。「菩薩智慧猛利,熾盛如火,斷除煩惱,如火燒薪」,這是解釋這一句。所以人生,智慧比什麼都重要,今天地球上出了問題,社會動亂,地球災變頻繁,根本的問題就是智慧跟知識。現在人所求的全是知識,知識是外來的。古代中國與印度他們所求的是智慧,智慧是從內心發出來的,這兩個不一樣。慧從哪裡來的?慧從定來的,定就是清淨心、平等心。心要是能真正清淨平等,智慧就生了,所以它不是外來的。向外所學的這些知識全都變成智慧,叫後得智。如果沒有定慧,沒有定,你學的再多全是知識,與智慧不相干。知識能發現問題,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症,所有問題能夠得到徹底的解決。

  在東方亞洲這個地區,幾千年來世世代代都遵循這個方法,特別是中國,沒有出過大的動亂。在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外國人學中國歷史,對中國他不能不佩服,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族群,這樣長的歷史,國家統一而沒有解體,這是第一個奇蹟。第二個奇蹟,幾千年來長治久安。所以有些外國人問,這到底是為什麼,他們為什麼能夠做得到?這是人類共同的理想,他們做不到,中國人做到了。這是他們沒想到的,這就是智慧跟知識不一樣。西方人搞知識,二十一世紀的知識,知識爆炸了,知識爆炸是因,地球爆炸是果。智慧不會爆炸,知識會爆炸,帶來的麻煩可大了。所以我們覺悟了之後,回過頭來我們搞智慧,問題真能化解。我們在這一段經解裡面,我們會討論到這個問題。

  所以這個提示好,菩薩修行他主要就是求智慧。戒是手段,幫助你得定,定是樞紐,從定開智慧,智慧才是目的。所以東方人講開悟,講悟性。我們小時候念小學的時候,老師對同學的觀察還很重視悟性。這個小朋友有沒有悟性,有悟性要特別照顧,幫助他長成,成為人才。悟性差一點,那就要教他技術,他將來有謀生的能力,有一技之長。有悟性的,那就是從學術上,從聖賢典籍、佛菩薩經典裡面出類拔萃,真正悟入聖賢的境界。所以,菩薩智慧猛利,用「熾盛如火」來做比喻,好像火燒得非常猛烈。煩惱這就是柴火,丟到火裡面去,一下就被燒掉,智慧能夠化解煩惱,能把煩惱轉變為智慧。就是我們用現代一句話,把知識轉變成智慧,他有這個能力,所以他能夠解決問題。

  下面有一句經文說,『不著如風』。「風性流行」,風的性質是什麼?流動的,風是動的。所以佛法講物質,物質的本質是什麼?四個現象「地水火風」,這四個字都是比喻。地是什麼?它是個固體,你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這叫做地。水是什麼?它含著有濕度,現在講電,帶電,水是帶陰電,火是帶陽電。火在中國古時候講,它帶的有溫度,有溫度、有濕度。第四個性質,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動就用風來代表,風是動的,不動,風就沒有了。現在這個現象,你看物理學家研究原子、電子發現了,確實中國人講的,這最小的物質它帶電,帶陰電、帶陽電,它動的,它不是靜止的。佛在三千年前,沒有科學儀器,沒有顯微鏡,他全知道。他憑什麼?我們前面學過,天眼、法眼、慧眼,法眼看到事實真相,慧眼看到事實的真理。成佛的時候還加個佛眼,五眼圓明,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五眼圓明。這個五眼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外來的。釋迦佛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講的是德相,一切眾生個個都有。現在為什麼沒有了?沒有了最大的一個因素就是欲望,欲望把佛菩薩害了,把佛菩薩變成凡夫。你看,貪瞋痴慢都從欲望起來的。所以我們學佛、學聖、學賢,第一個條件要把欲望降低。不能說你沒有欲望,沒有欲望你就不要學了,你就成佛了,你就成聖了。知道你有欲望,要把欲望降低,降到什麼?生活能維持就好了,就快樂了。

  孔子用我們一般人來說是小康之家,不富有,身分是平民,做官只做了幾個月,就被人趕下台了。平民身分,小康之家,生活勉強可以維持。他的弟子顏回,物質生活條件就更差,住個破破爛爛的房子,遮蔽風雨。吃飯、喝水,吃飯飯碗沒有,喝水水杯沒有,用葫蘆瓢,用竹簍盛飯。這是學生當中生活條件最差的,但是學生當中沒有比顏回更幸福的。幸福是什麼?快樂是幸福,快樂那沒有人能比得上顏回。顏回快樂在哪裡?樂道,老師所說的東西他全明白,不但明白,他受用到了。把老師所教的,能夠應用在生活上,能夠應用在日常處事待人接物上,我們今天講的活學活用。這一點,夫子所有的學生比不上顏回。為什麼他能夠活學活用?他真懂,他就用上了;如果他學的沒有透徹理解,他有懷疑,他就用不上。用上那個樂是聖人之樂。學佛把佛法真的搞透徹了,真用上在生活上,那是誰的樂?佛菩薩的樂,比顏回還要殊勝。顏回的生活要跟佛菩薩比,他還好多了,他還有個小茅蓬可以遮風蔽雨。佛沒有,佛住在樹底下,天天要搬家,佛只有三衣一缽。佛的那個快樂,顏回比不上,這是什麼?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徹底了解了。確確實實他在世間萬緣放下,一塵不染,起心動念都是智慧光明,他怎麼不樂!

  一切眾生心裡所想的、口裡所說的、身所造的,前因後果,我們常講業因果報,他全都明瞭。這個明瞭不是想像的,不是從理論、數學上推斷的,不是的,而是怎麼樣?親眼看見的,五眼圓明。他能看到一切眾生的過去,能看到一切眾生的未來。只要這個眾生能相信,能聽得懂,他都教。這兩個條件,能信、能聽得懂,叫有緣。如果你不相信,你聽不懂,那佛就合掌對你祝福,他沒法子教你,希望你平安、希望你幸福。為他祝福。佛的心行值得人尊敬、值得人佩服,怨親平等,沒有分別。所以不著,就是於一切萬法不要執著,像風一樣,就是「一切無住,亦無執著」。住是什麼?住是放在心上,那你心有住了。現在世間人,心住在哪裡?住在名利上,叫名聞利養,他起心動念想著這個,這個錯誤的。為什麼?這些東西是無常的,這些東西是短暫的,它不是永恆的。就同我們旅行住在旅館裡面,旅館裡面所有一切設施,我兩天就離開了,你把這個地方放在心上幹什麼?錯了!可以用它,可以受用它,別執著它。我們能夠換一個心情,把這個地球當作旅館,我到這裡來度假的,來觀光旅遊的,這一切於我毫不相關,就不執著了。真是如此,這不是假的。

  古人有所謂人生如戲,像一齣戲一樣,人生如一局棋一樣的。凡是無常的,佛都教我們放下,包括身體,這身體是無常的,它有生老病死。所以人要明白這個道理,人才懂得自愛。自愛,自在哪裡?身不是自己,性是自己,靈性是自己。靈性要迷了,俗話叫靈魂,實際上它不靈,它迷了,是迷魂,迷魂才到處投胎,到處搞這些把戲。如果它真靈,它就出六道輪迴。什麼人靈?阿羅漢以上,阿羅漢就超越輪迴。超越輪迴之後,一下就明白了,佛經上講的淨土、穢土,回頭一看六道輪迴,穢土,嚴重染污。他一覺醒來的時候,他到四聖法界,那是淨土,那個地方清淨,一點染污都沒有。這是十法界裡上面的四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淨土。六道是染土,染污。六道裡面有善惡,善是三善道,惡是三惡道,淨土裡頭沒有善惡。換句話說,淨土裡面的眾生不造業了,都醒悟過來,不再造業。而且淨土裡面的人接受佛菩薩教誨,為什麼?佛菩薩幫助他再向上提升。他才提升到第一個階級,好像讀書,學士學位拿到,再往上,碩士學位,再向上,博士學位,佛菩薩能幫助他拿到最高的學位。迷惑顛倒只有六道眾生。這是學佛第一步,你看把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這叫看破。無住、無執著,這就是放下。無住、無執著,你自在了,你才真正享受到什麼叫幸福。你只要有住、有執著,你不自在,為什麼?你起心動念是貪瞋痴慢。他起這個念頭。如果把這個東西放下,欲望放下,起心動念是生智慧。我們用最簡單一句話來說,起心動念是仁義禮智信,他動這個念頭。言語行為不離開這個準則,這是性德。

  下面又給我們說,「以無著故」,因為他一切不執著,「行諸世界,自在無礙」,這個世界意思很廣。世是指的時間,你看世這個字,它是三個十,我們中國古人講三十年叫一世,所以它指的是時間。這三個十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它這樣說法的,這叫世;間是空間。時間、空間裡面所包含的一切,一個都不漏,這個範圍就太廣大了。在大乘教裡面講,十方諸佛如來無量無邊的剎土,統統包括在裡頭。每個世界都有十法界,那是一尊佛的教化區,他能夠「自在無礙,如風行空」。這個信息我們要留意,我們現在的活動空間這麼小,真的像春蠶作繭自縛,把自己捆綁起來。什麼原因?記住,一個是住,一個是執著,就不自在。住是什麼?我心裡有。心裡要是沒有,又不執著,你就像菩薩這麼自在,你的生活空間是無量無邊,這叫大自在。

  底下一句說,『法音雷震』,這一句是經文。「經云:佛語梵雷震。雷音遠聞,震驚世間」。你看多少人怕雷,一打雷都嚇到,找個安全地方去躲避,說明什麼?說明雷的威力。佛說法的音聲這個裡面充滿智慧、充滿德能,所以他有很強大的威力,用雷來比喻。雷震驚世間,「以喻法音,能覺群迷」。你看眾生,無量劫來迷惑在六道,確確實實沒有出頭的日子。佛看到了,憐憫這些眾生,講經教學幫助這些人破迷開悟。佛幫助眾生有他的善巧方便,沒有善根的人給他種善根,種善根有許許多多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今天講的藝術。你看雕塑的這些佛像、菩薩像,這都是藝術,大家看了非常歡喜。縱然一個完全不相信佛的,他看到這麼高度的藝術品,他欣賞。他欣賞,這個印象就印在阿賴耶裡頭,所謂是一歷識田,永遠不會消失,這就是他的善根。如果他接觸多了,他看多了,他善根就多了。有善根,以後有緣,他也來聽聽這什麼個道理,原來這裡頭還有道理,聽聽道理,聽懂了他就覺悟了,他就回頭。所以這許許多多的,今天講文藝,都是接引眾生的方便,是佛的德能裡面的一種。不同根性的眾生,用不同方法來接引。所以眾生多,種類千差萬別,文化不一樣,善根不相同,這才像觀世音菩薩在「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三十二不是數字,那是密宗裡代表圓滿的。密宗裡,十六、三十二、二十七,這都是他們代表圓滿的。在顯教裡面用七代表圓滿,《華嚴經》上用十代表圓滿。這部經裡有顯、有密,有大乘、有小乘,有宗門、有教下,它都全了,《無量壽經》裡頭都全了。所以《無量壽經》雖然分量不多,它稱為大經。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它統統具足,這裡頭都有,這才稱為大經。能覺群迷。

  『覺未覺』,「覺未覺者,使未覺之凡夫得以覺醒。」這是釋迦牟尼佛他一生所做、所教的,對於這個地球上的眾生做出最大的貢獻。當年在世,他不收學費,他是義務教學。他的法緣殊勝,法緣殊勝不是偶然的,他在這個世間常常來、常常教。在《梵網經》上佛告訴我們,他這一次出現在地球上是第八千次,所以跟這個地球上的眾生特別有緣分。還有一些不能接受的,不想聽的,那是什麼?那是業障特重的人。有沒有緣?有緣,要沒有緣就遇不到,他還是遇到了;遇到了不相信,掉頭而去,他還是有緣分,沒有緣分的根本遇不到。所以我們了解,這是聽了佛這個教誨,佛不會欺騙我們,欺騙我們有什麼意思?毫無意義。人騙人總有個目的,總有個企圖,要沒有企圖,沒有目的去騙人,這個人神經病。你看釋迦牟尼佛像神經病嗎?能講出這麼多道理出來,這不是一個神經病能講得出來的。大智慧,了解眾生根性,種種善巧方便來誘導。能覺群迷,覺未覺者,讓沒有覺的凡夫都能夠覺醒過來。

  底下一句,『雨甘露法』。這個雨念去聲,作動詞,就是從上面降落下來叫雨,這當降落下來講。甘露法,甘露是忉利天人的飲料,大概是最好的飲料,也是最有養分的。佛學辭典裡有註解,以為是天上的不死藥,換句話說,這個飲料可以能幫助人長生不老。秦始皇大概對這個非常嚮往,到處找也沒找到。甘露法比喻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教學,所以「此以甘露喻佛之教法」。「甘露使人起死回生」,這是講天人的甘露。「佛之教法,能令眾生永斷生死,得大涅槃,故曰甘露法」。永斷生死,是不是沒有生死?有,你對於生死是一回什麼事情了解,不再恐懼、不再憂慮,正常現象。六道裡面輪迴,捨身受身確實就像脫衣服、換衣服。這個衣服髒了,換一件;這個身體用了幾十年,不好使用了,換一個。愈換愈殊勝,等級不同,愈往上去你換得就愈好。這就說穿了,根本就沒有生死這回事情,生死是你把事實真相看錯了,你誤會了,確實沒有生死可得。

  再說這個世間到底有沒有災難?說實在話,沒有災難。佛講一句話講得非常非常好,只有因果的酬償。你種的善因,一定有善的果報酬償給你;你要做了惡因,那一定有災禍來酬償給你,這是這麼來的;你什麼都不做,那什麼就沒有。真的叫「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個前定就是,今天一飲一啄是過去生中所修的,所修的善惡。我們這一生所做的善惡,來生要得果報。一轉眼就是來世。

  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很多,我自己經歷的不多。十幾歲的時候抗戰期間,在湖南衡山,那時候我父親在軍隊服務,駐防在一個平民家裡。這一家過去是個望族,他們家的房子是四合院,而且是三層的四合院,三進,後面是花園。我們去的時候這個家已經敗了,家裡面只剩三個人,老夫妻兩個,一個女兒,那女兒好像十六歲。兩層樓的房子,那個樓聽說十幾年沒人敢上去,樓上住的是狐狸。這個狐狸也常常下來散步,變成一個人形,是男的,不是女的,狐狸精,是男的。穿個藍布長褂,很多人看見,我也看到一次。從來沒有一個人看到他的面孔,看的都是側面跟背面,沒有對面給人看到。大家都知道。我們住在樓下,大陸的樓是樓板,木板建的,所以樓上的聲音樓下都聽得很清楚,沒有隔音。那個時候我們年輕,小朋友,很想到樓上去看,母親阻止,絕對不准我們上去。以後這個狐狸精就常常找這個老闆的女兒,這一下他的女兒在家裡不敢住了,這什麼原因?本來相安無事,有一年過年的時候,他們家的親戚朋友到他家來作客,打獵的,湖南打獵的風氣很盛。我在那個時候也天天去打獵,打了三年,所以殺了不少生。早晨,老闆娘的兄弟,也就他們家的舅舅,早晨起來看到一隻狐狸在屋頂上拜太陽,他用獵槍把牠打死了,這一下結了冤仇。所以這個狐狸精就找這個女孩子,害得她不敢在家裡住。這是老闆告訴我們,家裡出這個事情。真的,狐狸精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親身見到一次。

  更早的時候,在家鄉,那時候大概是六、七歲的時候,記事了,看到鬼魂。也是在一個家已經敗了,大戶人家,樓上也沒人住。但是有時候樓上有燈火,那決定不是人,那時也沒電燈。從燈火裡面看到有人影走來走去的,這是親自看到的。還有一樁事情很奇怪,抗戰勝利,我們家鄉有個表親姓陳,那裡收成大概不錯。他有一船的米,從我們家鄉,我們家鄉有小河通長江,用帆船大概要走好幾天。因為長江是下流,速度比較快一點,用小帆船運到南京去賣。米上船之後,差不多已經都上完了,有個人看到一隻黃鼠狼從跳板跑到船上去了。大家感到很奇怪,去找,找不到,把米統統搬出來找,也沒找到。也許是眼睛看花了,算了,船開走了。運到南京之後,這一船的米沒有了,那個麻布袋子還是那個樣子,裡頭一粒米都沒有。大家心裡明白,恐怕是得罪大仙了,大仙把米不曉得運到哪去了。在南京玩了幾天再回到老家,米在家倉庫裡,他怎麼運回去的?這事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大概沒有什麼大得罪,小得罪他,他就給你開個玩笑。

  我經歷這些事情之後,我對於《子不語》、《聊齋誌異》我都以為是真的,不是虛構的,不是假的,絕大部分都是事實,天地之大無奇不有。學佛之後,我有機會在國內、在海外接觸不少通靈的人,中國稱為特異功能,在國外一般稱為通靈。他們所傳遞的信息有很多是可以參考的,但是不能完全相信,完全相信,你被他騙了你找不到他。所以信息傳來我們要思考,合情、合理、合法,可以參考。可不能聽他的話,他叫你這樣做、那樣做,他可不負責任,他可不管這個後果。要用智慧,要用佛法的智慧來處理問題。他可以提供我們信息,我們要有真實智慧來處理,決定不迷信。為什麼?靈鬼還是眾生,他也想做一點好事。所以,我們的修學功德要迴向給他,我們講經的經堂給他立個牌位,邀請他來聽經。來不來他有自由,邀不邀請,我們意思到了。與一切眾生結善緣,不跟他結惡緣。他跟我結惡緣,我跟他結善緣,我們用善回報,用善心、善意,我們學佛法,希望他跟我們一起學。

  所以佛的教學,佛有很多方法,都是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終極的目標是得大涅槃。大涅槃是成佛,這一點是佛法教學最高的目標。中國古聖先賢教後世的子孫,終極的目標是聖人。你看《三字經》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中國古時候教學,目的就是要人從習性,習性不善,本性善,從習性回歸到本性,那就是成聖成賢。這個目標好!佛法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告訴你,「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希望你成佛,成佛是應該的,你本來是佛。大涅槃就是成佛,涅槃是梵語,「故曰甘露法」,用甘露再作比喻。

  下面解釋這個字「雨」,「雨者,如天降雨」,底下這個雨這是名詞,就是雨水的雨。這個地方用的這個雨,就是降的意思,降雨。「普潤三根」,這三個根就是大根、中根、小根。大根是什麼?樹,大樹,你看得到雨水這個樹就生長了。中根是小樹,下根是小草,花草樹木,代表這個。代表人三種不同的根性,上根、中根、下根,「故云,潤眾生」。「《法華經》曰,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穩眾生,故現於世,為大眾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這《法華經》上的幾句經文。此地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世尊說,我為世尊,天上人間大家尊重。無能及者,沒有人能像眾生對佛這麼樣的尊敬。佛到這個世間來,是安穩眾生,故現於世。希望世間眾生都能得到安穩,安是平安,穩今天講的穩定。

  中國這些年提出的政策,穩定第一,這很有道理。所有一切善法,世出世間法,必須從穩定當中它才能夠生根,才能茁壯、生長。如果不穩定,什麼事都不能成就,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今天我們看到整個世界,它就失去了平安跟穩定。昨天還有個雜誌來訪問我,提到現在的人心。因為他們的對象是年輕人,他說年輕人沒有安全感,年輕人感覺到沒有可以信任的人,沒有依靠,所以表現的是心浮氣躁,無所適從。這什麼原因?這個時代教育造成的。過去的人不,像我這一代的人還能維持住,沒有這種心浮氣躁。這什麼原因?小時候父母教的。抗戰爆發,我們離開老家,在外面逃難,父親教給我們第一句話說,記住家裡的祠堂,那就是我們的根。我們將來可能出去了,再回去,家沒有了,但是祠堂在,那是我們根。朋友要是聯繫的話,用祠堂做聯絡中心,他有個依靠。現在祠堂也沒有了。古時候依靠家庭、依靠聖賢,孔孟老莊聖賢,學佛的人依靠佛菩薩,佛菩薩是經典的教誨,不是迷信。你先有一個依靠,你這一生有個方向、有個目標。如何對準這個方向,逐漸接近這個目標,人才有樂趣。知道這一生在幹些什麼,這是應該要做的,值得做的,沒有白做,你自然就感到幸福在其中了。

  所以安穩,對於世出世間法都是最重要的,佛為這樁事情現身於世。大聖大賢、諸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來教學的。不但教學,他還做示範,做出榜樣來給你看。「為大眾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甘露淨法這一句,就是代表他老人家住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都是甘露、都是淨法。對於一切眾生,決定沒有產生負面的效應,都是幫助人提升智慧、提升德能。其法一味,一味是一個宗旨、一個目標,解脫涅槃。這個解也念去聲,就是解開,當動詞用。解是對什麼?對煩惱講的,煩惱好像個結,打成個結,把你捆綁起來,解是解煩惱,把煩惱解除。脫是脫離生死輪迴,你才能證得涅槃。涅槃是梵語,一般翻譯用得最多的叫圓寂,圓是圓滿,寂是清淨寂滅,這個意思非常好。清淨寂滅,圓滿的清淨寂滅就是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自己的真心。

  「又《佛地論》曰:如來聖教,於諸外道,一切世間邪劣教中,最為真實,殊勝清淨,猶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槃。」這是《佛地論》對釋迦佛的讚歎。此地講如來聖教,就是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的、所說的。要跟其他教學來做比較,其他教學則稱外道,外道絕不是貶低別人,這個意思要懂。佛對一切眾生尊敬,他怎麼會貶低!外是心外求法,我們今天講知識,這心外求法。而佛法不是向外求,向內求的。所以,凡是不是向內求的,那都叫外道。佛門裡頭有外道,叫門內外,佛門裡面的外道。是哪些人?阿羅漢、辟支佛,他們是佛弟子,在佛法也證果了,但是心還是留意在外頭,還沒有回頭。他們只斷了執著,他還有分別,還會起心動念。所以在大乘法裡面,也稱阿羅漢、辟支佛叫外道,叫門內外。這個意思要懂。完全從自性裡面求的,這就是正道,這叫內學。

  我們學習這些經典,很可能許多人都是外道,為什麼?我們把佛的經典給想歪了,以我們的意思來解釋,那就變成外道了。要怎樣學才不變成外道?我們只管學,不要去想它。你看看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教我們學習的綱領。第一個,不著言說相。你聽講經,你不要執著他的言語,你執著言語這是外,你就變成外道了。不執著言語,他說多說少、說深說淺沒有關係,他說的是心性,那就對了。不執著名字相,像這裡講的甘露是名詞、涅槃是名詞、佛是名詞、《法華經》也是名詞,這些都不要執著。為什麼?根本沒有名詞,名詞是人假設的,自性裡頭哪有這個東西?自性裡沒有佛也沒有眾生,這全是人假立的。所以這都是外面,你要執著它就變成外道。難!第三,不著心緣相。心緣相是我聽了這段經文、看了這段文字,我想它什麼意思。不可以,那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這是外道的意思。要怎樣?熟透了之後,意思自然生起來,沒有想它就出現了,他就明白了,那就對了。由此可知,學佛不當外道不容易,絕大多數都是佛門的外道。要明白這個道理,內外之分,完全與心性相應,這是內;與心性相違背,全是外。然後你就知道,一切世間,這個一切世間包括佛門裡面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都包括在裡頭,叫邪劣教中,就是跟他們相比的話,大乘最為真實。

  佛跟我們講理、講事實真相,他講得深、他講得廣,真正把一切法的真相顯示出來。所以這是最真實之法。他教給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都不能著相。不是不能接觸,接觸;接觸,不要執著它。不執著,心清淨,執著心就不清淨,為什麼?執著生煩惱,生什麼煩惱?生貪瞋痴慢疑。你喜歡它,你執著了,我討厭它,也執著了,全是執著。清淨心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清淨心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痕跡都不著,不落印象。這叫清淨,這就是最為真實。所以常常要記住,如果有這個念頭起來,這個念頭是習氣,會起來,馬上想到《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般若經》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能回歸到自性,清淨心現前了,外面境界清清楚楚,那叫照見。章嘉大師教給我的,這叫看破,看破是事實真相明白了。看破之後,肯定你就放下了。放下什麼?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放下了。那是煩惱的根,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這裡生起來的,你能把它放下。

  所以,「殊勝清淨」,我們這個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就是我們修行的標準。首先要得清淨心,再提升到平等,最後這大覺大悟,中國人常說的大徹大悟。「猶如醍醐」,這也是比喻。醍醐也是飲料,這是人間的,甘露是天上的,都是最好的飲料,佛在經上常常做比喻。醍醐到底是什麼?以前有位老和尚,也常常講經,因為講經,在經上常常佛經上看到的醍醐、庵摩羅果,甘露沒有辦法,天上的,人間沒有,這兩個東西常常講。有一年他跟著一個台灣的宗教訪問團,到印度去觀光旅遊,去看看釋迦牟尼佛的遺跡。到印度他就向印度人請教,佛經上常講的醍醐是什麼?你拿來我看看。一拿來,原來我們有,沙拉,這是奶品裡面最好的,上味。庵摩羅果呢?再一拿來,台灣也有,芭樂。這才恍然大悟,佛經上常常講的比喻,原來就這個東西。所以沒見過,想不出來,一看,我們常常見,也常常吃這個東西。

  「亦如甘露,令得涅槃」。這就是佛所說的法,這個法味是上味,在五味裡頭,酸甜苦辣鹹五味裡面,上味,我們稱為法味。古人有句話說,「世味哪有法味濃」,世味是天上人間這些滋味,比不上法味。然後你才曉得法喜充滿那種的快樂,才稍稍能體會到一點。為什麼佛法那樣的能夠吸引人?能夠叫人自動自發把物質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平,去享受法味?確實物質裡頭的味道跟法味有衝突,如果世味太濃,法味就沒有了,世味要淡下去,法味就濃了,確實是有這個道理。所以「亦如甘露,令得涅槃」,終極的目標都是大般涅槃。「上之經論顯雨甘露法、潤眾生故之意」,解釋這兩句經文。

  所以,我常常告訴跟在我身邊這些同學說,夏蓮居老居士他老人家一生,對社會、對佛法、對眾生最大的貢獻,就是會集五種原譯本,這是了不起的貢獻。等於說把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些東西做了個整理,整理得非常好,讓這個世間人看到這本書生歡喜心。他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奉老師之命做這個註解,這個註解是什麼?是世出世間,出世間是經書,世間是聖賢典籍,古今祖師註疏的集大成,這是註解的集大成,很有味道!你讀這部經,等於五種原譯本全讀了,你看這本註解,古今中外這些大德對這個經典的意思的發揮,他全部蒐集在此地,集大成。我們今天來學習,學習這部經,就是學習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最圓滿的佛法,就在此地。這個經跟註子裡頭什麼法都有,有《華嚴》、有《法華》、有《阿含》、有方等,有禪宗、有教下,有顯、有密,全都在裡頭。這一部經典是世尊教化裡頭的大圓滿,有這一部就夠了,這就是醍醐,這就是甘露,這意思一點都不錯。我們能看到這一層意思,真得受用。所以這個經能不讀嗎?年輕的人最好用一點功夫把它背熟,因為背熟你才能真正做到不中斷,一切時、一切處,有空你就在念經、就在背經。有事情的時候你去辦事,空閒的時候你去讀經,不要讓時間空過。有聽講的機會盡量聽,為什麼?不聽不懂,聽了就懂了。

  底下兩句,『曠若虛空,大慈等故』,這兩句也是經文。這是以虛空,比喻菩薩的平等大慈像虛空一樣。「如虛空之寬廣無際,故曰曠」,曠是寬廣無際的意思。這是「喻慈心廣大,虛空無著」,這個無著是沒有邊際,虛空對於一切法都不執著。這兩句比喻菩薩的平等大慈,如同虛空的寬廣沒有邊際,故曰曠,以喻慈心廣大,虛空無著。慈悲就是現在講的愛心,佛不說愛,佛家講慈,原因是什麼?愛裡面有情,這個愛就變成染污了。如果把情換成智慧,這個愛就叫慈悲。所以慈悲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愛是建立在親情的基礎上,這是有分別的。換句話說,我們用最簡單的話說,愛裡頭有感情,慈悲裡頭有理智,理智跟感情不一樣,它有理性。有理性不會越軌,感情用事往往就出流弊,就惹麻煩出來。在佛法裡面,智跟行是並重的。淨土宗供養的佛像,這表法的,以阿彌陀佛代表本體。本體是一切都不著的,就是大般涅槃,無量的光明、無量的智慧,一切都無量。兩位菩薩也是表法的,表從體起用,觀音菩薩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智慧跟慈悲一定要合一才能辦事。對自己,才能幫助自己不斷向上提升,實際上所提升的就是慈悲跟智慧。慈悲、智慧提升到究竟圓滿,就是阿彌陀佛,這是自利。利他,對待一切眾生清淨、平等,用智慧、用慈悲去幫助一切眾生,沒有邊際,沒有極限,叫他做大慈大悲,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唯有大慈大悲,在中國,過去毛主席有句話,我們常常在馬路上都看到這個標語,「全心全力為人民服務」。那是誰?那大慈大悲,佛菩薩才能做到,不是佛菩薩做不到!

  你們想想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是不是真的全心全力為人民服務?他的工作是教學,四十九年沒聽說他放一天假,這經上找不到。老人家教學不收學費,不接受人供養。通常供養就是一缽飯,出去托缽,一缽飯,其他都不接受,四十九年如一日。過世的時候在樹林裡頭,不是在房子裡面,在野外。一生沒有建一個道場,我這麼多年常常想,他為什麼不建個道場?現在恍然大悟。我也不敢建道場,為什麼?有道場就有人來搶、來爭奪,沒道場就沒得搶了。我看到釋迦牟尼佛,那些國王大臣有花園、別墅請他去講經,他也接受,講完了走了,還給你。我明白了,可以供養什麼?使用權,不要所有權,大家不爭了。這道場有主,有主的,你就不動歪念頭,你心就正了。道場如果沒有主人,動歪念頭的人很多,道心破壞了,他要來奪財產、要來奪權,這就錯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後人做出最好的榜樣,不要。他要要太簡單,你看他的在家弟子當中有十六個大國王,任何一個國王都可以供養他一個大道場,不要!他還是山林水下悠遊自在,居無定所,一生過著遊化的生活,遊行教化。真的是曠若虛空,大慈等故,大慈平等,釋迦牟尼佛做出來給我們看,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

  我們現在比不上的,我們的福報不如他,差太遠了。最大的福報,他能夠長年住在野外,又不生病。我們這個沒法子,跨不得,我們到樹林底下住一晚上,第二天可能加護病房去了。人家練出一身金剛不壞身。你看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他也不管衛生不衛生,他吃了也不生病,這都是我們沒有法子跟他相比的。當年跟他那麼多學生,經典上記載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隨眾,一天都不離開的。這些人生活方式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都是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所以中國古人講的,「一缽千家飯」,這是事實。怎麼你這一缽是千家飯?托缽大家一起,分頭到外面托缽,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不就托了一千家了嗎?不是每個人托到自己吃,不是的。飯托缽托回來在一起,吃的時候大家在一起。怎麼個吃法?每個人的飯都倒出來混在一起,然後在裡面拿。所以每一缽都是千家飯。這什麼?這平等,這叫共產,真共產,不是假共產。所以,你托的飯菜好,不是你一個人吃,他托的那個不好,也不是他一個人吃,大家共同都一樣的,平等法。所以早年我出來講經的時候,我說誰是共產黨?釋迦牟尼佛是第一,共產黨的老祖宗。現在我很少說這個話。這個共有確實是佛法裡頭首先做出來的,不是說,他真幹,他們採取這種生活方式。

  這比喻菩薩的慈悲心廣大,虛空無著。「如《魏譯》」,這是五種原譯本的魏譯的經文,「猶如虛空,於一切有,無有著故」。對於一切有,沒有執著,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是有為法都是無常的,都不是真的,無常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就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產生障礙。下面舉《行事鈔資持記》,這是屬於戒律的,「無所著者,離塵染故」。為什麼佛教你不要執著?這樣你才真正能夠離塵染。塵是什麼?叫六塵,六根、六塵、六識,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前面五塵,色聲香味觸,把這個世間物質現象統統包括盡了,色聲香味觸。法裡面還包括著物質,也包括有精神。眼根對的是色,耳對的是音聲,鼻對的是香,舌對的是味,身對的是觸,色聲香味觸這都是屬於物質,偏重在物質現象。起心動念那就是法,對的是法,法裡頭有一分是精神現象,也有物質現象,也有精神現象。這些東西自性清淨心裡頭全沒有,不但六塵沒有,六根也沒有,六識也沒有,根塵當中才生識。識是妄心,不是真心,但是妄心、妄境也沒有離開真心,它的體是真心。真心不生不滅,真心永恆不變,那是真的。真心裡面三種現象都沒有,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所以科學跟哲學都達不到。科學、哲學它所研究的都得要有對象,沒有對象它就無能為力了。

  真心,誰知道?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這佛說的,「唯證方知」。怎麼證?放下就是!放下什麼?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界,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你就馬上見到,就明心見性,你就見到真的。科學、哲學家就是他沒放下,他要一放下他就成佛了,很快!他要懂得這個道理,他比我們來得快,這是真的,只要他真正曉得這個祕訣的話。因為他研究這個東西,宇宙的源起到底是什麼?只要一放下,見到了。你要不肯放下,用什麼樣的儀器都達不到,為什麼?它不是現象,自性就是清淨平等覺,在哪裡?一切時、一切處,沒有一個地方不在。它是一切法的體,沒有它,一切法不能存在。所有一切法都是從它這裡出生的,它不是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妙就在妙在此地,那是真正的自己。佛法的修學就是要找這個東西,自古以來,所有一切的學術、宗教都在這裡探討,只有佛法找到了。如果用佛的這個方法,人人都能找到。佛法沒有祕密,佛法決定沒有獨占,佛法是公開的,佛法是一切眾生共有的,沒有任何人能獨占。只要你能肯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了。起心動念一放下,就徹底放下。起心動念沒放下,放下分別執著,你是菩薩。你放下得不夠圓滿,但是也很不錯了,你在這個太虛空當中是自在了,得大自在。放得最少的阿羅漢,只放下執著,但是也不錯,他能超越六道,他得清淨心,不再有煩惱。不再有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輪迴的生死沒有了,他斷掉了。這是真正的利益!

  所以無所著者,離塵離染,塵是外面境界,染是染污。染污是什麼?貪瞋痴慢疑是染污。你看,眼見色,順自己意思就起了貪心,不順自己意思就起了瞋恚,不願意去看它,這都是染污。染污是什麼?情欲,七情五欲是染污,喜怒哀樂愛惡欲,欲是欲望,欲望多半指財色名食睡,這五大類,七情五欲是染污。色聲香味觸法那個東西是塵,你離就沒事,你不離的話,你就會受它染污。「故以虛空之無著,表慈心之平等」,一定要像虛空一樣。

  所以,賢首大師《妄盡還源觀》那篇論文裡面所寫的四德,他文章一共是六段,第一個是講本體,第二、第三講現象。第二個是講現象的來源,從一體起二用。作用裡面有三個特性,就是三種周遍,第一個周遍法界。近代的科學家發現了,但是還沒有被普遍承認,發現什麼?我們的念頭才動,這個信息整個宇宙都知道,比光、比電速度快多了。起心動念是意識,這個波動,另外還有物質,我們人身上這些皮膚、骨骼、血液,這些都是物質,物質它有波動現象,這個波動現象也周遍法界。周遍法界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起什麼作用?出生無盡。我們從這個理論上才醒悟過來,極樂世界跟我們地球有什麼不同?不同就是在精神跟物質波動現象。極樂世界那邊的居民,他們的波動全是善的,純淨純善,所以那個世界它自然就那麼美好。出生無盡,它就出生那個境界相。我們今天這個世界上居民,要用這個地方講,純是污、純是染,所以地球變得災難這麼多,反常!在過去,有聖賢的教誨,一半染一半淨,半染半淨。現在這個教育沒有了,變成完全是染污,麻煩在此地。如何挽救?我們把老祖宗的教誨找回來,好好來學習就救了。頭一個得救的是自己,自己影響家人,影響我們小團體。再擴大,就影響這個地區的人,影響這個國家,影響世界,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

  你看它第三個周遍,「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是我們此地所講的慈心平等。用清淨平等心釋放出慈悲、敬愛,對一切眾生沒有分別,完全平等。對父母是這樣的敬愛,對冤親債主也是這樣的敬愛,沒有差別。為什麼沒有差別?因為整個宇宙這才發現跟自己是一體。我牙齒咬到舌頭,把舌頭咬破了,舌頭能怨恨牙齒嗎?能找它算帳嗎?為什麼它不找?一體。要知道,今天我們在世間,毀謗我們的人、侮辱我們的人、陷害我們的人,甚至於殺害我們身命的這個人,都不能怨恨,為什麼?他跟我是一體。他為什麼這樣做?因為他迷、他不覺,他沒有讀過聖賢書,不知道事實真相。我今天為什麼能夠這樣做?一點怨恨都沒有,不但沒有怨恨,我還很尊重他,我還很感謝他。感謝什麼?他對我這些傷害是消我的業障,這個一定要知道。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造多少惡業,他能用這種手段來消我的業障,我要感恩。我的感恩,我每天修行給他迴向,為什麼?因果逃不掉。他這種行為對我,他不是善意,他是惡意,惡意就有惡報。我們用善意、用真誠迴向給他,他縱然墮在惡道,他少受苦,讓他在惡道裡頭痛苦減輕,這是我們能做得到的。所以,只有一個純淨純善待人接物,你絕不吃虧,你自己會天天歡歡喜喜,法喜充滿。這世界上有沒有一個怨恨人?沒有。有沒有一個冤家?都沒有。他跟我結怨,我跟他絕不結怨,為什麼?我明白了、我覺悟了。

  這個恩德,這是佛菩薩、老祖宗教給我們的。如果沒有老祖宗、沒有佛菩薩這樣世世代代的來教導,我們怎麼會曉得?而這一門學問,你修學成敗關鍵就在真誠恭敬。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萬分誠敬你得萬分利益。沒有誠敬心,什麼利益得不到。惠能大師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五祖半夜三更召見他,跟他講《金剛經》,講到不到三分之一他就成佛了,就大徹大悟。什麼原因?他對於經、對於佛、對於老師萬分恭敬,所以他就得萬分利益,就這麼回事情。我們跟一個老師學,能學多少東西?看你對老師、對課程你有多少恭敬心,這個道理很明顯。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他是開班教學的,我參加他的班,同學二十多個人,老師一樣上課,沒有特別教我,每個人得的不一樣。什麼原因?恭敬心不一樣,真誠恭敬。我是從外地到台中,跟台中沒有任何淵源,在台中作客,所以我們的時間很寶貴,隨時會離開,真幹。住在台中的人,台中是他的老家,今年學不會不要緊,老師明年還在講,明年學不會還有後年。所以,他的心是鬆懈的,不像我那麼專、那麼認真。我的時間有限,他們的時間太多了,結果他們沒學會,我學會了,就這麼個道理。

  我到台北出家了,我聽說,同學告訴我,老師在講經的時候公開的說,他說他在台中教學十年,你們跟我十年,什麼都沒學會,學會的人走了!他說大概老師就指的是我,所以就來找我,你學了些什麼東西?老師怎麼教我的?我說我學的跟你們一樣,老師沒有特別給我上課,上課大家都在一起。那老師說這個話,我就給他們分析,我說有可能,為什麼?我的心比你專,我的時間很短,我會離開台中,我要抓緊時間學。你們住在台中,不要緊,時間有的是,今年不會還有明年,明年不會還有後年。所以等到老師走了,你們還沒學會,就是懈怠懶散。我說應該就是這個道理,這個道理他們聽得懂。我說除這個道理之外,你沒有別的道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為什麼要誠敬?誠敬不是恭敬人,不是對人,誠敬是對自己。你用真誠心來學習,開發你自己自性的智慧、德相;你用懷疑的心、用傲慢的心、用自私自利的心,與你的性德完全相違背。縱然你很聰明,能夠廣學多聞,能夠強記,全是知識,不是智慧。知識只能解經教裡面的局部,不是全體,而且解的是經教的表面,沒有深入。大乘經教字字句句其深無底,所以你百讀、千讀都不厭,為什麼?遍遍有新的悟處,這就產生法喜充滿。你死在句下,你怎麼能生起法喜?你怎麼能得到真實受用?做不到!這個不一樣,我們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就無法學,怎麼學,入不進去,所以叫不得其門而入。你要懂得這些道理,端正心念,句句都契入,都跟心性起感應道交的作用,這個東西就其味無窮。同一樣東西你去講,一遍一遍不一樣,你去讀也是遍遍都不一樣,你才知道這個東西真有味。讀世間書不行,世間書讀一遍不想讀第二遍,不願意再看。這個千遍、萬遍看不厭,這個道理要想,為什麼它有這麼大的攝受力量?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